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锡纯脉诊
论张锡纯对“肝脉左 脾脉右”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论张锡纯对“肝脉左脾脉右”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傅文录;石显方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5(32)10
【摘要】自《内经》降世以来,寸口之脉“肝脉左,脾脉右”之分配脏腑方法沿用已久,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此问题有深入之研究,并认为“肝体居于右,而其气化之用实先行于左,故肝脉见于左关。
脾之体居左,而其气化之用实先行于右,故脾脉见于右关”,这是《内经》时代重视体与用的关系的体现,张锡纯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与临床实践,证明了上述“肝左脾右”合理性与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1017-1018)
【关键词】脉学;肝左脾右;张锡纯;中医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
【作者】傅文录;石显方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河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1
【相关文献】
1.经颈静脉肝内门脉左支-体静脉分流术的临床意义 [J], 褚建国;孙晓丽;陈肇一;朴龙松;陈学忠;吕春燕;徐晓明;黄鹤;徐家兴
2.经皮肝穿胃左静脉栓塞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 [J], 刘小玲;裴高猷;宋静;冯广森
3.试论张锡纯对一些脉证的认识与研究 [J], 石显方;傅文录
4.谈脉诊中的“左肝右脾” [J], 庄建西
5.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实验研究——正常人左右关脉与肝脾内在联系的探讨 [J], 丘瑞香;罗致强;朱雅宜;吴少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尝读《伤寒论》大承气汤证,其首句为阳明病脉迟,此见阳明病脉迟为当下之第一明征也,而愚初度此句之义,以为凡伤寒阳明之当下者,若其脉数,下后恒至不解,此言脉迟,未必迟于常脉,特表明其脉不数,无虑其下后不解耳。
迨至阅历既久,乃知阳明病当下之脉原有迟者,然其脉非为迟缓之象,竟若蓄极而通,有迟而突出之象。
盖其脉之迟,因肠中有阻塞也。
其迟而转能突出者,因阳明火盛,脉原有力,有阻其脉之力而使之迟者,正所以激其脉之力而使有跳跃之势也。
如此以解脉迟,则脉迟之当下之理自明也。
然愚临证实验以来,知阳明病既当下,其脉迟者固可下,即其脉不迟而亦不数者亦可下。
惟脉数及六至则不可下,即强下之病必不解,或病更加剧。
而愚对于此等证,原有变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不煎入汤中,而以所煎之汤将石膏送服者是也。
愚因屡次用此方奏效,遂名之为白虎承气汤,爰详录之于下,以备医界采用。
生石膏八钱(捣细),大潞党参三钱,知母八钱,甘草二钱,粳米二钱药共五味,将后四味煎汤一盅半,分两次将生石膏细末用温药汤送下,服初次药后,迟两点钟,若腹中不见行动,再服第二次,若腹中已见行动,再迟点半钟大便已下者,停后服,若仍未下者,再将第二次药服下,至若其脉虽数而洪滑有力者,用此方时亦可不加党参。
愚从前遇寒温证之当下而脉象数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其大便亦可通下,然生石膏必须用至四五两,煎一大碗,分数次温服,大便始可通下,间有服数剂后大便仍不通下者,其人亦恒脉净身凉,少用玄明粉二三钱和蜜冲服,大便即可通下,然终不若白虎承气汤用之较便也。
按:生石膏若服其研细之末,其退热之力一钱可抵煎汤者半两,若以之通其大便,一钱可抵煎汤者一两,是以方中只用生石膏八钱,而又慎重用之,必分两次服下也。
寒温阳明病,其热甚盛者,投以大剂白虎汤,其热稍退,翌日恒病仍如故。
如此反复数次,病家遂疑药不对证,而转延他医,因致病不起者多矣。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
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
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
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
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
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
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可见脉之重要。
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
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
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
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
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
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张锡纯的脉诊观(一)
张锡纯的脉诊观(一)导读:中医向来强调看病,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但是看看明清的好多医案都是没有舌脉,就凭个症状,就定了个方子,还经常鼓吹疗效很好,包括我们大名鼎鼎的傅山同志写的《傅青主男女科》,清末民国初年的张锡纯同志(1860-1933)在这方面做的还是非常好的,一则医案记载过程详细,二则症状描述具体贴近实际,三是重视脉学,好多病人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都是以脉为主要依据。
所以今天重点跟大家谈谈张锡纯摸脉的经验。
正文张氏摸脉也是分部的,总的来说也是分左手和右手,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胆)、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胃)、肾。
