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一)传染源: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钩端螺旋体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类动物(至少 端螺旋体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类动物 体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类动 160种以上,包括人类在内),如牛,猪,马,狗, ),如牛 种以上,包括人类在内),如牛, 啮齿类及野生 物等,造成肾脏慢性感染, 及野生动 肾脏慢性感染 鼠类,啮齿类及野生动物等,造成肾脏慢性感染, 由尿液大量排菌. 并由尿液大量排菌.
上述症状为一般流感伤寒型的典型症状, 上述症状为一般流感伤寒型的典型症状, 为最常见的病型( ),轻者似感冒 为最常见的病型(占90%),轻者似感冒,内 ),轻者似感冒, 脏损害少, ~ 天自愈 天自愈. 脏损害少,3~5天自愈.有些病例由于抵抗力 较弱,菌型毒力较强, 较弱,菌型毒力较强,或因治疗不当则发展为 内脏损害而表现为相关类型. 内脏损害而表现为相关类型.
(二)中期(内脏损害期) 中期(内脏损害期)
1.肺出血型:颇为常见.以全身毒血症状及轻重不一 .肺出血型:颇为常见. 的咯血为特征. 的咯血为特征. 2.黄疸出血型 . 3.脑膜脑炎型 . 4.肾 型 . 5.休克型 . 在上述各型中,以流感伤寒型最常见, 在上述各型中,以流感伤寒型最常见,较多见于我国 北方;肺出血型较多见于川,陕地区;黄疸出血型较 北方;肺出血型较多见于川,陕地区; 多见于广东等地;脑膜脑炎型较多见于福建等省. 多见于广东等地;脑膜脑炎型较多见于福建等省.
临床诊断
寒热"三痛"爬不起,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流行多在夏秋季.
(二)实验诊断 1.钩体检查 . 2.血清学检查 . 由于目前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 由于目前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操作简 快速,价廉的方法,较适合农村, 便,快速,价廉的方法,较适合农村,基层地区应 用的如纤维素膜渍片法(DSA),玻片凝集试验 用的如纤维素膜渍片法( ),玻片凝集试验 ), ),间接血凝试验 );如要进行流行 (SAT),间接血凝试验(IHA);如要进行流行 ),间接血凝试验( ); 病学调查,对病原体进行分群, 病学调查,对病原体进行分群,分型或作基因结构 则宜采用ELISA ,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显微镜凝集试验( 研究 ,则宜采用 ) 或聚合酶链反应( 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等等. )方法等等.
钩端螺旋体病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3.肺弥漫性出血型的治疗 (1)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 (2)镇静药物:应保持患者完全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和搬动。 对先兆患者采用异丙嗪,氯丙嗪各25~50mg,肌内注射,若无效,则可用 10%水合氯醛20~30ml灌肠,若效果不佳,可在纠正缺氧及水盐代谢紊乱的 同时,用哌替啶50~100mg肌注。对垂危患者,因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 使用大剂量哌替啶和氯丙嗪应特别谨慎。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用氢化可的松,对因缺氧引起的脑水肿病例, 可加用地塞米松静注。 (4)输液:应· 酌情静脉输液。但输液速度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宜过快,特 别是对肺弥漫性出血患者伴低血压时,一般20d/min左右,如对此种病例采用 一般常规扩容补液以提高血压,常可迅速诱发肺弥漫性出血的严重后果,若 确定为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可在严密观察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5)强心药物如有第一心音减弱,奔马律,心脏扩大,或有窦性心动过 速,心率>120次/分,或· 其他快速室上性心律者,可采用毒毛花苷类强心药 物。
分型
• • • • • 流感伤寒型:早期临床表现的延续。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临床特点
• 起病急骤 • 早期: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 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 • 中期: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 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 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 • 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 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 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
• 国内大部分流行区主要于7~10月发病,其 中8,9月为高峰。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储存宿主:多种动物 传染源:鼠、猪、犬 鼠: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其次为波摩那群、 犬群和流感伤寒群(黑线姬鼠、褐家鼠、 黄毛鼠) 猪:主要为波摩那群,其次为犬群和黄疸 出血群 犬:主要是犬群
流行病学
1.
