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吟书要-明-冯班
“海虞二冯”诗学之差异
“海虞二冯”诗学之差异赵炜【摘要】“海虞二冯”指的是明末清初常熟的两位重要诗人:冯舒与冯班。
“二冯”上承诗坛巨擘钱谦益“通经汲古”的诗坛变革旗帜,下启虞山诗学的新路向,实为虞山诗学的新一代盟主。
“二冯”诗学之共同点颇多,如抨击明末“七子”、“竟陵”诗风,重申诗文之辨,推崇晚唐诗风等等,凸显出虞山诗学的显著特色。
然两者诗学也存有一定差异,论及者较少,当结合其人格禀性、学术经历作进一步分疏,深化学界对“二冯”诗学的理解。
%“Er Feng” (Feng Shu and Feng Ban ) are two famous poets in Yu Shan during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 They are actually the leaders of the poetic circles in Yu Shan . Their poetic thoughts inherit the thought of Qian qianyi and open up a new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u Shan's poetics . There are so many common points in “Er Feng” poetics , including attacking the poetics of “Qi Zi” and“Jing Ling” , resta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oem and article and advocating the style of poems of late Tang dynasty . But only a few researchers touc h up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r Feng” , which should be given more research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海虞二冯;诗学;诗法;差异【作者】赵炜【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二冯”指明末清初虞山的两位重要诗人:冯舒和冯班。
书家珍藏150条历代书论精髓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水彩画创作的基本技法探析论文(优秀范文5篇)
水彩画创作的基本技法探析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水彩画创作的基本技法探析论文摘要水彩画历史悠久大体经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
创作是画家通过绘画表现思想、情节、历史事件等不同于别人或以前没有表现过的绘画作品及绘画过程。
水彩画创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创作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素材,严谨的构思、构图和巧妙多变的表现技法。
创作素材的收集和挑选是创作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创作中的构思和构图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需掌握构图中的视觉要素、造型手段和构图原则。
画面的基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画面的感受。
水彩的技法更是丰富多变。
水彩画的创作和研究应该“脱”水彩之“俗”,要在观念上改变,要有大艺术观,既要重技,更要重艺。
关键词:水彩画;创作;素材;构图;基调;技法。
AbstractWatercolor paint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ncient, medieval, modern andcontemporary experiences four periods.Creation is the painter through paintingrepresent thought, plot,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different from others, or don't showbefore painting and painting process.Watercolor painting creation is a verycomplicated process, the key is to have good material, strict conception, composition,and clever and changeable representation.The material collection, selection and use isan important premise of painting creation.Creative concep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etwo are mutually promoting and closely related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tomaster the composition of visual elements, modell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composition.Picture the tone of a direct impact on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 picture.Watercolor techniques is richand changeful.Watercolor techniques is rich andchangeful.The creation of watercolor painting and research should “take off”watercolor “common”, on the concept of change, want to have great artistic value, aswell as heavy, more heavier.Key words: Watercolor painting;creation;material;The composition is;The tone;The technique.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一、水彩画概述二、水彩画创作三、创作素材(一)风景素材的收集(二)人物形象素材的收集四、创作构思与构图(一)构思与构图的关系(二)构图中主要的要素和造型手段(三)构图中的变化统一原则五、确定画面的基调(一)色相的对比(二)明度对比六、处理画面的巧妙技法(一)水彩画的基本技法(二)水彩画的特殊技法七、总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一、水彩画概述。
