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朦胧诗整体观

合集下载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课件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课件
后朦胧诗强调个体经验、内省和 语言的探索,突破了传统诗歌的 规范和形式,呈现出更加自由、 多样化的风格。
后朦胧诗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后朦胧诗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思想和文化开始逐渐开放,诗歌界 也开始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发展
后朦胧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西方 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同时也借鉴了 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逐渐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风格。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课件
目录
• 后朦胧诗时代概述 • 后朦胧诗的主题与风格 • 后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 后朦胧诗的影响与评价 • 后朦胧诗的未来展望
01
后朦胧诗时代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后朦胧诗时代指的是20世纪70年 代末至80年代初,继朦胧诗之后 ,中国诗歌界出现的一股新的诗 歌潮流。
特点
北岛是后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沉、哲思和批判为主,具有强烈 的个人风格。
详细描述
北岛的诗歌作品包括《回答》、《一切》等,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表 达了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明了,语言内敛而不做作,思 想深邃且富有哲理。
舒婷及其作品
总结词
舒婷是后朦胧诗的另一位重要代表诗人,她的作品以抒情、 细腻和感性的风格为主,深入探讨了女性的情感世界。
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朦胧诗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后朦胧诗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 界诗歌的发展。
跨文化融合
后朦胧诗将积极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促进跨文化融合,使诗歌创作更具国际视野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后朦胧诗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 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 、专著和文献整理成果丰富。

朦胧诗及其叙述

朦胧诗及其叙述

朦胧诗及其叙述学习目标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异同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情况什么是朦胧诗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二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四朦胧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朦胧诗代表着真正的过渡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代精神是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开始因此它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笔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是北岛舒婷顾城北岛诗作《回答》《宣告》《雨夜》《古寺》舒婷诗作的特点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的诗人舒婷的诗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温情与包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舒婷的诗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舒婷的诗作《致大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落叶》《双桅船》顾城简介 1956年出身于北京13岁随父亲到山东左黄河道的农场1974年回到北京做过多种杂工1980年以后专职从事创作1993年10月9日在新西兰希基岛自杀他的诗集有《黑眼睛》等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对顾城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舒婷的《童话诗人》中找到答案顾城的诗作《生命幻想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北岛与舒婷的比较舒婷是情感型的主要致力挖掘自己女性的心灵而北岛是思辨型的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精神舒婷的诗表现出现代主义的特点但所表现的现代主义特点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引桥而且表现表现出更加内向的趋势更加关注生命本体的意义而北岛是当代诗歌现代主义的先锋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先驱者的觉醒意识富有哲理的思想深度和充满艺术魅力的人格力量形成凝重奇峭的风格舒婷是一个感情至上主义者重视自己的直觉和感悟总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北岛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自觉地把个人和民族的苦难作为一个双重的精神十字架北在自己身上北岛与顾城的比较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五朦胧诗的发展与变异 2朦胧诗变异之二新生代后朦胧诗人以海子王家新骆一禾西川等为代表第三代诗人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3后朦胧诗人的创作特点与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他们与朦胧诗人相比较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代表人物是海子关于海子 1964年生于安微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4海子的创作特点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海子的创作在风格上与舒婷有相似之处就是善于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在精神气质上则接近北岛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海子的作品 5第三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否定朦胧诗变异和反动朦胧诗与后朦胧诗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等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如《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有关大雁塔韩东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次英雄然后下来走进下面的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aname=baidusnap0></a>奔跑</B>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北岛简介原名赵开振1949年生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进北京一个建筑公司当工人后曾在两家杂志社当编辑然后辞职做自由撰稿人80年代末出国定居主要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在天涯》《零度以上的风景》这些诗作大多在海外出版北岛的诗作特点北岛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的生活中的两次死亡事件对他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好友遇罗克的被四人帮的专政机构枪决二是他妹妹为救一个溺水儿童遇难这不仅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冷峻的观察也使他对于死亡生命的意义有了省思北岛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风凝重眼光犀利他的诗中充满着许多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力与洞察力舒婷出生于福建泉州在厦门鼓浪屿长大一九六九年中学毕业后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一九七二年回城待业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时代的灰暗与个人的不幸刺痛她的心灵她在那时充满了被遗弃的寂寞朦胧诗江河杨炼的史诗新生代后朦胧诗第三代诗人江河的史诗代表作《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的组诗《诺日朗》《半坡》《敦煌》《西藏》 1朦胧诗的变异之一史诗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贺敬之放声歌唱郭小川自己的志愿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城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相信未来》郭路生食指节选当蜘咮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信未来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79年7月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谁也不能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

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国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

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一、崭新的思想特征: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

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推动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他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此圾着被愚弄和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

于是,他们的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

他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

“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双桅船•船》)。

他们希求人类之爱的醒,他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

”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终于,他们找到了,这便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价格意识的觉醒和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和追求。

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我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你也不能只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感仪;我们只能平行、互助、互爱,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你’有‘你’的领空,‘我’有‘我’的天地。

