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
检查预习。
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
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4、学生概括,归纳。
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
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
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
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
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
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
串解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
简明扼要。
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
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品读。
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智慧和忠诚完成了任务,展现了古代使者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词句和古代礼仪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陌生,需要加以解释。
同时,学生对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能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了解古代使者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把握。
2.难点:古代礼仪和词句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的含义、古代礼仪等。
2.相关资料:收集关于唐雎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唐雎的图片,简要介绍唐雎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新人教版
1.字音
唐雎.( jū ) 缟.素( gǎo )
怫.然( fú ) 徒跣.( xiǎn )
休祲.( jìn ) 色挠.( náo )
2.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 77—前 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 国策》是他根据《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
《修书》等史料,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4.背景资料 战国末期,在诸侯国中以秦国最为强大。秦王想统一中国, 发动了一连串的对外兼并战争。公元前 230 年,秦灭了韩国, 接着又吞并了魏国。安陵是属于魏的一个小国,当时岌岌可危。 秦王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骗取安陵。 唐雎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国。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况下, 他不惧威胁,针锋相对地斗争,最后勇折秦王,不辱使命,胜 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燕、宋、卫、中山 12 国次序整理编辑的,共 33 篇。他还撰有 《新序》、《说苑》、《烈女传》。
3.文意感知 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安陵危亡的紧要关头出使秦国,与骄横 狂暴又阴险狡诈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 使命的经过。表现了唐雎_机__智__勇__敢__,__不__畏__强__暴__的__大__无__畏__精神, 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 新人教版PPT课件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 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通“苍” 青 色
• 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心里 发作 吉祥
• 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
不祥 降 从 示
加上
如果
• 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起。
白色丝织品, 是这样 拔出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 —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弱小之邦的使臣:有胆有识的谋臣,他 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 勇敢、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伏虎英雄。
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 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
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等
•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 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 《晏子使楚》原文
• 晏子使楚。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 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 三百闾(lǘ),张袂(mèi)成帷,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 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 故宜使楚耳!”
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 ,表现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发 展 与
相对的斗争。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 高
王的“天子之怒”
潮
写秦王被唐雎 写“秦王色挠,长跪而 三(4) 折服,唐雎取 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
结 局
得胜利。
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
。
通过__对__比___来 刻画人物形象。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 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虎狼之国的国君:盛气凌人,质问威 胁—பைடு நூலகம்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1课件
〖错意〗
〖广〗 〖逆〗 〖轻〗 〖与〗 〖岂直〗 〖怫然〗 〖公〗 〖布衣〗
扩充。 违背。
轻视。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难道只是。
(fú)盛怒的样子。
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平民。
〖免冠〗 〖徒跣〗 〖抢〗 〖庸夫〗 〖士〗 〖休祲〗
摘掉帽子。 光着脚。 撞。
平庸无能的人。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技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
◆ 与臣而将四矣
◆ 泯然众人矣
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 会阶层。请你查找相关资料,说说战国时 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 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缟素〗
〖色挠〗 〖谢〗 〖谕〗 〖徒以〗
变了脸色。挠,屈服。 道歉。 明白、懂得。 只因为。徒,只是。
▲ 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 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 应秦王的?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 表示什么语气?
唐雎不辱使命
九年级语文上册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 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 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十二策。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 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 家、 文学家,汉皇族。
秦 始 皇 简 介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荆轲刺秦王
谢谢
逆 ( nì )
徒跣( xiǎn ) gǎo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唐雎不辱使命自读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新人教版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 么态度?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 说理由。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 理有何异同?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 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 物的目的是什么?