冯班《钝吟书要》
冯班《钝吟书要》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
我于此有功,今为尽言之: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
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
意不周币则病生,此时代所压。
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
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
唐人行书皆出二王,宋人行书多出颜鲁公。
赵子昂云:用笔千古不变。
只看宋人亦妙,唐人难得也。
蔡君谟正书有法无病,朱夫子极推之。
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是古人秘法。
姜白石云:不必如此。
知此君愦愦。
黄山谷纯学瘗鹤铭,其用笔得于周子发,故遒健。
周子发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
近董思白不取遒健,学者更弱俗,董公却不俗。
虞世南能整齐不倾倒。
欧阳询四面停匀,八方平正。
此是二家书法妙处,古人所言也。
欧书如凌云台,轻重分毫无负,妙哉!欧公一片神骨,极有作用,倚墙靠壁,便不是。
巉子山一流人有墙壁,所以不好。
姜立纲尤俗。
余见欧阳信本行书真迹,及皇甫君碑,始悟定武兰亭全是欧法。
姜白石都不解。
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
当学蔡君谟书,欲得字字有法,笔笔用意。
又学山谷老人,欲得使尽笔势,用尽腕力。
又学米元章,始知出入古人,去短取长。
荐季直表不必是真迹,亦恐是唐人临本。
使转纵横,熟视殆不似正书,徐季海似学此也。
汉人分书不纯方,唐人分书不纯扁,王司寇误论,只看孝经与劝进碑尔。
顾云美云:唐人分书极学汉人。
此论佳,可破惑者。
八分书只汉碑可学,更无古人真迹。
近日学分书者乃云:碑刻不足据。
不知学何物?汉人分书多剥蚀,唐人多完好。
今之昧于分书者多学碑上字,作剥蚀状,可笑也!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
贫人不能学书,家无古迹也。
然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
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
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
书法名人名语
书法名人名语●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瓘】●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瓘】●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瓘】●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漂若惊鸾【晋·索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瓘】●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瓘】●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一.字如其人立品为先●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颐园画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清.刘熙载〈艺概〉●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近现代旧体诗集书目
近现代旧体诗集书目近现代旧体诗集书目近现代旧体诗集书目(一)《张维屏诗文选》作者:张维屏(1780-185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3.2元另有《听松庐诗钞》《林则徐诗集》作者:林则徐(1785-1850),另有《云左山房诗钞》行世《陈沆集》作者:陈沆(1785-1825)湖北教育出版社32.00元《后湘诗集》作者:姚莹(1785-1853)《柏枧山房诗集》作者:曾梅亮(1786-1856)《龔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1792-1841)上海古籍出版社《仙屏书屋诗录》作者:黄爵滋(1793-1853)《(合+曼)(谷+九)亭集》作者:祁嶲(隽?)藻(1793-1866)《魏源集》作者:魏源(1794-1857),有《古微堂诗集》行世《思伯子堂诗集》作者:张际亮(1799-1843)《东洲草堂诗集》作者:何绍基(1800-1874)上海古籍出版社《海秋诗钞》汤鹏(1801-1844)《怡志堂诗初编》作者:朱绮(1803-1861)《林昌彝诗文集》作者:林昌彝(180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海天琴思录/海天琴思续录》作者:林昌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射鹰楼诗话》作者:林昌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復莊詩問》作者:姚燮(1805-1864) 中華書局《倚晴楼诗集》作者:黄燮清(1805-1864)《通父诗存》作者:鲁一同(1805-1863)《巢經巢詩抄》作者:鄭珍(1806-1864)箋注:白敦仁巴蜀書社《咄咄吟》二卷附录一卷作者:贝青乔(1810-1863)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另有《半行庵诗稿》行世。
另查百度图书也有另一作者曹晟的《咄咄吟》刊世,(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然不此曹晟是何人?此书是否为旧体诗集,待查。
