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分析的论文
农村信用社改制商业银行中存在问题和实施策略论文
农村信用社改制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0-000-02摘要农村信用社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也经历着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在行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
因此,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农村信用社在改制商业银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对于有效推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改制一、问题的提出农信社自成立之初在业务经营和管理方式上就深受农业银行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用商业银行的监管办法,且各种制度都依托于商业银行的制度,这都为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1997年我国制定了收缩县级及以下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促进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策略,使国有银行逐步撤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但是,邮政储蓄银行存在着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缺陷,中国农业银行只是负责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因此,作为为三农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就成为了重要的核心力量。
如今,其在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服务机构。
农村信用社走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其在商业银行改制的进程中,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和改革方案的局限性,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所以改制为商业银行是必然区势。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商业银行的几个阶段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进行商业化改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以吸纳和引进投资者,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四自主”能力,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打造成一个权责明晰,内部控制有效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
其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引进投资者,成立省级控股公司;(2)符合条件的进行商业银行改制,省联社注资控股,并退回部分注资股金;(3)待各个县级联社改制完成后,才能进行商业银行的改制,并实行两级法人制。
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自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以来,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了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现笔者以江西省__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目前改革的现状、作法__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精神和工作部署,本着“谨慎、积极”的态度,根据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认真组织和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票据置换和税款返还等工作,目前__县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两级法人改革模式,并选择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支持。
全县按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的规定置换,已申请发行万元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额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和历年挂帐亏损__年月日,__县农村信用社与人民银行已经签订了改革试点专项央行票据协议书,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截止__年月日,1/ 10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万元,各项贷款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万元,占贷款总额的;股本金余额为万元,比__年净增万元。
专项票据置换之后,全县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为万元,资本充足率可达到%,符合申请二级法人体制的专项票据发行的要求。
目前增资扩股工作正在积极地发展,清收不良贷款也有新的突破,税收返还工作正在积极与当地税务部门协调,__县农村信用社在这次改革中的主要作法是:(一)强化领导,广泛宣传。
首先,县联社成立了增资扩股、清收盘活等相应的领导工作组,由联社一把手挂帅,配备业务骨干,为做好增资扩股、清收盘活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和人员保证。
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改革和增资扩股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让更多的自然人和法人主动参与农村信用社的投资扩股工作。
农村信用社论文
农村信用社论文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根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信用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农村信用社论文篇1试谈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中坚力量,它肩负着我国农村基层的金融服务重任。
本文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入手,结合我国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提出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造,从而达到防范和遏制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最终目的,提高其竞争力。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一、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缺陷1.“三会”制度形同虚设。
首先是社员大会的权力虚置。
虽然形式上社员大会对农村信用社享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却被管理层架空。
其次是理事会不对社员大会负责。
理事会常凌驾于社员大会之上,虽然减少了代理成本,却容易产生职权的过分集中、独断专行等弊端,使信用社的决策缺乏民主性,形成风险隐患。
最后是监事会名不副实。
目前,大多数信用社的监事会没有常设机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
这种三会制度功能的丧失导致农村信用社现存的法人治理结构流于形式。
2.激励机制效率低下。
一是以农村信用社主任为代表的管理人员仍然倾向于采取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方式,挪用公款、违规放贷等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绝。
二是人员流动频繁,不但无法满足对人员长期激励的需要,而且还会导致经营者只重眼前利益,不考虑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始终不佳。
三是“官商”氛围浓厚,行政官僚作风明显,危及了经营的连续和稳定。
3.法人的主体地位缺乏独立性。
实际上,农村信用社虽然名义上具有法人资格,但其人事安排、工资分配、固定资产购建、业务种类、贷款发放等经营事项基本上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审批,信用社并没有真正的经营自主权,并不具备一个法人所要求的独立性,实际上成为上级联社的一个分支机构。
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缺损的原因1.所有者依然缺位。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第一篇: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自从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改革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产权关系仍需进一步明晰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关键就是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实现“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目标。
这就要求股东在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出资额来清偿债务,股东享有所出资产的收益权,企业由出资人或其雇用的经理人员来经营。
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产生这种效应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组合,而非政府行政主导。
