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闭关政策:是清政府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

当时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外商在中国的居住行动均有规定,且外商在广州贸易均需通过清政府特准的垄断对外贸易的“公行”进行。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这种落后保守的并非以发展本国经济实力为着眼点的对外政策,不仅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且严重的妨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厘金制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的一种征税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筹集军饷镇压太平军而实行的一种政策。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一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为1%。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今本纲领。

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规定把天地分为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丰荒相赈,无分男女,自16至60岁皆可分得土地一份,与此同时规定以25户为一基层单位,器生产及分配皆有规定。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想通过这个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天亩制度》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

但是其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且具有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辛酉政变:又称褀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其子载淳即为,实权掌握在肃顺、端华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位掌握军政大权,与恭亲王奕勾结,并取得列强支持,于1861年11月发动宫廷政变。

宣布“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政变后慈禧集团对内重用以曾国藩位首的汉族地主集团,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

“北京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政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政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政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政变2015-04-27 16:58 东哥说史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政变作为国家内乱的主要形式,与兵变、民变(或称农民起义)交替发生,成为困扰统治阶级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最高统治者,都把防止政变作为执政的主要任务,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相应的政治制度,然而政变却一直没有消除,并最终为推动封建社会的灭亡发挥了重要作用。

1.赵高政变赵高政变,是秦始皇身边的宦官赵高煽动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胁迫丞相李斯所发动的夺取皇位的政变。

政变发生在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死后几天的时间内。

秦始皇临死前,虽然没有明确立长子扶苏为太子,但令其回咸阳主持丧事,也等于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

胡亥在皇子中是最小的一个,在嫡长继承制的封建社会,他是最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赵高、胡亥、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令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

因此,这次政变是一次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变。

政变后,胡亥登上帝位,赵高虽然只担任中书令,但由于他控制了胡亥,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大权,从此,秦王朝进入了昏君与奸臣联手祸害朝廷的时代。

2.周勃政变周勃政变,是西汉廷尉周勃联合刘邦的后代及故臣,消灭吕后宗族的政变。

政变发生在吕后逝世的第四十天(前180),距刘邦称帝二十二年,距吕后接管朝政十五年。

政变中,吕氏全族及吕后所立的少帝全部被杀,代王刘恒被立为皇帝,就是汉文帝。

周勃政变,虽然是忠于刘氏的大臣与刘氏皇族联合诛灭吕氏的政变,但政变却没有一个核心人物。

政变的想法最早出自只有二十岁的朱虚侯刘章和他的弟弟东牟侯刘兴居,最初由刘章的哥哥刘襄以兵变形式发起于边远封国,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颍阳侯灌婴是在吕氏兄弟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吕氏必然失败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之后,才参与并联合组织了政变。

这次政变,对西汉王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姓为王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集团组成的法定制度。

秦汉皇帝制度研究综述

秦汉皇帝制度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文秦汉皇帝制度学生姓名单志林序号 145学号 5021211126所属院系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15-1秦汉皇帝制度论文序号145 信息工程学院通信1班姓名:单志林学号:5021211126摘要: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

围绕这个核心,建立起一套包含有一系列具体内容和措施的皇帝制度。

中国的皇帝制度创始于秦始皇,而健全与汉代。

近本文对秦汉时期的皇帝制度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秦汉;皇帝制度;皇位继承;后妃制度;陵寝制度;一、秦汉皇帝制度的产生、发展研究.关于皇帝制度的产生,郝铁川《帝的观念的演变与皇帝制度的产生》(《历史教学》 1986年第5期)认为,“皇帝”的称号,是在商周至秦二干多年的社会变革对“上帝”偶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之后提出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打出了—统天下之后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的产物。

皇帝制度的确立,显示了以秦始皇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对建立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充满信心的非凡气度,是一个新生政权强有力的表现。

左言东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第四章第八节《统一的趋势与帝制运动》指出,战国时期各学派都主张未来的统一国家由集权的君主来进行统治,他们大肆宣扬三皇五帝等古代的圣王,即将出现的统一君主不过是三皇五帝的后继者罢了。

秦王政完成了统一大业,确定“皇帝”是统一国家君主的称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入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时期。

关于皇帝制度的内容,王超认为,皇帝制度的内容大致应包括五个方面:(1)正名位;(2)明职分;(3)立太子;(4)建后宫;(5)兴礼乐等,皇帝是封建王朝的首脑,专制则是这首脑的神经中枢,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对传世珍宝。

