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的水分子导入:如果同学们的眼睛是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的话,你看一杯水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微观分子图片,让同学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展示一组惊人的数据: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如果15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2万年才能数完。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

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0.00000000000000000000003g从数据上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小。

水的三态变化——三种状态师:其实水有很多存在形式,状态却只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

你是否知道这些形式分别属于哪一种状态呢?比如,固态有:师:其实水化作云、雨、雪等形式是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水的三态变化——大胆猜想PPT:我们来做一个设想,这是一支封闭的针管,里面放有少量的水,设法把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本上提出了4种猜想。

请组长拿出老师发的教具(介绍使用方法:同学们看我这里:这是煮沸前水分子的状态,那么煮沸后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水分子模型,充分发挥小组内部的力量,把你们认为正确的猜想贴在箭头的后面)师:击掌三下,好同学们停下来,黑板上是几组同学的猜想。

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也有一种猜想,也贴在这里。

老师认为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水的三态变化——微观解释师:到底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老师请来了我们石墙中学的一位同学,让她来为大家指点迷津。

(快完时写副板:分子间隔)师:我们感谢刘曦月同学的精彩讲解。

那你现在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了吗?(在正确的猜想上打√号,错误猜想上打×号)结合这四种猜想,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的有什么,不变的有什么?这就是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即两变、两不变。

初中化学_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天然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天然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天然循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

这节课是学生在化学上认识微观粒子的启蒙课。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所以只有学好微粒的性质,才能更好的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但是不知道构成水的水分子是怎样变化的、水分子有哪些特征、其它物质的分子有哪些特征引等。

通过这节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与水分子的运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现象想到微观粒子这种认识物质的独特思路。

2、在认识水分子的特征的基础上,演绎归纳出分子的特征,并培养学生由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的推理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3、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从宏观上感受水的存在美、水的循环美、水的伟大、水的包容,感受人与自然物我相依,引导学生自觉的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实质。

难点:微粒观的建立。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

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停运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从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到水的天然循环,感悟水是大自然给所有生命的恩赐。

世界上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

水使地球充满了昂昂生机,我们要像珍惜我们的眼睛一样珍惜水,保护水资源。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受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

板书设计: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宏观能量水分子运动间隔和排列方式……微观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所需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相当于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有水分子构成的。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平县实验中学问题驱动课堂教案(新授课)1、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按照新课改的理念,首先在课的开始,创设了问题情境,紧紧吸引住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然后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活动天地]、[实践应用]、[总结归纳]、[课堂检测]等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特别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个体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亲自经历自主探究的乐趣,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了解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实质及原因;2、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3、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现象。

(难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实验等能力;2.通过探索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3、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的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合作探究学情分析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所以教学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下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了解节水的重要性。

(2)初步学会分离液体中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3)记住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4)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水的人工净化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体会分类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形成淡水资源匮乏、必须节约用水的意识,提高保护并合理开发水资源的意识【学习重点】1、水的净化及纯净物和混合物2、水的净化方法的选择及过滤操作【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

是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的延续,使学生将认识水的角度从社会生活转入化学学科。

本课题从地球上淡水的资源的分布引入课题,以实验探究为方法,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方法等。

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八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和特点分析,学生具有生活中的过滤的经验,但缺少化学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学生对硬水和软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能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

学生已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通过水的人工净化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体会到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本课时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了解节水的重要性。

(2)初步学会分离液体中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3)记住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4)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水分子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水分子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水分子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指导思想依照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及我校最新的教育理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同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我自主,我欢乐,我学习”,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度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转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熟悉分子的特点,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忙学生及早成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切的熟悉身旁的物质,初步熟悉物质转变的本质。

三、教学目标的确信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形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通过度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转变之间的关系,熟悉分子的特点。

[进程与方式]在实验探讨活动中,形成勤于试探、乐于钻研和擅长合作的学习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用分子的观点说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咱们身旁。

[教学重、难点的确信、成因及冲破]《水分子的运动》属于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分子的特点是本节的重、难点。

一直是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地址。

我分析缘故要紧有以下几点:一是微观本身抽象难懂;二是学生本身的抽象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存在熟悉误区。

如何使微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明白得把握呢?我作了一些尝试,采纳目标分层教学法来突出重、难点即利用幻灯片创设情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要紧采取探讨式教学,提出微粒的特性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四、教法和教学手腕[教法]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预备采纳以下启发式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法、自主探讨式教学、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明白得和应用,具体通过问题探讨、对照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学手腕]本节课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而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此既表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冲破教学难点。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在水的三态变化中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知道分子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现象。

3.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子的基本特征;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有关现象。

三、课型:新授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微视频、课件,提前在一体机安装字库,电脑版微信。

每组实验用品:量筒(50ml,100mL)、烧杯(每组两个250mL)、注射器(两套)、铁架台、滴管实验药品:热水瓶、热水、常温水、酒精、品红溶液(滴瓶)其它:智能手机(现场抓拍、录制学生资源,及时通过微信上传以便现场展示,交流共享)。

