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评级法的基本原理
内部评级系统(李毅)
![内部评级系统(李毅)](https://img.taocdn.com/s3/m/7fc7a85cad02de80d4d8409c.png)
Risk Ratings are foundational to many of the core LOB Credit Processes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风险 等级是整个组织许多主 要LOB信用过程的基础
As illustrated in the picture to the left, the Risk Rating System output is also utilized by many other constituencies throughout the company.正如左图所 示,风险评级系统输出 也为整个公司许多其他 人员所使用。 (资料来源:美国银行)
信用风险损失之间的关系
损失概率
2.00% 1.80%
Actual Portfolio Loss
异常情况下,组合 会发生重大意外 损失
大多数情况下,贷款组 合损失小于预期损失
1.60% 1.40% 1.20%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Year
有些情况下,贷款组合会发生 预期损失之外的损失:非预期 损失
内部评级系统的总体目标
在信用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基础上,坚持 以自行研发为主,外部咨询为辅的原则, 尽快建成覆盖公司敞口、零售敞口、国 家敞口、机构敞口和股权敞口的内部评 级系统;同时,实施相配套的组织和管 理制度,争取成为我国银行业第一个实 施内部评级法的先进银行。
内部评级工程的功能目标
2008年,内部评级系统建成后将实现以下业务目标: •客户评级:精确计算每一客户的违约概率和信用等级 •债项评级:准确计算每笔贷款的预期损失率和风险贴 水 •限额管理:实现信用风险限额的系统化设置与管理 •经济资本分配:为全行经济资本的配置提供技术支持 •贷款定价:提供系统化的贷款定价计算工具 •资产组合管理:形成定量化、动态化的信贷政策体系 •内部评级法:支持建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经融风险管理简答题
![经融风险管理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f1b3853f31126edb6f1a10cc.png)
金融风险管理简答题第一章9、简述金融风险的类型及其分类依据。
答:1、按照金融风险的形态划分: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金融衍生品价格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或操作风险;政策风险;金融科技风险;其他形态的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环境风险、关联风险)。
2、根据金融风险的主体划分:金融机构风险;个人金融风险;企业金融风险;国家金融风险。
3、根据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划分:客观金融风险;主观金融风险。
4、根据金融风险的性质划分:系统性金融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
5、根据金融风险的层次划分:微观金融风险;宏观金融风险。
10、金融风险存在哪些效应?着重说明金融风险的经济效应。
答:金融风险的效应可以划分为经济效应、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三个方面,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
11、简述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
答:要了解金融风险形成机理,需要了解金融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金融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金融风险因素,金融风险产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金融风险事故,两者结合就形成了金融风险,在两者的交错作用下,金融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剧,导致金融危机。
12、简述金融风险的信用脆弱性理论。
答:现代理论认为,信用的脆弱性,是由信用过度扩张和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造成的,这可以从信用运行特征来解释:信用是联系国民经济运行的网络,这个网络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环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但是这个网络的任一环节即使是偶然的破坏都势必引起连锁反应,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是信用脆弱、产生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以及信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是信用脆弱性的又一表现。
第二章5、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管理”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
答:金融风险管理是指以消除或减少金融风险及其不利影响为目的,人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的行为。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探讨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9167f55804d2b160b4ec04c.png)
.