《曾國藩詩文集》作者:曾国藩(1811-187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版《郘亭诗钞笺注》一册作者:莫友芝(1811-1871)笺注:龙先绪、符均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程待郎遗集》三册作者:程恩泽(1812-1876)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逊学斋诗钞》作者:孙衣言(1814-1890)《龙壁山房诗集》作者:王拯(1815-1876)《伏敔堂诗录》作者:江湜(1818-1866)《迟鸿轩诗弃》作者:杨岘(1819-1896)《白香堂诗集》作者:邓辅纶(1823-1893)《黄鹄山人诗集》作者:林寿园(1821-1897)《意苕山馆诗》十六卷,作者:陆嵩(1791-1860)《敦艮吉斋诗文存》作者:徐子苓(生平不详)《柈湖诗集》作者:吴敏树(1805-1873)《秋蟪吟馆诗钞》作者:金和(1818-1885)《春在堂全书》作者:俞樾(1821-1907)《濂亭遗诗》作者:张裕钊(1823-1894)《蘅花馆诗录》作者:王韬(1828-1897)《白华绎树阁诗初集》作者:李慈铭(1830-1894),后门人从日记中辑出未见世诗,集成《杏花香雪斋诗》《瓶庐诗稿》作者:翁同龢(1830-1904)《复堂诗》作者:谭献(1832-101)《湘綺樓詩文集》作者:王闓運(1833-1916)岳麓書社《張之洞全集》作者:張之洞(1837-1909)中華書局《桐城吴先生诗集》作者:吴汝纶(1840-1903)《写经斋诗文稿》作者:叶大庄(1844-1898)《缶庐诗》作者:吴俊卿(1844-1827)《于湖小集》作者:袁昶(1846-1900)商務印書館叢書1937年第一版《春闱杂咏》作者:袁昶商務印書館叢書1937六年第一版《樊樊山诗集》三册作者:樊增祥(1846-1931)上海古籍出版社158.0元《沧趣楼诗》二册作者:陈宝琛(1848-19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85.00元《人境庐诗草笺注》一册作者:黄遵宪(1848-1905)上海古籍出版社64.8元《涧于集》作者:张佩纶(1848-1903)《蓼园诗钞》五卷,作者:柯绍忞(1850-1933)《醉芸馆诗集》作者:李经世(1851-1891)《海日樓詩集》作者:沈曾植(1851-1922)校笺:钱仲联中華書局《八指頭陀詩文集》一册作者:释敬安(1851-1912)岳麓書社`《畏庐诗存》作者:林纾(1852-1924)《桂之花轩诗集》朱铭盘(1852-1893)《张季子诗录》作者:张謇(1851-1926)《散原精舍詩文集》二册作者:陈三立(1852-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100.0元《瘉壄堂诗集》作者:严复(1853-1921)《文希道先生遗诗》作者:文廷式(1854-1904)《范伯子詩文集》一册作者:范當世(1854-1904)点校:马亚中/陈国安上海古籍出版社65.00元《滮湖遗老集》作者:金蓉镜(1856-1930)《石遺室詩文集》作者:陳衍(1856-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陈石遗集》三册作者:陈衍福建人民出版社《说剑堂集》一册作者:潘飞声(1857-1934)《铁云诗存》作者:刘鹗(1857-1909)《鸣坚白斋诗集》作者:沈汝瑾(1858-1917)《涛园诗集》作者:沈瑜庆(1858-1918)《琴志楼诗集》一册作者:易顺鼎(1858-1920)上海古籍出版社120.0元《万木草堂詩集》一册作者:康有为(1858-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30.0元《劉光第全集》作者:劉光第(1859-1898)中華書局《梦痕仙馆诗钞》张其淦(1859-1946)《节庵先生遗诗补辑》一册,作者:梁鼎芬(1859-1920),编辑:汪宗衍《抱碧斋集》作者:陈锐(1860-1922)《觚庵诗存》作者:俞明震(1860-1918)《海藏樓詩》一册作者:郑孝胥(1860-1938)上海古籍出版社50.0元《夏曾佑诗集》作者:夏曾佑(1861-1924)《思阁诗集》线装两册,作者:华世奎(1863-1941)民国影印本《观古堂诗录》线装两册叶德辉(1864-1927)清末刻本《雁影斋诗》不分卷李希圣(1864-1905)《岭云海日楼诗钞》一册作者:丘逢甲(1864-19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楚望阁诗集》十卷,《石巢诗集》十二卷程颂万(1865-1932)《睫X 室诗钞》线装四册裴景福(1865-1937)民国七年石印本按收藏者没有说明中间X是表示什么,疑为闇字?《正道居集》作者:段祺瑞(1865-1936)《居东集》二卷作者:蒋智由(1865-1929)女弟子吕美荪为刊《蒋观云先生遗诗》《譚嗣同詩集》作者:譚嗣同(1865(1866?)-1898)北京出版社《莽苍苍斋诗》二卷谭嗣同《雪堂自述》作者:羅振玉(1866-1940)江蘇人民出版社《黃人集》一册作者:黃人(1866-1913)《环天室诗集》五卷,另有《后集》一卷,《外集》一卷,《支集》一卷,载《学衡》杂志作者:曾广钧(1866-1929)《姑留稿》未详卷数作者:何振岱(1867-1852)《蛮巢诗词稿》三卷作者:张鸿(1867-1941),又有《游仙诗》一卷,合杨无恙,钱仲联作品另别行。
冯班及其《钝吟杂录》
பைடு நூலகம்
钱谦 益 、 瞿式 耜之后 虞 山诗 派 阵营 中最 有建 树 的诗人 。其一 生勤 于笔 耕 , 著述 颇 丰 , 死后 大半 散佚 。 但 现存 世 的 尚有 :钝 吟书要 》 卷 、冯 氏小集 》 卷 ( 《 史稿 》 一 百 四十八 《 文志 四》 七 卷 , 《 一 《 三 按 清 卷 艺 作 故此 为缺本 ) 《 吟杂 录》 一作 《 吟老 人杂 录》 十卷 、钝 吟 集》 、钝 ( 钝 ) 《 三卷 、 钝 吟别 集 》 《 一卷 、 钝 吟余 集 》 卷 、 《 一 《 游仙 诗 》 二卷 、钝 吟老人 集外 诗》 卷 、钝 吟 老人 文稿 》 《 一 《 一卷 、钝 吟乐府 》 卷 。上述 著作 除 《 吟书 《 一 钝 要》 , 收入 《 吟老人遗 稿 》 凡 九种 二十 三卷 。近人 张鸿 又将 《 吟老人 遗稿 》 外 均 钝 中, 钝 与冯 舒《 庵遗 稿》 默
作者 虽对 所 名 “ 家 ” 六 有异 议 , 但认 为其 “ 论 皆有 根柢 ” “ 议 、 大端 可取 ”]评 价 颇高 。他亦 究 心于 史 , 【, 】 据 《 明史 》 九十七 《 卷 艺文志 二》 , 载 曾著 有《 贤 事略》 先 十卷 、 明右 史 略》 十卷 。《 《 三 先贤 事略 》 广罗 旧闻 , 记 历代 人物 , 属传 记类 史书 ; 明右史 略》 《 为不满 于 《 通纪 》 详 而野 ” 《 学 编》 “ 而 疏 ” 的“ 、吾 的 裁 而改作 , 属编 年体史 书 , 因其 “ 就而卒 ” 为一 部未竞 之作 。 未 固, 冯班 兄冯 舒 , 已苍 , 默庵 , 字 号 又号癸 巳老人 , 卒 年不 生
