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09T-I638-0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09T-I638-0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类别:技术标准 1/121.目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测定的供试品。

4.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制剂通则5.1. 附录ⅠA 片剂。

5.1.1.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

5.1.2. 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与肠溶片等。

5.1.2.1. 含片:系指含于口腔中缓慢溶化产生持久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5.1.2.1.1. 含片中的药物应是易溶性的,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或局部麻醉作用。

5.1.2.1.2. 含片的溶化性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Ⅹ A)检查,除另有规定外,10分钟内不应全部崩解或溶化。

5.1.2.2. 舌下片:系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药物经舌下黏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5.1.2.2.1. 舌下片中的药物与辅料应是易溶性的,主要适用于急症的治疗。

5.1.2.2.2. 舌下片中的药物与辅料应是易溶性的,主要适用于急症的治疗。

5.1.2.2.3. 舌下片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Ⅹ A)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应在5分钟内全部溶化。

5.1.2.3. 口腔贴片:系指粘贴于口腔,经黏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5.1.2.3.1. 口腔贴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

5.1.2.4. 咀嚼片:系指于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剂。

5.1.2.4.1. 咀嚼片一般应选择甘露醇、山梨醇、蔗糖等水溶性辅料作填充剂和黏合剂。

咀嚼片的硬度应适宜。

5.1.2.5. 分散片: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5.1.2.5.1. 分散片中的药物应是难溶性的。

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5050)(供注射用)成品检验操作规程

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5050)(供注射用)成品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适用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5050)(供注射用)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性状】1.1本品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几乎无臭。

1.2本品在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中易溶,在乙酸乙酯中微溶,在水、乙醇、乙醚中不溶。

2【鉴别】取本品0.5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70ml,超声至完全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加三氯甲烷稀释至刻度,摇匀。

取上述溶液,(见EK/SOP-QC7040红外分光光度法检查操作规程)测定样品红外光谱。

3、【检查】3.1 酸度:取本品适量,研细,加水超声10分钟,分散成约2.0mg/ml的混悬液,过滤,取续滤液,依法测定(见EK/SOP-QC7003 PH测定操作规程),pH应为5.0~7.0。

3.2溶液的澄清度:取本品0.5g,加二氯甲烷25ml使溶解,依法检查(见EK/SOP-QC7011溶液澄清度与颜色检查操作规程),溶液应澄清。

3.3 乙交酯和丙交酯取乙酸丁酯适量,精密称定,加二氯甲烷溶解,并制成1ml中约含0.125mg的溶液,作为内标溶液;取本品约0.1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内标溶液2ml,取二氯甲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分别取乙交酯、丙交酯适量,精密加入内标溶液适量,用二氯甲烷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乙交酯50μg、丙交酯100μg、乙酸丁酯25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

照气相色谱法(见EK/SOP-QC7039气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测定。

以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或极性相近)为固定液的色谱柱,柱温为135℃,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300℃。

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3μl,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丙交酯不得过1.5%,乙交酯不得过0.5%。

GMP认证全套文件资料55-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GMP认证全套文件资料55-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 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溶出度测定。

责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程序:1.简述1.1溶出度(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C)是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口服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1.2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烧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剂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其溶出的量。

1.3本方法适用于片剂、胶囊剂及颗粒剂的测定。

1.4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及第三法小杯法。

1.5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2.仪器与用具2.1溶出度仪2.1.1仪器的组成溶出度仪主要由电动机、恒温水浴、篮体、篮轴、搅拌桨、圆底烧杯及杯盖组成,详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C。

2.1.2仪器的装置与使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

2.1.3仪器的校正为使同一药物的溶出度测定得到良好的再现性,应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采用溶出度校正片进行校正,对已使用过的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校正。

2.1.3.1溶出度校正片分崩解型和非崩解型两种,崩解型为泼尼松片,非崩解型为水杨酸片。

目前国内仅有非崩解型校正片。

2.1.3.2校正前,应先调式所用仪器。

2.1.3.3溶剂:磷酸盐缓冲液(PH7.4)。

配制方法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V D,要求PH值为7.40±0.05,临用前脱气。

2.1.3.4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溶出度校正用水杨酸片1片,精密称定,置乳体中,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水杨酸10mg),置100ml量瓶中,加乙醇1ml,摇匀,加溶剂适量,经超声处理30分钟,使水杨酸溶解,加溶剂到刻度,摇匀,经滤纸(不宜使用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为对照品溶液。

《中国药典》二部凡例

《中国药典》二部凡例


二、国家药品标准由凡例与正文及其引用 的附录共同构成。本部药典收载的凡例、 附录对药典以外的其他化学药品国家标准 具有同等效力。 三、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 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 典》正文、附录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同问 题的统一规定。