(《论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裁《学术月刊》 1980年第1期)。

关于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方面,韦庆远指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利是无限的。

通常情况下,一切行政、军事、立法、司法、财政、文教大权,无不由皇帝掌握运用;对一切文武官员和勋贵人等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天下大事无大小皆决于上”①。

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

辛酉政变

《清代通史》 : “清代家法不许母后专政,凡冲主御极,若 顺治时之摄政王,康熙时之辅政大臣,均未有垂帘之事。”


《清史稿· 后妃传· 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 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制度在清末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 善的政治体制。但是这套体制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 残酷的政治斗争,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
各 代 垂 帘ຫໍສະໝຸດ 汉 汉惠帝不理政事,吕后临朝。汉殇帝出生不过百日就继汉 和帝为帝,皇后邓氏以皇太后临朝。 南北朝 北魏冯太后也曾经临朝称制。
唐朝 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甚至废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 垂帘听政的制度从唐朝武则天时期才开始。
宋代 宋朝有九位垂帘听政者,北宋四位,南宋五位。其中时 间较长、影响较大者有仁宗时期的刘太后、哲宗时期的高太 皇太后,此外有英宗时期的曹太后、徽宗时期的向太后等
长达48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 政。
实质
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皇权统治形式,是封建专制主义和帝王后宫制度相结 合的产物。作为皇权的补充,后妃垂帘并不能取代皇帝独裁的统治地位,而只 能在听政的名义下,最大限度地行使皇权。
影响
1.垂帘听政克服了皇权与皇位相分离所带来的危机,它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嗣君年 幼难以处理朝政的问题,也避免摄政大臣权利的膨胀。但是后宫干政,容易出现 决策失误。 2.从垂帘听政的那一年开始,在慈禧的支持下,一场持续近30年的学习西方的改 革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如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设备、办理 合资企业、购买军舰和洋枪洋炮、建设新式海军等等。但慈禧不是一个有着与时 俱进思想的改革家,她把洋务事业的支持都限定在不妨碍她的封建专制统治中。 3.慈禧同中国历代多数帝王一样,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放在首位。当权力受到 威胁时,她不惜发动政变,铲除异己,毫不留情。 4.在近代中国抵抗侵略战争中,慈禧基本采取“避战求和”的思想,签订了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使近代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慈禧垂帘听政举措及其对清朝政局的影响

慈禧垂帘听政举措及其对清朝政局的影响

慈禧垂帘听政举措及其对清朝政局的影响作者:马菲菲曹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慈禧太后初当政之时(1861年-1873年),她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举措,整饬吏治、破格启用汉人、推行洋务运动等等。

这一些措施对挽救清朝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慈禧缺乏政治远见,对权利的极强控制欲,进一步削弱了风雨飘摇中的清朝统治。

关键词:慈禧;垂帘听政;政治举措;影响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052-03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垂帘听政三次,1861年至1873年这长达12年的时间是她的第一次垂帘,正逢清朝内忧外患。

因此,为挽救清朝统治和自身利益,慈禧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

一、慈禧初当政时期(1861年-1873年)的晚清局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破天津,咸丰帝携妻带子逃亡到承德,不久便暴病身亡。

1861年8月慈禧与奕叔嫂合谋发动政变执掌朝政。

但在慈禧执政之前,清朝政局早已危机四伏。

乾隆末年,吏治腐败,河南、陕西等地兴起了白莲教,于1796年爆发起义,给清朝统治带来沉重打击。

嘉庆道光年间,官僚骄奢淫逸,贪赃枉法,民不聊生,土地集中,国库空虚。

此时期,清朝一片混乱,不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北方的回民苗民起义,还有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此时的晚清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因此垂帘听政后的慈禧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稳定政局,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二、慈禧垂帘听政(1861年—1873年)举措面对这风雨飘摇的局势,慈禧要采取怎样的举措才能保住这摇摇欲坠的晚清统治呢?(一)整饬吏治在帝国主义侵略、农民起义盛行之时,朝中尽是只知弄权纳贿、不思为国分忧的“能臣”。

于是慈禧垂帘听政(1861年—1873年)后,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整顿吏治的举措。

