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明确数学思维具有变通性.

3.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明确数学思维的特点,并能合理的加以应用.

2.明确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3.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技巧.

难点:对数学思维的特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要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要想在解题过程中灵活的变通需做到:

(1)善于观察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

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例 1 已知d c b a ,,,都是实数,求证.)()(222222d b c a d c b a -+-≥+++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

证明 不妨设),(),,(d c B b a A 如图1-2-1则.)()(22d b c a AB -+-=

,,2222d c OB b a OA +=+= 在OAB ?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AB OB OA ≥+ 当且仅当O 在AB 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222222d b c a d c b a -+-≥+++

例2 已知二次函数),0(0)(2>=++=a c bx ax x f 满足关系

)2()2(x f x f -=+,试比较)5.0(f 与)(πf 的大小。

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2()2(x f x f -=+可知,在与2=x 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2=x 对称,又由 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

-1

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

解 (如图1-2-2)由)2()2(x f x f -=+,

知)(x f 是以直线2=x 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

物线

它与2=x 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

)()5.0(25.02ππf f >∴->- (2) 善于联想

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征,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联想,将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同样我们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如何联想. 例1 解方程组???-==+3

2xy y x . 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2,这两个数的积为3-。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x 、y 是一元二次方程 0322=--t t 的两个根,

所以???=-=31y x 或???-==1

3y x .可见,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2 若.2,0))((4)(2z x y z y y x x z +==----证明:

思路分析 此题一般是通过因式分解来证。但是,如果注意观察已知条件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似。于是,我们联想到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证题。

x y

O 2 图1-2-2

证明 当0≠-y x 时,等式 0))((4)(2=----z y y x x z

可看作是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0)()()(2=-+-+-z y t x z t y x 有等根的条件,在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个相等实根是 1 ,根据韦达定理就有: 1=--y

x z y 即 z x y +=2 若0=-y x ,由已知条件易得 ,0=-x z 即z y x ==,显然也有z x y +=2.

(3) 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

数学家G .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在解题时,观察具体特征,联想有关问题之后,就要寻求转化关系。

例1 如果函数c bx x x f ++=2

)(对任意实数t 都有f(2+t)=f(2-t),比较f(2),f(1),f(4)的大小关系 解析 转化为在同一个单调区间上比较大小问题.

例2 已知非空集合A={x|x2-4mx+2m+6=0,x ∈R},若 φ≠-R A 求实数m 的取 值范围(R-表示负实数集,R+表示正实数集). 解 设全集U={m|Δ=16m2-8m-24≥0} .231??????≥-≤=m m m 或

方程x2-4mx+2m+6=0的两根均非负的充要条件是

.23,062,04,≥??

???≥+≥∈m m m U m 可得 ∴ φ=-R A 时,

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23??????

≥m m

∴ φ≠-R A 时,

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m|m ≤-1}.

思维变通性的对立面是思维的保守性,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用同一种思维方法解决若干问题以后,往往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它表现就是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使思维

受到限制,它是提高思维变通性的极大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

综上所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转化,是数学思维变通性的具体体现。要想提高思维变通性,必须作相应的思维训练。

第二课时

数学解题思维过程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从经过探索思路,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在数学中,通常可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审题。包括认清习题的条件和要求,深入分析条件中的各个元素,在复杂的记忆系统中找出需要的知识信息,建立习题的条件、结论与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为解题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寻求解题途径。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尽可能将习题化为已知类型,选择最优解法,选择解题方案,经检验后作修正,最后确定解题计划。

第三阶段是实施计划。将计划的所有细节实际地付诸实现,通过与已知条件所选择的根据作对比后修正计划,然后着手叙述解答过程的方法,并且书写解答与结果。

第四阶段是检查与总结。求得最终结果以后,检查并分析结果。探讨实现解题的各种方法,研究特殊情况与局部情况,找出最重要的知识。将新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所以:第一阶段的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的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的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的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

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在制定计划寻求解法阶段,最好利用下面这套探索方法:

(1)设法将题目与你会解的某一类题联系起来。或者尽可能找出你熟悉的、最符合已知条件的解题方法。

(2)记住:题的目标是寻求解答的主要方向。在仔细分析目标时即可尝试能否用你熟悉的方法去解题。

(3)解了几步后可将所得的局部结果与问题的条件、结论作比较。

用这种办法检查解题途径是否合理,以便及时进行修正或调整。(4)尝试能否局部地改变题目,换种方法叙述条件,故意简化题的条件(也就是编拟条件简化了的同类题)再求其解。再试试能否扩大题目条件(编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并将与题有关的概念用它的定义加以替代。

通过以下探索途径来提高解题能力:

(1)研究问题的条件时,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可画出相应图形或思路图帮助思考。因为这意味着你对题的整个情境有了清晰的具体的了解。

(2)清晰地理解情境中的各个元素;一定要弄清楚其中哪些元素是给定了的,即已知的,哪些是所求的,即未知的。

(3)深入地分析并思考习题叙述中的每一个符号、术语的含义,从中找出习题的重要元素,要图中标出(用直观符号)已知元素和

未知元素,并试着改变一下题目中(或图中)各元素的位置,看看能否有重要发现。

(4)尽可能从整体上理解题目的条件,找出它的特点,联想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题目。

(5)仔细考虑题意是否有其他不同理解。题目的条件有无多余的、互相矛盾的内容?是否还缺少条件?

(6)认真研究题目提出的目标。通过目标找出哪些理论的法则同题目或其他元素有联系。

(7)如果在解题中发现有你熟悉的一般数学方法,就尽可能用这种方法的语言表示题的元素,以利于解题思路的展开。

(5)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并将与题有关的概念用它的定义加以替代。

(6)分解条件,尽可能将分成部分重新组合,扩大骒条件的理解。(7)尝试将题分解成一串辅助问题,依次解答这些辅助问题即可构成所给题目的解。

(8)研究题的某些部分的极限情况,考察这样会对基本目标产生什么影响。

(9)改变题的一部分,看对其他部分有何影响;依据上面的“影响”

改变题的某些部分所出现的结果,尝试能否对题的目标作出一个“展望”。

(10)万一用尽方法还是解不出来,你就从课本中或科普数学小册子中找一个同类题,研究分析其现成答案,从中找出解题的有益启示。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课程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课程 一、课程目标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也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数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作为科学基础的地位,中学数学的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将在更深一层次的科学研究中大有作为。 1、夯实学生数学基础,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演绎推理、直觉猜想、归纳抽象、体系构建、算法设计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数学创新意识。 2、努力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全面渗透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认识数学的价值,崇尚数学的思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与方法。 3、多角度衔接高等教育,大胆引入现代数学基本理念,为学生继续从事高深科学领域的学习奠定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内容特色 本课程始终围绕学生群体设计,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的实际学情为基本出发点。课程的内容的选择是严格的,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本课程设计向要突现以下几点: 1、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进入运用的层次,接受实践的考验。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的最大发展是应用,这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课程在数学知识的理论应用与实践运用上大大加强,数学的融会贯通与“数学建模”成为主体;加强了数学各分支间的结合,以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贯穿数学学习。 2、重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养成的创新学习理念 传授数学知识不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课程不完全以知识系统为主线,很多例题与练习是为了凸现其中的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设计。本课程试图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养成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实践应用”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钻研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理性的数学思维,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理念。 3、拓展数学视野,形成开放体系,努力增强时代感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为具备教好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在内容上必须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要能够印发学生的思考,要有新的知识内容与视角,传统的 数学课程内容长期以来已经模式化,可选择性不强,本课程大胆突破高考限制,引入“向量几何”、“矩阵理论”、“概率统计”、“线性规划”、“微积分初步”等现代数学内容,摆脱以往数学课程内容的被动与滞后,是本课程力图突破的一点。此外,本课程通过每个章节设置的“本章阅读”介绍著名数学家、数学趣题、数学发展史以及最新数学进展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三、课程内容与数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第二章.函数 第三章.不等式 第四章.三角函数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一、单选题 1.已知集合{} 12A x x =-<<,{}2,1,0,1,2B =--,则A B =( ) A .{}1,0- B .{}0,1 C .{}1,0,1- D . 1,0,1,2 【答案】B 【分析】利用集合的交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由{} 12A x x =-<<,{}2,1,0,1,2B =--, 则A B ={}0,1. 故选:B 2.命题“0,sin 1x x ?≥≤”的否定是( ) A .0,sin 1x x ?<> B .0,sin 1x x ?≤> C .0,sin 1x x ?<> D .0,sin 1x x ?≥> 【答案】D 【分析】根据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sin 1x ≤的否定是sin 1x >,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因为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sin 1x ≤的否定是sin 1x >, 所以命题“0,sin 1x x ?≥≤”的否定是0,sin 1x x ?≥>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称命题的否定,属于简单题. 3.下列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在区间()0,1上单调递增的是( ) A .sin y x = B .y = C .3y x =- D .lg y x = 【答案】A 【分析】根据解析式可直接判定奇偶性和单调性,得出答案. 【详解】对A ,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可得sin y x =是奇函数,在()0,1单调递增,故A 正确; 对B ,y = [)0,+∞,不关于原点对称,故不是奇函数,故B 错误; 对C ,3 y x =-在()0,1单调递递减,故C 错误;

