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今天我们要讲___的《登高》这首诗。

但是,由于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我要求___在黑板上默写这首诗,但他不会写“潦倒”这个字,所以我让他空着。

然后,我问学生:“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哪些古代诗歌以‘登高’为题材?”学生们纷纷列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等等。

我接着问:“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___抢答道:“为了___!”我笑了笑说:“没错,这是其中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如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在古代,登高是一种俗。

那么,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呢?”学生们纷纷回答:“中秋节!”“重阳节!”我点头说:“中秋节确实也有登高的俗,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描述重阳节登高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人日’,大家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吗?”学生们开始乱说一气。

我解释道:“‘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需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

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

最常见的封禅地点就是泰山。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逐渐淡去,登高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思乡!”“忧国忧民!”我接着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们能讲出一个道理吗?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学生们回答:“不高兴。

”我解释道:“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实际上,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56xiandai yuwen2008.02教导航备[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

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

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四)赏析内容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一、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我们追求更加开放、探究和参与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登高》为例的教学实录,通过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登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对《登高》进行初步了解,介绍作者杜甫和该诗的背景故事。

2. 探究与理解•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通过互相讨论和网上检索,了解《登高》的意境、作者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教师组织全班对《登高》展开深入的阅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意象、表达手法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意义。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共同探究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对话与交流•教师组织全班进行开放式的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新思考。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对话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讨论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登高》和诗歌的理解。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究与对话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对《登高》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不仅理解了诗歌的表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深层含义,培养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在对话和讨论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提高了思辨和表达能力。

五、反思与展望本次课程中,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时间管理不够合理、学生在对话中参与度不够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改进,例如增加互动的环节或者运用其他形式的对话和辩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学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课题《登高》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高一学时1课时课型讲授教材必修3(人教版)【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鉴赏知识(包括意象、意境)有一定了解,有助于在本诗中通过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古今七言第一律诗”《登高》是杜甫晚期的经典诗作,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但学生对杜甫的生平经历了解还不够全面,鉴赏杜甫诗时还有些许障碍,需要补充杜甫生平经历等相关知识。

杜甫的语言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学生可能对沉郁顿挫的意思还不太清楚,需要补充解释沉郁顿挫的意思以达到进一步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同时,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还不太熟稔,需要进一步解说。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解决措施:1、诵读法: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2、问题探究法:从首联和颔联中先找出的意象,然后引导学生对意境、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颈联和尾联是抒情,引导学生对诗眼进行深层次的分析;3、讨论法:讨论诗中的“悲”从何来;4、视听感知法:图片、视频、音频的结合,让学生感受诗歌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解决措施:(师先板书沉郁顿挫的意思)1、诵读法: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2、问题探究法:通过对意象、意境、情感的分析领悟沉郁顿挫的意思;3、讨论法:从杜甫诗眼“悲”中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4、视听感知法:图片、视频、音频的结合,感受诗风的沉郁顿挫。

【教学方法】1、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0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顾《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02
回顾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 03 达技巧。
布置作业
01 背诵《登高》全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
下节课预告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 歌创作历程。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 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 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落木:落叶。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广大。
05
06
滚滚:形容江水翻滚的样子。
03
课堂互动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提问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提问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有何寓意?
韩军老师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悲苦和怀才 不遇的情感。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 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个人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这 首诗是他流落夔州时,重阳节登高所感,表达了 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诗词内容解读
首联
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高山,俯瞰四周的景 象。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 渚”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
颈联
通过“悲秋”、“作客”、“多病”、“独登台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和无奈 。
颔联
通过“落木””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通过“苦恨”、“繁霜鬓”、“百年”等词语,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 奈。

许序修《登高》教学实录

许序修《登高》教学实录

许序修:《登高》教学实录上课班级:汕头市林百欣中学初一(2)班师: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幻灯同时映出诗句和作者,让学生自由朗诵)师:这情境是——生:是凄楚、悲伤的情境。

