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中华本草】中药麻黄的临床生用与制用
【中华本草】中药麻黄的临床生用与制用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茎枝。
秋季采收,晒干贮存。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主治表证和咳喘等。
饮片可分生药、蜜炙药两种:生药味辛微苦,性温,以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力胜,多用于表寒实证和风水浮肿;蜜炙药味辛甘微苦,性温偏润,以宣肺平喘力强,多用于肺气壅阻,咳嗽气喘等。
部分地区将麻黄捣成绒状,称麻黄绒,减弱了发汗作用,亦宜于喘咳证。
【加工炮制】生药(生麻黄):将原药逐段摘去节(或不去节)和除净根须即得;蜜炙药(蜜炙麻黄):取净生麻黄加炼熟蜂蜜(每100公斤麻黄,用蜂蜜25公斤)拌匀,稍闷,文火炒至蜜汁吸尽为度。
【临床应用】生药1.表寒实证:常与桂枝等同用,能增强发汗解表作用,可用于风寒侵袭肌表,头痛身疼,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如麻黄汤。
2.风水浮肿:常与石膏、生姜等同用,具有疏风清热、行水消肿作用,可用于风水初起,面目浮肿,小便量少,如越婢汤。
3.湿热黄疸:常与连翘根(或或连翘)、赤小豆等同用,具有解表清热、利湿退黄作用,可用于湿热与风邪互结,身黄无汗,发热恶寒等;亦治风疹瘙痒、水肿初起具有表证者,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风湿身痛:常与薏苡仁等同用,具有疏风祛湿作用,可用于风湿侵袭肌肉、经脉,遍身疼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蜜炙药1.风寒咳喘:常与杏仁、甘草同用,能增强利肺平喘作用,可用于风寒客肺,咳嗽多痰,胸满气喘,如三拗汤。
若表邪明显者,宜用生药,不拘泥于炙药。
2.痰饮咳喘:常与干姜、细辛等同用,具有温肺平喘作用,可用于痰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而稀,如小青龙汤。
3.痰热咳喘:常与石膏等同用,具有清肺平喘作用,可用于痰热阻肺,气失清肃,咳嗽气促,痰黄而稠,身热口渴,如麻杏甘石汤。
【处方用名】用生药写麻黄、净麻黄、西麻黄;用蜜炙药写蜜炙麻黄、炙麻黄。
【用量】生药1.5~6克;蜜炙药3~10克。
麻黄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麻黄功效的药理学研究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中L-麻黄碱、D-伪麻黄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还含有挥发油等。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
归肺、膀胱经。
【药理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和利尿消肿之功效。
(1)发汗麻黄水煎剂、挥发油、麻黄碱等均有发汗作用。
人体处于温热环境时,麻黄碱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更加显著,伍用桂枝后此作用明显增强,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有关:由于其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呈现汗液分泌增加;兴奋汗腺α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平喘作用特点为:其化学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温和,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麻黄平喘作用主要通过以下环节:①可直接兴奋支气[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管平滑肌的口受体,使平滑肌松弛;②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麻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3)利尿麻黄的多种成分均具有利尿作用,以D一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麻黄生物碱静脉注射给药利尿作用明显,而口服用药作用较弱,其利尿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解热、抗炎麻黄挥发油对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有解热效果,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低作用。
麻黄的多种成分、多种制剂(麻黄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均有抗炎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体外实验证明,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学经方,是需要经验共享的。
所以,笔者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
下面介绍一些笔者的临床相关经验,还有一些笔者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谈一谈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大家都是临床工作者,其中不乏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或许都有各自独到的经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
o关于麻黄麻黄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
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
在经方中,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含麻黄方有14张,《金匮要略》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
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
记得笔者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
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
因为临床上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
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
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
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原来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
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
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记载当时有个医生,看了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