五、教学流程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学情分析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总体基础不好,在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总体思路下,不能弱化教师的讲述。

初三学生在第一章已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根据生活经验已了解物资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其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日常现象的本质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

教学起点应定位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思维,交流碰撞。

效果分析尽管本节课学生第一次进入到微观世界,学生第一次到录播教室上课,在学习分子的知识,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时确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学,尤其是用动画模拟水分子在水的三态变化中的运动状态的改变,生动形象,对于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绝大多数同学的分组实验现象明显,讨论深入,合作愉快,效果较好。

但有些环节,有些活动教师应该再大胆的放给学生去做,教师不必过分担心学生的活动会造成课时的紧张或课堂不流畅。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投影仪、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学生】量筒(50ml、100ml各一支)、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出示教学目标三、讲授新课(一)、水的三态变化【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封闭在针筒中的水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加热前加热后我猜想: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初识水中乾坤】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我知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________和_________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属于_____变化(二)、水的天然循环阅读课本25页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1.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2.水分子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3.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什么?地球上的水及淡水储量和分布水蒸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查阅资料、事实推理、实验、归纳等方法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基本特征。

2、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现象。

体会由生活走进化学,化学服务社会的思想。

3、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品红与酒精的溶解的实验现象的分析,能说出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

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

因为初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以形成,所以在课堂上我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思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还能让他们在探索中学到知识,从知识中解决自己的疑问。

效果分析从准备这节课到授课这段时间对我来说特别宝贵,让我成长了很多。

经过的两次磨课让我知道存在的问题,大家帮我指导提升。

一路走来,特别要感谢我们化学组全体老师的帮助。

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家提到了很多亮点,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发扬:1、希沃白板的使用能充分服务于课堂,视频、图片、画图、投屏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抽象的微粒变得具体、形象,有利于学生微粒观的建立。

2、教学过程注重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每个环节都是围绕目标展开,每个教学过程都有适时适当的评价,整节课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如:水的三态变化视频、加热针筒实验视频、冰变水,水变水蒸气的条件、湿衣服在哪晾干更快、冰比水易分开,水中游泳比在路上行走更容易等一些图片,这些都是教材中没有提到的,但是补充的这部分内容恰恰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与宏观世界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分子的性质。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本单元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初步形成元素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通过一段录像,揭示科学家如何给水分子拍照,使学生能够认识水分子确实存在。

并让学生切实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态度。

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之间互帮互助,建立彼此之间合作的精神,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展示给学生一段[阅读材料]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021个。

我这么小,你们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呢。

别看我小,我还能再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呢,原子还能再继续分下去呢,所以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我和姐妹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水,但我们可不是亲密无间奥,我们之间有一定的作用力,所以我们彼此之间的跑跳是有规矩的。

我们经常变化成云,雨,雪,与你们人类玩捉迷藏的游戏,想捉住我,快来微观世界认识我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水分子。

在课堂上主要以合作探究为主,给学生设置了三个探究任务,层次递进,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认识水分子。

他们分别是探究第一站:课本22页:设想把封闭在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猜想一:水分子本身变大了?猜想二: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猜想三: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猜想四: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你们组认为哪一种猜想更合理?请说明理由探究第二站:水的三态变化时,水分子是如何变化的?(填写下列表格)表格一: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在间隔、排列方式、运动形式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试着完成下列表格表格二: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时,水分子发生了哪些变化?所以,水的三态变化中,不变的是,改变的是,所以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的结果,是物理变化。

初中化学_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情景创设]在黑板上写下用水写下“水”字,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问题1]下列各个诗句都是描述的哪种自然景象?[板书]一、水的三态变化[投影]出示目标[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题2]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转变[投影]展示分子间隔示意图[小结]水的三态变化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回答,回顾旧知。

阅读目标,明确任务分小组进行讨论、表达、交流。

【获得结论】一定量的水,当它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______和____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___和分子的_________。

这样的变化是___________变化。

分组进行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明确任务,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3、是什么引起了水的状态的改变?【投影相关的问题图片】【问题】以水分子为例,总结分子具有哪些性质?[板书]二、分子二、分子【演示实验1】: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演示实验2】:热水、冷水中分别滴加品红【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观察: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进行解释,形成直观形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思考能力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逐渐深化。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小学四年级自然课本以及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并且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这些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三态的变化,所以教学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的水分子导入:如果同学们的眼睛是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的话,你看一杯水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微观分子图片,让同学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展示一组惊人的数据: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如果15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2万年才能数完。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

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0.00000000000000000000003g从数据上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小。

水的三态变化——三种状态师:其实水有很多存在形式,状态却只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

你是否知道这些形式分别属于哪一种状态呢?比如,固态有:师:其实水化作云、雨、雪等形式是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水的三态变化——大胆猜想PPT:我们来做一个设想,这是一支封闭的针管,里面放有少量的水,设法把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本上提出了4种猜想。