1.惩治贪官污吏为纠正晚清弄权纳贿、贪赃枉法的不法风气,慈禧首先惩治贪污腐败,不尽职的官吏——兵部侍郎庆英。

历史名词解释53个

历史名词解释53个

1·分封制定义: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

分封制示意图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

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

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

——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演变的影响有:一、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二、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概念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唐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女,汉族,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字“曌”(zhào,含义是日月当空,“曌”是武则天为自己发明的字),故也称武曌.武氏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

关于武则天的生辰和出生地一直扑朔迷离,相传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根据现代万年历推测,624年正月二十三为阳历的2月17日,亦有2月21日、2月25日之说)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亦有长安之说);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实。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与其结识。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所以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彠因“元从功臣”出任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后来历任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都督、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改封应国公。

初入宫廷武氏为唐都督武士彠次女。

武士彠掌握数州的军政大权,但他终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战乱平步青云。

刘晓庆版武则天(15张)所以,骆宾王在《讨武氏檄》中说武媚娘“地实寒微”。

母亲杨氏,本名不详。

据说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12岁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受到族兄的虐待。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慈禧太后介绍

慈禧太后介绍
1898年9月21日,宣布停止戊戌变法,变法103日,史称“百日维新”
7
五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作为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重要人物,中国在面临近代化
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 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执政初期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 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 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 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 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 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 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 “同治中兴”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高宗李治继位,立武则天为皇后。由于 高宗体弱多病,在朝不能过久处理政事,就在朝堂御座后挂块帘 子,皇后武则天坐在后面,参与高宗与大臣们讨论朝政。高宗死 后,武则天就继续在帘后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 “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 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 前设帘遮蔽,故称。归政叫“撒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 嗣君年幼。本文主要讲述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 。
1979年版。 章伯锋、荣孟源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俞炳坤等著:《西太后》,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 《清实录》(光绪朝),中华书局1987年版。 刘体智主编:《异辞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
9
谢谢大家!
10
处大臣全部革职) ,从此49岁的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巅峰阶 段) 51岁 颐和园修成 61岁,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64岁 发动戊戌政变,慈禧第三次垂帘听政 (起伏阶段) 67岁,派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 (下降阶段) 71岁 最终废除科举制度 74岁,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崩。她命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 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中南海仪鸾殿,年七十四 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中近史名词解释

中近史名词解释

1、《康遒纪行》作者姚莹,刊行于1845年(0·5分)。

该书不仅对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作了考察,而且对英、俄等国的情况作了探讨。

书中揭露了英、俄侵略中国的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

并认为,要抵抗外国侵略,就必须了解敌情(2分)。

为此他强调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以及资产阶级政治,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先进的(0·5分)2、乡官制度乡官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也是太平天国政权重要的基层组织制度(0·5分)。

即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师、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12500家(1·5分)。

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称“乡官”(0·5分)。

此外,还规定了“寓兵于农”的乡官制度,即有事则率其民出为战,无事便督其民在乡事农(0·5分)。

3、丰岛海战1894年夏,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为防范日军进犯,清政府令清军进军平壤,并雇佣英国商船运兵渡海(0·5分)。

7月25日,清政府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操江”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在牙山口外丰岛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

“操江”被劫走,“广乙”中炮重伤,“济远”发炮还击。

运兵船“高升”遭敌劫持,不屈而沉(2分)。

同日,日军进犯驻守朝鲜牙山的中国守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0·5分)。

4、“西原借款”为扩充皖系军阀势力,段琪瑞以参战为名,向日本进行大宗借款(0·5分)。

1917年1月至1918年9月,日本政客西原以“私人身份”六次来华,经手八笔借款,合计1·45亿日元。

这些借款,通称为“西原借款”(1·5分)。

段琪瑞通过借款,把中国的权益大量出卖给日本,使中国面临着被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为殖民地的危险,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0·5分)。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垂帘听政”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垂帘听政”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垂帘听政”作者:顾建平来源:《北京档案》2012年第06期提起“垂帘听政”,人们马上就会想起清朝的慈禧太后:在皇帝座位后面垂下一张帘子,慈禧太后坐在帘子后面,朝见百官,决定国家大事,皇帝实际上成了傀儡,而就是在这张帘子后面,慈禧太后主宰着中国的命运。

“垂帘听政”其实并非是慈禧太后首创,在慈禧太后以前,早就存在“垂帘听政”的旧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首推唐朝高宗皇后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她14岁时,就被唐太宗召入皇宫中,册封为才人。

