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分析
经济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与某市某房地产经纪公司(以下简称“经纪公司”)于2010年签订了一份《房地产经纪合同》,约定由经纪公司为开发商提供房屋销售服务,并约定了服务费、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
合同签订后,经纪公司按照约定进行了房屋销售推广,开发商也按照约定支付了部分服务费。
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行情的变化,开发商认为房屋销售情况不佳,要求与经纪公司协商解除合同。
经纪公司则认为,合同中约定了解除合同的条件,且开发商尚未满足解除合同的条件,因此拒绝解除合同。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最终诉至法院。
二、案情分析1.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合同解除的条件是否成就(2)开发商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2. 法律依据(1)关于合同解除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三)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2)关于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三、案例分析1. 关于合同解除的条件本案中,合同约定了解除合同的条件,即“一方未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根据合同约定,开发商认为房屋销售情况不佳,要求解除合同。
然而,房屋销售情况不佳并不属于合同约定的解除合同条件。
因此,开发商提出的解除合同请求缺乏法律依据。
2. 关于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开发商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全部服务费,已构成违约。
因此,开发商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开发商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全部服务费,已构成违约。
经纪公司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符合法律规定。
经济法律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于2010年取得某市某地块的开发权,并于2011年开始销售该地块上的住宅项目。
在销售过程中,开发商与购房者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购房者在一定期限内支付房款,开发商在约定的时间内交付房屋。
然而,在交付房屋的过程中,开发商与购房者发生了纠纷,主要涉及房屋面积、质量、交付时间等问题。
二、案情概述1. 房屋面积问题:购房者发现实际交付的房屋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存在较大差异,经专业测量,实际面积比合同约定面积少约5%。
购房者认为开发商存在欺诈行为,要求开发商补足面积差价。
2. 房屋质量问题:购房者入住后不久发现房屋存在多处质量问题,如墙体裂缝、渗水、地面不平整等。
购房者多次与开发商协商维修,但开发商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承担责任。
3. 交付时间问题:合同约定交付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但开发商未能按期交付房屋。
购房者多次催促,开发商以“市政配套设施未完善”为由解释,但购房者认为这是开发商的责任。
三、法律分析1. 房屋面积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六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购房者交付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住宅质量标准、设计标准的住宅。
”在本案中,开发商交付的房屋面积与合同约定不符,构成违约。
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商补足面积差价,或者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2. 房屋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六十二条:“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在本案中,房屋存在多处质量问题,违反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侵犯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经济法律案例以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与某建筑公司(以下简称“建筑公司”)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建筑公司承建开发商开发的某住宅小区。
合同约定,建筑公司应按照开发商的要求,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并保证工程质量。
合同还约定,开发商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支付工程款,如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返工或损失,由建筑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公司施工质量问题,导致部分工程返工,延误了工期。
开发商多次与建筑公司协商,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但建筑公司拒绝赔偿。
开发商遂将建筑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建筑公司承担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费用、延误工期造成的损失以及违约金。
二、法院审理过程1. 开发商提供的证据开发商向法院提供了以下证据:(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合同关系。
(2)工程竣工验收报告,证明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3)返工记录,证明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费用。
(4)延误工期证明,证明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
2. 建筑公司提供的证据建筑公司向法院提供了以下证据:(1)施工记录,证明其已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施工任务。
(2)监理报告,证明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合同履行情况说明,证明其已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开发商与建筑公司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根据合同约定,建筑公司应保证工程质量,如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返工或损失,由建筑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法院认为,开发商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工程质量存在问题,且建筑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已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据此,法院判决如下:1. 建筑公司承担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费用、延误工期造成的损失。
2. 建筑公司支付开发商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1. 合同约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本案中,开发商与建筑公司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工程质量的要求,即建筑公司应保证工程质量,如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返工或损失,由建筑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法律案例分析经济法(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也逐渐拓展。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逐渐陷入困境。