请组长拿出老师发的教具(介绍使用方法:同学们看我这里:这是煮沸前水分子的状态,那么煮沸后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水分子模型,充分发挥小组内部的力量,把你们认为正确的猜想贴在箭头的后面)师:击掌三下,好同学们停下来,黑板上是几组同学的猜想。

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也有一种猜想,也贴在这里。

老师认为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水的三态变化——微观解释师:到底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老师请来了我们石墙中学的一位同学,让她来为大家指点迷津。

(快完时写副板:分子间隔)师:我们感谢刘曦月同学的精彩讲解。

那你现在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了吗?(在正确的猜想上打√号,错误猜想上打×号)结合这四种猜想,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的有什么,不变的有什么?这就是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即两变、两不变。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生活经验及实验探究微观粒子(分子代表)的基本性质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三态变化的关系,理解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

树立分子的观点,认识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运动微观粒子构成的基本认识。

初步树立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变化的科学方法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宏观物质三态的变化。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及生活经验中已经非常熟悉水的三态变化,但这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

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初步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但是却不了解微观粒子的特征,也不知道宏观的物质变化和微观粒子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

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变化。

所以本节课重点应放在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常见现象、及实验现象进行推理、抽象、分析,让学生体验到宏观的变化本质是微观粒子的特征决定的,从而抽象出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从而学生水到渠成认识到水的三态变化在微观上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体会粒子的变化导致宏观物质的变化。

初步体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宏观变化本质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首次接触微观世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难以理解和想象。

所以,在上课中增设了探究实验,并让学生将脑海中抽象的想象用图示的方式外展。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展开微观想象,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生长与发展。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了从微观分析宏观变化的本质,体会了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

充分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对生活有心就会发现知识。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运动的水分子》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运动的水分子》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运动的水分子》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水分子》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重要的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和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与水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水分子的运动理论,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的基础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分子的运动特性,能解释水的蒸发、凝结、溶解等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及其与水的物理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与宏观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科学解释。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但对水分子的运动特性可能还比较陌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但可能在抽象思维和科学解释方面存在困难。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动画、模型等方式展示水分子的运动状态。

2. 实验探究法,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分子的运动。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逐步深入到分子层面的理解。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然后提问:“为什么热水会比冷水更早冷却?”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水分子运动的话题。

2. 回顾旧知:回顾分子的基本概念,如分子的定义、性质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二)、新知讲解1. 引入概念:介绍“分子运动论”,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说明热水的分子运动比冷水更剧烈。

2. 实例分析:通过动画或模型展示,形象地描绘水分子的运动状态,让学生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 探究活动:设计实验,如蒸发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水分子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过程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效果分析
1.总体评价:从问题逻辑结构看,设计的问题主线明确,表现出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思路。

从宏观的物质水到微观的水分子,衔接自然,引出对水分子性质的思考和探究总结,进而再回归到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归纳,由问题做引领,指导学生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

2.从提问类型看,为什么的问题比较多,应如何解决内化的问题比较少。

简单的问题比较多,有深度的问题比较少,提问后追问的次数还不是很多。

当然,无论是哪种提问方式,基本上都积极调动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从学生回答情况来看,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积极性很高,有很好的倾听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很多问题立即能回答上来,对所学知识遗忘不多。

但是思考扩展的能力还不够好。

4.教学建议:问题设计有点过多,尤其是是什么的问题比较多,让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

对于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要情形合理的跟进,启发学生思考。

听评后收获
通过这次听评课,我感触很多。

一节好课,要想上好,上的高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设计。

好的问题设计可以链聚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上,合理运用提问类型,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融合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背后的价值。

当然教师一定要尽量减少提问“是什么的问题”,要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的层次,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

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评测练习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一、知识点整理
1、分子有哪些性质、、。

一滴水中有1021个水分子,说明。

20毫升水与2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毫升,说明。

地上的水迹过一段时间后就消失了,说明。

2、水变成水蒸气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能量,加快,变大。

水分子的和不变,所以发生的是变化。

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是运动速率不同。

3、常用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出黄泥水中的泥沙可用_______法,得到食盐水中的食盐可用_______法,从海水中得到纯净的水可用_______法。

4、净化水时可以先向水中加入明矾,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以用_______,因为它有_______作用,发生的是_______变化
5、过滤时的“一贴、二低、三靠”分别是: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过滤时速度慢可能有哪些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过滤时,两次过滤仍然浑浊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几步处理。

其中_______是化学变化。

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可能被污染,所以要_______后再饮用。

蒸馏水虽然很纯净,但不能长期作为饮用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软水和硬水都是_______,只是所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量不同。

要把硬水转化为软水可以_______。

有一杯硬水,一杯软水,你可以怎样进行区分_____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进入到微观世界,学习水分子的知识,掌握水分子的特性:分子很小,分子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能够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内容特别抽象。

学生要准确把握的确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运用授课技巧,降低教学难度,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

课标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分子构成的。

但是多数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

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