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黄疸 虽然超过了正常范围,但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称为隐性黄疸
护理考试专用名词解释及常考点汇集
![护理考试专用名词解释及常考点汇集](https://img.taocdn.com/s3/m/3769bb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7.png)
护理考试专用名词解释及常考点汇集1.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2.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指静息状态下单位时间内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3.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化学信号并与之结合的成分。
4.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5.正常菌群:指寄居与人类皮肤,黏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在正常情况下对人无致病作用的菌群。
6.炎症介质:指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炎症反应并具有致炎作用的化学活性物质。
7.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8.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已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
9.九分法:胺体表面积9%的倍数来估计体表解剖分区面积的方法,用于估计烧伤面积10.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1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2.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蛋黄色透明液体,称为~13.DNA复性:指在适宜条件下,如温度或PH值逐渐恢复到生理范围,分离的DNA双链可以自动退火,再次互补结合形成双螺旋的过程。
14.椎间孔:是由相邻椎骨上下切迹围成,内有脊神经15.同工酶:具有相同催化作用,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各不相同的一组酶称为~16.高脂血症:指血浆中的脂类有一类或几类浓度高于正常参考上限的现象。
17.营养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称为~18.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瓜大生化检验名词解释
![瓜大生化检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cf1e29b4028915f814dc220.png)
临床生化检验:在人体正常的省委化学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质与量的变化,从而为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实验室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提供决策依据的一们学科。
光谱分析技术:利用物质的光谱特征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
朗伯-比尔定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某物质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与该物质的浓度及液层厚度成正比。
Stoke定律:当混合物质在同一电场中,由于粒子所带电量不同,颗粒大小不同,各自的迁移率不同,从而能使得混合物分离开。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电泳迁移率:指带电粒子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
酶活性:规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消耗量。
酶活性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催化生成一定量的产物或消耗一定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国际单位:在规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umol底物转变为产物的酶量。
连续监测法:在多少个时间点连续测定产物在线性区内的生成量。
工具酶:作为试剂用来测定待测酶活性或底物浓度的酶。
同工酶:催化同一反应,到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能等方面都不同的一组酶。
急性时相反应:在急性炎症、组织坏死、感染与肿瘤等病理情况下,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会明显的升高或降低,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这种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C-反应蛋白:一种能与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结合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G:评价肝脏功能的指标。
糖耐量实验:指口服或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后,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水平进行分析。
载脂蛋白:血浆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部分。
高脂蛋白血症HLP:指血浆中TG和TC浓度异常升高。
初级胆汁酸: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的具有二十四碳的胆汁酸。
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结合胆红素:胆红素和血液中的白蛋白结合后转运到肝脏,在肝脏中与葡糖醛酸结合后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
生化
![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c8de16064431b90d6c85c7d9.png)
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complex)/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多酶复合物或称多酶体系。
变构调节/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
