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与他人建立联系,掌握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培养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发展社交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将来的学习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1.以儿童为中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以儿童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儿童的权益,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循序渐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采取逐步深化的方式进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原则。

3.注重感受体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儿童的感受体验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尊重个体差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1.游戏教育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尝试,在互动中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培养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

2.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儿童参与其中,体验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例如,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超市购物或医生诊疗等场景,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巧。

3.合作学习法:通过协作和合作学习,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组织团队游戏、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让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4.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和情感调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1.学校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施。

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学和集体活动,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机会。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原则:1.实施关爱关注原则:学前教育应注重对每个儿童的关爱和关注,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2.实施启发引导原则:学前教育应注重启发思维和引导儿童主动学习,通过问题解决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社会化原则:学前教育应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

4.实施个别差异原则:学前教育应尊重每个儿童的发展差异,根据他们的个别需要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

5.实施体验式原则:学前教育应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帮助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方法:1.游戏教育法:游戏是儿童最自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社交技能和生活技能。

2.观察引导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支持。

例如,当发现有些儿童对一些主题特别感兴趣时,可以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活动,让他们深入学习。

3.自主学习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和创造。

4.合作学习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一起合作完成任务,鼓励他们分享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5.情景教学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将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实践。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参观社区,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交往和社会规则。

三、途径:1.家庭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家长的陪伴和指导,给予儿童关爱和支持。

家庭可以提供一个安全、温暖、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方法途径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方法途径
• 注意:
1、年龄阶段; 2、适合讲述的内容; 3、多种方式进行讲述; 4、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二、谈话
1.概述 定义:谈话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师生通过对 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
【提问】采用谈话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和学前儿 童语言教育中组织的谈话活动有什么样的区别?
两种领域谈话法的不同:
(一)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
首先,教师要向儿童讲清规矩,明确社会规 则的要求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相关。
只有这样,儿童才逐渐知道什么是好的和坏 的,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被 禁止的。
【例如】看图书时…… 下楼梯时 …… 一起玩玩具时 …… 吃饭时…… 过马路时……
其次 ,教儿童“如何做”
由于儿童年龄小、社会行为经验缺乏,有时虽然有良好 愿望想去做一些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实践活动,但因 没有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往往做了但不能产生良好 的效果。
培养合作精神,可以渗透到科学领域的各种试验 和操作类活动当中去。
……
(二)渗透到各项游戏中
游戏是学前儿童基本的,也是他们最喜爱参与的活动。
• 《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 • 《表演游戏:小熊请客》 • 《合作游戏:瓶里逃生》 • “三个球分别代表你们三个人,这个瓶子代表一口干
井,你们在干井里玩,突然井里冒出水来,水涨的很 快你们必须赶快逃命,我数7秒钟,你们谁还没有逃 出来,谁就被淹死了。”
二、介绍重阳节的来历(活动主体——讲述)
1、老师讲述重阳节来历:老人节也称重阳节,相传在我国古代有 个叫恒景的名士,九月九日那天,全家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 花酒。当时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因此,重阳节登高以后就逐渐形 成一种风俗。打那以后,在九九重阳这一天有不少诗人都做诗来 纪念。 2、播放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环节。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展开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可行的办法和指导原则,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1.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与成人不同,因此在进行社会教育时,教育者需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

例如,学前儿童的注意力短暂,容易分心;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感性的,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等。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育者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2.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需要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展开。

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有秩序、有规则、富有亲和力的环境,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

这个环境中应该有丰富的社交机会,鼓励儿童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分享,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和友谊的重要性。

3.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社会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教授儿童正确的沟通技巧和行为规范。

例如,教导他们礼貌用语,学会与他人分享与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

同时,在儿童之间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他们学会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4. 引导情绪管理和解决冲突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影响而产生各种情绪反应。

因此,在社会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引导儿童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并能有效解决冲突。

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儿童了解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并引导他们学会进行积极的情绪调节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5. 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学前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培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社会教育中,教育者应该通过鼓励和引导,培养儿童的自我照顾和自理能力。

