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开平市第七中学周贺赞

内容提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矫正方法

引言

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乏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品德行为不良主要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以及女性品德不良比重加大等特征。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

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一: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初二学生黄荣北躺在医院里,因脑部碰撞失血多,出现晕迷不醒。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谭永俊找到黄荣北,让他一起去教训初一的谭寿春,因为谭寿春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谭永俊。黄荣北和谭永俊是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结果,他们和谭寿春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黄荣北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2、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二: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初一学生谭锦瑞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前十名,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他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谭锦瑞,而谭锦瑞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3、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三:我班谭绮霞学生过生日时,定做了一个三层高的大蛋糕,还买了很多喝的饮料、水果和零食,又让爸爸妈妈在大饭店订了一桌5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同学们对谭绮霞的派头惊叹不已,谭绮霞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4、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初三学生伍丽霞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可是她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她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丽霞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她总是乐此不彼。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

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教育。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3、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1)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摘录:

论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那些经常违反校纪校规,违反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甚至犯有严重道德错误的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品德不良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逐渐变成了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品德不良主要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以及女性品德不良比重加大等特征。而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乏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不仅直接关系到全体青少年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命运。教育好品德不良的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但是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而且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以满腔的热忱、高度的责任感、全部的爱心投身到教育、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工作中去,应该积极发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使这些学生在正确的集体舆论下能得到较快的转变,还要积极研究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

从矫正方面来看,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选择科学的矫正方法,特别要注意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是指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患者的需要,提供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与咨询服务的一种活动,是推行心理卫生科学和心理疾病防治的实际工作形式,也是解答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有关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通过对疏导对象的帮助、劝告、启发、教育等心理转化方法,改变其心理活动,解决其心理矛盾,清除其心理障碍,以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在疏导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接受原则,即咨询者要热情接待、态度温和、认真倾听;支持原则,即肯定能大胆倾诉自己想法的学生,给予其强大的心理支持;保证原则,即保密、不歧视的原则。

在疏导过程中,还要做到:对心理障碍的分析要恰如其分,不应夸大;对不同心理障碍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如:以情动人、转移注意、改变情景、情绪释放(耐心倾听);深入心灵深处、无条件积极关注;沟通思想、相互理解;丰富

活动,优化环境,造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使他们与心理疏导工作相配合。通过心理疏导,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意识水平等,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还要提醒注意的是:对于品德不良的孩子,父母及老师不能一味地责怪埋怨,甚至是惩罚。以往的传统观念是“棒子底下出孝子”,所以很多父母往往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子女的不良行为。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但教育不过来,还可能在无形中教会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暴力倾向)。此时需要的是耐心沟通,对他们足够尊重,以朋友的身份来规劝:先要努力用同理的方式理解他们,然后再用成人的逻辑思维来帮助他们分析,进而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案例一:初二(2)班的石仔由于父母离异,缺少温暖,自卑感重。晚上无人监督,很少完成作业,常打游戏机到12点后,每天睡眠不足,他来校后就趴台睡觉,从不跟同学和老师沟通,导致他怪异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随他的心愿,他就大打出手,平时同学都不敢跟他来往,恶性循环,他越自卑,他就越孤独,他的暴力倾向就越严重。

案例二:初二(1)班的李主,他是一个多动症的学生。平时喜欢走动,几乎没有一刻安静。他的基础知识非常差,老师上课他听不懂,在课堂上他经常走动,大喊大叫,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师生对他的意见很大,他自己也为此异常痛苦……

面对以上的案例,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教育他们才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学生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特征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而大伤脑筋。假如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往往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学生厌学、旷课,校外闲游,结识社会上品德不良的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假如教育方法得当,有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转化,利生利校利国。

学生的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有哪些特征?