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在其他酶的催化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共价结合,同时又可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去掉已结合的化学基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酶的共价修饰或称酶的化学修饰调节。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机体对内、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变,使其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于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为生物转化。
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血浆胆红素大于17umol/L时,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jaundice):胆红素为橙黄色物质,过量的胆红素可扩散进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称黄疸。
隐性黄疸: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正常为1.7-17.1 umol/L,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17.1-34.2umol/L 时,虽然超过了正常范围,但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称为隐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
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
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针对外源信息,细胞所产生的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第一信使: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称作第一信使。
西医诊断学6黄疸
![西医诊断学6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6d38e145b307e87101f6961c.png)
黄疸一、概念:正常血清胆红素不超过17.1μmol/L,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皮肤粘膜呈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jaundice)。
黄疸早期易于观察的部位为巩膜与软腭粘膜。
※隐性黄疸:血清中胆红素超过17.1μmol/L,但未超过34.2μmol/L时,不出现肉眼可见的黄染现象,称为隐性黄疸。
临床上黄染也可见于胡萝卜素血症其特点为有过多摄入富含胡萝卜素食物病史,黄染遍布全身,以手及脚掌面明显。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1.胆红素的形成: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与分解,每日生成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4275μmol,占胆红素来源的80%~85%,其他15%~20%胆红素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Hb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蛋白的蛋白质(旁路胆红素)。
2.胆红素的运输:非结合胆红素(UCB)呈脂溶性,与血浆白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被肝细胞摄取。
3.胆红素的代谢: UCB到达肝血窦与白蛋白分离,被肝细胞摄取,与Y、Z载体蛋白结合,被运送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内,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CB),呈水溶性。
4. 胆红素的排泄:CB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尿胆原,尿胆原大部分被氧化为尿胆素由粪便排出体外(粪胆素,为粪便的色素),小部分(10%~20%)在肠道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吸收至肝内,大部分再次转为CB经胆汁排入肠内(胆红素肠肝循环),小部分经体循环由肾脏排泄。
三、分类:1. 依据病因: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 依据胆红素:UCB增高为主的黄疸、CB增高为主的黄疸。
四、病因与临床表现:1.溶血性黄疸:1.1 病因: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以出现溶血性黄疸。
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输异型血、毒蛇咬伤、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黄疸实验
![黄疸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7d54e5ebe1e650e52ea99f0.png)
【实验 结果】
全 身 一 般 状 况 表
黄疸动物生化指标表
【分析讨论】
1.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2.三类黄疸的原因与发生机理。 3.三类黄疸的临床表现特点。
【结论】Βιβλιοθήκη 实验目的①掌握常见黄疸的血、尿、粪便的胆色 素代谢变化特点; ②熟悉黄疸动物的皮肤、黏膜、尿液、 粪便颜色及一般行为改变; ③了解黄疸的血、尿常用生化指标的测 定。
梗阻性黄疸
【实验对象】 大鼠。 【实验器材和药品】 手术剪,有齿镊,无齿镊,止血钳, 持针器,缝合针,缝合线,纱布、棉球, 小动物解剖台, 5 ml注射器,器械盘, 天平,普通负压吸引管,抗凝负压吸引管, 3%碘伏棉球,75%乙醇,苦味酸溶液, 2%水合氯醛。
黄疸一般是病理性的,但也可以 是一种生理现象,如新生儿生理性黄 疸就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生理 特点所引起的。倘若新生儿血清中胆 红素浓度过高时,则生理性黄疸可转 化为病理性黄疸。在许多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对 胆红素的代谢障碍时,都会出现黄疸。