例如,教导他们如何穿脱衣物、餐桌礼仪、如厕自理等。

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自主选择权,从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在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有几个基本原则,帮助我们做得更好,孩子们也能更轻松地接受和理解。

说白了,孩子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学。

而我们作为教育者,得抓住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了。

第一个原则就得提到“儿童为本”。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就是:孩子是最重要的,活动得围绕他们来。

你想想,一个孩子坐在一堆大人堆里,没人理他,他能开心吗?他心里一定嘀咕:“我咋不重要呢?”不管是玩游戏,还是做手工,还是听故事,都得让他们有参与感。

孩子们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或者一块块可以随便摆弄的木板。

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给他们空间去选择,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否则,逼得太紧,反而事与愿违,啥都学不进去,还可能觉得教育活动是个大负担。

说到“生活化”,这也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原则。

怎么说呢?就是要让孩子们学到的东西,能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比方说,孩子们平时都喜欢玩泥巴、捉小虫子,那你就可以结合这些兴趣,做点小实验,或者是带他们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别想着把他们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讲大道理,理论上的东西你说十遍,他们可能连一遍都听不懂。

可是你带他们去公园,让他们看小鸟飞,教他们认识每一种植物,孩子们自己摸索、自己发现,那才是真的学会了。

比如讲到友情这个话题,直接用玩具娃娃在桌子上做个小故事,孩子们会更感兴趣。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宝贵素材。

别指望他们一坐下来就变成乖乖听讲的小学生,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

除了这两点,还有个很重要的就是“情感互动”。

说到这个,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那不就是鼓励孩子说话,和他们聊天嘛?”不完全是。

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平等、真诚的互动关系。

你看孩子们嘛,总是特别敏感,他们能感觉到你对他们是不是有耐心、是不是真心实意。

当你蹲下身,和他们平视交流时,孩子们会觉得:“哦,原来我这么重要!原来我说的也是有价值的!”这种互动,能有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大的求知欲。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方法》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方法》教案
3.陶冶熏染法:环境熏陶、榜样熏陶
定义:利用环境、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进行积极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教育方法。
注意事项: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避免过多言语说教,发挥陶冶熏染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注意过程中的循序渐进。
(三)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
1.演示法定义: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儿童出示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录像等,帮助幼儿认识、、
3.强化评价法定义:教师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以增强和巩固其好的行为,
削弱、消除其不好的行为的方法。正强化—积极行为评价有表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轻轻拍肩、轻轻摸一下头、 精神奖励(小红花、五角星,获得某种优先权)等方法。
负强化—消极行为评价主要有批评、皱眉、摇头、凝视眼睛等。
定义:教师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情景,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使幼儿变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亲子体验他人的角色,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角色的教育方法。
注意事项: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孩子喜爱和理解的;角色扮演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尊重幼儿角色;扮演的内容应该是亲社会行为;情节简单,对话、动作多,适于表演。
儿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样”之类的问题。
适用:幼儿不便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内容。如民间节日的由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
优点:效率主动性、自主性;
注意事项:针对性讲解;直观性讲解;多样性讲解;
2.谈话法
定义: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
领会、体验和表现相应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
注意事项:演示目的要明确;与讲解法、谈话法结合使用;避免幼儿注意力分散2.参观法定义: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的一些场所,让幼儿在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思考中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及其内容1.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2.内容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自我意识: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二、情绪情感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日渐社会化三、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四、社会行为五、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二节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一、环境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1)家庭环境(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一、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

第二、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

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3)大众传媒二、儿童自身的因素1.儿童气质对社会化的影响2.儿童的认知水平对社会化的影响3.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社会化的影响三、幼儿园教育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1.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确保实现社会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2.教师应合理的分解目标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一、社会行为1.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2.引导幼儿遵守规则二、社会情感三、社会认知四、个性五、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应考虑对幼儿的整体影响2.应逐步深化、丰富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一、目标原则二、活动性原则1.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2.要给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时间3.激发儿童活动动机,提高儿童活动水平三、实践性原则1.帮助并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2.组织儿童参加多种实践活动3.教育儿童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4.教师要以身作则四、强化原则1.教师要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2.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3.强化的及时性五、一致性原则1.教师要保持教育态度的一致性2.统一幼儿园、托教机构内部多方面的教育力量3. 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一、一般方法1.讲解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观察、演示法5.参观法6.行为练习法7.强化评价法二、特殊方法(一)榜样示范法(二)角色扮演法:是指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行动过程,从而形成角色所需要的某些经验和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1.客观性原则:社会教育应基于科学的、合理的认识儿童的需求和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教育方案。

