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简述

合集下载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此,需要对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现行的医保支付方式是按病例付费,即按照患者的病情进行结算。

这种支付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一方面,病例付费难以反映医疗服务的价值,容易给医疗机构带来过度治疗的动机;另一方面,在病例付费的方式下,医药费用成为医疗服务的主要成本,而改变成本驱动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应当逐步改变病例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建立起按照服务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让医疗服务的价值得以更为准确地反映,也更容易去掉过度治疗的因素。

二、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制度医疗保险基金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的投入过于单一,依然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出资,必须建立起一个多元投入的体系,让市场主体进入,以改善医院的融资模式。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对资金管理的监管过于薄弱,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对基金进行挤占,或者通过与医院合谋骗取医疗保险基金。

应该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流向的监管,建立起规范的基金管理体系,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

三、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效率医院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决定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效果。

在我国,医院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医药代表通过贿赂等途径向医生推销成本高昂、但不一定适用于患者的药品,这对医患关系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效率:1、建立和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医院管理的监管。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核心内容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核心内容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核心内容医疗保险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国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下面将介绍医疗保险改革的十八项核心内容。

一、拓宽参保范围医疗保险的核心之一就是扩大参保范围,确保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险的福利。

改革中,我国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并推行全民参保政策,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保障。

二、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我国以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多种多样,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改革中将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并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确保各地区的参保人员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

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是本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前,我国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主要是按病种进行报销,这容易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改革后,我国逐步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支付方式,通过系统性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来确定医疗费用的支付标准,提高医疗保险的支付效率和公平性。

四、促进医疗机构改革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医疗机构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国着力推动医疗机构的改革,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内部改革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五、推动药品价格改革药品的昂贵价格一直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难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推进了药品价格改革,通过建立药品价格监管机制,控制药品价格过高,提高医疗费用的可承受性。

六、健全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医疗服务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负担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国努力健全医疗服务价格机制,通过价格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化和透明化,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

七、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医疗质量评价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与改革医疗保险是一个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作用是为参保人提供针对医疗支出的保障,同时对医疗服务进行管理和规范,防范医疗风险和医疗浪费。

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历程相当漫长,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和现状。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起源医疗保险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始于19世纪末。

当时,德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人口集中、就业变化、社会结构重构等多种社会问题,其中医疗保障问题备受关注。

1891年,德意志帝国宣布颁布了第一部医疗保险法,规定为工人和手工业者建立强制性的医疗保险。

此后,世界各国从德国的经验中获取灵感,也逐步建立了各自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1、分级管理制度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发展。

当时,国家向工商界推广了企业医疗保险制度,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即将医疗保险分为国民保险和企业保险两个层次,分别由政府和企业管理。

但是,由于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被严重削弱。

2、社会统一医疗保险制度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推广社会统一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实行了保障广泛、资金来源多样化等原则,从而提高了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然而,由于资金来源不足以及管理不当,使得该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资金缺乏等。

3、单一医疗保险制度1987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新医改”,提出了单一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

新医改的目的在于建立起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此后,政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为广大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三、医疗保险制度的当前挑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政策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是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困难。

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和各种附加条件,让居民不能真正理解政策和福利,无法真正体验医疗保险制度的优越性。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而在医疗保险方面,近年来,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人民对医疗保险的保障,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一、医疗保险改革的背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是综合施策,其中包括政策层面、社会层面和人口层面。

政策层面的改革主要是指政府在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方面所作出的各项政策调整,包括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和保障措施等。

社会层面的改革主要是指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缩小城乡医保差距和增加医疗卫生投入等。

人口层面的改革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人口群体制订相应的医保政策,针对不同人群的疾病进行保障、赋予更多的医保权利,提高人民对医保的满意度。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所涉及的方面1、城乡居民医保合并与过去城乡两种不同的医保制度相比,合并后的医保制度能够更好地兼顾城乡居民的需要,让更多的人受益。

2、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医药费用,减轻人民看病的负担。

同时,在进行政策的调整中,也应保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逐步加大补贴和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方面的质量。

3、加强医保监管工作医保监管工作在医保制度的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监管的加强涵盖多个层面,如在医保资金使用方面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追责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管理等。

