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精选多篇.doc
读关于马克思主意基本原理经典读后感
读关于马克思主意基本原理经典读后感篇一读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这感觉,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来了一场疯狂冒险!说真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 可没想到,越读越觉得有料!马克思主义这东西,它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反而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解开好多现实中的难题。
也许有人会说:“都啥年代了,还看这老掉牙的东西?” 但我觉得吧,这恰恰是一种误解!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虽然岁月流逝,但智慧的光芒永不褪色。
比如说,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分析,简直犀利得让人拍案叫绝!用它的理论去看现在的市场经济,就好像戴上了一副透视眼镜,能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规律和矛盾。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新闻里说某个企业倒闭了,员工们叫苦连天。
当时我就想,这不就是马克思说的那种经济危机的表现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就忽略了工人的利益,最终导致失衡。
这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真理在现实中的体现吗?读了这些经典,我觉得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不再是那种懵懵懂懂、随波逐流的状态,而是好像多了一份清醒和坚定。
也许未来的路还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有了马克思主义这盏明灯,我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你们说,这是不是很神奇?篇二读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读后感哇塞,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我这小心脏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一开始,我还在想,这能有多厉害?能让我这个对啥都半吊子的人也开窍?结果呢,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就像是一个超级神秘的魔法宝盒,一打开,全是惊喜!我觉得吧,马克思主义真的太牛了!它把社会的种种现象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就好比说,我们生活中的贫富差距,以前我可能会觉得,哎呀,这就是运气不好呗。
但读了之后才明白,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关系的问题,也可能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有人可能会反问:“你说的这些有啥用?能当饭吃?” 嘿,还真别说,用处大了去了!它让我明白,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篇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最近看了《马克思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感觉挺感人的。
我们从小就熟悉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是肤浅的。
我们不了解他的理论和马克思。
这本书简单地讲述了马克思年轻时的思想历程。
让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更加人性化。
我看到马克思不仅是神坛上的伟大思想家,也是一个有肉有仇的有前途的年轻人。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年轻的伟人。
马克思只有26岁,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
《马克思是如何炼成的》一书选择了马克思作为1818年至1848年青年阶段的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和论述了马克思宏大思想体系的演变和成熟过程。
主要讲的是30岁前的马克思青年马克思,也可以算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传记。
我们一直知道马克思的伟大,但在理解马克思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受到僵化、教条和僵化的理论形式的影响。
它看起来晦涩难懂,尝起来像嚼蜡。
从马克思的童年和青春,从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奋斗历程和人生磨砺出发,从马克思的犹太家庭、基督教背景、青年黑格尔门徒甚至莱茵报的经历、费尔巴哈的追随者出发,我们将看到马克思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和历程。
我可以看到,马克思不是一个完美而神圣的伟人,我可以看到他不努力学习,沉迷于课外沸腾的生活,经济,因为忠诚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像成熟的思想,曲折和重复,逐渐从偏见到全面,从简单到理性。
从崇拜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批评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我可以看到马克思理论发展的曲折和年轻马克思在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困惑。
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批评别人,但也在批评自己,否认别人,否认自己,他的想法是不断地批评和否认本书对马克思的思想研究具有静态分析为动态关注,渗透发展、联系和运动的观点,注重马克思文章著作的过度,解释他们之间的发展与继承关系,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来龙去脉更为清晰。
另外本书对马克思的观点也并非全盘的肯定,而是客观分析,有批评,有否定渗透总体肯定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同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状况。
马克思读后感五篇
The biggest killer of marriage is not an affair or cheating, but a trivial lif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马克思读后感五篇马克思读后感一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多。
我不今想起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未能成功的农民起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
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是纯粹的穷人,都是因为收到压迫,采取反抗措施抵抗剥削行为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政府确立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确失败了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
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
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马克思传读后感(优秀4篇)
马克思传读后感(优秀4篇)马克思传读后感篇一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20某某年过去了,恩格斯的这一预言。
不断得到证实。
世纪之交,许多国家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评选千年伟人。
1999年秋季,英国广播公司(BBC)传来一个消息:在英国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马克思高居牛顿、康德等人之前,被评为已过去的千年中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马克思》中,作者刘雷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那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其思想形成的一生。
作为21世纪的大好青年,更应该继续信任他,遵从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行下去。
我个人从来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欣赏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能够引导我走向正确的道路,能够得到我所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我想这才是我想要的。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带有极强的个性的。
同时,马克思也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里。
其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师,学识渊博,而且深受启蒙思想的开明绅士。
其父亲虽然是个犹太人,但其并未将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传授给马克思。
这使得马克思自小就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自小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这也为马克思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事业上,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却也正是伟大之处,也正因为这些,他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真理!与事业相比,马克思在生活上很窘迫,这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
马克思传读后感(最新12篇)
马克思传读后感(最新12篇)马克思传读后感篇1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
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
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
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
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
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
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
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
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
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
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
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抽出时间读了马列经典著作,这可真是一次特别的“旅程”。
马列的著作,不像那些流行小说,读起来轻松愉快,一目十行。
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洞察。
就拿《资本论》来说吧,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真被那些复杂的经济概念和理论给绕晕了。
什么剩余价值、商品交换,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好遥远。
但耐下心来仔细琢磨,我发现这些理论其实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商场里买东西。
一件衣服,标价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价格是由布料、设计、品牌等等因素决定的。
但马克思告诉我们,这价格背后还隐藏着工人的劳动价值。