他见许叔微擅用麻黄汤,他也学着用。
一个女子热病无汗,他就用麻黄汤,结果病人汗出不止,最后人死了。
在美国,麻黄是禁用的。
为什么呢?20个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麻黄是作为减肥药被广泛使用的。
美国的胖子非常多,减肥在美国是一大行业,他们用麻黄减肥,但是没有按照中医使用麻黄的指征来使用,结果出了问题。
中药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麻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麻黄具有祛寒、发汗、解热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麻黄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中药的更多作用和潜力。
一、麻黄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研究
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是一种强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具有缓解哮喘、支气管炎等症状的功效。
同时,麻黄还能够抑制肺部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系统的通气量。
研究表明,在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麻黄可以达到与常规药物相当的疗效,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二、麻黄对代谢系统的影响研究
最近的研究发现,麻黄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有利于减肥和控制血脂。
另外,麻黄还能够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提高代谢率,从而有助于保持体内的能量平衡。
三、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
麻黄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人体的警觉度和反应力。
这种作用被应用于一些需要提高大脑活性、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疾病的治疗中。
四、麻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麻黄对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同时,它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麻黄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不仅仅是传统用途的治疗感冒等疾病,麻黄的祛寒、发汗、解热、镇静、免疫调节等功效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麻黄或其有效成分加以利用,开发新的中药或治疗方法,对于人类的健康有重大的意义。
麻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麻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麻黄是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麻黄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麻黄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麻黄在医学领域中的潜力和作用。
麻黄,又名麻黄素,为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辛温发散之性,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淤血、哮喘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麻黄主要通过发散表达、温透化淤、开合肺气等功效来治疗相关疾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
首先,在感冒治疗中,麻黄作为一味常见的药材,被广泛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的治疗。
其辛温发散之性可散邪解表,温透肺窍,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缓解感冒引起的不适症状。
同时,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碱等活性成分,可扩张支气管,增加肺活量,缓解咳嗽、哮喘等症状,有助于改善呼吸道疾病。
其次,在神经精神科疾病的治疗中,麻黄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表明,麻黄能够舒筋活络,宣通经络,有一定的镇静、止咳、镇痛等作用。
因此,在焦虑、失眠、神经性头痛等神经精神科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麻黄可以作为附加药物使用,起到辅助疗效。
此外,在循证医学研究中,麻黄也被证实在抗菌、抗病毒、抗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抗菌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对某些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抗炎成分则可以减轻炎症反应,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
因此,在一些感染类疾病的治疗中,麻黄可以作为辅助药物使用,加强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麻黄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麻黄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潜力,为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投入到麻黄的研究中,共同推动麻黄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麻黄能够利水消肿,宣发肺气,具有调理水肿或小便不利之功效
麻黄能够利水消肿,宣发肺气,具有调理水肿或小便不利之功效一般认为,麻黄之所以能够利水消肿,是因为麻黄能够宣发肺气,调节水之上源(即肺),上源得通,则下源得畅,膀胱气化得行,故能利水消肿。
从调肺利水的角度来讲,麻黄的作用机理实际上是“提壶揭盖”。
什么是“提壶揭盖”呢?就是利用物理现象,打开壶盖,放进空气,以利于壶中的水从壶嘴中畅快地流出。
如果没有壶盖上的小孔或不打开壶盖,那么水就不能从壶中顺利地流出。
由于麻黄能够宣发肺气,也就是把壶盖打开,因此,麻黄具有利小便的作用。
麻黄以发散邪气为主,所主治的病证总是以邪实为主的病证,其所主治的水肿或小便不利,也是由于外邪内侵,肺气失宣,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故其水肿主要表现为眼皮水肿、脸肿等风水证,其特点是起病迅速、浮肿而无汗,腰以上水肿显著,而不是以下肢水肿为主的阴水证。
治疗风水水肿,当治以发散邪气、宣散水湿,配伍石膏、白术等,如越婢加术汤。
方中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为3∶4,这种配伍比例的作用特点是:利水而不发汗。