从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角度上看,学生的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是孪生兄弟。过错行为是产生品德不良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防微杜渐,预防和矫正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所在。

过错行为学生的心理特征概括为:认识特征,是非观念模糊,错误价值取向;情感特征:(1)重情感、讲义气,(2)爱憎颠倒,好恶颠倒;意志特征:自卑、自负;自我意识特征:争强好胜、易冲动、自制性差等。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道德认识上无知,行为盲目;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

二、学生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包括:父母的溺爱、迁就;父母的素质低或者父母一方疾病缠身,无暇顾及儿女的教育,错过最佳的教育良机;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等。案例一的石仔就因为父母离异,得不到温暖,形成自卑的心理,稍不如意就采用武力,事后又后悔不已。

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分广义的社会环境和侠义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后者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影响个体的各种社会活动等。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

三是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包括:管教不严,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缺乏情感,他们一有缺点,不给机会他们就严肃批评,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管理,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恰当;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学生的“反复”过程或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睁一眼闭一眼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地造成或助长了学生的品行不良。

(二)主观原因

一、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看成是“勇敢”。

二、学生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不能抵制不良诱因的影响。只要朋友叫帮忙,就不管对或错都去做。

三、学生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它会使人在类似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采取相应的行为,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

四、学生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性格是一个人对己、对人和对事和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如果学生身上有了执拗、任性、骄傲、自满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必然会表现出来。案例二的李主是由于身体的缺陷形成的。

五、学生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希望得到群体的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在学校不能满足时,学生就会转向校外寻求满足。这就有受到社会不良影响的可能。

中学生上网现状调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现在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及相关看法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且时间长,但多数家长从未上过网以及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根据调查显示,94.6%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有11.8%的中学生认为“长时间不上网是难以让人忍受的”。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就大为逊色了。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家长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中学生上网的比例及看法 中学生网民中,男生的上网率高于女生。上网学生中57.6%的人偶尔上网、40.6%的经常上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上的只有2.3%。有59.2%的中学生网龄在半年到一年左右。,81.2%的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新的信息,23%的学生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6%的人上网是为了玩游戏。85.6%的上网中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信息量。59%的上网者是在上机过程中学习网络知识。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但是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有27%的家长持赞成子女上网的态度,反对的家长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增加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7.4%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 (2)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容易上瘾。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2)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自我控制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诊断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指中学生违反《中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有的是违纪, 有的则属于一般违法。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上进行诊断,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尽管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道德认识错误。美国戈达德的研究成果表明:低能与违法确有关联。不良行为中学生智力一般是偏低的,他们对许多道德规范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形成了模糊的或颠倒的道德观。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是其道德认识中的三种主要的错误观念。 (二)道德情感失调。我国的郑和均、邓京华把道德情感分为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等五个方面,经过抽样调查: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友谊感持积极情感的分别接近或超过80%,而对责任感持积极情感的只占40%左右。不良行为中学生的责任感更是低下。道德情感的失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义感,甚至以受害人的痛苦为乐。 (三)道德需要畸形发展。在中学生的需要结构中,独立自主的需要和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占据重要的位置。不良行为的中学生,更

是强烈地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自主。但他们较为低下的认识能力和不良行为,又使他们难以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难以自主。当他们的需要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满足时,则只能用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方式来争强好胜、表现自已而得到满足。 (四)道德意志薄弱。一般来说,中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性表现为抑制不够和冲动过剩两个方面,所谓抑制不够就是说,只要有一点冲动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冲动过剩则包括一触即发的爆发性冲动和只要有一点不满就大发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思考 根据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的上述诊断,思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我们教育工作的误区就显而易见了。 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个失误。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忽视道德教育,一切问题全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一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道德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道德教育力量的单薄性之间反差的存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二个失误。道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认

青少年如何抵社会不良现象(讲稿)

