运用建构主义理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摘要】建构主义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讲授——接受”型的“被动传输式”,强调了语言知识的输人却忽视了语言的运用,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违背语言学习规律,更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提出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教师的教学方便,而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这一认识的理论渊源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理论性与操作性缺陷提出了解决方法,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其自身的创造力。
将建构主义的认识观纳入英语课堂的教学之中,对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探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situation)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皮亚杰(piaget)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全盘考虑如何建立起主题明确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实现意义建构,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结合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个目标清晰的学习环境中。
(二)桥梁(bridge )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建构,而学习情境的创设过程就是搭建桥梁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
教师应根据所授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搭建起学生已有知识和有待学习知识的桥梁。
搭建桥梁的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可通过播放英文原版电影、外语新闻、人物传记、地理风貌等模拟的学习环境来搭建桥梁;也可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和幻灯等,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联想力,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
(三)提问(questions)
如果智慧是创造的源泉,思考是智慧的起点,那么问题就是思考的原动力。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种互动式启发教学法。
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也能习得思维。
所以,教师应围绕课文主题,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意义建构。
从提问到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搭建桥梁的过程,也是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四)分组(groupings)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的协作性,认为理解和学习产生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之间。
维果茨基曾指出,学生个体先通过独立思考,产生对问题的理解,意义的构建;然后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在检验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产生对问题的共同构建;最后在更大的学习群体中,在再检验和回顾的基础上产生更大的意义构建。
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支持的、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
这是教师能为学生提供的最好的学习环境。
所以,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取不同的协作方式,要求他们通过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师可以经常随意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或4一5人一组,还可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将学生分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task-based activities)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
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汇报。
此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
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
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
运用语言的能力。
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五)展示(exhibit)
建构主义反对教师一言堂,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也就是说,学习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口头汇报、角色扮演等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以及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
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展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自己的教学情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而且,通过全班的集体交流,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建构。
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各小组的讨论,讨论结束后,至少邀请一至两位小组代表作口头陈述。
定期检查课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发言提纲,建议学生制作ppt课件等。
(六)反思(reflections )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活动中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反思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时就产生了内在的学习需求,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为内在的需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查找资料,或者寻求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迷惑等等。
这样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高一教材中的非谓语动词做定语的用法为例,我们总结了“十六字经”。
1)the problem being discusse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2)the problem discussed yesterday has been solved. 3)the girl sitting under the tree is my sister. 4)the problem to be discussed tomorrow is about the house.
四个例句中的划线部分分别代表了现在分词被动形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不定式被动式做定语的用法,即所谓的“被动进行,被动完成,主动进行,被动将来”十六字经,由教师启迪学生自行概括总结而得。
然后,教师再筛选(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