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无改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赏析】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赏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唐代: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
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原文】翻译 赏析_古诗大全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
就写下来的。
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
落。
(今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
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
“儿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着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
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少小离家老大归的全诗
少小离家老大归的全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全诗内容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首诗是贺知章在年老时回到家乡,感慨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写下的诗篇。
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写的是他少年时离开家乡,年老时才回来。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说的是他的乡音虽然没有改变,但鬓毛已经斑白,可见他在外面漂泊了很久。
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写的是他被儿童们当作陌生人看待,第四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则是儿童们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接下来的第二首诗中,“离别家乡岁月多”强调了他离开家乡的时间长,“近来人事半消磨”则是指他回来后发现家乡的人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惟有门前镜湖水”是说他家门前的湖水依然如镜,“春风不改旧时波”是说春风虽然改变
了其他的事物,但湖水却依然保持旧时的波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感慨时光飞逝的情感。
回乡偶书古诗全文
回乡偶书古诗全文
《回乡偶书》有多个同名诗词,以下是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全文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它的译文如下:
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老了才返回,
虽然乡音未改,但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
家乡的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
笑着问我: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以上内容,供参考。
【经典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经典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处】出自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释义】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笑着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原文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这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
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便写了这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号称“四明狂客”,据说贺知章经常与张旭出入民间,见有好墙壁或屏障,伤感爱情
,一时兴起,即随手挥毫题字。
贺知章生性旷达,谈吐诙谐,为人所重并乐与交往。
其姑表兄弟工部尚书陆象先曾说:“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看来贺知章是个很容易接近的人,并且《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充分说明了他的这种性格。
试想,如果贺老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小儿们恐怕早吓得躲在路边,哪里有机会笑问他“客从何处来”?贺知章一生官运亨通,贺知章退休时,唐玄宗御制《送贺知章归四明》诗赠行,太子以下百官饯行送别,颇有点“空前绝后”的意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回乡偶书》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相见:碰见2、客:作者3、何处:哪里【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c/1286htm,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所见的古诗意思
所见的古诗意思
《所见》是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全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长的牧童,骑着黄牛在郊野中,高歌激荡着林木间的回响。
牧童本来打算捕捉鸣叫的蝉,却突然停止了歌唱,闭口噤声。
诗中接着描述了作者少年时离开家乡,如今年事已高回到家乡。
他的乡音未变,但头发已经花白,衰老可见。
然而,这位老人与他的故乡小孩见面,彼此并不相识,他们笑着问客人来自何方。
这首诗通过描绘牧童和老人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更迭。
作者思考年少时的离别和归来,生活中的变迁和人际交往的变化。
诗中透露出对故乡的怀念,对时间的感慨以及对年少时光流失的感叹。
整首诗唤起读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和共鸣。
回乡偶书古诗翻译
回乡偶书古诗翻译《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下面为大家带来《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儿童相见不相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好奇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这两句诗在写法上别出心裁,明明是写自己,却以儿童的眼光看自己,反衬人世的沧桑。
一个“客”字更是意韵全出,内心的苍凉可见一斑。
诗句意思:(乡里的)小孩看见了贺知章却不认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
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
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
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原诗】: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3】(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二】: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简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译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都是贺知章的创作,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解】①《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cuī):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评析】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回乡偶书·其一》评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回乡偶书二首》年代:唐作者: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回乡偶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回乡偶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也写出来了久客伤老之情。
出处: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作者简介:贺知章,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扩展资料此诗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
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尘世美
这此登岛,是奔着晚开的槐花去的,时令槐花早开过去几个月了,忽闻菩提岛上正试办第一届槐花节,花开的异常繁盛,满天星光一样地点缀着整个海岛。
惊奇,好奇,这世外之远的海岛果然有着与众不同的风采,可不该错过这盛况。
进岛还没见花儿,奇异的芬芳馥郁已迎面而来,人犹如得到一次深度心灵SPY,立刻愉悦。
然后便一树树银花陆续现身了。
因怕忽略岛上每一寸风光而不舍坐电瓶车前行,腿脚彻底得到了一次超强度训练,岛广,路远,不过在这里也最能体味曲径通幽之妙,全身心始终沉浸于十里花海漫步的奇妙感觉中,是没功夫喊累的。
身边有同行的菩提岛伙伴们,行路不影响攀谈。
“这便是传说中的菩提槐林了吧,真的美!”