《青少年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讲稿 团县委韩鸿儒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青少年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看到这个题目,我们要问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二是为什么要抵御社会不良现象?三是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 一、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 同学们,这个问题牵扯到一个定义的问题。就像我们在定义什么是好人一样。什么是好人?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人。只有搞清楚什么是人,才可以探讨什么是好人。现在也是一样,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人类共同体有关的活动。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看过穿越剧,就是一个现代的人,一不留神,回到了古代,她手里还拿着MP3。于是,在那个时候的社会中,只有她一个人有MP3,这个就算不上当时的社会现象。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之前的一段时间,你们的哥哥姐姐们,甚至你们自己也有很多人有MP3,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台MP3。这就是现在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必须是与当前的人类群体相关的现象才能称之为社会现象。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了,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呢?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种社会不良现象叫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 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这三张图片是我国贫困山区的孩子,第一个小男孩的父母都在打工中意外去世了,他只能跟着爷爷生活;第二个小女孩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因过度劳卧床不起,她不但要照顾母亲,还要带着弟弟生活;第三张照片中的人是罗桂红,2 3岁的罗桂红是湘潭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由于母亲生病,她毅然把母亲接到学校,母女二人只能依靠她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的钱生活,她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200元…… 第二种社会不良社会现象是公民道德严重滑坡。我给大家讲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捡垃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3级9班:曾利梅 一、班会课召开的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校规班纪和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纪律及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中学生。 二、活动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三、召开班会活动的形式:情景剧、快板、抢答、讨论、观看视频、讲故事等。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 (1)落实: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提前安排好情景剧、快板的排练。 五、活动过程: 班会前播放《少年犯主题曲》,营造班会气氛。 (一)班会主题导入(5分钟) 情景剧--《看看他们俩》 场景一:周日返校教室里疲倦归来

场景二:周六晚上寝室里胜利大逃亡 场景三:周日中午网吧里恋恋不舍 主持人:请同学们判断这两位同学是合格的中学生吗?从而导入班会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二)根据情景剧内容学生活动(5分钟) 1.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违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哪些条例,请选择: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 ②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③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④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 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纸屑; ⑦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⑧不与社会上行为放荡分子来往,不上网,打游戏机; ⑨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⑩不迟到、早退、旷课; 2.如果让你去帮助这两位同学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你有何高招?请大家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主持人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过度:尊规守纪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那么,请同学们做好下面的抢答准备。 (三)抢答题:下列现象是对还是错(5分钟)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历史传统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许多弱点的客观存在,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到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上述种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 人格的形成。 中学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利用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符合历史客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教会他们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构成,探讨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发现寻求消退、减少、排除不良行为习惯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促使学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一个人的品性与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人生不无道理。因此,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习惯如不加以控制和矫正,对其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将带来不利影响。 一、中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今大多数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生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良习惯。不良习惯在中学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就不良动作而言,有抽烟、嗜酒、赌博、迷恋游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就处世和办事而言,有自由散漫、办事拖沓、讲话粗鲁、出口成“脏”等;就学习态度和程度而言,有态度不端正、厌学、怕学、精力不集中、懒得思考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至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自动化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习惯中受益匪浅,也会因坏习惯而深受其害。 二、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第一、家庭是不良习惯形成的直接原因。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发生作用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实际行动的影响实现的。所以,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习惯的形成。比如有的学生张口脏话,伸手打人,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们都会说:“在家父母就是这样教我的。”可见,家长的不良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 第二、社会环境是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但某些制度有不成熟、不完善的今天,社会上某些人存有重物性。一些商人因经济性的需要心理,时不时给什么都好奇的学生出售烟酒,有的网吧仅找中学生的钱,这样有令不禁,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逐渐染上了抽烟、酗酒、迷恋网吧,甚至染上赌博等不良习惯,既荒废了学业,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园地,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可眼下,社会上的某些物质性,赌博风给宁静的校园也带来了影响,再加上,某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粗暴,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的罚款、课堂上接电话、上课迟到等等,都会使学生仿效,形成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等不良习惯。 第四、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其不良习惯形成的关键。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因素诸如情绪、情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情绪易失控,行为易反常和重复,好走极端,兴趣爱好广但无恒心,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使他们是非不分,常在外界的刺激、诱惑和影响下重复错误的行为,难以用理智的闸门控制住自己的言行,日积月累便形成不良习惯,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乃至走上不归路。 三、中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树造良好效果。 中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虽有所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任,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榜样。俗话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语言”。孩子的习惯就是在父母有意无意的行为影响下形成的。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所说:“其实,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 学校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教育要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和转变教育观念,切不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大对不良社会环境的治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少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与本质脱节的行为严惩不贷。