4、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为了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增加医保基金的储备量、改进自负和医保的付款比例、加强医保的眷属管理等。

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难点和困境尽管我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如下:1、缺乏有效的医保监管机制。

医保制度一直被视为对于健康进行保障的最好途径之一,但是医保监管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问题。

2、社保基金不足问题。

在医保制度的建设中,资金的使用和保障是非常关键的,而有一些地方医保基金的储备状况却令人担忧,资金供需不平衡问题严重。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变更筹资方式:将原先由企业和个人按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改为由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筹资,这样可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压力,更好地保障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

2.扩大参保范围:将参保范围扩大到所有城镇职工,包括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在城镇从事非农业户口的居民等。

3.调整保险待遇:根据不同群体和层次的需求,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险待遇,包括调整医保支付比例、扩大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等。

4.建立医联体:通过建立医联体,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与流动,改善城乡居民就医难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推行医保支付方式:取消以药品费用为主的报销方式,改为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制度,鼓励临床医生合理开药,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度增长。

6.鼓励社会参保: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提高保险基金的筹资能力和风险分担能力。

7.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建立完善的医保基金监管机制,加强对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医保基金的正常运作和有效使用。

8.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就医权益。

9.引导合理就医:通过对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的控制,引导城镇职工合理就医,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10.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城镇职工的健康素养和预防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支出。

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解决城镇职工医疗保障问题,提高保障水平,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促进城镇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前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系统概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城镇居民开展,是国家正规的社会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包括城镇户籍居民和常住城镇非户籍居民。

每位参保居民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险费,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包括基本医疗费用、大病保险等。

目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地方政府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运作和管理。

参保对象和方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对象包括城镇户籍居民和城镇常住非户籍居民。

具体参保方式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是由参保居民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险费用,交由地方社保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参保居民还可以在保险范围内自主选择医疗机构进行就医。

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一些特殊群体也可以享受特殊的医保政策,如贫困户、残疾人等。

医保覆盖范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其中,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包括门诊医疗、住院费用、临时性特殊医疗费用等。

大病保险主要保障的是因患重大疾病导致的巨额医疗费用支出,其中涉及的疾病种类和报销额度也有一定的规定。

同时,医保报销也有一定的限制,包括个人自费部分、非合理用药、高价药等。

具体的报销情况和限制规定也因地而异。

问题和改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

首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在覆盖范围和报销标准上仍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更加细化和完善。

其次,医保报销的限制和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以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和医疗费用过高的情况。

此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覆盖范围和报销标准上也需要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相适应,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医保制度。

结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与发展

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与发展

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

医疗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补助等各种形式的保障措施,旨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国家的基本保障能力。

一、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种形式,是指通过缴纳保险费或财政补贴,由政府或社会团体为参保人提供医疗保障。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包括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

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通过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费用,为企业员工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则是由政府组织实施,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和个人自愿缴纳保险费用的方式,为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提供医疗补偿和保障。

同时,我国还实施了大病保险和医保定点机构制度,为医疗保险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保障。

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我国的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提升支付能力和效率。

2. 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实现“全民医保”。

3. 优化医保医药采购和价格监管机制,降低医疗费用。

4. 推行社会化医保服务机构,提高医疗保险服务质量。

二、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指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特别是在城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较弱、贫困人口医疗费用难以承担时,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医疗保障措施。

医疗救助的优势在于直接面向有需要的人群,是医疗保障中的“救火队”。

在我国医疗救助制度中,主要包括“两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多种形式。

“两项救助”即城乡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不足部分和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限额内费用超支部分的医疗费用,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进行救助。

而“临时救助”则是指针对一些突发性或特殊病情,需迅速救助的患者,由医院或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的紧急救助。

在医疗救助制度方面,我国的改革方向主要有:1. 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医疗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和改革历经多年,至今仍在不断完善。

我将从三个方面,即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和发展趋势,探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是必须要了解的。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其中重要的里程碑是1998年出台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2003年出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2012年推出的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推广,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其次,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措施也是关键。

笔者认为,医疗保险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以遏制滥开药、乱收费等不正之风。

二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从以前的按项目报销转变为按基本医保药品目录报销,并控制药品价格。

