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芽 管 膨 大 产 生 附着 胞 ,然后 马 上从 附 着 胞 上 产 生 菌 丝 。休 眠 孢 子 也 可 产 生 孢 子囊 ,当 下 大 雨 或 灌 溉 土 壤 ,水 分 饱 和 时 ,孢 子囊 释 放 大 量 的游 动 孢 子 ,游 动 孢 子 附着 于种 子 或 幼 苗 根 上 ,进 而 萌 发 侵染 。所 以 ,水 分饱 和 的土壤 是侵 染 的必要 条 件 。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 病 ;生理 小种 ;抗性机制
Ab t a t Th a e e iwe e r s a c d a c n s y e n sr c : e p p rr v e d t e e r h a v n e o o b a h
p y o h h r o tr t wh c o t ie h r i ,p y il gc l h t p t o a r o o , i h c n an d t e o i n h soo i a g d f r n it n o u a f t e d ma e e itn e s u c i e i e e t i ,p p l r o h a g ,r ssa c o r e f t r f ao l a d r ssa t c a im. n e it n me h n s
赢虫晴治
一
矗
鼹煮 ‘ l
屠 毒 群耋 & a ∞ 静 碡
中图 分 类 号 :4 56 1 ¥ 3 .5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6 4 3 4 (0 0 — 0 0 0 17 — 5 72 1)1 0 2 — 4 1
大 豆疫 霉根腐病研 究进展
代 瑞 平 ,刘 海
■ 盾 虫昕治
次地进行再侵染 。当外 界环境 条件不适宜时 ,便 产生 厚 垣孢 子 ,或 由雌雄 配 子体 配合 形 成 卵孢 子 ,以休眠的状态抵御不 良环境 。P o e .j 的卵孢子 sa 可 以在土壤 中存活 多年 ,当外界条件适宜时 ,卵 孢 子 可 直 接 萌 发 产 生 芽 管 ,当 接 触 到 固体 表 面 时
1 大 豆疫霉 根腐 病的性 质及 危 害症状
11 病原 茵 .
病 害的流行 、抗 源筛选、抗性机 制等方 面 ,综述 了国 内外
该 病 的研 究进 展 。
大 豆疫霉根腐病原 菌是一种真 菌 ,属于鞭 毛
菌 亚 门 、卵 菌 纲 、霜 霉 目 、腐 霉 科 、疫 霉 属 。该 病 菌 除侵 染 大 豆外 ,在 温 室 人 工 接 种 的条 件 下 ,
还可 以造成苜蓿草 、甜三叶草的猝倒死亡 ,对菜 豆 、老鹳草也有致病力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幼
龄 菌 丝 无 隔 多 核 ,老 龄 菌 丝 有 隔 ,菌 丝 分 枝 近 直 角 ,基 部 缩 溢 。孢 子 囊 无 色 ,呈 倒 梨 形 ,大 小 为
Ke r s S y e np yo h h r o t P y il gcr c ; — y wo d : o b a h t p to a r t o ; h s o i e Re o r o a
大 豆 疫 霉 病 ,尤 以苗 期 最 宜感 病 。感 病 品种 萌 发
5 和5 2号 3号 生 理 小 种 。 在 我 国 ,马 淑 梅 u等 于 19 年 对 黑 龙 江 省 三 江平 原 大 豆 田的 l 株 疫霉 根 99 0
腐病株进行 了测定 ,初步认为其中7 个菌株属于 1 号生理小种 。许修宏采用下胚轴接种法 ,利用美 国寄主对从黑龙江省大部分县市及吉林省舒 兰市
孢 子 ,在 老 的空 孢 子 囊 内一 般 形 成 新 孢 子 囊 ,也 可 形 成 厚 垣 孢 子 。游 动 孢 子 多 为 肾形 ,一 端 或 两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 由大豆疫霉菌(ht h o Pyo t r pha s函 , J K um n D e M. af a n& J G re n ) l 的 ,是 . . W. edma n ̄ 起 危害严重的毁灭性大豆病害之一 ,在环境条件有
端 生长 点低 垂 下 弯 ,最终 枯 萎死 亡 ,叶片不 脱 落 。幼嫩 的豆荚受 到侵染后会枯 萎发黄 ,最后脱
落 。荚 皮 出现 水 渍 状 向下 凹 陷 的褐 斑 ,并 且 逐 步 扩 展 成 不 规 则 的病 斑 ,病 健 交 界 处 明 显 ,籽 粒 发
活 ,产生抗病物质 ,即大豆素 。M o ui等[ a x Y n I l l 克 隆到编码激卫 素的基 因 Sj n ,这个基 因与其他 o i2 e 激卫素基因具有 8. %~ 2 0 1 0 9. %的相似性。大豆素 6 9 的积累与病原菌在抗病 品种上停止生长有关 ,专
1 - 危 害症状 3
田的种 子常 规越 冬后 能够 传病 。
2 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展
21 生 理 小 种 .
