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到文化_范跑跑_事件的传播心理学透视
范跑跑事件之现代解读

范跑跑事件之现代解读范跑跑原名范美忠,当时他正在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上语文课,课桌晃动了一下,但他根据对地震的一些经验,认为是轻微地震,因此叫学生不要慌。
但话还没完,教学楼猛烈地震动起来。
他瞬间反应过来——大地震,然后猛然向楼梯冲过去。
后来,范美忠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达足球场的人,等了好一会才见学生陆续来到操场,随后他立刻参与组织了被疏散的学生,并没有离开学校。
5月22日他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
二、范跑跑事件的现代解读(一)范跑跑事件之核心价值体系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我国出现了很多种的社会思潮。
在这些思潮中,有的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方向是相一致的,属于进步思潮;有的思潮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悖的,属于错误思潮;甚至有的思潮企图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构进行解构,属于反动思潮。
因此,必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引领。
如果对其放任自流,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就会受到影响和冲击,甚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也会受到动摇。
范跑跑不顾学生安危,自己先逃出地震大楼,虽然属于本能反应,但震后在论坛博客里的发言透露出其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与我国社会主义的集体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悖的,是一种错误思想,如果任由其自圆其说的宣扬个人自由,会给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范跑跑事件之教师职业道德思考“范跑跑”现象其实就像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了一部分所谓社会精英对主流价值的公然挑衅,也集中反映了当下基本职业价值的缺失。
事实证明,人们一旦形成了对任何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它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用以评量事物之价值轻重,权衡得失弃取的“天平”。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范跑跑事件”是指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范作为正在为教室里的高一学生上课的老师,在地震发生后,没有组织学生疏散逃生,而是丢下学生独自一人先行逃到学校的足球场,获得自身安全。
虽然事后所在班级学生并无伤亡, 但其独自逃生的行为是否道德仍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之后范本人公开发表对自己在地震中逃生行为的辩护,并无自责和反省之意,引发了公众更多的批评和批判。
人们称此事件为“范跑跑事件"。
【1】回顾范在事件发生后写下的地震发生前后自己行为的心理历程,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其行为的伦理出发点。
当学生问他“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啊?”他回答道:“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瞬间的本能抉择却可能反映了内在的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后来他对学生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这是他的自我开脱,但他表示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
这样对自己的行为“义正言辞”的辩护,范招致社会大众更多的谴责甚至唾骂,但是否范的行为全无合理之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伦理分析。
首先,生命是自有价值。
生命本身便具有至高无上的、不依赖于其他价值而存在的价值性。
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一切价值都应该让位于生命价值。
范显然是生命自有价值的忠实信仰者,在危急情况下,他选择优先保护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生命自有价值的有力维护。
一个人的生命何其宝贵,那么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最大的保护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是人生而为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从伦理利己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说,每一行为主体都应该去做自己认为能够最大地增加自己幸福的事情。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传播理论探讨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传播理论探讨自我传播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社交媒体等渠道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观念、情感、行为等内容。
自我传播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整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我传播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研究者开始在社交心理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领域进行研究。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自我传播理论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自我传播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传播来构建和维护自己的社会认同感以及对社会的认同和参与意识。
自我传播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包括个体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现和互动行为。
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个体可以通过分享、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