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 等国,气势日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 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 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 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 辜负出使之命。
专诸,春秋时棠邑人。吴王诸樊的公子光欲
谋杀王僚,善待专诸。乘吴对楚用兵国内空虚之 机,公子光设宴请王僚,使专诸刺杀他。王僚戒 备极严,“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 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钹。酒既酣, 公子光佯为足疾,入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 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孽鱼,因以匕首刺 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公子光出其伏 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 闾。” (《史记·刺客列传》)
唐 雎
唐
唐
雎 不 辱 使
辜 负
雎 完 成 了 出 使
命
的 任
务
文学常识
《战国策》又名《国策》。是西汉刘向根
据战国史书编辑整理成的。编订为33卷,分东 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 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 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 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唐雎不辱使 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它流传 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 强,直接可当作文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 雎的什么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 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 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 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 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 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 雎出使秦国一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yōng ná o guī 庸夫 色挠 韩傀 g ăo jì n xiăn 缟素 休祲 徒跣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涉及 了哪些人物?
〖岂直〗 难道只是。 〖怫然〗 (fú)盛怒的样子。
〖徒跣〗 光着脚。 〖庸夫〗 平庸无能的人。 〖士〗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 道歉。
〖谕〗 明白、懂得。 〖徒以〗 只因为。徒,只是。
结合注释,试译下列重点语句。
1.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请广于君。
5.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2.唐雎与秦王进行怎样的斗争?
3.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 说明了什么?
从文中看出唐雎和秦王各自具有怎样 的性格特点?可采用下面句式说话。
读“ ”,我看到一个
访,随手将一枚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
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 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 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 了贵国的这支笔。
作业:1、完成基础训练22课4-10 题。 2、熟读课文,找一搭档读 演秦王与唐雎或进行课本剧表演。
唐 雎 不辱使 命《 战 Nhomakorabea 策 》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精选3篇)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精选3篇)《唐雎不辱使命》篇1一、说教材《唐雎不辱使命》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为读者收录的都是传统名篇,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着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
阅读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读者解到古文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精彩的故事,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以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的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唐雎为了国家严正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中战胜强国的原因。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首先需要足够了解学生。
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但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文所在单元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理解作品的内容;能够流利并有感地吟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读悟结合,理解文章大意,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提高鉴赏能力。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三维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本课我将采取学生自学法、合作讨论法为主,教师以讲授法、引导学生朗读法以及通过学生演绎加以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出《战国策》,进而引出本文《唐雎不辱使命》。
22.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策》。《战国策》是一 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 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载录了战 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 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 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 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 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 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 内荏、前倨后恭。 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 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 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 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 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 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 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 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 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 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课堂小结
本文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骄横狡 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茬的本质,形象鲜 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唐雎大义大 勇,肩负国家重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们 要力求走出自我樊篱,表现出大我的豪情 与气势。像苏武、唐雎、闻一多、周恩来 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高大的身影, 谱写灿烂的人生乐章。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气概,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展示了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学习唐雎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可能影响他们对文意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古代礼仪制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2.难点: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理解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策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背景。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课文原文、注释、相关历史知识、教学设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场景,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 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 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 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 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 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 子胥又荐赢弱体 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 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 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 霸之一)。
布置作业
• 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战国时期名“士”的故 事,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课文拓展,了解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 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 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 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 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 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 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 王位,即吴王阖闾。
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并思 考: 提示: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
• 明确:起因: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什么?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结果怎样?
秦王因易地不成而不悦 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质问施压——断然回绝 武力威胁——针锋相对 秦王色挠——不辱使命
自读课文,揣摩语言:
•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 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 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 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 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 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 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 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 拟以秦国叛将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 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 子丹不忍杀樊于期,荆轲只好私见樊于期,告以实情,樊于 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 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 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 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 图穷匕现,刺秦王不中,被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ppt(47张PPT)
尼克松
周恩来总理
南 京 长 江 大 桥
问: 问
每天有多少 人过桥?
答: 答
每天有五个人过 桥。
?!