2. 3.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⑴鼠尿污染 ⑵暴雨积水 ⑶洪水淹没 直接接触传播 经食物传播
临床表现
2. 肺出血型: ⑴. 肺出血轻型:痰中带血或咯血,肺部无明显体征, 肺纹理增多 ⑵. 肺弥漫出血型: 先兆期:面色苍白、心悸、气促、少啰音 出血期:发绀、心悸气促加重、咯血、啰音 垂危期:烦躁、昏迷、高度发绀、大咯血 “神色俱变心发慌,脉速气紧啰音现” 原因:①病原体毒力强 ②缺乏特异免疫力 ③未及时休息治疗者 ④赫氏反应
6.
7.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病后1~3天,主要 为全身感染中毒表现,各临床类型共有 发热 疼痛 乏力 结膜充血 腓肠肌痛 浅表淋巴结肿大 其他:咽痛、恶心、呕吐、腹泻、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1.
中期(器官损伤期):3~10d,症状 明显期,其表现因临床类型而异 流感伤寒型: 无明显器官损害,是早期临床表现的继 续,病程5~10天,最多见 三症状,三体征 “寒热身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
流行病学
1. 2. 3.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病后同型免疫 部分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
1.
2. 3.
4.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广,热、亚热带,我国西南 和南方各省多见 季节分布:流行于夏秋季,全年可见 年龄、性别及职业分布:青壮年,农、 渔、屠宰工人、野外工作者 流行形式: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螺旋体传染病
螺旋体传染病【引言】螺旋体传染病是一类由螺旋体菌引起的传染病,包括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和梅毒等。
螺旋体菌是一类微生物,具有螺旋形态。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重点介绍常见的螺旋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症状特征以及预防措施。
【一、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痢疾,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感染、食物污染和气溶胶传播等。
患者表现为高热、关节炎、乏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脏、神经系统等器官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人们应避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合理消毒环境,加强人畜接触的防控,定期对患病动物进行检测和隔离处理。
【二、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有经皮肤和粘膜感染、口腔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以及母婴传播等。
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肾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关键是加强卫生教育,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接触受污染的水和土壤,定期对家庭环境进行消毒。
【三、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病。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梅毒分为原发期、继发期和迟发期,症状多样化,包括排泄生殖器溃疡、病理性皮疹以及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等。
预防梅毒的方法包括性教育、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与感染梅毒者发生性行为,并定期进行性病检查等。
【四、螺旋体传染病的共同防控措施】除了以上介绍的传染病外,螺旋体菌还引发其他疾病,如回归热、恶性黄疸等。
螺旋体传染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人们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个人卫生,合理消毒食品和饮用水,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
此外,加强动物的检疫和防控,提高兽医人员的防护意识,也是预防螺旋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结论】螺旋体传染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螺旋体传染病的发生,人们应加强预防意识,做到环境清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受污染的水源和食品,定期进行检查,并在发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螺旋体感染性疾病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螺旋体感染性疾病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一类由螺旋体属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主要通过虫媒(如蜱虫)或污染的水源传播。
本文将介绍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由螺旋体属细菌引起,其中包括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等多种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通常通过虫媒传播,例如蜱虫、虱虫等。
螺旋体属细菌可以通过虫媒的叮咬或污染的水源进入人体,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的螺旋体病原体种类和感染程度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等。
此外,病情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脏炎症、肾脏损伤等。
三、治疗方法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
1. 药物治疗对于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疟药物。
通过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螺旋体的生长繁殖。
具体的药物选择和使用剂量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感染程度和病情来确定。
2. 辅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治疗也是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人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并补充足够的水分。
此外,对于伴有高热和头痛的病人,可以辅助应用解热镇痛药物,以缓解不适症状。
四、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1. 个人防护在进入螺旋体感染区域或暴露于虫媒的环境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穿着长袖衣物、长裤以及戴帽子等措施,可以减少被虫媒叮咬的机会。
同时,使用防蚊虫叮咬的药物或涂抹防蚊虫叮咬的剂型也是必要的。
2. 环境卫生保持环境的卫生干净也是防止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及时清理垃圾、消毒污染的水源、保持个人卫生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疫苗预防针对某些螺旋体感染性疾病,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但是目前并没有所有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因此在选择疫苗预防的措施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咨询和判断。
钩端螺旋体病