三是普及多层次医疗保险,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企业职工医保、大病保险、商业医保等,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还有探索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医保基金的合理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最后,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值得关注的。

在未来的发展中,医疗保险制度或许会出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将医疗保险制度与国家医疗卫生战略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扩大医疗保障范围。

二是探索对医疗技术的评价,制订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评价标准,让患者对医生和医院有更多可选择的余地。

三是改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鼓励医院进行诊疗方案制定和费用控制,保证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改革和发展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和推进的。

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科技和制度的创新,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更趋向于普及化、多元化和综合化。

其中,普及化主要表现在推广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增加和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综合化主要体现在推广和完善医疗救助、医疗慈善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救助保障措施。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展望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展望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与改革。

本文将就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背景医疗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在生病、受伤等突发状况下能及时享受到医疗服务而实行的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等,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二、改革方向1. 提高筹资水平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资金缺口较大。

为了提高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提高个人缴费比例、调整社会化保险费率等,以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 扩大保障范围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还应着重扩大保障范围。

除了对基本医疗费用的保障外,还应覆盖更多的特定人群和疾病类型,如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罕见病等。

同时,鼓励医疗保险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保障计划。

3. 强化管理与监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强化管理与监管。

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控虚假报销、乱收费等行为,确保医疗保险资金的合理使用。

同时,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系统,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4. 推进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信息化建设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医保电子凭证等,实现医疗保险数据的互联互通,提高医保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三、发展趋势展望1. 医疗技术与保险的融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保险行业将更加关注和参与医疗技术的发展。

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医疗技术的进步,调整保费和保险责任,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保障方案。

2. 医疗风险评估与精准定价通过医疗风险评估,保险公司可以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保险策略,实现精准定价。

这将促进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保险需求。

3. 强化医疗保险与其他保险的联动医疗保险与其他保险的联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成果一方面,改变了旧中国缺医少药的历史,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水平。

我国的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4岁提高到1999年的71岁。

另一方面,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背景原因公费、劳保免费医疗制度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职工医疗费用由国家和单位包揽,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和企业医疗费用负担沉重。

二是全额报销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三是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亟待拓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日益显露出机制上的弊病,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4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具体措施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具体实施细则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市、州、盟)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改革新论我国 医疗保险制度的 ○蔡 琳改革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稳定起着巨大的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日益严重地暴露出许多弊端,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现状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的合作医疗。

1.公费医疗。

这是建立于1952年的福利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其保障对象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高校学生和复员军人二等以上残疾者。

资金主要来自国家预算拨款。

最初实行全部免费制度,1966年起改收少许门诊挂号费, 90年代初改为个人负担一定限额内医药费的10%。

2.劳保医疗。

始建于1951年,属于福利型社会医疗保险。

实施之初,保障对象包括铁路、邮电、航运及百人以上的工矿企业职工。

其直系供养家属实行免费或半免费的医疗制度。

目前,实施范围已扩及全部国有企业、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及其家属和企业的离退休人员。

所需费用由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各单位自行管理使用。

3.农村的合作医疗。

始建于50年代中期,是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提留一定数量的公益金用以补助农民的医疗费而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

80年代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合作医疗大部分解体。

目前其覆盖面仅占农村人口的7~8%,保障水平很低。

于是,自费医疗再度成为中国广大农村主要的医疗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仅覆盖了城镇的大部分居民和少数农村居民。

而城镇部分集体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及广大农民仍没有实行统一的医疗保险。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四十多年来,对保障我国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曾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解读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解读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解读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并在其中提出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本文将对这些核心制度进行深入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我国大力推行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机制,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

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提高医疗质量。

我国通过建立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按病例付费等多元化的医保支付方式,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三、医保目录调整医保目录调整是为了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通过定期对医保目录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了医疗保障范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通过建立医疗服务价格与医保支付水平相适应的机制,实现了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五、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国通过推动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等措施,实现了医疗服务供给的优化升级。

六、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是为了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我国通过建立公益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加强公立医院资源整合和绩效考核,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

七、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改革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改革是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的重要举措。

我国通过建立统一的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管,确保了医保基金的有效使用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

八、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医疗服务质量改革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的内容是什么1、明确界定保障对象。