当代文学史第八讲 后朦胧诗

当代文学史第八讲  后朦胧诗
“暴死的形式”——“诗人与死”
海子(1989)、骆一禾、戈麦(1991)、张
凤华(1992)、顾城(1993)、
个人的艰苦探索和时代巨变的双重激发
下出现的一个奇异现象,是诗歌、诗人 与时代紧张关系的反映。 “诗人何为”?
被神话的“海子精神”
海子“是中国70年文学史中全力冲击文
学和生命极限的诗人”,是一个“在写 作和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诗人。 应该关注海子式的热烈、急迫、专注、 迷醉式的写作给诗歌带来的巨大的改观, 也关注写作对生活和诗歌的剥夺和替代。
后朦胧诗
——“新生代”、海子、女性诗歌
一、韩东、于坚、伊沙的诗
1,韩东《你见过大海》
“大海”意象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的涵义 “想像”——“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韩东:“写诗似乎不单是技巧和心智 的活动,它和诗人的整个生命有关。”
2,“拒绝隐喻”:
朦胧诗以象征、隐喻的网络为架构, 作为抒情和想像的基本依托,“意义” 由此得到发掘。
“背叛”的方式:“断裂”、“突围”、
“哗变” 诗歌社团、流派、实验纷纷登场 “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莽汉”、“非非”、“撒娇”:玩世 不恭的调侃姿态、随意性、口语化—— 多元复杂、混乱无序
三、海子(查海生) ——“最后一位乡村诗人”
(一)海子的精神气质:
思想上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 情感上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 精神上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 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又 具有疯狂的气质:单纯、敏感、富于创造性、 急躁、易于受伤、倚重天赋、直觉
四、女性诗歌
1,女性诗歌:翟永明、伊蕾、唐亚平、
王小妮、陆忆敏 2,西方女权主义思潮 3,“黑夜意识”:“对抗自身命运的 暴戾”,“服从内心召唤” 4,意象与“心灵自白”

《朦胧诗欣赏》课件

《朦胧诗欣赏》课件

详细描述
朦胧诗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悟,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向往和追求。
爱情的描绘
总结词
对爱情的描绘常常充满着浪漫和激情,同时 也透露出对爱情的无奈和痛苦。
详细描述
朦胧诗中的爱情主题常常以浓烈的情感和富 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既展现了爱情的浪漫 和激情,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痛苦。
特点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强调主观情绪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不拘泥于现 实生活中的物象,追求表达的模糊与隐约。
朦胧诗的历史背景
起源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 社会经历巨大变革,文革结束后,人 们开始反思和审视历史与现实,朦胧 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发展
朦胧诗从地下诗歌、地下文学群体的 形式出现,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文学潮 流,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和艺术追 求。
总结词
北岛是朦胧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深沉、内敛、富有 哲理而著称。
详细描述
北岛的诗歌常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他的作品如 《回答》、《一切》等,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反映 了那个时代的困惑和思考。
舒婷及其作品
总结词
舒婷是朦胧诗派中的女性代表,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 景物、事物和人物,通过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意象的叠加
将多个意象相互叠加,形 成多层次的意象组合,增 强诗歌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
意象的变形
通过对自然景物、事物和 人物的变形,赋予其更深 的象征意义,使诗歌更具 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的创新
语言的陌生化
05
朦胧诗的影响与评价
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朦胧诗派介绍

朦胧诗派介绍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 只想你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 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代表诗人 —顾城
顾城简介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 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 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 童话般的少年生活。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 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 “纯洁”的幻想。 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 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 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 种文字。
朦胧诗派
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诗派,作为一 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 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 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 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 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 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 城等人。
海子的创作特点:
1、独特的想象力 2、元素性的意象:麦子、河流、太阳、村庄 3、语言的创造力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朦胧诗的文化内涵和其艺术简析