四、凡例附录中采用“除另有规定外”这 一用语,表示存在与凡例或附录有关规定 不一致的情况时,则在正文中另作规定, 并按此规定执行。表示存在与凡例或附录有关规定
《中国药典》凡 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 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 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是我国药品 标准体系的核心,是药品研究、生产、 经营、使用和监管的法定依据。
“凡例”是解释和使用《中国药典》正 确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指导原则,并把与 正文、附录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 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凡例” 中的有关规定具有法定的约束力。



对于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溶剂,应在后 续的生产环节予以有效去除。除正文已明 确列有“残留溶剂”检查的品种必须依法 进行项检查外,其他未在“残留溶剂”项 下明确列出的有机溶剂与未在正文中列有 此项检查的各品种,如生产过程中引入或 产品中残留有机溶剂,均应按附录“残留 溶剂测定法”检查并应符合相应溶剂的限 度规定。 供直接分装成注射用无菌粉针的原料药, 应按照注射剂项下相应的要求进行检查, 并应符合规定。 各类制剂,除别有规定外,均应符合各制 剂项下通则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八、正文系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 按照批准的处方来源、生产工艺、贮藏运输等条 件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 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九、正文项下根据品种和剂型的不同,按顺序可 分别列有:(1)品名(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与 英文名);⑵有机药物的结构式;⑶分子式与分 子量;⑷来源或有机药物的化学名称;⑸含量或 效价规定;(6)处方;(7)制法;(8)性状; (9)鉴别;(10)检查;(11)含量或效价测 定;(12)类别;(13)规格;(14)贮藏; (15)制剂等。

SOP-06-QC-032-02残留溶剂测定法操作规程(EP、BP)

SOP-06-QC-032-02残留溶剂测定法操作规程(EP、BP)

目录1.目的:--------------------------------------------------------------------22.范围:--------------------------------------------------------------------23.职责:--------------------------------------------------------------------24.内容:--------------------------------------------------------------------2 4.1简述:-------------------------------------------------------------------2 4.2仪器与用具:-------------------------------------------------------------2 4.3试剂:-------------------------------------------------------------------3 4.4操作:-------------------------------------------------------------------34.5结果与判定:-------------------------------------------------------------65.相关程序:---------------------------------------------------------------106.相关记录:---------------------------------------------------------------107.参考资料:---------------------------------------------------------------108.附件:-------------------------------------------------------------------109.历史和修订记载:---------------------------------------------------------201.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操作规程(EP、BP),使测定过程按规定程序有序进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料药残留溶剂试验的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2011.4-北京周立春.pdf

原料药残留溶剂试验的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2011.4-北京周立春.pdf

举例:头孢泊肟酯
残留溶剂 照残留溶剂测定法(附录Ⅷ P)测定。 甲醇、乙腈、丙酮、二氯甲烷、异丙醇、丁酮、乙酸乙 酯、四氢呋喃、乙酸丁酯、1,2-二氯乙烷、乙酸异丙酯、 苯、四氯化碳、环己烷、二氧六环、甲基异丁基酮、吡 啶、甲苯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略 内标溶液的制备 取正丙醇适量,用二甲基亚砜稀释制成 每1ml中约含200μg的溶液,作为内标溶液。
顶空进样:
原理:将含有挥发性组分的样品 置于密闭系统中,在一定温 度下使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 在气-液或气-固两相甚至气液-固三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 然后取凝聚相上端的气体送 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优点:干净。样品中不挥发组分 不影响GC分析。减轻污染。 要求:样品至少在顶空条件下溶 解。
K
1 p i
0 i
p0i为纯溶质的蒸气 压 γi为组分的活度系 数
顶空条件的选择
顶空温度:残留溶剂的沸点较高,顶空温度也应 相应提高;但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 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对测定的干 扰。 顶空平衡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以保证供试 品溶液的气-液两相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顶 空时间通常不宜过长,如超过60分钟,可能引起 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准确性的降低。 传输管温度:对于有传输管的顶空进样器,传输 管温度应适当,通常设定在110℃~120℃。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 件。
原料药残留溶剂试 验的要求及常见问 题分析
周立春 2011.4
主要内容
1. 2. 3. 4.
前言 2010版药典中残留溶剂的相关内容 残留溶剂的方法学研究 残留溶剂测定的常见问题
前 言
1) 2) 3)
残留溶剂定义 残留溶剂的分类 药物中残留溶剂的特点

30环氧乙烷残留检验操作规程

30环氧乙烷残留检验操作规程

30环氧乙烷残留检验操作规程一、检验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环氧乙烷残留检验的操作步骤,确保环氧乙烷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环氧乙烷的生产和质检过程中对其残留量进行检验。

