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17课.屈原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课堂笔记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创作了《离骚》等许多优秀的诗篇,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离骚》中的“怀沙”和“九歌”。
一、“怀沙”1、“怀沙”的背景“怀沙”是《离骚》中的一篇诗歌。
“怀沙”的背景是屈原垂帘听政时,遭到了楚怀王的重用和信任。
然而,楚怀王却因为妃子的谗言将屈原贬斥至沅江。
屈原十分悲愤,他在沙滩上流连忘返,感慨“因循守旧,迎合旁人,一时兴合,随风倒灭”,并写下了这篇“怀沙”的诗篇。
2、“怀沙”的主要内容“怀沙”表达了屈原对怀王的失望和对君臣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怀沙”开篇四句是这样写的:“沙,磊砢之余;帝,法正之齐;多士之流,莫不遐思。
”这里的“沙”指的是沙滩,屈原在沙滩上思考各种问题;“帝”指的是天帝,这里是想用天帝作为比喻来反衬怀王的丧失尊威和失信于臣的情况;“多士之流”指的是屈原自己和其他的忠臣,在怀王的错误决策下深感忧虑。
“怀沙”还表达了屈原对个体精神独立的追求。
屈原在诗中说,“吾令自复,心之理惟,鲜矣仁矣。
”屈原意思是说,他自己寻求自我复归,努力追求内心真实的理性和智慧,虽然这很少有人理解,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二、“九歌”1、“九歌”的背景《离骚》中的“九歌”是一组九首歌曲,属于祭祀歌曲之一。
据传是屈原在追溯出土的百草谷瀁泉魚符之后对神秘世界的思考和创作。
这些歌曲不仅音乐美妙动听,而且艺术价值很高。
2、“九歌”的主要内容“九歌”从顺序上分为后、乘、招、魂、怨、悼、赋、咸、廉九篇。
“九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神、人、自然、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歌中描绘了冬、春、夏、秋四季的景色、百花争艳的景象、爱情、战争和庆祝时的欢乐场面。
“九歌”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屈原对中国文化和国家发展的深刻见解。
首篇“后九篇”讲到战争中受领伤的将军以及战火纷飞的壮士。
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 的口语化和动作性。
自主学习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国殇(shāng ) 诡谲( jué ) 瘦削( xuē ) 收揽( lǎn )
驰 chěng ( 骋 )
自主学习
夯基础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雷霆:雷暴;霹雳;比喻威力或怒气。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鞭挞:鞭打,比喻谴责、抨击。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自主学习
识文本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
全剧分为五幕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第五幕的剧情: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 一庙,含冤受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 交加的夜晚创作风、雷、电的颂歌。婵娟 逃脱囚禁来见屈原,误饮靳尚暗害屈原的 毒酒而身亡。屈原与前来求助他的卫士一 起出走,潜往汉北。全剧在哀悼婵娟的 《礼魂》歌声中结束。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体会人物形象。
(任务安排:4名同学/一人读舞台说明部分,其余三人分别诵读靳尚、郑詹尹、屈原)
1.靳尚、郑詹尹、南后在毒杀屈原这一事件中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分析概括
三人的人物形象。
利害关系,劝说并威胁郑毒杀 屈原
邪恶、卖国、阴险 狠毒、诡计多端
自主学习
知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 “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 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 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第17课《屈原》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读·理清结构
·文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表达了哪两 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再读·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中,屈原呼唤了哪几种事物?痛斥 了哪些神鬼偶像?