信用风险 管理 是一 个既传统又现 代 委员会看来 , 资本对风险保持高度敏感是 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乃至资本管 的概念。 从最早 的钱庄到今天的银行业 , 维持全球银行体 系稳健 的重要基础。 风险 管理都是一个永恒 的主题 。对银行 理 的核心工具 。 所以 , 在我国银行业 , 借
~
监管标准适用于所有银行的做法。在信 银行业监管体 系雏形 。作 为巴塞尔新协 ( 如公司、银行 、主权风险的估计基础必
套监管内容 ,但其 若干评价体系实际 L GD的 测算也 应根据债权 的不 同提 供
据 作为保守估计 。巴塞 果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 —
以保证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敏感度 , 还是从经营管理来看 ,莫不如此 。巴塞 ( )实现风险级别 的细分 。银行对 调整 , 3
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 69个 随时保证评级系统的适时性和可信度。 — 等级 ,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 划分为两个
具体 到一家银行 ,内部评级体 系的 我 国银行业重生的主流思想 ,风险管理
仅要求样本 内一致 ,而且要求样 本外预 的配 合
测精度高 ,并最终经中央银行监管机构
批准才能使用 。
环境也是必需 的 风险管理部门要在董 信息 、合同信 息、借据信息等基础信息
(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对 自己内 事会授权之下 , 5 开展内部评级工作 ,组 的不完整和不 系统 ,使得信 用风险管理 部的 内部 评级 系统要 经常检查和 更新 , 织内部评级的实施和检验 ,实现内部的 体 系的建立面 临许 多现实问题 。如同管
会意义 。
一
反映了这一传统概念现代化的进步和社 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精神的监管新 ( G 。 L D)
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理论和基本原理课件
![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理论和基本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f85f7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5.png)
挖掘。
机器学习与预测模型
02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预测模型,对银行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预
警。
自动化决策支持
03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银行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
性。
监管环境的变化与应对策略
监管政策的变化
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评级系 统的策略和流程。
合规风险管理
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确保内部评级系统符合 监管要求。
数据清洗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 ,去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整合
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 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分 析和建模。
评级模型构建
01
确定评级因子
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经 验,确定影响贷款风险的关键因 素作为评级因子。
02
构建数学模型
03
模型验证与优化
信贷风险监控
通过内部评级系统,银行可以实时监控借款人的 信用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信贷风险。
资本充足率管理
资本充足率计算
内部评级系统可以帮助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确保银 行的资本充足以满足监管要求。
资本配置
根据内部评级结果,银行可以合理配置资本,优先支 持低风险业务,控制高风险业务。
资本补充
银行可以利用内部评级结果,制定资本补充计划,提 高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利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构 建能够预测贷款风险的数学模型 。
通过历史数据回测和实际业务应 用,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提 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风险阈值设定与监控
风险阈值设定
根据银行的风险偏好和监管要求,设定不同 评级等级的风险阈值,明确不同等级的风险 标准。
江苏大学金融风险管理期末复习
![江苏大学金融风险管理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a2bddc680eb6294dd886c4b.png)
金融风险管理一、名词解释1、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金融市场中各种经济变量的不确定造成结果发生的变动,从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及该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2、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化风险,是指能产生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主体都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
3、庞氏型经济主体:不能靠经营所得收入来偿还债务本金甚至不能偿还债务利息,只能或者变卖资产或者不断增加未到期的债务来偿还到期债务。
庞氏型经济主体不具备吸收冲击的能力。
4、金融风险管理:指以消除或减少金融风险及其不利影响为目的,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的行为。
5、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6、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提供资产定价的描述性模型。
它的主要含义是一个资产的预期收益与衡量该资产风险的一个尺度(贝塔值)相联系,说明资产的价格是如何依风险而确定的。
7、持续期:是一种针对债券等利率性金融产品的有效手段,能够比较准确、有效地衡量利率水平变化对债券和存贷款价格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是个时间概念。
8、在险价值:是指在给定的置信度下,资产组合在未来持有期内所遭受的最大可能损失。
9、德尔菲法:是在专家个人判断与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专家调查方法。
它主要是采取匿名函询的方法,通过一系列调查征询表对专家进行调查,通过一定的反馈机制,取得尽可能一致的意见,给出最后的金融风险水平。
10、齿合故障: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变革的金融制度与转型中的经济制度之间不匹配而产生的矛盾。
11、摩根规则:指金融机构主要根据企业过去的信用记录来决定目前是否贷款,只向前看,不向后看,不重视企业预期收益。
银行内部评级法
![银行内部评级法](https://img.taocdn.com/s3/m/b45f8e2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4.png)
银行内部评级法1. 简介银行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简称IRB)是一种衡量银行信用风险的方法,它基于银行自身的内部数据和模型,对借款人进行评级和定价。
该方法被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并成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