2019年,XX公司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申请破产。
此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经济法领域的研究。
二、案件分析(一)破产原因分析1. 市场环境变化: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XX公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公司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严重,资金链断裂。
2. 管理问题: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决策失误,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上升。
此外,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不足。
3. 债务问题:XX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负债累累。
债务压力成为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法视角下的分析1. 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了企业破产的适用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XX公司符合破产条件,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2. 合同法:破产程序中,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XX公司破产时,其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如何处理,需要依据合同法进行判断。
3. 公司法:XX公司作为法人,其设立、变更、终止等行为均需遵守公司法的规定。
在破产程序中,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等责任人的责任问题,也需要依据公司法进行判断。
4. 劳动法:破产程序中,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职工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XX公司破产时,其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如何处理,需要依据劳动法进行判断。
(三)法律责任的承担1. 公司责任:XX公司作为债务人,应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
在破产程序中,公司财产将被依法清算,用于偿还债务。
2. 股东责任:XX公司股东在出资不足的情况下,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破产程序中,股东可能需要承担补足出资的责任。
3. 董事、监事责任:XX公司董事、监事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失或违法行为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论XX公司破产案是一起典型的经济法案例,涉及破产法、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经济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甲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企业。
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是一家从事同类型电子产品销售的企业。
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通过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手段,侵害了甲公司的合法权益。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损失。
二、案件事实1. 甲公司经营电子产品多年,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口碑。
乙公司成立于2018年,与甲公司经营同类型电子产品。
2. 乙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采用低价倾销策略,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导致甲公司产品销售受到严重影响。
3. 乙公司在宣传过程中,夸大产品性能,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损害了甲公司的商誉。
4. 甲公司多次与乙公司协商解决纠纷,但乙公司置若罔闻。
三、法律分析1. 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案中,乙公司采用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手段,损害了甲公司的合法权益,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停止侵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判决停止侵害。
本案中,法院应判决乙公司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停止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
3. 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经营者因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法院应判决乙公司赔偿甲公司因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的损失。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乙公司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如下:1. 乙公司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停止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
2. 乙公司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10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是本案的关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低价倾销、侵犯商业秘密等。
经济法律方面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甲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0年,甲公司股东乙、丙、丁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乙将其持有的甲公司10%的股权转让给丙,丙支付股权转让款100万元。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乙将其股权转让登记至丙名下。
2012年,甲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危机。
此时,丁向甲公司提出收购乙所持有的甲公司10%的股权,并提出以80万元的价格收购。
乙同意丁的收购条件,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丁向乙支付了80万元股权转让款,乙将其股权转让登记至丁名下。
2014年,甲公司破产清算。
在清算过程中,丙、丁对股权转让款发生争议,丙认为股权转让款应归其所有,而丁则认为股权转让款应归其所有。
双方遂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1. 股权转让款的归属问题。
2. 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三、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款的归属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在本案中,乙将其股权转让给丙时,已获得其他股东乙、丙、丁的同意。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乙将股权转让登记至丙名下,股权转让手续合法有效。