PCB各制程不良分析说明材料.docx

* * 各制程不良分析手册 站别号问题点定义原因分析标准 CU 1.IU 或 IIU 前板面药水污染等板面不洁造成结合不佳 1皮 2.电镀参数不合理导镀面结合粗糙不均不允许 起 泡 线 1.因刮伤或汗清洁不良 ,导致干膜 S/C 暗区产生条状凹痕无造成断路 ,且 2 状 2.因人造成或压膜不良造成干膜折痕不小于规范线缩 3.D/F 后站药水污染致 D/F 板暗区扩涨径之 20% 腰 线 1.IU 或 CUII 前处理不彻底 ,造成 CU 层之间结合不牢 3路 2.槽液温度过低等参数不当致 CU 层沉积粗糙 ,与前者之 CU 不允许分不能很好结合 层 3. D/F 湿影不彻底,导致铜层结合不好

* * 蚀 1.蚀刻参数未管控好线路间不超过 刻 2.流锡或剥膜不尽规范线径之4 不 3.IU 或 IIU 前干膜掉落 (刮落或与板面结合不牢 )20%, 且未造成 尽 4.干膜前板面沾胶短路 线 1.IU 或 CUII 前处理不彻底 ,造成 CU 面结合不牢 路 2.槽液温度过低等参数不当致 CU 层沉积粗糙 ,与前者之 CU 不允许5 分不能很好结合 层 3.D/F 湿影不彻底,导致铜层结合不好 电 脏 1. 干膜底片未清洁净 ,导致其明区沾污部分未被曝光固化 , 6 点 短 路即此线距部分会被镀上CU 及 sn/pb而造成短路 不允许 镀 CU 1.基材本身有针点凹陷不良 (检查基板表面 ) A 手指不允许 , 面 2.压合时 CU 皮表面沾尘或 PP 质量不良造成压合后此瑕玼板面每点不大7 凹 3.电镀铜时因槽液特别是光泽剂不正常导致CU 积不良。于 20mil, 不超 陷 (2.3. 可通过做切片观查 ,以作为参考 )过板厚的 1/5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引导矫正 嘉定区新成路小学赵青 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来自社会、家庭等各种环境的熏陶,造就了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时代的学生。鲜明的个性无疑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一份多姿的色彩,却也对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他们,我们教师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当他们幼小的心灵发生微小的变化时,我们是否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是否有足够机智的头脑与丰富的经验,从而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呢?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尤其是那些行为上有些偏差的学生,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 学生行为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品德不良的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在引导的过程中,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都会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小A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经常和一些年龄较大的中学生在一起,不太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渐渐的,在她的身上就失去了小学生该有的天真和童心,整天向往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久而久之,它的行为举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得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学校里有部分学生爱憎颠倒、经常会,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小B很调皮,总喜欢去惹这个惹那个,大家都不喜欢他,老师有时会发现他一个人无趣的对着墙壁,桌椅发泄,也时常会搞一些小破坏。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小C就生活在这种关系复杂的家庭里,爸爸妈妈离婚了,都不再身边,他跟随着年迈的奶奶寄居在大伯的家里,不了大伯也离婚了,于是不再顾家,只留下了两个孩子和奶奶,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成了个问题学生。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引导及纠正 (一)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湘 课题的由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中小学生的行为关系到他 们身心的健康及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国未来的蓬勃发展。 课题的目的、意义:深入探究形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及内因, 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步骤:1、制定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 3、进行访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把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 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 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 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 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 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 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 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 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 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我 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 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 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只图舒适,缺乏