2.个体发展原则:社会教育应重视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儿童发展个人特长和潜能。

3.适应性原则:社会教育应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帮助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4.活动性原则:社会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1.观察法: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儿童的行为和表现,了解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2.游戏法: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模仿和体验真实的社会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会技能。

3.体验法: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儿童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观察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情感教育法: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教育儿童如何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1.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家庭活动、家庭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会观察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托幼机构教育:托幼机构是孩子离开家庭最早的社会化环境,通过在托幼机构的生活和活动,孩子可以与其他儿童接触和交往,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4.社区参与教育:社区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环境,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科学的原则、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多样化的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儿童的社会教育水平,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通过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孩子社会情感、社会思想、社会行为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融入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通过教育引导儿童养成和谐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儿童社会化行为习惯,提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有效引导儿童成长,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有:
一是以孩子为本,将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

在学前教育
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是进行社会化教育的基础,以孩子的兴趣为重点,重视孩子的活动自主性,顺应孩子的节律和需求,体现儿童人性化的关注和理解。

二是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使得学习更加有效。

学前儿童
社会教育中,儿童学习的方式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社会认知;将让孩子参与的活动结合起来,以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社会教育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活动性,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来引导孩子建立社会认知。

三是坚持系统教学,积极开展社会教育。

要坚持系统教学,尤其是行动学习,用实际的技能培养学前儿童参与和谐社会活动的能力,独立发展其意识和潜能;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正确识别调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概念,有计划地组织社会与文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前儿童社会责任心,社会活动能力,社会自理能力等。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要求以孩子为本,注
重实践和教学结合,重视系统性、全面性和合理性,致力于培
养和谐社会参与意识,促进儿童性格发展,使儿童拥有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素养。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培养其社会行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原则(一)激发兴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以儿童为中心,让他们从内心产生兴趣,并自主参与社会活动。

通过创设情境、游戏等方式,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循序渐进。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对于复杂的社会活动难以理解和适应。

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儿童逐步接触和适应社会环境。

(三)体验式教学。

学前儿童天生喜欢通过观察、体验和模仿来学习社会行为。

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以体验为基础,通过让儿童亲身感受和参与社会活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行为。

(四)团体合作。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团体合作意识和技能,让儿童在合作中学会互助、协作和分享。

通过团体活动和组织游戏,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方法(一)身体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通过身体活动来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能力。

可以通过户外游戏、体育活动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互助和交往能力。

(二)情景体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在具体的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和模仿。

通过情景体验,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沟通和决策能力。

(三)游戏教育。

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游戏,教育儿童遵守规则、分享资源、尊重他人等社会行为。

(四)综合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综合活动的开展,将社会化教育融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欣赏等综合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表达、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途径(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积极参与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其社会行为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以培养其社会性和适应社会为目标,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手段和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自律能力和自助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以下将详细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一、指导原则:1.以儿童为主体:将儿童放在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根据儿童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开展教育活动,让儿童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索,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知行合一:在教育活动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让儿童学到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技巧,让他们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3.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学前儿童的活泼好动,喜欢玩耍。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尽可能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育,使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4.教育参与原则:让儿童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的教育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参与、亲自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与竞争结合:在教育活动中,既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既懂得与人合作,又能独立思考和行动。

二、指导方法:1.游戏法:以游戏为媒介,引导儿童参与教育活动。

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游戏的乐趣,儿童会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观察法:通过观察儿童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了解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而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3.体验法:通过让儿童亲身参与和体验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如到超市购物、参观公园等,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认知。