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使其自建社以来的所有改革均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结果,社员投入资本的增多并不意味真正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和管理权,使社员没有增加股本金份额的动力。
目前,股本金补充仍处于被动引导而非主动增资的局面,导致农村信用社股本金经过多次的清产核资和改革规范都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意义,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匹配。
具体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分工尚未明确,现有的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股东会和理事会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
(三)经营机制僵化和内控乏力由于长期受“官办”思想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形成了“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痼疾,难以实行有效的正向激励制度,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员工素质普遍偏低,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论证过程
2、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的信 息披露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监督机构的 作用;三是完善社会公众监督体系,强化农村信用 社债权的监督功能。 3、激励机制:一是将激励机制与经营管理者 的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二是根据农村信用社的业 务规模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数量,设立一个能发挥团 队协作精神的经营管理班子;三是在农村信用社内 部员工中实行劳动用工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
论文介绍
1、选题动机 2、论点 3、论证过程
选题动机
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经济的主力 军,是支持农村 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 农村 信用社的产权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模 糊状态,制约、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论点
只有对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和创新,才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 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独立 的市场主体,才能使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证过程
2、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的改造和构建: (1)、将农村信用社历史形成的公共积累进行 评估。 (2)、对个人入股按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一 是资格股,额度平等;二是投资股,具有最低入股 额度。 3、产权主体权利范围的界定: (1)、政策股。 (2)、资格股。 (3)、投资股。
论证过程
三、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法人治理 结构和规范健全经营管理体制,促进改革的 顺利进行,应着手建立制约、监督和激励机 制。 1、制约机制:一是增资扩股,提高资 本实力;二是吸收重点股东入股,培育对经 营管理者有较强控制能力的大股东或团体股 东;三是改进股东代表选举方式;四是提高 经营管理者和信用社员工的持股比例。
参考文献
一、参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年 第11期《对农村 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研 究》。 二、参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年 第11期《对明确农村信用社产权属性的几点 建议》。 三、 参考《现代金融通论》。 四、参处或有 什么问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探索
摘要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农信社将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管理,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农信社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农信社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当前农信社在竞争环境、信贷环境、管理环境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最后对农信社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法人体制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发展对策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探索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04年,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农信社将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并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要求,构建新的管理体制。
农信社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农信社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必要对农信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作一番思考和探索。
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体制改革的着力点1、领导管理体制问题。
依靠农信社自身或县(市)联社的民主管理去解决农信社的自律、自控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无法避免存在了几十年积淀的风险。
因此,为农信社建立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信社的潜在风险问题。
众所周知,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十分沉重。
以普宁农信社为例,根据统计,2004年末,普宁农信社账面不良贷款余额高达74686万元,占比为29%,其中两呆贷款73919万元,占比28.7 %。
而从全国农信社范围看,不良资产占比高,亏损严重是全国农信社的普遍性问题,有的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不对这些历史上形成的风险进行恰当处置,选择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农信社体制改革将很难取得成功。
3、农信社的经营目标问题。
农信社的经营目标近几年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表述,搞合作制规范时强调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作为政策工具又要求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又必须努力完成上级行业管理组织的各项经营指标。
【精品】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机制改革的背景、现状与建议一、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背景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前后变化较大。
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
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人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它适应了当时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现实。
80年代以后,随着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和农业银行的分设,人民银行委托农业银行代管农村信用社,此时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农村金融主渠道的作用也丧失了,农村信用社完全依附与农业银行,在与农业银行的竞争生存中处于附属的地位,成为农业银行转移风险和安置家属等性质的“服务公司”。
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管理脱钩,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
之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只面对人民银行的监管,摆脱了农业银行在经营上的束缚,真正体现了法人地位。
农业银行也随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和自身改革的发展需要,逐步退出县以下市场。
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三农”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意义愈加明显。