自我传播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它提出了个体自我表达和自我传播对社会认同和参与意识的重要作用。
其次,自我传播理论强调了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对个体自我传播行为的促进作用。
最后,自我传播理论还强调了个体的认知和社会关系对自我传播行为的影响。
自我传播理论的实践意义也相当重要。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更需要我们了解自我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传播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感;同时对于社会而言,自我传播也可以促进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互动和协同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加强对社交媒体使用的规范和引导,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其次,需要加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自我传播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需要进一步推动自我传播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承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斯特鲁效应中的“自我”呈现—范跑跑现象行为解读,中华建设.doc

斯特鲁效应中的“自我”呈现—范跑跑现象行为解读,中华建设,《中华建设》摘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又有着自己的行为规则和心理特性。
在这个由各种不同角色所形成的“角色丛”当中,每一种角色被赋予着不同的社会期待,就必然会产生斯特鲁效应中的“角色冲突”问题。
而当角色发生冲突的一些紧急时刻,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出于一种潜意识,“自我”在此刻便呈现出来。
但现实中,这种“自我”往往又会同社会所要求人们塑造的“超我”形象产生冲突。
关键词:斯特鲁效应,自我,范跑跑在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10天,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帖子,在帖子中他记录了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及地震后的经历,从此得名“范跑跑”,并遭到众多网友的指责。
随后有关“范跑跑”的报道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各大媒体,各大网络论坛上也掀起了网友们对于“范跑跑事件”的热议,一时间倒范派、挺范派和中立派三方各执其词,争论不休。
甚至凤凰卫视还举办了一期《一虎一席谈》的节目,让范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与节目嘉宾展开辩论。
谁是谁非,这是一个很难定论的事件,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存在各自的差别。
W.巴克曾经说过,“某种行为的出现依赖于有机体的生物遗传和有机体生存其间的后天环境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互动’。
”这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为,都是由这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知识结构等各种因素制约的,这些后天环境再通过自身的生理反应作用于心理,产生导致人们各种行为的心理机制。
因此不同的环境之下,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机制,行为也会向着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的层面发展。
对于“范跑跑”事件,许多人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保护学生的安危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而范美忠临危而逃,从道德层面是让人无法原谅的。
可是道德方面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当一些紧急状况发生之时,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受道德的约束,而本能的表现出“自我”,放弃理想状态下的“超我”。
对范跑跑事件的分析

对范跑跑事件的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多所学校倒塌,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都江堰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选择了独自逃跑,把学生丢在了后面。
5月22日范美忠在网络上发表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表示自己是一名老师,在地震发生时,没有提醒学生马上跑,而是自己先跑出教室,并发表了一句“连母亲都不顾”的言论,引起网友争议,被称为“范跑跑”。
对于范跑跑事件,有表示理解的声音,但更多的是道德的谴责。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遇到危及自己生命的紧急情况,躲避危险是人性的本能。
蚂蚁尚且有贪生的欲望,更何况人了。
我们是否设身处地的想过,倘若我们处于范跑跑当时的那种境地,我们又会如何抉择了?范跑跑的这种行为并没有什么过错,真正引起人们愤怒的是他为自己的行为所作出的那番言论。
另外,范跑跑的支持者认为,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
地震时自顾逃生的教师可能并不止一个,但是他们都不敢说出来。
而范美忠的坦白,也是一种勇敢。
支持者称,社会不能用一个英雄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人应该拥有不高尚、不勇敢的权利;如果认为范美忠可以这样做而不能这样说,这样的道德只是虚伪。
其次,从反对范美忠逃跑行为的观点上看,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危险发生时,保护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而范跑跑抛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行为是违背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
另外,在对“范跑跑”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他的言论是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的。
但当他的行为发生以后,他在内心深处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所以他为求心安,就发了那篇引起众怒的文章,为在内心觉得可耻的行为进行辩护。