呼唤:风、雷、电、光明 痛斥: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
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等土偶木梗。
再读·合作探究
·这些事物仅仅是代表了事物本身吗?这里运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事物加以分析。
象征
再读·合作探究
形象
象征寓意 整体寓意
风、雷、电 土偶木梗
变革现实 的伟大力量
官僚统治集团
借古讽今,展 现光明与黑暗, 正义与邪恶的 尖锐激烈斗争
再读·合作探究
再读·合作探究
·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 以看出来?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 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三读·品味语言
这篇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让人如 痴如醉。请从文中挑选你最喜欢的 句子或段落,大声朗读并分析其独 特魅力。
三读·品味语言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拓展延伸
·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 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 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 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课堂小结
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 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对风 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 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 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 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他是正义和 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 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 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
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
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 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 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 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 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整体感知
1.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 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 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 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 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 不屈和浩然正气。
这一段文字详细地介绍了舞台的布景。尤其详细介 绍了摆设的神像,并介绍了正殿外面的天气状况,这 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后面的屈原歌颂 风雷电,痛斥各种神像都是在这一环境下进行的。
2.第二部分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 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 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 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 涌而出!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学反思本文主要是对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屈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分析《离骚》和《天问》等篇章,以及其传世作品《楚辞》中的诗歌、颂、怀等文体,深入探讨屈原的思想、文学和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屈原的故事和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涵。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思想和文化情怀,增强其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屈原的生平和事迹,包括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忠诚和担当等。
2、屈原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特色,包括《离骚》等作品中的高超音韵和情感表达、《天问》等作品中的技巧运用和哲理思考等。
3、屈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包括其对中国文学、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和贡献,以及对今天的启示和警醒。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屈原的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其文学思想和感性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课堂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建立个人的知识网络,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展示演讲法。
通过让学生展示和演讲,发挥其个人的才华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该课程教学中,采用了阅读分析、课堂讨论、展示演讲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和学习。
这些不同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2、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屈原的生平、文学思想和创作特色、历史和文化分析等多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理解中能够将这些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思维深度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1.咆哮páo xiào : 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guǐjué: 狡作,狡。
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shòu xuē: 形容非常瘦。
4.鞠躬jūgōng : 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
~尽瘁。
2.弯身行礼:~道谢。
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 shōu lǎn: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人心。
6.非难fēi nàn : 指摘和责问:遭到~。
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pìnì: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wūhuì: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xīlì: 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 jǐng yǎng : 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 nüèdài :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léi ting : 1.雷暴;霹雳。
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
大发~(大怒)。
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huázhòng qǔchǒng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哗:喧哗。
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主要是通过讲述屈原的一生,展现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信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感受他的忧国忧民之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领悟人生的真谛,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信念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的阐述。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运用,屈原的爱国精神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比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一、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的一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
文章通过描写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屈原的生平简介;2. 屈原的主要事迹;3. 屈原的文学成就;4. 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掌握屈原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的生词、句型、段落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分析: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
4. 文学成就分析:介绍屈原的文学成就,如《离骚》、《天问》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 精神品质分析:分析屈原的精神品质,如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加深学生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具体包括:1. 语言运用:通过学习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型、段落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鉴赏:通过对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17课《屈原》课件(共4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上节课:
通过朗读,把握 了剧本的主要内容, 从中体会到屈原可贵 的精神品质。
这节课:
品味精彩的语言。
看看文章为什 么能写得这么激情 澎湃,气势宏伟。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语气情感,体会 舞台说明的作用。
2.精读屈原独白部分,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屈原 内心情感。
他爱国爱民, 忠贞不屈, 有着浩然正气, 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屈原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活动小结
推进剧情 台词
刻画人物
表现主旨
阅读剧本须重视台词, 理解台词的确切含义。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形象 风、雷、电
象征义
人世间追求正义、 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长江、东海
广大人民群众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 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土偶木梗
可以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无德无能、欺民惑 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过程安排
• 默读课文,找出舞台说明,圈画关键词句。 • 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句子说说各个舞台说明的作用。 • 形成小组结论,小组内选择一位同学在班级内发言。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知识卡片
舞台说明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剧情 发展背景,可以起到铺陈、渲染的作用,同时还能推动剧 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篇课文收录了屈原的三首诗篇:《离骚》、《九歌》和《天问》。