生:是悲凉、忧伤的情境。

生:是凄楚、孤独的情境。

生:是悲凉、孤单的情境。

师:都说得很对。

那么,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生:从情境人手。

因为诗中人物悲凉、孤独的感觉是通过情境来表现的。

生:应该从人物人手。

因为诗中悲凉、孤独的情境是通过诗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的。

师: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都肯定了生:情境与人物是交融在一起的。

生:情境与人物是统一的。

师:都说得很好。

领悟这首诗的内容,就是要把握好情境与人物的关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领悟,自由地朗读这首诗。

然后思考:究竟应先从情境,还是先从人物入手去解读这首诗呢?生:应先从情境入手。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诗是从景物描写开始的,诗的前两句就写了六种景物。

师:哪六种景物?生:风、天、猿、渚、沙、鸟。

师:说得再具体些。

譬如:风是——生:“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清”是“清渚”;“沙”是白沙;“鸟”是飞鸟。

登高 教学实录

登高 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时间:一课时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老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古诗是最具民族精神气质的一种体裁,而唐诗又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出示写有此句诗的幻灯片)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又是这颗明珠中最闪亮的部分,胡应麟先生称它为“古今七律第一”(板书:登高同时幻灯片登高古诗展示给大家)老师:(接着说)这首诗想必大家已经读了很多遍。

现在再次看到这首诗,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曲子呢?生一:忧伤生二:凄凉一点的老师:谢谢你们俩的精彩发言。

好,咱们把他们说的曲子送进去,听-----(Mp3播放二泉映月)学生:(静静地听,轻声的读)老师: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觉得-----(递话筒给学生)生一:感觉凄凉。

生二:想哭的感觉。

老师:(点拨)这就是诗歌的意境。

(同时出幻灯片意境)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齐声答)杜甫。

老师:关于杜甫大家知道多少?学生:(争着抢答)老师:我也从众多的资料中提取了下列信息(幻灯片展示助读资料:生平,背景,写诗地点)从这些信息中你读出了什么?生一:杜甫写作此诗时候年事已高。

生二:杜甫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

生三:我简单了解了当时社会现实,还有他写诗的地点。

老师:同学们的分析总结能力很强。

带着你的理解,结合意境,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读?(老师指着屏幕上的诗歌)生一:(缓缓)登---高---生二:(艰难的样子)登高。

学生:(掌声)老师:同学们读的很有味道,其实呀现在咱们说的朗诵是100多年前从西方学习的,在古代我们叫---学生:吟诗。

(切换到最初的那张幻灯片)老师:古人吟诗按平仄,后来呀传到今天为我们现在的四声。

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阴平阳平读平---拖长声音,三声四声读仄---短促,声停气不停。

接下来大家试试怎么样?学生:(齐声)好!老师:(指挥)范读。

登---高--- 杜甫。

学生:练习。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一、走进作者,感知诗歌情感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

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他,七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

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却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

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

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

(音乐起。

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

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

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

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

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生3:……师:一种主观感觉?二、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了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地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登高》优秀教学实录