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境遇的无限感慨
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境遇的无限感慨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是一首深具情感和意境的咏史怀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遗迹的感怀,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境遇的无限感慨。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将要到来,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2、注释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三、创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许浑任监察御史时。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写诗人登咸阳城阁楼眺望远方风景之所思所慨。
诗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而历代流传以“咸阳城东楼”为题更为广泛。
周汝昌主张“西楼”,理由是“一是醒豁,二是合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诗云“一上高城万里愁”。
“一上高城”者,登上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也。
许浑青年时代由家赴京应试,多次名落孙山,利用间隙一游咸阳,是很自然的事。
“万里愁”,谓其离家之后,功名无望,不免忧愁也。
离家既远,又数上不第,秋晚登临,自不免有岁月蹉跎,老大徒伤的慨叹。
关于书法方面的名言
关于书法方面的名言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名言是关于书法方面的吗?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关于书法方面的名言,希望你喜欢!1)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2)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
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3)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北宋.苏轼《论书》4)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
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唐.蔡希综《法书论》5)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
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
晋.王羲之《笔势论》6)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南宋.姜夔《续书谱》7)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
明.项穆《书法雅言》8)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
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9)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10)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
古代书法名家名言名句
古代书法名家名言名句书法一般多指后世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古代就有很多的书法名家,他们描写了很多的书法名言名句,流传深远,下面店铺为你分享的是古代书法名家名言名句,希望你喜欢!古代书法名家名言名句(最新篇)1) 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舞凤翔鸾,则其妙也。
李华《二字诀》2) 徐公曰: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
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能解也。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3)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氧气以充其志。
明.项穆《书法雅言》4) 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唐。
欧阳修《三十六法》5) 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锬。
南朝.瘐肩吾《书品》6) 身者,元帅也。
心者,军师也。
手者,副将也。
指者,士卒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7) 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
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
清.宋曹《书法约言》8) 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
南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9) 故学书必先作气,立志高迈,勇猛精进。
清.朱履贞《书法捷要》10)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11) 设乃一向规矩,随其工拙,以追肥瘦之体,疏密齐平之状,过乃戒之于速,留乃畏之于迟,进退生疑,减否不决,运用迷于笔前,震动惑于手下,若此速造玄微,未之有也。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12) 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
明.项穆《书法雅言》13) 九.变化万千贵在自然14) 凡书通既变。