这些诗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屈原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面对《屈原》这样的长篇古诗文,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我会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展示分享:各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屈原(节选)》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屈原(节选)》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本《屈原》《棠棣之花》《虎符》。
㈡背景资料文章选自《屈原》第六卷。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作者塑造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㈢文体常识戏剧,是以语言、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按容量大小,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喜剧)。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4个)1.国殇.(sh āng );2.笙.(sh ēng );3.咆哮..(p áo xi ào );4.靳.(j ìn );5.诡谲..(gu ǐ ju é);6.俄顷.(q ǐng );7.瘦削.(xu ē);8.詹尹.(y ǐn );9.鞠躬;10.收揽.(l ǎn );11.愤愤不平;12.骚动;13.商於.(y ú);14.脚镣.手铐(li ào );15.哗.众取宠(hu á);16.闾.(l ǘ);17.徘徊..(p ái hu ái );18.睥睨(pìnì);19.发泄;20.镗.镗鞳.鞳(tāng tà);21.污秽.(huì);22.犀.利(xī);23.炫.目..(xuàn);24.景仰;25.稽.首(qǐ);26.迸.射(bèng);27.土偶木梗.(gěng);28.驰骋;29.播(léi tíng);34.拖泥带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课知识点归纳汇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课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二、故事背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理解词义1.咆哮: 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 狡作,狡。
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 形容非常瘦。
4.鞠躬: 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
~尽瘁。
2.弯身行礼:~道谢。
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人心。
6.非难: 指摘和责问:遭到~。
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 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 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 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 1.雷暴;霹雳。
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
大发~(大怒)。
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哗:喧哗。
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四、问题归纳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课文知识点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二、故事背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理解词义1.咆哮: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狡作,狡。
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形容非常瘦。
4.鞠躬: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
~尽瘁。
2.弯身行礼:~道谢。
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人心。
6.非难:指摘和责问:遭到~。
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1.雷暴;霹雳。
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
大发~(大怒)。
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哗:喧哗。
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四、问题归纳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九下语文17课屈原笔记
九下语文17课屈原笔记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生字词。
1. 正音。
- 诡谲(guǐjué):奇异,奇怪,令人捉摸不透。
- 瘦削(shòu 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 鞠躬(jū gōng):弯身行礼,表示恭敬。
- 收揽(lǎn):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 非难(nàn):指摘和责问。
-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2. 多音字。
- 稽:稽(qǐ)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稽(jī)查。
- 冠:冠(guān)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冠(guàn)军。
四、戏剧结构。
1. 全剧结构。
2. 本场结构。
- 开端: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的旨意,欲谋害屈原。
- 发展: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在雷电交加的夜晚,抒发满腔的悲愤。
- 结局:婵娟误饮毒酒身亡,卫士杀死郑詹尹,火烧东皇太一庙,屈原随卫士走向汉北。
五、人物形象。
1. 屈原。
- 爱国诗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楚国,对楚国的命运忧心忡忡。
即使遭受诬陷和迫害,仍然心系楚国的前途和人民的疾苦。
例如,在剧中他始终为楚国的安危、人民的幸福而抗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 正直高洁:他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坚决反对南后等人的卖国行径。
面对靳尚、郑詹尹等人的阴谋陷害,他毫不屈服,坚守自己的操守和信念。
2. 婵娟。
- 她是屈原的侍女,美丽、善良、纯真。
她崇敬屈原的品德和才华,对屈原忠心耿耿。
在得知屈原被陷害后,她不顾危险,前去探望,最后误饮毒酒,为保护屈原而死,是一个具有牺牲精神的美好形象。
3. 靳尚和郑詹尹。
- 他们是南后的爪牙,奸佞小人的代表。
靳尚善于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南后,不惜陷害屈原。
郑詹尹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他按照南后的旨意,妄图谋害屈原,他们共同体现了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
六、重点语句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生版)
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特点和阅读的方法。
2.关注戏剧冲突及舞台说明,把握戏剧的主题。
3.通过鉴赏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4.解读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主题的用意。
【学习重点】1.了解剧本的特性和阅读方法,掌握剧本的基本要素,如角色、情节和舞台说明等。
2.深入理解屈原的戏剧冲突和舞台说明,把握其主题和深层含义。
【学习难点】1.通过鉴赏屈原的台词,感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
2.解读屈原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剧的深层用意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家、诗人、家、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
代表作有诗集《》,历史剧《》《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2.了解背景这是一部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
3.了解作品《屈原》全剧分为“”“”“”“”“”五幕,虽然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溢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4.字词积累①给加点字注音靳.()尚俄顷.()商於.()脚镣.()瘦削.()污秽.()稽.()首咆哮..()木梗.()虐.()待三闾.()鞺.()鞺鞳.()鞳②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国殇.():诡谲..():哗众取宠:伫.()立:睥睨..():驰骋.():播弄:雷霆.():活动一:掌握阅读策略1.看黑板上的两个片段,请把这篇课文与《孔乙己》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请补全括号里的内容。
台词包括(、、)舞台说明包括(、、、、等)2.阅读教材95页知识短文,圈点勾画出剧本阅读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
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养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 (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三、文本链接
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
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感知剧本内容。
2.《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作风、雷、电的颂歌。
婵娟逃脱囚禁来见屈原,误饮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
屈原与前来救助他的卫士一起出走,潜往汉北。
全剧在悼婵娟的《礼魂》歌声中结束。
五、课文精读
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2.课文一开始,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推到了顶点。
3.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4.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他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通过反问、反复、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昏庸无能的统治集团,欺民惑众,压迫人民。
表达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5.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6.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六、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雷电颂。
共分两层。
第一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七、文章主旨
这篇戏剧(历史剧)以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八、写作特点
1.想象瑰丽奇特,意境雄浑壮阔。
文中的独白想象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风格。
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
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疾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2.运用象征手法。
作者赋予一些物象以具体的象征义:①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②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③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祈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⑤“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九、板书设计
屈原⎩⎪⎨⎪⎧⎭⎪⎬⎪⎫靳尚、郑詹尹密谋,欲毒死屈原雷电颂⎩⎪⎨⎪⎧歌颂光明⎩⎨⎧呼唤风、雷、电呼唤光明痛斥黑暗⎩
⎨⎧痛斥神鬼偶像抨击当权者与光明同行,与黑暗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