朦胧诗的文化内涵和其艺术简析

年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开始一场历时整整十年地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地政治运动.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极其严重地影响,知识分子是首当其冲地受害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以文学艺术创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面对历史上最黑暗地年代带来地灾难和恐惧,年轻一代中地敏感者开始萌生自己地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以曲折或直露地方式对“文革”进行反抗,以及对社会进行沉思内省.他们在年代进行了一些“地下沙龙”与“地下诗社”活动,形成了地下文学中较有规模地探索式地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为一个新地时代地到来作了预告.随着年月“文化大革命”地结束,长期遭受压抑和拘束地知识分子地精英意识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开始复苏,终于在年代末年代初出现了“朦胧诗”,为中国诗歌史树起了一座划时代地丰碑.从年至年,是“朦胧诗”繁荣发展地四年,此间大批“朦胧诗”迅速在全国各刊物上发表,形成了一发不可收拾地巨大势头,几乎是与之同时学术界也展开了一场长大六年之久地激烈争辩.年月谢冕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在新地崛起面前》,从文学史地角度肯定了这些诗人地探索精神,认为他们是让人兴奋地新地探索者,有利于新诗地发展.同年月,评论家章明在《诗刊》上发表《令人气闷地“朦胧”》,指出这些年轻诗人地诗歌“叫人看不懂”甚至“晦涩”,以此否定“朦胧诗”地意义和价值.在“朦胧诗”地创作队伍中,舒婷和顾城是两位主要地代表人物.当“文革”十年地噩梦结束以后,“文革”残存在人们记忆深处地“伤痕”终于得到了宣泄地机会和可能.但过去地岁月依然像巨大地石块一样压在亿万人民惊魂未定地心上,直面十年浩劫之后地真实生活,恢复现实主义地传统成为当时诗人们地强烈要求.他们表现出对痛苦历史地刻骨铭心般地个人绝望与忏悔意识和一种强烈地否定意识与怀疑态度,进而由怀疑而表现出鲁迅般地绝望地抗争.诗人们在对现实批判地过程中包容着一种强烈地悲剧意识和理性思考.正是这种批判、怀疑、否定地价值取向,代表了中国诗歌现代主义地倾向.在特殊历史环境与条件下产生地“朦胧诗”,是受伤一代人地情感结晶,它深刻地展现了一代人地心灵印记与人生档案.当他们以全部地青春作为代价,承受着社会地欺骗、亵渎、出卖之后地迷惘和痛苦时,从负面上获得了一种原本不应得到却难得可贵地财富,他们在精神迷途中寻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地广阔天地.这种精神地获得,首先建立在揭露黑暗地否定性情感和社会批判地基点上.他们以悲壮地姿态,直接承接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地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特别是“五四”以来地战斗精神,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突出地反思与探求精神以及浓厚地英雄主义色彩三者地结合,构成了“朦胧诗”地精神内涵,它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地对“人”地特别关注,不仅具有强烈地现实感,而且还把目光投向未来,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地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地崛起,就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地崛起,诗人圣洁、高尚地爱情观念和勇于表现爱情地非凡气质,又是一种平等与独立地人格宣言.特别是舒婷从爱情角度深化了“朦胧诗”人道主义地精神内涵,更具有历史反思与文化反思意味.“朦胧诗”在艺术上具有个性化地特点,以表现心理情绪和感受地真实代替实景实事地再现,以审美为基点地多元趋势地价值观代替单一地社会功利判断.每个诗人都是融化在自己心中地“诗地世界”,标志着诗歌艺术向自身地回归,而“意象”地出现,又给“朦胧诗”带来了形式上地生命.出于对当时现实地高压以及“流行诗歌”地不满情绪等种种原因,诗人们大都采取意象及意象组合来结构作品,既避免过于贴进生活而流于现实,又回避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地创作风习.“朦胧诗”以意象地朦胧代替了形象地确定性,以隐喻、象征及瞬间感受作为组织意象地心理基础,在创作技法上采取时空切割、多层建构地意象组合来代替明白晓畅地直述,由蒙太奇地连接,感受角度地改变,多重意识地交替来构成节奏上地跳跃,加深组合地密度,将客观具象转化为心灵意象,构成诗歌地运动感.诗人们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地借鉴,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现代人情感意识地艺术空间,在实践地过程中,渐渐圆熟起来,新地语言形式融入了民族语言地表达经验,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地艺术表现手法.“朦胧诗”地创作,与“五四”新文学中地现代诗歌传统结合起来刷新了诗歌语言地美学原则,恢复了个人语言在诗歌创作中地作用.这些表现技巧上地探索,对年代文学创作中地叙事话语地改变和个人立场地出现都有着积极地影响.舒婷和顾城是“朦胧诗”派地核心人物.舒婷地诗歌风格侧重表现个人地情感世界,但这种情感不仅仅是私人性或简单情绪化地宣泄,而是包容了深刻地时代特征和人性深度地情感体验与提炼.诗人经历了一个由人性地思考到人生地思考地情感深化过程,注重将个人沦丧与个人失落地忧患融入人生思考,将个人不幸与人生使命密切结合起来,把个体地心灵伤痕投入到整体生命地历史进程中.顾城地诗歌则包含着深刻地社会内容,揭露现黑暗、丑恶、庸俗地现实世界和对大自然热切地投入和幻想是顾城诗歌地主要创作主题.大自然给予他一种现实世界中无法体会到发温馨.“朦胧诗”创作在内容上地选择和艺术地表达方面具有与传统诗歌相异地品格.从内容表达方面上看,“朦胧诗”表示出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一扫过去诗歌中一味歌功颂德地作法,用诗歌形式来反抗专制、暴力、愚昧、迷信,来深刻反思民族悲剧.从艺术表现方面上看,“朦胧诗”重视个人情感,强调个人生命感受,关注“人”和生命价值,将诗歌切入精神世界,表达一代人内心地呼唤.“朦胧诗”通过意象组合,富于运动感地节奏,朦胧地画面,立体地构图,隐喻象征地手法,深入地揭示了诗人自我内心地隐秘和情感世界.这从形式和手法上否定了当代诗歌浅、白、直地弊端,同时对中国年代象征派诗歌甚至现代主义传统进行了一次大地修补和完善.但是,在“五四”精神复苏地大潮下,许多作家纷纷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大力借鉴,一些作家在实践中,渐渐成熟起来,一些作家则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技巧地同时走上了形式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世纪世界文学重要地组成部分,它勃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一直延续到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和传统文学完全不同地特征.在作品地内容方面上,现代主义文学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地对立关系,和现代人对自我地探讨与思考.在表现方面上,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手法代替再现发,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地自由联想,注重表现瞬间地、复杂地情绪和印象,在挖掘深层地意识活动甚至潜意识地领域时,往往采用怪诞、奇特、反理性反逻辑地描写手法.现代主义包括诸多流派,其中象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深远地流派之一.象征艺术一般不用真实描写地手法,也不直接地抒发自己地情怀,它往往使用异乎常态地奇怪地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以至于用象征艺术手法创作地诗人所要表达地思想、生活,会因此造成朦胧、迷离、神秘地色彩.由于象征方法地怪异,诗句晦涩难解,需要读者运用自己地联想去猜测领会,读诗便如猜谜.上世纪年代,李金法把象征派艺术引进新诗.其诗总体上晦涩、怪诞、神秘,一些词指代不明,一些意象地象征义难以解释,可读性很差,被后人称为“诗怪”.而这些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正体现在“朦胧诗”中,诗人们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李金法之窠臼.其诗晦涩难懂,连读就读不懂地诗,怎能指望读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呢?鲁扬在《从朦胧到晦涩》一文中谈到,我们在新诗创作中,出现那么一点“朦胧诗”,从多方面满足读者地欣赏要求,是一件值得欢迎地事.诗地朦胧是一种美,是诗地一种风格.但绝不是越朦胧越好,而是有限度地,雾里看花,那花要依稀可见,隔帷窥人,也须看到人地轮廓.如果,我们面对地是雾气如磐,帷如铁幕,既不见花,亦不见人,漆黑一片,让人如坠五里雾中.这时欣赏则变成为了一种极其曲折而痛苦地过程.我们欢迎那些符合民族化、大众化地优秀作品,我们也不能排斥那些“洋化”地东西,在民族文艺地大花园里,移植一些具有异族风味地文化,使大花园显得更繁花似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肯定新诗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借鉴外国地长处地同时,要经过消化、吸收,万不能囫囵吞枣,要注重我国诗歌传统和风格地艺术形式.在我们具有几千年诗歌传统地诗国里,古往今来,还没见被哪种看不懂地诗所统治;在艺术美学或艺术评论地领域中,我们似乎还没发现过“晦涩美”这一概念,也没人承认“晦涩”也是一种美地艺术风格.历史地经验证明,任何艺术一旦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理解,或者硬着头皮去接受和理解,那么只能意味着这种艺术地没落和消亡.所以,李金法是寂寞地,他地诗也只能躺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去了.“朦胧诗”派作为一个创作群体,虽然并没有形成统一地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地艺术主张和创作业绩,发展成为相对完整地诗歌艺术流派.至年,是“朦胧诗”地过度期与衰落期.这时期最早地一批“朦胧诗”诗人开始进入到沉思阶段,期待着再度崛起.而另一些诗人及文学爱好者积极投入到“朦胧诗”地创造队伍中,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朦胧诗”在被接受与被大量复制地同时,一部分人已开始以更新、更猛烈地态度向“朦胧诗”挑战,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新生代”、“第三代诗歌”或“后朦胧诗”地新诗实验运动.注:大学期间地一篇关于诗歌地小论文.。