黄疸分类方法很多,按发病原因黄 疸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黄 疸;按血清中胆红素增多的种类,又可 分为以脂溶性胆红素增多为主的黄疸和 以水溶性胆红素增多为主的黄疸。本实 验主要复制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梗阻性黄 疸(结扎胆总管)、肝细胞性黄疸(四 氯化碳中毒)及溶血性黄疸(盐酸苯肼 造成溶血)。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1)取大鼠1只,称重、辨认性别,观 察其皮肤、黏膜、尿液、粪便颜色及 行为表现。 (2)用2%水合氯醛腹腔注射 1.5ml/100g麻醉后将其固定于小动物 解剖台上,剪去上腹部被毛(脱毛剂 脱毛)。
(3)用3%碘伏棉球、75%乙醇常规消 毒手术野皮肤,在剑突下剪1.5 cm一2 cm长的右旁正中切口,逐层打开腹腔。 (4)沿胃大弯找到十二指肠并轻轻提起 肠管,可见有一纤细、透亮、淡黄色的 细管通向十二指肠,此即大鼠的胆总管 (大鼠无胆囊)。用细线结扎胆总管。 检查手术野无出血后用缝合线十字包角 连续缝合腹膜、肌层,关闭腹腔;再间 断缝合皮肤,以碘酒、乙醇消毒皮肤。
黄疸的鉴别
![黄疸的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0367ac3267ec102de2bd8946.png)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主要为直接胆红素升高。
(二)尿中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和尿胆素消失或减少。
(三)粪便中粪胆原和粪胆素消失或减少。
(四)皮肤搔痒和大便发白。
(五)血清Ch、AKP、γ→GT明显增高。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为自身免疫所致肝内及肝外胆管炎症、纤维化和狭窄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多见于男性。临床呈慢性梗阻性黄疸,作MRCP,可见胆管变细,局部扩张、扭曲和变形等进行诊断。对皮质激素治疗常有较好的效果。
4.妊娠特发性黄疸:常发生于妊娠后期,先有皮肤瘙痒;以后出现黄疸。于分娩后,黄疸及皮肤瘙痒随之消退。再次妊娠又可出现黄疸。预后良好。
(二)引起肝外梗阻性黄疸疾病的鉴别:由肝外胆管梗阻,胆汁流出受阻而引起的黄疸。
能引起肝外梗阻性黄疸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胰头癌:多见于中年或老年病人。临床表现黄疸呈无痛性,进行性加重。B型超声波检查:有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囊肿大。并可见胰头增大。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见十二指肠曲增大,并有十二指肠受压现象。ERCP检查∶可有胰头癌表现。
当黄疸病人根据以上各类黄疸的临床特点进行鉴别,决定是哪一类黄疸后,应进一步鉴别黄疸由哪一种疾病引起?
引起各类黄疸疾病的鉴别
1、引起溶血性黄疸疾病的鉴别
各种病因如先天性及获得性红细胞缺陷、感染、免疫因素、药物、输入异型血等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常见疾病有: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先天性红细胞膜有缺陷的溶血性贫血。有贫血、黄疸和脾大。但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呈球形,红细胞脆性试验呈脆性增高,但Coombs试验阴性。
(八)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或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硬化,均可表现肝细胞性黄疽。鉴别依靠病人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并有疫水接触史,急性血吸虫病可有发热、全身中毒症状、荨麻疹、腹泻、痢疾样便、脾大,血EOS明显增多。晚期血吸虫病可表现肝硬化、巨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及肝功能衰竭。大便毛蚴孵化阳性,直肠或乙状结肠粘膜压片有血吸虫卵,特异性血清学反应阳性,可以确诊。
胆色素代谢障碍详解
![胆色素代谢障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d1c063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a.png)
胆色素代谢障碍详解胆色素代谢障碍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含铁卟啉化合物(如血红蛋白、细胞色素类、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以及过氧化氢酶等)一系列代谢产物的总称,包括胆红素(bilirubin)、胆绿素(biliverdin)、胆素原(prophobilinogen)和胆素(bilin),其中胆绿素是胆红素的前体,胆素原和胆素是胆红素的产物。
胆红素呈金黄色,是动物胆汁的主要色素。
正常情况下胆色素主要随胆汁排泄。
肝脏在胆色素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代谢异常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而使血浆、皮肤、黏膜、巩膜以及骨膜、浆膜和实质器官等染成黄色,这种病理过程称为黄疸(jaundice,icterus)。
若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已超过正常范围,而临床上未表现出黄疸,称为隐性黄疸。
第一节胆色素的正常代谢一、胆色素来源(一)胆红素的来源胆红素主要有三个来源:1、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此种来源的胆红素约占胆红素总量的80%左右。
2、“旁路性胆红素”(shunt bilirubin)在成为成熟红细胞之前,骨髓内的网织细胞和幼红细胞有少量血红素被分解为胆红素,它是血红素代谢的一个支流,也是胆红素生成的旁路,故而得名。
这种来源的胆红素约占正常总胆红素的3%以下。
3、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组织中的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类、过氧化物酶以及过氧化氢酶等非血红蛋白含铁卟啉化合物分解代谢产生,其中肝细胞微粒体内的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分解而成的胆红素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此类来源的胆红素约占正常总胆红素的20%左右。
各种动物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均较低,但各不相同,几种主要动物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为:马7.1~34.2 μmol/L,母牛0.17~8.55 μmol/L,绵羊1.71~8.55 μmol/L,山羊0~1.71μmol/L,犬1.71~8.55μmol/L,猫2.57~8.55 μmol/L。
(二)胆红素的生成过程动物体内红细胞不断被更新,衰老的红细胞由于细胞膜的变化被肝、脾及骨髓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降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被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旧三基医学知识(名解、填空、问答)