比如:在敦复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讲肾脏多恶寒,多数是温补,但是也有时候是热的,需要凉泻,讲他曾经治疗一个人,年二十岁,嗜睡无节,即动则饮食之时,亦忽然昏倒酣睡。
张氏诊其脉,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于是用了黄柏、知母、茯苓、泽泻,数剂而愈。
在金铃泻肝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刘XX兄,左胁肋疼痛,吃了好多药无效,找张氏要方子,张锡纯同志给了他一个经验方活络效灵丹,结果吃了也没效果,于是亲自去给他看看了,摸了摸他的脉,原文是:脉象他部皆微弱,惟左关沉弦而有力,原来是肝火,治以金铃泻肝汤,一剂就好了。
在温降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看了一个十四岁的学生,吐血好多天,每次吐的时候都咳嗽,但是张锡纯摸了下他脉,原文:甚迟濡,右关尤甚,疑其脾胃虚寒。
张氏认为不是咳嗽引起的吐血,而是胃气不降,上逆吐血引起的咳嗽,于是用了温降汤,一剂血止,数剂痊愈,咳嗽也好了。
从这些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则说明张锡纯对于寸关尺三部的意义就是我前面说的那样,跟传统一样,再则更重要的是对于张锡纯来说,有时候病情复杂,难以定夺的时候,脉学的依据要更为准确,对于辩证用药更有价值。
(注:个人觉得舌脉价值一样大,hahaha)张氏摸脉除了前面归纳的分部观之外,张氏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重视上下和左右的对比,看重大的趋势。
张锡纯辨脉论治中风特色
调脉诊在 中风诊治过程 中的重要性 。
关 键词 :张锡 纯 中风 脉诊
或 引 血 下 行 ,或 补 气 升 血 ,是 张 氏 治 疗 中 风 证 的 一
大 特点 。 3 辨 证慎 用药 张 氏 强 调 内 中风 证 有 虚 实 之 分 因 此 ,在 用 药
近 代 名 医 张 锡 纯 ,注 重 实 践 ,倡 衷 中参 西 ,对 内 中 风 的 诊 治 颇 有 卓 见 , 临 证 之 际 .重 视 脉 诊 .并 且 贯 穿 于 内 中 风 证 治 疗 过 程 的 始 终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祖 国 医 学 诊 治 中风 的 内 容 。兹 加 以 探 讨 . 以 资 临 证
上 冲之脑 充 血 实 证 ,脉 弦 长 有 力 ,恒 用 大 剂 代 赭
张 氏认 为 内 中 风 证 分 为 虚 实 两 端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一 虚 一 实 .迥 不 同 也 。 其 实 者 , 即 《内 经 》 所 谓 诸 厥 证 , “ 之 与 气 , 并 走 于 上 ,则 为 大 厥 ” 血 。 其 虚 者 , 属 《 经 》 “ 气 不 足 ” 脑 充 血 证 ,按 轻 内 上 。 重 程 度 又 分 为 脑 充 血 、 脑 溢 血 、 脑 出 血 三 种 。 因 此 .在 内 中 风 证 诊 断 方 面 .宜 首 先 分 清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而 脉 象 在 诊 断 中 占 有 极 重 要 的 地 位 。对 于 大 气 下 陷 ,脑 中 气 血 不 足 之 脑 贫 血 证 , 强 调 其 脉 必 “ 微 细 无 力 ”,或 “ 徽 ”,微 脉 为 无 力 之 象 而 投 沉
维普资讯
四 川
4
中
医
20 年 第 2 02 0卷第 5期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零九中医七2009012033 卢进杰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公元前五世纪著名依家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成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因此,脉取寸口便可决病之阴阳深浅,正如《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然而,这样一门对于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在心易了,之下难明”的学问,在现代越来越得不到医者的重视,或责其玄奇难了,或则其可有可无,实在是杏林的一个悲剧。
请恕我急进,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我也广泛涉猎了涉及中药和方剂的书,尤其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我启发很深。
在里面的每一个案例中,脉诊都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角色。
下面请允许我就书中的几个案例说说脉诊对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性。
案例一盐山南门里王致祥,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医服药五十余剂,痢已愈而病转加剧。
卧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
此际适余自沧回籍,为求诊治。
其脉左右皆洪实,一息五至,表里俱觉发热,胁下连腹疼痛异常。
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二三日一行。
按:这个案例是一个阳明热盛的典型病案,但案例中患者又出现“胁下连腹疼痛异常”的症状——既为温病,为何腹胁疼痛?这是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脉象:其脉左右皆洪实。
以脉言之,凡是温病壮热,洪脉显现于右关,可是如今左部脉也见洪实之象,可见肝胆之火亦盛,“肝木之气,即乘火之炽盛而施其横恣”,于是可见腹胁疼痛。
引用论张锡纯对“肝脉左脾脉右”的认识及临休研究转帖
引用论张锡纯对“肝脉左脾脉右”的认识及临休研究转帖2005年第32卷第10期傅文录,石显方“肝脉左,脾脉右”自《内经》降世以来自成体系,沿用至今,无人疑问。
可仔细分析之,这显然与其解剖部位并不一致,这难道是古人的疑误?还是有意的创用?对此问题,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1860-1933)对此有深人之研究,并通过亲身实践而对这一理论进行论证,这对笔者深人理解与认识“肝脉左,脾脉右”的理论渊源,以及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此,笔者就此问题进行浅探如下。
