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中药的配伍

合集下载

中药配伍

中药配伍

四气:温、热、寒、凉、(平性)阳:辛、甘、淡阴:酸、苦、咸五味:辛——发表行散、甘——补虚缓急酸——敛肺涩肠、苦——降泄燥湿、咸——软坚散结七情配伍:单行(独参汤)相须:增效相使:增效相畏:减毒相杀:减毒相恶:减效相反:增毒十八反------增毒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芜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十九畏------减毒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1两=50g 1钱=3g 1分=0.3g 1厘=0.03g 一般干品为3—9g,部分为15—30g小儿5岁以下=成人用药量的1/4 5岁以上=成人的1/2口服是中医临床主要给药方法,受剂型、服药时间、次数、冷热所影响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饭前服-----补虚药定时服-------只有在发病前某时服才能见效,如截疟药在疟发前2h服,否则无效解表药(辛凉解表药and辛温解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配桂枝、杏仁、石膏桂枝——辛、甘、温。

配白芍生姜——辛、微温。

呕家圣药、解鱼蟹毒荆芥——辛、微温。

炒碳性变收敛、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防风——辛、甘、微温。

治风通用药,内外风是否寒热皆可投用羌活——辛、苦、温。

易致呕吐,脾胃虚者不宜服用细辛——辛、温、有小毒。

配干姜、五味子。

风湿所致痛症及鼻渊、鼻塞、头痛之良品白芷——辛、温。

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不宜久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疏肝菊花——辛、甘、苦。

配枸杞子,二药合用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用之效佳葛根——甘、辛、凉。

(完整word)中药药对配伍

(完整word)中药药对配伍

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

主治风寒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

主治肺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

主治寒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1.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

善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

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

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

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

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

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

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1。

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

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

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3。

黄连配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

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

黄柏配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

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三.清虚热药1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2。

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

治阴虚外感.第三章泻下药一.攻下药1。

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

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一《中药的配伍》

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一《中药的配伍》

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一《中药的配伍》一、七情配伍十八反歌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贝蔹及玫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二、中成药配伍(新增内容)(一)功似配伍1.同为内服的如治中风后遗症,证属气虚血滞、脉络痹阻者,在选用能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颗粒的同时,常配服能活血通脉的愈风宁心片或银杏叶片等,以增强活血通脉之功。

又如治高血压,久治效不佳,证属肝阳上亢者,在选用能平肝息风、清热安神的天麻钩藤颗粒的同时,常配服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的脑立清丸或能平肝清肝息风的羚羊角胶囊等,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2.同为外用的如治混合痔,症见肛门肿痛瘙痒者,可先以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止痒的复方荆芥熏洗剂,或能祛毒止痒、消肿止痛的痔疮外洗药熏洗患处30分钟;然后再将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的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塞入肛门内,或再将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肛门痔疮处。

3.内服与外用并施的如治不孕,证属宫冷者,可嘱患者内服能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的艾附暖宫丸;外贴能暖宫散寒、温中止痛的十香暖脐膏或能温经散寒、暖宫止痛的妇科万应膏,以共奏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之效。

治瘰疬痰核,证属痰火内结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西黄丸和夏枯草膏;外贴能解毒消肿、化痰散结的化核膏,以共奏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效。

治痔疮肿痛,证属血热毒盛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肠疏风、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槐角丸;局部外敷能消肿止痛、生肌止血的九华软膏,以共奏清肠泻火、凉血消痔之效。

治筋骨折伤,证属瘀血内停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跌打丸;外敷能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的七厘散或能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正骨水,以共奏活血消肿、止痛接骨之效。

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中医药历经千年,形成了丰富的药材配对经验,下面是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1. 五味调同:盐、醋、姜、蒜、糖,常用于调味和去腥味。

2. 炙药配当归:炙甘草配当归,可增强药效,常用于治疗虚弱、贫血等症。

3. 同类相配:如当归、川芎、白芍,同属补血药,可相互搭配增强疗效。

4. 药物相生:如黄芪配人参,可相辅相成,共同增强免疫力。

5. 药物相合:如川芎、桂枝、芍药、生姜,可相互协调,共同治疗痛经。

6. 药物相反:如大黄、枳实、黄连,可相互制约,共同治疗腹泻。

7. 特殊配伍:如毛冬青、贝母、连翘、板蓝根,可共同治疗急性气管炎。

以上是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但需注意,中药配对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等情况综合考虑,避免不当搭配导致副作用。

