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01322120

2. 课程体系/类别:学科基础课

3. 学时/学分:32/2学分

4.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机械原理》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5.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相近专业。

二、课程目标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以下简称“互换性”)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起着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产品质量检测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应用相关公差标准对产品进行精度设计和产品质量检测的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 深刻理解互换性的含义,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

课程目标2. 理解互换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应用互换性原则的能力。具备查阅应用相关国家标准,进行产品精度设计的能力。

课程目标3. 掌握测量技术的相关概念,具备合理选择通用计量器具,设计专用计量器具,使用计量器具检测机械零部件形状和位置误差,并具有分析测量结果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产品进行精度设计。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大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除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外,布置大作业。针对复杂程度适中的机械产品,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要求学生确定零件精度要求,包括装配精度和相关非标准件的精度,要求绘制装配图和所有非标准件的零件图。通过设计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图纸表达能力,清晰陈述观点,回答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

(1)学生可选择教师给定的题目,或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明确每个人分工与责任;

(2)通过分析给定产品的工作原理,确定产品需要实现的装配精度,绘制产品的装配图,并标注装配尺寸,给出合理的装配技术要求;这一部分由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3)分配每人完成指定零件图的尺寸标注和精度确定。

(4)提交成果,答辩。组内派出代表陈述,然后教师提问,指定学生回答。

3.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测量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简单零件测量方法,量具、量仪操作技能,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查阅有关表格的能力。要求态度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选做 1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大作业、实验、出勤,在团队中表现、学习态度等部分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注:各课程根据实际确定平时成绩占比(一般为20%~40%)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之和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B 0、C 0、D 0和 E 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面作业、大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书面作业目标值,E0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期末考试目标值,E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期末考试目标值,E0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目标值。B 、C 、D 和E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随堂作业、大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其中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E1代表支撑课程目标1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E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2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E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3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 毛平淮.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主要参考书:

1. 廖念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

2. 胡凤兰.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方昆凡.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 刘美华.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