自 15 年 K uman 首 次 正式 报 道 了大 豆疫 95 af n 等 霉根 腐病 以来 ,Ps曲的致病性 分 化十分 复 杂 ,新 o 的 小 种 不 断 出现 ,除 大 量 中 间 型外 ,到 目前 为止 国外 已报 道 的 有 5 个 生 理 小 种 。在 美 国不 同地 3 区 ,1 、3 、4 、7 为 优势 小 种 。在 澳 大利 号 号 号 号
子 叶 不 张 开 。严 重 时 ,出 土前 就 失 去 活 力 ,枯 萎 腐 烂 。幼 苗 期 病 菌 侵 染 茎 部 ,在 茎 节 处 出现 水 渍
状褐斑 ,向上 、向下 扩展 ,病 部绕 缩 ,最后变为 黑 褐 色 ,病 健 交 界 处 明显 ;引起 病 部 及 以上 部 位 的叶片萎蔫 、下垂 ,顶 梢低头下 弯 ,最终整株枯 死 ,叶 片不脱落 。成 株期被侵染 引起植株生长缓 慢 , 明显 矮 化 ,严 重 时 ,整株 叶 片 从 下 部 开 始 向
品种 中 ,大豆 素 的合成 在 1 后 受 到抑制 ,这种 抑 4 h 制 具 有 小 种 专 化 性 。有 证 据 表 明 ,在 抗 病 品种 中
带 菌土壤和病残体是大豆疫霉 根腐 病的主要 侵染 源和传播途径 ;幼荚期接种 可使 荚 内豆粒严 重 发 病并 停 止发 育 ,这 些 豆粒 能作 为 病残 体 传 病 ;通 过 大 量 的 播 种 试 验 未 能 证 实 来 自 自然 发 病
分 离 到 的 大 豆 疫 霉 根 腐 病 菌 进 行 了分 析 ,鉴 定 出 了 1 和 8 生理 小种 。大 豆 主产 国阿根 廷多 数菌 、3 号 株 为 1 小 种 。我 国 的优 势小 种 初 步认 定 为 1 号 号生
理小 种 。
22 抗 病机 制研 究 .
期被侵 染, 下胚轴 和根部 出现 水渍状 ,最初 为红 色 ,后 逐 渐 转 为 褐 色 、缢 缩 ,最 后 变 为 黑 褐 色 ,
化 性 诱 发 物 质 可 以是 寄 主与 病 原 菌 接 触 后 释 放 的
育 不 良,最 后 形成 瘪 荚 、瘪 粒 。种 子受 侵染 干
瘪 、不 饱 满 。 大 雨 后 该 病 菌 还 可 引起 叶 片萎 蔫 , 病 斑 浅 褐 色 ,边 缘 黄 色 ,感 病 品种 幼 苗 期 整 个 叶 片 黄 化 ,病 斑 在 较 老 的 叶 片 上 限 于 局 部 ,此 所 谓 的成 株期 抗性 。这种 病症 可 导致 高达 4 %的产量 损 0 失 ,一般 成条 或成 块发 病 ,很 少单 株发 病 1 。
上 部 萎 蔫 ,叶柄 缓 慢 下 垂 ,与茎 秆 成 八 字 形 ,顶
现 在 一 般 认 为抗 病 反 应 是 病 原 菌 与 寄 主植 物 大 豆 之 间 一 系 列 相 互 作 用 的最 终 结 果 。整 个 反 应 是 从 病 原 菌 侵 入 寄 主 后 产 生 激 卫 素 开 始 的 ,在 激 卫素 (lir的刺 激 或诱 导下 ,植物 抗病 基 因被 激 eit ) co
疫霉根腐病 的研究近年来发展很快 ,现将关于该 病害的研究进展作以归纳 、评述 。
收稿 日期 :2 1 00—1 —2 ;修 回 日期 :2 1 —0 —0 1 2 01 1 4
殖 ,产生孢子囊 ,在作 物的生长季节可 以反复多
O M ,1 ,2 ) . 0 11
一 壤 #确 誊濑 蚓峨粕 营 鳝 。
ssa t c a jm itn me h n s
4~ 5 ~ 3 2 6 3 5 m,孢子囊萌发形成泡囊 ,泡囊壁 X2 很薄 ,内含大量游动孢子 ,很快伸长开裂 。有的 游动孢子 留在泡囊 内,并在其 内萌发 ,形成芽管 穿过泡囊壁 。孢子囊有时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其 作用类似分生孢子或直接 由顶端孔 口释放 出游动
国大 豆生 产 健 康 稳 定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对 大 豆