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历史包袱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实力在得到增强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职能的发挥。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经过局部试点后,2003年6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开始了8个省市的以增资扩股和票据置换为主要内容的试点改革。
根据国务院改革方案,国家拿出了1500亿元用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花钱买机制”,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
2004年2月,国家又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广,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探讨论文
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探讨论文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2003年全行业扭亏为盈,是改革形势最好的一年。
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与发展,而且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经济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对策1996年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在各级政府和人民银行的监管与政策扶持下,通过自身加强管理,各项业务得到较快发展,为支持“三农”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与发展,而且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经济服务的水平。
时至今日,农村信用社已出现大面积亏损,所以农村信用社改革迫在眉睫,产权归属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因此,本文理性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使其走出经营困境,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不畅,产权归属不清1、我国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受中国农业银行的管理和指导,自1996年与农行脱钩以后,农村信用社受县联社、地级农金体改办和当地人行“三位一体”的监督和管理,但自律组织迟迟不能建立,新型管理体制不明晰,造成了管理断层,致使形成基层社管理出现错位、越位等混乱局面。
2、体制不畅源于产权不清,产权是个人和组织的一组受保护的权利,它包括占有、使用、处分、收益四项权利,产权决定着财产运用上的责任和收益。
目前我国农信社产权不明导致了以下问题:第一,产权制度残缺、产权虚置、产权主体错位。
论农村信用社精细化管理论文
论农村信用社精细化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精细化管理被逐步应用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中。
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中,通过在不同层面的沟通和写作,农村信用社最大程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全面建立“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新型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合规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农村信用社精细化管理是指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远景和目标,通过系统的规划方法,在经营管理各层面形成一个有共识的精细化管理行动纲领,并将纲领准确快速地转化成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以持续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农村信用社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与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农村信用社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行为的引深和运用,它对农村信用社客服粗放经营、运用数据技术进行业务经营、成本和风险控制,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稳健经营、提高效益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的最终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而经营管理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最终效益获得。
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把农信社经营管理与经营目标统一起来。
管理要出效益,作为农信社来说,就是要实现既定业务经营目标,获取最大效益。
而效益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同时,如何把业务经营过程与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是企业能否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
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经营目标,然后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寻求最大收益的方案,依靠精细化管理来实现这个经营目标。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的需要。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已经呈现多元化并上升到层次。
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这在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实行风险管理的精确化,进行管理模式的彻底变革。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本(3篇)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本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2024年我们拟定了一系列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此,我对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进行总结如下。
一、改革成果总结2024年,我们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我们深化了改革,通过取消对存款准备金的约束、放宽外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大力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其次,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农村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农村地区需求的金融产品,满足了广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融资需求。
此外,我们也积极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智慧农村信用社,提升了服务效率,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改革亮点总结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亮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我们进行了改革调整,优化了机构设置,强化了内部管理和监控。
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内控体系,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针对农民信用状况较为薄弱的问题,推出了农民信用保险产品,通过给予信用担保,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此外,在服务创新方面,我们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推出了移动银行、电子支付等便捷的金融服务方式,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信用社在与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中面临一定的劣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多为农民,他们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金融意识的培养仍存在缺乏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民的金融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
同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护客户信息的安全。
四、未来发展方向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论文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2摘要 2003年农村信用社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
安徽省是全国第2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地区,改革工作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