2、改⾃愿参保为强制参保。

3、提⾼并优化政府补助标准。

4、建⽴健全三项医保制度的衔接与整合。

制度的改⾰的⽅向明确界定保障对象建⽴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的覆盖范围不能仅仅包括⾮从业居民,也要向难以参加职⼯医保的⾮正式部门就业⼈员开放。

没有参加城镇职⼯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员和没有参加城镇职⼯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及其⼦⼥都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参保对象有了清晰的界定,参保者及其家属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险待遇,这样在各地就不会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将部分群体排除在外。

改⾃愿参保为强制参保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想办法让所有符合条件的⼈都参保,⽽且终⾝参保,显然⾃愿参保原则⽆法实现,如果改⾃愿参保为强制参保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和退保问题。

此外,贫困群体可以通过向政府申请减少或免除缴费的形式参保,避免其陷⼊因病(尤其是⼤病)致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实际上固有的强制性特征就应该强制所有制度覆盖对象参保。

提⾼并优化政府补助标准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筹资中,政府财政补助发挥了很⼤的作⽤。

为了提⾼参保率可以通过降低参保⼈的缴费标准,尤其是成年⼈,这就需要提⾼政府财政补助标准,同时提⾼医保待遇如增加门诊报销额度、提⾼报销上限额度等。

在⾮从业居民中实际上⼤多数是收⼊较低者,通过提⾼政府补助标准,对其进⾏经济刺激⽆疑可以提⾼参保的积极性。

此外,要优化政府财政补助标准,可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平差异,划分等级标准,使中央财政有差别的划拨补助款,中央财政的补助⼒度与地⽅财政的⽀持能⼒结合起来。

建⽴健全三项医保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前,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且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建⽴健全各项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卫⽣、民政等部门建⽴协调机制、整合制度,使其适应城镇居民⼯作岗位、⾝份变动频繁的特点。

浅议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浅议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标。
家。 而有些千万人左右的地级市 , 三甲医院数量却屈指可数。 而且 , 我国 的城市 卫生 资源 的 8 0 %配 置在城 镇大 中医院 ,卒 十区卫 生 资源 只 占
2 0 %, 许多城市 的医院都 是按条块划分的 , 如包 括中央 、 地方 、 部队、 行 业、 企业 等等 。大城市 、 部分 区域集 中了大批优 良设 备和高素质人才 , 医疗 资源配置显得很不合理而且边远区域 和地段 医院的床位 和设备 多 处 于闲置状态。 卫生资源配置一直是重医疗轻 预防。 重大医院轻基层 医

要坚决杜绝医疗机构“ 以药养医” 的行为 , 医院不 能再靠医疗和药 品费的“ 暗箱 ” 进行不平 等竞争 . 我 国应逐 步分离 医院的医药不分家 的
方式 。 医疗 既然 已进人市场 , 就应遵循市场上最基本的“ 公开 、 公平、 公
正” 的原则。现在 , 任何一个顾客进入 商场都无法容忍不标 明价格 的商 品。尽管 医疗属于特殊 消费, 也不能游离 于市场规则之外。
3 、 形成 了有效制约与激励相结合 的医疗保险新机制 通过建立 医疗费用分担机制 、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和医疗待遇保障
国医疗保 险改革会非常艰难 . 不会一步到位 , 可能经历一个 比较长的时
期, 需要 不断提 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 的新方法。 1 、 继 续深 化 医疗 机 构 改革 进 程 在职工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运行 中 , 主管医疗保险的部门在选择医 疗机构时 . 引入竞争机制 。对医院提供服务不好或医疗 、 收费行 为不规 范, 可 由医保 部门取消其指定医院资格 ; 病人也可选择 自己较满意的 医 院看病治疗。 这样可促使 医院加强内部管理 、 规范行为 、 减员增效 、 降低 成本 、 提供优质服务 。 2 、 实行医药分 开核算 , 分别管理 的制度 。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简述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简述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简述1.1 城镇医疗保险综述我国城镇的医疗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两部分组成,这种医疗保险制度是为了适应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建立的。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医疗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1998年12月,在总结各地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城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

医疗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众多研究者分别从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改革方向、运作模式、资金来源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为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献计献策。

2. 1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成效现行医疗保障体系的两大板块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从1999年改革以来,在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的实践后,在全国全面推开,实践证明: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