相反,若石膏的量小于麻黄,则发汗而不利水,大青龙汤即是如此。
此外,麻黄还具有宣散里寒通滞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理解为对里寒凝滞的一种解散作用,如阳和汤即是。
阳和汤中麻黄与熟地黄的用量比例需要注意,即麻黄:熟地黄=1∶20,麻黄的用量一般为3g。
麻黄是峻剂、兴奋剂,起效迅速。
应用补气或温阳方药时,配伍少量的麻黄,不仅使疗效迅速发挥,而且能够增强补气方药或温阳方药的疗效。
如应用补中益气汤时,配伍少量的麻黄或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真武汤时,配伍麻黄或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同用。
疗效往往相当满意。
此类情况的临床应用,麻黄相当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小量即能达到相当高的活性。
需要注意一点,这种情况,麻黄用量不能大,切记。
常用量一般为3~6g,最大量曾用至10g。
临床观察所见,如果患者空腹服用麻黄制剂,会引起虚汗、心慌、不安等症状,所以,含有麻黄的方剂必须饭后服用,这是实实在在的经验。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麻黄,作为一味古老的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它源自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其中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代表。
这些成分赋予了麻黄多种药理活性。
从药理作用来看,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它能够促进汗腺分泌,增加人体的出汗量,从而帮助散热,调节体温。
这一作用在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无汗等症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麻黄还有平喘止咳的作用。
它能够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从而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麻黄的利尿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可以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尿液的排出。
这对于消除水肿,特别是由心脏、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麻黄还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精神和体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
在临床应用方面,麻黄的用途十分广泛。
在治疗感冒方面,对于风寒感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者,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麻黄常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例如,小青龙汤中就有麻黄的身影,其与细辛、干姜等配伍,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对于水肿病症,麻黄也能发挥作用。
如越婢加术汤,以麻黄为主药,配伍白术、生姜等,可疏风泄热、宣肺利水。
然而,麻黄的使用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由于麻黄具有较强的兴奋作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慎用。
同时,孕妇和运动员也应避免使用。
在使用剂量上,需要严格控制,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总之,麻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明确,临床应用广泛。
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医理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合理用药,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黄的功效及临床运用
麻黄的功效及临床运用古代本草记载麻黄去节使用。
在理论上这是有一定根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
麻黄含多种麻黄型生物碱,主要在茎的节间,尤其在髓部。
节中所含生物碱类型与节间相同,但含量较少,约为节间的1/3,但节中的伪麻黄碱含量较节间高。
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节和节间两者的药理作用相同,但节比节间作用弱"。
麻黄各部分的毒性研究表明,节的毒性最大,说明毒性大小并非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多寡成正比”。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神农本草经》:味苦。
温。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
温疟。
发表出汗。
去邪热气。
止咳逆上气。
除寒热。
破癥坚积聚。
一名龙沙。
生晋地。
《名医别录》:微温。
无毒。
主治五藏邪气缓急。
风胁痛。
字乳余疾。
止好唾。
通腠理。
疏伤寒头痛解肌。
泄邪恶气。
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
令人虚。
一名卑相。
一名卑盐。
生晋地及河东。
立秋采茎。
阴干令青。
(厚朴为之使。
恶辛夷石韦。
)【配伍应用】麻黄配桂枝:发汗散寒。
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
(《伤寒论》麻黄汤)麻黄配薏苡仁:解表袪湿。
用于风湿表证(太阳湿热痹证)。
症见一身尽痛,发热日晡加剧等。
(《金匮要略》麻杏薏甘汤)麻黄配葛根:升散发汗,解表袪邪。
用于风寒客于肌表,卫气被外邪郁闭所致的发热、无汗、项背强直不适等。
(《伤寒论》葛根汤)麻黄配细辛:温肺化饮,化痰止咳。
用于寒痰停饮。
症见咳嗽气喘,痰多清稀。
(《伤寒论》小青龙汤)。
麻黄配射干:宣肺降气,消痰平喘。
用于风寒束表、肺失宣降、痰饮上逆之喘咳气急等症。
《伤寒论》射干麻黄汤)。
麻黄配白术: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用于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所致的头面、眼睑水肿之风水证。
(《金匮要略》越婢加木汤)。
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
症见发热,喘急,苔黄,脉数等。
(《伤寒论》麻杏石甘汤)麻黄配附子:解表散寒、温壮阳气。
麻黄为外科之要药
麻黄为外科之要药麻黄为外科之要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务所96级郭琴提要麻黄性温,味辛甘,入肺、大肠经。
历代医家都推崇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主药,需要常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以及风水、水肿等证。