![旧三基医学知识(名解、填空、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a0f183e0102de2bd960588d4.png)
基础医学知识名解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通常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2、败血症:病菌进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3、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接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特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4、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5、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6、临床前预防:又称二级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疾病有可能及早治愈或不致加重。
7、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8、隐性黄疸:指患者血清胆经素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34.4µmol/L以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9、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10、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血管壁的侧压力。
通常所说的血压指动脉血压。
11、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12、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
13、抗体:。
14、组织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缺氧。
15、脑死亡: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16、激素:由内分沁腺、分散的内分沁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沁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7、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想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蛋白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8、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正式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临检继教笔试(下)名词解释
![临检继教笔试(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187987df242336c1eb95ebb.png)
1.漏出液:由血管和淋巴管被动漏出的液体积于浆膜腔为非炎性积液。
其颜色较浅,外观清晰透明,一般不易凝固,比重常小于1.015。
粘蛋白试验(李氏试验)为阴性。
常见于各种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的营养不良、晚期肝硬变、肿瘤及静脉栓塞等疾病。
2.粘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在稀乙酸溶液中产生白色雾状沉淀。
3.出血性疾病: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因素,导致机体止血、凝血活性的减弱或抗凝血、纤溶活性的增强,引起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的一类疾病。
4.脱落细胞学:采集人体各部位的上皮细胞,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协助临床诊断疾病的一门学科,属于细胞病理学的一个分支。
5.增生: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加强,数目增多,常伴有细胞体积增大。
多由慢性炎症或其他理化因素刺激所致。
6.再生:当组织损伤后,由邻近组织的同类细胞增殖补充的过程。
7.化生:一种成熟的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被另一类型的成熟组织所替代的过程。
8.核异质:上皮细胞的核异常,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胞质尚正常。
9.异常角化:指鳞状上皮细胞胞质的成熟程度超过胞核的成熟程度,又称不成熟角化或角化不良。
巴氏染色表现为上皮细胞核尚幼稚,而胞质已出现角蛋白,并染成红色或橘黄色。
10.Ph染色体:是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90%~95%,缺失长臂的22号染色体即Ph染色体。
第22 号染色体的一条长臂缺失,缺失部分易位到9号染色体之一长臂末端。
1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以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或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为特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风险增大。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增生,成熟和幼稚细胞有形态异常。
12.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
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及免疫功能异常。
黄疸
![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cc08137e02768e9951e73817.png)
1.临床表现
① 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 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 严重者可有急性肾衰 ② 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① 血清TB增加,以UCB为主 ② 尿中无胆红素
③ 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故尿隐血阳性