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

- 1 -。

中药配伍大全

中药配伍大全

中药配伍大全1、白术配猪肚——补气健脾2、白芍配当归——养血柔肝3、人参配莲子——补中益气4、党参配大枣——补脾益气5、黄芪配白术——补气健脾6、甘草配大枣——养心安神7、升麻配柴胡——升举阳气8、阿胶配蜂蜜——滋阴润燥9、杜仲配续断——补益肝肾10、肉苁蓉配枸杞子——补益肝肾11、冬虫夏草配乌鸡——补血滋阴12、女贞子配决明子——清养头目13、麦冬配山药——益气补脾14、石斛配北沙参——滋阴润燥15、当归配黄芪——益气补血16、西洋参配甘草——补益心气17、葛根配菊花——风热感冒18、葛根配白芍、木瓜——舒筋活络19、葛根配伍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20、葛根配柴胡、白芷——解表散寒21、葛根配山楂——清热降脂22、三七配丹参——活血化瘀23、三七配山楂——行气化瘀24、何首乌配乌鸡——补血乌发25、桑葚配枸杞子——滋阴补肾26、鹿茸配熟地黄——益精补血27、淫羊藿配肉苁蓉——补肾壮阳28、山药配扁豆——补脾止泻29、黄精配党参——补益脾气30、天冬配川贝母——润肺清热31、益母草配丹参——活血调经32、红花配桃仁——活血通经33、月季花配川芎——疏肝解郁34、柴胡配川芎——疏肝解郁35、青皮配陈皮——疏肝理气36、麻子仁配瓜蒌——润肠通便37、决明子配荷叶——润肠通便38、川贝母配梨——滋阴润肺39、枇杷叶配白茅根——清热生津40、苦杏仁配紫苏子——宣肺止咳41、白果配莲子——收涩止带42、黄连配黄芩——清热止呕43、夏枯草配枸杞子——清肝明目44、菊花配决明子——清热明目45、金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46、芦根配茅根——清肺胃热47、板蓝根配金银花——清热解毒48、槐花配胖大海——清火润喉49、砂仁配寇仁——健脾化湿50、茯苓配山药——健脾利湿51、藿香配佩兰——清暑祛湿52、薄荷配防风——祛风止痒53、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54、神曲配山楂——消食开胃。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1.相互补充:中药的配伍可以相互补充其疗效,即一药能做到的,两药配伍后可以进一步增强。

例如,当一种药物有活血化瘀作用时,与具有调气解郁作用的另一种药物配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2.相互制约:中药的配伍也可以相互制约,即一药的副作用可以被另一药的功效所抑制。

例如,其中一种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但与具有养胃作用的另一种药物配伍后,可以减轻不适症状。

3.相互促进:中药配伍还可以相互促进,即一药的作用可以加强另一药的作用。

例如,其中一种药物可能有利尿作用,但与具有利尿作用的另一种药物配伍后,可以增加尿液的排泄量。

4.强弱相济:中药配伍中一般会选择一种药物作为主药,其他药物作为辅助药。

主药的作用会比辅助药强,可以起到主导治疗方向的作用,而辅助药则可以起到增强主药疗效的作用。

5.寓邪守正:中药的配伍原则中也有寓邪守正的概念。

即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配伍一些有抗邪作用的药物来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配伍一些有滋补作用的药物来促进正气的恢复。

在中药的组方中也有一些基本原则:1.适应证:组方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

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合理用药:组方时要确保所选药物之间的配伍合理,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3.药性平衡:组方时要注意平衡药性,避免药性过寒、过热、过湿或过干。

药物之间的药性平衡可以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

4.个体化:对于不同的患者,组方应该根据其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例如,年龄、性别、体质等都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需要在组方时进行考虑。

5.剂量掌握:合理掌握中药剂量,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毒性增加,不足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正确的配伍和组方,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原则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丰富的经验和不断的学习来不断完善和运用。

中药的配伍、药性

中药的配伍、药性

中药的配伍、药性中药的配伍、药性其实一点都不难,收藏这一篇,你就会了一半1. 香薷+白扁豆——消暑。

2. 桑白皮+苏子——止喘。

3. 杏仁+五味子——止嗽。

4. 防风+羌活——治诸风。

5. 苍术+羌活——止诸痛。

6. 黄芩+连翘——解毒。

7. 半夏+姜汁——回痰。

8. 贝母+瓜蒌——开结痰。

9. 丁香+柿蒂、干姜——止呃。

10. 干姜+半夏——止呕。

11. 枳实+黄连——消心下痞。

12. 枳壳+桔梗——宽胸中。

13. 白术+黄芩——安胎。

14. 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

15. 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16. 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

17. 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18. 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

19. 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

20. 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

21. 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

22. 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

23. 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

24.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25. 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

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26. 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

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

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27. 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28. 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29. 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

30. 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31. 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32. 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33. 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