《登高》优秀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中学语文论文《登高》教学实录星期三地第一节课.学习杜甫地《登高》.笔者课前先留两分钟让学生阅读诗歌及课文注释部分,了解这首诗地写作背景.师:题目是《登高》,作者登到高处干什么?生:抒发感情.师:登到高处作者立即抒发感情了吗?生:不是,首先是写景.师:写了哪些景?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师:景地特点是什么?生:开阔宏大、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学生在积极地思考,尽力地描绘.过了几分钟,学生发言地劲头过去了,教室开始沉寂下来.为防止这热烈地发言场面冷却,我准备做适时地总结.这时,坐在教室角落里地蔡棋同学提问:“老师课本上地第八个注释说‘落木’是‘秋天树木落叶’,作者既然是站在高处描绘景物地,应该是看到远景,看到‘秋天树木’不足为怪,能清楚地看到‘树叶’吗?”未等我回答,其他同学抢先答道:“肯定能看到了”,“不能看到也能听到”.我则未加深究,即是认同其他同学地看法.蔡棋若有所失地坐下来,似乎感到自己提地问题没提到点子上.师:这是一首律诗,律诗在形式上要求怎样?生:对仗.师:你能找出具体是怎样对仗地吗?生:风急——渚清、天高——沙白、猿啸哀——鸟飞回,无边——不尽、落木——长江、萧萧下——滚滚来.师:这两联对仗极为工整.景物、词性、色彩都相对,尤其是首联不仅上下句对仗,且一句之内又自然成对,为千古佳句.作者写这些景物是为了……未等我说完,又一位同学发言了:“老师,既然对仗工整,那‘落木——长江’就应该是偏正结构了,那就不能理解为课文地注释‘秋天树木落叶’.”大家都愣住了.我也认为他讲地有道理.应该理解为“形容词+名词”地结构,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到底该如何准确地解释呢?”我随即问道.生:落,是凋零地意思;木,是树木.生:不对,如果是“凋零地树木”地话,这句话讲不通,“树木”不能落下. 生:老师,应该是“凋零地树叶”地意思.生:老师,是指树叶,我记得高一时学过林庚地《说“木叶”》举过这个例子. “哦”,他地话似乎带给同学们一个激灵,大家醒悟了.有地同学开始翻找以前地课本,在课本里有相关内容地介绍.原来“落木”在这里应该是“树叶”地意思,显然不能是树木从天而降.生:老师,“萧萧”是什么意思?师:是一个拟声词.生:既然是讲究对仗,那“萧萧”就与“滚滚”相对了.应该是动词吧.我感到一丝困窘,但没有轻易地否定他地意见,而是建议大家查字典.各种说法出来了.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1页记载:1.形容马叫声或风声等.例:马鸣萧萧;风萧萧兮易水寒.2.(头发)花白稀疏地样子.例:白发萧萧.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记载:1.马叫地声音.例:《诗经小雅东攻》:“萧萧马鸣.”2.风声.杜甫《后出塞其一》诗:“马鸣风萧萧.”生:《古汉语大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9页记载:1.象声(1)、马鸣声,《诗经小雅东攻》:“萧萧马鸣.”(2)、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头发花白稀疏貌.师:大家认为哪一义项在此处准确?生:是草木摇落声.师:词性是什么?生:是动词.师:对,应该是动词,是“发出草木摇落声”地意思.在理解写景地基础上,学生对杜甫所抒发地思想感情理解得更为深入了!不知不觉间,下课地铃声响了.我对杜甫抒发地感情作了小结,要求大家对课本地注释作了更正:“‘落木’,凋零地树叶;还应对‘萧萧’作补充:是动词,发出草木摇落声地意思.”这节课虽然没有全部完成预定地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也有很大地收获.学生真正地作了深入地思考,运用了工具书对课文地注释作了必要地修改与补充,应该说语文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这一点并没有在本节课教学之前进行预设,是教学过程中地动态生成.我真切地感到教学预设、动态生成并不是空洞地理论,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地.关键是善于“捕捉”课堂地瞬间、细节,不能一带而过,不能忽视甚至是漠视学生地看法,对学生地思维、认识要充分关注,不犯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地错误!★作者单位:江苏金湖中学.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一、文章类型和写作目的本文旨在记录一次《登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展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及课堂互动情况,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同时,本文旨在探讨教学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关键词分类和素材挖掘1、关键词分类: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和表现、课堂互动2、素材挖掘:课程介绍、教师背景资料、学生群体特点、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成果及反思三、课堂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介绍:《登高》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描写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2、教师背景资料: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她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使得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学生群体特点:本班学生群体特点较为活跃,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持有较高的热情,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4、课堂互动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和登高实践等。

学生们积极参与,反应热烈。

例如,在提问环节中,李老师让学生们回答课文中描述登高远眺的句子及其作用,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自发组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描写技巧进行深入探讨。

在登高实践环节中,李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登高远眺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教学成果及反思: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登高》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并且在课堂互动中锻炼了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李老师在反思中发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登高远眺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法。

四、全文总结和归纳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展示了一次生动的《登高》课程教学过程,展现了李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们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登高教学实录1-人教课标版

登高教学实录1-人教课标版

《登高》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上杜甫的《登高》时,我作了新的尝试,以下为课堂实录:序幕:录音机提供伴读音乐《二泉映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登高》这首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面,看看这首诗。

(生自己看课文),教师板书这首诗的题目——师:这首诗和前面所学的《秋兴》《咏怀古迹》这两首诗都是杜甫在同一时期写的作品,其中《登高》写于公元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当时安史之乱的硝烟还未散去,外敌入侵,藩镇割据,战争仍在继续。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在外漂泊多年,而且疾病缠身。