④ 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 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二)肝细胞性黄疸 使肝细胞广泛受损的疾病为病因,如:病毒性肝炎、肝 硬化、中毒性肝炎、败血症等 肝细胞损伤,肝脏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下降 , UCB升高;正常肝细胞仍能将 UCB转变成 CB, CB一 部分从胆道排泄,一部分经受损肝细胞返流入血,血 中CB升高 另外,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水肿及小胆管内胆栓形 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返流入血,血中CB升高
判断黄疸的分类(胆红素代谢实验) 进一步确定黄疸的原因(选择有关辅助检查)
总结
依据临床表现(病史、体检),获得黄疸病因的初步印象
黄疸诊断思路
拓展
B型超声波检查 了解肝脏本身病变 鉴别肝内或肝外梗阻 准确率达90%左右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肝包膜是否光滑 肝实质有无胆管扩张 占位性病变 与周围脏器及血管关系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显示整个胆道系统,区分肝外胆管阻塞及肝内胆汁淤积 性黄疸 明确胆管阻塞部位、程度及范围
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 发现食管静脉曲张有助于肝硬化及其它原因所致门脉 高压诊断 十二指肠低张钡剂造影发现降部有充盈缺损有助 Vater壶腹癌诊断
肝细胞活组织检查 观察肝组织的色泽、性状血清中胆红素升高(>34.2μmol/L),导 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理论 讲授
血中胆红素增高(17.1-34.2μmol/L)而尚未出现肉 眼可见的黄染时,称隐性黄疸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2)](https://img.taocdn.com/s3/m/f186242cff00bed5b9f31d96.png)
1.长期医嘱:医嘱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上,医师注明停止日期和时间后方失效,在医嘱的有效日期内按规定的间隔时间执行。
2.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3.主动卧位:患者在床上自己采用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称为主动卧位。
4.酒精拭浴:是利用乙醇的挥发作用及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通过蒸发而增加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的一种方法。
5.保留灌肠法:是插入肛管,自肛管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6.洗胃法:是通过胃管向胃内灌注溶液再吸出以排除胃内毒物和潴留食物的方法。
7.三查七对: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和操作后查;七对是指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
8.被迫卧位:是指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动卧位的能力,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
被迫采取的卧位。
9.护理评估:是一个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
10.心电监护:是应用心电监护仪长时间显示和记录患者心电变化,及时发现和诊断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
11.雾化吸入疗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12.口服给药法:是指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和利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
它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13.尿潴留:是指尿液大量存留于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14.临时医嘱:医嘱的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内,应在短时间内执行.即刻医嘱(st)一般在医嘱开出后15分钟内执行,一般只执行1次。
15.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适应于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局部麻醉和某些药物的注射。
16.尿失禁:是指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17.完全胃肠外营养:是指不经胃肠而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供给人体每天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
18.濒死状态:又称临终状态,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隐性黄疸的名词解释
![隐性黄疸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8015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0.png)
隐性黄疸的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通常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出现黄色,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的。
然而,人们对黄疸通常只了解其显性形式,即明显可见的黄疸症状。
然而,还存在一种相对隐秘的形式,即隐性黄疸,这可能是一些人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患有的一种疾病。
隐性黄疸是指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但在肌肉和皮肤上并不明显表现出黄疸的情况。
这种状况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因为没有明显的外部症状,很难察觉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隐性黄疸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最常见的一个原因是Gilbert综合征。
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约占人群的3-7%。