高一数学校本教材《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题分三个部分: 1、分段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3、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分段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查应用意识是通过解答应 用问题来体现的,考查的重点是客观事物的数学化,这个过程主要是依据现实生活的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我们会遇到如关于醉酒驾车问题、工作安排问题、学生听课注意力问题、通讯话费问题、阶梯电价问题、计程车计费问题、停车费问题、邮资问题、个人所得税等诸如此类问题, 加以说明。 一、醉酒驾车问题 举例1. 某驾驶员喝了m 升酒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f(x)(毫克/毫升)随时间x(小 实际问题 (核心) 数学模型 (关键) 还原说明 (验证) 模型的解 (目的) 分析模型 (重点)

时)变化的规律近似地满足表达式f(x)=()?????>?≤≤-1 ,10,531532x x x x 。《酒后驾车与醉酒驾车的标准及相应的处罚》规定: 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不得超过0.02毫克/毫升.此驾驶员至少要过______小时后才能开车。(精确到1小时) 分析:本题为分段函数型。根据解答分段函数“对号入座”的解题原则,分别利用两段函数表达式求解。 解析:当0≤x ≤1时,f(x)为增函数,f(x )≥50-2=0.04>0.02;当x>1时, f(x)=()x 3153?≤0.02得()x 31≤301,3x ≥30, 33=27<30, 34=81>30,x ≥4,故该驾驶员至少要过4小时后才能开车. 二、工作安排问题 举例2. 某车间有50名工人,要完成150件产品的生产任务,每件产品由3个A 型零件和1个B 型零件配套组成,每个工人每小时能加工5个A 型零件或者3个B 型零件,现在把这些工人分成两组同时工作(分组后人数不再进行调整),每 组加工同一种型号的零件。设加工A 型零件的工人人数为x 名(*∈N x ). ⑴分别用含x 的式子表示完成A 型零件加工所需时间和完成B 型零件加工所需时间; ⑵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部生产任务,x 应取何值? 解析: ⑴生产150件产品,需加工A 型零件450个,则完成A 型零件加工所需时间f(x)= () 491,905450 ≤≤∈=*x N x x x . 生产150件产品,需加工B 型零件150个,则完成B 型零件加工所需时间g(x)=()() 491,5050503150≤≤∈=*--x N x x x . (2)设完成全部生产任务所需时间为h(x)小时,则h(x)为f(x)与g(x)的较大者。令 f(x)≥g(x),即x 90≥x -5050,解得1≤x ≤3271.所以当1≤x ≤32时,f(x)>g(x),当33

2019年北京朝阳高考一模数学试卷(理)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 数学 (理) 2019.3 本试卷共4页,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1}A x x =>,集合2{|4}B x x =<,则A B = A .{|2}x x >- B .{|12}x x << C .{|12}x x ≤< D .R 2.在复平面内,复数12i i z += 对应的点位于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41 ()x x -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A .12- B .6- C .6 D . 12 4.若函数22, 1, ()log , 1x x f x x x ?<=? -≥?, 则函数()f x 的值域是 A .(,2)-∞ B .(,2]-∞ C .[0,)+∞ D .(,0) (0,2)-∞ 5.如图,函数()f x 的图象是由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经过变换得到的,则()f x 的解析式可以是 A .()sin(2)3f x x π =+ B .()sin(4)6f x x π =+ C .()cos(2)3 f x x π =+ D .()cos(4)6 f x x π =+ 6.记不等式组0,3,y y x y kx ≥?? ≤+??≤?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 .“点(1,1)D -∈”是“1k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该三棱锥的体积为 A .4 B .2 C .8 D .4 正(主)视图 俯视图 侧(左)视图 12π 1- 1 O 3 π x y 712 π