后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后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后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后朦胧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

这个诗派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以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为基础,强调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后朦胧诗派的名字中的“后朦胧”一词,意味着对传统的朦胧诗派的一种回应和扩展。

朦胧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模糊、抽象、不明确的语言和意象,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

后朦胧诗派保留了朦胧诗的一些特征,但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表达。

后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常常以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为主题,描写诗人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受。

诗人通过运用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创造出一种迷离而神秘的氛围,使诗歌更具诗意和内涵。

后朦胧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有席慕容、杨炼、杀马特·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这一诗派的出现,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罗振亚教授印象记

罗振亚教授印象记

2017/420我和罗振亚教授相识于珞珈山下。

珞珈山位于武汉大学校内,是一座沐浴着书香的小山,植物繁茂,风景秀美。

登临山顶,既可远眺东湖全景,城中景色亦历历在目。

2000年夏天,我们同时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在珞珈山下、东湖之滨开始了三年的学习生涯。

初见之下,振亚先生为人低调平和,笑声爽朗,身上有一种典型的东北人的憨直个性,这些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在我们那一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十位博士生中,振亚先生的身份有点特殊,他当时已经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教授,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已经成名的青年学者,也是多年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大学毕业后,在乡下教了几年中学,硕士毕业后直接考入了武大。

说实在话,我当时对振亚先生颇有点好奇,觉得他已经功成名就了,何苦再来吃一遭苦呢,后来接触多了,才慢慢地理解了他在学术上的追求。

从他后来的学术发展来看,武大三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他的研究重心从中国现代诗歌转向了中国当代诗歌,不仅获得了更开阔的学术视野,而且真正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风格,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和振亚先生都住在武大枫园十二栋,我住二楼,他住六楼,平时来往非常方便。

枫园十二栋就在珞珈山脚下,离东湖也很近,环境幽静,颇有一些田园野趣,是一个静思读书的好地方。

我经常跑到六楼找振亚先生聊天,也常和他一起在东湖边散步,有时也一起到市里的各处书市去找书,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段惬意的时光。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消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库》十大卷库存三折出售,机会难得,他力荐我购买一套,作为学术资料保存。

我和他一起找到出版社,每人买了一套,沉甸甸地提在手中,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套诗库规模浩大,编选翔实,我大致翻阅了一遍,确实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直到现在还常常查阅。