它是由于肝脏中的酶活性降低,导致胆红素的清除速度减慢而引起的。
虽然大多数人携带这个基因变异,但只有少部分人会表现出明显的黄疸症状。
另一个可能导致隐性黄疸的遗传病是Crigler-Najjar综合征。
这种病症严重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Crigler-Najjar综合征1型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2型。
Crigler-Najjar综合征1型是非常罕见的,患者几乎没有酶活性,因此需要持续的治疗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
Crigler-Najjar综合征2型比较常见,尽管酶活性较低,但可以通过特定的药物治疗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除了遗传因素外,一些其他的疾病也可能导致隐性黄疸的发生。
例如,肝炎、肝硬化、胆道阻塞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从而引起黄疸。
这些情况下,黄疸可能是临床上的一个早期指标,但在肌肉和皮肤上并不明显。
对于患有隐性黄疸的人来说,常常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来确诊。
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检测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并与正常范围进行对比。
如果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但肌肉和皮肤上没有明显的黄疸症状,那么患者可能患有隐性黄疸。
隐性黄疸的治疗取决于其根本原因。
如果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监测胆红素水平来控制病情。
温医专升本诊断学名词解释
![温医专升本诊断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ffc28f6c175f0e7dd13715.png)
诊断学名词解释Courvoisier(库瓦济埃)征:在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时,发生明显黄疸,且逐渐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 征,又称胆总管渐进阻塞征。
多见于胰头癌,胆管下端癌Kussmaul 呼吸: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病人为排出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调整酸碱平衡,可出现深而快的呼吸,称为Kussmaul呼吸或深长呼吸.Louis(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交接处向前突起而形成的夹角.巴彬斯基征:患者仰卧,髋、膝关节伸直,检查者左手握踝上部固定小腿,右手持钝尖的金属棒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指根部,再转向拇趾侧。
正常出现足趾向跖面屈曲,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成扇形分开,称巴彬斯基征阳性。
板状腹: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由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被动体位:病人不能自己调整和变换肢体和躯干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和意识丧失者闭目难立征:嘱患者足跟并拢站立,闭目,双手向前平伸,若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提示小脑病变。
如睁眼时能站稳而闭眼时站立不稳,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病程记录:指继住院病历或入院记录后,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
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
病理解剖诊断:是以各系统器官功能的改变,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为基础的,检查病症的方法病理性Q波:在左室面导联中,Q 波正常时间不会超过 0.04s,电压不超过同导连的 R 波的四分之一,若 Q 波超过以上数值或出现粗钝,称.病历摘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病史要点,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的重要阳性和具重要鉴别意义的阴性结果,字数以不超过 300 字为宜。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布鲁氏菌,称.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为深快,达到最大呼吸后再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漫,直至呼吸暂停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由浅慢变深快,如此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呼吸.每一周期持续30s至2min不等,其中暂停呼吸的时间为5~30s.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齿轮呼吸音:由于肺脏局部性炎症或支气管狭窄,使空气不能均匀地进入肺泡,引起断续性呼吸音,因伴短促的不规则间歇,又称齿轮呼吸音.常见于肺炎、肺结核等.但应与因寒冷、疼痛或精神紧张所致的断续性肌肉收缩时的附加音相鉴别,后者与呼吸运动无关.冲击触诊法:又称为浮沉触诊法,是一种常见的触诊方法。
高级健康评估7-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黄疸
![高级健康评估7-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a98ab854af45b307e971975d.png)
[临床意义]
1 转氨酶升高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
的20~50倍,甚至100倍,ALT升高更明显,ALT/ AST>1,是诊断病毒性肝炎重要检测手段。
感染后1~2周,转氨酶达高峰,3周到5周逐渐下 降。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 示转为慢性。
胆红素代谢检查
胆红素正常代谢
血清胆红素测定
[参考值范围] 成人
总胆红素 1.7~17.1 μmol/L
结合胆红素
0~6. 8 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 1.7 ~10. 2 μmol/L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STB>17. 1但<34.2 μmol/L 为隐性黄疸。 34.2—171 μmol/L 为轻度黄疸。 171—342 μmol/L 为中度黄疸。 > 342 μmol/L 为重度黄疸。