为5c,最高温度为3  ̄ 。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最适 o 5 C
温度 为 2 ℃ ,间 接 萌发 的最 适 温 度 为 1 ℃ 。卵孢 5 4
子形成和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 ℃ 。菌丝体生长一 4
定 时期 ,在 温 湿 度条 件 适 宜 的 时候 ,进 行 无性 繁
休眠孢子需数天。 1 病原 茵繁 殖 条件 . 2
大 豆 疫 霉 菌 菌 落 白色 ,绒 毡 状 。菌 株 的最 适 生 长 温 度 为 2 ~ 8 ,最 高 为 3~ 5l, 最 低 为 52℃ 23c C 5 。产 生游 动孢 子 的最适 温 度 为 2 % ,最 低 温度 ℃ 0
病害 ,在黑龙江省呈扩大蔓延之势 ,对大豆生产 构成 巨大 的潜在威胁 。深入研究该病害对保证我
利 于 病 害 发 生 的 情 况下 可 导致 大 豆 绝 产 。 自 14 98
年首 次 在美 国东 北部 的印第 安那 州发 现该 病 以 来 ,相 继 在 澳 大 利 亚 、加 拿 大 、 匈 牙 利 、 日本 、
阿 根 廷 、前 苏 联 、意 大 利 和 新 西 兰 等 国都 发 现 了 该 病 。仅 美 国一 个 国 家就 有 大 约 80 公 顷 大 豆 0万
双 鸭 山 150 ; 5 8 0 (. 1黑龙 江农 垦红 兴 隆 种 业公 司五 九七 分 公 司 ,黑 龙 江 2 黑龙 江 农 垦 红 兴 隆 种 业公 司 红旗 岭 分 公 司 ,黑 龙 江 双 鸭 山 1 50 ) . 58 0
摘要 :从 大豆疫 霉根 腐病病 害的起 源 、生理 小种 的分化 、
端钝 圆,侧面平滑 ,前面一根鞭毛 ,后面一根 比
前 者 长 4 5 ,游 动孢 子游 动缓 慢 ,从 运 动到 形成 —倍
受到该病危害 。19 年沈崇尧等首次报道在我 国 91 东北地 区分离到该病菌 ,其后该病害又先后在吉
林 、内蒙 古 、 山东 、北 京 出 现 。 19 年 黑 龙 江 省 98 的 3 个县 、5 4 个农场 分 局 、3 万公 顷大 豆 田发现 该 0
亚 ,自 17 年首次报 道有大豆疫 霉根腐病 以来 , 99 已鉴 定 出 1 、2 、4 、1 、 l 号 、1 号 、 号 号 号 0号 3 5
2 号 、4 号 、4 号 、4 号 、4 号 、5 号 、5 号 、 5 6 7 8 9 0 1
大豆疫霉根腐 病可引起种子腐烂 、出苗前腐 坏 、 出苗 后 枯 萎 或 生 长 发 育 的其 他 时 期 植 株 生 活 力下 降 、逐渐死亡 。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
1 传 播 途 径 . 4
小分子碳水化合物 ,所有诱导物均可诱导苯丙氨 酸类 代谢酶 的产生 。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也抑制
了大 豆 素 的积 累 ,抗 性 也 随之 丧 失 。在 感 病 品种
中( 亲合 性反应 ) ,最初也合成 大豆素 ,但 与抗病 品种 相 比 ,1 后 合成 速 率 明显下 降 ,显 然在感 病 4h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 病 ;生理 小种 ;抗性机制
Ab t a t Th a e e iwe e r s a c d a c n s y e n sr c : e p p rr v e d t e e r h a v n e o o b a h
p y o h h r o tr t wh c o t ie h r i ,p y il gc l h t p t o a r o o , i h c n an d t e o i n h soo i a g d f r n it n o u a f t e d ma e e itn e s u c i e i e e t i ,p p l r o h a g ,r ssa c o r e f t r f ao l a d r ssa t c a im. n e it n me h n s