后来出了几套类似的大型诗库,编选更加精严,从文学史的视野来看,可能更接近经典化的形态,但这套《中国新诗库》仍然有其参考价值。

那时,和振亚先生一起在武汉街头逛书店,经他的推荐,常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朦胧的反叛——论后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朦胧的反叛——论后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文化 的 反 叛 后朦胧 诗的反叛 首先体现在 了对文化的反对。 们极力避 他 免博学和高深 , 反对那种对诗 的冥思 苦想似 的苛刻获得。于是. “ 反文化 ” 为“ 三代 ” 成 第 诗人 众多 口号中最响亮的一个。 谓的 所 反文化 , 是指超越 文化 的樊篱 , 而回到诗的本体 世界 , 回到 事物 的原生状态。 以, 所 诗歌不再负载任何其它的意义 , 任何 文化的 价值评判对 它都不起 丝毫的作 用, 它就那 么存在着 , 无所谓 有 意义或无意义 。 后朦胧 诗歌 中有很 多这样的代表作品。如韩东 的《 有关大雁塔》 就是对文化 的一次 反叛 。同时 , 胧诗人 杨炼 朦 也写过《 大雁塔 》 来具体表 现 了大 雁塔的人格 化历史 : 我被 固 “ 定在 这里 / 山峰似 的一动不动 / 墓碑似 的~动不动 / 记录 下民 族的痛苦和生命” 在杨炼笔下 , 。 大雁塔被赋予了浓重的历 史感 和人文色彩 , 它是 民族命运 的象征 , 民族苦难 的历史见证者 。 是 而韩 东 的《 有关大雁塔 》 这样 写道 :有关大 雁塔 / “ 我们 又能知 道什 么 / 我们爬上去 / 看看 四周 的风景 , 然后再下来” 不过如 。 此而 已。大雁塔不再是一种历史和文化 的积淀物 , 它没有任何 美丽 的侧面和深度象征 。 它完全切断 了与历史 的某种 联系而成 为一个在 此时此地 存在着的物体。我们爬上去 , 就如 爬上一个 有一定 高度 的其它什么东 西一样 ,只不过为 了看看 四周的风 景. 然后再 下来。 大雁塔所承载的深刻文化意义被 消解 了。 后朦 胧诗人们通过 反文 化这种方式回到现实世界 , 以求 回到事物本 体。
这 些 创作 特 色 。
606 ) 10 4
【 关键词 】 后朦胧诗 ; 朦胧诗 ; 反叛 ; 特点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
思想启蒙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通过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表达, 启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为当代社会的思想启 蒙做出了贡献。
对国际诗歌交流的推动
跨文化交流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在国际诗歌交流中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 交流和理解。
世界诗歌的融合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借鉴和吸收了世界各地的诗歌元 素,推动了世界诗歌的融合和发展。
国际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后朦胧诗时代诗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成为世界文 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哲学思考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生命意义、存在本质、人类命运等 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04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的影响与价值
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贡献
语言创新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在语言运用上 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突破了传统 诗歌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为 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可能性。
主题多样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的主题更加多 样,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 人性等多个领域,丰富了现代汉 语诗歌的主题表达。
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与诗歌的结合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 来,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和诗歌的文字语言相互补充,增 强艺术感染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发展
跨文化交流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诗人可以通过国际诗歌交流活动、翻译出版等方式互 相学习借鉴,促进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多元风格与主题
后朦胧诗时代诗歌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呈现更加多元的风格和主题,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 的关注、对全球性问题的探讨等,丰富诗歌内涵。
意象与象征
意象
后朦胧诗时代的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 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具象的描绘来 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使诗歌更加 生动、形象。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赵春明(河西学院中文系08级6班甘肃张掖734000)摘要:朦胧诗派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流行开来,并出现了一批新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芒克、江河等。

他们出生在文革时期,对那一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十分的熟悉。

他们用自己的诗作诅咒了那一个黑暗专制的时代,把理想和憧憬也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我在文章中主要列举出了当时的朦胧诗派的三位重要诗人和其作品,并对其作品做了分析和比较,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到三人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

关键词:朦胧诗; 时代背景;诗歌特点;诗人间比较H azy futurist poetry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Zhao ChunMing(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hexi 08 6 class level in gansu zhang ye 734000)Abstract:dim poetry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popularity, and a batch of new poets, such as: the north island, attend to city and self-identity, the awn grams, rivers, etc. They generally bor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era in which all very familiar. They use their poems curse the time of a dark, and also the ideal written into his own works. As a kind of tide of new poetry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poetry, the poetry simple diagrams depict the reality, the traditional mode, the policy of poetry as an important way to life in philosophy meaning are unprecedented increase, "Person" as the core, the thought in the art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strong modern lif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xplore three aspect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 mainly enumerate the dim poetry poet and the three important works, and the work don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let the reader can be learned three poetry style and content.Keywords:poetry; Background; Poetry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et朦胧诗是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传承,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后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后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后朦胧诗的名词解释后朦胧诗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诗歌流派,其特点是语言模糊、意象弥散、表达含混不清的情感。

它起源于中国的新时期文化与思想潮流的迅速变革,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 朦胧诗的起源与特点朦胧诗最早出现于192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其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瞿秋白等。

在朦胧诗时期,诗人试图通过模糊的语言和含糊的意象,表达个体内心的焦虑和迷茫。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朦胧诗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2. 后朦胧诗的发展背景后朦胧诗的兴起与中国80年代的文化变革密不可分。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复兴传统”运动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这个主体的存在,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思考促使了后朦胧诗的出现。

3. 后朦胧诗的语言特点后朦胧诗以模糊、散漫的语言表达情感。

诗人不再追求明确的表达,而是通过意象的碎片、语言的断裂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模糊的氛围。

这种模糊不仅仅是对诗歌语言的追求,更是对现实世界复杂性和个体情感多样性的一种反映。

4. 后朦胧诗的表达方式后朦胧诗不再强调诗句的规整和连贯性,而是更注重情感的流露和思维的碎片化。

诗人通过描绘个体的片段经验、模糊的意象和流动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对话。

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又给予读者更多的联想空间。

5. 后朦胧诗的意义与影响后朦胧诗的出现使诗歌创作的规则和范式得到了重新思考。

它突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限制,拓展了诗歌表达的边界。

同时,后朦胧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个体情感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6. 后朦胧诗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后朦胧诗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游戏”、“真理的相对性”等观念,与后朦胧诗追求模糊、散漫的语言风格相契合。

因此,可以说后朦胧诗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后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模糊、散漫语言方式的诗歌流派,它兴起于中国80年代的文化变革,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

浅析朦胧诗与后朦胧诗不同审美追求的原因

浅析朦胧诗与后朦胧诗不同审美追求的原因

浅析朦胧诗与后朦胧诗不同审美追求的原因朦胧诗与后朦胧诗的出现实现了当代诗歌史上重要的革新和探索,各自都呈现出了全新的审美特征。

它们出现的年代虽然相近,但是因为时代背景、诗人个体经历、国外文艺思潮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致使两种诗歌表现出了非常不同的审美追求。