4.模仿法:通过让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语言,学习成人的社交礼仪和社会规则,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5.互动法:通过与儿童进行互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儿童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使他们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Page 7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四、 实践性原则
1. 帮助并教给幼儿具体的行为方式
在学前儿童实践前应给学前儿童讲清道 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体会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另外,由于孩子缺少行为实践 的经验,未能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帮助并 教给幼儿具体的行为方式可以为他们在今后 的社会行为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 目标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学 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活动的方式、 活动的结果等都要受到目标的制约,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社 会教育时必须遵循目标原则。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有 强烈的目标意识,在教育过程中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时都要围绕目标进行。除了要遵循国家教育部为学前儿童社会 教育领域设定的目标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社会教育活动制定 具体且合理的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三、 渗透性原则
1. 渗透到各领域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属于幼儿园领域教育 的一个部分,要实现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 以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去。例如,要培养孩子 谦让的品质,可以在艺术领域中学唱“排排 坐,分果果”歌曲,在语言领域中学讲“孔 融让梨”的故事等。
Page 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1. 教师要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
当学前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时,教师要对儿童明确地表示肯定、 赞同;当学前儿童表现出不良的行 为时,教师要对儿童明确地表示否 定,甚至批评,但要讲究批评的艺 术,使儿童易于接受。
Page 1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2. 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
强化不是为了让儿童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是重 在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例如,对儿童进行肯定时, 老师不宜经常采用物质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如小红 花、小玩具等),这样容易使儿童为了获得某种物质 奖励而去做某种特定的行为。教师可多采用身体动作、 语言的强化方式,如点头、微笑、抚摸、摇头、叹息 等,效果会比物质强化更能打动儿童的内心,可使儿 童为了得到某种行为的愉快体验而再次出现该行为, 或为了不感到某种行为的难过体验而不再出现该行为。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2)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
(一)情感支持性原则 内涵 情感支持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
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 儿童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二)其他领域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情感支持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社 会性发展。
依据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随机性 和无意性,陶冶法的特点就在于在潜移 默化中“陶情”“冶性”,是学前儿童 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运用陶冶法要注意一下几点:
1、协同每一个教育成员,步调一致地 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性 和谐、互相关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 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
依据 一、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
这个既包括教育者自身的影响连续性和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1、提供的情境必须是儿童熟悉与可以理解的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原理的理解
第二,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
内涵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地为
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 影响环境。这个既包括教育者自身的影 响连续性和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 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依据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模仿学习的对象与环境,应有相对的 稳定性与一致性,才有利于儿童良好行 为习惯的建构。
动性 1、协同每一个教育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性和谐、互相关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形成良好的幼儿

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学前社会教育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以儿童为本:教育活动要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儿童的认知和发展特点,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

2、互动性:教育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儿童参与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注重互动交流,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趣味性:教育活动应当寓教于乐,尽可能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

4、适应性:教育活动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性别和文化背景等特点,设置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保证儿童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5、安全性:教育活动应当注重保障儿童的安全和健康,避免任何可能造成儿童伤害的教育活动。

6、有意义性:教育活动应当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使儿童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

7、共享性:教育活动应当鼓励家长、教师、社会各界等参与,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使学生学会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对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重点:正面教育原则的涵义和体现。

教学难点:正面教育原则的涵义和体现。

强化教育原则的涵义和体现。

教学准备:相关社会教育教育活动案例。

教学步骤:一、目标原则(联系教材中进行讲解,46)二、正面教育的原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

因此要注意正面教育的原则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幼儿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休整,在维护幼儿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积极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幼儿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则海洋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

心理学的依据是:幼儿通过观察及强化评价来学习。

如:教师看到一个幼儿将剪纸的废纸丢在地上,她可能回制止他,对他说:某某不要乱丢,把废纸捡起来。

他也可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对他说:某某,这里有一个纸篓,我们把剪下来的纸丢在里面。

如果幼儿年龄比较小的话,她还可能和他一起收拾。

学前儿童心理学,提到对年幼的儿童不能讲反话,因为常常将反话正过来理解,除了不讲反话的道理以外,用积极的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还有如下的特征和优点。

1、避免情绪对抗。

2、一举两得:3、它可以改善教师的心境:(二)积极的环境原理:不同的环境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