北京市朝阳区2020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数学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10y -+= 倾斜角的大小是( ) A. 6 π B. 3 π C. 23 π D. 56 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把直线方程化成斜截式,根据斜率等于倾斜角的正切求解. 10y -+= 化成斜截式为1y =+, 因为tan k α==,所以3 π α=.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和基本性质,属于基础题. 2.在ABC △ 中,a =,4b =,π 3A =,则B = ( ) A. π6 B. π3 C. π2 D. 2π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正弦定理 sin sin a b A B =求解. 【详解】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sin a b A B = , 4sin 1sin 2b A B a ∴===

又4,a b A B =>=∴>Q 6 B π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解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常用方法.注意增根的排除,大边对大角是常用排除方法. 3.已知直线1:1l y kx =+,2:(2)l y k x =-,若12l l ⊥,则实数k 的值是( ) A. 0 B. 1 C. 1- D. 0或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直线垂直斜率之积为1求解. 【详解】因为12l l ⊥, 所以(2)1k k -=-, 解得1k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垂直的斜率关系,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4.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棱1,AA AB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EF 和1C D 所成角的大小是( ) A. π 6 B. π4 C. π3 D. π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平移EF 到1A B ,平移1C D 到1AB ,则1A B 与1AB 所求的角即为所求的角. 【详解】如图所示,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510y -+=的倾斜角为( ) A . 6 π B . 3 π C . 23 π D . 56 π 2.(5分)在ABC ?中,a =4b =,3 A π =,则(B = ) A . 6 π B . 3 π C . 2 π D . 23 π 3.(5分)已知直线1:1l y kx =+,2:(2)l y k x =-,若12l l ⊥,则实数k 的值是( ) A .0 B .1 C .1- D .0或1- 4.(5分)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棱1AA ,AB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EF 和1C D 所成角的大小是( ) A . 6 π B . 4 π C . 3 π D . 2 π 5.(5分)已知l ,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若//l α,l m ⊥,则m α⊥ B .若//l α,//l β,则//αβ C .若l α⊥,αβ⊥,则//l β D .若l α⊥,l β⊥,则//αβ 6.(5分)从某小学随视抽取100名学生,将他们的身高数据(单位:厘米)按[100,110),[110,120),[120,130),[130.140),[140,150]分组,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从身高在[120,130),[130,140),[140,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 )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整理)

竞赛讲座一 函数的性质 第一讲 函数的单调性 一.学习目标 会判断较复杂的函数的单调区间,能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决最值问题及解不等式、解方程。 二.知识要点 单调性的定义,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抽象函数的单调性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1)(x log )1( 4)13()(x x a x a x f a 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 )(0,1) (B )1(0,)3 (C )11[,)73 (D )1[,1)7 【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1(log )(>=x x x f a 在),1(+∞上为减函数,所以10< ∴该函数在区间[),0∞+上的单调递增。 例3. 已知f ( x )=-x 2 + 2x + 8,g ( x ) = f ( 2-x 2 ),求g ( x )的单调增区间. 【讲解】很明显这是一个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所以应“分层剥离”为两个函数 t =-x 2+2 ① y = f ( t ) =-t 2 + 2t + 8 ② 对于②f ( t ) =2)1(--t +9,可知当)1,(-∞∈t 时是增函数,当),1(+∞∈t 时是减函数。 对于①由t =-x 2+2>1得11<<-x ,当)0,1(-∈x 时是增函数,当)1,0(∈x 时是减函数。 由t =-x 2+2<1得1>x 或1- ,那么该函数在( 上是减函数,在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docx

校本课程教案 王乐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明确数学思维具有变通性. 3.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明确数学思维的特点 ,并能合理的加以应用 . 2.明确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3.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技巧. 难点 :对数学思维的特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要 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要想在解题过程中灵活 的变通需做到 : (1)善于观察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 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 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观察看起来是一 种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接下来 ,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 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 例 1已知 a,b,c, d 都是实数,求证 a 2b2 c 2 d 2( a c) 2(b d ) 2 .思路分析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 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y A(a,b) 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 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 证明不妨设 A(a,b), B(c, d ) 如图1-2-1所示, B( c, d )则 AB(a c) 2(b d ) 2 . 图 1 - 2x -1

