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复习笔记
部编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课堂笔记总结
![部编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课堂笔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4fbc2e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7.png)
七年级阅读理解课堂笔记总结(一)常见题型一、修辞手法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的情感。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赋予人的动作或神态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的情感。
3、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和感情更加强烈,强调了……,表现……的情感。
4、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夸大(夸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的情感。
5、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出现两次,强调了……,表现……的情感。
6、引用: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增加文采,丰富文章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的情感。
7、对比:运用对比手法,将……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表现……的情感。
8、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的情感。
9、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加强语气,情感强烈,突出了……,表现……的情感。
10、设问: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写出了……,表现……的情感。
二、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说明运用……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表达……情感。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1、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侧面烘托……,表达……的情感。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直接)描写……,再(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特点,表达……的情感。
四、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从……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的情感。
五、动与静1、动静结合,通过写动态的……与静态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的情感。
2、以动衬静,通过写动态的……,反衬……的宁静,表达……的情感。
六、虚实结合虚实结合,虚写……,实写……,虚实结合,表现了……。
七、色彩渲染(色彩多,色彩少)1、色彩渲染,采用……的色彩词语,色彩浓艳(或者色彩淡雅),渲染了……,表达……的情感。
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概括文章的中心”课堂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概括文章的中心”课堂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6e5a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0.png)
概括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各类考试的考题中都会出现与文章中心相关的题,有的是直接提问文章的中心,有的则是通过提问与中心相关的问题。
如在赏析某个句子时我们可以从修辞、句意等去考虑,同时还要看看这个句子和文章的中心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还得把这个句子与中心相关的内容答出来。
一、基础知识文章中心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
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
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
(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方法:1、分析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变色龙》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2、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3、分析首段,确定中心。
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4、分析结尾,总结中心。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
5、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
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
如《白杨礼赞》一文,作者用四个“难道”引出一组排比句,用议论和抒情的笔调指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只要我们把这四句话理解明白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6、抓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笔记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9bed05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09.png)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笔记在七年级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关于阅读理解的笔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结构是阅读理解的第一步。
不同的体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特点。
记叙文通常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通过叙述事件来展开;议论文则以逻辑推理为主,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来阐述作者的观点;说明文则侧重于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原因。
其次,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要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它们往往包含了文章的主题句。
同时,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它们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线索。
再者,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也非常重要。
每个段落通常有一个中心句,它概括了该段落的主要内容。
通过理解每个段落的中心句,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此外,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而排比、对偶等句式则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气、用词和句式,可以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目的。
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最后,练习和复习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定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分析和总结。
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位七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在阅读理解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19f354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0.png)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文学的魅力,还能汲取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以下是我在大学语文阅读中的一些笔记摘抄,与大家分享。
《论语》中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这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更是让人感到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才是有修养的君子。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持续性以及与人交往时应保持的平和心态。
在《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纯真。
诗中的比兴手法,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在表达情感时的含蓄与浪漫。
李白的诗歌总是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气势。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展现了他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坚信自己的价值,这种自信和乐观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诗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位伟大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百姓的关爱。
苏轼的词也别具韵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他表现出的那份洒脱和从容令人钦佩。
告诉我们不必在意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坚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而在现代文学中,鲁迅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狂人日记》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吃人”的本质。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样的语句让人心惊,也让我对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老舍的《骆驼祥子》描绘了祥子这个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809a241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5.png)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通过阅读各类经典文学作品,我不仅领略了文字的魅力,更在思想的海洋中畅游,收获了无尽的智慧和感悟。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笔记摘抄,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围城》——钱钟书“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 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道出了婚姻的复杂和无奈。
在书中,方鸿渐在爱情与婚姻中徘徊、挣扎,他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生的许多选择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充满了变数和挑战。
我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但当真正身处其中时,却又发现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