由试点到大范围推广,从统一法人制改革到股份制改革组建新型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但改革目标是否实现?如何进一步深入?这些问题值得思考,所以全面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改革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指标客户覆盖面可持续性一、引言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
作为农村领域几乎唯一的一家正规金融部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关系到三农问题以至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问题。
我国农村信用社从1951 年开始组建以来,一直处在不断改革和探索发展中。
2003 年6月起的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更侧重于产权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增强其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配合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农信社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已历时七年,改革的初步成果已经显现,那么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评价改革的绩效问题至关重要。
绩效一词往往是指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某种行为努力的结果,它不仅是以货币计算的收人,也包括个人或集团表达对现状满意程度的所有指数。
改革的绩效问题也就是改革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所以本文界定改革绩效是改革的效果,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
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第二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省份,在此我们对安徽省农村信用改革的绩效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二、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一)改革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对于此次改革成效的评价指标,其选择标准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这就需要将农村信用社改革纳入到整个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之中来看,农村金融资源保有率的提高才是检验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否成功、农村金融绩效的首要标准。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贵州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
直至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个方案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新一轮高潮。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深化农信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对策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6年,农村金融机构恢复成立阶段。
国务院于1979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归农行管理。
在这一阶段,农村金融组织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和竞争的格局。
第二阶段从1996年到2003年为调整阶段。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强调农信社的服务“三农”功能,提出了建设规范化的农村信用社的总体目标。
在这一阶段,农信社脱离了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进行了以合作制为模式的改革,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从2003年至今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第三阶段,也是农村金融体制的重构阶段。
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已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公共财政加强了其在农村的作用,为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国务院开始进行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改革方案的通知》,决定对农信社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前的困境2003年以前,分布在全国的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为全国9亿多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大量不良贷款问题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步履维艰。
在改革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发展走向论文
浅谈在改革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走向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036-02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
2003年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改革方向的不明确导致了在改革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存在很多纰漏。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现存的问题,为农村信用社发展走向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便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方向国务院在2003年6月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同意吉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陕西、贵州、重庆等8省(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参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
自此,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
这既是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
同时,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
这将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要不要走“商业化”道路从定义出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根据自愿原则组织起来的集体合作金融机构,它为广大农户、个体私营组织和乡镇企业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的金融服务,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有较强的自助性、合作性。
是为农村服务的各金融机构中覆盖范围最广、投入资金最大的金融机构。
但是,现行农村信用社的运作特点和管理体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由农村信用社定义出发很容易出现了“坚持合作制还是对信用社商业化改造”的争论①。
如果单纯的把农村信用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信社组织机构升级,将若干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表面上,似乎让农信社实力的壮大起来,但是否真的能使农村信用社摆脱经营困难,从根本上扭转农信社的体制缺陷却不得而知。
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难点与对策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是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力量,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信用社改革一直以来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1)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农村信用社,其产权关系表面上是明确的,而且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由社员入股组成,而实质是产权始终未明晰,法人产权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2)农村信用社虽然按照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并推行“一人一票”制,但由于农信社的长期“官办”和复杂的产权关系,加之农民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文化素质低、经营水平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作为理论上较为理想的“三会”制,实际上只徒有虚名,治理机构残缺不全。
(3)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损失较多、亏损严重,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沉重的历史包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个困境等等。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难点1.产权关系不明晰,风险责任难于落实。