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楮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
《钝吟杂录》全文-古籍
钝吟杂录《钝吟杂录》•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清冯班撰。
卷首自署曰上党,从郡望也。
是书凡家诫二卷,正俗一卷,读古浅说一卷,严氏纠谬一卷,日记一卷,诫子帖一卷,遗言一卷,《通鉴纲目》纠谬一卷,将死之鸣一卷。
班著述颇多,殁后大半散佚。
其犹子武,搜求遗稿,仅得九种,裒而成编。
家诫多涉历世故之言,其论明末儒者之弊,颇为深切。
正俗皆论诗法读古浅说多评诗文,日记多说笔法、字学,皆间附杂论。
严氏纠谬辨严羽《沧浪诗话》之非,诫子帖多评古帖,论笔法末附以社约四则,皆论读书之法。
遗言、将死之鸣皆与家诫相出入。
《通鉴纲目》纠谬尚未成书,仅标识五条,武录而存之耳。
大抵明季诸儒,守正者多迂,骛名者多诈,明季诗文,沿王、李、锺、谭之馀波,伪体竞出。
故班诸书之中,诋斥或伤之激。
然班学有本源,论事多达物情,论文皆究古法。
虽间有偏驳,要所得者为多也。
乐府乐府至有明而业杂,出奴入主,三百年来,迄无定论。
《钝吟杂录》中乐府诸论,折衷群言,归于一是,果有别裁伪体者,将不河汉斯言也。
录其醇无疵者六则,与钱木庵《唐音审体》互参。
时俗谬误,其知所返乎?雪樵识。
◎古今乐府论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于钟吕为乐。
自后世文士或不闲乐律,言志之文,乃有不可施于乐者,故诗于乐画境。
文士所造乐府,如陈思王、陆士衡,于时谓之“乖调”。
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
则是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
乐府题目,有可以赋咏者,文士为之词,如《铙歌》诸篇是矣。
乐府之词,在词体可爱,文士拟之,如“东飞伯劳”、《相逢行》、“青青河畔草”之类,皆乐府之别支也。
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七言盛于时,诗赋多有七言,或有杂五七言者,唐人歌行之祖也。
声成文谓之歌。
曰“行”者,字不可解,见于《宋书乐志》所载魏、晋乐府,盖始于汉人也。
至唐有七言长歌,不用乐题,直自作七言,亦谓之歌行。
故《文苑英华》歌行与乐府又分两类。
今人歌行题曰古风,不知始于何时?唐人殊不然,故宋人有七言无古诗之论。
冯班《钝吟书要》
钝吟书要---------------------------------------------------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
我于此有功,今为尽言之: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
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
意不周币则病生,此时代所压。
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
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
唐人行书皆出二王,宋人行书多出颜鲁公。
赵子昂云:用笔千古不变。
只看宋人亦妙,唐人难得也。
蔡君谟正书有法无病,朱夫子极推之。
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是古人秘法。
姜白石云:不必如此。
知此君愦愦。
黄山谷纯学瘗鹤铭,其用笔得于周子发,故遒健。
周子发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
近董思白不取遒健,学者更弱俗,董公却不俗。
虞世南能整齐不倾倒。
欧阳询四面停匀,八方平正。
此是二家书法妙处,古人所言也。
欧书如凌云台,轻重分毫无负,妙哉!欧公一片神骨,极有作用,倚墙靠壁,便不是。
巉子山一流人有墙壁,所以不好。
姜立纲尤俗。
余见欧阳信本行书真迹,及皇甫君碑,始悟定武兰亭全是欧法。
姜白石都不解。
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
当学蔡君谟书,欲得字字有法,笔笔用意。
又学山谷老人,欲得使尽笔势,用尽腕力。
又学米元章,始知出入古人,去短取长。
荐季直表不必是真迹,亦恐是唐人临本。
使转纵横,熟视殆不似正书,徐季海似学此也。
汉人分书不纯方,唐人分书不纯扁,王司寇误论,只看孝经与劝进碑尔。
顾云美云:唐人分书极学汉人。
此论佳,可破惑者。
八分书只汉碑可学,更无古人真迹。
近日学分书者乃云:碑刻不足据。
不知学何物?汉人分书多剥蚀,唐人多完好。
今之昧于分书者多学碑上字,作剥蚀状,可笑也!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
贫人不能学书,家无古迹也。
然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
宋代科举弥封誊录制度与书法意趣变化的关系
统治者来说 , 书法 的优劣在取士标准 上 的重 要性甚 至超越 了经史 , 被认 为是贵族 子弟 首先要 掌握 的 基本技 能 , 故宋人洪迈在 《 容斋 随笔》 中称 : “ 既 以书为艺 , 故唐人 无不工楷 法 ” ④, 这应该 是 比较 公允
的评 论 。
入宋 以后 , 科举考试 的规模不断 扩大 , 无形 之 中增加 了政 府 的管理 难度 , 至宋真 宗朝 , 针对科 举
也” ①, 这是从微观的创作视角考察 。伴随着 当代书法理 论 的发展 , 书法创作 与时代 背景 的关系 问题
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学者们 注 意 , 受此 影响 , 有 学者 从唐 宋两代 科举 制度 变迁 的角 度解 释 “ 唐人 尚 法, 宋人 尚意 ” 现象 出现 的原 因②。唐宋之 际 , 中 国社 会处 于时代 变革 的交 叉点 之上 , 无 论是 经济 形
南 京 师大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 N o v 2 0 1 5 / N o 6
宋 代 科 举 弥 封 誊 录 制 度 与 书 法 意趣 变 化 的关 系
陶 小 军 王 菡 薇
[ 摘
要] 由唐至 宋, 伴 随着 弥封誊 录制度 的形成和 固定化 , 书法素质 高低对科举考试成败 的影
①③ 冯班 : 《 钝 吟书要》, 《 历代书 法论 文选》, 上海 : 上海美术 出版社 , 1 9 7 9年 , 第5 4 9、 5 4 9页。
② 王澍: 《 翰墨指南》 , 《 书 学集成》 , 石家庄 : 河北美术 出版社 , 2 0 0 2年, 第2 1 8页。
1 31
棱, 无 问架 之间架 , 是亦 未 尝非法 也 ; 唐有觚 棱 间架 , 而诸 名家 各 自成体 , 不 相 因袭 , 是亦 未尝 非 意
如何高效临帖,古代书法家这样说!