“错,还没正式进入槐林,刚是引题部分,正文还没读到。
”
“走那么远了啊,还要走多远。
”
“槐林深处,什么时候见到老外的身影,什么时候便是真正进入槐花林了————”
“此话怎讲,”
“呵,还是自己寻找答案吧。
”
瞧吧,眼前忽然一个晶莹世界,在绿叶与阳光交融成的奇异光影中,一串串槐花氤氲着香气,闪烁着光华,一树一树地璀璨着似乎能排列到天边,强力吸引着来者的心。
在槐花林中,恰与一帮观鸟的国际友人相遇,扛着专业望远镜、相机的人士组成的队伍正准备转战到另一阵地,往小道深处瞧,里边居然还有不少坚守者,三五成群。
当时奇怪的感觉竟是:这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忘情观鸟的他们与这里的风景完全融为一体了,成为风光的一部分,如此融洽。
不再迟疑,大步迈入槐花林中。
受到槐花诱惑的岂止是我,还有那贪玩贪吃的鸟儿,有这些位远道而来的童心十足的国外伙伴们,以及各路游人。
嗅着香,赏着花,拍着美景,还要往嘴巴里时不时满满塞上一把槐花,这里的人们是不是有些
太过贪心了…………
不论谁,一旦加上亲和力十足的微笑,哪怕是面庞陌生的外国人,都让人一下近了。
初次见面,并不熟悉,微笑作为招呼最为合适,相逢在长廊中的观鸟友人就是这么做的,然后继续将目光投向远处。
同行的阿布建议:美姐,你去站在那些老外身旁,我好取些他们观鸟的风景,你中式服饰正好与他们有很好的反差效果,一起能组成别样风景。
怕国际友人们不一定接受被拍摄做背景,解释起来又麻烦,阿布嘱咐:无需走太近以影响他们观鸟,那样全神贯注的自然状态最真最美,你只需在他们前边的槐林小道徘徊两个来回即可。
还没待走近,就知道我们花费的小心思多此一举了,对方并不介意被拍,远远地就在前方就开始挥手微笑了,还摆出可爱POSE。
我正准备用英文与他们打个招呼,对方却先一步开口,却是地道中文:你好,非常欢迎啊,我们是英国伦敦来的,你们来自哪里。
听着怎么像这里的主人欢迎我这远方的客人。
我居然很乖地回答:来自山东,泰山方向,听说过没。
其中一位点头,表示非常了解的样子:知道知道,熟悉那里的。
我的感觉立刻变异,错觉地认为对方曾是一个小区的邻居。
不知道他们已经在这里待了多久,还要驻留多久。
但很明显此刻是心安于此的,脚下故土、眼前亲人一样的面对我这位陌生人,开始侃侃而谈,介绍他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常驻居民一样。
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不由想起这耳熟能详的诗来,但,诗文中的角色与时空莫名转换了而已。
好耐人寻味。
心理有些错位了,一下想起不久前去印尼的一段小节:晚饭后在印尼街市闲逛时,身边友被一位婆婆当街地摊的茉莉花环吸引,印尼盾面值很大,与人民币换算很是麻烦,加上不熟悉的语言,沟通起来有些障碍,他急中生智,从兜里将刚兑换的大把印尼盾全拿出来恭敬地捧在老婆婆面前,意思很明了:价格全听您的,看着收吧。
我清楚这位老兄的菩萨心肠,想不动声色地对这位年过八旬的辛苦婆婆慷慨一把,才任她“宰割。
”老婆婆与其说接纳递上来的银子,不如说接纳这份恭敬虔诚,脸上皱纹笑开成花儿,从中抽出一张面值不大的,犹豫下又抽出一张更小的,然后摆摆手,意思是可以了。
我们大伙刚起身欲走,一位操着重庆口音打着小旗的导游路过,顺口感叹,捡了便宜了,花超值的!原来,老婆婆并没因
此多收一分,反而让了价。
那时,心里一下充盈起满满温情,忘了身在异乡为异客。
回神,眼前娇艳着白槐花,槐花枝头活跃着各种神奇鸟儿,有些槐树已经满怀心思地开始用珍贵花朵铺陈脚下的木栈道以迎接来客,而有些槐花刚刚尝试着吐新蕊,我,就这样极尽奢侈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心里很有些膨胀,诗人一样地在心里感慨着:这一个时空是属于我的。
想到这里时,却又同步想起更远处的红槐花,这个岛还有大片红槐林,其覆盖之广,盛开花朵之惊艳,都令人惊诧。
这里美景太多,总想脚步匆匆,可这里环境太过静幽唯美,又不舍得移动半步,呵,令人多少有些困惑哦,做此念想时,已迈开脚步。
回头,一番寒暄后的国际友人们又全神贯注盯住槐花林深处的鸟儿了,钉子一样地定在原地了,站成一棵树,一枝花…………
想起与鉴君友就一副图的讨论来,那是他的得意作品:十二禅居前的花园,一位女子斜躺在沙发椅上看书,一下午时光就这样慵懒度过,而她的爱人此刻正在槐花林中观鸟。
我感怀:有些人,走到哪里都能家一样,图作者这样回我,有些人游玩,速来速去的,心是客人;而有些人心在当下,乐在其中,在哪里都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