赢虫晴治
一
矗
鼹煮 ‘ l
屠 毒 群耋 & a ∞ 静 碡
中图 分 类 号 :4 56 1 ¥ 3 .5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6 4 3 4 (0 0 — 0 0 0 17 — 5 72 1)1 0 2 — 4 1
大 豆疫 霉根腐病研 究进展
代 瑞 平 ,刘 海
■ 盾 虫昕治
次地进行再侵染 。当外 界环境 条件不适宜时 ,便 产生 厚 垣孢 子 ,或 由雌雄 配 子体 配合 形 成 卵孢 子 ,以休眠的状态抵御不 良环境 。P o e .j 的卵孢子 sa 可 以在土壤 中存活 多年 ,当外界条件适宜时 ,卵 孢 子 可 直 接 萌 发 产 生 芽 管 ,当 接 触 到 固体 表 面 时
1 大 豆疫霉 根腐 病的性 质及 危 害症状
11 病原 茵 .
病 害的流行 、抗 源筛选、抗性机 制等方 面 ,综述 了国 内外
该 病 的研 究进 展 。
大 豆疫霉根腐病原 菌是一种真 菌 ,属于鞭 毛
菌 亚 门 、卵 菌 纲 、霜 霉 目 、腐 霉 科 、疫 霉 属 。该 病 菌 除侵 染 大 豆外 ,在 温 室 人 工 接 种 的条 件 下 ,
还可 以造成苜蓿草 、甜三叶草的猝倒死亡 ,对菜 豆 、老鹳草也有致病力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幼
龄 菌 丝 无 隔 多 核 ,老 龄 菌 丝 有 隔 ,菌 丝 分 枝 近 直 角 ,基 部 缩 溢 。孢 子 囊 无 色 ,呈 倒 梨 形 ,大 小 为
Ke r s S y e np yo h h r o t P y il gcr c ; — y wo d : o b a h t p to a r t o ; h s o i e Re o r o a
大 豆 疫 霉 病 ,尤 以苗 期 最 宜感 病 。感 病 品种 萌 发
5 和5 2号 3号 生 理 小 种 。 在 我 国 ,马 淑 梅 u等 于 19 年 对 黑 龙 江 省 三 江平 原 大 豆 田的 l 株 疫霉 根 99 0
腐病株进行 了测定 ,初步认为其中7 个菌株属于 1 号生理小种 。许修宏采用下胚轴接种法 ,利用美 国寄主对从黑龙江省大部分县市及吉林省舒 兰市
孢 子 ,在 老 的空 孢 子 囊 内一 般 形 成 新 孢 子 囊 ,也 可 形 成 厚 垣 孢 子 。游 动 孢 子 多 为 肾形 ,一 端 或 两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 由大豆疫霉菌(ht h o Pyo t r pha s函 , J K um n D e M. af a n& J G re n ) l 的 ,是 . . W. edma n ̄ 起 危害严重的毁灭性大豆病害之一 ,在环境条件有
端 生长 点低 垂 下 弯 ,最终 枯 萎死 亡 ,叶片不 脱 落 。幼嫩 的豆荚受 到侵染后会枯 萎发黄 ,最后脱
落 。荚 皮 出现 水 渍 状 向下 凹 陷 的褐 斑 ,并 且 逐 步 扩 展 成 不 规 则 的病 斑 ,病 健 交 界 处 明 显 ,籽 粒 发
活 ,产生抗病物质 ,即大豆素 。M o ui等[ a x Y n I l l 克 隆到编码激卫 素的基 因 Sj n ,这个基 因与其他 o i2 e 激卫素基因具有 8. %~ 2 0 1 0 9. %的相似性。大豆素 6 9 的积累与病原菌在抗病 品种上停止生长有关 ,专
1 - 危 害症状 3
田的种 子常 规越 冬后 能够 传病 。
2 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展
21 生 理 小 种 .