这让我思考,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围城”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 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时候,那些看似忠厚老实的人,他们所表现出的恶意更让人猝不及防,因为我们往往对他们没有防备。
这也提醒着我,在与人交往中,不能仅仅凭借表面的印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平凡的世界》——路遥“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 这句话充满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不屈精神。
在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拼搏,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只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奋斗,就不会留下遗憾。
这让我懂得,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 书中描绘的众多平凡人物,如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了改变命运而不懈努力。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只要有梦想、有追求,并为之付出努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出光彩。
高中语文,《短歌行》复习笔记
![高中语文,《短歌行》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4e810c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2.png)
高中语文,《短歌行》复习笔记篇一:高中语文笔记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描写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描写。
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
(2)叙述一是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是叙述方式。
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
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1)象征。
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
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2)衬托(对比)。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抑扬。
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阅读读书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阅读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02ad72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9.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阅读读书笔记1. 好词积累。
- 一碧千里:形容在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内全是绿色,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碧绿。
-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多形容草木茂盛、充满生机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草原上青草鲜嫩、富有生命力的景象。
2. 好句赏析。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原上小丘的线条比作中国画。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准确地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小丘的柔美与草原的碧绿融为一体,“轻轻流入云际”则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那翠色的草原一直延伸到天边,与天空相接。
3. 主要内容与感悟。
-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 感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辽阔,也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那广袤无垠的草地、成群的牛羊,让人心旷神怡。
同时,蒙古族人民的迎客方式,如骑马远迎、盛情款待等,都体现了他们的豪爽和热情,这也让我明白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
1. 好词积累。
- 朦胧: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
在文中用来描写丁香花在雨中的状态,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
- 幽雅:幽静而雅致。
用来形容丁香花的香气和姿态,表现出丁香花独特的韵味。
2. 好句赏析。
-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探出”“窥着”等词语将丁香花拟人化,赋予了丁香花人的动作和神态。
把丁香花比作“星星般的小花”,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和繁多,生动地描绘出丁香花俏皮、可爱的样子,也表现出丁香花的迷人魅力。
3. 主要内容与感悟。
- 主要内容:文章写了作者看到的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由丁香结引发的联想。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课堂笔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ed868e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4.png)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解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这类文章涉及面广,包括学术论文、政论文、时评、书评等等,所论多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高考选材往往反映比较新或比较陌生的知识,它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从表达方式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具有观点鲜明、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色。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是指一般论述类文章中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对人们认识过程中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点加以概括归纳的词语。
具体是指:①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概念;②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③表现文章主旨的概念等。
所谓“文中”,是就所提供的阅读文本本身的特定语境而言,一般指的“概念”是在文中的临时意义,离开了具体语境,这一概念的意义也许就不复存在了。
方法突破(一)寻找文中有效区间1.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有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2.锁定答题区间极为重要。
一般而言,凡是该概念出现的地方,都可能是要点所在,尤其是该概念最先出现的地方,往往信息量比较大。
(二)从四个“入手”理解句意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语句。
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凸显其含义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较难理解的句子,我们先分析其结构,将句子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理解其含义,然后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意图。
如果各层次间属于并列关系,则可以综合其内容,形成答题要点。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
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漫画类题”复习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漫画类题”复习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21d30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7.png)
漫画类题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多从生活现象和政治事件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
漫画一般主要有标题、注释文字、画面三部分组成。
1、答题思路(1)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
①看标题;②看画面;③看画中字;④关注夸张处。
(2)第二步:联系现实展开想像,揣摩画外是什么。
①先在画面中找出其讽刺、颂扬、批评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
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
②再看画面指向,联系并结合其余几则材料,对应相关现实,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阅读训练】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前言:大数据代的来临,为我门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浏览信息、购买生活用品等。
而网络平台依托大数据,就能掌握用户的大量信息。
【材料一】画【材料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18年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网民认为手机APP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不会轻易下载APP,其比例比去年提高了两成;网民希望揭露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黑心企业的比例,从去年的五成上升到七成;一旦遭遇信息诈骗,网民选择投诉曝光的比例,从去年的58.7%提升到83.1%。
【材料三】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认为: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变化。
因此不能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材料四】5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体系日渐完善。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改,不世露,不毁损,不出售,不非法向他人提供,这是网络平台必须承担的义务。
问题:【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解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
初中语文阅读必备散文阅读重点笔记整理
![初中语文阅读必备散文阅读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52843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79.png)
初中语文阅读必备散文阅读重点笔记整理一、基础知识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
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
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
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
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