但麻黄不仅用于上述讲诸证,还因其轻清宣扬、通经活络和破阴回阳之功效而广泛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麻黄通经活络破阴回阳1 理论探源《疡科心得集》有麻黄一剂饮治疗遍体霉疮初期,节骨酸楚,服此一剂透发其毒;又有麻黄膏治牛皮癣、营枯血燥、通体发癞发痒。
二方均以麻黄为君,透邪外出,使毒邪从汗而解。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提到甘草麻黄泌“治时发烦热胀满,身体生疮,年月久远者。
兼治诸药乳石之功。
麻黄去节,甘草炙各一两。
“另外,《马评外科全生集》言阴疽之治法“非麻黄,不能开腠也,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
”由此可见,麻黄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并非无源可考。
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由于六淫邪毒,外来伤害或情志内伤等致病因素破坏了人体气血的下常运行,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阻于肌肤或留于筋脉,或致脏腑不和,即可发生外科疾病。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源于脏腑,外通于体表和皮肉盘骨,具有运行气血,联络机体内外表里的作用。
故当致病因素导致局部气血凝滞后则经络阴塞,从而反应于人体的肌有,即产生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当病邪炽盛,通过经络的传导,由外传里,内侵脏腑。
或脏腑内在病变由里出表,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则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
所以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不和,为外科疾病的基本发闰机理。
故疏风散邪、通经活络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3 麻黄为上科之要药的理论探析3.1 麻黄轻清宣扬,透邪牙出《疡科心得集》云:“疮疡之部位,其经络气血之循行即伤寒之经络也,伤寒无定形,故失治则变生也晚上证虽有一定形,而毒气之流行亦无定位。
故入于心则昏迷,入于肝则痉厥......入于六腑亦皆各有变象,兼证多端,七恶叠见。
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一)
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一)【关键词】,麻黄;麻黄碱;临床应用;关键词麻黄;麻黄碱;临床应用;麻黄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干燥草质茎,其味辛微苦,性温,现代《中药学》教材,多认为麻黄“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等病证〔1〕。
但在临床实践中,麻黄的临床应用远远超出教科书所说,现总结如下。
1治疗慢性腹泻中医理论认为“湿盛则泻”,麻黄宣肺利水,可利小便以实大便;散风发汗,使湿从表而散;麻黄味辛性升浮,升举清气,可防泄泻无度。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所含麻黄碱能显著抑制结肠分泌功能,松弛肠道平滑肌,抑制肠蠕动,延缓肠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以达止泻目的。
笔者在临床中重用麻黄治疗多种慢性腹泻,见效快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例如:王某,女,16岁,学生。
2004年4月21日就诊。
自述近两个月来,反复发生左下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日泻3次~5次,影响听课和学习。
泻下物为不消化的食物及稀糊状便,饮食减少。
曾服用补脾益气、温肾收涩等药物,疗效不显。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大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灶,考虑为功能性腹泻。
辨证为肝郁脾虚,湿浊内生而致泄泻,治以燥湿止泻。
处方:生麻黄20g,秦皮12g,苦参12g,防风10g,白芍10g,香附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3剂后,大便成型,腹痛减轻,共进12剂,痛消泻止,随访半年未复发。
本方重用麻黄,并配伍防风以祛风胜湿止泻,秦皮与苦参燥湿止泻,白芍、香附柔肝舒肝,以利于脾之运化。
麻黄辛散通阳且可利水,既能祛湿,又能促进水湿的运行,可用于治疗功能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湿邪偏盛的慢性腹泻。
2治疗小儿遗尿遗尿常因肺气虚寒或脾气下陷、肾虚失固等导致膀胱失约而引发。
麻黄辛温,开宣肺气,宣上而制下,可使膀胱加强对津液的制约。
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所含麻黄碱为拟肾上腺素药,有α、β受体兴奋作用,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睡眠深度减弱而易于觉醒,故可以用麻黄治疗小儿睡眠中遗尿者。
中药篇麻黄(中)
中药篇麻黄(中)麻黄|临床应用篇呼吸系统疾病麻黄传统归类在解表药中,具有辛温解表、宣肺止咳功效。
对伤风感冒和感冒后咽痒咳嗽的效果最佳。
伤风感冒与荆芥、薄荷同用,能发汗解表,收缩鼻腔血管而通鼻,抗菌,抗病毒。
治咽痒咳嗽与象贝母、杏仁、黄芩等同用,以镇咳、解痉、抗过敏而止咳,现感冒后病人一般首先是服用西药的,两三天后鼻塞可能已经通了,但全身不舒服的感觉和咽痒咳嗽仍然存在,甚至拖延一两个月之久。
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后,体内处于高敏状态。
这时需要服用中药才能解决。
此时,中医多辩证为表邪未净,治疗仍需解表。
麻黄汤、三拗汤是比较适合的。
麻黄传统用于外感咳嗽,即有感染的咳嗽,不论有痰无痰,都能使用。
无痰者初起多为病毒感染,以麻黄为主的宣肺方法大多有效;有痰者多为细菌感染,必须与有抗菌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清肺化痰药同用麻黄对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的感染都能应用。
所谓宣肺止咳,就是使痰容易咳出。
麻黄有解痉和镇咳的双重作用,是感染性咳嗽的最佳止咳药。
因而古人说麻黄“为治感第一要药”(《本草正义》)。
支气管哮喘用麻黄是适合的,但麻黄有快速耐药性,只在数天内有效。
麻黄的耐药性为中枢性的,不容易克服,不宜最为哮喘的常规用药。
注意事项麻黄对慢性病如果长期使用,一方面会产生耐药性而失效;同时其血压和心率的改变会逐渐明显。
因此,麻黄宜用于急性病。
古人提出体虚之人,及自汗、盗汗、虚喘、头晕头痛者,均忌服麻黄。
对患有高血压、心动过速以及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应该慎用麻黄。
虚喘为肾虚气喘,肾不纳气而喘急,多为心肺功能衰竭和全身衰竭所引起,这种气喘不是麻黄的适应证,应为麻黄的禁忌证。
麻黄为肌肉兴奋剂,运动员禁用。
麻黄能引起光敏感,服用时间较长才会产生,对白癜风、银屑病有利;对已患有光敏性皮炎、光敏性红斑者不宜使用。
如临床需要,可以短期内使用,有效无效均不宜长期使用。
麻黄应与黄芩同用黄芩与麻黄同用,在退热、镇咳、抗过敏、消炎止痛等方面,能使麻黄增加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但不能消除不良反应。
中药“麻黄”的常识与古今临床应用【常识】...