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 )和黏膜接触含有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
流行特征
本病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 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 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以农村为多, 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及分期
01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等
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间接血凝试验
检测血清中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操作简便快速。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应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检测钩端螺旋体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和灭菌 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废弃物处理
实验废弃物应严格按照生物医 疗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04
临床治疗与护理要点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首选药物
青霉素G,对钩体病有特 效,且副作用小,治疗早 期使用可缩短热程,减少 并发症。
替代药物
对青霉素过敏或治疗无效 者,可选用庆大霉素、四 环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切断传播途径方法
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清理垃圾、 污水等,减少病原体滋生地。
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疫水,不在疫区游泳、 洗衣等,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消毒处理
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等进 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
易感人群保护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了解预防措施和早 期症状。
螺旋体病之莱姆病讲义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并发症与后遗症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与预后 十、预防
一
概述
二
病原学
•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伯氏疏螺旋体(Bolrelia b Nhomakorabeargdorferi)
1982年Burgdorfer从蜱和患者的标本中分离,1984年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 在分类上属于螺旋体的一种,是单细胞的螺旋体。 其形态较小,长约4~30µm,横径在0.22µm左右,有3~10个以上大而稀疏的螺旋,
人群感染率林区为5%~10%、平原地区在5%以下。全年均可发病,6~10月高发,以6 月最高。
感染者以青壮年、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为主,与接触机会多少有关。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
•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发病机制
蜱叮咬人体时,伯氏疏螺旋体随唾液进入宿主皮肤,经3~32天由原发性浸润灶向外周迁移, 并经淋巴或血液蔓延到其他部位皮肤及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关节、心脏和肝脾等)。伯 氏疏螺旋体游走至皮肤导致慢性游走性红斑、同时螺旋体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伯氏疏螺 旋体黏附在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和神经末梢上,诱导交叉反应,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活 化与神经、心脏和关节的等大血管闭塞发生有关的特异性T和B淋巴细胞;同时螺旋体的脂 多酯具有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非特异性激活单核巨噬细胞、滑膜纤维细胞、B淋巴细胞和 补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两者共同作用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脏和关节受损。HLA-2、 DR3及DR4等免疫遗传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IgG及lgA抗体并持续多年,用做流行病学调查。 伯氏疏螺旋体对热、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如酒精、戊二醛、漂白粉等均较敏感;
钩端螺旋体病-精品医学课件
病理解剖
➢ 器官病理改变
➢ 肝脏:肿大,包膜下出血,肝细胞肿胀、脂 肪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内胆管胆 汁淤积。
病理解剖
➢ 器官病理改变
➢ 肾脏:肾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小出 血。间质性肾炎是钩体病肾脏的基本病变。
➢ 尿常规:轻度蛋白尿,镜下有少量红细胞、 白细胞及管型。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 显微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病后1周出现阳性,15~20d达高峰。一次凝 集效价≥l:400,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是目前 国内最常用钩体血清学诊断方法。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的游离轴丝(↑)及其基部(↑↑) 负染 ×160000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的轴丝(↑) 负染 ×112000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轴丝(↑)的纵切面 ×22500
病原学
➢ 培养特性
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28~30℃有氧条件, 生长缓慢,约需1周以上。
➢ 抵抗力
➢ 抵抗力弱。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都 敏感。
➢ 肌肉:腓肠肌病变最明显,肿胀,横纹消失, 出血,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 潜伏期7~14d(2~28d)。 ➢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3期:
➢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 中期(器官损伤期) ➢ 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 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
➢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 起病3d内,全身感染中毒表现。 ➢ 急起发热,体温39℃左右,多为稽留热,部分为弛
禽螺旋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禽螺旋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禽螺旋体病的诊断:
1.临床症状观察:禽螺旋体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育迟缓、消瘦、羽毛不整齐、运动迟缓、衰弱等。
2.细胞学检查:通过直接镜检查禽类的肛门拭子、粪样或器官分泌物,可观察到螺旋体的存在。
