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合集下载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此,需要对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现行的医保支付方式是按病例付费,即按照患者的病情进行结算。

这种支付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一方面,病例付费难以反映医疗服务的价值,容易给医疗机构带来过度治疗的动机;另一方面,在病例付费的方式下,医药费用成为医疗服务的主要成本,而改变成本驱动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应当逐步改变病例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建立起按照服务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让医疗服务的价值得以更为准确地反映,也更容易去掉过度治疗的因素。

二、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制度医疗保险基金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的投入过于单一,依然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出资,必须建立起一个多元投入的体系,让市场主体进入,以改善医院的融资模式。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对资金管理的监管过于薄弱,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对基金进行挤占,或者通过与医院合谋骗取医疗保险基金。

应该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流向的监管,建立起规范的基金管理体系,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

三、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效率医院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决定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效果。

在我国,医院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医药代表通过贿赂等途径向医生推销成本高昂、但不一定适用于患者的药品,这对医患关系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效率:1、建立和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医院管理的监管。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核心内容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核心内容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核心内容医疗保险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国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下面将介绍医疗保险改革的十八项核心内容。

一、拓宽参保范围医疗保险的核心之一就是扩大参保范围,确保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险的福利。

改革中,我国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并推行全民参保政策,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保障。

二、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我国以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多种多样,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改革中将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并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确保各地区的参保人员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

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是本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前,我国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主要是按病种进行报销,这容易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改革后,我国逐步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支付方式,通过系统性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来确定医疗费用的支付标准,提高医疗保险的支付效率和公平性。

四、促进医疗机构改革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医疗机构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国着力推动医疗机构的改革,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内部改革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五、推动药品价格改革药品的昂贵价格一直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难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推进了药品价格改革,通过建立药品价格监管机制,控制药品价格过高,提高医疗费用的可承受性。

六、健全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医疗服务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负担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国努力健全医疗服务价格机制,通过价格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化和透明化,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

七、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医疗质量评价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以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是指国家为保障职工医疗服务需求而实行的免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则是为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需求而实行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都由国家承担医疗费用,覆盖了全体公民。

二、农村合作医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筹集资金,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

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医疗问题。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于1998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保险费用,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向全面覆盖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两项制度的覆盖范围分别包括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

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五、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医保结算,方便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

同时,医保电子凭证的推广也使得参保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办理医保业务。

六、全面医保覆盖和医保扶贫好的,以下是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补充: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特殊群体和基层地区的医疗保障支持力度。

同时,医保药品目录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和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和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其中,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着不少挑战。

为此,针对当前形势,我国政府积极展开医保改革,力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一、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我国政府通过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扩大覆盖范围。

首先,建立了覆盖面广泛的基本医保制度,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保障。

其次,逐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将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使农村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医保待遇。

此外,还加大了对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确保他们不因病致贫,不因病返贫。

二、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政府对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进行了提升。

一是不断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增加保险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就医的实惠度。

二是扩大药品目录和医疗服务项目范围,增加了医保支付的项目,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好处。

三是提高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费用进行了全额覆盖,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优化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为了提高医保制度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是推行电子医保支付,实现了医保支付的线上化,方便了参保人员的就医和报销。

二是建立了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实现了跨地区、跨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

三是加强对医保资金的监管,打击医保诈骗和滥用行为,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旨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通过完善基本医保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以及优化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医保制度,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好处。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旨在提高公众医保待遇,建立更加平等、可持续的社
会保障体系。

首先,加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中国政府扩大了基本医保参保范围,引入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新的医保形式,在城乡居民中逐渐实现共同参保,提高了人民医疗保障
水平。

其次,推进核心医保制度统筹。

中国将原来区分城乡两大医保体系统一为城乡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了省级统筹和跨省异地结算制度,建立了与医药卫生服务价格和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相适应的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保证了参保人员与医疗机构的正常结算
和顺畅的资金流动。