因此,股权转让款应归丙所有。
2. 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在本案中,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依法成立,且双方已履行了股权转让款支付义务。
因此,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认为,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股权转让款应归丙所有。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在市区繁华地段开发了一块土地,建设了一处住宅小区。
为了吸引购房者,该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夸大了小区的配套设施、绿化面积和交通便利程度。
然而,实际交付的住宅小区与广告宣传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购房者与该公司产生了纠纷。
二、案情简介1. 案件起因购房者李某在该公司广告宣传的诱惑下,购买了该公司开发的住宅一套。
在签订购房合同前,李某仔细阅读了广告内容,并对小区配套设施、绿化面积和交通便利程度表示满意。
然而,在收房时,李某发现实际交付的住宅小区与广告宣传存在以下差异:(1)绿化面积不足:广告宣传中称绿化面积为30%,实际绿化面积仅为20%。
(2)配套设施不完善:广告宣传中提到小区内有健身房、游泳池等配套设施,实际交付时,健身房、游泳池等设施并未建设。
(3)交通便利程度下降:广告宣传中称小区紧邻地铁站,实际交付时,地铁站距离小区较远。
2. 纠纷处理购房者李某与该公司就上述问题进行协商,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李某认为该公司虚假宣传,要求退还购房款并赔偿损失。
该公司则辩称,广告宣传内容均属实,不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三、法律分析1. 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本案中,该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夸大小区配套设施、绿化面积和交通便利程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2.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本案中,购房者李某在购买住宅时,由于该公司虚假宣传,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有权要求该公司赔偿损失。
3. 违约责任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购房者李某与该公司签订的购房合同中,关于小区配套设施、绿化面积和交通便利程度等条款与广告宣传内容存在差异,构成违约。
经济法律方面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XX贸易公司(以下简称乙方)于2019年5月签订了一份《货物购销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购买一批货物,总价为1000万元人民币。
合同约定货物的交付期限为2019年6月30日,付款方式为货到付款。
合同签订后,双方按照约定履行了部分合同义务,但在货物交付过程中出现了纠纷。
二、纠纷经过1. 甲方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了500万元人民币的预付款。
2. 乙方于2019年7月1日向甲方交付了货物,甲方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遂要求乙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3. 乙方辩称,货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甲方在验收过程中未提出异议,故不应承担责任。
4. 甲方认为,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且乙方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货物质量标准,故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5. 双方协商未果,甲方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件分析1. 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的《货物购销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且双方均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故该合同合法有效。
2. 货物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本案中,合同未明确约定货物质量标准,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13条规定,生产者应当保证其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要求。
因此,乙方作为出卖人,应保证其交付的货物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要求。
3. 甲方验收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56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和时间交付标的物。
本案中,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了货物,甲方应在约定的地点验收货物。
甲方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应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异议。
4. 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9条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发生纠纷,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经济法律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是一家专注于生产与销售儿童玩具的企业。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原告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与原告产品高度相似的玩具,该产品外观设计、功能、材质等方面与原告产品几乎一致,但价格却远低于原告。
经过调查,原告发现该产品由YY公司(以下简称“被告”)生产与销售。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权和著作权,构成了不正当竞争,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被告的产品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和著作权?2. 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3. 如果被告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原告应获得何种赔偿?三、案例分析1. 关于商标权和著作权的侵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商标权是指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
本案中,原告对其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并享有对该商标的专用权。
被告生产的产品与原告产品高度相似,涉嫌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本案中,原告的产品设计独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因此,原告对其产品外观设计享有著作权。
被告的产品与原告产品外观设计高度相似,涉嫌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2. 关于不正当竞争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案中,被告的行为具有以下不正当竞争的构成要件:(1)被告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被告生产的产品与原告产品高度相似,涉嫌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和著作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2)被告的行为具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性质。