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社员股金;二是股金外积累;三是历年亏损挂账。
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严重不足,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
由于大部分社员股东实际上未能参与行使对信用社的经营、决策和监督权,由社员直接承担农信社经营风险责任显然不合理;而国家又未入股信用社,由国家财政承担全国农信社的经营亏损也是不现实的。
由于产权不明责任不清,致使信用社的风险责任难于得到真正的落实。
2.农信社不良货款问题突出。
一是现行的不良贷款统计口径不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
增资扩股完成以后,农信社的工作重点转向不良贷款的清收,以达到票据兑付的条件。
改革设计者的意愿是好的,但由于现行“一逾两呆”的不良贷款统计口径存在弊端,再加上贷款形态没有按此口径真实反映,现实情况可能事与愿违:第一,“一逾两呆”的不良贷款统计口径不能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文(六篇)
202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范文____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总结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____年,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总结并阐述____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一、主要成就1.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____年,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得农村信用社网络更加完善,覆盖了更多的农村地区。
同时,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系统,提高了市场化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2. 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例如,农村信用社创新授信模式,建立了“贷易贷”、“农易贷”等金融产品,满足了不同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
此外,农村信用社还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3. 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农村信用社在____年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投入,创新了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了对贷款项目的审核和管理。
同时,农村信用社加强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了对风险隐患的预警能力,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的发生。
4. 组织机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信用社在____年进行了组织机构的改革,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化发展。
通过组织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经验教训1. 加大技术投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在____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技术投入对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推动农村信用社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2. 加强风险管理,规范农村信用社运营。
尽管农村信用社在____年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在面临复杂的金融环境中,风险管理仍然是一个挑战。
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江西赣州
3 4 1 5 0 0 )
根据 2 0 0 9年的一项 调查显示 。 到0 9 年底 , 我 国农 村信用社不 良贷款率 为2 1 %, 不良贷款的金 额达 到六千多亿元 。可 以说 , 各种改革工作 的实 施对 于农信社 的规范作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信用社基本 只能在存 款 与贷款等传统业务 的支撑下生存 ,无法真正地达到商业银行所需要 的
市场开拓 能力 。 2 _ 管理 机 制 受 限
场的需求 。 我国农村信用社 将陆续 改制 为农村商业银行 。 在改制过程 中 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笔者根据 自己掌握 的知识进行粗 浅的研 究 ,提出 自
己的观点 。
关键词 : 农村信用社 ; 体制 改革 f 商业银行 ; 对策 我 国农村信用社的产生有其深刻 的背景 ,从新 中 国的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在这一过渡时期 , 党在农村的基 本任务是根据 毛泽 东 同志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 方针和政策 , 逐步实现对小农经济 的社 会 主义改造 。 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 就是使分散落后的个体农 业逐步过渡 到先进集体农业 的道路 。正如列宁所说的“ 工人阶级领导下 , 吸引千 百 万农 民群众参加 的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 。 ” 农 村合作化包括三个主要 内 容: 即农业生产合作 、 农村供销合作和农村信用合作 。农业生 产合作是 农村 合作化 的根本 , 它 是通过生产互助合作 , 逐步把劳动农 民的个 人所 有制 变为劳动农 民的集体所有制 ,是农村几千年 的生产资料 私有 制向 社会主义公 有制 变更 的一 场深刻革命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农村经济在 国家支持下实现 了迅猛 发展 , 农村 信用社作 为支持 “ 三农 ” 的主力军 , 为更好 地满足农 业 、 农 村和农 民需 求, 并实现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中的健康转 型, 正 在逐 步开展以商业银行 为主要体制方向的改革工作 。 从 当前 的改革实际案例来看 。 这种改制工 作极为有效 , 理应得 到国家的大力 推广 , 但是 , 改制 中存在 的各种问题 也不容忽视 . 实现对于这些问题的妥善解 决 , 才能保 证改制农商行工作
关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与对策
关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与对策摘要】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历程中,发的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社服务“三农”改革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信用服务“三农”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更好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的改革中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存在问题改革与对策无论从历史责任、政治使命还是发展空间来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部分农村信用联社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由于各地方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差异,大量的农村信用社资金用于非农产业,还有各地农民的需求不同也使得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不够充分。
再有,农村信用社出于为自身利益考虑,在资金的投放上,把本该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用于见效快,收益高的非农产业中。
综上所述,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于以下三个方面:1、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导致扶持“三农”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由于其业务单一、力量集中,揽储优势更为明显,给农信社吸收存款带来了巨大压力;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各商业银行贷款管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大储蓄,资金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信用环境落后,使部分经营业主抽走资金到外地投资。
2、大量资金外流,加上贷款农户自身的条件因素而无法获得贷款。
大量资金源源不断进入股市,加剧资金外流。
随着各种投资理财产品的热销,股票和基金投资已成为分流本地区资金的重要渠道,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减少,加上金融机构好多的贷款条件限制,使农信社可贷资金相应减少,影响农信社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贷款增幅下降。
《农村信用社的三种改革模式综述1900字》
农村信用社的三种改革模式综述自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以来,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模式,国内学者主要认同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合作制形式即农村信用社组建县级联社一级法人结构形式;第二种是股份合作形式即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第三种是股份制形式即农村信用社发展成股份制商业银行1。