如果一个教师里材料十分单调或者数量有限,那么儿童之间就容易为争夺工具和资源而发生冲突;如果一个教师有太多人为限定的规则,有太多强制的集体行动,那么纪律问题就会增多,幼儿会想方法钻空子,教师也会为了管制儿童疲于奔命。

更需要强调后面一种环境,一般认为这种环境应该具备如下的一些特征: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2)规则讨论:幼儿园生活中哪些规则是必须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这些规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理念?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三)多纵向比较少横向比较讨论:如何看待幼儿园中的“比赛”现象:比谁吃饭快,谁起床早,谁第一个冲出教室。

三、生活教育的原则(一)从细节中发现教育主题和教育契机如:吃饭中蕴藏的教育(二)长期一贯的坚持四、情感支持性原则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老师与幼儿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五、实践参与性原则(一)帮助并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二)组织儿童参与各项时间活动(三)教育儿童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六、一致性原则(一)教师要保持教育态度的高度一致性(二)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一致的整合七、强化原则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行为理论的合理性(一)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适宜:不要过多的采用比较、而且要适合儿童自身的特点。

(案例)明确:什么表现应该正强化,什么表现应该负强化。

(二)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三)强化的及时性如:他们作出威胁但不采取行动;他们在事情发生以后惩罚过长时间;他们的惩罚过轻以致于没有效果;或者他们的惩罚过于严厉,以至于带来更多的焦虑而不是有辨别力的学习。

八、适宜发展性原则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使学生基本学会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角色扮演法。

理解并掌握移情训练法。

理解并掌握价值澄清法。

教学准备:相关案例教学步骤:一、一般方法(略)(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育方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1、讲解法讲解注意问题:●适当穿插提问,谈话等,使幼儿适当参与,吸引其注意力。

●最好辅助教具,帮幼儿理解所讲内容。

●要在语言表达和内容组织上下功夫。

语言要直观易为儿童理解语气要生动多样。

2、谈话法要注意的问题:●谈话的主题要是幼儿熟悉的;●谈话的问题应是幼儿能听懂的具体问题;●提问后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教育者要耐心听;●不要过分依赖谈话法,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多数人会游离谈话主题。

●提问简洁具体、面向全体、人人听得懂,人人有答案课堂练习:由一名学生扮演幼儿教师组织“我的家人”谈话活动。

3、讨论法讨论:在区角活动中乱放东西,要解决这个问题,采用讨论法(二)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材料的演示、组织参观等使幼儿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

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1、演示法(见教材57页)应用时应当注意:●演示的主题明确;●与其他方法协调使用;●掌握演示的节奏和重点。

案例:制作“替身卡”的启示。

2、参观法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工作:各种条件准备、任务要求的准备,●参观中要注意安全问题:●做好总结、巩固的工作。

讨论:参观超市要注意哪些问题?3、调查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幼儿技能、技巧和知识联系为主的教育方法。

如修补图书、值日生、劳动等。

日常的如礼貌行为练习,有餐规范练习。

(四)以行为评价为主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符合社会言行的表现给予褒贬判断而使儿童受到教育的方法。

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

肯定性评价:表扬、鼓励、奖励的方式出现。

否定性评价:规劝、批评、惩戒的方式出现。

常用的方法:●塑造:由小步骤的强化改变组成,逐渐接近理想目标。

●代币经济学:运用一系列的分数或者星星的系统来奖励孩子的成功行为。

●权变契约行为:如果孩子作出一些改变后,那么父母同意作出改变。

●权变管理:包括根绝孩子的行为给予奖励或惩罚。

●暂离现场:即让孩子站在墙角或关在自己的屋子里。

(美国人的做法,可怕的两岁)《放牛班的春天》对小男孩的惩罚:取消他独唱的资格。

后来又恢复他的资格。

二、特殊方法:(详)(一)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年龄大与小、距离与时间的远与近,偶像与榜样的差别)1、为儿童树立榜样问题:儿童需要怎样的榜样?什么样的榜样对儿童更有吸引力和导引的作用?2、教师自身做好榜样作用讨论:如果你遇到下列问题时,你会怎么办?家长强烈要求教师使用违背教师理念的管教方法;幼儿园的负责人呈报不实材料给行政机构;家长向自己抱怨同事的行为;班上幼儿讲述家里发生或见到的违法行为;一位母亲向教师倾诉她个人的烦恼与痛苦;幼儿园的采购人员采购了过期的饼干。