被告通过生产与原告产品高度相似的产品,以低价销售,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3)被告的行为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被告的行为导致原告的市场份额下降,利润受损,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3. 关于赔偿金额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经营者因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经济法律课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决定与某市B公司签订一份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A公司负责向B公司提供一批电子产品,而B公司则负责在约定区域内销售这些产品。
双方约定,若B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完成销售任务,则应向A公司支付违约金。
然而,在合作过程中,B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完成销售任务,导致A公司遭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A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
二、案例分析(一)合同效力问题1. 合同签订主体是否合法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在本案中,A公司和B公司均为合法注册的企业,具备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
因此,合同签订主体合法。
2. 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在本案中,合作协议的内容未违反法律法规,且符合公序良俗,因此合同内容合法。
(二)违约责任问题1. 违约行为是否成立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B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完成销售任务,已构成违约行为。
2. 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在本案中,A公司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符合《合同法》的规定。
(三)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在本案中,A公司于合同到期后三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未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三、案例分析结论1. A公司和B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合法有效。
2. B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完成销售任务,已构成违约行为。
3. A公司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符合《合同法》的规定。
4. A公司提起诉讼未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四、启示1. 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了解对方企业的信誉、实力和履行能力,以降低合同风险。
经济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企业,乙公司是一家从事手机配件生产的企业。
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19年签订了一份手机配件采购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一批手机配件,总价为100万元,支付方式为分期付款,首付50万元,余款在产品交付后60天内支付。
合同中还约定了质量保证、违约责任等条款。
二、案例事实1. 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生产了手机配件,并交付给甲公司。
甲公司验收后,认为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与乙公司协商解决。
乙公司表示愿意承担质量责任,但要求甲公司先支付余款。
2. 甲公司以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余款。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余款。
3. 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理认为,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且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质量保证条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乙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三、法律分析1. 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自愿、等价、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手机配件采购合同,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有效。
2. 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本案中,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违反了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应承担违约责任。
3. 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余款50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有合同的效力、质量责任和违约责任。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效力。
2.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如存在质量问题,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经济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在2008年取得了一块土地使用权,计划在此地块上开发住宅项目。
开发商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合同约定开发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项目建设,并按约定缴纳土地出让金。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商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引发了以下经济法律纠纷。
二、案例描述1. 案情简介开发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进度严重滞后。
在工程暂停期间,开发商与当地政府就土地出让金缴纳问题产生了纠纷。
当地政府认为,开发商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土地出让金,要求开发商支付违约金。
开发商则认为,工程进度滞后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2. 案件争议焦点(1)开发商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2)当地政府是否应退还部分土地出让金?三、案例分析1. 开发商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开发商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属于违约行为。
然而,开发商提出工程进度滞后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这一说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在本案中,开发商所面临的是资金链断裂,并非不可抗力。