自 15 年 K uman 首 次 正式 报 道 了大 豆疫 95 af n 等 霉根 腐病 以来 ,Ps曲的致病性 分 化十分 复 杂 ,新 o 的 小 种 不 断 出现 ,除 大 量 中 间 型外 ,到 目前 为止 国外 已报 道 的 有 5 个 生 理 小 种 。在 美 国不 同地 3 区 ,1 、3 、4 、7 为 优势 小 种 。在 澳 大利 号 号 号 号
子 叶 不 张 开 。严 重 时 ,出 土前 就 失 去 活 力 ,枯 萎 腐 烂 。幼 苗 期 病 菌 侵 染 茎 部 ,在 茎 节 处 出现 水 渍
状褐斑 ,向上 、向下 扩展 ,病 部绕 缩 ,最后变为 黑 褐 色 ,病 健 交 界 处 明显 ;引起 病 部 及 以上 部 位 的叶片萎蔫 、下垂 ,顶 梢低头下 弯 ,最终整株枯 死 ,叶 片不脱落 。成 株期被侵染 引起植株生长缓 慢 , 明显 矮 化 ,严 重 时 ,整株 叶 片 从 下 部 开 始 向
品种 中 ,大豆 素 的合成 在 1 后 受 到抑制 ,这种 抑 4 h 制 具 有 小 种 专 化 性 。有 证 据 表 明 ,在 抗 病 品种 中
带 菌土壤和病残体是大豆疫霉 根腐 病的主要 侵染 源和传播途径 ;幼荚期接种 可使 荚 内豆粒严 重 发 病并 停 止发 育 ,这 些 豆粒 能作 为 病残 体 传 病 ;通 过 大 量 的 播 种 试 验 未 能 证 实 来 自 自然 发 病
分 离 到 的 大 豆 疫 霉 根 腐 病 菌 进 行 了分 析 ,鉴 定 出 了 1 和 8 生理 小种 。大 豆 主产 国阿根 廷多 数菌 、3 号 株 为 1 小 种 。我 国 的优 势小 种 初 步认 定 为 1 号 号生
理小 种 。
22 抗 病机 制研 究 .
期被侵 染, 下胚轴 和根部 出现 水渍状 ,最初 为红 色 ,后 逐 渐 转 为 褐 色 、缢 缩 ,最 后 变 为 黑 褐 色 ,
化 性 诱 发 物 质 可 以是 寄 主与 病 原 菌 接 触 后 释 放 的
育 不 良,最 后 形成 瘪 荚 、瘪 粒 。种 子受 侵染 干
瘪 、不 饱 满 。 大 雨 后 该 病 菌 还 可 引起 叶 片萎 蔫 , 病 斑 浅 褐 色 ,边 缘 黄 色 ,感 病 品种 幼 苗 期 整 个 叶 片 黄 化 ,病 斑 在 较 老 的 叶 片 上 限 于 局 部 ,此 所 谓 的成 株期 抗性 。这种 病症 可 导致 高达 4 %的产量 损 0 失 ,一般 成条 或成 块发 病 ,很 少单 株发 病 1 。
上 部 萎 蔫 ,叶柄 缓 慢 下 垂 ,与茎 秆 成 八 字 形 ,顶
现 在 一 般 认 为抗 病 反 应 是 病 原 菌 与 寄 主植 物 大 豆 之 间 一 系 列 相 互 作 用 的最 终 结 果 。整 个 反 应 是 从 病 原 菌 侵 入 寄 主 后 产 生 激 卫 素 开 始 的 ,在 激 卫素 (lir的刺 激 或诱 导下 ,植物 抗病 基 因被 激 eit ) co
疫霉根腐病 的研究近年来发展很快 ,现将关于该 病害的研究进展作以归纳 、评述 。
收稿 日期 :2 1 00—1 —2 ;修 回 日期 :2 1 —0 —0 1 2 01 1 4
殖 ,产生孢子囊 ,在作 物的生长季节可 以反复多
O M ,1 ,2 ) . 0 11
一 壤 #确 誊濑 蚓峨粕 营 鳝 。
ssa t c a jm itn me h n s
4~ 5 ~ 3 2 6 3 5 m,孢子囊萌发形成泡囊 ,泡囊壁 X2 很薄 ,内含大量游动孢子 ,很快伸长开裂 。有的 游动孢子 留在泡囊 内,并在其 内萌发 ,形成芽管 穿过泡囊壁 。孢子囊有时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其 作用类似分生孢子或直接 由顶端孔 口释放 出游动