对此,各大高校教授,如北大教授王海明,和著名时评人郭松民都批评范美忠诚实却不知耻。
导致这些根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不到位以及科学的逃生技能技巧和理性抗灾救助教育的缺失。
人性与规范之间的张力——从“范跑跑事件”谈起

一
切行 为都可 以转化 为规 范的评 价 。然 而规 范真 的是普遍 有效 的吗 ,现在我 们可 以进入 这个 问题 的讨
于伦 理 道德谴 责, 因为他 违反 了教 师 的基本 法律 职 责 。其 实在 感受 大地 震 灾难 无情 的 同时再反 思 “ 范
跑 跑 ”事 件及 人们 的评 价 ,它 显现 的是 人性 与规 范之 间 的作者简介:程玲 ( 9 6 ),女 ,安徽黄 山人 ,汉族 ,南京大学法学院 2 0 1 8一 0 8级法 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南京 ,2 09 。 10 3 ① 20 0 8年 5月 l 2日,四川汶川地震波及绵竹 。地震 中东汽 中学一栋教学楼 顷刻坍 塌。谭千 秋正在 这栋教学楼 的教室 里上课。危急时刻,他用双臂将四名高二 ( )班学生 紧紧地掩护在 身下。2 0 1 0 8年 5月 1 3日晚,当人们从废墟 中将他 扒出来 ,他 还双 臂张开着趴在讲台上,手臂伤痕累累 ,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下去 ,四名学生则成功获救 。《 汶川大地 震 以身殉 职谭千秋 老师事迹 介绍》 a :sb s o fncm 2 10 5 3~ 16 /6 3 0 3 4 4 3 1.t ,h p/ z b. uu . /8 0 3 4 4 - 24 4 3 1 63 03hm,2 0 .02 。 / s o 0 91。3 ② 《 范跑跑 ” “ 事件: 失职教师造成 损害后果应被处分》 ht:w w. ia e s o c/ /e /0 80 —318 6 5st , , t / w c nn w . m. s n ws 0/61/2 0 2 . ml p/ h t nh 2 h
_范跑跑事件_传播中的反_沉默螺旋_解析

能同时接受或否定两方观点,这样就形成了观点的第三方, 居,验证了一句经典的话:“网络上,没人会知道你是一条
三方的观点对立,“沉默的螺旋”在此就不适用了,这是一种 狗”。与现实中的同一个人相比,个人在网络上的表现常常更
反“沉默螺旋”的现象。以一篇博文成名的范美忠,网友们已 为大胆,这是因为互联网使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
评论人:雨帘胡同 评论日期:2008- 5- 25 8:40
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
老范,你“进化”得太慢了!!!!!!!!!!!!!
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
尽管范跑跑得到骂名一片,不过也有一些网友是持支持
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② 于是,沉默螺旋成 态度的。这部分人主要从诚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人
动山摇—— —5·12 汶川地震亲历记》的文章,他写道:“……后
再者,网络是一个公平、开放、自由、民主的交流平台。每
来我告诉对我感到一定失望的学生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 个人都可以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随意传播信息,成为独立
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 的信息源。网络上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便于受众更多地接
台,大众把现实中迫于人际压力不敢出口怕触犯众怒的言论 白地讲出来。因此,网络上出现了赞赏范跑跑诚实表达观点、
年 第
潇洒地抛了出来。中国网友人数众多,各派言论都有支持者, 敢于揭露人性弱点的言论。从勇于讲真话的立场看,范跑跑
十
形成不同的声音是必然的,“沉默螺旋”中“优势意见的大声 拥有一批“fans ”是无可厚非的。刚开始时绝大多数网友鄙视
介在向大众传递消息的过程中通过“共鸣”、“累积”和“遍在” 奉献,反观范跑跑,则是一马当先跑向操场,这一行为超越了
范跑跑事件会话分析

关于《一虎一席谈》“范跑跑”事件的会话分析一、节目介绍:《一虎一席谈》是中国香港凤凰卫视的一个谈话类节目,该节目选取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请来当事人或各界学者、专家、名人担任嘉宾,发表各自的看法,共同讨论。
二、会话整体结构分析《一虎一席谈》一般而言,通常有背景介绍、开始、主体、结束四个部分,每期会邀请不同数量的当事人和嘉宾。
在“范跑跑”一期中,节目首先对引发社会热议的“范跑跑”事件进行简单介绍,之后主持人请范美忠发言作为节目的开始,在这之后,主持人、当事人以及各位嘉宾相互辩论,在各位嘉宾辩论不休之时,主持人让现场安静下来并宣布节目的结束。
范美忠,原本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因在博客中披露自己地震时最先跑出教室,并称哪怕是自己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管,而成为近期热点人物,人称“范跑跑”。
现任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的范美忠,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朋友眼里他是个教育疯子,特别想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自己对真正教育的研究;在学生眼里他比所有老师都看得远;在校长眼里他的工作努力勤奋,从不迟到早退。
正是这样的一名教师为何在大地震来临时弃学生而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呢?这一段话出现在节目的背景介绍中,对当时的“范跑跑”事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这段话也说明了节目进行时的情境,即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一所中学的老师没有保护学生,反而是自己率先逃跑。
在全国人民都在为汶川大地震中受伤、死去的灾民悲痛时,范美忠却在网上发文称就算是母亲自己也不会去管,这种行为迅速引起了网友的讨伐。
承接背景介绍部分的是会话的开始部分。
主持人介绍栏目与嘉宾,在这之后主持人与嘉宾相互问候随即进入谈话主题。
大家好,欢迎收看一虎一席谈,中国有句话叫患难见真情。
在大地震发生到现在,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真情,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人性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古时候有一句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范跑跑事件”是指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范作为正在为教室里的高一学生上课的老师,在地震发生后,没有组织学生疏散逃生,而是丢下学生独自一人先行逃到学校的足球场,获得自身安全。
虽然事后所在班级学生并无伤亡,但其独自逃生的行为是否道德仍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之后范本人公开发表对自己在地震中逃生行为的辩护,并无自责和反省之意,引发了公众更多的批评和批判。