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图表解读”复习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图表解读”复习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170db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b.png)
图表解读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做出评价等诸多能力。
考生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内容和比较的角度,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通过准确获取图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细节等方面情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发表个人观点或看法。
1、答题思路图表提取信息的方法:(1)读图表,提取表头或表头关键词;(2)提取横行记录的信息(横向对比);(3)提取纵列记录的信息(纵向对比);(4)把数字转换为文字后的用词要准确:①不出现具体数字、分数、小数、百分数,用相对应的文字代替;②数字只出现趋势(越来越……)、“值”(最大或最小)、比较关系(A 比B……)。
(5)将表头、横行、纵列关键信息和数字信息组合答题。
【阅读训练】【时间盘点】几乎所有高效能人士都有一个特点----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
从“规划自己的24小时”来学会时间管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大家可能不爱听这种大道理。
那么,请看图一,它把人的一生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有效时间(包括学习、工作和发明创造)切割出来----原来,如果一个人活80岁,他真正能够利用的时间才9.5年!【拖延表现】大部分不擅长管理时间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一拖延症。
例如,距离交作文的时间只剩下一天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图二的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治愈方法】方法一:针对问题逐个击破。
可以采用绘制示意图的方法,把想要分析的问题放在最中间,如“拖延症”,把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写在周边,快速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找实用的对策来逐个解决它们。
方法二:将事项按优先法排列并完成。
知道自己有拖延的问题后,可以系统地看看自己的每个24小时,都是怎么花出去的。
选定一天,把每个小时做了什么都记录下来。
观察自己花时间的规律,然后按照优先法排列事项,优先级顺序是:必须马上做>必须做但可以晚一点>可做可不做。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笔记整理:听雨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笔记整理:听雨](https://img.taocdn.com/s3/m/1f64b21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b.png)
【2021·天津】阅读《听雨》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王继怀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
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
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
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
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
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
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
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
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
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
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
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2023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答题技巧”复习笔记
![2023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答题技巧”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82ea60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a.png)
记叙文(1)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指与文章主要内容(情节)有关的浅层意义;“深层含义”是指与文章主旨、文中人物或作者情感有关的,乃至挖掘出的比喻或象征义等深层意义。
①看本义。
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②分析修辞义。
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③理解双关义。
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如《白杨礼赞》表层含义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义则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④把握象征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
如《白杨礼赞》就以挺拔坚毅的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⑤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如《白杨礼赞》。
[注]解答时,要注意若标题用了比喻,则需写出本义和比喻义;若用了双关,则需写出由浅到深的多层含义;若有象征意义,则需写出本义和象征义。
(2)分析标题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目的五个方面全面分析。
①(内容)概括了文章内容;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交代了时间、地点等。
②(结构)是文章的线索。
如《背影》一文就以文题“背影”为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③(主旨)暗示了文章主旨,点明主旨,使主题得以突显。
④(手法)运用了某种手法,起到了某种作用。
比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⑤(目的)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引人深思。
(3)答题格式①这个标题用……的方法,既写出了……,也表达了……。
②标题“xx”点明了写作对象,突出了……。
2021年高中语文阅读复习笔记,(高考语文复习)9
![2021年高中语文阅读复习笔记,(高考语文复习)9](https://img.taocdn.com/s3/m/3be00e9c2b160b4e777fcf94.png)
高中语文阅读复习笔记,一、大阅读的类型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1、写什么?(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一)就整体篇章而言类 型特点、作用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欧·亨利式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后发现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二)就文章开头而言方 释 义作 用式悬念法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写景法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三)就文章结尾而言方式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令人伤感的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伤感,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留下空白的结局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四)、考题问法:“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82f5d71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4.png)
大学语文阅读笔记摘抄在大学的语文学习中,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我们能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汲取知识的养分,拓展思维的边界。
以下是我在大学语文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笔记摘抄,与大家分享。
《平凡的世界》“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这段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主动性。
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应该积极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它提醒着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去争取,去拼搏,不轻易放弃。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阐述了生命的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各种外在的因素而奔波忙碌,却忽略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其实,活着就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不需要过多的附加条件。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不为了功名利禄而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围城》“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句经典的话语形象地描绘了婚姻的困境。
不仅仅是婚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如同围城一般,人们总是对未拥有的充满向往,而对已拥有的感到厌倦。
它让我明白,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选择,不要盲目地追求,也不要轻易地放弃。
《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老渔夫圣地亚哥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时,展现出了无比的坚韧和勇气。
他虽然最终没有带回完整的大鱼,但他在精神上是胜利的。
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永远不会被真正打败。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这几句话简单而深刻。
高考语文复习笔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步骤”“六方面”
![高考语文复习笔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步骤”“六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bc5ba36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5.png)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步骤”“六方面”第一步:读前一关注出处及标题,揣测材料大意关注文本出处信息,可以大体判断其所属的文体类别:细心揣摩原文标题,可以获取一些信息。
这是因为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常来自新闻消息、调查报告,而新闻消息、调查报告的标题为吸引读者往往是简洁明了的,可以从中找出鲜明的观点或明确的对象(话题)。
第二步:读中—提取关键语句,把握材料要点1.要善于抓住每则材料的显性的关键语句材料每段的段首或段尾句,往往起到总领或总结全段的作用,理解这些语句就能很好地把握材料的信息要点。