20几年来,众多学者对两种诗歌的审美追求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在抒情主人公形象,情感基调、艺术追求等方面已达成一致。

笔者认为:造成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不同的审美追求的原因,在语言的革新以及对传统诗歌的反叛方面也需细化分析探讨——朦胧诗的语言自由但不难懂,后朦胧诗的语言非常自由、出现了许多新鲜的组句样式;朦胧诗的思想内容虽然对文革文学思想进行了彻底反叛,但承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而后朦胧诗虽受过朦胧诗的影响,但颠覆否定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面貌。

一、朦胧诗的内涵与外延所谓朦胧诗就是一种现代主义风貌的诗歌,“朦胧诗”最早出现于民间刊物,1978年底,油印诗歌刊物《今天》在北京的民间诗坛诞生,这是‘文革’时期以白洋淀为中心的地下诗坛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同时,又是其他各地与之风格相近的诗人的第一次大规模聚集。

这股诗潮一直兴盛到八十年代初,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和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这些都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在审美追求上,致力于抒发诗人个人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引起的颤动。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呈现着大致相同的特征。

有着怀疑和探索精神,有着时代所带给他们的悲愤或者哀怨。

哀怨情绪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舒婷的作品,有着一种深沉寂寞的情感,细腻的手法呈现着她的一种惆怅的情绪。

而北岛的诗歌则是悲愤情感的代表,一种悲愤沉重的感情洋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

(二)价值观念他们以歌颂英雄美和崇高美为主,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甚至于悲壮的牺牲精神。

正如北岛的《回答》中的“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路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朦胧诗

朦胧诗

朦胧诗朦胧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以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为主。

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

意想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

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摈弃客观再现。

朦胧诗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3、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

朦胧诗这种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朦胧诗在创作上讲求陌生化,即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

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

民间化,是一种写作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

北岛的《回答》就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首诗的成功首先就是这种批判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

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

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

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1朦胧诗的创作特点

1朦胧诗的创作特点

1朦胧诗的创作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

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

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

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子夜》的艺术成就:《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描写手法的多样化,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结构的宏大严谨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个人性格,以其特有的方式活动着。

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等。

不论是失败、破产还是取胜,既是他们个人的,也是他们阶级的命运。

因此这些人物都是典型的。

对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就连吴老太爷进城“风化”也带有很大的典型性:它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风化了。

(2)描写手法的多样性。

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区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真实可感的境地。

论后朦胧诗的审美意识

论后朦胧诗的审美意识

论后朦胧诗的审美意识
罗晓非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引言中国大陆上的后朦胧诗是继朦胧诗之后引人注目的新潮诗。

如果说朦胧诗曾经引起过争议,逐渐为诗歌理论界认同,那么后朦胧诗则是流派杂陈,众说纷纭,诗歌理论界至今仍莫衷一是。

对后朦胧诗的态度,或者是不屑一顾,或者是侧目而视,或者是盲目肯定,或者是全盘否定。

...
【总页数】7页(P81-87)
【作者】罗晓非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I106.2
【相关文献】
1.当代先锋诗歌在朦胧诗后的新变--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J], 张德明
2.被误读的"后朦胧诗"群体——对"后朦胧诗"的重新认识 [J], 李晓梅
3."朦胧诗"到"后朦胧诗":审美现代性的转变 [J], 周萌;张泽建
4.迷踪后的沉寂——朦胧诗后第三代诗的命运反思 [J], 罗振亚
5.从朦胧诗到后朦胧诗——新时期诗歌艺术形态的转换与变形 [J], 曾艳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朦胧诗整体观罗振亚当历史不无羞涩地将艺术荣冠奉献给朦胧诗时,事实上,北岛、舒婷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甚至连朦胧诗人的足跟尚未来得及站稳,一股后朦胧诗浪潮便以轰天气概汹涌着逼近,刚刚稳息的诗坛再度失去了平静。

这股反拨朦胧诗的浪潮是由众多抒情群落与层面汇成的合声鸣奏。

两千多家社团星罗棋布,诗歌流派也数以百计,仅《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就一次共时性地推出了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主义、撒娇派等几十个诗歌团体,真是派别林立、主义如云;并且它们相互间层次错落、形态纷然,大有群芳荟萃、多元并举的鼎沸趋势。

富有趣味的是,最先向朦胧诗抛出白手套者恰恰是朦胧诗人中犹大似的梁小斌,一篇《诗人的崩溃》宣告决裂开始,继尔杨炼与吮吸朦胧诗奶汁长大的于坚、宋琳、韩东、车前子等人反戈一击,共同促成了朦胧诗的最终解体。

这内讧式的叛乱无法不令人深思,后朦胧诗究竟哪里比朦胧诗优卓而诱惑得人们趋之若鹜?它把缪斯的诺亚方舟引向了何方?如果“把后朦胧诗狭义地限定在第三代诗的范围甚至可能更准确”①的话,那么作为一种有别于90年代相对独立的个人写作的诗歌运动,后朦胧诗(1984——1988)的历史已过去十余年。

因此在缪斯的版图上,标示出它的位置是时候了。

生命本体的喧哗成熟往往也意味着死亡,不断衍生与变化才是充满活力的象征;一种范式一旦凝固定型,便会容纳不进新事物而导致革命发生。

缪斯的每次艺术革命出现,决非仅仅因为外力单纯刺激,而皆肇源于艺术内部饱和酿成的萎缩。

后朦胧诗的崛起就是因为对朦胧诗停滞局限的反动。

不错,契合于一个时代怀疑悲愤、亢奋觉醒的整体心态,众多张扬个体心灵的诗篇,使朦胧诗在中国诗坛刮起了一场不小的飓风,它以强烈忧患意识凸现与抒情主体“我”之回归,恢复了诗歌情感哲学的生命。