再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公共财政支出,大力扩大社会保障投入,保证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收支平衡和保障水平稳定。

此外,控制医疗费用,将药品价格纳
入医保统一谈判,推进医院绩效激励等一系列举措也有利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医保体系。

最后,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中国医保制度改革强调了医疗机构管理和服
务水平的规范化和提高,要求各级医保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按制度规范开展医保业务,
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和费用管理制度,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医保体验。

总之,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融资、保障、服务等问题的
综合性改革,其目标是建立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医疗保障需求,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以民生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近年来,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备受关注。

医疗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也是国家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从最初的医疗救助到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1. 早期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的医疗保障制度起源于社会的互助和慈善救助。

早在宋代,就出现了“行医济世”的医疗救助制度。

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医疗保障制度。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医疗保障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1951年,中国建立了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1958年,国家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1978年,中国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城镇职工提供了医疗保障。

3. 当代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持续的调整和完善。

2009年,国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2016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医保的政策,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向全民覆盖、全方位保障的目标迈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1. 多层次、多渠道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涵盖商业医疗保险、慈善救助等多种形式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医疗保障体系。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2. 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不断强调公平和可持续性。

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基金、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全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中国医保20年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医保20年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和发展经历了近20年的漫长历程。

自1998年开始推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中国的医保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且在不断完善中。

首先,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对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视,旨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减轻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该制度以城乡居民为主体,覆盖了绝大多数人口。

然而,由于各地区医保水平和管理方式的不一致,医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2024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医保制度和服务,中国政府启动了“大病保险”计划,以提供更广泛的医疗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还针对医保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

例如,2024年,政府取消了城乡分割,实行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医保基金的监管和风险控制,以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将医保制度的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该规划旨在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保障水平、加强医保管理等措施,建立全面覆盖、普惠高效的医保制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医保制度的创新和。

例如,2024年,政府推出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服务,使得参保人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享受医保待遇,方便了人民生活和就医。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基本药物的覆盖力度,提高了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

同时,政府还在推行医保与医院管理,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管,以降低医疗费用。

总之,中国医保制度的和发展经历了近20年的漫长历程。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中国的医保制度在覆盖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仍在不断完善之中。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医保制度的力度,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90年代初期启动,达到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城镇,建立由国家统一规划和立法,覆盖各类单位全体人员,医疗费用由单位、个人、国家合理负担,医疗保险基金在地区范围统筹使用,医疗保险待遇由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的医疗保险制度;具体改革内容为:1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按照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个人和国家合理负担的原则,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于三个方面:1单位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的医疗保险费;2个人按本人工资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的医疗保险费;3国家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用于医疗保险金入不敷出时的资助;企业缴费标准是参照本地区上一年度实际支出的职工医疗费用换算成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其中,该比例不超过10%的,由省一级政府决定,并根据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医疗费用变动情况做出调整;超过10%的,由省一级政府核实,报经国家财政部批准;雇员个人医疗保险费用的缴纳部分,先从1%起步,由企业从雇员工资中代扣,并随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个人缴纳比例;雇员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属地原则,所有企业必须参加所在地的医疗保险制度,执行当地统一的缴费标准;企业雇员的医疗保险费用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退休人员在劳动保险费中列支;2建立个人医疗账户和共济金制度;为了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要求和对雇员个人有所制约,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实行个人专户与社会共济相结合的办法;医疗保险金分为个人专户和共济金两部分;个人专户即为雇员设立的医疗金个人账户,个人专用账户主要用于雇员的门诊和住院治疗;雇员医疗保险基金中扣除了个人专户后余下的部分为共济金,共济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调剂使用;企业为雇员交纳的医疗保险费用的大部分不低于50%和雇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记入个人账户,专款专用,用于支付个人的医疗费用;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企业为雇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的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由地方医疗保险机构管理,集中调剂使用;作为一种过渡办法,经市医疗保险机构批准,原实行劳保医疗的企业,可以管理一部分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在原单位内部调剂使用;个人医疗账户超出,可按规定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付;雇员患国家认定的特殊病种的医治费用,全部由社会统筹医疗费用支付;3个人负担部分医疗费用;雇员个人除了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之外,在就医时还须负担部分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数额与其工资收入水平相衔接,并规定上限,超出个人负担上限的医疗费用由共济金支付;具体支付程序是:医疗费用首先从个人医疗账户中支付;不足部分先由本人垫支,按年度结算雇员在个人医疗账户之外自付的医疗费:超过本人工资收入5%以上部分,由社会统筹支付,个人要承担一定比例;该比例随费用升高而降低:超过工资5%以上,不足5000元的部分,个人负担10~20%;达到5000~10000元部分,个人负担8%~10%;超过10000元的部分,个人负担2%;离退休人员在不须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同时,还可适当的减免个人医疗费用负担;4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后,将改变劳保医疗由企业自管的状况,由医疗保险事业的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社会化的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医疗保险政策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建立医疗保险事业机构,负责经办有关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以及增值保值的事务;此外,医疗费结算方式由原来的门诊、住院采取记账结算方式改为门诊医疗费由个人现金支付,凭处方和收据回单位报销;住院费仍采取记账结算方式;职工就医,必须出示医疗保险机构统一印制的医疗卡,诊疗记录和处方必须送交医疗保险机构;。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途径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途径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途径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显著进展。