主要成效在于:(1)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已建立。

初步实现了医疗保障管理职能的归并和统一,逐级建立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多数统筹地区配备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绝大多数地区从制度运行之初就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2)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统一使用,通过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有效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3)形成了有效制约与激励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新机制。

通过建立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和医疗待遇保障机制,增强了患者自我保障意识和费用意识,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济管理学院09会计三班陈佳希090314430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制度,它是1998年底,在改变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

一、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我国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劳保医疗制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建立的。

它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主要是:缺乏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国家和用人单位包揽过多,医疗费增长过快,各级财政和企事业单位负担沉重;公费医疗管理不善,对医、患、管、药诸多方面没有制约,漏洞多,浪费严重,覆盖面低,社会共济功能差,一部分职工基本医疗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一部分人又存在着超前消费现象。

因此,国务院决定进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的是要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和单位包揽下来的公费及劳保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性措施,就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多方面原因,现有国有企业人员过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遂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

而要做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给下岗分流职工提供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在内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覆盖城镇所有单位和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服务,这样才有利于转变职工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医疗保险改革解读

医疗保险改革解读

医疗保险改革解读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医疗保险改革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医疗保险改革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改革措施。

一、医疗保险制度概述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医疗权益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解决医疗费用过高、医保覆盖不足等问题。

根据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多个层次。

二、医疗保险改革的背景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保障水平不高、报销比例偏低、参保范围不广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参保范围、增加医疗保险覆盖面等。

三、医疗保险改革的政策措施1. 提高医保待遇水平:政府将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增加报销范围,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同时,还将加大对重大疾病的保障力度,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适当的医疗救助。

2. 扩大医保参保范围:政府将进一步推动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统一,促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一体化,以实现医保待遇公平化。

3.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目前,我国医保支付方式主要是按项目付费,这种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政府将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新模式,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 加强医保监管和服务:为了防止医疗保险资金滥用和医疗费用过高,政府将加强对医保资金的监管和管理,并提供更加便捷的医保服务,提高参保人员的满意度。

四、医疗保险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医疗保险改革的意义在于解决医疗费用过高、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

改革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心和满意度。

五、医疗保险改革的前景和挑战医疗保险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险改革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医保基金不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简述1.1 城镇医疗保险综述我国城镇的医疗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两部分组成,这种医疗保险制度是为了适应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建立的。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医疗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1998年12月,在总结各地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城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

医疗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众多研究者分别从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改革方向、运作模式、资金来源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为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献计献策。

2. 1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成效现行医疗保障体系的两大板块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从1999年改革以来,在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的实践后,在全国全面推开,实践证明: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

主要成效在于:(1)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已建立。

初步实现了医疗保障管理职能的归并和统一,逐级建立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多数统筹地区配备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绝大多数地区从制度运行之初就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2)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统一使用,通过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有效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3)形成了有效制约与激励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新机制。

通过建立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和医疗待遇保障机制,增强了患者自我保障意识和费用意识,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初步探索建立了医疗消费制约机制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医疗费用浪费现象有所遏制。

(4)促进了医疗机构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医疗机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由于实行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和医疗费用结算制度,促使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调整医疗收入结构,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广大企事业单位摆脱了沉重的医疗费开支的负担,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且给因资金困难长期无法报销医疗费的企事业单位的广大城镇职工带来了切身利益。

3. 1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3. 1.1 医疗保险水平不高,个人负担重近年来,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在逐步扩大。

截至2007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己覆盖城镇职工人口的51.25%[3]。

但城镇医疗保险水平却有一定不足。

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了统筹基金支付医疗费用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及个人在这一支付段中所应承担的自付额。

(注: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

)这一措施虽然引入了对医疗服务需求方的成本制约机制。

但是在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覆盖家庭部分成员时,其所规定的起付标准偏高,而最高支付限额又偏低,无形中加大了个人和家庭自费医疗的比重,无法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的作用。

3. 1.2 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据调查[4],2000年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124.5亿元,2007年达1152.2亿元,增长了将近10倍。

从相关统计资料中显示,1990—2003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4.03%,上升为5.62%,说明卫生费用增长过快,己经远远超越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