2. IRB的目的和意义IRB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银行更准确地衡量和管理信用风险。
通过使用IRB,银行能够根据借款人的特征和历史数据,对其进行评级,并据此确定贷款利率、担保要求以及资本充足性水平等。
IRB的意义在于: -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借款人进行评级,银行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其违约概率和损失给付。
- 促进风险定价精确性:根据不同借款人的风险特征进行差异化定价,可提高资产定价效率。
- 支持合规监管:使用IRB可以满足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性的要求,并提供可验证的数据和模型。
3. IRB的基本原理IRB主要包括两个关键部分: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简称PD)和损失给付(Loss Given Default,简称LGD)。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而损失给付则是指一旦发生违约时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
IRB的基本原理如下: - 数据收集和整理:银行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类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数据,包括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历史还款记录、财务状况等。
- 模型建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银行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来计算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给付。
常用的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等。
- 评级划分:根据模型输出结果,将借款人划分为不同级别。
通常使用字母等级(如AAA、AA、A等)或数字级别(如1、2、3等)来表示不同风险水平。
- 定价和决策:根据评级结果,银行可以对不同风险水平的借款人进行差异化定价,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4. IRB的优缺点IRB相比传统的标准化方法具有一些显著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a83e13546c175f0e7cd137fd.png)
(三)计算信用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K)
1. 非零售风险暴露
K
=
LGD ×
N
1 × G(PD) +
1− R
1 1 −1.5 ×
b
× [1 +
(M
−
2.5)×
b]
1
R −R
×
G(0.999)
−
PD
×
LGD
×
2. 零售风险暴露
K = LGD × N
1 × G(PD) + 1− R
1
R −R
×
G(0.999)
R
=
0.12
×
1−
1 e (50×PD)
1− 1
+
0.24
×
1
−1ຫໍສະໝຸດ − 11e (50×PD −1
)
e 50
e50
2. 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RFI
=
1.25
×
0.12
×
1
− 1
1 e (50×PD −1
e 50
)
+
0.24
×
1
−
1
− 1
1
e (50×PD −1
)
e 50
3. 中小企业风险暴露
内部评级法——精选推荐
![内部评级法——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4356b38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5.png)
内部评级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了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推动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资本监管有效性,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2月28日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立足于我国国情,体现了在坚持新资本协议原则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银行实施的灵活性,确保了在实质上实施新资本协议而不是形式上套用。
实施新资本协议是技术复杂、政策性强、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因此《指导意见》制定了加强对实施新资本协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加强沟通合作降低新资本协议实施成本以及强化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基础工作四项主要实施措施。
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银行业也进入了新资本协议的筹备阶段。
实施新资本协议需要在内部评级治理、数据、风险计量模型以及内部评级结果在业务中的实际应用方面符合新资本协议的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现在普遍称之为“巴塞尔新协议”BASEL Ⅱ(1988年协议则被称为BASELⅠ)。
新协议的总体目标是促进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努力完善风险管理,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一)、形成背景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银行表内及表外业务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有效进行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
88年资本协议统一了对资本组成的认识,明确了8%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但是,88年资本协议未考虑同类资产不同信用等级的差异,而且仅针对信用风险,没有要求银行对其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的管理。
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和新的风险管理技术,88年资本协议的缺陷显得越来越突出,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仅通过最低资本规定无法实现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目标。
因此,从1998年起,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以现代计量技术为基础启动对资本协议修改的工作。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体系建设——项目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体系建设——项目服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7f33e3011ca300a6c390dd.png)
这些银行虽然没有进入“申请实施巴塞尔协议”的银行名单,但为 了在后期获得银行监管部门的认可同时出于提升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的需要,其中的大部分银行如光大银行在2009年左右就开始了针对内 部评级法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城商行和农商行
这两类银行总体上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方面的起步较晚,绝大部分 银行甚至还没有考虑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其中,部分规模较大的 银行和具有一定战略意识的银行如宁波银行、包商银行、河北银行等出 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高行业地位、在海外上市等多方面的考虑已经 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开始建设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