1脏象与体用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其脏象学说不局限于对人体组织形态,即外表形象的描述,而且还对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特征和病理变化,以及内脏与体表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应象,都作了详细地描述。
《内经》在研究脏象的功能与活动时,则首先要知内在脏腑的形态大小,如《灵枢·经水》认为:“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而《灵枢·肠胃》及《灵枢·平人绝谷》中则详细地描述了人体胃肠长短、大小及在腹腔所在的位置。
虽然《内经》尚未有记述肝、脾大小与位置的记载,但在《难经·四十二难》中则记述:“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表明在《内经》及《难经》时代,就非常明确知道了人体内脏的大小、形态、位置,象肝在右、脾在左,则是显而易见解剖位置是不会弄错的。
为什么《内经》不重视形体位置呢?因“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即运用活体动态观察的研究方法,通过人体内脏与体表、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应象”来认识人体的,即《内经》认为脏象与体内的关系还不可能一致,《内经》不仅重视研究脏与体,而更重要的研究与发展应用象与用的功能,因而后者更具有现实治疗与临床价值。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周唯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2
【摘要】张锡纯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多种常见病脉具有深刻独到见解,提出迟脉非皆属寒;数脉亦常主虚;促脉实非歇止;弦脉更见脾虚。
这些认识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109-110)
【关键词】张锡纯;脉诊;经验
【作者】周唯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1
【相关文献】
1.褚玉槐主任医师脉诊经验撷英——高血压脉诊 [J], 王洪涛
2.张锡纯治疗内中风脉诊运用规律的探讨 [J], 李恩庆
3.张锡纯学术经验拾珠之肾系病治法方药特色探略 [J], 裴明;杨洪涛
4.张锡纯诊识弦脉探析 [J], 严序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锡纯治疗冲脉病证的探讨
张锡纯治疗冲脉病证的探讨
贾建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006)007
【摘要】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医家,代表性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详细的记载了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其毕生研究中医学的结晶。
张锡纯对冲脉病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上颇多独到之处,但散见于该书的各个章节之中。
笔者在学习张氏著作的基础上,对张氏有关“冲脉病证”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梳理,以展示张氏治疗冲脉病证的特色,也便于同道在学习与临床时参考。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贾建义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1
【相关文献】
1.张锡纯冲脉思想探析 [J], 杨春华;吕丽
2.张锡纯"冲脉理论"探析 [J], 张玉辉;于峥;杜松
3.从《内经》中冲脉的功能和循行特点探讨冲脉实质——论冲脉与内分泌性腺轴的关系 [J], 杜元灏
4.冲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二 [J], 刘绪银;石海澄;周霖
5.张锡纯诊疗“冲脉上逆证”探微 [J], 邵长威;杨志刚;宋立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 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 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 《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呼降吸 升”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 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 用。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 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 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
虽说西医暂时无法通过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明确指出经络对应的实体,但是也不能就此磨灭它 在中国数千年的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近CCTV1正在热播的《老中医》,就是国家为了推广普及中医文化而专门拍摄的,还特意在 黄金档播放。这部剧制作精良、演技在线、剧情精彩、底蕴深厚,绝对值得仔细品味
毕竟,虽然有很多中医黑、传统文化黑,通过各种手段不停地打压、抹黑中医,但是国家,尤 其是中央对于传统养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都是非常明确而大力的。
2 如何正确认识“打通” 从中医角度讲,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所谓的“通”,一般是指的是气血通畅。 但随着人体生长及外界因素的作用,身体会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阻塞经脉,使得气血通畅程 度下降,导致任督二脉不“通”,从而发生疼痛及其他疾病。 而“打通”,则是指通过锻炼能使任督二脉气血更通畅。因任督二脉是全身阴阳诸经的纲领,故任 督二脉通则百脉通,具有改善体质、强筋健骨的作用。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张锡纯于女科重视冲脉,所拟调冲五方,组方缜密,疗效显著。