三、设备和试剂1.环氧乙烷残留检验仪器:气相色谱仪、样品瓶、移液器等。

2.试剂:二氯甲烷、丙酮、乙醇。

四、操作步骤1.样品制备(1)取适量环氧乙烷样品,将其转移到样品瓶中。

(2)将样品瓶密封并进行标记,确保样品不会泄漏或混入其他物质。

2.样品提取(1)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合适的提取方法将环氧乙烷样品中的残留物提取出来。

可以使用溶剂提取法或固相萃取法等。

(2)将提取的残留物转移到样品瓶中,确保样品不会泄漏或混入其他物质。

3.样品预处理(1)将样品瓶中的残留物与二氯甲烷进行适量的稀释。

稀释倍数视实际样品情况而定,一般为1:10或1:100。

(2)使用适量的丙酮进行洗涤,以去除残留物中的杂质。

(3)使用适量的乙醇进行再次洗涤,以去除残留物中的残留丙酮。

(4)将预处理后的样品置于离心管中进行离心分离。

4.气相色谱检测(1)将分离后的样品取出,使用移液器等装置将其转移到气相色谱仪中。

(2)设置气相色谱仪的相关参数,如进样模式、流速、温度等,确保检测精度和准确性。

(3)进行样品的气相色谱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五、质量控制1.每批次检验前,应进行仪器的校验和调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每个样品的提取和处理过程应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样品污染和误差。

3.定期参与相关质量控制方案,与其他实验室比对检测结果,确保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六、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1.将检测到的环氧乙烷残留浓度与相关标准比较,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要求。

2.统计和记录检验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和评价。

3.根据结果评价,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安全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使用有害溶剂时,应戴好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溶剂对身体的伤害。

溶剂残留检测操作规程

溶剂残留检测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气相色谱-FID检测1 标准曲线的绘制1.1 样品的制备a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乙酸乙酯、异丙醇、甲苯、二甲苯各2ml到25ml标准瓶中;b 将标准瓶密封后摇匀,用微量注射器准确抽取0.4μl混合液分别注入25ml标准瓶中后密封好;c 将上述标准瓶放在80±5℃的烘箱中烘烤30min以上使其完全气化;d 在进样前2-5min将标准瓶从烘箱中取出待用。

1.2 样品的采集按气相色谱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分析条件如下:a 采用FID检测器以及毛细管柱进行分析;b 载气为氮气,气源总压力为0.7Mpa,流量控制表压为50Kpa;c 柱温初始温度为36℃,采用程序升温。

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为36℃,保温4min后以30℃/min的速度升温至90℃,保温1min。

;d 进样口温度INJ为200℃、检测器温度DET为250℃;e 空气、氢气气源总压为0.2Mpa,空气的流量控制表压为50Kpa、氢气为60Kpa;f 进样量分别为0.3ml、0.4ml、0.5ml、0.6ml、0.7ml气体。

1.3 标准曲线的绘制图谱分析采用面积外标法,在“N2000在线色谱工作站”中绘制标准曲线,步骤如下:a 点击“方法”---“积分”---“面积”---“外标法”---“采用”;b 点击“组分表”---“谱图”选择刚采集的标样图谱---“全选”输入各个标样的组分名---“采用”---“OK”;c 点击“校正”---“组分含量”输入标准样品的组分含量或浓度,见表1---“OK”;d 点击“加入标样”出现“打开图谱文件”选择组分含量所对应的标样图谱---“确定”;e 重复c-d步骤,输入其他的组分含量;f 预览校正曲线;g 点击“另存”输入方法文件名。

注:气相色谱条件每作一次微小变动都需要重新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2 待测样的溶剂残留测定2.1 待测样的制备a 取待测样膜10cm×10cm,剪碎后装入25ml的标准瓶中密封;b 将标准瓶放在80±5℃的烘箱中烘烤30min以上使其残留溶剂完全气化;c在进样前2-5min将标准瓶从烘箱中取出冷却待用。

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法检验操作,保证检验的质量。

2.范围:适于本公司成品的重金属测定检验。

3.责任:质量管理科、中心化验室、检验员。

4.检验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法检查方法。

5.内容:5.1 仪器:气相色谱仪、顶空进样器。

5.2 试剂: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正丁醇、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为分析纯。

5.3 溶液配制◆样品溶液:精密称取本品0.2g于顶空瓶中,加二甲基亚砜2ml溶解,摇匀,即得。

◆对照溶液:精密称取丙酮约0.05g、乙酸乙酯约0.05g、乙酸丁酯约0.05g、正丁醇约0.05g、N,N-二甲基甲酰胺约0.0088g于100ml容量瓶中,加二甲基亚砜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每1ml分别约含丙酮0.5mg、乙酸乙酯0.5mg、乙酸丁酯 0.5mg 、正丁醇0.5mg、N.N—二甲基甲酰胺 0.088mg。