常见制程不良原因分1

常见制程不良原因分析 任何一个变压器在生产过程中,难免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可能牵涉到设计,材料,工法,作业人员的疏忽…….等等,致制程出一些不良品,仅就我们本厂生产进的产品做一简单的探讨分析. 1.直流电阻(DCR)的问题 A.DCR过低 此种情形很少发生,造成可能的原因为: 1.线径用大了 2.规格订得不理想 3.圈数不足 4.用错骨架或DR CORE中径 虽然大部份的SPEC在DCR部份订MAX,当然也有SPEC是±?%,对于MAX的规格,往往会疏忽注意,因此我们在寻拉过程中就要留意我们的电阻,尤其是多根线并绕时的电阻,实测值是不是与指示卡定的规格相差很远.例如: SC5726-001A型号N3(2.3-1)=0.35*3根﹐DCR SPEC=20 MAX 正常值=12.8 断线1根后﹐DCR=19 .当遇到这样的情形的时候我们就要主动提出来要求工程收缩电阻范围. B.DCR过高 发生的原因: 1.线径用错 2.拉力过大,把线拉细 3.圈数太多 4.以mm(日规)线径取代了AWG(美规)线 5.铜皮引线焊点冷焊(包焊) 6.温度过高.铜线的温度系数是0.0039/℃,一奥姆的电阻,温度每上升一度其电阻增加0.0039Ω.(一般大家可 以接受的是25℃) 2.电感(INDUCTANCE)的问题 A.电感过高可能的原因 1.圈数是否多了 2.磁芯的选择是否错误 3.GAP是否磨太浅 4.磁芯来料本身的AL值过高 5.客户订的规格是否合理 6.没有GAP的磁芯组装含浸后电感一般不成线性略有上升 7.高μi值的磁芯,如滤波器类受烘干凡立水的温度影响,一般均会降低.所以我们通常采用80-90℃烘干式 或用自然阴干式. 8.对于有GAP磁芯若电感高一点点,可用砂纸磨磁芯中柱一下,以调整电感值符合规格. B.电感低的原因 1.圈数是否少了 2.磁芯的选择是否错误 3.GAP是否磨得太深 4.磁芯来料本身的AL值是否太低 5.客户订的规格是否合理 6.包磁芯胶纸太松,浸油后凡立水渗透到磁芯接合处

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研究小组成员: 研究小组组长: 研究班级: 研究对象: 指导老师: 【选题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上网已经成为中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交友等的另一重要途径,它带来了方便,使都市繁忙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网恋、网友、黑客等。近几年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校教育的难点。一些中学生上网的情况让人担心,他们上网大部分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由于中学生缺乏自制力,总是不加选择地上网,不但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学生作为网络大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家长及教师对于其上网态度如何?中学生如何利用上网来丰富自身的知识?他们对网络的一些特殊现象有何看法?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希望从中能得到有关中学生的上网情况,来辅助我们更好的教学。 【研究目的】: 根据调查中学生的上网习惯,了解当前中学生的上网现象,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评价中学生上网行为的利与弊,并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给广大家长、学生及老师作参考。并通过该活动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的能力。 【研究步骤】: 1、参考各类网上调查问卷及资料。 2、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及意见交流,制作调查问卷。 3、对校内外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4、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5、根据结论,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 (1)、讨论选择研究性课题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2)、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搜索对于中学生上网习惯的相关资料,并小组讨论网上资料的论点论据,各抒己见。 (3)、在校内外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调查不同学校中学学生的上网习惯。 (4)、整理调查问卷,列出表格,通过统计数据,从调查结果与调查表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5)、小组讨论分析,分工合作撰写论文,得出最终结论,提交报告。 【调查结果】: 在对8所初中发放的929份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878份。通过问卷归类分析,对我市目前中学生上网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同时加强中学生网络知识教育有了理论依据。 目前我市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1.中学生上网条件 调查的中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家中配置了电脑,其中96%还拥有上网功能,当中78%的同学的上网方式是宽带,这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电脑逐渐成为家庭生活的必要设备,而其中的许多家庭已经将电脑作为人们生活办公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 其中有6%的同学网络知识从学校获得,15%的是从同学那获得,而79%都是自学。这说明