兹不揣谫陋,就调冲五方之组方特点,略述于次,以就正同道。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乃气血汇聚之所。
《内经》有“任脉通,太冲脉盛”、“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及王冰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等论。
张氏于该书“论女子癥瘕治法”等章节,亦多次冲任并称,而独于五冲汤及其诠解中,仅言冲脉。
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在女子则冲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诸说。
认为任脉之功能,只为冲脉司其担任之职。
与《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某案》“任脉为之担任”及“冲脉动,斯诸脉交动”之说一致。
张氏所拟调冲五方,旨在调理人身阴阳气血之偏胜,补不足,损有余,正合《内经》“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乘,以平为期”之治则。
调冲五方,依主治症与药物配伍,可分为补破理冲,补敛固冲、补火温冲三类。
1.理冲审补破理冲汤(黄芪、党参、于术、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醋)、理冲丸(生水蛭、黄芪、三棱、莪术、当归、知母、桃仁、蜜)皆“补破之药并用”,主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室女月闭血枯。
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癥瘕、积聚等。
理冲汤以“三棱、莪术消冲中瘀血,而从参、芪(于术、山药)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
”张氏谓“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
”鸡内金“为通月信最要之药”,无论脏腑何处之积皆能消之,因其“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为方中必用之药。
三棱、莪术究属开破之品,张氏有“病人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加量)”之变通。
而天花粉、知母,取其凉润之性,以济黄芪之温热。
左手脉大就在阳,右手脉大就在阴
左手脉大就在阳,右手脉大就在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我个人认为就是,脉经里头记载,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又为气口。
仔细看这一篇文献他非常古老,所以只要人迎脉大,就在阳,只要两手比,就是关前一分哪,刚过高骨(关脉)那地方,就叫关前一分,两个手左右手比,只要左手脉大就在阳,右手脉大就在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当然你不管什么方法,你必须得先把阴阳分出来,然后才能讲下一步治疗,你不讲阴阳怎么治啊?对吧。
别出阴阳之后呢,然后再看大小,太少,怎么叫太少啊?关前一分那地方,如果比关脉大,就是太;如果关前那地方没有关脉大,关前一分开始塌陷了,就是少,所以这样就分成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还有厥阴阳明这两个啊,一会咱再详细地讲,先左右对比分出阴阳来,再根据这个关前关后对比,分出他是太还是少来,这时候已经分出六经来了吧。
然后再看表里,脉是浮是沉?浮就用表在表治,取那些花花枝叶类的,比如桂枝汤啊,麻黄汤啊,选些枝叶类的,一般选枝的就少一些,如果是脉沉的话就在里,选一些半夏啊,里的药,选些根类的药。
然后再分中风中寒,所谓中风中寒是什么呢?张仲景每一经都有中风中寒,太阳病有中风有中寒,阳明病有中风中寒,太阴病有中风中寒,少阴病有中风中寒,什么都有,为什么?他中风中寒是什么啊?实际上我理解的中风中寒啊就是一个,咱现在都讲中风寒,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叫中风寒啊?风一吹就中风寒啦?没那么回事,我空调吹了无数次都没中风寒。
当然啦如果空调吹得很大,我的脉象受到空调的影响,空调一吹我人会拘紧,我的脉跟着也会变的拘紧,这时候我就说中寒了,你一摸这个脉,很拘紧。
在冬天到了温和的地方,外面还很冷,那就不用治他了,应该是这样,外边还有寒气呢,你要拘紧一些才行,这时候你不拘紧表打开了不行,脉象得稍微拘紧一点,拘紧厉害了也不行,稍微拘紧一点,古人说了冬胃微石曰平,冬人迎脉,胃耎弱气多,石脉微者,名曰平人。
稍微有点偏冬天的脉象,是正常的。
什么是中风啊?你出门之后汗毛孔打开,中风与中寒,中寒是个拘紧的象,中风就是个疏泄的象,他是个打开的象,所以在争论张仲景的时候,中风就是中风,中寒就是中寒,中风可以跟中湿兼,因为中湿就是一个黏腻的象,是不流利的象,中风湿是既开泻又不流利,但是你不能说他又开泻又闭死了,所以这时候怎么摸呢?就是按浮和沉。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方法,指的是指压舌根或肛门,感受脉象传导后的深部搏动,从而判断病情。
在张锡纯病案中,医生运用沉脉辨证,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张锡纯,字颐如,号圣君,明朝中医学家,被誉为“四先生”之一。
他经常用沉脉进
行辨证,一次常常可以感受出20多脉次,对于病情的判断非常准确,被后人称为“沉脉
领袖”。
在张锡纯病案中,他详细记述了病史、病情、治疗手段及疗效等情况,并配以图表,
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以下以张锡纯病案中“小儿麻痹症”一例为例,介绍沉脉在病案中的运用。
该病案中,该患儿脉象树皮样,身体肌肉无力,不能站立行走。
张锡纯先对观察病人
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病人患有麻痹症,并判定为肾虚、阴阳失衡等症。
接着,张锡纯运用沉脉技术,对该患儿进行脉诊,发现其气脉不畅,血脉微弱,脉象
深而细,且没有跳动感。
经过仔细观察后,张锡纯认为该病人患有“寒性脉瘫”,而该病
的治疗方法依据病情而定。
在治疗方法上,张锡纯采取了针刺和食疗法的结合治疗,以温经通脉,扶正固本为主
