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题解关键词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学者;)散文集《听听那冷雨》、《逍遥游》;诗集《隔水观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

内容提示

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本文作于“1974

年春分之夜”,作者离别大陆已整整25年。此文由台湾岛上

的“雨季”入笔,扣住“雨”字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来写

自己的喜怒哀乐,着重回忆了青少年时代在大陆生活的难以

忘怀的情景,抒发了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

愁苦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祝福之情。

余光中的散文融汇中西文化,语言生动幽默,在现代

散文中别具一格,有“余体”之誉。他认为散文有“感

性”与“知性”之分,而最理想的境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本文正是这种创作思想的成功体现,作者将“知性”融入“感性”之中,把现代意识与古典传统巧妙地联系起来,着力开掘文字中的美感与韵味,提升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现代散文的可读性。

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四层:

第一层(1-4自然段,即自开头至“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第二层(5、6自然段,即自“听听,那冷雨”至“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第三层(7-12自然段,即自“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至“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

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

第四层(13-15自然段,即自“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至文末)

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

艺术特色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他自己说:“散文与诗,是我的左右手,我曾戏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我开始写散文,比开始写诗虽然晚了三年,但是,‘左手的缪斯’比起‘右手的缪斯’来,却成熟得较早。”(《余光中散文·自序》)他半个多世纪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50-1974年台湾一期(其中曾数度赴美),1974-1985年香港时期(其中有1年回台湾),1985年至今为台湾二期。《听听那冷雨》作于1974年初,正是他散文创作前两期的过渡时候,因此带上了转变期的特有色彩。

余光中曾说:“二十年前我写散文,论风格则飞扬跋扈,意气自雄;论技巧则触须奋张,笔势纵横,富于实践的精神。那时我自信又自豪,幻觉风雷就在掌中,自有一股沛然的动力挟我前进,不可止息。目前那动力已缓了下来,长而紧张快而回旋的句法趋于自然与从容,主观强烈的自传性也渐渐淡下来,转向客观的叙事。”(《四窟小记》,写于1988年月4日)《听听那冷雨》一文,虽仍清楚地显示出余光中第一期变革散文的勇气和追求“弹性”、“密度”、“质料”的特点,但像《逍遥游》、《咦呵西部》、《登楼赋》等文中的那种石破天惊的格调和“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的手法技巧,已经开始隐退,变得神凝气敛、圆润雅洁,趋于成熟,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作于(单项)

A.1966年惊蛰之夜

B.1974年春分之夜

C.1978年谷雨之夜

D.1992年清明之夜

(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所引“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谁的作品?(单项)

A.姜夔《点绛唇》

B.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C.杜甫《望岳》

D.王维《终南山》

(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在写“看看”、“嗅嗅”、“闻闻”冷雨时,主要用哪些地方的景色来反衬“中国风景”的意趣和韵味的?(多项)

A.基隆港防波堤

B.溪头树密雾浓

C.牧童遥指杏花村

D.嘉陵江布谷啼

E.落基山奇岩怪石

(4)余光中的文学创作主要涉及(多项)

A.诗歌

B.散文

C.戏剧

D.小说

E.电影(5)余光中曾在哪些大学读过书?(多项)

A.北京大学

B.金陵大学

C.四川大学

D.厦门大学

E.上海交通大学

(1)余光中的散文集有《听听那冷雨》、

(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主要抒写了作者

(3)余光中将自己的散文写作称为“左手的

(4)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文里说:“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

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子,五陵少年。

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5)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文里又说:“雨是一种

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1)逍遥游

(2)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愁怨

(3)缪斯

(4)杏花春雨江南

(5)回忆的音乐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融“知性”于“感性”之中,通篇借雨写愁,审美的对象主要落在雨上;作者始终用雨来濯洗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你认为本文的美感价值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文作于“1974年春分之夜”,作者离别大陆已整整25年。文章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入笔,扣住“雨”字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回忆了青少年时代在大陆生活的难以忘怀的美好情景,抒发了自己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愁苦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祝福之情。

(1)写雨,写愁,写作者离别大陆二十五年来时时萦绕心头的乡愁和凄迷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美好祝愿。

(2)(允许学生发挥,言之成理即可)例如:

本文通篇借雨写愁,融“知性”于“感性”之中。审美的对象主要落在雨上;作者始终用雨来濯洗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魅力。

(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着力挖掘汉语言文字的美感与韵味,被视为“可读性”散文的典范之作。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允许学生发挥,言之成理即可。能集中于某一两方面进行简述,谈得比较具体实在的,为上。)例如:

赞同这样的看法。理由是:

善用重叠手法,并“诗化”散句,使之具有优美的节奏和浓郁的韵味,这是“余体”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两大原因。

余光中善用叠字叠句,虽有师承李清照《声声慢》的痕迹,如“单调里自有一咱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但更多的还是创新,如“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等,因此,本文具有一种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