国大 豆生 产 健 康 稳 定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对 大 豆
为5c,最高温度为3  ̄ 。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最适 o 5 C
温度 为 2 ℃ ,间 接 萌发 的最 适 温 度 为 1 ℃ 。卵孢 5 4
子形成和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 ℃ 。菌丝体生长一 4
定 时期 ,在 温 湿 度条 件 适 宜 的 时候 ,进 行 无性 繁
休眠孢子需数天。 1 病原 茵繁 殖 条件 . 2
大 豆 疫 霉 菌 菌 落 白色 ,绒 毡 状 。菌 株 的最 适 生 长 温 度 为 2 ~ 8 ,最 高 为 3~ 5l, 最 低 为 52℃ 23c C 5 。产 生游 动孢 子 的最适 温 度 为 2 % ,最 低 温度 ℃ 0
病害 ,在黑龙江省呈扩大蔓延之势 ,对大豆生产 构成 巨大 的潜在威胁 。深入研究该病害对保证我
利 于 病 害 发 生 的 情 况下 可 导致 大 豆 绝 产 。 自 14 98
年首 次 在美 国东 北部 的印第 安那 州发 现该 病 以 来 ,相 继 在 澳 大 利 亚 、加 拿 大 、 匈 牙 利 、 日本 、
阿 根 廷 、前 苏 联 、意 大 利 和 新 西 兰 等 国都 发 现 了 该 病 。仅 美 国一 个 国 家就 有 大 约 80 公 顷 大 豆 0万
双 鸭 山 150 ; 5 8 0 (. 1黑龙 江农 垦红 兴 隆 种 业公 司五 九七 分 公 司 ,黑 龙 江 2 黑龙 江 农 垦 红 兴 隆 种 业公 司 红旗 岭 分 公 司 ,黑 龙 江 双 鸭 山 1 50 ) . 58 0
摘要 :从 大豆疫 霉根 腐病病 害的起 源 、生理 小种 的分化 、
端钝 圆,侧面平滑 ,前面一根鞭毛 ,后面一根 比
前 者 长 4 5 ,游 动孢 子游 动缓 慢 ,从 运 动到 形成 —倍
受到该病危害 。19 年沈崇尧等首次报道在我 国 91 东北地 区分离到该病菌 ,其后该病害又先后在吉
林 、内蒙 古 、 山东 、北 京 出 现 。 19 年 黑 龙 江 省 98 的 3 个县 、5 4 个农场 分 局 、3 万公 顷大 豆 田发现 该 0
亚 ,自 17 年首次报 道有大豆疫 霉根腐病 以来 , 99 已鉴 定 出 1 、2 、4 、1 、 l 号 、1 号 、 号 号 号 0号 3 5
2 号 、4 号 、4 号 、4 号 、4 号 、5 号 、5 号 、 5 6 7 8 9 0 1
大豆疫霉根腐 病可引起种子腐烂 、出苗前腐 坏 、 出苗 后 枯 萎 或 生 长 发 育 的其 他 时 期 植 株 生 活 力下 降 、逐渐死亡 。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
1 传 播 途 径 . 4
小分子碳水化合物 ,所有诱导物均可诱导苯丙氨 酸类 代谢酶 的产生 。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也抑制
了大 豆 素 的积 累 ,抗 性 也 随之 丧 失 。在 感 病 品种
中( 亲合 性反应 ) ,最初也合成 大豆素 ,但 与抗病 品种 相 比 ,1 后 合成 速 率 明显下 降 ,显 然在感 病 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