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建构大课堂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细节建构大课堂
摘要:教学细节在课堂教学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价值。
教师要善于处理细节,研究细节,打磨细节,用小细节建构精彩的大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关键词:细节;资源;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54-02
教育家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虽然细小,但在课堂教学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价值。
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细处入手,善于发现细节,处理细节,研究细节,打磨细节,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用小细节建构精彩的大课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一、注重细节,提高学生素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在未来社会中,人们在数学方面应具备更高的素养,社会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从每天的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关注和引导学生。
案例一:在教学“克、千克”时(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说说实
际生活中具体东西有多重时,学生经常会回答诸如:一头大象重500克,一个鸡蛋40千克的错误答案,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建立“克”和“千克”质量单位概念,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从细节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比较轻物体的用克做单位;在课中创设大量体验细节,给学生提供充裕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抱一抱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测、实验、反思、判断、运用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注重细节教学,让学生对抽象概念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提炼、概括,才能准确、科学地运用知识。
二、捕捉细节,促进精彩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细节敏锐地捕捉,常常会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
因此,学生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一道错误解法,甚至困惑的眼光,都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形,教师如能加以捕捉、利用,就是一个精彩的生成资源。
案例二:小红家离学校4千米,小明家离学校6千米,小红家和小明家相距多少千米?(此题为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都能很快得到10米和2米两个不同的答案,当学生轻松地得到两个答案后,老师请同学说说小红家、小明家和学校的位置,学生一般将三者放在同一直线上进行考虑,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小红家、小明家和学校的位置怎么可能总在一条直线上?”由于这是一道总复习题,从题目内容上,学生难以把它与“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知识联系在一起。
因为这一质疑,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小红家、小明家和学校三者位置关系考虑不周到,教师及时捕捉住这一生成信息,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适时引导学生学生重新思考,突破原有思维局限,尝试改变三者的位置关系,当三者不在同一直线时,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小红家和小明家的距离是这个三角形中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长短因三者不同的位置关系不断产生变化,利用三角形“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可以计算出小红家、小明家最长距离和最短距离。
学生的这一疑问“价值不菲”,生成新的探究资源,从两个解题答案到多个解题答案,从一种解题思路到两种解题思路,学生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的课堂常出现这种无法预见的意外,这种“小插曲”中蕴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慧眼识珠,敏锐地捕捉生成细节,
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从而使课堂焕发不可预约的精彩。
3、引导细节,活用错误资源
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是学生思想、经验真实的暴露,有错误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教师要善待学生错误,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使课堂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资源。
案例三:第一小组喜欢唱歌的同学有:明明、可可、芳芳、丁丁、东东、红红,喜欢跳舞的同学有:华华、明明、丽丽、芳芳、强强、红红。
第一小组有多少同学喜欢唱歌和跳舞?(三年级下册《重复问题》)
当教师提出对这组原始数据进行重新整理,以方便观察的要求后,学生展示了各种不同的整理结果,其中有一个统计表整理如下:唱歌明明芳芳红红可可丁丁东东
跳舞华华丽丽强强
学生们都认为这样的整理方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喜欢跳舞的明明、芳芳、红红漏写了。
表格的设计者提出了反驳:“我不是漏写,是特地不写的。
因为明明、芳芳、红红既喜欢唱歌,也喜欢跳舞,我只想写一次他们的名字就能表示他们喜欢两种活动。
”学生的错误中隐藏着独特的智慧,教师抓住“写一次名字表示喜欢两种活动”这一“亮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可不可以写一次名
字表示喜欢两种活动”,“怎样才能写一次名字表示喜欢两种活动”,引导学生对不完善的统计表进行重新整理,把重复参加的对象放在上下格的中间,形成新的统计表
唱歌明明芳芳红红可可丁丁东东
跳舞华华丽丽强强
然后在整理好的统计表上圈一圈、转一转,把统计表转化成集合图。
学生在对错误的修正中经历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准确理解集合图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忽视这个错误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错误资源中的合理成分,根据学生新的探究需求,提供新的问题信息,刺激学生再以此为起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错误细节处理得当,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提高学生的反思和创新能力。
4、反馈细节,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既能输出教师的信息,又能反馈学生的信息,是实现信息反馈的有效渠道。
很多老师重视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时机的把握,却忽视提问对象的选择这个小细节,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提问现象:教师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获取完满的答案,提问对象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或者为了让学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选学困生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作为提问对象。
这两种现象所获得的反馈
信息是不全面的,影响信息反馈的准确性。
为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提问对象的选择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做到因人施问。
面向全体要求教师提问对象应涉及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既要顾及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要照顾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遗忘的人”,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进行因人施问,对优秀生可以合理的拔高,多提一些难度相对较高,能起到示范作用的问题;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多提一些相对适中问题,有利了解大部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提高中等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对学困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地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让我们研究细节,善用细节,使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使学生的学习从有效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