2018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上)期末数学

2018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上)期末 数 学 2018.1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 1A x x =∈>Z ,{} 04B x x =<<,则 A .{2,3}A B = B .A B =R C .{1,2,3,4}A B = D .A B =? 2.已知平面向量(,4)m =a ,(1,2)=-b ,且a ∥b ,则m = A .8- B .2- C .2 D .8 3.已知x ,y ∈R ,且0x y >>,则 A.11 0x y -> B.cos cos 0x y -> C.11()()022x y -< D.ln ln 0x y +> 4.函数()338x f x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为 A. ()01, B. 3 (1)2, C. 3(3)2 , D. ()34, 5.设奇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5,5-,且()30f =,当[]0,5x ∈时,()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不等式() e 1 f x <的 解集是 A.()0,3 B. ()[5,3]0,3-- C. ()[5,3)0,3-- D. ()(]3,03,5- 6.在△ABC 中,若AB AC AB AC +<-,则△ABC 的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7. 将函数sin 2y x =图象上的点(,1)P t 向右平移(0)s s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 ',若P '位于函数sin(2)3 y x π=-的图象上,则 A. ,4 t k k π=+π∈Z ,s 的最小值为3π B. ,4 t k k π= +π∈Z ,s 的最小值为6π C. ,2 t k k π=+π∈Z ,s 的最小值为6π D. ,2 t k k π= +π∈Z ,s 的最小值为3π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校本课程教案 王乐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明确数学思维具有变通性. 3.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明确数学思维的特点,并能合理的加以应用. 2.明确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3.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技巧. 难点:对数学思维的特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要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要想在解题过程中灵活的变通需做到: (1) 善于观察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例 1 已知d c b a ,,,都是实数,求证.)()(222222d b c a d c b a -+-≥+++ 思路分析

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 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 证明 不妨设),(),,(d c B b a A 如图1-2-1所示, 则.)()(22d b c a AB -+-= ,,2222d c OB b a OA +=+= 在OAB ?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AB OB OA ≥+ 当且仅当O 在AB 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222222d b c a d c b a -+-≥+++ 例2 已知二次函数),0(0)(2>=++=a c bx ax x f 满足关系 )2()2(x f x f -=+,试比较)5.0(f 与)(πf 的大小。 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2()2(x f x f -=+可知,在与2=x 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2=x 对称,又由 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 函数的大致 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 解 (如图1-2-2)由)2()2(x f x f -=+, 知)(x f 是以直线2=x 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 抛物线 它与2=x 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 )()5.0(25.02ππf f >∴->- (2) 善于联想 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征,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联想,将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同样我们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如何联想. 例1 解方程组? ??-==+32xy y x . 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2,这两个数的积为3-。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x 、y 是一元二次方程 0322=--t t 的两个根, x y O 2 图1-2-2

【趣味数学】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第10课时 立体几何趣题——正多面体拼接构成新多面体面数问题

第10课时立体几何趣题—— 正多面体拼接构成新多面体面数问题 教学要求: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在《数学(高二下册)》“立体几何多面体”一节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给出了一道例题:“已知一个正四面体和一个正八面体的棱长都相等,把它们拼接起采,使一个表面重合,所得的新多面体有多少个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通过直观感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共12个面,两者各有一个面重叠,因此减少两个面,所以重合之后的新多面体有10个面. 二、故事介绍 教师乘着学生浓厚的兴趣讲了一个与这道例题有关的故事.多年前美国的一次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正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所有棱长都相等,问重合一个面后还有几个面?大学教授给这道竞赛题的参考答案是7个面,他们认为正三棱锥和正四棱锥共9个面,两者各有一个面重叠,减少两个面,所以重合之后还有7个面。但佛罗里达州的一名参赛学生丹尼尔的答案是5个面,与参考答案不合而被判错误,对此丹尼尔一直有所疑惑,于是他动手拼接了符合题意的正三棱锥和正四棱锥实物模型,结果正如他所判断的只有5个面;他将自己的结论和实物模型提交给竞赛组委会,教授们接受了他的想法并改正了这道题的答案。 三、操作确认 故事讲完后学生立刻对丹尼尔的结论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于是教师建议: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分组做出上述两个问题的实物模型,通过自己的操作(模型组合)来确认自己的结论.学生展示大小不一的实物模型.教师让每个组的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演示实物模型的组合过程.通过观察、讨论,全班同学明白丹尼尔结论的原因所在.同时也观察到了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重合之后新多面体只有七个面,这与学生们在上一节课通过直观感知所得的结论是不一致的。原因在于他们发现在重合过程中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另有两个侧面分别拼接成一个面了. 四、思辩论证 老师要求学生利用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对操作实物模型得出的结论进行证明。学生对照实物模型提出了证明思路:将正八面 体和正四面体拼接的两个侧面想象成两个半平 面拼接成一个平面即表示这两个半平面所构成 180.证明如下:如图1,在正八面 的二面角为 体AC中,连结AC交平面BE于点O.设正八 面体的棱长为1,BF的中点为D,连结AD、 CD,易得∠ADC为二面角A―BF―C的平面

