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干群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干群关系
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永兴县墨水村过春节,有幸与乡亲们密切生活了一段时光。通过串门做客、走亲访友,耳闻目睹故乡的变化。笔者有喜有忧,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人情味”没有以前那么浓了。特别是谈及干群关系时,气氛顿时出现变化,变得紧张、热烈、甚至激烈,涉及个别问题又带上一层神秘色彩,采访还须“秘密”进行,而且只能用心记,不能用笔记。一个礼拜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乡亲们对当前农村干群关系——
最大担心是信任危机
群众对待干部,长期形成的偏见至今没有消除。
一是“看不起”。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思想观念迅速摆脱了“左”的束缚,却向另一个极端转化。认为“分了田土山、大家都一般、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各管各的米和盐、用不着干部和党员”,价值观、权力观受到扭曲,认为“手掌遮不了天、票子才能遮天”,不少村民抱着“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天王老子也难办”的态度,眼中似乎没有农村干部,无品无级的村官“说话无人听、做事无人跟、遇上麻烦事、人家跟你拼”。如不少村民建新房,根本不报批,不按规划建,甚至规划建东,他偏要建西,村干部干预处理,个别村民甚至用恶语拳头相威胁,致使乡村村庄乱建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大族、贵族、强族村,对待小姓、贫寒、孤单的村干部,更看不起、不服管,认为这样的村干部没有“资格”管理他人。
二是“看不惯”。在不少村民的眼光中,村干部似乎都是“捧官、走富、贪婪、欺骗百姓”的角色。为了博取“大官”的好感,他们弄虚作假,“村哄到乡、乡哄到县、一直哄到国务院”。为了获得“权”和“利”,他们一天到晚接触的对象,“不是大官、就是大款”。为了显示权威,他们欺弱怕强、欺软怕硬,不能主持公道正义。为了中饱私囊,“一个‘小’村官,‘贪’字坐中间,‘独’‘毒’傍两边”,上面的下拨款,他们如何发、发了多少,天晓得。下面的上交款,他们交了多少,用了多少、如何用,鬼知道。还有见不得天日的“灰色”收入,更是无底洞。
三是“看不见”。过去有说是“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当前农村会议少,集体活动少,干部走访少,群众找干部更少。老百姓对于“大政策”,只能通过电视了解一点,至于当地的“小政策”、“土政策”,群众知之甚少,全凭干部一张嘴。人民公社时,农村干部什么都管,“大到种麦种稻,小到出工吹哨”,农闲时节少不了组织大家兴修水利、修桥补路、垦荒造林。包产到户后,“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人民为(干部)服务”,村干部“瞅见利益抢先走,闻见困难绕道走”,社会治安没人管,公益事业没人管,科学种田没人管,生产销售没人管。“只管自己捞油水,不管群众喝清水”,农民不是出外打工,就是在家打牌,有谁组织做正经事。
干部对待群众,同样存在长期形成的心理隔阂。
一是“工作难做”。现在的老百姓,乡村干部管不了,法律法规也管不了。村干部一年四季做的三件事:“一抓‘开刀’,计划生育;
二抓上交,各种税费;三抓‘扯胶’;调解纠纷”。上交要的是钱,计划生育不仅要钱,而且要命,还可能造成一些人家“断子绝孙”。协查案子、调处纠纷更烦恼,更得罪人。公安机关抓了人,群众怨干部不管事、未求情,民间纠纷主要是利益之争,处理一个问题总会得罪一方面的人。而这三项工作,上级都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村官还是村民,都是伤筋动骨的难事。年复一年地做着这些“唱花脸”、“擦屁股”、费力不讨好的事,仇人多了,朋友少了,自己孤立了,挨骂是家常便饭,甚至还会遭打。除此之外,特别是贫困村要搞建设、办公益事业,都涉及“出钱出力作贡献”的问题,“高压政策”行不通,“和风细雨”难凑效,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必须挨家挨户去做。有时好心难以办成好事,尽管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却收不到好效果,甚至遭来群众非议。
二是“人心难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民生活不断富裕起来,这本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提起筷子夹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依然时有可闻,而且骂得最多的是村干部。村干部尽管尽心尽力去为人民服务,然而还是“人辛苦了,故事却不好看”。特别是利益调整、矛盾调解、宗族纠纷之类的事,难以完全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如修筑公路、修建学校、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必然涉及田土山的征用、调整、补偿等问题,征用有多有少,调整有好有差,补偿更难满足,于是“公心”难以满足“私心”,甚至把干部们为民办事的“公心”当成了他们谋利益的“私心”。部分老百姓现在的思想觉悟比以前低多了,即使身边发生的治安案子,亲眼所见也不会讲出口,不愿
意为“管闲事”去得罪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相骂无好话,相打无好拳”的矛盾纠纷,本来就难辨是非,干部们即使费尽口舌,得到的或许还是“不公平”的评价。
三是“自家难富”。本来,“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然而,当前的村干部无不嘲笑自己,“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收入只有几毛”。好些干部不是自己没本事没能力发家致富,而是服从组织、为了事业,把时间精力、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工作上,客观上说他们是作出了“牺牲”,是“吃亏”了。但是,有些村民却不认为他们“牺牲”了自身利益,不承认他们“吃了亏”,而是“沾了光”,被群众“养活了”、“养肥了”。因此 当前有些贫困村没有人愿意当干部,开会选举村组长,你推我,我推你,决定不下时只好采取“抓阄”或者“轮流坐庄”的办法确定村组长。由此可见,干部与群众互不信任、互不买帐、互相埋怨、互相拆台的现象在一些乡村还严重存在,致使“家不和,万事难兴”,而且形成恶性循环。笔者问及干群离心离德、关系紧张的原因时,乡亲们几乎众口一词——主要原因是透明度低。调查中发现,致使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相互之间信任度不高的因素错综复杂,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村“两委”干部。少数村干部权欲膨胀、利欲熏心,利用上不是国家干部、下不是真正村民的“身份空间”,上不好管、下不敢查的“权力空间”,我行我素,欲盖弥彰,因“私心”致使透明度低。大多数村干部虽然办事出于“公心”,却由于他们对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力、方法不当、设施不全,同样致使村务管理透明度不高。
一是政策法规透明度不高。当前,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公益事业比及20年前,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所退步。笔者故乡的过去,公社有电影放映队,大队有文艺宣传队,生产队有高音喇叭,利用这些载体适时传达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政策法规,安排当前工作,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现在,乡村这些文化宣传载体成为空白,造成了对农民教育的贫乏。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而电视覆盖率并不高,山区收视效果也不好。大部分村民收看电视,还是采取一家一户的“数字接受器”。墨水村有一个体户出资建设了“接受卫星传送广播节目”点,大大提高了全村电视收视率。但尽管如此,其有线电视入户率也只有25%。除电视传媒载体之外,村里偶尔组织开个会,也是“上午开会中午到,台上讲话台下闹,三言两语打发了,还没回家全忘掉”。尽管政府每年免费发放的一些政治、政策、法规、科技书刊,却没有发放到群众的手中。由于这样,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只能由村干部包办代替,农民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农民对社会公共组织非常陌生,有的甚至不知道谁是村长、乡长,公民意识相当缺乏,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不知道维护公民的权益,公众参与意识极为淡薄,“只管小家碗里的,不管大家锅里的”。尽管对一些“政策”产生怀疑,然而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是地方“土政策”,只能盲目遵行。这样,给政策的公信力带来了一定影响,给政策的正确执行带来了某些难度。
二是财务管理透明度不高。无论富裕还是贫困,一个村上拨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