工、农、兵、 学、商。
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 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 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 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 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 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派克钢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 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免冠〗 摘掉帽子。
〖徒跣〗 光着脚。 〖抢〗 撞。 〖庸夫〗 平庸无能的人。 〖士〗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 祲,不祥。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 道歉。
〖谕〗 明白、懂得。 〖徒以〗 只因为。徒,只是。
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7)请广于君。 (8)秦王怫然怒。 (9)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1)秦 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整体感知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 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 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 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 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晏子,是春秋后期一 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外交家。晏婴头脑机敏, 能言善辩。出使不受辱, 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 不辱使命。晏子使楚,以 狗国才有狗洞、不肖者使 使不肖国、楚之水土使民 善盗,捍卫了齐国的国格 和国威,也维护了个人尊 严。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 将其比为管仲。褒奖备至, 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 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 动。
天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新人教版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
说 唐话 雎技
巧
言之有“节”
“非若是也” “岂直……”
道义
言之有“据”
“士之怒” “而将四矣”
威力
言之有“力”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 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 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C.文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它们共 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 整理编辑的。
全文小结
我们要学习唐雎为不畏强暴, 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 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 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耳。
色厉内荏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曰:“ 先生坐!何至 于此!寡人谕矣:夫 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骄横狡诈 色厉内荏
人 物 性 格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问题三:
从“唐雎不辱使命” 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 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 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 启示?
蔺相如 荆柯 燕太子丹 3、历史上不辱使命的故事:
晏子使楚(晏婴)
完璧归赵(蔺相如)
舌战群儒(诸葛亮)
4、请你根据下面不同的性格,设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当父母错怪你时,你会怎么说…… A:性格暴躁 B:性格温和
课堂测试
1.下列句子中与“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以”
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
A.杀之以应陈涉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 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 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 用 派
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 交换 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 即使如此 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出使 于秦。
[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
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
(点击图片播放)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古文知识,体会课文大 意,了解《战国策》的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
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取
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西
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齐、 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怫然:盛怒的样子。 尝:曾经。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 光着脚。
士:有才能、胆识的 人。
休:吉祥。 缟素:白色丝织品。这 里指穿丧服。
[译文]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 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
“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 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
2.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
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为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
动作了铺垫。 4.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 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5.不正确,具有迷信观念。
亦或答正确,说出人个困苦的遭遇。
第 四 段 分 析
合作探究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
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 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 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 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分 析 第 二 段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 三 段 分 析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 是什么?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 精神?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于天”正确吗?
1.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 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 身
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 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
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
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 况和社会面貌。《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 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 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直接可当作
文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
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 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 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 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 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
“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 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 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对 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 凭 为什么呢 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扩充 置意
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
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 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 道歉 屈服 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
明白,懂得 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只
[译文]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 违背 轻视
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只,仅仅 五百里哉?”
[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
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 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 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 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
骄 横 狡 诈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
色 厉 内 荏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凛然正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言之有“节” “否,非若 是也”“而 守之”
说 唐话 雎 技 言之有“据” “士之 怒”“而将 的巧
四矣” 言之有 “力” “今日是 也”“挺剑 而起”
愿终守之
使唐雎使于秦
发展 故不错意也 轻寡人与 非若是也 虽千里不敢易
高潮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结局
长跪而谢之
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 的人?
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等
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
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
子政,本名更生,汉沛县(今江苏
沛县)人。刘歆之父。汉高祖弟楚 元王刘交的第四代孙。汉元帝时为
中垒校尉,后因权臣专政,被废十
多年。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 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 撰成《别录》,是我国目录学开山 之作,为保存我国古籍文献作出了 重要贡献。一生著述很多,以《新 序》《说苑》最有文学价值。还根 据一些纵横家及其门徒的的著述, 编订了《战国策》。
3、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分析目录
问题
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分 析 第 二 段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 分 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于 是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于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 人。
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 闻 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 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 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 之 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 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 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
同学们,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精神能伴随
我们共同成长,我们同样也能做到:热爱我们的祖国,用 忠诚和热忱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重担;不向恶势 力屈服,用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来捍卫真理和正义,维护 社会的和谐;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灿烂的人生乐章。
起因
以地易安陵秦王不悦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分析目录 分析界面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 前倨后恭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
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陵……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知识能力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 自己的说话技巧。
小结:
与唐雎近距离的接触,我们为他的勇赴国难、视死如
归所感动;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大
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激励;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 启发。
“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 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 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 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2.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 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4.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 大义凛然
析 第 二 段
分析目录
问题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
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 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 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分 析 第 二 段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 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