【趣味数学】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第4课时 三角函数的趣题—直角三角形

第4课时 三角函数的趣题— 直角三角形 教学要求:探索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 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直角三角形就像一个万花筒,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我们在欣赏了它神秘的“勾股”、知道了它的边的关系后,接着又为我们展现了在它的世界中的边角关系,它使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它在航海、工程等测量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测旗杆的高度、树的高度、塔高等. 二、 例题分析 例1、海中有一个小岛A ,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 岛南偏西55°的B 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 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 解析:过A 作BC 的垂线,交BC 于点D.得到Rt △ABD 和Rt △ACD ,从而BD=AD tan55°,CD =ADtan25°,由BD-CD =BC ,又BC =20海里.得 ADtan55°-ADtan25°=20. AD(tan55°-tan25°)=20, AD=? -?25tan 55tan 20≈20.79(海里). 这样AD ≈20.79海里>10海里,所以货轮没有触礁的危险 例2、如图,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A 处运往正西方向的B 处,经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 向北偏西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受到影响. (1)问:B 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5 分,共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集合M和N,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A .M={π},N={3.14159}B.M={2,3},N={(2, 3) } C .M={x| ﹣1 b,则下列命题成立的是( ) A .ac> bc B.C. 22 D.ac 2≥ bc2 32 f (1)=﹣2 f (1.5 )=0.625 f (1.25 )=﹣0.984 f (1.375 )=﹣0.260 f (1.438 )=0.165 f (1.4065 )=﹣0.052 那么方程32﹣﹣的一个近似根(精确到)为() A.1.2 B.1.3 C.1.4 D.1.5 4.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若输出的S=57,则判断框内为() A.k>4?B.k>5?C.k> 6?D.k>7? 5.给定函数①,②,③ y=|x 2﹣2x| ,④,其中在区间(0,1)上单调 递减的函数序号是() A.①④ B .②④ C.②③ D.①③ 6.已知a= ,b=20.3,c=0.3 ,则a,b,c 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A.b>c>a B.b>a>c C.a> b>c D.c>b>a 8.某苗圃基地为了解基地内甲、乙两块地种植同一种树苗的长势情况,从两块地各随机抽取了10 株树苗,用茎叶图表示上述两组树苗高度的数据,对两块地抽取树苗的高度的平均数甲,乙和方差进行比较,下面 结论正确的是() A.甲> 乙,乙地树苗高度比甲地树苗高度更稳定B.甲 < 乙,甲地树苗高度比乙地树苗高度更稳定C.甲< 乙,乙地树苗高度比甲地树苗高度更稳定D.甲> 乙,甲地树苗高度比乙地树苗高度更稳定 S)与行走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若用黑点表示王老师家)、填空题:本大题共6 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9.如图是王老师锻炼时所走的离家距离( 的位置,则王老师行走的路线可能是( 10.已知函数x)=a(x﹣a)(x+a+3),g(x)=2x﹣2,若对任意x∈R,总有f (x)< 0或g(x)<0 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4)B.[﹣4,0)C.(﹣4,0)D.(﹣4,+∞) 则的值是 7.函数的图象的大致形状是() 11.已知函数