2.要善于整合隐含关键信息的散乱的语句有些文段(或材料)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点句,这就需要考生将文段分层,对每个独立句或者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提炼出信息要点。
第三步:读题干,明指令,找方向,正确答题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问题指令,找准勾画筛选的方向。
可以把几道题的题干、选项全部读一遍,大致了解试题考查的内容。
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6个方面:(1)看各材料标题。
考生通过阅读各材料的标题可以确定非连续性文本的话题,同时可能了解到话题的相关内容。
材料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材料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写出了事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寻找关键信息。
发现关键信息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核心。
信息有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寻找隐含信息则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含有关键信息的词句,排除冗杂信息,体会词句的言外之意,快速锁定目标。
(3)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考生需要通过比较,归纳、综合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结论。
(4)建构文本意义。
对于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考生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目的,结合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语文三年级阅读理解笔记
![语文三年级阅读理解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c0619a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0a.png)
语文三年级阅读理解笔记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尤其关键,因为这是他们开始接触更为复杂文本的阶段。
以下是一些三年级阅读理解的笔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1. 理解文本主旨:首先,学生需要学会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这通常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来实现。
2. 识别关键信息: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构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3. 分析句子结构: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学习如何分析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
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4. 理解词汇含义:词汇是理解文本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上下文来推断生词的含义,或者使用词典等工具来查找词义。
5. 识别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者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技巧。
学生应该学会识别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
6. 总结段落大意:每个段落通常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学生应该学会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7. 推理和判断: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推理和判断能力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深层含义。
这包括对作者观点的推断和对文本中隐含信息的识别。
8. 情感体验:阅读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体验。
学生应该学会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9.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阅读理解的高级阶段。
学生应该学会对文本中的观点和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10. 练习和复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练习。
学生应该定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并复习所学的内容,以巩固和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这些笔记,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8f24ec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9.png)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笔记- 字词理解。
-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 “众鸟高飞尽”:尽,没有了。
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
- “孤云独去闲”: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云也独自飘走了。
- 诗句赏析。
-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人通过描写眼前的景象,以动写静,众鸟飞尽、孤云飘走后,只剩下敬亭山和诗人相对而视,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
-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知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不觉得厌烦,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
- 字词理解。
-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 “和”:和谐。
这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 “潭面无风镜未磨”: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 诗句赏析。
- 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描写了平静的洞庭湖湖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景象。
-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洞庭湖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和朦胧之美。
-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转移到君山,“翠”字写出了君山的青葱翠绿。
- 末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个比喻非常精妙,不仅生动地表现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还体现出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
- 字词理解。
- “忆江南”:词牌名。
- “谙”:熟悉。
- 诗句赏析。
- 第一句“江南好”,直抒胸臆,开篇就点明江南的美好,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 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说明诗人对江南的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充满了怀念之情。
- 接下来的三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诗人用“红胜火”和“绿如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春天日出时,江边花朵的艳丽和江水的碧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最后以反问句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深深怀念之情。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笔记整理:叙述人称及作用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笔记整理:叙述人称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4de37f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b.png)
叙述人称及作用
1、常见题型
(1)本文采用第……人称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2)本文以……的视角写人,其表达作用是怎样的?
(3)文章写的是……,作者却以“我”(你、他、它)的口吻来写,请问“我”(你、他、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答题思路
在记叙文中,有三种叙述人称,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用得较少。
三种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如下:
(1)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口吻或角色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
作用:像是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角色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常用“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叙述。
3、答题格式
(1)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3)运用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作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复习笔记,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 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题型:文章体现出某某怎样的性格特点……某某说传主是一个……样的人,原文是如何体现的。
一、借助“手法”表现传主性格
二、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传主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三、借助情节来展现传主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四、把传主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传主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
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总结:
掌握基本方法。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六、物象的作用
物象即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环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
1.内容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二、环境的作用
往有大段的具体场景描写,其作用有:
1. 如果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 如果场景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4.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
就小说来讲,叙述与描写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1.叙述
(2)叙述视角
(3)叙述顺序
2.描写
(三)结构安排
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