人们称此事件为“范跑跑事件”。
【1】回顾范在事件发生后写下的地震发生前后自己行为的心理历程,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其行为的伦理出发点。
当学生问他“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啊?”他回答道:“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瞬间的本能抉择却可能反映了内在的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后来他对学生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这是他的自我开脱,但他表示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
这样对自己的行为“义正言辞”的辩护,范招致社会大众更多的谴责甚至唾骂,但是否范的行为全无合理之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伦理分析。
首先,生命是自有价值。
生命本身便具有至高无上的、不依赖于其他价值而存在的价值性。
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一切价值都应该让位于生命价值。
范显然是生命自有价值的忠实信仰者,在危急情况下,他选择优先保护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生命自有价值的有力维护。
一个人的生命何其宝贵,那么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最大的保护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是人生而为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从伦理利己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说,每一行为主体都应该去做自己认为能够最大地增加自己幸福的事情。
评论范跑跑事件

评论范跑跑事件光明日报:“范跑跑”的逻辑应当唾弃光明日报:“范跑跑”的逻辑应当唾弃2008年07月02日 10:25 来源:光明日报范美忠原本任职于都江堰一所中学。
然而,他在地震发生后的行为和言论以及那篇他引以为荣的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却令包括其学生、家长、同事、母校师长在内的许多人失望。
一些网友别出心裁,为他取了个绰号叫“范跑跑”。
这个名字和他的言行放在一起,别具调侃和讽刺意味,也清晰地表达了人们的价值判断。
关于“范跑跑”的争论,已有一个多月了。
然而,随着相关“新闻点”的不时冒出,关于他的争论依然持续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同时引发了各方的诸多争论。
追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关于“范跑跑”的争论在不断升级,其中一些已超越了对范美忠本人评判的范围。
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范美忠的言行到底可不可以接受;二是一名优秀教师该不该具有舍己救人的德行。
对于第一个争论,可以引用一名网友的话来回答:“你没有那样做,是你的自愿选择,你没有错,但,这不是美德。
”对于另外一个争论,相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教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生命空间的一幕幕,已经为这个问题给出了最响亮、最完美的回答。
范美忠一直在辩解自己“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崇高,也不想崇高”,甚至还进一步提出“崇高是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吗”的疑问。
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只有思想崇高、品德端正,方可为人师表。
这是自古以来为师者都必须具备的条件。
范美忠的言行传到国外后,同样引起了人们的惊讶。
许多人表示,这样的言行实在不负责任。
可见,世界各国、各民族,对教师的德行都有较高的要求。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历史积淀,作为正在走向复兴的古老民族,它的心胸应是豁达的,可以包容不足和缺憾。
正如一名网友说:“我们并不要求常人做伟大的事情。
因为英雄之所以让我们感动,是因为我们为他伟大的行为所感动,同时为自己的懦弱而羞愧,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遗憾。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传播理论探讨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传播理论探讨自我传播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形式来传播自我信息、塑造自我形象和影响他人,并进一步影响自身行为和观念的过程。
下面将从理论内容、应用领域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自我传播理论进行探讨。
首先,自我传播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传播过程中如何选择、展示和解释自己的信息以及如何解读他人在社会互动中传达的信息。
根据自我传播理论,个体在传播过程中会主动选择和呈现那些与自身认同和价值观相一致的信息,而且还会通常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呈现自己,以维护自我形象。
同时,个体也会根据别人的反馈和解读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
自我传播理论既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又重视了他人的反馈和解读对个体的影响。
其次,自我传播理论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在社交媒体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和传播自我的信息,不仅是满足自我展示的需要,还可以通过吸引和影响他人来获得社交支持和认同感。
其次,自我传播理论可以用于研究和改善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合作。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传播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团队的凝聚力。
此外,自我传播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心理辅导和个人发展领域,帮助个体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自我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播过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传播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突出了个体和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性。