太宗去世后,她做过一阵子尼姑,不久就被高宗召入宫中,册封为昭仪。

在皇宫后妃的斗争中,武则天青云直上,由昭仪进封为宸妃,后来在永徽六年,终于登上皇后宝座。

武则天天资聪慧过人,足智多谋,善于决断国家大事,而高宗后来体弱多病,什么大政方针,都听从武则天决断。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后(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帝自显庆巳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高宗身体一直不见好转,武则天问政越来越多,后来在上元二年,武则天别出心裁,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第一幕。

据《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风疹不能听政,政事皆委决于天后。

……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中国历史发展到宋代,“垂帘听政”这一旧例得到完善。

整个宋代前后有3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并且仪式颇为讲究。

宋真宗的皇后刘氏,知书达礼,善于决断大事。

宋真宗死后,宋仁宗继位,但这时仁宗年龄太小,一切国家大事都不懂,于是刘氏“临危受命”,依照武则天旧例,开始“垂帘听政”。

《宋史·礼志二十》记载:“乾兴元年,真宗崩,遗旨以皇帝尚幼,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

……与皇帝并御承明殿垂帘决事。

”刘后“垂帘听政”后,身价倍增,所下达的诏书都一律称“吾”,刘氏的生日命为全国人民共同庆祝的“长宁节”,刘氏外出时乘坐大安辇,鸣鞭、侍卫等仪仗队和皇帝乘舆无异,刘氏的父亲叫刘通,刘氏下令天下避讳“通”字。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制度:古汉语:通过人为的“制”达到某种规模和格局。

现用义来自西方,是institution和system的対译。

定义(道格拉斯·诺斯):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人类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形式,政治活动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时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取得权力、分享权力、运用权力、限制权力的规则。

政治制度建构了人的社会等级和秩序,搭建了人们政治活动的框架。

具体包括: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吏治,地方行政制度和国家构造形式等,军事制度(相对独立)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或译署。

1861年1月20日恭亲王奕 主持成立,1901年7月24日改组为外务部。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历史背景下仿照军机处设置,官员从各中央机构抽调,或大臣指派,主要官员均为兼职,严格讲不是正式的政府部门。

其职权范围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通商、海防、关税等事务,实际总揽整个洋务事宜。

性质是皇帝直接指挥的中枢机构,不能独立行使职权,实际上是辅助皇帝政务的一个办事机构。

它的设置使清政府原有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完整性被打破,政权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垂帘听政:1861年出现,同治继位,政事由赞襄政务大臣公拟,再请懿旨裁决。

“垂帘辅政兼而有之”。

通过辛酉政变,确立了垂帘听政制度。

三次垂帘听政(1)1862—1873年,有慈安太后和奕 (议政王,1865年取消)等的制约(2)1875—1889年,个人独裁正式形成时期(3)1898—1908年,训政。

评价:是皇权政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仍然是君主通过太后实现的专制独裁统治。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保持了清朝统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延长了清朝统治的寿命,却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总税务司:总税务司署,又称海关总税务司署,简称海关税署、关署,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和行政事务的机构。

依据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于1859年成立于上海,1861年式得到清中央政府的承认。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一、单项选择题1、清代“秘密建储”是一种新的储君方式,始于( B)。

A .康熙 B. 雍正C. 乾隆D.嘉庆2、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南书房成为发布政令之所( A)。

A. 康熙B. 雍正C. 乾隆D. 顺治3、清朝实施的金瓶挚签制在哪个地区实施(A )。

A .西藏 B.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C .新疆 D. 满洲4、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A)。

A.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多尔衮D. 豪格5、清朝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C )。

A.大理寺B.都察院C.理藩院D.军机处6、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在新疆建立了( A)。

A.军府制B.伯克制度C.州县制度D.盟旗制度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是( C)。

A.《钦定宪法大纲》B.《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C.《中华民国鄂州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8、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北洋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名称为临时执政。

担任这个职位的是(B )。

A.曹锟B.段祺瑞C.黎元洪D.徐世昌9、中华民国历史上担任虚位国家元首时间最长的是( D)。

A.孙中山B.袁世凯C.蒋介石D.林森10、“府院之争”是国务总理和大总统之间发生的斗争,是指(D )。

A. 段祺瑞孙中山B.段祺瑞黄兴C. 段祺瑞蒋介石D.段祺瑞黎元洪二、多项选择题1、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受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E )。