重阳节,正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已经走到生命的晚秋。

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这位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师:谁来朗诵这首古诗。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齐读,以《二泉映月》伴读)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生:这首诗写了自己秋天登高看到的景象。

师引导: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生:看到了天很高、听到了猿在悲啼。

还看到了清清的水中沙洲,看到了洁白的沙,看到了鸟在上面盘旋。

还看到了无边的掉落下来的树叶,发出萧萧的声音。

还看到无边无际的长江波涛滚滚地奔涌而来。

师引导:说得很好。

他还想到了什么?生:想到自己常年在外面漂泊,想到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不好,病痛多。

想到自己的鬓发都已经花白了,想到因为病痛,连浊酒都不能喝了。

)师:直接抒发自己情感的是哪一些字词?生:“悲”或“苦恨”生:“艰难苦恨”。

师:强调:注意是“直接抒情”。

千古《登高》 十分悲情——《登高》教学实录

千古《登高》 十分悲情——《登高》教学实录

千古《登高》十分悲情——《登高》教学实录师:很好!老师平时就很仰慕老杜,他是老师心中的偶像。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感情深沉悲壮,其人真可谓忧国忧民高境界,顶天立地大儒生!学生热烈鼓掌。

生:几乎作于同一时期的《登高》诗,其思想感情更加深沉博大——不信?——让我们齐声诵读。

学生齐读。

师:呵呵,同学们读得挺整齐,还比较雄壮。

不过,预习之后的诵读要准字音,清句读,初步传情达意,读的时候还应该声断而气不断,从而诗意连贯。

下面,同学们自由诵读,找出全诗的诗眼。

学生诵读完毕。

师:所谓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诗有——一生调皮地抢断:“人有肉眼。

”师(故作惊愕):哟,我知道了,你的眼睛是肉长的,其实你的心也是肉长的吧?生呵呵笑。

师(话归正传):那“诗眼”到底是什么呢?生甲(活跃):诗歌的眼睛呗!师:是的,眼睛是拿来干什么的呢?生乙:看美女的!师(一愣,转而说道):呵呵,不简单,还是拿来欣赏美的!就是说,我们也可以通过诗眼来看到诗歌的美,是吧?生会心一笑。

师:“诗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是炼字炼意最动人之处,往往用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形象,活画出事物的特征,或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思。

好了,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了吗?生丙:“哀字。

”更多的学生:“悲字!”师指向生丁:“好,请你说说为什么是‘悲’字?”生丁:“因为‘哀’字写的是具体的猿的啸声,而‘悲’则是具体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思,刻画出作者的形象。

同学们齐声鼓掌通过。

师:其实以前我们学习过诗词很多都有“眼”。

师生共同举例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昨夜一枝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中的“闹”“一”“击”“翔”“竞”“敲”字。

师:本诗的诗眼是‘悲’,请问,作者在悲什么,因什么而悲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

师:全诗直接抒情的是哪两联?生(齐声):颈联和尾联。

师:(出示幻灯片)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生:(众说不一)两层……五层……生戊:六层。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及课堂观察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及课堂观察

《登高》教学实录及课堂观察一、《登高》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宿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杜甫。

师:有何依据?生: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

尤其是在七律方面,他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之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最负盛名的七律——(学生齐读)《登高》,请同学们先把这首诗集体朗读一遍。

师: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你们还没有读出来。

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的,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你们想不想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 生:(学生很兴奋)想。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哪些词语有困难,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提问: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师:请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

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他的问题?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那么谁能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师:说得很好,我们来看看读的效果如何,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读一下。

注意: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读,很投入,但是由于对杜甫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还不太感人。

)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我已经感受到了秋意。

不过情感还不够丰富。

你想不想读得更好? 生:想。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师:金圣叹的“六才子书”都是什么?按顺序说。

生: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

师:杜之律诗排在第四,就是第四才子书,而第四才子书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这首诗《登高》。

请看它写在何时?生:公元767年。

师:767年。

有些诗人太重要了,他的生卒年我不用记就能记住,脱口而出,比如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而这首诗写在767年,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下面找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