精密量取2ml两份,分别置于20ml顶空瓶中,即得。

5.4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色谱条件●色谱柱:DB-FFAP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5um)●载气:高纯N2 恒流1.0ml/min 分流比:1:10●柱温: 初温40℃, 保持5min, 以15℃/min 的速率升温,升至220℃, 保持5min●分流汽化温度 SPL 250℃●氢焰检测器温度 DFID 280℃◆操作方法:取对照溶液顶空进样注入气相色谱仪,按丙酮峰、乙酸乙酯峰、乙酸丁酯峰、正丁醇峰、N,N-二甲基甲酰胺峰、二甲基亚砜峰的顺序出峰,各峰间的分离度均应符合规定,理论板数不低于5000。

5.5 测定方法:精密量取对照溶液和样品溶液各2ml分别顶空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5.6 标准规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出样品中各检测溶剂的含量,丙酮应不得过0.5%、乙酸乙酯应不得过0.5%、乙酸丁酯应不得过0.5%、正丁醇应不得过0.5%、N,N-二甲基甲酰胺应不得过0.088%。

农残检测操作规程

农残检测操作规程

农残检测操作规程一、引言农残检测是指对农产品中的农药及其代谢产物残留进行检测。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农产品中的农残问题日益关注。

为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制定农残检测操作规程是十分必要的。

该规程旨在规范农残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检测方法选择农残检测的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法等。

在选择检测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目标农药的特性,如化学性质、残留特点等;2.检测的样品类型,如蔬菜、水果、粮食等;3.检测的要求,如灵敏度、准确性、检出限等;4.实验设备和设施的可用性及成本。

三、样品采集与处理2.采样点选择:在采样点时,应选择农田分布均匀的地方,并避免选择有特殊情况的区域,如施用农药较密集的地方、与工业污染源相近的地方等。

3.采样方法:采用无毒性容器进行采样,避免样品污染。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手触及其他地方,避免交叉污染。

根据样品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如表面采样法、组织切割法等。

4.样品处理:在采集后,应及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对样品进行标记、记录有关信息,并确保样品完整性和新鲜度。

四、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是农残检测中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提取和浓缩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物。

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有:1.机械研磨:对坚硬的蔬菜、水果等样品进行机械研磨,以便充分释放农药残留物。

2.溶剂提取:使用适当的溶剂对样品进行提取,以便溶解农药残留物。

可选择的溶剂包括乙酸乙酯、丙酮等。

3.固相萃取(SPE):利用固相材料对样品中农药残留物进行富集和净化。

可根据样品特点选择合适的固相材料,如活性炭、C18等。

4.液液萃取:通过不同溶剂的分配系数,将农药残留物从样品中转移到溶剂中,以便进一步检测。

5.净化处理:通过膜过滤、凝胶柱等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净化处理,以去除干扰物质和杂质。

五、检测与分析农残检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和质谱法。

残留溶剂测定的要求和测定方法

残留溶剂测定的要求和测定方法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约 0.2g 供试品,制成每 1ml 约含 10mg
的溶液;对水溶性药品,采用水为溶剂; 当药品不溶于水,但可溶解于一定浓度的 酸或碱液中时,可采用酸或碱液作为溶剂; 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 N,N- 二甲基甲 酰胺(DMF)等为溶剂。
毛细管柱顶空进样色谱系统程序升温法 非极性色谱柱(SPB-1)系统
药品中残留溶剂分析 的技术要求和测定方法
王 玉 江苏省药品检验所
技术要求
• 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已经通过
了控制药品中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将药品生产
中常用的69种有机溶剂按照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程度分为四类,并规定了每种溶剂的限值。
• 《欧洲药典》第5版、《日本药局方》第14版、
《美国药典》第28版和《中国药典》2005版均已
色谱条件 柱 温 先 在 30℃ 维 持 7min, 再 以
8℃/min 的速度升至 120℃, 维持 15min ;以
氮 气 为 载 气 , 流 速 为 2.0ml/min, 分 流 比
1:1 ;顶空瓶温度为 70℃, 顶空时间 30 -
60min ;进样口温度为 200℃;采用FID 检测 器,温度为250℃。
加替沙星残留溶剂的控制厂家批号申报工艺中涉及的溶剂企标控制溶剂实际检出aa050101050102050103乙醇甲醇dmso甲苯乙酸乙酯四氯化碳dmfdmf乙醇乙醇甲醇dmso甲苯乙酸乙酯四氯化碳dmfdmf乙醇bb051260105124010512201乙醇甲苯乙腈四氯化碳dmf无乙醇乙醇甲苯乙腈四氯化碳dmf无乙醇cc050303乙醇乙酸dmsodmfdmf乙醇甲苯dd300407013004070230040703乙醇甲醇dmso甲苯乙酸乙酯二氯甲烷dmf乙酸氯仿甲醇氯仿甲苯无乙醇甲醇dmso甲苯乙酸乙酯二氯甲烷dmf乙酸氯仿甲醇氯仿甲苯无ee041101041102041103无甲醇乙醇环己烷dmfdmso乙醇乙醚无甲醇乙醇环己烷dmfdmso乙醇乙醚盐酸头孢他美酯残留溶剂的控制厂家申报生产工艺中涉及的溶剂实际检出的残留溶剂a甲苯二氯甲烷异丙醇b甲苯二氯甲烷异丙醇石油醚c乙醇丙酮异丙醇d乙酸乙酯异丙醇e二氯甲烷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异丙醇石油醚f二氯甲烷异丙醇石油醚g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醇异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醇异丙醇残留溶剂测定一般程序?确定药品涉及的残留溶剂种类?建立残留溶剂检测方法?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验证一确定药品中涉及的残留溶剂种类一确定药品中涉及的残留溶剂种类1