A.行政名实不符B.目标定位不明C.机构分工不清D.部门职责混乱E.权力运行分散2、清朝三大宪,有“三台”之称,是指( CDE)。

A.尚书B.御史C.督抚D.布政使E.按察使3、清朝的司法机构,堪称达到传统社会最为完整系统的程度。

中央司法机构有(CDE )。

A.布政司B.提法司C.刑部D.大理寺E.都察院4、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明确提出了( BCDE)。

国学百科问答 二十二

国学百科问答 二十二

目录1、垂帘听政”制度始于何时?2、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出于割圆术,这是出自谁之口?3、攻克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数学家是谁?4、华佗创编的保健体操叫什么?5、我国第一部系统指导尸体外表检验的法医学专著是哪部?6、宋代发行量最大的纸币是什么?7、我国古代公文的保密手段是什么?8、产于中国安徽,拥有“千年寿纸”美誉的是什么?9、指南针最初的名字是什么?10、可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是什么?11、“东床快婿”原本是指谁?12、《阳关三叠》是什么时候的琴曲?13、北京等地四合院的大门一般是开在哪个角上?14、“暴虎冯河”的“冯河”是什么意思?15、“醍醐灌顶”的“醍醐”是一种什么东西?16、唐代被称为“诗佛”的著名诗人是哪位?17、晚唐时代,自称“陇西长吉”,且有“诗鬼”之称的著名诗人是哪个?18、以下哪个是我国古代的光辉著作,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19、“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年耶!”是东晋名士桓温的名句,请问它出自哪一本书?20、《三国演义》是何种体裁?21、《搜神记》是汉魏六朝时的著名小说,它属于哪种体裁?22、《离骚》是什么体裁?2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名篇,它属于以下哪类?2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刘勰关于文学创作中物与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它出自哪儿?25、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以及阿来的《尘埃落定》等都曾获得过哪类奖项?1、垂帘听政”制度始于何时?∙ A. 战国∙ B. 汉代∙ C. 唐代2、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出于割圆术,这是出自谁之口?∙ A. 祖冲之∙ B. 刘徽∙ C. 朱世杰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

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什么意思垂帘听政的由来

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什么意思垂帘听政的由来

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什么意思垂帘听政的由来
展开全文
“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术语,在我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好几次。

垂帘听政的意思是:太后或皇后在朝廷大殿之上,用帘子遮挡着,坐在后面管理国家政事。

垂帘听政始于何时?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次垂帘听政,是战国时期的赵太后,取自《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能够听取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得到了齐兵的援助,解决了赵国之魏。

历史上垂帘听政的还有谁?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在称帝之前,也垂帘听政。

北宋时期宋英宗死后,宋神宗继位。

宋英宗的皇后此时就成了高太后。

宋神宗死后,年仅10岁的宋哲宗登基为帝。

高太后“受英宗”之托,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与北宋对峙的辽国,辽圣宗即位时,萧太后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摄政,统治辽国22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南宋时期,有一个谢太后。

宋恭帝时,谢太后被尊称为太皇太后,开始了垂帘主政。

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垂帘听证,其间两度隐退,三次垂帘,前后达47年之久。

大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二

大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二

《中国政治制度史》二《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单项选择题1、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的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兴隆洼文化 D屈家岭文化2、中国法律的产生时间是()。

A尧舜时代 B夏朝 C商朝 D周朝3、五帝时期,实行的“禅让”的权力转移,始自()。

A黄帝 B颛顼 C唐尧 D虞舜4、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录的王朝是()。

A尧舜时代 B夏朝 C商朝 D周朝5、禅让中断而由王子继位始自()。

A尧 B舜 C禹 D启6、夏朝的立法意识是()。

A刑期于无刑 B恭行天罚 C刑起于兵 D兵刑同制命7、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

A镐京 B洛邑 C周原 D肃慎8、中国早期国家最为繁荣安定的局面出现在()。

A、文王时期B、武王时期C、周公时期D、成、康时期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周王传达和贯彻意志的形势是()。

A命 B册 C诰 D誓10、创建帝王年号,是汉代礼乐建设的重要作为。

改元之制,按颜师古的说法,始自( )。

A高帝 B文帝 C景帝 D武帝11、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在新疆建立了()。

A军府制 B伯克制度 C州县制度 D盟旗制度12、西周注重刑事责任年龄的区分,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为()。