目录
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核心应用方面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可以用于支持营销、信贷准入、授信审批、风险 限额、贷款定价、绩效考核、信贷政策制定和预警监控等。
高级应用方面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可以用于经济资本计量、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确 定风险偏好和制定风险战略、风险定价、计算风险调整后的 资本收益率、 绩效考核、配置风险资源等。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我方派遣项目组成员到银行驻点开展项目,项目全 程由专家指导,项目成果由专家检查确认。具体流程包 括数据整理、建模、确定参数、验证修正参数等。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项 目 实 施 具 体 流 程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我方派遣项目组成员到银行驻点开展项目,项目全 程由专家指导,项目成果由专家检查确认。具体内容包 括配套政策制度调整、业务流程改造、组织IT系统上线 等。
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意义
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1b1ebda5e9856a561260bb.png)
《内部评级法》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充分肯定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建立和开发内部评级模型及相关的计算机系统。
显然,内部风险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技术核心,代表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内部评级法包括初级法(Foundation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IRB--- Internal---Ratings---Based简称IRB法-。
内部评级法提出了4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xposure Against Default)以及年期(Maturity)。
初级法的要求比较简单,银行只需计算违约概率,其余要素只要依照监管机构的参数即可。
高级法相对复杂得多,银行需要自行计算上述4个要求,且受监管机构限制的地方较少。
换言之,在高级法下,银行的自由度增加了,减少了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控手段。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作了对使用高级法的银行有较高的要求外,同时对第二支柱及第三支柱提出加强规范,亦规定银行在使用高级法前要先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
在推行高级评级法前,银行须参考监管机构的要求标准,考虑如何符合监管机构的期望,从而有效推行自己的内部评级法。
一,基本要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实质上是一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方法。
换言之,只有具备了内部评级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体系,银行才有能力运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
所谓内部评级是由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2年对经合组织近50个国际性大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有效内部评级体系应包括评级对象、结构、方法、标准和检验等几个主要因素。
新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
![新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79e1c3d5bbfd0a795673ba.png)
高级法
公司 主权 银行
银行自己估计 PD,监管部门提供 LGD、 一般资产
EAD 和 M。
专业贷款 包含的 5 种 资产
不能估计 PD 的,采用监管 部门规定的 权重。
能够估计 PD 的,银行 自己估计,监管部门提 供 LGD、EAD 和 M。
银行自己估计 PD、 LGD、EAD 和 M。
住抵押
贷款 零售
(1)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一种融资方法,贷款人主要将单个项目产生的 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和贷款安全性的保障。在项目融资中,贷款人通常只能通过这 些设备产生的货币得到偿还。借款人还款主要依赖项目的现金流和项目资产抵押 品的价值。
(2)物品融资。物品融资指的是收购实物资产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 方式下贷款的偿还依靠已经用来融资、抵押或交给贷款人的特殊资产创造的现金 流。这些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可能是一个或几个与第三方签订的出租或租赁合约。
与标准法不同,IRB 法更强调银行内部对其具体风险特征的评估。IRB 法 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表现在,银行对重大风险要素的内部估计值将作为计算资本 的主要参数。IRB 法并不允许银行自己决定计算资本要求的全面内容,巴塞尔委 员会确定了计算资本要求的一系列风险权重函数计算公式,银行需要做的是根据 选择初级法或高级法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数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违约概率、违约 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以银行估计的这些指标值代入委员会提供的风险 权重函数计算公式中,最终得到风险加权资产。这些风险权重函数的计算公式建 立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之上,涉及了大量的数理统计知识以及对风险的量化分 析,与标准法相比,IRB 法在银行的风险有效评估体系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3)商品融资。商品融资是指对储备、存货或在交易所交易应收的商品进 行的结构性短期贷款。商品融资中用商品销售的收益偿还银行贷款,借款人没有 独立的还款能力。商品融资的结构化特征是为了补偿借款人欠佳的资信水平。贷 款的评级反映了其自我清偿的特征以及贷款人组织这笔交易的能力,而不反映借 款人的资信水平。
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https://img.taocdn.com/s3/m/d2b38960a32d7375a41780ed.png)
• 内部评级体系是内部评级模型体系和评级支持体系的总称,其中评级模型体系 在整个内部评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评级支持体系发挥着重要的支持、辅助
和保障作用。
• 评级模型体系主要是由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客户评级模型、债 项评级模型和零售风险暴露的资产分池参数估值模型共同构 成。评级模型体系通过建模过程所固化的内容是各项风险参 数计量规程;评级模型体系的动态输入内容是区域、行业、 客户、财务、债项和缓释等信息流和数据流;模型体系的输 出内容是各项风险参数和风险计量结果。
• 可以看出,内部评级模型蕴含了内部评级风险计量的三个核
心:(1)二维评级和资产分池;(2)四大风险参数;(3)
两大风险量化结果
精品课件
5
内部评级基本逻辑结构
客户评级 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
债项评级
零售内部评级模型 资产分池
违约概率 有效期限 违约损失率 违约风险暴露