上节课我不是说了吗,写秋天的诗,还得爷们儿能写好,女诗人善写春。

怨女怀春,志士悲秋。

所以写秋天的诗,男同学读还是比较合适的。

好,你读吧。

(生读,有掌声)师:最后一句啊,他处理得非常好。

你发现了吗?杜甫的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高八度收束吗?生:不是。

师:你回忆一下,有些诗词,比如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怎么收束的?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师:高八度收束。

你看《沁园春·雪》,怎么收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意,都是高八度式的收束。

音乐高八度懂吧?这是一种结尾方式。

但杜甫这首诗的结尾,不是高八度式的。

因为你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生:很高了。

师:已经写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再高八度高不了了。

还怎么比“万里”再高?还怎么比“百年”再高?人能活一千年吗?人生不过百年,已经再高不了了。

那么怎么处理?杜甫就用“软冷”的方式来处理,这是一种文章结尾的方式。

(板书:软冷)不是那么大气磅礴的,显得软了,但是这种软是冷的,不是热的。

用“软冷”来收束全诗——“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范读尾句,缓慢,“浊”字拉长)这首律诗的韵脚都是什么?生:回、来、台、悲。

师:啊,找韵脚得到双数句末尾去找。

那么第一句的“哀”是不是韵脚?生:是。

师:律诗的第一句在押韵上有什么要求了?生:可押可不押。

师:是的,但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授课时间:2012年11月8日下午第三节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教学过程】一、由杜甫诗句导入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

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二、出示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Ppt出示:读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四、品读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生再读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

(鼓掌)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生:孤独的身影。

多病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

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生齐读5.师小结。

Ppt出示:品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生答:借景抒情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

(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登高》教案篇一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高一(8)班设计思路:从标题入手,抓住季节秋,层层突破,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到国家之秋。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生:唐诗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

(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

《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

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生:诗圣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生;诗仙是李白,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佛呢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

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生:齐天大圣孙悟空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

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

何谓《登高》?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

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

那么登高就是生:思念亲人和朋友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

重阳节也叫生:老人节师:所以登高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

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

(生回答)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生:悲、叹生:伤、哀师:反正不可能是颂、赞这类很阳光的词。

师:写诗要扣住标题,登高悲秋在所见的内容是怎样扣住标题来写?所见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生:很急的风,并且很冷,只有在高处能有这样的体验,登得越高风越大。

生:天很高,在秋季,天高气爽,写出了秋季的特点,在高处更写出天之高远。

师:唐代陈子昂不是也登高吗,也写了一首很牛的诗。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在高远的地方,衬托个人的弱小和渺小。

生:猿猴的叫声凄凉,只有在高处,再加上风吹过来,会听得更加清晰,还是写登高。

师:三峡中猿猴在唐代的确比较多,保护措施得力啊!两岸猿声啼不住,猿猴的声音是怎样的声音?生:很高兴的声音。

师:你说这些猴子当时在谈恋爱。

生:当时李白是很愉悦的心态,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的猿声是自然高兴的,清亮的。

但杜甫的这里的猿声是悲哀的,生:因为诗人的心中有悲伤的情感,所以听猿猴的叫声作者也是悲伤的,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了猿的叫声。

师:是这样,这里着重写杜甫登高的所见所闻,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还夹杂这凄厉的猿声,第一句就隐含这登高悲秋的意味,还有吗?生:还写了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水中小洲的清澈和沙地的雪白,用冷色调的词语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和空旷。

生:还出现了一只鸟?师:这是怎样的一只鸟?生:是盘旋飞翔的鸟,师:在杜甫的眼中,这只鸟怎么会用飞回这个词?生:找不到家的鸟,是无家可归的鸟,可能风太急了,这只鸟无法落下来,只能盘旋。

师:这似乎已经不是一只鸟,而是生:杜甫自己生活的写照,他就是只孤单离群的鸟。

师:杜甫是一只孤单的老鸟,在另外一首诗中,杜甫也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把身世飘零,灵魂愁苦的自己比作不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高天大地,是如此苍茫辽阔,一只沙鸥又是如此的微弱渺小,两相比照,诗人那种孤独落寞,漂泊无依的哀痛显而易见。