A7岁-80岁 B7岁-79岁 C8岁-80岁 D8岁-79岁13、在西周王室,具体主管军队事务的最高长官是()。

A司徒 B司空 C司刍 D司马14、周代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立法活动。

一次是周公“制周礼”,一次是“作吕刑”。

吕刑制作于()。

A成王 B康王 C昭王 D穆王15、公元453年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是指()。

A韩、赵、楚 B韩、赵、魏 C赵、魏、秦 D韩、越、燕16、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重大区别,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是()。

A国人 B庶人 C奴隶 D农民17、我国职官制度,出现文武分职的趋向始于()。

A春秋初期 B春秋中期 C春秋晚期 D战国时期18、对个体家庭进行户口登记起于()。

清朝的民族融合

清朝的民族融合

清朝的民族融合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清朝的统治下,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各个民族都有了更好的交流和交融的机会。

本文将从清朝治理下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影响以及多民族共存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清朝在治理下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清朝建立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垂帘听政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以往朝廷对外迁都的传统,让各民族领导人有机会参与朝廷的政务,推动了各民族间的沟通。

康熙帝以察哈尔汗为副都统,组建了“汗王府”,为各部落的领导人提供政治地位,这使得汉人和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其次,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

清朝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对待各民族,鼓励各民族保留传统的宗教和习俗,以此维系各民族的团结和稳定。

同时,清朝还采取了汉人与少数民族通婚的政策,通过婚姻的方式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纽带。

例如,康熙帝就娶了多位蒙古族和满洲族的皇后,这一举措有助于促进了蒙古族和满洲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清朝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善后政策,如颁布《著历宜内务全帖》,稳定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秩序,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益。

然而,清朝的民族融合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清朝的民族融合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层面上,而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融合还存在差距。

清朝由满洲族人统治,尽管有了一定的蒙古族和汉族的参与,但由于统治者身份的特殊性,满洲族一直是政治和军事的核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参与。

其次,清朝在统一多民族的同时,也很难完全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尤其是对于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民族间的纷争和冲突时有发生,这给清朝的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然而,清朝下的多民族共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首先,清朝为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朝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目标,为后来的中国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慈禧是如何实现“垂帘听政”的 关键人物是他?

慈禧是如何实现“垂帘听政”的 关键人物是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是如何实现“垂帘听政”的关键人物是他?
导语: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和年幼同治帝的队伍刚刚进入京城,等候多时的恭亲王奕䜣就将队伍团团围住,恭亲王接着宣读了两宫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和年幼同治帝的队伍刚刚进入京城,等候多时的恭亲王奕䜣就将队伍团团围住,恭亲王接着宣读了两宫太后的懿旨,将队伍中的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逮捕,两天后又将护送咸丰皇帝灵柩的肃顺下牢,随后几人被处决,慈禧成功夺权,是为辛酉政变。

丧权签约
咸丰六年(1856),英法两国不满足于之前条约既得利益,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他们的这一无理要求被咸丰断然拒绝,当年,英法两国即挑起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持续了大约四年,期间双方曾尝试以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无奈谈判失败。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咸丰携王公贵族和后妃们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䜣在京与英法谈判。

为了尽快迫使咸丰妥协,他们以强盗式的行为洗劫并焚毁了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他们甚至扬言要毁掉紫禁城。

最终,咸丰皇帝妥协,同英、法两国代表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临终托孤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带着刚刚签订战败条约羞辱的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年仅三十一岁。

临终前,咸丰委任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让他们来辅佐幼帝载淳。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清初鳌拜擅权专政的局面,咸丰将一枚“御赏章”给予皇后,又将一枚“同道堂章”给予年幼的载淳(由生母叶赫那拉氏掌
生活常识分享。

垂帘听政典故

垂帘听政典故

垂帘听政典故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垂帘听政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垂帘听政意思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