中药“麻黄”的常识与古今临床应用【常识】...中药“麻黄”的常识与古今临床应用【常识】基原: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炮制品:蜜麻黄、麻黄绒。
成分:含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生物碱,儿茶鞣质、挥发油、黄酮甙、糖类化合物、有机酸类等。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长于润肺止咳平喘,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2-9g。
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有成瘾性。
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耳鸣、失眠、恶心、呕吐、颜面潮红、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口渴、出汗、血压升高、头痛、头晕、心慌、血糖升高、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严重者排尿困难、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最后可因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及呼吸衰竭死亡。
亦可致肝损害和急性肝炎。
毒性实验麻黄水提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650mg/kg。
麻黄挥发油灌胃的LD50为2.79ml/kg。
中毒主要治疗措施为:①催吐,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洗胃,用硫酸镁或硫酸钠导泻。
②如有高度兴奋时,可用氯丙嗪对抗麻黄碱毒性。
也可给镇静剂。
③及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1mg,15分钟后视情况可重复注射1次,必要时给升压药物维持血压。
注意事项:①治疗外感入汤剂不可久煎。
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虚喘及失眠、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
③不宜与兴奋中枢药物同用。
【药理作用】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及免疫抑制,镇咳祛痰、解痉平喘,拟肾上腺素,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保护心肌,利尿等作用。
【临床应用】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方多有应用。
如太阳伤寒证,与桂枝配伍发汗解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配射干、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肺热咳喘,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水肿初起伴有表症者证属风水,与石膏、姜枣等同用;麻黄配连翘、赤小豆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配附子、细辛,温经发表;乌头汤中用麻黄,温经散寒。
中药学《麻黄的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感冒以麻黄为主的复方制剂可治疗感冒和流感。
2.支气管哮喘麻黄碱口服,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对急性发作效果差。
3.预防某些低血压状态麻黄碱注射可防治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口服,可治疗低血压。
4.肾炎以麻黄为主的方剂(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改善肾炎的全身浮肿症状。
5.缓慢型心律失常麻黄的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好。
6.鼻塞 %~1%麻黄碱溶液滴鼻,可治疗鼻黏膜充血引起的肿胀鼻塞。
此外,能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引起的皮肤黏膜症状。
【不良反应】
麻黄毒性较小。
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能引起鼠眼球突出、举尾反应、紫绀和眼眶内出血等。
麻黄碱过量可引起烦躁不安、失眠、心悸、高血压等,甚至导致心肌梗死或死亡。
心脏病、精神病、孕妇应避免使用。
短期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其原因可能与连续用药受体逐渐饱和及递质逐渐损耗有关。
麻黄碱不得与咖啡因配伍使用。
麻黄的功效及应用研究报告
麻黄的功效及应用研究报告
麻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祛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以下是对麻黄的功效及应用的研究报告:
1. 抗过敏作用:研究发现,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减轻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等症状。
2. 清热解毒作用:麻黄蕈碱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症状。
3. 解痉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解痉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癫痫等疾病。
4. 利尿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泄,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麻黄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呼吸系统疾病:麻黄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2. 感冒发热:麻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症状。
3. 水肿尿毒症:麻黄具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毒症等疾病。