但是,随着时光推移天气日趋晴和,民族腾飞时期经济战略的转移,仍然耽于咀嚼心灵潮汐、频频哀怨感伤、构筑自然童话的精神天地,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了。

于是,从1984年开始,伴着“PASS北岛”、“打倒舒婷”的口号,一场超越公开进行。

在一片鼓噪声中,功德圆满后的历史中间物北岛、舒婷们,被真诚的崇拜者们真诚地置于敌人位置。

对朦胧诗野蛮而优美的定点爆破是分两翼并行展开的。

一个阵营的诗人难再满足一己鸣唱与诗歌的自身反思,力图寻找诗与外界客观事物重新交合的途径,把视角伸延向历史文化、自然人类等相互交射的宽阔抒情空间,诗又获得了现实气息的生命拂动。

它大致包括边塞诗派、生活流诗派、史诗和部分校园诗。

这一阵营的诗强化了诗的参与意识,以富有质感的具体现实替代了朦胧诗的空幻迷离,完成了朦胧诗走进自我后的走出自我、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重新统一的过程。

另一支劲旅则是自诩为“第三代”的诗人们,它包括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主义、他们、海上诗派、女诗人等抒情群落。

后朦胧诗人对朦胧诗人那种英雄主义倾向、忧患意识与使命感格格不入。

他们不愿再做“类的社会人”,无意代表时代与他人,只代表自己。

而他们是一群“野家伙,是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是一群小人物,是一群凡人,喝酒、抽烟、跳迪斯、性爱、甚至有时酗酒、打架……”(于坚语)。

他们公开宣称“只有艺术家的良心,没有什么乱糟糟的社会责任感”(尚仲敏语)。

平民意识的觉醒,使后朦胧诗人们从朦胧诗类情思阴影下走出,走向了人自身生命存在状态的顿悟与袒露。

他们认为诗只是纯内心行为,只是灵魂的眷顾与牵挂,“诗价值实现是一种无目的的实现”(宋琳《青春诗话》)、“诗是纯粹的生命体验”(“超前意识”宣言),种种宣言无不昭示着诗人们在寻求着对艺术外在负累的摆脱、艺术与生命同构的途径。

而真正的人间气味残酷而平庸,是崇高、恬静、谐和与琐屑、嘈杂、崩溃的统一共存。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否定朦胧诗热态切近现实的英雄思想主义倾向的道路,实现了向生命本体的内向化转移,再不关注外部世界的意义与深度。

如面对同一对象大雁塔,朦胧诗人杨炼的《大雁塔》是民族命运、人文历史的凝固与象征,深度象征与悲壮高昂语调里爱国情感宛然可见;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却以淡漠姿态指向文化的神秘与不可知,“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大雁塔只是一般物体,诗人爬上去也就是想看看风景。

两首诗表明,后朦胧诗在以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视角构筑平民意识的世界,进入了生命原生态境地,除了平凡平淡平常的自己,世界上别无他有。

理想主义的丧失、世纪病与西方哲学氛围的弥漫以及人类生命真相的反思,使后朦胧诗的精神网络布满的再不是憧憬、正义与人性的理想光环与伟大的人格乃至艺术良知,而完全嬗变为个体自我意识与下意识潜意识的冲突纠葛以及由此滋生的压抑、恐惧、无聊、荒诞、焦躁、悖谬等现代人灵魂原态的躁动不安,从另一角度“向人的既艰难又平庸的生命更真实的靠近了一步。

”②生命感性革命首先从自我的戏谑反讽、弱点审视拉开了序幕。

后朦胧诗人一方面以把玩态度无可奈何地放纵自我,做超脱奇想。

撒娇派宣言“认为活在世上看不惯就愤怒,愤怒无济于事便做超脱的撒娇”;“情绪哲学”也渴望在情绪释放中解脱生之苦闷。

于坚的《好多年》以众多琐屑而不相干的生活片断组合,反讽生命过程的平淡艰难和无价值,简直酷似一幅现代人的嘲谑图。

王寅的《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题目本身就暗示了平民生活的尴尬,叙述更充满调侃意味。

另一方面则远离人群放逐自我入更为孤独之圈,充满绝望与宿命色彩。

郭力家认为“无聊也是艺术的一个生命要素”;“你究竟是谁呢/你根本就不是谁/你只是你自己的一种尴尬”(闲梦《尴尬》),人已被完全异化,肉体与灵魂普遍分裂,询问的焦灼里浸染着生命不可知的惶惑。

朱凌波的《空位》意在表明孤独乃现代人的本质心理,它如空位一样无处不在永难填补,完全是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皈依。

后朦胧诗以生命本位的野性冲动,彻底揭去了人类头上那层虚伪的掩饰,暴露出猥琐零碎的本质面目来。

其次后朦胧诗踏上了黑色幽默似的荒诞行旅。

放纵也好,孤独也好,世界依旧是老样子。

在人生苦痛与无奈之间的二律背反中,后朦胧诗人们再没有愤世嫉俗的慷慨悲歌,而完全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去面对虚伪与神秘、冷酷,痛苦与嘻嘻哈哈搅拌使源于古希腊戏剧角色类型的反讽——嘲谑与幽默再现风彩。