通过研究个体在自我传播过程中的选择、展示和解释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心理发展。
总结起来,自我传播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传播自我信息、塑造自我形象和影响他人来维护自我和满足社交需求。
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广泛,可以用于社交媒体研究、组织沟通和心理辅导等领域。
同时,自我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从“范跑跑”看社会角色

事 件 还原
范跑跑:付东静 幸存学生:钟绮雯 遇难学生:温雅雯、徐留琴 光亚学校发言人:徐留琴 学校老师:温雅雯 学生家长:钟绮雯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温雅雯
事件分析
从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来看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
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 的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P107)
不应该责备在灾难
来临时无所顾忌,
拼命逃生的人。
行为示范者、学生身心健康的维 护者等,而在天灾人祸发生时, 他还是学生这些弱者的天然保护 者。法律或许对此没有明文规定, 不过,这早已是一个世俗的、习 惯的内化于人心的职业律令。
在天灾人祸袭击时,不顾他人第一个逃生,作为一个人, 这种行为是合理的反应,而作为教师则变成不合理的反应。 “范跑跑”的行为,正是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冲突的一个 切片。
从 “范跑跑事件” 看 社会角色
BY:第三组
事件还原
事件分析
事件还原
语文课,课桌晃动了一下,但范根据 对地震的一些经验,认为是轻微地震, 因此叫学生不要慌。但话还没完,教 学楼猛烈地震动起来。“我瞬间反应 过来——大地震!然后猛然向楼梯冲过 去。”后来范美忠发现自己是第一个 到达足球场的人,等了好一会才见学 生陆续来到操场,随后他与学生有一 段对话……
Picture here
范跑跑作为一名老师,在 社会大众心中,他有保护 学生的义务,这是属于他 的这种社会角色的义务。 而他之所以受到社会的谴 责,正是由于他没有履行 他这种社会角色的义务。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 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 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P109)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很黄很暴力”到“艳照门”、“范跑跑”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每一个事件几乎都以一个或真或假、或实或虚的争议话题为由头,先是在网络上引起注意,继而发起排山倒海的“正义”讨伐,给当事人的现实生活造成一定的伤害,给受众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今,网络暴力已经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
关于网络暴力的产生,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外部方面来说,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的制造、传播、扩散也随之更加方便、快捷。
网络已经由最初的边缘性媒体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途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网络在带给人们空前便利的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可以说是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产生的最大负面影响。
但归根结底,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透过技术,真正在传播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
所以有人说:“网络本没有暴力,网络的暴力来源于网络后面的人和人性。
”因此,网络暴力事件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在于网民自身的特征。
本文拟从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入手,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角度,分析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探讨网络暴力事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在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网民群体中非理性、易激动的特点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
他们彼此推波助澜,通过网络讨论获得群体认同,并走向更极端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在网络上发现不道德的事件的时候,一个个都是群起而攻之,但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却乏人问津。
社会学中的文化流行的心理学分析

社会学中的文化流行的心理学分析文化流行是指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广泛而风靡的社会现象,它将一种特定的文化元素或者特定的思想、模式、产品等传播到大众中,形成普遍的文化现象。
在社会学领域中,文化流行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过程,需要从心理学层面深入分析。
1. 文化流行的原理文化流行的现象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德(Tarde)在19世纪提出的模仿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模仿潮流或者他们认为是成功的人或行为,从而使这些文化元素或者行为更加流行。
后来,文化批评家Theodor Adorno和Max Horkheimer通过对娱乐产业的研究,提出了文化工业化的理论。
他们认为,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大众娱乐产品被设计成一种大规模的商品,它们被生产出来,推销和销售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从而影响和塑造着大众的消费市场和文化形态。
2. 文化流行的心理学分析文化流行的现象是人们认知、情感、看法、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流行因素中包含了人们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需求,以及对信仰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渴求,从而更深刻地反映出人们普遍存在的社会和心理需求。