关于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帮教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帮教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省综治办、团省委下发的《关于确定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城市的通知》(湘综治委青领联[2011]2号)、郴州市依法治市办下发的《关于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郴治市办发[2011]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重点青少年特别是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创建“法治资兴”为主线,通过在全市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种法制教育资源,为他们开展“二对一”的关爱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其提高遵纪守法和防范危险、抵制侵害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成立资兴市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关工委主任担任顾问,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市教育局局长、市司法局局长、团市委书记、市司法局分管法制宣传的领导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市司法局法制宣传股股长任办公室主任。 三、活动内容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带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普法教育活动,并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点带面、有计划的推进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帮教活动。 1、认真摸排,建立台帐。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各村(社区)对社会青少年开展一次认真详细的摸底排查活动,按照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两种类型(标准附后),分类造册登记并报市依法治市办,将其列入青少年重点帮教对象,明确帮教措施,落实帮教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在校青少年学生有不良行为的由所在学校负责帮教,毕业时仍未改正的,按其帮教对象的去向,将其造册登记报相关单位接管。青少年重点帮教管理台帐,是内部管理的底册资料,不应对外和帮教对象宣传,以免产生负面效应。 2、编写青少年普法教育宣传资料。根据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特点和实际,结合“法治资兴”创建工作,编写《青少年普法教育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湖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3、开展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普法教育宣传活动。邀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模范等“五老”和大学生村(社区)官、乡镇(街道)聘请的法律顾问组成“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进学校进社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加强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普法教育力度,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参与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法律常识的普及和教育是本次宣讲活动的重点之一。 4、进一步加强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按要求配齐配强法制副校长,健全和完善法制副校长工作机制。要组织法制副校长每年至少为重点青少年特别是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上一堂生动活泼、主题突出的法制教育课。要发挥他们在第一线接触、联系此类青少年的优势,采取结对帮教、培训就业帮教、生活扶助等方式,通过教育感化促其改正不良习惯,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何秀华 张某,男,今年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观擦,易冲动,有暴力倾向,抽烟、喝酒、上网吧,同学很怕他,平时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若同学不搭理他,他还骂别人;老师若有批评,他还不服气,双眼瞪着老师,常常抄袭作业,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偶尔还偷偷拿别人东西。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疼爱孙女,无暇关注张某的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张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开家长会都是爸爸妈妈去,我的开家长会没人来我像个孤儿。平时我想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我喜欢爷爷奶奶不管我,他们也不知道。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张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通过观察研究,我与任课老师协商、班委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张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矫正方法。 1、提高认识。我通过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成才与发展,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开始帮助她矫正时,他总说改不了甚至干脆说不改了,对此我就帮助他把一种原先需要大决心才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几个用较小的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他心理上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而心理阻力也就小的多。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抛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赶下楼梯。” 3、持之以恒。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里有一个“惯性效应”问题。我在课间总是走到她身边说:“今天表现很不错。”,“同学们说你最近很棒”,“今天你对自己很满意吗?”,“今天你哪儿做得还不够好?”,“加油,你会更棒的。”等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激发了她下大气力矫正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张某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习上进,现在她每每打电话给父母汇报在校情况时,其父母都很吃惊,问这是我儿子吗? 三、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在矫正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她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2012年5月2日

关于不良行为青少年调研报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关于不良行为青少年调研报告:没有天生 的“坏孩子” 他们是别人眼中的坏孩子。曾经,张强就是这样一个坏孩子。 张强,28岁,家住北京通州,XX年因为杀人而入狱8年多,那时他还不到18岁。而在此前,他一直混迹于江湖,这么说吧,除了黄赌毒,其他什么坏事都做过。他并不讳言自己的过往。 张强口中的坏事在青少年工作者看来叫不良行为,他们给这个概念作了一个定义,那些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包括逃学、旷课、夜不归宿,与社会不良人员联系较多;抽烟喝酒,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都被叫做不良行为。 那么那些被打上不良行为印记的坏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团北京市委课题组进行了一项调研,他们通过翻阅XX年以来某司法社工机构撰写的700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司法,详细梳理了某区XX年以来京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个案233例;通过走访看守所、未管所,以问卷方式调查了247名北京各区县看守所京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169名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青少年;通过走访2所普通中学、3所技校和6所工读学校,以焦点小组的方式与一线教