大豆磷脂检验操作规程

大豆磷脂检验操作规程

大豆磷脂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建立大豆磷脂检验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大豆磷脂检验操作。

3 职责:检验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 规程:4.1编制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P1183。

4.2 质量指标:见《大豆磷脂质量标准》。

4.3 仪器与用具:电子天平、水浴锅、PH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干燥箱。

4.4 试药与试液:乙醚、乙醇、丙酮、氯化镉、硝酸铋钾溶液、碘化钾、过氧化氢、钼酸铵硫酸试液、亚硫酸钠试液、对苯二酚、硫酸。

4.5 操作方法4.5.1.1 性状:本品为黄色至棕色的半固体或块状物。

本品在乙醚和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不溶。

4.5.1.2 酸值:本品的酸值应不大于30。

4.5.1.3 碘值:本品的碘值应不小于75。

4.5.1.4过氧化值:本品的过氧化值应不大于5。

4.5.2 鉴别4.5.2.1 化学反应:取本品约10mg,加乙醇溶液2ml 使溶解,加5%氯化镉乙醇溶液1-2滴,即产生白色沉淀。

4.5.2.2化学反应:取本品0.4g,加乙醇溶液2ml使溶解,加硝酸铋钾溶液(取硝酸铋8g,加硝酸20ml使溶解;另取碘化钾27.2g,加水50ml使溶解,合并上述两种溶液,加水稀释成100ml)1-2滴,即产生砖红色沉淀。

4.5.3.1 溶液的颜色:取本品,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含6mg的溶液,照《紫外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测定,在35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过0.8。

4.5.3.2 丙酮不溶物:取本品约1g,精密称定,加丙酮约15ml,充分搅拌后,用经105℃干燥1小时并称重的4号垂熔玻璃坩埚滤过,残渣用丙酮洗涤,至洗出的丙酮几乎无色。

残渣在105℃干燥至恒重,不溶物不得少于90.0%。

4.5.3.3 己烷中不溶物:取本品约10g,精密称定,加正己烷100ml,振摇使溶解,用经105℃干燥1小时并称重的4号垂熔玻璃坩埚滤过,容器用25ml正己烷洗涤两次,洗液滤过后,4号垂熔玻璃坩埚在105℃干燥1小是后,称重,不溶物不得过0.3%。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并按规程进行检查, 保证检查操作规范化。

2.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3年版二部。

3.范围:合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责任: 检查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规定。

5.2.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E)测定。

5.3.色谱柱5.3.1.毛细管柱: 除另有规定外, 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5.3.1.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极性色谱柱: 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弱极性色谱: 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填充柱: 以直径为0.18~0.25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5.4.系统合用性实验。

5.4.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 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5.4.2. 色谱图中, 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残留溶剂检查法

残留溶剂检查法

• 甲基丁基酮
Methylbutyl ketone
50
• 甲基环己烷
Methylcyclohexane 1180
第二类溶剂(应该限制使用)
• N-甲基吡咯烷酮 N-Methylpyrrolidone 4840
• 硝基甲烷 Nitromethane
50
• 吡啶
Pyridine 200
• 四氢噻砜 Sulfolane 160
• 甲酸 Formic acid 5000
• 正庚烷
Heptane 5000
• 乙酸异丁酯 Isobutyl acetate
5000
• 乙酸异丙酯 Isopropyl acetate
5000
• 乙酸甲酯 Methyl acetate 5000
• 3-甲基-1-丁醇 3-Methyl-1-butanol
2-Propanol
5000
• 乙酸丙酯 Propyl acetate 5000
5000
第四类溶剂(尚无足够毒理学 资料)
• 溶剂名称 英文名