(1) 自我表达和自我概念人们在接收文化流行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投射到文化元素中去,使其与自己的个人表达和自我概念一致。
这种文化流行的现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概念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引导和影响人们的未来行为。
(2) 社会认同和认知文化流行以其广泛性和热门程度,往往扮演着一种社会认同和认知的作用,它使得人们在文化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因此,文化流行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社会调节和认知塑造的作用。
3. 文化流行的心理学分析的启示(1) 增强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流行现象往往体现出一种普遍的值观和特定的行为模式,这种一致性往往强调文化的同化和标准化。
因此,鼓励多样性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增加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多元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范跑跑事件看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错位与策略

从范跑跑事件看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错位与策略摘要范跑跑事件作为传媒设置的伪道德议题,折射出某些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错位,即打道德批判之幌子。
行娱乐之实际,不但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还会助长社会的非理性情绪,应该从传媒素养和教育方式上加以改进。
关键词范跑跑事件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这个论断鲜明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传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以传媒为载体,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脑等工具,向人们传输思想教育内容,使人们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时期,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服从、服务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任务。
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制造和形成正确的舆论,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范跑跑事件作为一桩典型的事关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的突发事件,可成为我们反思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切入口。
一、范跑跑事件是一个思想道德伪议题传媒行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对议题的选择很重要。
所谓议题设置,就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议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议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较早得到媒介注意的议题将日益为人们所淡忘。
议题要符合社会情境,就能对当下思想具有重大启蒙作用,或对流行思潮具有纠弊改偏功能。
传媒的目的就是敏锐抓住此种议题,进而一石激起千斤浪,引发社会反响。
1 合理的思想道德议题特点首先,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社会变动时期,人们许多思想问题,都与对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发生误解或认识不足有关。
因此,议题要具备政策导向作用,从宏观上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展开关注和引导。
其次,具有可争辩性,即多数人对议题有模糊认识。
这时廓清议题对引导社会思潮就具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再次,符合基本的思想道德底线。
人性与规范之间的张力——从“范跑跑事件”谈起

作者: 程玲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页码: 81-8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范跑跑”事件;汶川大地震;人性;规范;法伦理
摘要:"范跑跑"的言行引发了一场举国的或法律或伦理道德的大批判,但批判的正当性何在?"汶川大地震"已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存在于人们的印记中,这个事件折射出了人性与规范之间的张力。
幸福是个人的终极目的,但幸福既具有涉己性也具有涉他性,由幸福的涉他性衍生的是一条公正原理,规范是公正原理的外化形式。
人性在完全涉己时是与规范分离的,而只有在人性涉他时才与规范相合。
之所以会产生人性与规范之间的张力,在于规范对个体人性的强势模糊了人性的涉己和涉他的界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与文化 从自我到文化:“范跑跑”事件的传播心理学透视□ 钟年 余霞一、“范跑跑”事件回顾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及财产损失十分严重,一时举世震惊。
面对巨大的地震灾害,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
这场行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行动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温情故事,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不过,在地震中却有一个不是因为抢险救人而闻名、倒是由于撇下学生独自逃生而窜红的人物,他就是范美忠。
范美忠,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然后到自贡蜀光中学当教师。
不久,他因课堂言论辞职,后辗转深圳、广州、重庆、北京、杭州、成都从事媒体、教师行业,曾在《中国经济时报》、《南方体育》等媒体任编辑,发表过《追寻有意义的教育》、《〈过客〉:行走反抗虚无》、《〈风筝〉:灵魂的罪感与忏悔意识》、《用观念打败观念———读〈哈耶克传〉》,在天涯BBS 、新浪读书论坛、第一线教育论坛等处都可以搜索到范美忠的文章。