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座谈,形成了47份关于不良行为青少年特点、影响因素等内容的问卷,并用数据大致勾勒出这些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展轨迹。 可怕的小毛病:超三成青少年不良行为始于抽烟喝酒 事实上,张强曾经是个好孩子,而且还是那种学习很好,老师很喜欢的好孩子。转变出现在他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那时,由于父母离婚,张强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印象里开家长会时,从来都是爷爷去。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一种不平衡的感觉,觉得自己比别人缺了点什么。但他唯一不缺的就是钱,因为无法给予他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便试图在物质上补偿他。 身上从来没少于过300块钱。这引来了很多觊觎,总有大孩子向他伸手,他也常常因此受欺负。 因为家庭的原因让他养成了不愿意向家人倾诉的性格,总想着靠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我有个只比我大几岁的叔叔就会帮我出头,身边也因此有了一帮小哥们儿。此后他便开始跟哥们儿一起出去吃饭喝酒,再有大孩子欺负他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反击。 于是,从抽烟喝酒,到打架斗殴,再到后来跟社会不良青少年交往,模仿电影《古惑仔》里的情节,进而混迹黑社会,直到他失手把一个碎了的啤酒瓶扎在另外一个人的脖子上,他觉得就像是有什么力量推着他一样一步一步走向犯罪。 这跟的数据不谋而合。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心理学认为“个性倾向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是心里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一个人行动的方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一定的潜在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后天潜在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或疏导、或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更需要广大教育者去认真矫正。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本次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岗坪镇东中学,以问卷、谈话调查的形式,调查了30名班主任、100名教师、校长和学校主任7人,还有600多名学生、100多名学生家长。通过调查研究,我把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几种情况 (一)中学生散漫的行为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有散漫型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0%。这种心理行为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无所追求、期待无拘无速的生活。有这种心理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做事拖拉、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自我感觉良好,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 (二)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习惯 在调查中发现有5%的中学生有攻击型行为。这种心理表现为冲动暴躁,逆反心理严重,惟我独尊。往往表现为自我的约束差,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报复心理强,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对公物蓄意破坏,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三)中学生的利欲行为习惯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15%的中学生有利欲行为。这种心理表现为虚荣心重。自私自利、利欲熏心,贪图享受,为达到目的又不愿意自食其力,专找歪门邪道。有这种行为习惯的中学生表现为考试作弊,早恋,涉足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甚至赌博、偷窃、勒索等。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由于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涉足社会经验不足模仿性强。以上种种行为在学生中影响范围教大,影响力深远,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单纯停留在批评、责骂等教育方式上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要追根溯源,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治标治本。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认识的片面性或偏激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并且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见识剧增、知识膨胀的时期。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的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如: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追星一族”占学生的40%。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明星的创业精神,无可非议的,但片面的倾慕某位明星的放纵、自由的个性,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的心理,最终造成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不满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心理行为。更何况,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的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的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的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二)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大量的网络信息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峻挑战。互联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但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自由流通,跨国界传播,使得信息庞杂多样。尤其是境外一些包装精巧、修饰华丽的色情和暴力信息,多辅以迷人的形象、刺激的画面和力气的情景,对中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由于中学生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认知受外界影响很大。当这些信息被免疫力较弱的中学生接受之后,将会导致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中学生犯罪的增加。 二、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但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据调查,上网学生中20%的人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中学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有些学生走出网络后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甚至发生悲剧。程岳,一个曾沉迷网络游戏的网友说,他一旦下线,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孤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张潇艺把网络游戏的得失付诸于日记,不肯与家人和他人交流,“躲”进网络游戏里无法自拔,最后从24楼跳下自杀身亡。

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主题班会) 75班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其在儿童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规训有关。"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而现在的中学生处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的环境中,社会价值呈多元状态,特殊家庭日益增多.许多家庭重养育轻教育,而社会上许多不良思想和现象又极容易使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中学生走入思想与精神的误区,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第一,是非不分,缺乏判别能力。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往往来自于对是非判断的偏差。由于接受了不良社会亚文化,容易产生与和谐社会不符的行为。 第二,遵纪守法观念薄弱,缺乏法律意识。他们的行为也常常表现出缺乏法律意识,对各种规范常采取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经常有意地违反各种法律法规。 第三,怀疑社会教育,存在普遍的不信任感。不良青少年一般对社会规范,以及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怀有普遍的不信任感。通常觉得这些规范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束缚,妨碍了他们行为的自由,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有意刁难,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怀疑一切,对正面宣传和榜样报以不相信和嘲笑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欺骗。 第四,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良青少年的人生观普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总是以满足个人或小群体的需要为最高目标,完全以个人或群体利益为中心,不顾这些行为可能对他人带来的不便或伤害。在他们眼里,个人或小群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青少年群体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校学生。青少年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同学和老师是他们除家长之外的主要交往群体,在校园内遇到的问题是他们可能遇到的主要的问题。 厌学、逃学。一般而言,青少年不太会遇到失学的困境,却存在着厌学与逃学的问题。他们被父母和学校寄予厚望,但是厌学的情况却并不鲜见。这些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