【校本教材】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数学文化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 数学文化 目录 总体规划…………………………………………………………课程实施…………………………………………………………第一节有趣的数学谜语………………………………………第二节鸡兔同笼问题…………………………………………第三节九宫图的应用…………………………………………第四节大衍求一术……………………………………………第五节让梨游戏………………………………………………第六节幻方与魔阵……………………………………………第七节数学中的简单逻辑推理问题…………………………第八节欺骗眼睛的几何问题…………………………………第九节抽屉原理的简单应用…………………………………第十节帕斯卡三角形与道路问题…………………………第十一节数独………………………………………………

第二部分课程实施 实施对象:高二学生 实施时间:校本选修课2 实施步骤: 分四步:1)自行研读,思考 2)合作探究、推理 3)老师指导、解答 4)创新运用、提高 实施计划: 拟在高二实施,共需18课时。高二年级每周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节有趣的数学谜语………………………………………2课时 第二节鸡兔同笼问题…………………………………………1课时 第三节九宫图的应用…………………………………………1课时 第四节大衍求一术……………………………………………2课时 第五节让梨游戏………………………………………………1课时 第六节幻方与魔阵……………………………………………2课时 第七节数学中的简单逻辑推理问题…………………………1课时 第八节欺骗眼睛的几何问题…………………………………2课时 第九节抽屉原理的简单应用…………………………………2课时 第十节帕斯卡三角形与道路问题……………………………1课时 第十一节数独………………………………………………2课时 体会与反思………………………………………………………1课时 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采用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作业:结合课本知识及相关内容,以作业形式,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了解学

(完整版)2020.1北京市朝阳区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图片版),推荐文档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髙一年级数学试卷2020.1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为选择題(共50分)和非选择題(共100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 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 = {-1,0,1},集合B = {xe A.{-1} B.{0,l} 2.已知命题p:Vx<-l,x2>l(则^是 A. 3x<-l,x2 <1 C.Vx<-l,x2 >1 .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 若a>b>0,则ac2 >be2 C. 若a-l,x2 >1 D.3X<-1,X2<1. B-若 a > b,则a2 >b2 D.若a- a b A. - B. n C.2n D.4n 2 5.已知函数/(X)在区间(0,+oo)上的函数值不恒为正,则在下列函数中,/(X)只可能是 丄 A.f(x) = x] B.f (x) = sin x+2 C. f(x) = ln(x2 - X+1) D. f(x) = l2r_1,X>0 [-x+l,x<0 6.己知a,b,ceR . 则“ a-b = c n 是“ a2 +b2 +c2 >ab+ac+bc ” 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地震时释放的能量£ (单位:焦耳)与地震里氏震级似之间的关系为lg£ =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供参考)

校本课程教案 王乐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明确数学思维具有变通性. 3.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明确数学思维的特点,并能合理的加以应用. 2.明确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3.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技巧. 难点:对数学思维的特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要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要想在解题过程中灵活的变通需做到: (1)善于观察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

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例1 已知d c b a ,,,都是实数,求证.)()(222222d b c a d c b a -+-≥+++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 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 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 证明 不妨设),(),,(d c B b a A 如图1-2-1所示, 则.)()(22d b c a AB -+-= 在OAB ?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AB OB OA ≥+ 当且仅当O 在AB 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222222d b c a d c b a -+-≥+++ 例2 已知二次函数),0(0)(2>=++=a c bx ax x f 满足关系 )2()2(x f x f -=+,试比较)5.0(f 与)(πf 的大小。 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2()2(x f x f -=+可知,在与2=x 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2=x 对称,又 由 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 致 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 解 (如图1-2-2)由)2()2(x f x f -=+, -1 x y O 2 图1-2-2

2018年高三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高三(一模)数学

理科数学 2018年高三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高三(一模)数学(理)试题 解析 单选题 略略略略略略略略 填空题 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 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 分。) 1.已知全集为实数集,集合,,则 A. B. C. D. 2.复数满足,则在复平面内复数所对应的点位于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直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则的倾斜角大小为 A.

C. D. 4.已知为非零向量,则“”是“与夹角为锐角”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某单位安排甲、乙、丙、丁4名工作人员从周一到周五值班,每天有且只有1人值班,每人至少安排一天且甲连续两天值班,则不同的安排方法种数为 A. B. C. D. 6.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锥的体 积等于 A.