因此,开发商不能以不可抗力为由免除违约责任。
2. 当地政府是否应退还部分土地出让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应当一次性缴纳,也可以分期缴纳。
分期缴纳的,首期缴纳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分期缴纳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在本案中,开发商与当地政府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约定了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然而,开发商未按约定缴纳首期土地出让金,导致工程进度滞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经典经济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上海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
该公司拥有一项名为“智能办公系统”的专利技术,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XX市XX区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成立于2007年,与原告在同一行业内竞争。
2010年,原告发现被告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专利技术高度相似的技术,涉嫌侵犯其商业秘密。
二、案件经过1. 原告调查取证:原告通过市场调查、技术分析等方式,收集了大量证据,证明被告的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专利技术相同的技术。
2. 起诉被告:原告向XX市XX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
3. 被告答辩:被告在答辩中否认侵权,称其产品中的技术系自主研发,与原告的商业秘密无关。
4. 法院审理:XX市XX区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三、法院判决1. 事实认定: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的产品中确实使用了与原告专利技术高度相似的技术,且被告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技术的来源。
2. 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3. 判决结果: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四、案例分析1.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本案中,原告通过法律手段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其保护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侵权行为的认定:在本案中,被告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技术的来源,法院据此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这表明,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侵权方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
3. 赔偿数额的确定:本案中,法院根据原告的实际损失和被告的侵权情节,判决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在确定赔偿数额时,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以实现公平、公正。
法律讲堂经济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与供应商甲公司签订了一份采购合同,约定由甲公司向某公司供应一批原材料,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货物交付时间为合同签订之日起30天内,付款方式为货物验收合格后10日内支付。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时间交付了货物,但某公司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与甲公司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某公司遂将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甲公司返还已支付的50万元货款。
二、争议焦点1. 甲公司提供的货物是否符合合同约定?2. 某公司是否可以解除合同?3. 甲公司是否应当返还某公司已支付的货款?三、案例分析(一)甲公司提供的货物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提供的货物应当符合某公司的质量要求。
在本次纠纷中,某公司提出货物存在质量问题,甲公司对此予以否认。
为了确定货物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法院委托了第三方鉴定机构对货物进行了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
(二)某公司是否可以解除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在本案中,甲公司提供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属于违约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某公司有权解除合同。
(三)甲公司是否应当返还某公司已支付的货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甲公司违约,某公司有权要求甲公司返还已支付的货款。
由于某公司已支付的50万元货款是在货物交付后支付的,因此,甲公司应当返还某公司已支付的50万元货款。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公司提供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构成违约。
某公司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甲公司返还已支付的50万元货款。
据此,法院判决:1. 解除某公司与甲公司签订的采购合同;2. 甲公司返还某公司已支付的50万元货款。
五、案例分析总结本案涉及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合同解除等法律问题。
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甲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
甲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
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从事建筑材料销售。
2010年,甲公司决定开发一个新项目,总投资额为2亿元。
为了筹集资金,甲公司向乙公司借款1亿元,双方签订了借款合同。
合同约定,乙公司借给甲公司的1亿元,年利率为6%,借款期限为3年。
甲公司承诺,在借款期限内,如需提前还款,应提前一个月向乙公司提出书面申请,并支付一定的提前还款违约金。
在借款期间,甲公司未能按时支付利息。
2013年,乙公司向甲公司发出催款通知,要求甲公司支付到期利息及违约金。
甲公司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拒绝支付。
乙公司遂将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甲公司支付到期利息、违约金及诉讼费用。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公司是否应向乙公司支付到期利息及违约金;2. 甲公司能否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免除支付利息及违约金的责任;3. 法院应如何确定利息及违约金的计算标准。
三、案例分析(一)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支付到期利息及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按月支付利息;一年以上的,每满一年支付一次利息。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借款合同,明确了借款金额、利率和借款期限,因此,甲公司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未能按时支付利息,已构成违约。