为了解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途径,努力提升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几种政策途径:一、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为了提供广泛而全面的医疗保障,我国采取了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途径。

其中包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重大疾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得全民都能够享受到相对统一的医疗保障待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为了提高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加强筹资机制的,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水平和财务可持续性。

其次,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通过合理的费用控制和管理机制,降低医疗费用增速,提高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

此外,进一步扩大医保基金的支付范围,增加报销比例和补偿标准,提高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福利的满意度。

三、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了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效率和质量,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途径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其中包括鼓励公立医院,推动公立医院改变过度依赖药品收入的现状,提高诊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此外,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支持,鼓励和引导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服务,减少对大医院的过度依赖。

此外,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和分配,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态度。

四、推动药品供应和医疗技术的为了实现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途径来推动药品供应和医疗技术的。

其中包括加强药品价格和采购管理,降低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推行药品集中采购和医疗服务定点机构制度,提高医药供应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对医疗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途径包括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动药品供应和医疗技术的。

这些政策途径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一、引言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2.1 背景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多轮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性增加以及慢性病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旧有医疗保障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全民健康需求。

2.2 现状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多个层级。

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制度的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待遇不均、报销比例低、医疗费用过高等。

三、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3.1 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优质医疗资源,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跨地区合作机制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3.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可以通过推动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等方式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3.3 保障全民健康权益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保障全民的健康权益。

通过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可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负担,从而更好地保障全民的健康权益。

四、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措施4.1 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由各个部门和地区负责管理,导致政策协调和统筹不够。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推动各项医疗保障政策的有机衔接。

4.2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剖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剖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剖析一、前言中国是人口大国,医疗服务需求量大,但医疗服务供给出现了瓶颈,医疗体制需要不断改革。

本文将剖析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二、历史演变1. 毛泽东时代:医疗体制社会主义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疗体制进行了社会主义化改革。

国家全面实行医疗卫生工作社会化,全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2. 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下的医疗保障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始,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成为当时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

当时医疗保障制度以单位为主体,单位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障。

3. 90年代:市场化医疗改革的探索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价格改革,导致医药价格大幅上涨,医保基金收不抵支。

此后,中国开始进行市场化医疗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自主定价改革,允许民营医疗机构的兴起。

4. 21世纪:新医改实行2009年,中国开始全面推行新医改。

新医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医保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和药价改革等。

三、现状分析1.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中国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中国医生数量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质量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