要治疗目的。
经过一个较长的治疗周期,该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身体肌肉逐渐
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明确患者的体质状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中医医生应该掌握良好的脉诊技巧,结
合病人的病情、体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摘要】探讨著名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对沉脉的认识.张锡纯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大家,其著作记载医案颇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学者对其研究多局限于学术观点及诊病用药经验等方面,关于其脉诊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分析了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沉脉的病案,探讨脉诊张氏医案中对脉诊的运用,以期对中医脉诊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2【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沉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汇通【作者】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历代医家皆重视脉诊在诊察疾病中的作用,对沉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同时还指出沉脉病位在里,主脏病、久病、少阴病以及石水等。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肥人当沉”,说明沉脉亦可为平人脉象。
及至脉学专著《脉经》,对于沉脉又有了具体的认识,王叔和指出“举之不足,重按乃得,沉脉主里证”[1]。
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中是这样描述沉脉的“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指出沉脉需辨沉而有力无力[2]。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张锡纯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脉分部位,实大致不分部位”,注重以脉测证,脉诊合参往往药到病除,本篇总结了张氏临证中对于沉脉的理解运用,简单概括如下。
1 水肿水肿虽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散在的论述,认为水肿的病机和阴阳不和、脏腑失调以及痰饮等因素有关[3]。
对于脉象沉迟无力的水肿,张氏创立加味苓桂术甘汤,依据脉象沉迟无力,结合水肿,自觉寒凉的症状,诊断为阳气不能宣通所致。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中医沉脉是中国古老的医学艺术,它产生于唐代,主要用于诊断疾病和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并在治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沉脉在张锡纯的病案中的运用,以此来说明沉脉的实际作用。
张锡纯是一位中国传统中医,他的病案中涉及到对患者沉脉的记录和分析。
他所说的沉脉“弹性”是指沉脉的弹性。
弹性的沉脉表明病人的血液循环很好,血液循环与身体的营养有关。
如果血液循环不良,沉脉就会变得无弹性,病人也会出现其他症状。
张锡纯也注意到沉脉的“深浅”,这是指沉脉的深浅程度。
沉脉的深浅可以反映出病人的状态。
深的沉脉表明病人只是患病,而浅的沉脉表明他们的状况较轻,并且可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恢复正常。
此外,张锡纯注意到沉脉的“活动性”,即沉脉在脉型上的变化。
一般来说,活动性沉脉表明病人可能需要中药来帮助治疗他们的疾病;反之,如果沉脉非常平缓,就可以不吃中药,用补益的食物来治疗疾病。
另外,张锡纯还提到了沉脉的“凉性”,即沉脉的凉热程度。
如果沉脉变凉,表明病人的脏腑机能活性较差,而且很多隐性病变潜伏在身体内,因此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而如果沉脉变热,则表明病人脏腑机能较强,可以服用补充营养的药物而不需要中药。
最后,张锡纯还提出沉脉的“气性”,即沉脉的气量。
高气性沉脉表明病人的气血循环良好,因此可以使用补益的中药来治疗病人。
通过对张锡纯的病案的分析,可以看出沉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病人。
因此,沉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表明,它可以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帮助我们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沉脉是中国传统中医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患者达到期望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浅谈张锡纯脉诊
浅谈张锡纯脉诊 ( 转帖)2008-10-01 10:13:30归档在我的博文 | 浏览 1165 次 | 评论 0 条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名医张锡纯妙用鸡内金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名医张锡纯妙用鸡内金的故事作者:张健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9期鸡内金是指鸡的砂囊内壁,系消化器官,用于研磨食物。
该品为传统中药之一,用于消化不良、遗精盗汗等症,效果极佳,故而以“金”来命名。
民国名医张锡纯是运用鸡内金治病的高手,下面讲一讲张锡纯运用鸡内金治病的故事。
故事一:鸡内金消除胃中积滞沈阳城西龚庆龄,30岁,胃脘有硬物堵塞,已经好几年了,饮食减少,感觉吃东西“不能下行”,这种感觉很不舒服。