如何高效临帖,古代书法家这样说!▲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
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明.解缙《学书法》▲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清.冯班《钝吟书要》▲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
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清.钱泳《书学》▲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转》▲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清.梁章钜《学字》▲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谳《平书贴》▲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清.梁章钜《学字》▲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
钝吟杂录(清朝冯班)
钝吟杂录(清朝冯班)钝吟杂录清冯班乐府至有明而业杂,出奴入主,三百年来,迄无定论。
《钝吟杂录》中乐府诸论,折衷群言,归于一是,果有别裁伪体者,将不河汉斯言也。
录其醇无疵者六则,与钱木庵《唐音审体》互参。
时俗谬误,其知所返乎,雪樵识。
◎古今乐府论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于钟吕为乐。
自后世文士或不闲乐律,言志之文,乃有不可施于乐者,故诗于乐画境。
文士所造乐府,如陈思王、陆士衡,于时谓之“乖调”。
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
则是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
乐府题目,有可以赋咏者,文士为之词,如《铙歌》诸篇是矣。
乐府之词,在词体可爱,文士拟之,如“东飞伯劳”、《相逢行》、“青青河畔草”之类,皆乐府之别支也。
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七言盛于时,诗赋多有七言,或有杂五七言者,唐人歌行之祖也。
声成文谓之歌。
曰“行”者,字不可解,见于《宋书乐志》所载魏、晋乐府,盖始于汉人也。
至唐有七言长歌,不用乐题,直自作七言,亦谓之歌行。
故《文苑英华》歌行与乐府又分两类。
今人歌行题曰古风,不知始于何时,唐人殊不然,故宋人有七言无古诗之论。
予按:齐、梁已前,七言古诗有“东飞伯劳”、“卢家少妇”二篇,不知其人、代,故题曰古诗也。
或以为梁武,盖误也。
如唐初卢、骆诸篇,有声病者,自是“齐梁体。
”若李、杜歌行不用声病者,自是古调。
如沈佺期“卢家少妇”,今人以为律诗。
唐乐府亦用律诗。
唐人李义山有转韵律诗。
白乐天、杜牧之集中所载律诗,多与今人不同。
《瀛奎律体》有仄韵律诗。
严沧浪云:“有古律诗。
”则古、律之分,今人亦不能全别矣。
《才调集》卷前题云:古律杂歌诗一百首。
古者,五言古也;律者,五七言律也;杂者,杂体也;歌者,歌行也。
此是五代时书,故所题如此,最得之,今亦鲜知者矣。
大略歌行出于乐府,曰“行”者,犹仍乐府之名也。
杜子美作新题乐府,此是乐府之变。
盖汉人歌谣,后乐工采以入乐府,其词多歌当时事,如《上留田》、《霍家奴》、《罗敷行》之类是也。
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名言名句
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名言名句1.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再抄一些●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书法雅言》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赵壹《非草书》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陈绎曾《翰林要诀》2.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1、苏轼认为“书无常法”,但不是没法可寻,而是不死守前人章法。
他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书法才有进益,否则会徒劳无功。
他有句名言:“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而无学识见解,专门摹仿,即使下的功夫再大,也不过徒有形式;只有读书万卷,心胸开阔,下笔才有神韵。
2、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州,道州人。