2. 医疗费用高昂医疗费用是中国医疗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公立医院的医疗价格高企,医药费用占比较高。

3. 医疗保障面临挑战医疗保障制度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是一个核心问题。

尽管中国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但医疗保障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4. 科技创新水平落后医药科技创新是中国医疗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但当前情况并不容乐观。

中国的医药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落后,对医疗质量和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四、未来展望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仍需不断推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医疗技术、管理水平,推动医保制度改革,加强医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让中国的医疗服务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对于公民健康福利的保障机制,旨在提供财务保障和医疗服务的平衡。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议题。

一、改革的动因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口老龄化现象渐渐显现,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慢性病和抗癌药物等医疗费用也相应增加,对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提升,使得医疗费用逐年攀升,成为医保系统的重要负担。

此外,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和管理中存在问题,导致滥用和浪费现象增加,加大了对医疗保障体系的压力。

二、改革的目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可持续和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

公平是指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医疗保障待遇,避免因贫富差距导致的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

可持续性是指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和经费筹措,保证医疗保障制度的长期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

高效性是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关怀。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医疗保障制度中来。

其次,建立与发展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保险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医保支付的便捷化。

此外,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推进医疗费用透明化和合理定价。

另外,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人群。

最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的管理,加大经费调剂和监管的力度,防止基金滥用和浪费。

四、改革的挑战和对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建立统一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协调医保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平衡公共和市场的利益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其次,加强医疗服务的规范和评价,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加强医疗保障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医保意识和参与度。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成果一方面,改变了旧中国缺医少药的历史,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水平。

我国的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4岁提高到1999年的71岁。

另一方面,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背景原因公费、劳保免费医疗制度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职工医疗费用由国家和单位包揽,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和企业医疗费用负担沉重。

二是全额报销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三是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亟待拓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日益显露出机制上的弊病,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4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具体措施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具体实施细则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市、州、盟)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解读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解读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解读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并在其中提出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本文将对这些核心制度进行深入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我国大力推行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机制,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

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提高医疗质量。

我国通过建立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按病例付费等多元化的医保支付方式,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三、医保目录调整医保目录调整是为了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通过定期对医保目录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了医疗保障范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通过建立医疗服务价格与医保支付水平相适应的机制,实现了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五、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国通过推动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等措施,实现了医疗服务供给的优化升级。

六、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是为了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我国通过建立公益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加强公立医院资源整合和绩效考核,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

七、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改革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改革是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的重要举措。

我国通过建立统一的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管,确保了医保基金的有效使用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

八、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医疗服务质量改革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0.02.25•【文号】•【施行日期】2020.02.2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体制改革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2020年2月25日)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的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现就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通过统一制度、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提升服务,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协调性,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应保尽保、保障基本,基本医疗保障依法覆盖全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确定保障范围和标准。

坚持稳健持续、防范风险,科学确定筹资水平,均衡各方缴费责任,加强统筹共济,确保基金可持续。

坚持促进公平、筑牢底线,强化制度公平,逐步缩小待遇差距,增强对贫困群众基础性、兜底性保障。

坚持治理创新、提质增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医保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增强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保障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药服务。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因此,患者在医疗机构面前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其权 益容易受到侵害,需要政府予以保护。政府在社会医疗保 障制度运作中具有创造体制环境和提供政策支持等作用, 承担着监管、协调和服务等职能。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障制 度的运作和改革中,是一个十分主要的参与者,发挥着非 常关键的作用。
2、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第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社会成
员都能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有利于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有利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第二,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和方式要与我国社会生产 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国家和企业不 能包揽全部医疗费用。
第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成员享受基本医疗保 障待遇要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适当挂钩。
第四,建立医患双方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保障基本医疗。
改革试点的重点是实现机制转换,建立社会统筹医疗 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新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 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建立社会医疗保障费用筹集机制。医疗保险费 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四部委《试点意见》提出: 单位缴费,参照本城市上年实际支出的职工医疗费用换算 成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 10%的,由省人民政府决定,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 况和实际医疗费用水平适时调整。超过职工工资总额10% 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经国家财政部批准。根据以上 意见,镇江、九江两市经过测算,按照本市的实际情况, 规定单位缴费标准,按用人单位上年度在职职工工资总额 与离退休人员费用总额之和的10%,确定为1995年单位 筹资比例。
1992年5月,国务院成立医疗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标 志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总体改革进入了预备阶段。医疗 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各方面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员,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家卫生部、劳动部分别提出了改革 的初步方案,在此基础上,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对方案进 一步修改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包括医疗制度改革、医学教育、医疗技术和医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成就。