4. 外用消肿止痛:麻黄可用于外敷,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扭伤、瘀伤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心率和血压的作用,因此使用时需注意剂量,避免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同时,由于麻黄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儿童、孕妇、高血压患者、心脏病患者及对麻黄过敏者应慎用。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关键词】麻黄;药理;临床应用;研究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温,味辛,微苦。
归肺、膀胱经。
其中草麻黄为草本小灌木,木质茎短,常匍匐;草质茎(小枝)直立,对生或轮生,节明显,直径约2毫米;生于干河床,草原,河滩或固定沙丘,成片丛生。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
花期在五月,种子成熟期在七月。
中麻黄为小灌木,木质茎直立或斜上,草质茎较粗,长被白粉,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直径可达2-3毫末,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地或草地;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
木贼麻黄亦为小灌木,木质茎粗长,草质茎较细,被白粉,直径一般1-1.5毫米;生长于干旱砾质山地,砾石堆上或山壁石缝中,分布于我国华北和西北。
以上的三种麻黄的主要成分均为多种生物碱和少量挥发油。
其中左旋麻黄碱(也称l-麻黄碱)占生物碱总量的80%-85%为主要成分,其次为d-伪麻黄碱,以及一些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等;挥发油中主要含i-a-松油醇,此外还有鞣质等。
1药理作用1.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和利尿消肿三大主要功效。
1.1.1发汗作用麻黄发汗为几千年来临床广泛证实,古人也是利用其发汗作用治疗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发汗无热的表实证。
对于麻黄的发汗作用近现代的大量研究表明,挥发油具有发汗作用。
同时,麻黄碱虽然不能诱发人体直接出汗,但大量试验证实当人处在温热环境中,使用麻黄碱后1-2小时汗腺分泌确实比没用药的要更快更多。
这与我国古代用麻黄发汗相吻合。
经研究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有关:一是由于麻黄碱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呈现汗液分泌增加;二是麻黄的挥发油兴奋汗腺α受体,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使汗腺分泌增加。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麻黄根具有止汗的作用。
这里还有个关于麻黄名字来历的有趣传说,说的是以前有个人和师傅学习用药,出徒单干时师傅一再交代有一味叫做“无叶草”的草药,一定要谨慎使用,并一再告诫之,“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的用药口诀。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麻黄儿科应用现代药理麻黄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草质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
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商品因来源分为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三种,均为统装。
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近年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皆认为麻黄有止遗尿作用。
现对其各种功效在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1 发汗解表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之作用。
《本草正义》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
陶弘景曰:麻黄疗伤寒,解肌之第一药。
《本草通玄》亦指出:“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
麻黄多用于风寒外束的表实症和喘咳症。
药理研究,当人体暴露于高温1.5~2小时后,给予麻黄碱50~60mg,出汗量比未暴露于高温者快而多,提示麻黄对人有中等度的发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1]。
儿科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但使用时要因人因时制宜。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对于汗液调节作用不足,平素容易出现多汗,若是夏季,汗出更多。
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麻黄宜慎用。
常用的发汗代表方剂如麻黄汤。
2 宣肺平喘《伤寒论》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治疗属寒饮郁肺的咳喘证。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从经典中解读麻黄的配伍应用
从经典中解读麻黄的配伍应用“麻黄,发汗力强,被称为“虎狼之药”,尝起来辛辣微苦,归肺、膀胱经,有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现代医学认为,麻黄还能发汗、抗炎、镇咳、免疫抑制、抗肿瘤、抗心律失常、利尿等药理作用。
麻黄以发汗、平喘、利水为基本功效,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治疗感冒、哮喘、咳嗽、风湿痹痛及水肿。
常见配伍如下:01配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两药同归肺经,麻黄擅长发汗,桂枝擅长温经,两药相配,能增强麻黄发汗、驱邪外出、调和营卫的功效,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临床中,常用于风寒感冒所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也可温肺散寒,用于风寒束肺、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喘。