另外,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由1997年的2384.3元上升到2005年的4661.5元,可见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有效地抑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趋势。

3.1. 3 政府监管不力,药品流通市场混乱目前造成市场流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社会体制和法制方面不健全的现象造成的。

比如在医药流通领域来说主要表现在:立法空白和滞后;立法矛盾和冲突;立法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处罚偏轻。

政府对药品研发考核的监督不足直接导致了药品流通市场的混乱。

药监局对药品研发机构的检查工作不到位,还出现了许多虚报假报问题,从而进一步导致了药品市场的混乱。

3.1.4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我国目前医疗卫生目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且效率低下、制度保障的功能太低,远离了“以人为本”。

具体体现在:(1)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

中国目前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民众患病在当地医院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看病,不仅加重了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2)严重的“分布两极化"。

我国的城市卫生资源的80%配置在城镇大中医院,社区卫生资源只占20%,许多城市的医院都是按条块划分的,如包括中央、地方、部队、行业、企业等等。

大城市、部分区域集中了大批优良设备和高素质人才,医疗资源配置显得很不合理而且边远区域和地段医院的床位和设备多处于闲置状态。

3.1. 5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不合理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主要是按服务项目付费。

尽管该支付方式符合市场常规,操作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1)医疗服务量提供过度。

我国现行的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办法容易产生“供给诱导需"。

由于医疗收入与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直接挂钩,这就意味着服务提供越多则收费越多,因而具有诱导医疗服务机构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倾向。

(2)医疗服务水平降低。

现行的按服务项目付费易降低医疗服务水平,增加被保险人的就医负担。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即消费过程中具有供方主导性,绝大多数患者在其就医过程中完全依照医生的引导,作为消费方不能掌握主动权。

而医生恰恰利用其信息和地位上的优势侵犯患者的利益,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

(3)医疗机构成本控制意识较差。

不同支付方式所含预期性成分的程度不同,而现行的按服务项目付费只有服务项目的价格是有预期性的。

医疗机构在医疗费用的控制上承担的经济风险几乎为零。

由于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为增加赢利,医疗机构往往追求治疗大病重病,而忽视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

(4)不良医患关系的形成。

在就医过程中,医、患之间掌握医学知识的信息量不同和医、患的利益冲突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被保险者个人对医疗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医、患信任的建立和患者对医疗效果的评价。

(5)医疗保险机构管理成本过高。

在医疗服务的供给方、需求方及保险机构或承保人这三方关系中,保险机构首先面临着需求方“逆向选择”的成本风险,其次是来自供给方提供过多医疗服务的“道德风险”。

现行的按服务项目付费使医疗保险机构处于被动付费的地位,事后对服务项目和费用支出进行审核,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管理成本较高。

而且同保险人和医疗机构处于对立地位,很难联手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4. 1 完善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

2009年4月2日,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基本保障的理念,努力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医疗保障。

归纳如下:(1)加快社会保险的立法步伐。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仍以国务院条例或决定等法规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因多种原因迟迟未能颁布。

社会保险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中主要靠行政手段推动,缺乏更强有力的国家立法保障,因此加快社会保险立法步伐,强化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已是当务之急,也是维护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可持续运行的根本保证。

(2)努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增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将社会各类人群包括少年儿童、大中专学生、家庭妇女、其他无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城镇低收入人群乃至农民的医疗保险,逐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从经济统计角度来讲,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人数越多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越接近社会平均医疗支出,社会医疗基金支出波动越小,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越强。

(3)三改并举,改善社会人群的就医环境。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只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三项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要一部分。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只是用外部的力量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费用的虚高和过度增长问题。

只有通过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自身控制,解决内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从根本上改善社会人群的就医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改革。

(4)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是根据参保人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自愿参加的医疗保险,能够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医疗保险的需要,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医疗保险形式。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实施后,无论是在医疗费用、医疗项目还是在范围对象方面,商业医疗保险可以对它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

5. 1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积极的作用。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聚集了单位、个人的经济力量,加上政府的资助,促进了企业体制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它能直接体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同时还可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稳定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3]:人民网天津视窗(—www.0—22net.com),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l一2007年)整理。

[4]中国劳动2008统计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98[5]施海燕,施放,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之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7年: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