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开平市第七中学周贺赞
内容提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矫正方法
引言
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乏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品德行为不良主要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以及女性品德不良比重加大等特征。

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
1、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
的情绪体验。

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一: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初二学生黄荣北躺在医院里,因脑部碰撞失血多,出现晕迷不醒。

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谭永俊找到黄荣北,让他一起去教训初一的谭寿春,因为谭寿春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谭永俊。

黄荣北和谭永俊是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结果,他们和谭寿春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黄荣北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2、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二: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

初一学生谭锦瑞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前十名,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

他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

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谭锦瑞,而谭锦瑞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3、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三:我班谭绮霞学生过生日时,定做了一个三层高的大蛋糕,还买了很多喝的饮料、水果和零食,又让爸爸妈妈在大饭店订了一桌5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同学们对谭绮霞的派头惊叹不已,谭绮霞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

初三学生伍丽霞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

可是她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她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

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丽霞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她总是乐此不彼。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
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教育。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

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

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3、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

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

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1)环境调整法。

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

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

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

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

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摘录:
论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那些经常违反校纪校规,违反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甚至犯有严重道德错误的学生。

特别是青少年品德不良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逐渐变成了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品德不良主要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以及女性品德不良比重加大等特征。

而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乏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不仅直接关系到全体青少年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命运。

教育好品德不良的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但是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而且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以满腔的热忱、高度的责任感、全部的爱心投身到教育、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工作中去,应该积极发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使这些学生在正确的集体舆论下能得到较快的转变,还要积极研究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从矫正方面来看,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选择科学的矫正方法,特别要注意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是指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患者的需要,提供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与咨询服务的一种活动,是推行心理卫生科学和心理疾病防治的实际工作形式,也是解答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有关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其作用是通过对疏导对象的帮助、劝告、启发、教育等心理转化方法,改变其心理活动,解决其心理矛盾,清除其心理障碍,以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在疏导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接受原则,即咨询者要热情接待、态度温和、认真倾听;支持原则,即肯定能大胆倾诉自己想法的学生,给予其强大的心理支持;保证原则,即保密、不歧视的原则。

在疏导过程中,还要做到:对心理障碍的分析要恰如其分,不应夸大;对不同心理障碍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如:以情动人、转移注意、改变情景、情绪释放(耐心倾听);深入心灵深处、无条件积极关注;沟通思想、相互理解;丰富
活动,优化环境,造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使他们与心理疏导工作相配合。

通过心理疏导,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意识水平等,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还要提醒注意的是:对于品德不良的孩子,父母及老师不能一味地责怪埋怨,甚至是惩罚。

以往的传统观念是“棒子底下出孝子”,所以很多父母往往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子女的不良行为。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但教育不过来,还可能在无形中教会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暴力倾向)。

此时需要的是耐心沟通,对他们足够尊重,以朋友的身份来规劝:先要努力用同理的方式理解他们,然后再用成人的逻辑思维来帮助他们分析,进而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案例一:初二(2)班的石仔由于父母离异,缺少温暖,自卑感重。

晚上无人监督,很少完成作业,常打游戏机到12点后,每天睡眠不足,他来校后就趴台睡觉,从不跟同学和老师沟通,导致他怪异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随他的心愿,他就大打出手,平时同学都不敢跟他来往,恶性循环,他越自卑,他就越孤独,他的暴力倾向就越严重。

案例二:初二(1)班的李主,他是一个多动症的学生。

平时喜欢走动,几乎没有一刻安静。

他的基础知识非常差,老师上课他听不懂,在课堂上他经常走动,大喊大叫,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师生对他的意见很大,他自己也为此异常痛苦……
面对以上的案例,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教育他们才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学生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特征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而大伤脑筋。

假如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往往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学生厌学、旷课,校外闲游,结识社会上品德不良的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假如教育方法得当,有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转化,利生利校利国。

学生的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有哪些特征?
从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角度上看,学生的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是孪生兄弟。

过错行为是产生品德不良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防微杜渐,预防和矫正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所在。

过错行为学生的心理特征概括为:认识特征,是非观念模糊,错误价值取向;情感特征:(1)重情感、讲义气,(2)爱憎颠倒,好恶颠倒;意志特征:自卑、自负;自我意识特征:争强好胜、易冲动、自制性差等。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道德认识上无知,行为盲目;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

二、学生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包括:父母的溺爱、迁就;父母的素质低或者父母一方疾病缠身,无暇顾及儿女的教育,错过最佳的教育良机;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等。

案例一的石仔就因为父母离异,得不到温暖,形成自卑的心理,稍不如意就采用武力,事后又后悔不已。

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分广义的社会环境和侠义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后者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影响个体的各种社会活动等。

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

三是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包括:管教不严,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缺乏情感,他们一有缺点,不给机会他们就严肃批评,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管理,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恰当;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学生的“反复”过程或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睁一眼闭一眼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地造成或助长了学生的品行不良。

(二)主观原因
一、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看成是“勇敢”。

二、学生道德意志薄弱。

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不能抵制不良诱因的影响。

只要朋友叫帮忙,就不管对或错都去做。

三、学生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

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它会使人在类似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采取相应的行为,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

四、学生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对己、对人和对事和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如果学生身上有了执拗、任性、骄傲、自满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必然会表现出来。

案例二的李主是由于身体的缺陷形成的。

五、学生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希望得到群体的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在学校不能满足时,学生就会转向校外寻求满足。

这就有受到社会不良影响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