预期损失 非预期损失
精品课件
6
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
贷款的不良行为,如逾期、非逾期精品等课。件
8
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
核心之二:四大风险参数
• 四大风险参数是评级模型的直接输出结果,包括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违约敞口以及有效期限。他们是内部评级 模型的产物,也是推导两大风险计量结果的中间参数,是 整个信用风险精确计量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纽带。
核心之三:两大风险量化结果:EL和UEL
• 信用风险的最终量化是基于评级模型及PD,LGD,EDA和M四 大风险参数的估值而实现的。其理论基础是VaR风险计量 原理,即在99.99%的置信度下的信用风险的损失价值和概 率分布,损失价值总量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两大部 分。
精品课件
9
证券公司内部评级管理制度
![证券公司内部评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717815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f.png)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评级管理工作,提高公司风险防范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证券公司内部评级是指公司对各部门、子公司、分支机构及关键业务、产品、项目等进行的综合评价,以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
第三条内部评级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客观公正原则:评级工作应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确保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二)动态调整原则:根据市场环境、公司经营状况等因素,对评级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三)风险导向原则:以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为核心,重点关注关键业务、产品、项目等方面的风险。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四条公司设立内部评级委员会,负责制定评级制度、组织实施评级工作、监督评级结果的运用等。
第五条内部评级委员会下设以下工作小组:(一)评级制度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内部评级制度。
(二)评级实施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评级工作,收集、整理评级所需资料。
(三)评级监督小组:负责监督评级工作的实施,确保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三章评级内容与方法第六条内部评级内容包括:(一)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状况;(二)业务发展状况及合规经营情况;(三)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控制措施;(四)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五)人力资源及技术水平;(六)客户满意度及市场竞争力。
第七条内部评级方法:(一)定性分析: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评级对象进行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采用指标体系,对评级对象进行定量评估。
(三)综合评价: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得出评级结论。
第四章评级程序第八条评级程序:(一)评级准备:制定评级方案,明确评级范围、内容和标准。
(二)资料收集:收集评级所需资料,包括公司内部资料和外部资料。
(三)评级实施:按照评级方法,对评级对象进行评级。
(四)评级结果反馈:将评级结果反馈给评级对象,并听取其意见。
《内部评级法》课件
![《内部评级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e944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a.png)
更加注重合规性:内部评级法将更加注重合规性,确保评级结果符合监管要求,降低合规 风险。
更加注重创新:内部评级法将更加注重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评级方法和模型,以提高评级 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引入外部评级机 构,提高评级客 观性
加强内部培训, 提高员工评级能 力
内部评级法的应用案例
06
案例一:某银行的内部评级实践
银行背景:某大型商业银行 评级目的:评估信贷风险,优化信贷决策 评级方法:采用内部评级法,结合外部评级数据 实践效果:提高了信贷审批效率,降低了信贷风险
案例二:某保险公司的内部评级实践
围广泛
内部评级目的: 提高风险管理 水平,优化资
源配置
评级方法:采 用定量和定性 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考虑多个
因素
评级结果应用: 用于风险管理、 投资决策、客 户管理等多个
方面
实践效果:提 高了风险管理 水平,优化了 资源配置,提 升了公司竞争
力
未来发展与展望
07
内部评级法的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内部评级法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内部评级法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用于评估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内部评级法通过量化分析,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内部评级法可以应用于贷款、债券、衍生品等金融产品 内部评级法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损失
内部评级法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风险管理 水平:通过内 部评级法,银 行可以更准确 地评估风险, 提高风险管理
评级报告撰写:撰写评级 报告,包括评级结果、分 析结论和建议等
评级结果应用:将评级结 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中,如 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
IRB内部评级法
![IRB内部评级法](https://img.taocdn.com/s3/m/7c9bf7bc960590c69ec376b2.png)
内部评级法2001年初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并就此草案向各界征求意见,拟于2006后实施。
在此草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信用风险估值的内部评级法(简称IRB)的推出。
该方法的推出,在整个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简介IRB的推出,是委员会经过对业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信贷风险估算模型(主内部评级法要是MTM及DM两大类的模型1)的研究和比较之后,根据其成熟度及可操作性进行调整后进行相应调整修改最后确定的基础方法。
在此方法中,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的授信信用风险,委员会将其划分为主权、银行、公司、零售、项目融资及股权风险。
对于公司授信风险而言,委员会还将其划分为基础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同样的还有主权风险和银行风险)。
在基础评级法中,金融机构需根据内部数据对于不同级别的借款测算违约率(PD),金融监管当局则必需提供其他所需参数如违约风险暴露(EAD)及给定违约损失率(LGD)等。