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书法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行如篆如籀,苏米皆学之,最宜留心。
作法书多失体,布置匀直少势。钟公云:点不变
谓之布掞,画不变谓之布算,最是大忌。如“真”字中三笔须不同,“佳”字左倚入向右,右四画亦要俯仰有情。今俱如算子,大似无讲贯也。日来作虞法,觉其和缓宽裕,如见大人君子,全得右军体。今日刻本黄庭多不是,但惜不见原本,字画俯仰处甚遒,翻多失之,与永师千文看方得。(与无咎。)
颜书胜
柳书,柳书法却甚备,便初学。
古人作横画,如千里阵云。黄山谷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运腕太疾,起处有顿笔之迹。今人于起处作点,殊失势也。
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所谓本领,只是规模古人,然须有取舍,不得巧拙兼效;虽欲博涉诸家,然须得通会,不可今古杂出。唐人尚法,用心意极精。宋人解散唐法,尚新意,而本领在其间。米元章书如集字是也,至蔡君谟则点画不苟矣。坡公立论,亦雅推君谟。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米颠作颜行,兼用杨景度,有散仙入圣之致。坡公须带二徐。本领千古不易,用笔学钟,结字学王。
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帖。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
行书右军止有兰亭及官奴帖,献之辞中令表。米元章云:但取圣教序学之,更学右军诸札,使大小相杂,便成书。此言甚有会。然兰亭、官奴,字无大小,正如唐人碑上字耳。
唐人碑板刻手亦有工拙,然胜于宋人。不习二王,下笔便错。此名言也。
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米元章以为恶俗,妄也,欺人之谈也。
颜书要画中有筋,其用笔与徐季海父子相同。多宝塔是少年时书,点画皆有法。不知者学之,正如布算相似,须要看他墨酣意足处,与朱巨川诰参看最得。
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发毕肖,百日以后便解自作书矣。
张长史云:小字展令大,尽笔势为之也。大字蹙令小,遏锋藏势,使间架有余也。今广平府有颜鲁公仪门字,门字小,去肩,欧阳兰台不用此法。
东坡谈书皆笃论,过于黄、米。米老喜作快口语,不知者执之,多为所误。山谷只自言其所得耳。画有南北,书亦有南北。
唐人多兼二王,张从申所云:右军风规,下笔斯在者也。然今所存颇似大令。徐季海有筋骨,如渴骥奔泉,怒猊抉石。东坡云:细筋入骨。无人知此言极妙,米海岳以为过老诋之,偏见也。米、黄论书殊不及坡,然今人多信米。米、黄俱好为快语,非笃论也。我尝谓苏、黄论诗,米元章论书,不为无见,但抑扬太过,使人不乐闻耳。
虞世南能整齐不倾倒。欧阳询四面停匀,八方平正。此是二家书法妙处,古人所言也。欧书如凌云台,轻重分毫无负,妙哉!欧公一片神骨,极有作用,倚墙靠壁,便不是。巉子山一流人有墙壁,所以不好。姜立纲尤俗。
余见欧阳信本行书真迹,及皇甫君碑,始悟定武兰亭全是欧法。姜白石都不解。
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当学蔡君谟书,欲得字字有法,笔笔用意。又学山谷老人,欲得使尽笔势,用尽腕力。又学米元章,始知出入古人,去短取长。
坡公少年书圆觉经,小楷直逼季海。见老泉一书,亦学徐浩。山谷称东坡学徐季海。苏斜川却云:不然。我信山谷。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即是法。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
邑人严道普名泽,家藏右军二谢帖。或诮之曰:谁见右军执笔作此字?余曰:能作此字即是右军,使右军不能作此字,我亦不重右军。
凡学书千字文少不得,(简缘云:千字文是将右军字凑成,智永临写八百本,非永书也。)此是右军旧法,得此便有根本。如二王法帖,只是影子,惟架子尚在,可观耳。书有二要:一曰用笔,非真迹不可;二曰结字,只消看碑。要知结字之妙,明朝人书,一字看不得。看了误人事。行书法二王起便是头路。真行用羲之法,以小王发其笔性。草书全用小王。大草书用羲之法。如狂草学旭,不如学素。此吾法也。教人作书,吾便于柳法。
秦权上字,秦之隶书,乃篆之捷也。与今正书不同,然非分书也。盖隶书本如此,后渐变为今正书耳。欧公以此似今八分,遂呼汉人分书为隶,既知其不同,且疑薛尚功摹之失体,误也。
今人作正书是钟、王法,然钟、王古字亦多与今不同。世传六朝、唐初碑上字分隶相杂,疑当时正书如此。至唐中叶以后,始变如今法。后人纯
贫人不能学书,家无古迹也。然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
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大小相参,上下左右,起止映带,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工夫细也。此是要诀。