(二)角色扮演法(64页)角色扮演: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

这有助于让幼儿在体验与感知中了解社会规则,以丰富社会认知与情感,培养良好行为。

1、要注意的问题:●年龄的差异性小班只能是简单模仿动作中班要求角色清晰,有组织多个行为动作的能力,以角色的职能程序有序、规则的交往。

如医生,有挂号、诊室、注射等岗位,并提供相应的玩具材料大班,更要求真实性。

游戏质量要求提高,可以引进社会信息和动态,如竞争上岗,注重游戏质量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如:两个孩子都想当超市经理,分别说出经理需要做的工作●对幼儿的角色技能进行一定的训练;●尊重儿童选择、变化、创造角色的愿望;●以正面角色为主,教育者尽量不做旁观者●注重游戏过程中物质替代和动态表现(如塑料小鱼,一团橡皮泥就可以成为做糕点的材料等)例:让学生分别扮演司机、售票员、乘客(包括老人、病人、抱孩子的妈妈等)来组织活动。

联系:扮演老师,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让乱扔纸学的儿童扮演卫生监督员;角色扮演不是为扮演而扮演,表演前对问题情境的认识和探讨,表演冲的观察,表演后的分析和评论,与角色扮演本身同等重要。

2、现实中角色扮演容易遇到的问题●如何分配机会●如何处理扮演的小朋友和没有扮演角色的小朋友的关系(三)移情训练移情的儿童不仅能够识别别人的情感,而且也能够去感受这种情感,虽然这种情感可能并不是很强烈。

一般研究认为,移情的发展有着阶段性。

1、形式: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生活情景体验、主题游戏等形式使儿童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产生理解和分享。

2、作用:●移情可以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感情共鸣,从二成为推动幼儿品德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因。

●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更好地从他人的立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降低攻击性行为,产生利他的思想和行为。

3、应注意的问题:●提供的情境就是幼儿熟悉或能理解的;●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已有体验,以唤起情感共鸣;●情感的共鸣要与良好的行为练习和习惯培养结合起来;●教育者应和幼儿一起投入感情。

这些方法同时采用,角色扮演常常夹杂着讨论、榜样示范伴随着言语上的说服,说服中也常常伴随着角色扮演。

(四)价值澄清1、价值澄清的七个步骤:让幼儿自由选择价值——让幼儿从尽可能多的选择内容中选择价值——让幼儿对各种选择过程及其后果进行思考后再作选择——让儿童珍视和重视自己的选择——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并求得大家的认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重复行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几种基本方法(1)澄清应答法:关键是要让被问的人思索他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情,逐渐更好的认识自我,检查自己的选择常用的提问方式:当那事发生时,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办法吗?你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我怎样才能帮助你?这件事对你很重要吗,为什么?等这种方法运用中注意的问题:避免是非的判断(是开放性的);鼓励幼儿对自己的爱好,选择,行动进行慎重的思考和评价。

(2)价值表决法:可主要使用讨论法公开问题并使之呈现在集体面前,让学生用据守示意的方式来说明态度。

例如,教师可能会问下列一连串问题,在每次表决以后为使学生得以环顾四周观察别人怎样表决而稍作停顿。

案例:这样一些问题(如关于零用钱的问题,作业)你认为获得零用钱需要干家务吗?你认为自己有权利完全决定怎么花自己的零用钱吗?你认为应该由自己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吗?课堂谈论:围绕“分享”设计了6个价值判断题:(3)序列法:(见书)(4)展示自我:(见书)案例分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我有100元钱,我会如果明天不用上幼儿园,我会我最难过的日子是,因为我如果有一个妹妹的话,我会假如我们班的老师,我会课堂延伸:要求学生围绕“分享”设计了6个价值判断题:学前教育系:刘黔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