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支付到期利息及违约金。
(二)甲公司不能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免除支付利息及违约金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下列情况除外:(一)不可抗力;(二)法律规定的其他免责情形。
经济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股东为甲、乙、丙三人,分别持股40%、30%、30%。
公司成立初期,经营状况良好,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逐渐下滑。
2018年,甲、乙、丙三人因公司发展方向和分红等问题产生分歧,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并主张丙应按照其持股比例分配公司财产。
丙则认为,甲乙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且其要求不符合法律规定,拒绝退出公司。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丙是否应当退出公司?2. 公司财产的分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3. 甲乙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公司章程?三、法律分析1. 丙是否应当退出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决议,决定公司解散或者股东转让股权。
”本案中,公司章程并未规定股东退出公司的条件,且甲乙二人也未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相关决议。
因此,丙不应当退出公司。
2. 公司财产的分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公司解散时,应当依法清算,并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剩余财产。
”本案中,甲乙主张丙应按照其持股比例分配公司财产,符合法律规定。
3. 甲乙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公司章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利润分配方案等事项。
”本案中,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但公司章程并未规定股东退出公司的条件,且甲乙未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相关决议,因此其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不符合法律规定。
同时,公司财产的分配应按照股东出资比例进行。
因此,法院判决:1. 丙不应当退出公司;2. 公司财产应按照甲乙丙三人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公司股权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公司章程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东应当遵守公司章程的规定。
经济法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2018年,甲公司决定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以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双方经过协商,于2018年10月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公司将其持有的甲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股权转让价格为1亿元人民币。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甲公司依约履行了股权转让手续,乙公司也按照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然而,在股权转让完成后不久,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导致甲公司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甲公司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返还股权转让款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乙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2. 乙公司是否应当返还股权转让款并承担赔偿责任?三、案件分析1. 乙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在本案中,甲公司主张乙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乙公司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隐瞒了其公司实际控制人信息,导致甲公司在签订协议时未能充分了解乙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背景。
(2)乙公司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隐瞒了其公司存在的重大债务,导致甲公司在签订协议时未能充分了解乙公司的财务状况。
(3)乙公司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隐瞒了其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导致甲公司在签订协议时未能充分了解乙公司的法律风险。
针对甲公司的主张,乙公司进行了答辩,认为其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并未存在欺诈行为,上述事实均为虚构。
乙公司辩称,其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前已经向甲公司提供了公司相关资料,包括公司章程、财务报表、法律文件等,甲公司有义务在签订协议前对乙公司进行充分了解。
典型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公司成立之初,由三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分别为张三、李四和王五,各自持有公司30%的股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
然而,随着公司经营权的逐步集中,三位股东在公司管理和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股权纠纷。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股东会决议效力问题2. 股东知情权、质询权及查阅权问题3. 股东分红权问题4. 股权回购问题三、案件事实1. 2009年,公司召开股东会,决定由张三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
李四和王五认为张三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重大失误,导致公司损失严重,遂提出反对意见。
然而,由于张三持股比例最高,股东会决议仍得以通过。
2. 2010年,公司召开股东会,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四和王五提出要扩大公司业务范围,进军其他领域。
张三则认为应专注于房地产开发业务。
在股东会上,李四和王五的提议未获通过,他们认为股东会决议违反了公司章程规定,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3. 2011年,公司实现盈利,但分红方案未在股东会上讨论。
李四和王五认为张三利用其控制地位,未公平分配公司利润,遂要求查阅公司财务报表。
然而,张三以保密为由拒绝提供相关资料。
4. 2012年,李四和王五因个人原因希望退出公司,与张三协商股权回购事宜。
张三提出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股权,李四和王五认为不合理,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法院判决1. 关于股东会决议效力问题:法院认为,张三在股东会上利用其持股优势,未充分尊重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导致股东会决议存在瑕疵。
但考虑到公司经营需要,判决该决议有效,但张三需承担相应责任。
2. 关于股东知情权、质询权及查阅权问题:法院认为,张三未履行股东义务,拒绝提供公司财务报表,侵犯了李四和王五的知情权。