34. 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

中药处方常见八大配伍技术

中药处方常见八大配伍技术

中药处方常见八大配伍技术中药处方配伍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之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即“阴阳平衡”思想。

中药处方常见的八大配伍技术一、大小配伍:剂量大小变化小承气汤:大黄12、枳实9、厚朴6 ,主热证。

厚朴三物汤:厚朴24、枳实15、大黄12 ,主气闭证。

目的:改变适应证。

中医用药之精妙处,古有“传方不传量”。

二、阴阳配伍:君阴臣阳,君阳臣阴君阴臣阳左归丸:熟地、山药、龟板胶,主滋补肾阴填精;鹿角胶、菟丝子,主补助肾阳。

目的:补肾阳助化生阴精。

君阳臣阴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主补肾中之阳;熟地、山药、山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

目的:为化生阳气补实之物质基础。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三、寒热配伍:君寒臣热、君热臣寒君热臣寒四逆汤:附子、干姜,主回阳救逆/热;猪胆汁,清热泻火/寒。

目的:抑过热伤阴。

君寒臣热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主清热泻火;肉桂,大辛大热。

目的:防过寒伤中。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四、补泻配伍: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补中有泻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泽泻、茯苓泻三焦湿邪。

目的:防过度补阴而滋腻、留邪。

泻中有补白虎汤: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

目的:泻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五、表里配伍:君表臣里,君里臣表君里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细辛,温肾阳,主阳气虚里寒证/助阳;麻黄:发散表邪/解表。

目的:袪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君表臣里中药处方配伍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之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即“阴阳平衡”思想。

柴胡、葛根、甘草、羌活、白芷,解肌发表/表证黄芩、石膏,清里热/里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六、动静配伍:君动臣静,君静臣动君动臣静败毒散:柴胡、川芎、羌活、独活,主发散表邪/动;人参、茯苓、甘草,主补中气/静。

目的:不伤正气,培元又败毒邪。

君静臣动阳和汤:熟地、鹿胶、肉桂,主补肾精/主静;麻黄辛散、通经络,主阳气开结/主动。

中药配对顺口溜

中药配对顺口溜

中药配对顺口溜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药材资源,其药性独特,功效卓著。

中药的配伍,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中药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中药的配对顺口溜。

1.麻黄配杏仁,发汗止咳不伤身;2.黄芩配黄连,清热解毒功不甘;3.当归配白芍,补血养血效果好;4.人参配黄精,滋阴补气身体棒;5.菊花配金银花,清热解毒效果佳;6.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身体好;7.苦参配黄柏,清热解毒效果佳;8.川芎配熟地,补血活血功不赖;9.白术配茯苓,健脾益气身体轻;10.大枣配生姜,补中益气身体壮。

以上是十组中药的配对顺口溜,它们是中医学上常用的中药配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来一一解析这些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1. 麻黄配杏仁,发汗止咳不伤身麻黄和杏仁的配对可以清热解毒、发汗止咳。

麻黄含有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促进心脏收缩等作用;杏仁含有苦杏仁甙、杏仁甙等成分,具有润肺止咳、祛痰降气、清热解毒等作用。

因此,麻黄配杏仁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

2. 黄芩配黄连,清热解毒功不甘黄芩和黄连都是清热解毒的中药,二者合用具有更强的清热解毒作用。

黄芩含有黄芩苷、黄芩甙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黄连含有黄连素、黄连碱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因此,黄芩配黄连可以用于治疗感冒、痢疾、肺炎等症状。

3. 当归配白芍,补血养血效果好当归和白芍都是补血养血的中药,二者合用具有更好的补血效果。

当归含有当归素、当归酮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等作用;白芍含有芍药苷、芍药酸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止痛安神等作用。

因此,当归配白芍可以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4. 人参配黄精,滋阴补气身体棒人参和黄精都是滋阴补气的中药,二者合用具有更好的滋阴补气作用。

人参含有人参皂苷、人参酸等成分,具有滋阴补气、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等作用;黄精含有黄精苷、黄精酮等成分,具有滋阴补气、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作用。

【中药学复习重点】中药配伍用药总结

【中药学复习重点】中药配伍用药总结

【中药学复习重点】中药配伍用药总结
配伍用药是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今天带领大家总结中药学复习重点-中药配伍用药总结,快速掌握高频考点。

配伍用药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
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
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
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