那些在工厂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被资本家以各种方式剥削,从而产生了剩余价值。
这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工作环境。
有些公司,老板总是想方设法让员工加班,却不给足够的报酬。
这不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吗?员工们辛辛苦苦地工作,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可自己得到的却远远少于自己的付出。
还有我们常听到的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降低成本,不惜牺牲产品质量,甚至破坏环境。
这也是资本主义逐利性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种种弊端和问题。
而《共产党宣言》呢,则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它让我明白,无产阶级的使命是多么的伟大和艰巨。
以前,我总觉得政治理论离自己很遥远,都是些高高在上的东西。
但通过读马列经典著作,我发现这些理论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说,我们现在享受到的许多社会福利,像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这些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通过无数人的努力和斗争才实现的。
读着这些著作,我仿佛能看到马克思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为了揭示社会的真相,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不知疲倦地思考和写作。
列宁的著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传》读后感(精选10篇)
《马克思传》〔精选10篇〕《马克思传》〔精选10篇〕《马克思传》篇1《马克思传》详细地记录了马克思的一生,从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承受良好的教育开场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在深爱的妻子和大女儿的先后离世后,终于安详地与世长辞,在坚守了无数岁月年华的书桌前分开了我们。
《马克思传》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录,只有真正理解他当时的处境,你才能当时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伟大的____英雄精神,你会用你的同理心理解一个永远被驱逐的____家坚守的心;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生活的点点滴滴,你才能体会到燕妮与马克思之间爱情的纯洁与坚决——父亲是枢密参谋官的燕妮完全可以嫁给一个上层社会人士,过上富裕而安定的生活,而她却蔑视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嫁给了一个市民阶层子弟。
多少年的贫困,多少次驱逐出境都没能使这位伟大的女性感到绝望。
所以我知道马克思的伟大绝不仅仅是依靠自己,也绝不仅仅只有他自己如此伟大,他身边的人无论是恩格斯还是燕妮,他们都是伟大的,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每一个为共产事业奋斗的人都是伟大的。
而假如我没有读过《马克思传》,我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这些。
马克思在学术上的成就,当然是伟大的,但这本《马克思传》真正吸引我的是马克思更加伟大的奉献精神——假使他从未获得过学术上的成就,仅凭他无私的人格,他也绝对值得被我们称赞和讴歌。
我对于马克思印象最深入的,同时也是我选择马克思的原因,就是我在高中语文和政治课本上,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最后一段文字,“假如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久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一段文字读来,仍让我感到热血沸腾,这还仅仅是他在中学毕业时的想法,当然,后来马克思所做的一切,证明了他伟大的誓言。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篇一: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念完马克思经典著作后感当译著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一千六百反之亦然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
当下有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普遍认为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经验,并取而代之。
然而,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人们让是因着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
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适应环境的动物问题,生活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而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
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
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朗读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
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人文主义者之首。
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
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校园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
这也恩格斯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
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误读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念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
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认知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别有用心所著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顺便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并且作为一些则工具或手段工具来使用。
马克思《资本论》精选读后感四篇
马克思《资本论》精选四篇资本论篇1150年前,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请教恩格斯“折旧”的问题。
恩格斯说,工厂应对设备更新换代对利润的影响就是使设备(机器)在新一代设备(机器)面世前,折旧为零。
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设备(机器)连续运转,以运行时间累计完成,而赶在设备更新所需要时间之前。
这就是“折旧”应对设备在未完成折旧之前,而出现新的设备带来“利润”影响的方法。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旧”的对话,设备折旧与设备更新已经形成竞赛,一方面购入设备的工厂要赶在新设备面世前折旧完成,发挥设备100%的应有价值,连续不断地运行设备,以实现设备折旧的年限改为实现设备的“累计运行小时”,对“寿命”有了不同角度的重视,“流水线”应该与此有关(卓别林电影有了新认识)。
另一方面,“设备消费企业”也会竞赛“设备使用企业”,以保持“领先”,维持原有“使用年限”平衡,即加快产业晋级、技术进步,缩短新设备研发周期,在旧设备累计运行时间完成折旧前,推出新设备以促使使用企业购置效率更高的更新产品,产生“淘汰”旧设备,而不是“报废”旧设备。
设备使用与设备更新双方的“竞赛”促进了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是保持领先的前提。
英特尔认同将“手机研发的最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就知道了手机的将来。
列宁说过,赶超兴旺国家,首先是人才的赶超。
无不说明“研发”新设备(机器)是产业链顶端。
因此,当今世界的竞赛是“研发”的竞赛,是“人才吸纳”的竞赛......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旧”对话为我们提供了折旧影响产业晋级、技术进步的理论根底。
资本论篇2《资本论》: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我对马克思如何来呈现事实不感兴趣,对那些据说是他从事实中推演出来的相关规律也不感兴趣。
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足以证明马克思对于资本描绘的正确性。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的完好图画。
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历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
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精选多篇.doc
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精选多篇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精选多篇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精选多篇,希望能帮到大家!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文章。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就是为广大研究生的需要而选编的。
收入《选读》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主要的著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则以收入《选读》的著述为主体,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作了一些必要的梳理和解说。
读了此书,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点了解,切实感受到了他思想的博大、深邃。
粗略纵览了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对现实更有了切实的体会。
对于几个伟人,也深感佩服。
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
让我且思且行。
篇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
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马克思传》读后感精选范文
《马克思传》读后感精选范文范文一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多。
我不仅想起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未能成功的农民起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
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是纯粹的穷人,都是因为收到压迫,采取反抗措施抵抗剥削行为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政府确立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却失败了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
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
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_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_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3篇篇一:马克思主义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