病毒性肝炎、中毒、药物损害等
血清 STB 增加 CB 增加 UCB 正常
尿 尿胆红素 强阳性 尿胆原 减少
粪便 颜色 变浅或白色
肝汁淤积性黄疸临床表现
皮肤呈暗黄色,胆道完全梗阻者可呈黄绿或绿 褐色。
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 尿色深如茶水。 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由于胆汁不能进入肠道,可使食物中脂肪的消
吸道炎、关节痛、荨麻疹等表现,肝肿大不明显。本期持续数日至两周。 (2)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发热渐退,但消化道症状加重,肝肿大、质软,有叩、压
痛,5%~10%患者脾肿大、质软,有叩、压痛。此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及肝肿大逐步消失。本期持续约一个月。
临床生化检验习题4
![临床生化检验习题4](https://img.taocdn.com/s3/m/fe6d6f087cd184254b353585.png)
第七章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一、A型题1. 体内总体水量约_____C____升。
A. 14B. 24C. 34D. 442.血浆含水量约占ECF的__A____。
A. 1/4B. 3/4C.2/3D.1/33.细胞内钾约占总钾量的98%,血浆中仅占__D____。
A. 2%B.0.2%C.1.5%D.0.3%4.___B_____使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引起高血钾症。
A.急性肾功能不全B.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严重呕吐、腹泻5.冷藏保存电解质分析的标本,会引起___A_____。
A.血清钾增高B.血清钾降低C.血清钠增高D.血清钠降低6.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方法是____D______。
A.分光光度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D.火焰光度法。
7.血清钾、钠直接ISE法___D____,使结果更真实反映临床情况,大多数临床医生推荐使用该方法。
A.免去了样本的稀释B.为参考方法C.可控制离子的活度系数D.免除了电解质排斥效应8.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BA. 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总是等于大气压P(Amb)的B. 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C. 混合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D. 混合气体分压特性同样适合于溶液中的气体9.血气分析中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DA. PO2仅与cdO2有关B. ctO2= cdO2+O2HbC. PCO2仅与cdCO2有关D. ctCO2= cdCO2+CO2Hb10. O2在肺泡里被摄取主要受以下因素支配,但除__C___外。
A. 肺泡气中PO2B. O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的能力C. Hb释放CO2换取O2的能力D. HHb对O2的亲和力二、X型题1.参加水、电解质和pH调节的主要器官有_A、C____?A. 肺B.肝C.肾D.肠2.关于总体水在体内的分布,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DA. 1/3存在于ECFB. 2/3分布在ICFC. ECF的3/4为细胞间液D. ECF的1/4为血管内液3.血浆中主要渗透物质有哪些?ABCDA. Na+B.Cl-C.葡萄糖D.尿素4.钾在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ABCD____?A. 参与细胞内的正常代谢B. 维持细胞内容量、离子、渗透压及酸碱平衡;C. 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D. 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5.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有__ABCD___?A. 钾自细胞内移出或细胞外液钾进入细胞B. 细胞外液受稀释C. 钾总量过多D. 体液酸碱平衡紊乱6.常见高血钾症引起的原因有_BCD____?A.细胞外液受稀释B.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C.输入过多D.排泄障碍7.临床实验室常采用的测定钠、钾的方法有哪些?ABDA.火焰发射分光光度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D.分光光度法8.测定钠、钾的分光光度法主要有哪些方法?BDA. 染料结合法B.酶法C.荧光滴定法D.大环发色团法9.临床常用氯的检测方法有哪些?ABCDA. 汞滴定法B.分光光度法C.库仑电量分析法D.ISE法10.O2在肺泡里被摄取主要受哪些因素支配?ABCA. 肺泡气中PO2B. O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进入血液的能力C. 静脉血红细胞中还原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D. 动脉血PO2三、名词解释1. 电解质排斥效应2. P503. Donnan平衡学说4. 阴离子隙5. 气体分压四、问答题1.简述体内水的分布情况。
黄疸的性状以及正常值范围
![黄疸的性状以及正常值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176d06f576eeaeaad1f330b2.png)
黄疸的性状以及正常值范围刚刚出生的宝宝可以说是最娇贵的存在了,刚出生宝宝因为其弱小的免疫力容易生病。
所以妈妈们要好好的保护好自己的小宝宝哦。
尤其是刚刚满月的小宝宝特别容易感染黄疸的病,这是正常的情况,但是黄一旦超过了正常值就有点危险了。
这时候就要去找医生了。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1.基本症状(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2.伴随症状(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
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3.腹部体征腹部外形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黄疸虽然超过了正常范围,但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称为隐性黄疸隐性黄疸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正常为1.7~17.1umol/L,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17.1~34.2umol/L时,虽然超过了正常范围,但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称为隐性黄疸。