3.血清学检测:通过对禽类的血清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如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可确定禽螺旋体病的诊断。
二、禽螺旋体病的防治措施:
1.清洁消毒:加强养殖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防止禽螺旋体在环境
中存活与传播。
2.合理养殖管理:确保禽类饮水卫生,减少禽类间的接触,杜绝交叉
感染。
3.强化饲料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保证禽类的营养平衡,提高禽类的
抵抗力。
4.使用药物:可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但使用药
物治疗时应谨慎,严格遵循兽药使用指导和用药时间。
5.加强疫苗接种:禽螺旋体病疫苗是预防病症的有效手段,可通过疫
苗接种提高禽类的抗体水平和免疫力。
此外,针对禽螺旋体病的暴发,还需要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及
时进行隔离与治疗,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总之,禽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治需要综合使用临床症状、细胞学检查
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防治方面,加强饲养管理、
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是关键措施,同时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和疫情监测报告,以控制疾病的传播与发展。
只有综合使用各种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
禽螺旋体病的发生与传播。
钩端螺旋体重症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重症诊断标准
一、肾功能损伤
肾功能损伤是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标志之一。
常见的表现包括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
在诊断时,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肾功能损伤,应考虑是否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肝功能损伤
部分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会出现肝功能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症状。
因此,在诊断时,应注意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病。
三、心脏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包炎等。
在诊断时,应关注患者的心脏情况,特别是对于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是否为钩端螺旋体病。
四、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部分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抽搐等。
在诊断时,应注意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以确定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病。
五、呼吸系统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气促等。
在诊断时,应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特别是对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是否为钩端螺旋体病。
六、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
在诊断时,应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病。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是辅助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器官功能。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肺部、心脏等器官的情况,进一步确诊钩端螺旋体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特异型血清学检查或病原学检查阳性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本病表现复杂,临床不同类型需与引起相应器官损害的其他疾病鉴别。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猪。
钩体病临床特点:
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血症,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
中期为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1.地区分布本病分布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我国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2.季节分布全年均可发生,主要夏、秋季流行。
3.流行性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疫区儿童亦易感染。多发生于农民、渔民、屠宰工人、野外工作者和矿工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钩体病病情轻重及临床表现类型与钩体的群型、毒力、数量和人群免疫状况有关。
(三)抵抗力
钩体在湿土或水中可存活数月,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在加热、干燥及寒冷条件下易死亡。
一般常用的消毒剂可迅速将其杀灭。
1、分类:钩体目前公认的只有一个种,再根据物生物学特点不同,可分为两大群:
(1)双曲钩体,为非致病性或腐生性钩体。
(2)问号状钩体,为致病性钩体;
分型
钩体的抗原结构极为复杂。从人和动物中分离出对人致病的25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国内有19个血清群,75个血清型。钩体的型别不同,其毒力和致病性也不同。
出现时间在病后2周至6个月以内。
1.后发热
出现较早,一般较轻微,一般在38℃-38.5℃之间,不伴有钩体血症,大多可在1-3天内自行消退,极个别病人可出现第三次发热,3-5天后自然消退。
2.眼部后发症
常见于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感染后,多在热退后1周至1月出现,主要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或葡萄膜炎等,巩膜表层炎、球后视神经炎、玻璃体混浊等也有发生,因为其可对患者视力造成较大影响,故应给予及时治疗。
发热
头痛、身痛
全身乏力
眼结膜充血
腓肠肌疼痛
淋巴结肿大
三症状:寒热,身痛,全身乏;三体征:眼红,腿痛,淋巴结大
2.中期(器官损伤期)
起病后3~10天,为症状明显阶段,各临床类型表现各异,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流感伤寒型
(2)肺出血型:①肺出血普通型②肺弥漫性出血型
(3)黄疸出血型
(4)肾衰竭型
(5)脑膜脑炎型
3.暗视野镜检法
(四)其他检查
约70%的脑膜脑炎型患者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蛋白增加,白细胞多在500×106/L以下,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分离到钩体的阳性率较高。肺出血型X线胸片:可见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散性点、片状或融合性片状阴影。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发病前一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并接触过可疑疫水或动物及其排泄物。
后期为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
重者可引起肺弥漫性出血、肝肾衰竭、脑膜脑炎、心肌炎等,预后差。
治疗强调:抗菌治疗主要选用青霉素。可采用多价菌苗进行主动免疫。