而高级法中,上述参数由银行自行测算决定,但必须由监管当局加以确认方可实行。
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基础法和高级法在计算公式及授信期限等调整因子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在计算风险资产及提取相应准备上存在巨大差异。
但总体来说,对于风险控制较好的银行,采用高级法往往能比采用基础法减少必须的准备提取,但对于一些风险控制较差的银行,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内部评级法即IRB方法 IRB方法根据违约概率(PD),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LGD),违约的总敞口头寸,以及期限(M)等因素来决定一笔授信的风险权重,IRB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
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规定,银行将银行账户中的风险划分为以下六大风险:公司业务风险、国家风险、同业风险、零售业务风险、项目融资风险和股权风险。
然后,银行根据标准参数或内部估计确定其风险要素,并计算得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这些风险要素主要包括:违约概率(PD),指债务人违反贷款规定,没有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概率;违约损失率(LGD),指债务人没有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状况,它表现为单位债务的损失均值;违约风险值(EAD),指交易对象违约时,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估计;期限(M),指银行可以向监管当局提供的交易的有效合同期限。
打开内部评级法的黑箱_假设_模拟与监管实践
![打开内部评级法的黑箱_假设_模拟与监管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5e8ef4ffe4733687e21aaf2.png)
打开内部评级法的黑箱:假设、模拟与监管实践赵先信陈颖王胜邦作者简介:赵先信,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2005 ̄2006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浦发银行风险政策管理部总经理,新资本协议实施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颖,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国银监会国际部,处长;王胜邦,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国银监会国际部,正处级调研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允许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InternalRatings-BasedApproach,IRB)确定资本要求,以期更加准确地反映资本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
银行若能满足技术和信息披露方面的标准,就可将自己估算的借款人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暴露(EAD)等估计值转换成对应的风险加权资产,并依此计算出监管部门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实施新资本协议很大程度上就是实施内部评级法。
在我国,银行监管当局2007年2月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海外设有经营性机构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将于2010 ̄2013年间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中信用风险实行内部评级法。
考虑到中外银行业在风险管理语言和实践上的巨大差异,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内部评级法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不仅针对商业银行,也针对监管当局。
事实上,由于内部评级法高度量化的模型结构和内部评级背景,要透彻了解内部评级法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围绕内部评级法有限的信息披露进一步增加了了解的难度。
两者共同造成了内部评级法在中国或多或少的“黑箱”状态。
面对这样一个“黑箱”,一个最主要的担心是,我们有没有能力驾驭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体系?当我们纵身一跃时,跨上去的究竟是一匹驯马还是一只老虎?本文试图打开这个“黑箱”,就内部评级法的来龙去脉作一细致的剖析。
文章的主要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以条件违约概率为基础的资本要求的简单回顾,第二部分对单一风险因子条件违约概率的解释,第三部分是对内部评级法单因子条件违约概率公式的推导,第四部分介绍了内部评级法资本要求的组合不变性,第五部分证明了内部评级法隐含的组合剩余风险,第六部分证明了不同的资产相关系数对资本计提结果的显著影响,最后是结论与启示。
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研究
![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6ba360011ca300a6c39067.png)
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研究陈 颖 鲍正新内容提要:内部评级法对商业银行零售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风险划分的合理性、稳定性以及风险计量的精确性、敏感性和一致性。
本文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零售资产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总结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实际情况,从理论要求、技术方法和实施三个角度,研究如何在内部评级法(IRB)的框架下实施零售资产内部评级。
关键词:内部评级法 风险划分 零售资产池 信用评分中图分类号: F83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6-030-04新资本协议中影响最为显著的一项是内部评级法(The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简称“IRB”)的推出。
针对零售资产,新资本协议从内部评级法的设计、运作、风险量化、公司治理以及评级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要求,本文集中围绕风险划分、风险量化和评级使用三方面的要求,讨论实施零售资产内部评级的理念、方法等核心技术问题。
一、内部评级法对零售风险暴露的基本要求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的前提是,满足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要求,并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才可以根据自己对风险参数的估计决定特定风险暴露资本要求。
对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体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合理的风险划分体系。
银行首先须将全部零售资产划分到特定的“零售资产池(pool of retail exposures)”。
风险划分的标准应具有合理性、一致性。
风险划分的过程应能够有意义地区分风险,能够使“零售资产池”汇集足够多的同质(homogenous)贷款。
风险划分的结果—“零售资产池”要具有稳定性,并避免集中性风险。
二是建立精确的风险量化体系。
不同于公司风险暴露,零售的违约定义界定在账户层面,银行要有能力准确、一致地计量每个“零售资产池”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暴露(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