判决张三提供公司财务报表,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 关于股东分红权问题:法院认为,张三未在股东会上讨论分红方案,侵犯了李四和王五的分红权。
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共5篇)
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共5篇)第一篇: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经济法案例分析(附答案)一、北京卢沟桥酒厂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案。
1995年,北京卢沟桥酒厂生产的“古德牌”、“卢沟桥牌”北京醇酒的商品名称与北京市牛栏山酒厂所生产的“华灯牌”北京醇酒的商品名称相同,包装、装潢相近似,足以造成消费者的误认。
1996年春,北京市房山区工商局根据北京市牛栏山酒厂的投诉,依法对北京卢沟桥酒厂仿冒北京市牛栏山酒厂知名商品“华灯牌”北京醇酒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行为进行了调查,认定北京卢沟桥酒厂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二、甲卷烟厂使用注册商标蓝鸟牌香烟,一年后发现乙乡政府卷烟厂未经商标注册,也生产销售蓝鸟香烟,且质量低。
甲厂认为乙厂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自己的产品信誉,就委托某律师事务所丙律师,意诉请法院求偿。
乙厂得知后,找到甲厂,申明:本厂使用该商标已有二年之久,并无假冒侵权之意。
并主张通过许可协议,取得甲厂的使用权。
甲厂同意,并订定商标许可协议,但坚持要求乙厂先行赔偿。
后,双方找到律师进行咨询,问:1、乙厂的行为属于何种性质?违反我国商标管理的哪些规定?其法律后果如何?2、如果甲、乙双方达成了使用许可协议,当事人应遵循我国商标法的哪些规定?答:1、乙厂属于违反商标注册管理和商标侵权的双重性质。
A乙厂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强制性注册规定,根据规定,产销烟草制品必须使用注册商标,否则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对乙厂的此种行为,工商企业部门可依法责令其限期注册,并罚款。
B乙厂的行为侵犯了甲厂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根据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构成商标侵权。
工商管理部门或人民法院可根据甲厂请求,责令乙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并加处罚款。
2、如果甲、乙双方事后达成使用许可协议,乙厂又承担侵权行为,双方应遵循以下规定:A双方除需订立书面协议外,甲厂作为许可方,还必须在规定期间内将合同副本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存查,并报送商标局备案,否则不发生合同效力。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销售业务。
近年来,该公司凭借其产品的高性价比,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口碑。
然而,在2018年,该公司因虚假宣传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经过2018年3月,某公司在其官方网站、电商平台及实体店宣传其某款智能手表具有“防水、防尘、抗摔”等功能。
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后,发现实际使用效果与宣传不符。
部分消费者在维权无果后,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经调查,某公司宣传的智能手表确实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一方面,该手表的防水性能仅达到IPX7标准,并不能达到“防水、防尘、抗摔”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某公司在宣传中未明确告知消费者该手表的防水性能标准。
三、案件处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某公司作出如下处罚:1. 责令某公司立即停止虚假宣传行为;2. 责令某公司在宣传中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产品性能;3. 对某公司处以罚款人民币20万元。
四、案例分析1. 虚假宣传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2. 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3. 案件启示(1)企业应加强自身法律法规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2)企业应加强产品宣传的审核,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3)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理性判断,提高维权意识。
五、总结某公司虚假宣传案是一起典型的经济法律法规案件。
该案件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提高警惕,理性判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经济法学生专业班级国经贸2013级01班学生姓名(学号)孙丕旭(20132324) 指导教师夏明丽完成时间 2015.6.16 2015 年 6 月 16 日一、预习要求:1.至少阅读一本关于产品质量法方面的教材或者著作。
2.准备一到两个案例。
二、实验目的:1.掌握产品质量法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产品质量法的内容和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相关规定。
3.掌握简单或典型的产品质量法案件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4.注意案例的时效性。
三、实验材料:案例一:张某于展览会上向一皮衣厂购得2100元的皮衣一件,并看到:“当面检验,概不退货。
”八个字。
回来后发现皮衣脱皮,质量不合格。
张某要求退货,被拒绝。
张某于是向电视台公布,并对皮衣厂进行曝光,使得皮衣厂销售量大减。
皮衣厂告张某侵犯其名誉权,要求赔礼道赚,并赔偿经济损失1、皮衣厂八个字是否有效?2、皮衣厂告张某的侵犯是否成立?为什么?3、张某是否承担违约责任?为什么?4、皮衣厂是否承担产品责任?1.皮衣厂八个字是否有效?答:那8个字属于格式条款,也就是霸王条款,是肯定无效的,这条条款免除了商家的质量保证义务,排除消费者进行补救的权利,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属于无效的格式条款。
2.皮衣厂告张某的侵犯是否成立?为什么?答:不成立。
张某的行为从表面上看造成了皮衣厂的销量减少,但是并不属于侵权行为,而是维护自己权益的合法行为,他有权利采取社会监督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本质上来说,造成皮衣厂销量下降是因为其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张某的行为与皮衣厂销量下降并没有本质的因果关系。
而且张某主观上并没有过错,不存在侵害他人权益的故意或者过失,这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张某的行为不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所以不成立侵权。
3.张某是否承担违约责任?为什么?答:张某也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因为张某跟皮衣厂的买卖合同里,并没有规定张某不得向媒体公布这样的义务,也就不存在违约的问题。
4.皮衣厂是否承担产品责任?答:皮衣厂对其生产的产品负有质量保证责任,因此应当承担产品责任,当售出的产品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
案例二:2010年8月28日,李华到当地一商场购买了一台新款冰箱。
运回家后,李华发现只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且受检单位、委托单位、生产单位均为同一厂家,并没有产品合格证,遂找到商场要求退货。
因协商未果,双方成讼。
[评析]审理中,就商场应否退货,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无论是质检报告还是产品合格证,其关键在于说明产品必须合格,而商场提供的质检报告中对此已有明确表示,李华要求退货无理,况且李华还没有使用,不能预见有质量问题。
第二种一意见认为商场应当退货。
理由是质检报告不等于产品合格证1.商品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6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