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张锡纯看病。
张锡纯给他诊脉,其脉象沉而微弦,右边尤其如此。
张锡纯认为这是他的胃中有积,胃气难以下行,所以阻塞了气机的下降。
于是,张锡纯开了一个方子:鸡内金一两(30克)、生酒曲五钱(15克)。
就这么个简单的方子,一共就两味药。
开完了方子,大家都不相信能治好病。
结果患者服了几剂以后,硬物全消,病好了。
还有一位叫秦星垣的患者,也是这个症状,经过很多医生治疗,分毫无效。
张锡纯开的方子也是以鸡内金为主药,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结果,连服8剂后痊愈。
秦星垣高兴极了。
当时的人们有个习惯,就是有什么大事儿都登报声明,这是最隆重的表达方式了,秦星垣病好以后,登报声明以感谢张锡纯。
张锡纯认为,鸡内金不但能消除胃中积滞,而且可以消除脏腑任何地方的積滞。
故事二:治疗脏腑积聚有个患者叫史仲埙,年近40岁,在黑龙江做一个警察署的署长。
他腹中有积聚,治疗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效果,于是请张锡纯来治疗。
张锡纯发现在患者的左胁下有积聚,直径三寸,按之甚硬。
患者此处经常疼痛,呃逆短气,饮食减少,脉象沉弦,这是古代说的肝积肥气。
于是用鸡内金三两(90克),柴胡一两(3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一钱半(4.5克),日服三次。
结果十多天以后,这个患者就痊愈了。
张锡纯对鸡内金的用法还有很多,他甚至创立了用鸡内金做名字的药方。
鸡内金具有消食健胃、涩精止遗的功效,主要应用有以下几点:。
张锡纯痹证诊治思想探析
张锡纯痹证诊治思想探析
崔绍永;许霞;李露;赵黎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22(37)4
【摘要】张锡纯认为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气虚损、气化不行、气血痹阻所致;在痹证诊断中秉持肝左脾右的理论,谨守病机,脉症合参以求其本。
通过补气、健脾、疏肝、养肾、活血化瘀等手段调理气机、补虚行滞,以求大气壮旺
气化流行,治愈疾病。
在使用中药方面,张锡纯取类比象,崇《本经》重实证,喜用生品,强调用药当胜病,量小反为害的观点。
在使用西药时少量频服,同时配中药以健脾胃、补不足,体现其三因制宜,衷中参西的思想。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崔绍永;许霞;李露;赵黎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855.6
【相关文献】
1.张锡纯诊治霍乱经验探析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诊治痹证的学术思想
3.张锡纯治疗痹证特色初探
4.何镔治疗痹证辨证思路与诊治策略探析
5.张锡纯诊治痰饮
证学术经验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锡纯脉诊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
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
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
常见:(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
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
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
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
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常见:(1)左右脉数。
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
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
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
常见:(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
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
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
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
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常见:(1)左脉细弱。
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
胸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
气血两亏,噎膈。
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
常见:(1)左脉沉弦。
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
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
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
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
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
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
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常见:(1)左右脉迟。
寒饮,咳吐痰涎。
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
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
常见:(1)右脉洪长有力。
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
热迫胃气不降,吐衄。
或阳明府实,心肝热挟阳明之热上攻。
或实热痢。
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