2.1农村信用社三种模式成立的条件(1)、县一级法人模式银监发[2003]12号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县一级法人模式具体条件是2:(一)全辖农村信用社统算,账面资能抵债;(二)基层农村信用社自愿;(三)县(市)联社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四)统一法人后股本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经银行监管部门批准,可适当调整),并使核心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2%。
(2)、农村合作银行模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发[2003]10号规定,农村合作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3:(一)发起人不少于1000人;(二)注册资本金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三)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5%;(四)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它设施;(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它条件。
(3)、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1许志忠,崔晓初.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华北金融,2001(07)2银监发[2003]12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J]2003(9)3银监发[2003]12号: 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J]2003.9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发[2003]10号规定,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4:(一)发起人不少于500人;(二)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资本充足率达到8%;(三)设立前辖内农村信用社总资产10亿元以上,不良贷款比例15%以下;(四)有具备任职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信社的变化征文精选3篇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信社的变化征文精选3篇篇一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恰逢我参加信用社工作40年。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信人,亲身经历了农信社曲折漫长的改革和迅速发展的时代。
回想过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真是感慨万千。
1979年中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基层农村信用社。
刚出校门的我,对信用社一无所知,社会上也很少有人知道。
当时还想,信用社是送信的吗?带着疑问找到公社(那时候不叫乡镇)院内角落里破旧的三间砖瓦房,掀开破旧的布门帘(上班时是冬天),看到满屋烟雾缭绕,墙边是一个用土砖砌的大煤火台,正冒着火苗与烟雾,两张破旧的办公桌摆放在角落,两张快要散架的竹床上面铺着稻草床垫(晚上值班守库时睡在上面,其中一张陪伴了我无数个不眠之夜)。
对于我的到来,信用社老主任有些吃惊,说没有接到通知,要到县农行问问(当时信用社归农行管),让我等几天再来,那时通信条件很落后,信用社没有电话。
几天后,我便正式开启工作生涯。
渐渐地,我知道了农村信用社是干什么的:会计是记账、报表、填制传票的;出纳是管收款、付款的;会计、出纳双人临柜、交叉复核;信贷员下乡吸收存款、收贷款、管理信用站。
农村信用社讲究“三铁”(铁帐、铁算盘和铁规章),并没有什么培训、学习之类的,都靠老员工带。
信用社在社会上知名度很低,待遇很差,与同一屋檐下的农行员工身份相比相差很大。
农行被称为“正规军”,信用社被戏称为“土八路”,那时自己都感到很可笑,看看那些信用社老员工,冬天头上箍着白毛巾,夏天戴着旧草帽,每天骑着除了铃子不响、其他都响的破旧自行车,穿梭在坑坑洼洼的泥土乡间小路上。
为了尽快收回建社初期发放给社员的生活生产贷款,当年瘦小的我也骑着二八大架自行车跟着老员工往村里不知跑了多少次,也记不清掉进去多少次乡间小路两边的土沟大坑。
不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收回该村全部陈欠贷款几十笔。
就这样,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时间长了,也就感到了基层农信社的艰苦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分析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管理体制【论文摘要】文章分析认为在新一轮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中依然存在产权难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很有可能会产生多头监管、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省联社管理范围过宽等问题。
一、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分析1、产权依然难以明晰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有两大任务:一是明晰产权;二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委托代理机制,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明晰产权工作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即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明晰现有产权和在增资扩股基础上构建新的产权结构。
上文已经说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框架已经演化为股金制度和公积金制度结合的复合产权结构,集体历年积累所形成的产权已变得十分模糊。
从政策和操作角度讲,明晰农村信用社历年积累的产权,存在着许多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均以增资扩股为改革的第一步。
改革先行的8个省市,增资扩股工作总体进展顺利,股东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农村居民、城镇工商企业职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信用社职工、乡村干部等,而且户均股金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股权相对集中的格局,股东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然而在增资扩股中也出现了如下问题。
第一,资本金虚拟化。
为了激励农村信用社进行股权改革,人民银行设计了专项票据有条件兑付的资金支持政策,具体内容为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票据期限两年,按不低于准备金存款利率按年付息。
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抵押,可有条件提前兑付,兑付标准为:“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即当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达到0时,中央银行可以对其发行专项票据,两年后如果资本充足率提高到2%,公司治理和不良资产消化达到相应指标,中央银行可以将票据兑现成现金。
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得中央银行资金,地方政府必须在短期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快速的增资扩股,一来可以快速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来资本金增加便可多发放贷款,进而降低资产不良率。
为了迅速增资扩股,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利硬性摊派,许多农村信用社从理事长、主任到普通员工甚至临时工都有必须达到的大小不等的扩股指标。
更有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存款化股金、贷款化股金和股金存款化等办法虚增农村信用社的股本资金。
存款化股金,是农村信用社直接将储户存款转化到股金账户上,待股金结算后,再划回存款账户,实际上并未发生真实的资金转移,只是账面操作手段而已。
贷款化股金,是农村信用社与客户勾结,给客户贷款,客户再将获得的贷款入股农村信用社,或是以入股作为贷款的先决条件。
股金存款化是指农村信用社给予入股股东各种优厚的条件,承诺农村信用社不论是否有盈余,均按入股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分红;通过对入股者进行回扣规避农村信用社的股金不能退股的规定;对内部人提供信贷优惠和利率优惠等。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然而地方政府主导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资本金虚拟化行为,却偏离了这一改革目标,而只是为了获得中央银行的注资,因此农村信用社旧有的机制和模式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转变。
第二,股权分散化依然存在。
虽然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在明晰产权过程中采取了先清退后增资扩股的办法,实现了农村信用社产权构成上的较大程度的集中,彻底改变了20世纪50年代“一户一股”的产权分散状况,但是仍然较为分散。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工商企业偏少,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主要依靠农民和农村信用社职工,况且农村中真正富裕的农民并不太多,导致农村信用社股份金额偏少,股权分散。
