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 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于间接批双驳。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 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 也就不攻自破了。
2.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
3.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 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 志”。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 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 论点是错误的。用的是批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式。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1.“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 自己。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了一条自我麻醉的道路,这就是发展着 “自欺力”的表现。
2.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又通过一字之差的 两个词的对比,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党当局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 味,使本文妙趣横生。
1.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 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2.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 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
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 亭杂文集》等。
他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横眉冷对 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真实的写照。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 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树靶子
一、自学径
驳论文写作思路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证明自己 的观点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1.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 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 种问题而作。杂文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 议论。驳论就是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4)“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 、法显、玄奘、谭嗣同等。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 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 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 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 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
1.作者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诗意—情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导方向) (一)第l、2段,揭示了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什么? (二)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国民党检查官曾删掉了“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 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 今了。”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五)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论点的? (六)“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七)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中国 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八)第9段“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筋骨”“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 分别指什么? (九)“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 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二、感知石
1.第一部分: (1-2) 揭示敌论,树靶子——摆出(揭示)对方错误的论点和论据。 2.第二部分: (3-8)反驳敌论——以古今事例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1)第一层(3-5),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直接反驳) (2)第二层(6-8),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间接反驳) 3.第三部分(9): 得出结论,亮观点——自信力的有无看筋骨和脊梁及“地底下”。
《九一八事变》rm视频片段欣赏.rm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搽(chá) 玄(xuán)虚 kuāng (诓)骗 省(xǐng)悟 miǎo (渺)茫(mǎng) 家谱(
pǔ) 脂(zhī)粉 摧(cuī)残 倘(tǎng)若 mǒ(抹)杀 慨(kǎi)叹 脊(jǐ) 梁 诬蔑(miè) 濒(bīn)临 qí (祈)祷(dǎo) 前 pū(仆)后继 舍shēn(身)求法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 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 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 ”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 ,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 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1.“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有着坚定信念 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中华儿女。
2.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 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慧心—爱心—悟心
爱上语文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慧心诗意”: 用聪慧的心“感受”语文的诗情画意——
让我们“快乐”; “爱心情意”:
用仁爱的心“感知”语文的真情实意—— 让我们“高尚”; “悟心创意”:
用灵悟的心“感悟”语文的美情新意—— 让我们“独特”。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导方向) (十)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十一)你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十二)赏析下列句子。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 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 今了——却也是事实。 2.第2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指哪些人? 3.第3段“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分析两个“也”的 含义。 4.第4段“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 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新生路”指什么? 5.第6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第7段 “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7.第8段,“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而总在被摧残…那简直是诬 蔑”中“总”和“简直”么表达效果?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 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 2.希望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也不是“自信”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于1920年成立,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 调节相互矛盾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 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 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 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 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 ”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 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 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 这篇文章。
(1)“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 献的知识分子,如毕生、张衡、李时珍等;
(2)“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 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王安石、李自成、岳飞、文天 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
(3)“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 ,如杜甫、白居易、海瑞、包拯等;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目标牌】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 艺术特色。(重点)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 点;(难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素养)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1.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 入标题中,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2.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肯定,既有向大众的询问 ,又有自己的质疑,这几方面交织在一起,使标题的内涵非常丰富。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1.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2.事实论据论证: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侧重于历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侧重于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导入门】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 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 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 ,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 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2.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3.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4.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5.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 生命。 6.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7.为民请命: 旧指为人民作主,出面反映百姓疾苦。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