姜白石论书,略有梗概耳。其所得绝粗,赵松雪重之,为不可解。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古钗脚,如壁拆痕,古人用笔妙处,白石皆言不必。然又云:侧笔出锋。此大谬。出锋者末锐不收。褚云透过纸背者也,侧则露锋在一面矣。
二谢书只学赵,自余一步不窥,所以全不合古法也。然用笔如锥画沙,细而有姿媚,汝短处正在此,不可不用功也。若死学柳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褚、薛,打做一团方好也。简缘云:尽情吐露。至嘱。以上三札答无咎。学书当有晋人法,看石刻亦不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赵文敏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喜避难,须参以张从申、徐季海方可。季海筋在画中,晚年有一种如渴骥奔泉之势,老极!所以熟而不俗。张书古甚,拙处人不知其妙也。
学钟、王也。右军正书多古字,东方朔画赞“序”字作“厚”,乐毅论“杀”字、“抃”字,黄庭经“耶”字,遗教经“?”字,今皆不行。今人所用只是宋、元体。曹娥碑犹古,陕西传摹,尽去之矣。古人作小正书,与碑板诰命书不同。今人用碑板上大字作小正书,不得体也。祝希哲常痛言之。
学古人书不可失其本趣,如近世王履吉书,行草学孙过庭,全失过庭意;正书学虞,全不得虞笔。虞云:先临告誓,后写黄庭。夫子庙堂碑全似黄庭,履吉不知也。过庭与右军,殆无别
矣。履吉多险怪,全无右军体,白雀帖尤恶。
书至成时,神奇变化,出没不穷。若功夫浅,得少为足,便退落,如严天池二、三十岁好,后来便可厌,只为从前功夫不多也。大略初学时多可观,后来不学,便不成书耳。
宋人作书多取新意,然意须从本领中来。米老少时如集字,晚年行法亦不离杨少师、颜鲁公也。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
字有二法:一曰用笔。汝用笔疏硬而骨枯,非法也。看楷书,便知血脉处极细而有笔意也。二曰布置。左右向背,上下承盖,半阔半细,半高半低,分间架在布白处,汝毫无法,但直写而无意,不成字也。布置用笔,千古讲之者多矣。赵子昂专言此,汝可寻思。
晋人尽理,唐人尽法,宋人多用新意,自以为过唐人,实不及也。娄子柔先生云:米元章好割截古迹,有书贾俗气。名言也。
东坡书有病笔,唐人无此。颜鲁公书磊落嵬峨,自是台阁中物。米元章不喜颜正书,至今人直以为怪矣。
子字分书,横画不飞,倚人直笔,不向左挑起。人字加三撇,是古升字。
黄长睿疑智果书不真,此不习南朝书法也。欧阳公不信遗教经,东坡殊不以为然。宋人蔡君谟书最佳,今人不重,只缘不学古耳。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直是不成书耳!
余见东坡、子昂二真迹,见坡书点画学颜鲁公,体势学李北海,风卷云舒,逼之若将飞动。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坡书真有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态。徐季海世有真迹,不知视此何如耳。
赵子昂用笔绝劲,然避难从易,变古为今,用笔既不古,时用章草法便拙。当其好处,古今不易得也。近文太史学赵,去之如隔千里,正得他不好处耳。枝山多学其好处,真可爱玩,但时有失笔别字。董宗伯全不讲结构,用笔亦过弱,但藏锋为佳,学者或不知。董似未成,字在文下。
赵松雪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贯穿斟酌,自成一家。当时诚为独绝也。自近代李祯伯创奴书之论,后生耻以为师,甫习执笔便羞言模仿古人。晋、唐旧法于今扫地矣。松雪正是子孙之守家法者,尔诋之以奴,不已过乎!但其立论欲使字形流美,又功夫过于天资,于古人萧散廉断处,微为不足耳。如祯伯书,用尽心功,视古人何如哉?
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我于此有功,今为尽言之: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意不周币则病生,此时代所压。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唐人行书皆出二王,宋人行书多出颜鲁公。赵子昂云:用笔千古不变。只看宋人亦妙,唐人难得也。蔡君谟正书有法无病,朱夫子极推之。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是古人秘法。姜白石云:不必如此。知此君愦愦。黄山谷纯学瘗鹤铭,其用笔得于周子发,故遒健。周子发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近董思白不取遒健,学者更弱俗,董公却不俗。
荐季直表不必是真迹,亦恐是唐人临本。使转纵横,熟视殆不似正书,徐季海似学此也。
汉人分书不纯方,唐人分书不纯扁,王司寇误论,只看孝经与劝进碑尔。顾云美云:唐人分书极学汉人。此论佳,可破惑者。
八分书只汉碑可学,更无古人真迹。近日学分书者乃云:碑刻不足据。不知学何物?
汉人分书多剥蚀,唐人多完好。今之昧于分书者多学碑上字,作剥蚀状,可笑也!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