• 1,1-二乙氧基丙烷 1,1-Diethoxypropane
• 1,1-二甲氧基甲烷 1,1-Dimethoxymethane
• 2,2-二甲氧基丙烷 2,2-Dimethoxypropane
色谱柱
• 1.毛细管柱 • (1)非极性色谱柱 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
烷的毛细管柱,如SPB-1、HP-1、DB-1、AT-1、BP-1等。 • (2)极性色谱柱 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
毛 细 管 柱 , 如 HP-FFAP、HP-20M、DB-WAX、AT-WAX、 BP-20、Supelco wax 10等。 • ( 3 ) 中 极 性 色 谱 柱 如 DB-624、HP-624、DB1301、 DB-17、OV-17、DB-35、HP-35、HP-50+等。 • 2.填充柱 以直径为0.25-0.18mm的乙二烯苯-乙基乙 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作为固定相。

467残留溶剂检查法(USP)

467残留溶剂检查法(USP)

467有机挥发性杂质残留溶剂限度在药典中,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过或产生的有机挥发物。

残留溶剂在实际的生产工艺中未能完全去除。

在原料药或辅料合成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以提高产量,或用于测定物质特性,如结晶形态、纯度、可溶性等。

所以,溶剂有时候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本章讨论的溶剂并非辅料,也不是溶剂化物。

但是,药品中的溶剂必须要评价并证明符合要求。

由于残留溶剂没有任何医疗效果,因此应尽可能地去除,使达到原料和成品的规定标准,生产工艺规定以及其它的质量要求。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的含量不得高于规定的安全范围。

已知会产生严重毒性的溶剂(表1,第一类)在药品原料、辅料和成品的生产中必须避免使用,除非它们严格符合毒性安全评估。

毒性稍低的溶剂(表2,第二类)必须限制含量,从而保护病患免除可能的副作用。

理论上,毒性最低的溶剂(表3,第三类)在实际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

本章讨论的溶剂在附录1中已全部列出。

但这些表格和附录并不全面。

当有关调整部门正式批准同意使用其它溶剂时,这些溶剂可能就要添入表格和目录。

如果已知药品生产或净化过程中存在残留溶剂,那么原料、辅料和成品中必须检测残留溶剂。

但仅需检测在药品生产或净化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残留溶剂。

生产厂家可能会选择检测药品成品,但药品各成分的残留溶剂限度都可能需要逐步计算。

若计算的结果低于或在本章规定的范围内,那药品成品就没有必要检测残留溶剂。

但是若计算的结果高于规定范围,那成品就必须检测残留溶剂以确定处方在配制过程是否将有关的溶剂范围降低到可接受的量。

药品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了残留溶剂,那成品也必须检测。

见附录2有关残留溶剂的附加资料。

残留溶剂按毒性评估的分类国际化学安全会用“每日容许摄取量”(TDI)来衡量毒性化学药品的接触极限,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其它国家、国际卫生机构和研究所则使用“每日允许摄取量”(ADI)。

在药品领域中,为了避免同一物质有不同的ADI S,将“每日安全接触量”(PDE)统一规定为残留溶剂的允许摄取量。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残留溶剂检查法介绍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残留溶剂检查法介绍

复方阿米三嗪片(萝巴新)(二甲硫酸阿米三嗪)33≯410≯215萝巴新3≯3≯115盐酸马普替林3≯2≯110盐酸米托蒽醌3≯3≯710盐酸异丙嗪片4 ≯215盐酸异丙嗪注射液4 ≯215盐酸雷尼替丁4 ≯215盐酸雷尼替丁片4 ≯410盐酸雷尼替丁胶囊4 ≯410盐酸雷尼替啶注射液4 ≯610盐酸萘甲唑林3 ≯210柳氮磺吡啶4 ≯410 配制对照品溶液检查已知杂质的品种有盐酸乙胺丁醇、盐酸小檗碱、盐酸左旋咪唑、盐酸吗啡、癸氟奋乃静和氯硝西洋等40余个。

此外配制自身稀释对照溶液和配制对照品溶液,用以检查未知杂质及已知杂质并控制杂质斑点数的品种有盐酸氯米帕明(杂质斑点≯4个)和贝诺酯(杂质斑点≯4个)。

本版药典在薄层色谱法中增加了系统适用性试验和测定法,上述列举的国内外药典的实例可供采用薄层色谱法作为鉴别与有关物质测定的品种正文,在修订或方法研究时参考,可根据品种自身的特点与具体情况,选择系统适用性试验项下的有关要求订入标准中,以使检测方法严谨和完善,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重现性,以利于药品质量控制。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残留溶剂检查法介绍胡昌勤 刘颖(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I n troduction of Residua l Solven ts Test i n Ch i nese Pharmacopoe i a2005Ed ition(Volu m e ) H u Changqin and L iu Y ing(N ational Institu te f or the Control of P har m aceu tical and B iolog ical P rod ucts,B eij ing100050)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生产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