听:治理。

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垂帘听政典故唐朝时期,高宗李治继位,立武则天为皇后。

由于高宗体弱多病,在朝不能过久处理政事,就在朝堂御座后挂块帘子,皇后武则天坐在后面,参与高宗与大臣们讨论朝政。

高宗死后,武则天就继续在帘后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

垂帘听政造句1. 江青不想垂帘听政,她想像武则天那样当皇帝。

2. 从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西太后垂帘听政的情景。

3.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宝座后的力量”或“垂帘听政”的地方。

4. 即便是这样,要让这位27岁的篮球迷和他身后垂帘听政的舅舅获得党内宗派化的精英们的支持并不是一件确定的事情。

5. 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几十年.6. 谁都知道灵帝只是个傀儡,皇太后垂帘听政,联合宰相虞兴年把持朝纲,诺大一个风雨飘飖的绯云皇廷其实是靠他们两个撑着。

7. 克俭克勤,励精图治,此则垂帘听政之初心,所夙夜望而不能或释者也。

8. 皇太后垂帘听政仅数日,司马光即上疏,就临朝听政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谏劝。

9. 毒辣辣的阳光虽杳无音信,但在它垂帘听政淫威的逼迫下,空中停滞的气流闷得直让人。

10. 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所以她垂帘听政期间,朝政比较清明,她因此也被称为女中尧舜。

11. 慈禧是咸丰的皇后,丈夫去世后,她成为了儿子同治的摄政者,后来她侄子光绪又受到她的垂帘听政。

12. 民主党内到处都是忠于小泽一郎的老党员。

小泽一郎因为筹款丑闻退居二线但仍然垂帘听政制约着菅直人。

13. 此外,他对民主党的影响力非常之大,辞职后,尤其是今夏上院选举之前的这段时间,他仍可继续“垂帘听政”,做幕后操手。

14. 戴克辛周四突然从流亡中回国,他发誓他将远离政治,但是一般相信,他将会垂帘听政。

15. 公元一八六一年,西太后叶赫那拉氏伙同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铲除异已,垂帘听政。

商朝的制度与统治者权力与王权的融合

商朝的制度与统治者权力与王权的融合

商朝的制度与统治者权力与王权的融合商朝作为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王朝之一,其独特的制度和统治模式对后来的政治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时期,制度与统治者权力与王权的融合是其政治运行的重要特征。

本文将从商朝的政治制度、王权的来源与性质以及商朝的统治者权力与王权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史料记载的王朝,其政治制度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商朝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国王手中,国家制度以王为核心,形成了以贵族阶层为基础的专制政权。

王权在政治决策和国家管理等方面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商朝的政治机构主要由王室、诸侯和官吏组成。

王室是政治权力的核心,国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垂帘听政、命令全军的权力。

诸侯则是商王的亲属或得到商王赏识的贵族,作为王家王朝统治的支持力量,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官吏则通过商王任命,主要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和军事事务。

二、王权的来源与性质商朝时期的王权主要来自于神权与功绩。

根据商朝的祭祀制度,商王被视为国家的祭祀者和仲裁者,代表了天神的意志。

这种神权使得商王的统治具有神圣性和神性,得到了人民的崇拜和依附。

此外,商王的王权还来自于他们在战争、生产、贸易等方面的杰出表现和功绩。

商王通过在军事、经济上的贡献来获得人民的支持和忠诚,巩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商王的王权是专制性的,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

商朝的国王实行世袭制,国王的继位往往通过世袭方式进行,这进一步巩固了王权的稳固性。

商王掌握着对贵族阶层和广大农民的统治权,可以制定法律、决策重要事务、任免官员等。

王权在商朝的政治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威权。

三、统治者权力与王权的融合商朝的统治者权力与王权相互融合,体现了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互动关系。

商朝的王权来源于神权和功绩,以权威性统治为基础,而非法治。

商王通过祭祀活动和在战争、经济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商王通过任命贵族、官吏来确保王朝的统治,加强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制度
“垂帘听政”的制度,并非慈禧太后首创,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皇帝去世后,如果继位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亲辅政。

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

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时期的赵太后。

赵太后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了越国之危。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

宋朝有两个垂帘听政者。

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

她是宋英宗的皇后。

英宗死后,神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哲宗上台。

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

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

咸淳十年(1274年),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时期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垂帘”。

归政叫“撒帘”。

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

《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

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

”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

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

’”又《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高皇后》:“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

太后喜曰:‘吾责塞矣。

’乃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撒帘。

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帘。

是日,上皇太后尊号。

”《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

”《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

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

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

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 ,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宫廷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

载淳举行了象征式的登基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

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

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

至1873年(同治十二
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

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

至1881年(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

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尝试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嫉恨。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企图乘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

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

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

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政达48年之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