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18汉本1 姓名:刘清源学号:22221118136

《短歌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诗中运用的“周公吐哺”的典故,并掌握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典故,并选择“周公吐哺”分析其出处、内涵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借用“周公吐哺”这一典故表达的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典故的内涵和作用

难点:体会“周公吐哺”这一典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导入,展示周公的画像。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大家都知道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几个典故。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其中一个,也就是和我所展示的图片人物有关的典故。那么大家猜猜他是谁呢?

(二)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问题1:结合注释找出整首诗歌哪几句话运用了典故?

师生交流明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问题2:“周公吐哺”出自哪里?

师生交流明确:《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问题3:“周公吐哺”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师生交流明确: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

弟弟。周文王的其他两个儿子很有名,长子伯邑考,就是被纣王弄死的那个,二儿子是武王姬发,而老四就是周公。他曾经两次辅佐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为他的封地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是我国西周初年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被历代儒学家称为“元圣”。

周公自幼天性聪慧,德才兼备,文王时他就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武王即位后,周公作为太宰极力辅佐他,共同策划灭殷建周大计。牧野大战前,他代武王起草誓师之词,在推翻殷商王朝的战斗中起了关键作用。随后,武王还采用周公之谋,将殷商畿(jī)地分而治之。

武王积劳成疾,临终时由于太子姬诵年仅13岁,曾提出“兄终弟及”的主张,让弟弟周公继承王位,考虑到夏、商继承制混乱,容易出现“兄弟内战”等弊端,周公执意不答应。周成王即位后,为了维持和巩固西周政权,周公毅然挺身而出摄行朝政大事,率兵东征,平定了武庚录父、管叔、蔡叔等的复辟和叛乱。紧接着,他又封藩建卫,实行宗法统治,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周公摄政五年,在取得成王的同意后,开始营建洛邑。之后,从军事和政治上完成了巩固西周新生政权的重大措施后,摄政六年,周公又在洛邑建立各种典章制度,史称“治礼作乐”,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建立起了西周奴隶制新秩序,为万代开太平。次年,周公还政成王,与召公分陕而治,继续居洛,治理东方。

周公为政,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尤为人所称道。《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意思是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

周公吐哺——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问题4:诗人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

师生交流明确:《短歌行》一诗是写在曹操平定北方,横槊长江准备与孙权决战的时候,最后两句“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实际上是曹操对自己的总结与肯定。稍显夸张的典故凸显自己对人才的态度,认为这是自己得胜的关键。“周公吐哺”这一典故恰逢其时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突出了诗人礼贤下士的态度和求贤若渴的心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三)作业布置

1.小组自主学习其他几个典故,掌握其出处、内涵和作用。

2.你认为对人才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6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