02配杏仁宣肺理气,止喘平喘。
两药同归肺经,麻黄辛散苦泄以宣肺气平喘,杏仁擅长降肺气而止咳平喘,两药合用,宣降结合,增强止咳平喘功效。
临床遇到外感风寒引起的气逆咳喘,都可选用此药对。
现多用于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还可治疗咳嗽气喘;水肿;黄疸;风湿痹证等证。
03配石膏宣肺平喘,清泻肺热。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石膏清热泻火,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却不助热;石膏助麻黄除肺热,两药既能解表寒,又能清里热,寒温并用,表里双解。
这两味药张仲景在治疗表寒里热证或肺热喘咳证时常用的药对,如治疗热邪雍肺之喘咳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香连丸、金铃子散、左金丸等。
现临床主要用于:表寒里热之感冒;肺热咳喘;水肿。
04 配苍术宣肺解表,健脾祛湿。
麻黄宣肺解表,发汗散寒湿,苍术健脾化湿,祛风发汗,二药合用,解表除湿。
现在是中医治疗各种湿证的常用药药对,如湿邪胜所致的感冒、风寒湿痹证、痰湿咳嗽等。
05配附子温经散寒、助阳解表。
麻黄温腠理,散表寒;附子温经脉,通里阳,散里寒。
两药相伍,是助阳解表的常用药对,临床中素体阳虚,风寒所致的肌肉、筋骨疼痛、发热、恶寒,里寒不解者都可随证而用;也可以用于治疗病位在肾的水肿时,以温肾助阳发汗、散寒化饮。
作为四大君药的麻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恰当的配伍可以突出特定的功效,但临床运用麻黄也应该注意,身体虚弱、大汗淋漓的虚证哮喘慎用;阴虚血虚、出血倾向、皮肤斑疹瘙痒兼色灼热者慎用。
麻黄的临床应用
麻黄的临床应用阅读说明:本文根据专业中医讨论群”中医三人行“讨论内容整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应用。
版权归”中医三人行“所有,转载敬请说明出处。
另外:“中医三人行”药物讨论主要讨论一般书本中不常见的临床功效,常见功效在此不再录出,特此说明。
1、心血管系统麻黄可以鼓舞阳气,在心血管系统中,心阳是推动血管运行的动力,心阳不振,可致心动过缓,阳虚或寒凝导致血瘀、心气痹阻、营血运行不畅,特点是常因寒冷刺激发病。
麻黄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用量一般 3 ~ 10 g,且先煎去上沫,需要特别注意因含麻黄碱,可致血压升高、异位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中病即止,以防耗伤阳气。
2、泌尿系统麻黄利水的功效可以治疗水肿,但是临床上有些遗尿的病人,辩证属于肾虚不固的,补肾药物里加麻黄,取其宣肺、治水之上源的功效,反而增加治疗遗尿的效果,可见中药有双向调节作用。
3、消化系统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胃疾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象,脾胃升降失调,麻黄用于消化系统,具有升阳祛湿之效,通过宣化湿邪,使脾气得升,中焦气机升降有序发挥疗效。
所以健脾胃处方中,配以麻黄,可以增加食欲,前人也有在补益药中佐以麻黄以防滋腻。
对于湿蕴中焦证型,采用苍术、麻黄宣化湿邪,以苍术五倍麻黄可去顽湿,特别是久蕴湿邪者,此比例散湿作用较强,可治在中焦之湿滞,宣而不散,去而不滞,气机升降得调。
4、神经系统阳和汤,麻黄是组方的“方眼”所在,临床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时(辨为阳虚寒证),还有一味较好的药物是淫羊霍,这味药治疗神经系统症状,较其他温阳药物好很多。
5、男女生殖系统应用麻黄的升提作用可以治疗子宫下垂,麻黄还可以用于男科,治疗男性不射精,辩证为血瘀型时,血府逐瘀汤加麻黄,效果好。
6、皮肤病《神农本草经》论述麻黄有“破癥坚积聚”的作用,但后世对麻黄此项应用的拓展却关注较少。
可以利用麻黄的此项功效,重用生麻黄15克(此用量仅供专业医师参考)治疗皮肤病,除了用其破“癥坚积聚”之功外,还有开腠理,祛风湿的作用。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麻黄麻黄是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及利水消肿药,也是兴奋剂。
麻黄的药用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经方中的重要药物。
《伤寒论》中有麻黄方14首,《金匮要略》中有13首,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成为后世应用麻黄的经典方。
清·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有金姓者,工诗善医,其视药尤严,味味拣之。
谓某一生谨慎,然几误人性命者已屡。
一五岁儿病肺风,初用麻黄三分不应,益以五分,又不应,第三剂益至七分,而额汗如珠,脉亦欲脱矣,急以人参、五味、牡蛎、龙骨止之始痊。
访之,则前所用皆伪者,七分则真麻黄,不觉已过重矣。
清代陆定圃的《冷庐医话》中记载:吴郡某医,得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奉为秘本,见其屡用麻黄汤。
适治一女子热病无汗,投以麻黄服之,汗出不止而殒。
美国引种麻黄早已成功,并于1985年和1986年批准麻黄碱、伪麻黄碱为非处方药物。
后来由于发现以上麻黄成份具有类似苯丙胺的兴奋剂作用,服用后尿检呈阳性,现已经严格控制其使用。
在美国有14个州限制麻黄制剂的销售,不容许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1994年美国得州网球锦标赛中一妇女导致死亡,认为因服用含麻黄的“处方1号”有关,为此有关生产厂家受到美国FDA的通报,WHO拟订的全球通用草药手册范本,亦将其从目录名单中取消。
(引自第二届全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资料《国际草药科研生产与市场的最新报告》)麻黄服用后的反应比较明显,如出汗、心慌等,所以人们对麻黄一直存有恐惧,中医界有“夏日不可用麻黄”、“有汗不得用麻黄”等说法。
章次公在其编著的《药物学》中指出,“近世畏黄麻不啻猛虎,而尤以上海为甚,问其理由,莫不以麻黄发汗之力太悍,不慎将汗出不止而死……宗人太炎先生论肺炎之治,咳嗽发热,喘息不甚者,无汗宜小青龙加石膏汤,有汗宜麻杏石甘汤,何尝以有汗而禁绝麻黄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麻黄儿科应用现代药理
麻黄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 termedia schre nk et C.A.Mey. 的草质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
蒙古、甘肃等省区。