“孔明于2000年复活/世界上一下子死去两千个总统/宫殿造在我的肩膀上/腋窝里长出许多野草”(詹小林《荒诞》),一切都荒唐悖谬、越轨可笑。

当然,因为它源于生命与生活本身的荒诞矛盾,所以有时又“冷得使人浑身发烫”,滑稽外衣里隐藏着一些严肃的内涵。

如李亚伟的《中文系》可谓幽默荒诞至极,透过对文化与自我的亵渎嘲讽,读者不仅看到当代大学生厌倦灰颓式的相对怀疑精神,更可以感受到对高校封闭保守的教学方式和对述而不作治学方式为特征的超稳定型文化传统的嘲弄批评。

张锋的《本草纲目》俏皮的语句组合,未尝不是对中国文化缺少男性气概、自我伤感特征的讽刺与不满。

这一代诗人的荒诞感以极大的破坏力进入了生命体验的根部和大彻大悟的智慧福地。

三是把丑也大胆地推上了缪斯的圣殿。

现代主义的琴师也都曾将丑的事物引入诗中,但总是把它作为被征服、被超越、被弥合的对象;而后朦胧诗却要以粗鄙态袒露人的原本状态。

如“一个星期天一堆大便一泡尿一个荒诞的念头烟消云散”(丁当《星期天》),也意象已很丑陋,令人恶心,至于《一头公驴对人的偏见》写的“我的生殖器硕大/摆来摆去/像北京站那座巨钟的指针”更是粗鄙得让人难以接受。

最典型的要属野牛的《闭目•幻迷•美》,它写人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垃圾场”,与远方伟岸的屎壳螂、白胖的蛆虫、黑黄的蚁群、绿头苍蝇互为感知,发出造化神奇自然的感叹。

这种丑的引进使诗成了“放荡的缪斯”。

四是品味死亡与人类的寂灭。

朦胧诗人也曾大面积歌咏这个命题,但它总是和历史、具体混同一处的,后朦胧诗人则从形而上层面思考死亡。

这是自渎意识的逻辑结局,是对痛苦的超越。

他们认为死是自然理想的归宿,甚至就是生命的进一步延续。

陆忆敏的《可以死去就死去》写道“汽车开来不必躲闪/煤气不关不必起床/游向深海不必回头”,恐惧与幻灭的悲哀已杳无踪迹,仿佛肉体的消逝能换来生命的永恒。

最具代表性的是曾深情礼赞《中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的曹汉俊竟然写下了《病房》:“你骑着自行车/突然迎面一辆卡车/当时你就悟到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你没有慌乱/甚至还想笑一下/你再也不愿提心吊胆地一天挤一天的躲下去了”。

一种生的厌倦、苦恼、惶惑与一种死的渴求跃然纸上,死亡意识愈来愈淡,它与“女人小便”叮咚悦耳造成的“想入非非”,是现代人普遍的“病房意识、严重的精神分裂;齐生死的冷漠背后是近乎绝望的生命大悲哀。

五是性意识风暴的狂卷。

在后朦胧诗中,有〈〈越过这片神奇土地〉〉(廖亦武)这种性欲的象征性渲泻;有“见一阳具高高勃起”(苍剑《乾卦一》)原始生命力的冲动;有女性诗赤裸野性生命冲动的无声颤栗。

尤其唐亚平、翟永明、伊蕾等人的诗再也难以满足柏拉图式的爱欲,而以肉体与心灵的双重饥渴呼唤强有力的男性征服,伊蕾的《独身女人的卧室》反复抱怨“你不来与我同居”,唐亚平的《黑色洞穴》是如火如荼的性动作、性行为骇人的隐曲展现,有种非道德主义的享乐原则倾向。

我们无法不承认,寄居传统诗歌中几千年的崇高感在后朦胧诗中已被残酷地消解了。

后朦胧诗对于现代人的悲剧意识、孤独感、荒诞感、存在感的深入发现,已突破理性教化的精神樊篱,进入了生命本体层面。

这种感性精灵的释放、生命意识的革命,恢复了人类更现代、更自由的世俗本质,完成了“人”的重构;对传统理性文学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使崇高化为一缕青烟腾空面去。

如果说朦胧诗代表着人本质形态的社会属性,后朦胧诗则体现着对人本质的心理和生理属性的回归,他们从摆脱类意识的个体生命存在角度写下的大量诗篇,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禁欲原则支撑的价值观念,因此功不可没。

从意象到事态朦胧诗的胜利说穿了是意象艺术的胜利。

意象艺术的内敛含蓄,消除了以往诗歌理性直说的弊端;可时间久了,则因意象无节制的泛滥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意象对意象的多情,意象间的叠加派生,完全成了苍白意味的遮掩,诗人用大暗示牵动小暗示,由大象征套迭小象征,隐喻与象征的多义、游走性,使诗渐成无谜底的呓语,背离了生活的可感性。

于是装腔作势拐弯抹角的意象艺术开始令读者厌倦,其原有的新鲜、弹性与深度也因稠密意象的憋闷随之消失。

的确,在以往共时性艺术的静态空间中意象艺术确实很灵。

但是意象艺术的个体间和谐度要求极高,一个意象错用即可导致整体情趣的破碎;何况目下诗的表现对象再也不是凝结的记忆板块,而是瞬息万变的流动现实,对之仅凭意象组合流转已无法表达充分。

最重要的是后朦胧诗反对诗端坐在祭坛上供芸芸众生膜拜,认为应该起用一种凡俗化艺术方式以期与生命同质同构;而朦胧诗艺太美太玄,可望而不可及,并且它的能指意象符号,与所指无法质构一体,难以传达生命动态的完整浑然的情绪意识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