一、医疗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疗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医改政策,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城乡居民。

2009年,中国推出了全民医保制度,为全国所有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

在医疗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得到了加强和改善,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条件。

二、医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医学院校的建设方面,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加强了对医学院校的支持,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中国还积极开展医学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提高了中国医学教育的水平。

三、医疗技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不断加大对医学科研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医疗技术的水平。

在医疗器械和药品研发方面,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成功研制了许多高科技医疗设备,如大型医用CT、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和微创手术设备等,为医学诊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同时,中国的药品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批创新药物走出了国门,为全球医药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医疗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医疗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不断加大对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医疗设施的建设步伐。

目前,中国的医疗设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地区也有了大量现代化的医疗设施。

中国还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使医疗资源能够更加均衡地分布,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便利的就医方式。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医疗制度改革、医学教育、医疗技术和医疗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服务。

《近年来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综述报告》2400字

《近年来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综述报告》2400字

近年来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综述报告目录近年来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综述报告 (1)(一)医疗保障制度趋于完善 (1)(二)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1)(三)医疗保障标准渐次提高 (2)(四)医疗保障服务取向人性化 (3)(五)医疗保障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在新时期,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新农村合作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维护了农民自身的权益;其次,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和完善。

新时期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和预期寿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成就最终得到了各国和国际卫生组织的认可。

(一)医疗保障制度趋于完善20世纪初,国家于2002年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推动建立以重大疾病统筹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系和机制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

2009年,国家明确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定位,明确了其制度地位。

2013年,卫生部下发《关于2013年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通知》,补贴不断完善。

此外,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要求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

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各级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均补贴。

2018年成立国家医疗保障局,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中央与地方联动的模式。

2019年,全国医保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医疗保险,研究部署2019年医疗保险的主要任务。

(二)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率。

2019年1月1日至31日,全国医疗保障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议程主要包括:(1)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其二、三次全会精神;讨论如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具体工作计划;总结去年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全面部署当前医疗保障工作;2018年发布一系列医疗保障成果。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近几年,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将对全国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病人享受及医疗费用支付等方面带来重要影响及成就。

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主要困难。

首先,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资金缺乏。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投入的医疗保障资金与实际需求之比尚偏低。

其次,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地区的医疗质量、设备及服务等往往远低于城市地区,城乡之间的医疗事业发展尚未得到有效的补偿。

此外,就业主体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反应也不尽人意,医疗保险人员尚难以完全覆盖需要医保群体。

此外,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困难,如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管理、医保报销政策和管理、医保结算技术和系统建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首先,应加大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重点增加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

其次,应加大对技术水平、设备设施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投入,缩小城乡医疗服务质量差距。

此外,应强化社会政策宣传及群众教育,提高就业主体及社会公众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解及认同。

另外,应加强医保政策改革,简化报销程序及实施改革,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策环境,完善医疗保险结算技术及系统,实行医疗费用按价支付制度,发挥政府、市场主体及民间资本的协同作用,
实施“三公”支付制度,尽快完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综上所述,当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许多主要困难,但我们也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正确处理医疗保障和医疗改革之间的关系,健全医疗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良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之相配套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在加速进行.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受众最广、变革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息息相关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权益,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家政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又在农村发展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这些都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保障职工健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却暴露出了很多的缺陷。