师:第一联就是登高悲季节之秋。

第二联还是跟深秋有关,说说相关句子和景物。

生:写了登高见到的壮阔的场面,深秋季节,落叶飘零,无边写出落叶多,乱,满眼都是生:萧萧下是叶子下落的声音,有种凄凉伤感的味道。

师: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如果说木头一根根掉下来,那实在太恐怖了,当然这些落叶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你想到了什么?生:落叶归根,回到故乡。

而杜甫却只能漂泊,很无奈。

生:落叶飘零,是衰败的迹象,杜甫自己就是衰败的落叶,生命的枯萎。

师:落叶可以和诗人连在一起。

诗人就是掉光了叶子和青春一根朽木,在生命的尽头仍孤傲的站立着,哪怕在寒冷的深秋。

还有吗?生: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长江浩瀚的气势,震天的声响。

给人很强的震撼和力度。

师:老师有个疑问,前面说渚清沙白是说水很浅,这里怎么会出现江水滚滚来,按照常理,秋天是枯水期,长江滚滚来好像不太现实?你们怎么解释(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生:杜甫看到秋天的江水可能跟现在不一样。

生:不一定是当时所见,诗人由眼前的浅浅的江水,想到了汹涌气势的长江,是一种虚写,是他的想象。

生:当时杜甫的情绪比较激动,头脑中出现了想象的画面也是可能的,反正只要有气势就行。

师:这样是有道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有可能从眼前的一枝一叶想到无边落叶,诗人的描写不一定要写实,有时可以夸张和虚写。

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有相关的论述。

(出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师:出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大家怎么看?(学生讨论)师: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师:这里确实有诗人的想象,毛泽东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想象,不能当真。

我们要理解诗人,尤其是伟大的诗人。

师:这一联萧萧落木和滚滚江水叠加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生:人生的短暂、渺小跟时空的永恒空旷做对比,突出时光飞逝的伤痛。

生:对比写出生命的脆弱,更添悲秋情怀。

师:前两联主要是登高悲叹季节之秋,隐藏了自己漂泊生活的体验。

师: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往往是作者精心打造的,杜甫写诗的要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很忘我的。

《登高》中的颈联历来评价很高,宋人罗大经认为这联含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

哪里看出有八悲?生:悲秋师:只有一悲,还差七悲,差多了!(出示即“万里,地之远也;秋,()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也;百年,齿暮也;多病,()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也”。

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这环节是这节课很好的设计)(学生自由填写,相互交流)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离家远,不能回去,悲秋,季节冷,古人有悲秋的情怀。

生:作客,命运惨,常作客指的时间长。

生:百年,年龄大,年老。

多病,身体差,登台,行动难,独,无所依。

师:悲远,悲秋、悲凉、悲离,悲老;悲身,悲孤,悲怨。

所有与悲有关的词语我老杜都遇到了。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师:这里的登高悲秋主要是悲叹人生个人之秋。

一般的诗歌写到这里也是不错了,但杜甫是谁啊,是诗圣,中国唯一的诗圣。

是看着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想到了天下的寒士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师:杜甫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诗人,往往能从个人想到国家,把国和家联系起来,这一点唐朝其他诗人包括李白也做不到。

(师生朗读最后一联),怎样把国和家心连心?生:时事艰难,国家动荡,忧国忧民,生:自己苦,国家更苦,一切都是苦,生: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能。

生: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一腔爱国热情师:而这些苦闷无人知晓,只能添加自己的苦闷,古人一般是生:借酒消愁生:而杜甫借酒消愁都不可能了,连浊酒就是很差的,酒都没法喝,生:这里的新停就是刚刚停,人越是悲伤的时候,却不能喝酒,停的不是时候,更能写出凄苦和郁闷。

师:所以这里是登高悲国家之秋,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多事之秋,就是指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

我们再来看课文注解,杜甫,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确切的讲,在诗人前应加上生:爱国。

师:只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才能诞生伟大的作品,杜甫是一种平凡的伟大,是一种接地气的草根的伟大,是一种可以接触和学习的伟大,他身逢乱世,深味着人生的苦难,推己及人,成为人民苦难的代言人。

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仰望。

(出示杜甫年轻时指点江山的作品《望岳》,比较学习)<p align=right>小刘</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