【病原学】
(一)形态结构
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能作活跃的旋转式运动,穿透力强。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
流感伤寒型钩体病需与流行性感冒、伤寒等疾病鉴别;
黄疸出血型需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
肺出血型需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等疾病鉴别;
肾衰竭型需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相鉴别。
脑膜脑炎型需与病毒性和结核性脑膜脑炎相鉴别
1.流行性感冒
感染中毒型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感冒极为类似,但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有助于两者的鉴别。且流行性感冒患者多无腓肠肌压痛和淋巴结肿大
仅严重病例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甚至肾衰竭。
此型常与黄疸出血型合并出现,并为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单独的肾衰竭型较为少见。
严重病例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甚至肾衰竭。
但多数肾功能不全并发出现于重型黄疸出血型患者,为其致死的主要原因。
(5)脑膜脑炎型
少见,一般在发病后短期出现。
表现为非化脓性脑膜炎或脑炎的症状: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重者可发生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
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
电镜下钩端螺旋体组成
菌体代谢及分裂繁殖的部位
轴丝运动器官
外膜外膜位于菌体的最外层,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外膜抗体亦为保护性抗体。
钩端螺旋体格兰染色阴性,度银染色呈黑色或褐色
(二)培养
钩体需氧,营养要求复杂,常用含兔血清柯氏培养基培养,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8~30℃,生长缓慢,约需1周以上。
③肾肾肿大,肾小管变性、坏死,间质水肿,出血及炎性细胞侵润。
④脑膜与脑血管损害及炎症侵润。
⑤肌肉肿胀、出血,横纹消失。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7~14天,长至28天,短至2天。
(二)本病典型临床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1.早期(钩体血症期)
起病急骤,起病后1~3天内,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本病的病理特征: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织形态轻微变化不相一致,较易逆转。如弥漫性出血时,其功能障碍很严重,但病理损伤却较轻微。
①肺出血肺泡腔内见广泛性出血,炎症反应轻微。
②肝脏肝肿大,光镜下见肝细胞水肿及退行性变,严重者肝细胞坏死及肝索离解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及枯否细胞增生,胆小管胆汁淤积。
②肺弥漫性出血型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抢救,可很快因出血窒息而死亡。
是近年无黄疸型钩体病的常见死因,其进展可分为以下三期:先兆期;出血期;垂危期,偶有暴发起病者,可迅速出现肺弥漫性出血而死亡。
1.早期
气促,心慌,呼吸、脉搏加快,双肺可闻及散在湿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散在点片影,如能获得及时诊断及治疗,病情尚易逆转恢复。
4.肺结核咳血
也应与肺大出血进行鉴别。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长,常见盗汗、潮热等结核中毒症状,病变躲在两肺上部,无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痰涂片及培养可检出结核杆菌。
5.各型脑膜脑炎
钩端螺旋体脑膜脑炎型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脑膜脑炎进行鉴别。后者常无疫水接触史,无钩端螺旋体败血症的表现,脑脊液检查、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测可帮助鉴别。
期
患者极度烦躁,气促发绀,心率及呼吸更快,满肺可闻及湿罗音,X线检查显示肺部阴影融合成片,内有少量含气空腔残存。
此期抢救有很大难度,但仍有恢复的可能。
3.垂危期
患者神志不清,极度紫绀,双肺满布粗大的湿罗音,可闻及喉间痰鸣,最终因肺泡迅速充满血液而窒息死亡。
(3)黄疸出血型
于病程4~8天后,在感染中毒症状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和肾损害。
3.反应性脑膜炎
虽有症状及脑脊液改变,但培养无钩端螺旋体生长,预后良好。
4.闭塞性脑动脉炎
病后半月到5个月出现,主要表现为由动脉炎导致的脑缺血,引起渐进性肢体瘫痪,症状可短暂反复发作,最终随血管病变的好转或侧支循环的建立而逐渐恢复。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血沉增快。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途径。主要是接触受感染动物排出到环境中的含钩端螺旋体的尿液,经皮肤黏膜而致感染。
消化道传播。
其他有报道经鼠、犬咬伤后可感染。并且有护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的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钩端螺旋体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2.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钩端螺旋体病患者黄疸出现较早,常与发热同时存在,而肝炎患者起病较缓,发热大多不高,且常在热退后出现黄疸,消化道症状较突出,肝功能明显异常。
3.大叶性肺炎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常易与大叶性肺炎混淆。但后者常在冬春季发生,咳嗽、胸痛明显,血痰量少,呈铁锈色,肺部有湿罗音及实变体征,无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及淋巴结肿大。肺弥漫性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还易被误诊为中毒性或休克性肺炎,但钩端螺旋体病在运用大剂量抗菌药物及扩容治疗时,可能诱发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进一步促进出血的发展,且肺弥漫性出血时有进行性发展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动态X线肺部检查可见阴影迅速扩散融合,对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有重要帮助
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为稻田型主要菌群。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主要菌群。
七日热群、犬群、澳洲群、秋季热群等。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为野鼠和猪。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最主要的传源。
猪是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自然界还有多种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成为一般储存宿主。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迄今尚未证实。
(1)流感伤寒型
无明显器官损害,是早期临床表现的继续。
治疗后热退或自然缓解。
病程一般5~10天。
此型最为多见。
(2)肺出血型为本病病情最重、病死率最高的一型。
在早期感染中毒表现的基础上,于病程3~4天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①肺出血普通型痰中带血或咯血,肺部无明显体征或闻及少许啰音,X线胸片仅见肺纹理增多、点状或小片状阴影,经及时而适当治疗较易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