I 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对残留溶剂的这一定义,明确了药品中残留溶剂的最基本特征,同时也包含了药品残留溶剂的测定具有如下特点:(1)残留溶剂的种类相对固定(I CH规定了69种);(2)在具体样品中具有不确定性;(3)残留量相对较低,一般在痕量或微量范围;(4)同一样品中不同溶剂的残留量相差较大。

224.14残留溶剂检查法

224.14残留溶剂检查法

仪器
检测器
FID(通常)
ECD(含卤素残留溶剂)
仪器
顶空进样器
系统适用性试验
01 用待测物色谱峰计算, 填充柱n >1000; 毛细管 柱n >5000;
02 待测物与邻峰R >1.5;
03 外标法:连续进样5次,A对的RSD≤10% ; 内标法 :A对/A内的RSD ≤ 5% 。
测定方法
第一法 第二法 第三法
顶空平衡温度应低于溶解供试品所用溶剂沸点 10℃以下;
顶空平衡时间30~60min。
残留溶剂检查法
谢谢观看!
分类
毛细管柱顶空 进样等温法 毛细管柱顶空 进样程序升温法
溶液直接进样法
适用范围
被检有机溶剂数量少且极性 差异小
被检有机溶剂数量多且极性 差异大
主要用于企业对生产工艺中 特定的残留溶剂的控制,可
用填充柱也可用毛细管柱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限度检查 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确定对照品
溶液的浓度。
定量测定 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残留量
避免使用
有一定毒性
限制使用
低毒性
GMP或质控 推荐使用
苯 四氯化碳
乙腈 三氯甲烷 吡啶 四氢呋喃 甲苯 乙酸 乙醚 乙醇 乙酸乙酯 甲酸
尚无足够 毒理学资料
无规定限度 石油醚 三氯乙酸
使用时提供论证报告
仪器
色谱柱
色谱柱 填充柱
毛 细 管 柱
固定液/固定相
乙二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
非极性
100%的二甲基聚氧硅烷
极性
聚乙二醇(PEG-20M)
(35%)二苯基-(65%)甲基聚氧硅烷

残留溶剂检查法

残留溶剂检查法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采用与制备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和溶剂制备 对照品溶液。 • (1)限度实验: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确定对 照品溶液的浓度。 • (2)定量测定:为保证定量结果的准确性, 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残留量确定对照品 溶液的浓度;通常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面积与 供试品溶液中对应的残留溶剂的色谱峰面积不 应相差2倍,且最大不应相差5倍。
0.617
0.687 0.711
表2 诸有机溶剂等温法测定的 保留值
• • • • • • • • • • • • • • • • • • 正丙醇 3.584 0.869 乙酸甲酯 3.152 0.764 叔丁基甲基醚3.884 0.942 甲酸乙酯 3.388 0.821 丁酮 4.123 1.000 甲醇 3.703 0.897 仲丁醇 4.391 1.065 四氢呋喃 3.753 0.910 异丙醚 4.647 1.127 甲基四氢呋喃 3.781 正己烷 4.660 1.130 四氯化碳 3.848 0.933 乙酸乙酯 4.662 1.131 乙酸乙酯 3.912 0.948 氯仿 4.796 1.163 乙酸异丙酯 4.015 0.973 四氢呋喃 5.080 1.232 丁酮 4.126 1.000 异丁醇 5.097 1.236 异丙醇 4.327 1.049 甲基异丙基酮 5.920 1.436 1,2-二甲氧基甲烷4.383 1,2-二甲氧基乙烷6.038 1.464二氯甲烷 4.429 1.073 乙酸异丙酯 6.274 1.522 乙醇 4.431 1.074 正丁醇 6.319 1.533 氯仿 4.471 1.084 苯 6.432 1.560 甲基异丙基酮 4.515 1.094 甲基四氢呋喃 6.623 1.606 苯 4.703 1.140 四氯化碳 6.638 1.610 乙酸丙酯 5.186 1.257 环己烷 6.659 1.615 三氯乙烯 5.537 1.3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5.2.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 E)测定。

5.3. 色谱柱5.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5.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 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5.4. 系统适用性试验。

5.4.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5.4.2. 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5.4.3. 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RSD应不大于10%。

5.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5.1. 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液的测定。

根据各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5.5.2. 溶液直接进样: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使溶解;根据各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5.6.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各品种项下规定检查的有机溶剂适量,采用与制备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和溶剂制备对照品溶液;如用水作溶剂,应先将待测有机溶剂溶解在50%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再用水逐步稀释。

若为限度检查,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若为定量测定,为保证定量结果的正确性,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残留量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通常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面积不宜超过供试品溶液中对应的残留溶剂的色谱峰面积2倍。

必要时,应重新调整供试品溶液或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5.7. 测定法。

5.7.1. 第一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等温法)。

5.7.1.1. 当需要检查有机溶剂的数量不多,且极性差异较小时,可采用此法。

5.7.1.2. 色谱条件:柱温一般为40~100℃;常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每分钟1.0~2.0ml;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为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为250℃。