C. D. 7.庙会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大多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庙会上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砸金蛋”(游玩者每次砸碎一颗金蛋,如果有奖品,则“中奖”).今年春节期间,某校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相约来到某庙会,每人均获得砸一颗金蛋的机会.游戏开始前,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游戏中奖结果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如下: 甲说:“我或乙能中奖”; 乙说:“丁能中奖”; 丙说:“我或乙能中奖”; 丁说:“甲不能中奖”. 游戏结束后,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一位同学中奖,且只有一位同学的预测结果是正确的,则中奖的同学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明确数学思维具有变通性. 3.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明确数学思维的特点,并能合理的加以应用. 2.明确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3.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技巧. 难点:对数学思维的特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要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要想在解题过程中灵活的变通需做到: (1)善于观察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

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例 1 已知d c b a ,,,都是实数,求证.)()(222222d b c a d c b a -+-≥+++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 证明 不妨设),(),,(d c B b a A 如图1-2-1则.)()(22d b c a AB -+-= ,,2222d c OB b a OA +=+= 在OAB ?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AB OB OA ≥+ 当且仅当O 在AB 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222222d b c a d c b a -+-≥+++ 例2 已知二次函数),0(0)(2>=++=a c bx ax x f 满足关系 )2()2(x f x f -=+,试比较)5.0(f 与)(πf 的大小。 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2()2(x f x f -=+可知,在与2=x 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2=x 对称,又由 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 -1

【乐在其中的数学】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第1课时 集合中的趣题——“集合”与“模糊数学”

《趣味数学》目录 第1课时集合中的趣题—“集合”与“模糊数学 (2) 第2课时函数中的趣题—一份购房合同 (3) 第3课时函数中的趣题—孙悟空大战牛魔王 (4) 第4课时三角函数的趣题—直角三角形 (6) 第5课时三角函数的趣题—月平均气温问题 (7) 第6课时数列中的趣题—柯克曼女生问题 (9) 第7课时数列中的趣题—数列的应用 (11) 第8课时不等式性质应用趣题―两边夹不等式的推广及趣例 (13) 第9课时不等式性质应用趣题―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15) 第10课时立体几何趣题—正多面体拼接构成新多面体面数问题 (16) 第11课时立体几何趣题—球在平面上的投影 (19) 12课时解析几何中的趣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21) 13课时解析几何中的趣题―最短途问题 (22) 14课时排列组合中的趣题―抽屉原理 (23) 15课时排列组合中的趣题―摸球游戏 (24) 第16课时概率中的趣题 (25) 第17课时简易逻辑中的趣题 (28) 第18课时解数学题的策略 (31)

第1课时 集合中的趣题—— “集合”与“模糊数学” 教学要求: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 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发表论文《模糊集合》,开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 学。 二、 实例尝试,探求新知 模糊数学是经典集合概念的推广。在经典集合论当中,每一个集合都必须由确定的元素构成,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是明确的,这一性质可以用特征函数:(){) (,1)(,0A x A x A x ∈?=χ来描述。扎德将特征函数)(x A χ改成所谓的“隶属函数” ,1)(0:)(≤≤x x A A μμ,这里A 称为“模糊函数” ,()x A μ称为x 对A 的“隶属度”。 经典集合论要求隶属度只能取0,1二值,模糊集合论则突破了这一限制,()x A μ=1时表示百分之百隶属于A ;()x A μ=0时表示不属于A 还可以有百分之二十隶属于A ,百分之八十不隶属于A ……等等,这些模糊集合为对由于外延模糊而导致的事物是非判断上的上的不确性提供了数学描述。由于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重基石,因此,模糊数学的概念对数学产生了广泛的影晌,人们将模糊集合引进数学的各个分支,从而出现了模糊拓扑、模糊群论、模糊测度与积分、模糊图论等等,它们一起形成通常所称的模糊数学, 模糊数学是20世纪数学发展中的新新事物,它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方法上也未臻统一,它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例1、学校先举办了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8名同学参加,又举办了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12名同学参加,那么这两次运动会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 ⑴如果有5名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问这两次运动会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 ⑵如果每一位同学都只参加一次运动会, 问这两次运动会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 解析:可能有的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 (1) 因为这5名同学在统计人数时,计算了两次,所以要减 去.8 + 12 – 5 = 15. (2) 8 + 12 = 20.这两次运动会这个班共有20名同学参赛. 三、 本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