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先秦服饰——服装发展史上的发祥期,深入分析了先秦服饰的重要地位和蕴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对中国民族服饰注重情与意的整合传达这一思想作了探讨,从而揭示了其中的视觉符号和视觉意义,最后发掘服饰渗透在教育技术中的艺术美,从而为我们教育技术的研究和视觉文化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 先秦服饰民族文化视觉文化教育技术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三分靠相,七分靠装,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证明服饰的重要性和穿戴存在美学的问题。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可见衣着打扮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状态。

先秦的服饰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以后的服装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参考,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我们通过研究其中的历史价值来发掘其当代的意义,从而指导我们现在的工作。

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先秦的服饰文化,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视觉意义。

1、先秦——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

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正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这时人们已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饰进行装扮。山顶洞出土了一枚磨得很细长的骨针,这是缝制兽皮衣服的工具,缝线可是用动物韧带劈开的丝筋。山顶洞人佩戴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带有红色,似乎他们的穿戴是用赤铁矿研磨的红色粉末染过的。山顶洞人不仅关心生活的美,而且也表现了对死者的关怀,他们把死去的亲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身边撒下红色赤铁矿粉末。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祈求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是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服饰之礼是先秦时代重要的礼仪,这种建立在宗法礼制基础上的服饰之礼,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商周时,北方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丝织业的中心,已有了华美的提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其服装审美趣味,主要表现在奴隶主、王侯、贵族对服装面料和色彩的选择,以及衣服边缘部位(领口、袖口、襟、摆)的装饰上,即“衣作绣,锦为缘”。相比较而言,当时除了上衣、衤夸和下裳外,佩件装饰还不及后来春秋战国时代讲究,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夏、商、周三代,基本上男女同服。

先秦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的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已出现了衣裳,结束了史前的围披状态,人们按照这种衣裳式样穿着,有秩序的拜祖先,祭天地,从而实现天下治。《周礼》中“享先王则兖冕”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有官任“司礼”者,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说明自周朝起,冠服制度已经完备。

2、先秦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介绍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周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战国中期的服饰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意。

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3、先秦服饰中渗透的中国民族文化

在西周时代,自从周公制礼作乐以后,包裹人类躯体的服饰已成了展现等级尊卑的物化符号,成了统治者惩治被统治者的一种惯用手段。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

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着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

中国服饰可说是一套儒家的礼仪文化。儒教一直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儒教之礼讲究服饰要与其仪容、言谈、举止相一致。所以,古代服饰品位在礼仪活动中极其重要,不仅在上朝、大典、祭祀等活动中必须穿礼服,日常生活中的服饰也很讲究。

中国古代的服饰受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所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延续,他们没有刻意去设计,而是在继承中发展。

4、中国民族服饰情与意的整合传达

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民族服饰历经数千年演变之后,除继续负载传递服饰文化信息和展示服饰文化信息的使命之外,还通过其凝聚着的特定历史文化语言,向人们诠释服饰自身诞生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印记,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社会历史文化涵义。服饰不仅是形象化展示艺术的载体、人们情感意念的寄托物,而且具有文化概念和历史属性,具有承载历史文化、撰写历史文化的功能。

人类求新、求异、求变、求美的本性,决定了情感与形式之间的稳定性结合只是相对的、短暂的,人类的情感和形式语言间总是在相互交融的运动之中寻觅着一种新的结合与平衡,从而产生出诸多各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视觉交流语言及服饰语义传达符号,这些语言和符号既构筑起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特定造物文化。

民族服饰美感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转化成具体形态才能被人们所认同或感知。民族服饰语言的造型传达是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可概括为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两大范畴。

外在表象是根据民族传统理念、民族习俗、民族事象等选择的恰当艺术组成方式、造型元素,如廓型、色彩、装饰、材质等,为揭示民族服饰主题本质服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的客观具体存在,是依附载体体现出来的具体形象和形式特征。

内在本质的表达则通过外在表象发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在性格、精神、本质通过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