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何谓民俗

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

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第二节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象风一样流动。

第三节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哲学的层面,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民俗追根溯源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这个原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解密。

民俗归根到底是什么?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是社会民众中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从哲学理念上的民俗。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民俗;要了解外国的民族,也一定要能够解析他们的民俗。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知己知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章民俗的发生

第一节征服自然发展生产的需要

生存的基本前提:衣食住行

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第二节种族繁衍发展自身的要求

滋生中国民俗的又一个客观基础,是人自身的生产。我们的先祖在为发展自己、繁衍后代的两性生活中,逐步构建并遵奉一定的言行规矩,一批最早的人生礼俗便应运而生。

第三节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

一个民俗事象的最终形成,总是有同一实践的反复剌激,在一群人的心底里留下了同一个感受,即“共同感”,或“我们感”。在此相同的感受与实践反复的双向交融中,形成一定的表现程式,沉淀折射文化状的混浊的意识团,民俗便正式诞生了。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来自物候景观

——雷声与闪电

“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

“丰隆”——“龙”,模声定名

闪电的弧线——“龙”的形态

*这种自然气象能够影响农耕,原始先民对

其产生了崇敬、恐惧、希冀的思想,

形成了原始的龙信仰。

*在这个最初阶段,龙还没有具体的形态

或是各地对其的描绘尚未成定型。

第二阶段:具象龙的产生

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龙的形象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形象。而各地因为客体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态的龙形象,如蛇龙、猪龙、牛龙、鳄龙、鳖龙、马龙、鱼龙等。虽然尚未达到统一的龙的形象,但具象龙的产生已表明人的心理意识在其间的加工幻化以已积淀的民俗心理龙意象的定向反馈催化。各地先民群体的心理对龙的再度观照起了重要作用。有雷鸣闪电,抽象的“龙”崇拜,到对现实生活中具象物的关照,龙的演变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综合龙的定型

龙的形象从具体物象龙中摆脱出来,形成了由麟首、鹿角、鱼鳞、蛇身、鹰爪、凤尾等综合体貌构成的“龙”,这是中国龙信仰的第三次飞跃。以社会学的眼光,这种综合兼并,是以龙图腾为主体的民族,合并汇融其它兽类图腾:角兽类、鳞甲类、蛇蝎类、凤鸟类图腾氏族而成的新的强大的族徽标志。

第四节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

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力量对中国民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常常是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作用,有时甚至充任导火索。

第三章民俗的表册特征

第一节不成文的规定

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规矩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民俗的文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这种文字记录不起任何规范作用,起作用的,还是民俗本身在现实中的展现。所以,民俗不论有无文字的记录,就它实施的实际效应的形态看,仍是一种没明文规定的不成文的规矩。第二节程式化的规矩

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

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

具有一定质的规范性

婚俗

六礼是中国传统(约先秦时代已形成)的结婚礼必经六道手续,即:

纳采:男家去女家提亲。

问名:询问女方姓氏、生辰、原籍等,避免同姓结婚。

纳吉:男家将问得的信息拿去占卜,若得吉兆,马上请人到女家征求同意。

纳征:男家向女家送礼物,相当于现在的定亲。

请期:男家请女家确定结婚日期。

亲迎:男方迎娶女方,相当于现在的迎亲。

仪式

狭义:仅限制在宗教领域并将其界定为一种超自然的现象.

广义:任何标准化的人类行为.

特征:象征性、形式化、表演性

第三节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在民众中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民俗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规矩,或行为模式。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民俗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

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

第一节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

第二节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

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文化型的生活,生活性的文化。

民俗,是民族共同文化中的“我们感”,“我们感”即人类族群或群体不约而同的感受,感性认知,心意趋同;它类同于文化认同,是文化身份的精神标杆,由人们共同心愿的反复积淀而成。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

诚如上述,民俗这一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具有文化与生活的双重身份,这就向我们展示了民俗深层建构的又一个层次一一民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民俗在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经济基础和文化意识上层建筑之间处在一种先天性的特殊地位,担任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年节

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又名:“三朝”、“三始”、“三元”。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

旧历春节的设置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大自然规律的认识,它是一个自然节日。它不属于宗教纪念性节日,例如基督教世界最大节日圣诞节、伊斯兰教最大节日宰牲节和开斋节等等。对于春节这样一个纯粹自然性质的节日如此重视,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大自然规律的无比关注。

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阴阳和谐。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顺应天地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中国第一大节

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其中31个民族普遍过春节,他们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土族、裕固族、锡伯族、普米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怒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京族、黎族和畲族。而另外8个民族中也有部分群众过春节,他们是回族、东乡族、土家族、毛难族、佤族、仫佬族、傣族和柯尔克孜族。

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岁”字是一种斧类砍削工具,用来收获庄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