病情分析:你好!隐性黄疸---指肉眼看不到皮肤、巩膜黄染,但血清总胆红素高出正常值上限,低于35umol/L。
现肝功能检查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9.6 U/L ---稍高;总胆红素(TBIL) 25.4 ---稍高,直接胆红素(DBIL) 7.9 umol/L ---略高-----胆囊炎?慢性乙肝?其他?指导意见:1、注意休息,一周复查,排除检验时出现的误差。
2、查乙肝病毒标记物(二对半),肝胆B 超等,寻找原因,然后做针对性治疗。
3、注意低脂饮食,避免劳累,不宜饮酒。
ask114251025b 追问乙肝五项查了都是正常的。
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GB 163 g/L 体检结论是血红蛋白增多症,身上也没有明显症状。
不知道严重不,有小孩可以不2010-08-11 20:43医生回答:您好!血红蛋白163克/L,略高于正常,没有特别意义。
肝功能检查结果只是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9.6 U/L ---稍高;总胆红素(TBIL) 25.4 ---稍高,直接胆红素(DBIL) 7.9 umol/L---略高。
病情并不重,但有必要复查。
生育计划建议复查后再决定(尤其是女方)。
复查前注意低脂饮食,避免熬夜、劳累,不宜饮酒。
基本信息又称显性黄疸英文名称jaundice,icterus就诊科室消化内科常见病因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功能低下、功能肝细胞量减少,肝细胞破坏,肝内型胆汁郁积,大胆管的梗阻病因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1.胆红素生成过多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
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
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
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5.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临床表现1.基本症状(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2.伴随症状(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
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3.腹部体征(1)腹部外形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
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
(2)肝脏情况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时黄疸和肝肿大并存,肝脏质软,压痛和叩击痛较明显。
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时,黄疸迅速加深,而肝肿大不著或反而缩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肝肿大不如急性肝炎明显,且质地增加,也可无压痛;肝硬化时也可扪及边缘不齐和大小结节。
肝癌时肝肿大较者,可失去正常形态,质坚,可扪及巨大包块或较小结节,压痛可不显著,但肝表面光滑的不能排除深部癌肿或亚临床型“小肝癌”。
肝脓肿接近肝表面时,局部皮肤可有红肿、压痛等炎症征象,巨大肝脓肿、肝包虫病、多囊肝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情况时,肝区或有囊样或波动感。
(3)脾肿大黄疸而伴脾肿大者,多见于各型肝硬化的失代偿期、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全身感染性疾病和浸润性疾病,癌肿侵及门静脉和脾静脉时,可引起脾肿大,少见的脾梗塞和脾脓肿等亦有类似脾肿大,且有压痛等体征。
(4)胆囊肿大黄疸而伴胆囊肿大者均属肝外梗阻,应考虑:①癌性黄疸见于胆总管癌、胰头癌、乏特壶腹癌和罕见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
胆囊光滑、无压痛,可移动,即所谓Cour -voisier胆囊。
胆囊癌时质坚,常有压痛,②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一旦出现梗阻,胆囊可肿大,多无压痛。
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时,胆囊萎缩而不能扪到,③慢性梗阻性胆囊炎,因胆囊管存在结石,胆囊肿大的机会较急性胆囊炎为大,压痛不明显。
④慢性胰腺炎时,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可压迫胆总管而使胆囊肿大,压痛也不显著。
⑤胆囊底部巨大结石、先天性胆管扩张或胆道蛔虫症,也可引起胆囊肿大、压痛多不明显。
肝内胆淤时胆囊多萎缩,胆囊是否肿大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5)其他情况有肝炎、扑翼震颤、肝性脑病和其他神经精神异常、腋毛稀少、睾丸萎缩、杵状指、皮肤角化过度、匙状指甲、多发性静脉栓塞和心动过缓等。
晚期癌性黄疸病人尚可表现癌肿转移的有关征象。
肝功能衰竭可表现脑病和颅内出血情况。
血腹、胆汁性腹膜炎,胆汁性肾病和休克等也可见于癌性黄疸病人。
检查1.实验室检查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
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2.其他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
(2)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
(3)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检查。
(4)血清酶学检查。
(5)血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6)免疫学检查。
(7)X线检查。
(8)B型超声波检查。
(9)放射性核素检查。
(10)肝活组织检查。
(11)腹腔镜检查。
诊断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
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
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鉴别诊断需要和假性黄疸鉴别。
假性黄疸见于过量进食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桔等食物。
胡萝卜素只引起皮肤黄染,巩膜正常;老年人球结膜有微黄色脂肪堆积,巩膜黄染不均匀,以内眦较明显,皮肤无黄染。
假性黄疸时血胆红素浓度正常。
治疗黄疸的治疗原则是在明确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