”《产品质量法》第15条明确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第24条指出:“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本法第15条的规定。
”由是观之,合格证是商品必须具有的、法律明令具备的通行证。
2.合格证的获取必须符合国家要求。
一方面,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该规定执行;另一方面,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
经认证合格后,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合格证。
3.质量检验报告不能替代合格证。
一是我国目前尚无可以替代的法律依据;二是两者的性质不同。
质量检验报告一般来自委托检验,委托检验不是法定的检验,而是一种普通的质量检验类别,没有对受见检方进行资质审查的规定,委托检验的结果仅对来样负责,目的在于使受检方对送检产品心中有数,不能证明其他同类产品的质量,不具有普通的法律的约束力。
更何况本案中的受检单位、委托单位、生产单位均为同一厂家,自己为自己检验,其效力更令人怀疑。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违反法律的行为属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的约束力。
第61条还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受损害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损失。
因此,商场应当退货。
案例三:2001年6月15日,丰都盐业公司向重庆索特公司购进了320吨索特加工盐。
同月28日,郎广荣从丰都盐业公司购进了该批索特加工盐5吨。
数十日后,郎广荣发现自己加工的榨菜变为褐黑色。
郎广荣遂于2001年10月18日诉至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法院,请求判令丰都盐业公司及重庆索特公司赔偿加工的榨菜损失。
2001年12月3日,丰都县法院依法委托国家轻工业井矿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样盐进行了检验,该中心同月4日出具检测报告,结论为:根据GB5461-2000标准检验,委托样品所检项目氟含量达标准规定要求;亚铁氰根含量5次平行测定分析结果差异较大,各次测定结果均超出标准规定要求,表明样品中添加的亚铁氰化钾极不均匀,离散度大。
同时从来样的外观检查,可见数粒黄色结晶物,经检验为固体亚铁氰化钾。
检测专家在对该报告的说明中称样盐中的晶体亚铁氰化钾为固体添加。
另查明,重庆索特公司在生产工艺中添加亚铁氰化钾采用湿法加入而非固体添加。
2002年5月22日,丰都县法院委托丰都县质量技术检测中心对郎广荣加工的榨菜进行了检测,结论为:该批榨菜的重量为143.15吨,经抽样检验,菜块色泽已变为褐色,不符合GB/T1011-1998标准的要求,为不合格榨菜。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法院认为,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郎广荣购买的索特加工盐,经检验其亚铁氰化钾含量超标,该产品存在缺陷。
榨菜变褐色与加工盐中亚铁氰化钾含量超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目前很难用仪器作出直接的检测结论。
本案中,二被告的举证能力因其具有的盐业专门知识明显强于原告,且原告出示了丰都片区不同方位的数名榨菜加工户因向丰都盐业公司购买其于2001年6月15日购进的320吨索特加工盐加工的榨菜后变褐色的证言。
结合在丰都三合实业有限公司提取正常色泽的榨菜加入抽样的索特加工盐后变褐色的事实,应推定原告加工榨菜变褐色与索特加工盐中亚铁氰化钾含量超标有因果关系。
二被告虽出示了重庆索特公司2001年6月8日检验报告,国家轻工业井矿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监督检验、抽样检验的报告,但未能就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免责事由举证,因此,二被告应当承担产品质量导致的民事责任。
丰都县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被告重庆索特公司于判决生效后五日内赔偿原告郎广荣经济损失92859元,被告丰都盐业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审判后,被告重庆索特公司、丰都盐业公司不服,提出上诉。
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郎广荣在丰都盐业公司购买了5吨重庆索特公司生产的索特加工盐用于榨菜加工的事实属实。
丰都盐业公司与重庆索特公司作为销售者与生产者本应对产品质量所致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但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缺陷产品所致纠纷中,被损害方应就投入流通的产品存在缺陷、使用产品导致了损害、产品缺陷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要件承担举证责任。
销售者与生产者应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本案中,从郎广荣已开封的半袋盐中提取的样盐经检测虽亚铁氰化钾超标,但该样盐中的亚铁氰化钾属固体添加,与重庆索特公司的生产工艺不符,不能排除人为添加的可能,故郎广荣所举示的证据尚不能充分证明丰都盐业公司出售的索特加工盐在出售时存在产品缺陷。
现虽有一些榨菜加工户存在榨菜变色而致损害的情形,但也有许多使用了同批次索特加工盐的榨菜加工户未出现榨菜变色的情形,而榨菜变色又存在多种可能。
依据现有的检测手段,无法鉴定榨菜变色是否系加入的索特加工盐所致。
故郎广荣所受的损害与使用的索特加工盐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
遂作出如下判决:一、撤销丰都县人民法院[2003]丰民初字第574号民事判决;二、驳回郎广荣的诉讼请求。
本案经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
检察机关抗诉称,本案系缺陷产品致人损害,属特殊的民事侵权责任,依法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重庆索特公司应对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即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及其主张的送检样盐不为重庆索特公司生产承担举证责任;丰都盐业公司应当对自己在销售索特产品过程中无过错及其主张的样盐中的固体亚铁氰化钾为郎广荣添加,即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损害承担举证责任。
而郎广荣已就在丰都盐业公司所购索特加工盐存在质量缺陷、使用质量缺陷产品导致了损害、产品缺陷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要件承担了应尽的举证责任,其证明达到了高度盖然的证明标准,二审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导致适用法律不当,判决错误。
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本案争议焦点主要是索特加工盐与变质榨菜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本案双方当事人出示的证据符合证据资格要求,双方证据的证明力大小遂成为定案关键,要作出判断则需要一个重要的个案经验逻辑推证过程。
检验报告指出观察样盐可见数粒浅黄色结晶物,经检验为固体亚铁氰化钾。
国家轻工业井矿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张昆作为专家证人出庭证实,送检样盐经检验是固体添加亚铁氰化钾,系人工添加,与重庆索特公司生产工艺不符,不能推定开封的样盐系其生产的索特加工盐。
而导致榨菜变色有温度、盐水浓度、阳光、空气、碱性物质及技术经验等多种因素。
亚铁氰化钾超标是否为导致榨菜变色的唯一必然原因,现有技术水平不能对此作出科学结论。
所以,不能推定索特加工盐中添加了固体亚铁氰化钾。
综上所述,理性无法除尽事实的命题是逻辑经验推证存在的一个无可争议的理由,案件事实如果无法客观认定,就只能主观推证。
无疑,法律裁断事实是有必要的,它限定了认识的相对性,就不允许无克制的怀疑和自由态度。
因此,检察机关关于申诉人郎广荣已承担了应尽的举证责任,其证明已达到高度盖然的证明标准等的抗诉意见,与民事法律关于证明标准、举证责任分配所涉及到的逻辑经验与法理领域的一般体认不符,故抗诉意见不成立。
原二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应予维持。
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法院判决如下:维持本院[2004]渝三中民终字第61号民事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