主要体现为(1)由于企业规模不同、效益不同、职工队伍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医疗费用的负担很不均衡;(2)是这种制度导致的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越来越多,企业和国家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使国家、企业和职工都受到损害。

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1988年,我国职工人数上涨30,而同期的医疗费用却上涨414;人均医疗费用上涨310;1988年以来我国医疗费用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但是1992年以来医疗费总额的增长明显钝化。

自1991年至1994年职工的总医疗费增长分别为17、18、23、21。

与工资总额同期增长率13、19、25、35相比,人均医疗费的增长1992年以后也低于人均工资的增长,1994年甚至低于消费价格指数25的涨幅。

北京、上海等一般被认为医疗费增长较快的地区,实际上医疗费增长也都低于工资增长,甚至天津、辽宁等国有企业集中的地区医疗费增长不足10。

这种相对钝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医疗事业总体投入不足、尝试性改革抑制过渡消费、国企经营状况的恶化导致的无力负担、医疗消费的改革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种种原因说明了一点事实——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消费水平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得到相应的提高。

这种国民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现实中,由于人口老龄化、科技进步、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们医疗需求提高等原因造成医疗费用的上升,所有这些都冲击并推动着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

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
国家进行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改革尝试自1994年开始,在九江和镇江试点进行以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为基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1996年在全国57个城市扩大试点。

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简称《决定》)发布以来,1999年、2000年,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以《决定》为主体,以10多个密切相关配套政策为支撑的政策体系,这标志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

这一政策体系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统一的政策依据。

改革的目标是自1998年起用3-5年的时间,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基础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根据人口和经济特征,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医疗风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首先,全国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本着“基本水平、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基本原则,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福利型转变为保险型,由包揽型转变为分担型,由自保型转变为互济型。

其次,以自愿的原则,发展补充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的,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互助医疗保险和社区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也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办法是由我国的国情、国力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财政困难、企业效率不高,所以为了使医疗保险既能发挥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具体需要,宜实行多种保障模式。

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深层次影响
医疗保险的性质是国家和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用于患病、受伤、年老的治疗费用、服务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

它作为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器,无论对于体制的顺利转轨,还是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又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性举措之一,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之一。

因此,对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这项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和亿万职工利益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尽力做好。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1999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为81%,失业保险为72%,而基本医疗保险不到10%。

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从1998年全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出台至去年上半年,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仅有1396万人,而此时全国的失业人口就达1120万人,其中95%以上的职工都不能得到基本医疗保险。

同时,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总数也达到1176万人。

如果这部分人群的就医难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或缺乏正确的处理和引导,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长和蔓延。

所有这些要求各地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分散决策、因地制宜,也要求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

四、改革中存在的难点及主要操作策略
当前我国的医改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外部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给统筹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和部分企业仍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内部问题是医保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基础管理比较落后;配套改革方面的问题是医疗机构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尚未到位。

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主要总结为五个方面:医疗机构改革难到位;资金筹措渠道难统一;社会统筹难操作;账户管理难分开;筹资比例难确定。

因为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涉及到许多群体利益关系的调整,宜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负担不能过重,标准不能过高、推进速度不能过急,充分考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负担能力和医疗需求的差异,区别制定标准,改革的范围也要逐步拓宽。

鉴于我国现在医疗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水平不高,大众购买不起,所以必须参考国民经济状况,保持医疗投入的适度增长。

我国现在的医疗消费水平还很低,全国医疗费占GDP比重只有3左右(1990年),不仅与发达国家平均的9.2难以比拟,在发展中国家也不算高,如印度为6,亚洲平均为4.5。

改革实践中有效地控制医疗费中不合理的因素,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改效率。

目前已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行政干预、加强保险机构的监督作用等。

今后还可以参考美国的作法(或设想),加强对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