中药配比关系表

中药配比关系表

中药配比关系表
补血一号:黄芪25g当归10g大枣30g
补脾一号:党参 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
冠心病一号:薤白10g瓜蒌皮10g川芎8g丹参25g
疏肝一号:柴胡10g白芍药15g炒枳壳10g甘草6g
定踹一号:炙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
胃炎一号:黄连6g蒲公英20g威灵仙10g
排石一号:金钱草30g炙大黄8g车前草30g
降酶一号:垂盆草30g马鞭草30g茵陈20g
降糖一号: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
肠炎一号: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
解毒一号:金银花30g连翘20g甘草6g
滋阴一号: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
化湿开胃:炙半夏10g化橘红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红花10桃仁10g 通络止痛: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
温经散寒: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中药的配伍指的是将不同的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组方则是指使用不同的中药材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药物,以特定的治疗目的使用。

中药的配伍以及组方制定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 追求配伍的药物应互相协同,但不冲突。

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应以互补为主,使其疗效的作用得到增强。

但是,组成中药配伍的各种药物应该在质地、气味、气性、味道等方面相互协调,尽可能避免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或相互妨碍的情况。

一般来说,具有温热性的药物不能与寒凉性的药物一起使用,强壮性和毒性较大的药物也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进行个性化配伍和组方制定。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人的差异,需要进行个性化配伍和组方制定。

例如,对于孕妇、老人和儿童,需要进行特殊的组方制定,以保证其安全性。

另外,根据病情轻重,慎重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配伍和组方。

3. 遵循理论指导,确保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与实践指导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必须遵循理论指导,保证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的科学性。

例如,根据中医理论,需要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等指标来进行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

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疾病,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制定也应遵循相应的中医治疗原则。

4. 科学评估中药配伍和组方的效果和安全性中药的配伍和组方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以确保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配伍和组方,并且需要经过充分的检验和评估,对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科学评估。

对于存在严重风险或不安全的中药配伍和组方,需要严格监管或禁止使用。

总之,合理的中药配伍和组方原则,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和大量临床实践教训总结而得出的。

对于中药配伍和组方制定人员,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仔细评估各种中药的性质和功效,制定出高效、安全、合理的中药配伍和组方。

52个中药“配对”应用,建议收藏

52个中药“配对”应用,建议收藏

52个中药“配对”应用,建议收藏1. 肉桂配合黄连名交泰丸,能治心肾不交。

2.吴萸配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3.干姜配合黄连能除胸中寒热邪结。

4. 半夏配合黄连能化痰浊湿热郁结,宽胸止呕5. 厚朴配合黄芩能化脾胃湿热。

6. 桂枝配合白芍能调和营卫。

7. 当归配合白芍能养血。

8. 当归配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9. 蒲黄配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10. 桃仁配合红花能行血通经。

11. 柴胡配合黄芩能清肝胆热。

12. 柴胡配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13. 桑叶配合菊花能清头目风热。

14.高良姜配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15. 延胡索配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16. 附子配合肉桂能温下元。

17. 黄柏配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18. 苍术配合黄柏能治湿热成痿。

19. 杏仁配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0. 半夏配合陈皮能化湿痰。

21.神曲配合山楂能消肉食积滞。

22. 豆蔻配合砂仁能健脾胃。

23.常山配合草果能止疟疾。

24.龙骨配合牡蛎能涩精气。

25.杜仲配合续断能治腰膝酸疼。

26. 天冬配合麦冬能清养肺肾。

27.半夏配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闭。

28. 女贞子配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29. 桑叶配合黑芝麻名桑麻丸,能治肝阳头晕。

30. 山药配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31. 升麻配合柴胡能升提中气下陷。

32. 鳖甲配合青蒿能滋阴退蒸。

33. 乌梅配合甘草能生津止渴。

34. 苍术配合厚朴能逐湿浊。

35. 豆豉配合葱白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36. 皂角配合白矾名稀涎散,能吐风痰。

37. 木香配合槟榔能疏肠止痛。

38. 三棱配合莪术能消坚化痞。

39. 枳实配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40. 丹皮配合山栀能清血热。

41. 旋覆花配合代赭石能平噫气。

42. 丁香配合柿蒂能止呃逆。

43. 补骨脂配合肉豆蔻名二神丸,能止脾肾泄泻。

44. 桑白皮配合地骨皮能泻肺火。

45. 知母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46. 木香配合黄连名香连丸,能止赤白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其中首先谈到“单行”。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咯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

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

但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应用难以避免不良反应,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

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

前人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

现分述如下。

(一)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二)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利,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的效果;雷丸驱虫,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

(三)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四)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五)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

如生姜恶黄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与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效降低,但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治不欲饮食并喜呕之症,黄芩尚可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这些方面,两药并不一定相恶。

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

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纯虚无实之证,而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

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会加重气虚。

两者合用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

”故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历代本草文献中所列相恶药物达百种以上,而临床医家并不将相恶配伍通作配伍禁忌对待。

(六)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

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用。

4.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

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