5.7.1.3.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5.7.1.4. 对色谱图中未知有机溶剂的鉴别,可参与附表2进行初筛。

5.7.2. 第二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系统程序升温法)。

5.7.2.1. 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较多,且极性差异较大时,可采用此法。

5.7.2.2. 色谱条件:柱温一般先在40℃维持8分钟,再以每分钟8℃的升温速率升至120℃,维持10分钟;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每分钟2.0ml;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为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FID检测器,进样口温度为250℃。

5.7.2.3. 具体到某个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时,可根据该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组成调整升温程序。

5.7.2.4.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5.7.2.5. 对色谱图中未知有机溶剂的鉴别,可参考附表3进行初筛。

5.7.3. 第三法(溶液直接进样法)。

5.7.3.1. 可采用填充柱,亦可采用适宜极性的毛细管柱。

5.7.3.2.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2~3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5.7.3.3. 计算法。

5.7.3.3.1. 限度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按品种项下规定的供试品溶液浓度测定。

以内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被测溶剂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比值。

以外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被测溶剂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峰面积。

5.7.3.3.2. 定量测定:按内标法或外标法计算各残留溶剂的量。

5.8. 【附注】。

5.8.1. 除另有规定外,顶空条件的选择。

5.8.1.1. 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沸点选择顶空平衡温度。

对沸点较高的残留溶剂,通常选择较高的平衡温度;但此时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对测定的干扰。

5.8.1.2. 顶空平衡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以保证供试品溶液的气-液两相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

顶空平衡时间通常不宜过长,如超过60分钟,可能引起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准确性的降低。

5.8.1.3.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件。

5.8.2. 定量方法的验证。

5.8.2.1. 当采用顶空进样时,供试品与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故应考虑气液平衡过程中的基质效应(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组成差异对顶空气-液平衡的影响)。

由于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供试品溶液基质与对照品溶液基质不同所致的基质效应的影响,故通常采用标准加入法验证定量方法的准确性;当标准加入法与其他定量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标准加入法的结果为准。

5.8.3. 干扰峰的排除:供试品中的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易对残留溶剂的测定产生干扰。

干扰作用包括在测定的色谱系统中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产物与待测物的结构相同(如甲氧基热裂解产生甲醇)。

当测定的残留溶剂超出限度,但未能确定供试品中是否有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对测定有干扰作用时,应通过试验排除干扰作用的存在。

对第一类干扰作用,通常采用在另一种极性不同的色谱柱系统中对相同供试品再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中对相同供试品再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中测定结果的方法。

如两者结果一致,则可以排除测定中有共出峰的干扰。

对第二类干扰作用,通常要通过测定已知不含该溶剂的对照样品来加以判断。

5.8.4. 含氮碱性化合物的测定。

5.8.4.1. 普通气相色谱仪中的不锈钢管路、进样器的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灵敏度降低,应采用惰性的硅钢材料或镍钢材料管路;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应不呈酸性,以免待测物与酸反应后不易汽化。

5.8.4.2. 通常采用弱极性的色谱柱或其填料预先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氮碱性化合物,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效果更好。

5.8.4.3. 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含氮碱性化合物,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采用其他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测定。

5.8.5. 检测器的选择:对含卤素元素的残留溶剂如三氯甲烷等,采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易得到高的灵敏度。

5.8.6. 由于不同的实验室在测定同一供试品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当测定结果处于合格与不合格边缘时,以采用内标或标准加入法为准。

5.8.7. 顶空平衡温度一般应低于溶解供试品所用溶剂的沸点10℃以下,能满足检测灵敏度即可;对于沸点过高的溶剂,如甲酰胺、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等,用顶空进样测定的灵敏度不如直接进样,一般不宜用顶空进样方法测定。

5.8.8. 利用保留值定性是气相色谱中最常用的定性方法。

色谱系统中载气的流速、载气的温度和柱温等的变化都会使保留值改变,从而影响定性结果。

校正相对保留时间(RART )只受柱温和固定相性质的影响,以此作为定性分析参数较可靠。

应用中通常选用甲烷测定色谱系统的死体积(0t )RART='t t t t R R -- 式中 R t 为组分的保留时间; R t '为参比物的保留时间。

附表1: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

①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

②药品生产企业在使用时应提供该类溶剂在制剂中残留水平的合理性论证报告。

附表2 常见有机溶剂在等温法测定时相对于丁酮的保留值参考值附表3 常见有机溶剂在程序升温法测定时相对于丁酮的保留值参考值注:附表2、3中数据未非极性的SPB-1柱(30m×0.32mm,1.0μm)和极性的HP-INNOWAX柱(30m×0.32mm,0.5μm)测定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