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商品因来源分为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三种,均为统装。
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近年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皆认为麻黄有止遗尿作用。
现对其各种功效在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1发汗解表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之作用。
《本草正义》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
陶弘景曰:麻黄疗伤寒,解肌之第一药。
《本草通玄》亦指出:“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
麻黄多用于风寒外束的表实症和喘咳症。
药理研究,当人体暴露于高温 1.5 ~2小时后,给予麻黄
碱50~ 60mg出汗量比未暴露于高温者快而多,提示麻黄对人有中等度的发
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1]。
儿科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但使用时要因人因时制宜。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对于汗液调节作用不足,平素容易出现多汗,若是夏季,汗出更多。
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麻黄宜慎用。
常用的发汗代表方剂如麻黄汤。
2宣肺平喘
《伤寒论》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o 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治疗属寒饮郁肺的咳喘证。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此方本用于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致使邪热内传、肺热壅盛的治疗。
现临床多用于外感后邪热传里,肺热炽盛之证。
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而喘,痰黄,烦躁,气急鼻煽,面赤口渴,胸闷胀满,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里证、热证。
儿科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等。
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平喘,可在此基础上加鱼腥草、黄芩、桑白皮、地骨皮、川贝、瓜蒌、葶苈子、干地龙等。
此方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以制约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膏。
体虚或大便溏者,石膏用量不宜过大[2]。
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这是麻黄用于儿科喘证的现代药理基础。
3利水消肿
对于水肿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开鬼门,洁净府”之见;《伤寒论》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本草纲目》曰:“麻黄,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
”药理研究,麻黄中的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对麻醉的狗,小剂量麻黄(0.05 ~
0.1mg/kg )已出现利尿作用,以0.5 ~1mg/kg时作用最佳,排尿量可达正常情况的2〜5倍。
麻黄利尿作用机制可能是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也有认为是阻碍了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所致。
儿科临床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相搏证)的治疗。
代表方剂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止遗尿
遗尿与遗传因素和发育迟缓、障碍等有关,治疗也无特效药物,但如不治疗有可能终生遗尿。
更为严重的是,长期遗尿将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人格的建立极为不利。
有研究用麻黄4g,益智仁6g,黄芪、桑螵蛸各10g,甘草3g,水煎服,1 天1次。
该方为3〜5岁患儿用量。
若6〜12岁患儿,麻黄用量需加至6g; 12岁以上者,增至9g。
其他各药物也按年龄依照常用量酌定。
本方法治疗3〜18岁遗尿患者35例,用药后全部治愈,仅1例复发[3]。
药理研究示,麻黄较大治疗量时,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神经,引起精神兴奋,同时能增加膀胱括约肌的张力。
无论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还是睡眠觉醒障碍,或是膀胱容量偏小,骶尾椎隐裂而致膀胱功能障碍的遗尿,均可用较大治疗剂量的麻
黄,疗效可靠。
从中医学角度看,麻黄归肺、膀胱经,因而麻黄能调节肺和膀胱的功能,促进肺的宣发作用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进而起到水液的正常代谢和膀胱的约束作用。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遗尿侯》说:“遗尿者,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麻黄性温,可去冷也,再之麻黄又属膀胱经,能促进膀胱气化功能,进而约水,达到治疗遗尿的目的。
还有人认为,遗尿多与肺之壅滞相关,故多加生麻黄宣畅肺气,通过皮肤腠理、汗腺排泄,使肺气宣通,而起到“提壶揭盖” 之效应,从而使小便自约。
朱瑞群认为麻黄在此发挥醒脑开窍之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兆君,林学军,于华•小儿疾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5
2陈茵,杨丽新•《伤寒论》四经方治疗小儿咳喘.辽宁中医
学院学报,2000, 12 (4) : 253
3姜琳.遗尿灵丹说麻黄.药膳食疗,2005, (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