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
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
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
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
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其中一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
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
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
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
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
《马克思传》读后感五篇
《马克思传》读后感五篇(范文推荐)《马克思传》的读后感1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
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
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
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之间不俗的友情。
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事业,并积极为*奋斗终身。
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
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凡的日子。
卡尔。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
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
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
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为了全人类的*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
马列经典书籍读后感
马列经典书籍读后感在当今社会,马列经典书籍一直是备受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它们不仅是革命者和社会主义者的宝贵财富,也是广大民众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途径。
马列经典书籍中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伟大革命导师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看来,阅读马列经典书籍是一种对于革命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也是一种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思索。
在阅读《共产党宣言》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这一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即一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社会,每个人都能按需取用社会资源,实现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
这种理想社会的构想深深吸引了我,也让我对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在《列宁选集》中,列宁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和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他还提出了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这些思想和理论给我提供了很多启示,让我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斯大林选集》中,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工业化和集体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这些思想和理论给我提供了很多启示,让我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马列经典书籍,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和社会主义的光辉前途。
马列经典书籍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对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精选多篇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精选多篇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马克思经典文献读后感精选多篇,希望能帮到大家!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文章。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就是为广大研究生的需要而选编的。
收入《选读》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主要的著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则以收入《选读》的著述为主体,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作了一些必要的梳理和解说。
读了此书,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点了解,切实感受到了他思想的博大、深邃。
粗略纵览了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对现实更有了切实的体会。
对于几个伟人,也深感佩服。
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
让我且思且行。
篇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
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应该紧贴实际,要紧密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遇到的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指导工作推动发展。
就拿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就有很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地方,导致一些后果,带来一些弊端。
譬如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导致城市建设中,“拆了建,建了拆”、“马路拉链”等不合理、违反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导致很多珍贵的资产无法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低标准之一,我们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度地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现象频出,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就在于它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着眼于从中汲取思想力量,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目的,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这样,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
篇三:四月底,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赵老师斧正。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
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
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所有者通过物的形式,即通过货币统治非所有者”。
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
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随着“(无产阶级)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使无产阶级的利益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其使命在于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这样一来,“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先谈私有制(它以某种形式客观存在)。
在上层建筑层面,客观的“公”退“私”进(抓大放小,管理层收购等)以及《物权法》的出台说明了私有制以某种形式获得了确认和发展。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个人自由只是在某个阶层(比如企业管理层)才存在。
既然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有制之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迅速发展壮大很难说不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无产阶级的交往和联系是否得到加强。
“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
”以我在国企的工作经历来看,工人的联合体————工会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跟党委、行政相比较,工会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很难保障工人的各种权利。
正因为如此,下岗、分流、降薪、非正常的加班这些现象得以普遍存在,生命的过度耗费更加深了我对“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这一论断的认识。
再次,谈一下生产力的保持。
“只有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既然竞争和扩大世界交往能够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我们不难理解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并将市场经济定性为“工具”的初衷。
“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说明发展生产力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需要以既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为基础,而不能幻想打造空中楼阁。
最后,将着眼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
既然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具有超强的预见性,仍然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分工。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生产和交往的分离,表现为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
(商业资本家的产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开始处于竞争的关系中,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从此以后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对所有制的规定)” 、“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最后谈一下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要“根据现有的经验材料来考察和研究当前的现象和问题”,这便是对理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