有数据表明,第一批试点省份的股东人数达到万人,股本金为13090万元,每个股东平均注资4692元;第二批试点省份的股东人数为万人,股本金1159万元,每个股东平均注资601元。
据调查了解,由于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出于时间、能力、精力和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绝大部分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的监督管理意识不强,法人治理结构难以有效改善。
第三,存在“大户”入股现象。
虽然大股东的存在有可能会减少所有者——管理者代理问题,但是大股东在农村信用社借贷政策的制定方面有发言权,而且可能存在为自己的或者有关联的企业获取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农村信用社无法顾及普通农户的贷款需求,影响农村信用社支农功能的发挥。
因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投资股规定了单个自然人投资和单个法人投资的最高比例。
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的实践中,存在着某些自然人同时又是企业法人,既以企业名义投了法人股,又以个人名义投了自然人股,二者合计入股金额较大。
我国农村宗族势力较大,在某些地区出现了本宗族联合起来大范围入股中小农村信用社,达到操作农村信用社的目的。
2、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当前,农村信用社体制采取基层农村信用社向县(市)联社入股,县(市)联社向省联社的入股结构模式,从股本结构看,基层信用社应该拥有对县(市)联社、县(市)联社应该具有对省联社的控制权。
理事会和监事会应该由各级股东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聘任信用社主任。
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产权还不够明晰,存在上述问题,因此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在实践上往往无法操作。
考虑到股东代表以及理事会提名产生过程中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借助更高层次的行业管理机构来考察,这就赋予了行业管理的必要性。
于是在现实中出现了行政式的人事任命体制,即农村信用社主任产生模式是由联社提名,经基层信用社理事会表决通过后任命;联社主任的任命需要经过上级管理部门同意。
这意味着上级联社已经演变为下级联社或基层信用社的上级行政管理机构,下级联社或基层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运行自然无从谈起。
二、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在试点省份对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界定,明确将管理和监管职责分开,国家银行监督管理机构(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依法实施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管理权交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试点各省为有效实施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可成立省级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但“不得把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
在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上,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省级联社、管理局或协会等多种形式,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省(区、市)都选择了省级联社的模式。
可以预见,我国农村信用社体系在本轮改革完成以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一种由各省联社控制的格局。
根据规定,省联社是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合社、县(市、区)联合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自愿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履行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职能,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的目标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支持。
在成立省联社以前,农村信用社体系采取基层信用社和县级联社二级法人体制,没有更高层次的联合。
单个农村信用社乃至县联社势单力薄,各自为政,金融服务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一旦一个信用社出现支付危机,极容易使支付风险迅速蔓延。
设立省级行业管理组织,有助于改变农村信用社分散、单一、落后的群体状况,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高农村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普遍选择的省信用联社管理模式是否是切实有效的改革模式,还有待商榷,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很有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第一,多头监管。
本轮改革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以后,农村信用社将面临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多重领导。
虽然在《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48号)中对各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管信息不对称,同时各监管部门之间又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重复监管、越位监管和监管真空现象在所难免,各级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矛盾也将不可避免,影响监管效果。
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是法人风险监管,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是人财物和经营行为,而政府又不是银监部门的监管对象,因此当省政府和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监管问题产生分歧时,农村信用社必然会更多的听命于省政府。
例如当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部分信贷资金投向、大额贷款投放,以及一些违规行为进行监管和查处时,农村信用社可能用政府的文件、指示来说明和对抗,这样很容易抵消监管的作用。
第二,地方政府行政干预。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对本轮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应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农村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
”虽然有以上规定,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预是很难避免的。
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的地方政府,可以定位于“准市场主体”,为了满足本地经济增长、政绩工程建设、本级财政支出和官员在职消费的需要,地方政府总是希望能以各种方式掌握规模尽可能大的资源。
在地方财政紧张而又得不到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业绩考核面前可能会加大对地方金融的干预,要求其信贷投向符合地方政府偏好的项目和工程之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就曾通过控制并利用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源,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建立开发区、工业区,并使得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最终导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整顿。
在本轮改革方案中,要求地方政府承担起帮助信用社清收旧贷、打击逃废债、处置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责任,地方政府将更有充足理由插手农村信用社的具体业务。
况且到目前为止,对地方政府是否干预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对过度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造成金融风险的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因此,对“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这种软约束的倡导式的规定,将很难排除刚性的行政干预。
这种行政干预直接表现在农村信用社系统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上,省政府直接向省联社派遣理事长;在内部治理上省联社党委以党管干部原则代替理事会的权限;下级联社的理事长和主任的配备主要由上级联社决定。
第三,省联社管理范围过宽。
在地(市)级不再设立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独立管理机构的情况下,由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直接实行行业管理。
由于全省的县级法人信用社众多,有的省份多达一两百家,在省级联社管理人员有限的情况下,省联社管理范围过宽,会强化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业已存在的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