常见:(1)右脉滑实。
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
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
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
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
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
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风煽动所致诸证。
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
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
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
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
这是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氏“阴血学说”的主要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
阳热实证。
此即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锡纯有这样的医论?本人待查)(二)三部二候1.肝肾之阴为根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
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
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
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
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
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
又浮数者,经虚热。
沉者,实热郁于下焦。
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脉之“有力”,当辨真假。
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
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
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
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
即有神也。
可见,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三)结语脉法,在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
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余对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
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朱之见。
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现代人不学无术,常常拘于表面的现象而不深究其本质原因何在,一见咽痛或便秘或尿赤或牙痛或眼红或脸上长青春痘或失眠或脸红或痔疮发作等征象,就断已或他人说火太大,急于进食清热败火之药或食物,或是因为昨天吃了次火锅,前天喝了点酒,今天吃了点辣椒,明天就口腔溃疡,更是认定上火无疑了,根本不去深究体质之因,也不找找是否是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所以致商家也一味迎合众人的心理,君不见现如今的药店中琳琅满目的各种中成药有温药的立席之地吗?再观各种饮品或保健品大多也是以“清凉败火”作为广告的切入点或是买点,现在又各处在流行“怕火火,喝王老吉”了,啤酒更是四季不绝。
如此这般哪有几个人真有火?我这里用的桂附理中丸是产的,上个月我的一位患者因为要到去照顾生病的女儿,不能服用汤剂,笔者嘱其就在当地买桂附理中丸接着服用,不想患者跑了多家当地的药店竟买不到,最后只好从本地托人买了寄去。
及一带更有煲汤的习惯,到了夏天大多是以煲凉性食物“去火”为多。
加之名利色之诱比比皆是,如此折腾,还有几人不需补火?我在想这里不少同道中人智商不可不谓不高,研习中医时日不可不谓不长,三七先生在这里反复通过各种比喻说明,其用心不可不谓不切,为何还不能让他们认识到补火的重要性呢?记得我在接触到火神派的理论前少用附子,仅在有明显少阴证时才少量用之。
临证时时方与三阳经方用得多,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自已惑于此而不去深究更深层的医理。
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得到压制,症状消了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
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多时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
如失眠的患者标症是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人是变得昏昏欲睡,却出现了闭经且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
在目前不少中医院分科日益西化也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即使是有经验的中医也难免因一时有效而沾沾自喜,更不必论出现排病反应时的认识和处理了。
还有如果有连续就诊,就目前中医的整体水平,也少有医者能作前后的联系,如儿童感冒发热,医者和患儿之母都急于退热,所以高级的抗菌素或是兼用激素,烧是退了,反复几次后,患儿出现了遗尿之症,又有谁能将此遗尿同用了抗菌素或是激素联系在一起呢?还是那句话,对于火神派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请先自已吃吃附子再说,且要吃到中毒才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