地震发生时,范美忠任职于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
范美忠成为新闻人物,出了大名,主要不是由于他毕业于北大,而是因为在这次大地震中,他不是像其他老师那样带着学生往外跑,而是自己一溜烟弃学生不顾,第一个跑到学校的操场上。
因此,这位“跑得比兔子还快”的都江堰教师,被网友们称为“范跑跑”。
更大的争议发生在范美忠自己发帖“揭短”之后。
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下《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①一文,表示自己“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
不久以后,范美忠又发表了一篇《我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②,说:“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的义务,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从利害权衡来看,跑出去一个是一个!”就此,网友展开了激烈交锋,不少网友质疑范美忠先跑掉不但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而且还“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实在过分。
但也有网友认为不应该对他过于苛刻:毕竟老师也是普通人,遇到危险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而且,范美忠能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所做所想,至少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勇于直面自己的人。
・921・媒介与文化除了网络之外,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纷纷跟进,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相关政府部门作出反应。
这种反应进一步引发现实的种种讨论,媒体及时反映并策划组织相关的讨论,由此引起更大的社会关注,“范跑跑”事件遂由一生活事件演化为媒体事件。
二、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对于“范跑跑”事件,媒体上的评论已多得难以计量。
不过,其中绝大多数的讨论,都是基于道德伦理的角度,③心理学的讨论并不多,更罕见传播心理学视角的考察。
传播心理学本来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学科,甚至对他能否成立现在都还有不同意见。
我们认为,从“开放社会科学”的立场看,传播心理学的建立可以集合研究人员、汇聚研究课题、开辟研究领域,应该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④心理学的关切点是人,那么传播心理学就是以人为枢纽、为核心,来考察自我、他人、传播、互动、符号、表征乃至文明、历史、族群等关键概念。
我们对“范跑跑”事件考察,打算结合传播类型来深化。
从以人为本、以人类活动为转移的角度划分传播类型,可以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或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文化传播,不同的传播类别,提示的是对问题的不同切入角度。
近年来自我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均有较大发展,上述各种传播类型不难从中获得理论、概念、方法上的帮助。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传播的类别。
首先,是自我传播(self communicati on ),很多时候也叫内向传播(intrapers onal communica 2ti on ),即人的自我信息沟通,指个体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
自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其他各种传播活动的基础,因为人类社会就是由一个个人类个体构成的。
自我传播的主要形式,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感觉、知觉、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想象等内容。
这种传播虽然表现为个体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但由于个体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两端都与外部世界保持着连接,因此依然带有社会性的特点。
其次,是人际传播(inter pers onal communicati on ),即个体与个体在互动中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人类个体如果排除极端的情形都会与他人打交道,所以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人际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满足人们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例如情感沟通),并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际传播的意义则在于建立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度高,收发信息的渠道多且灵活,起码可以从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方面进行考察。
第三,是群体或组织传播(gr oup or organizati onal communicati on ),即人们在群体或组织中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扩大后就难免面对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的问题。
人类是集群性动物,若干个体聚集到一起会组成群体,群体内必然会有传播,传播也正是群体组成的基础。
组织是群体的一类,从结构上看他是偏于严密和正式的群体。
组织中的个体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位置,这里有权力,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有阶序,有分工,有责任。
组织传播有对内的,也有对外的,对内旨在沟通组织内部各种垂直的和平行的关系,对外则在建立和发展组织与公众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
第四,是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 on ),通常说的是专业化的媒介机构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向社会上一般大众展开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在新闻传播领域谈大众传播,主要关注的是媒介、信息、专门化机构等,不过,大众传播的英文原本是mass communica 2ti on,mass 有群众的含义,这更切合本文的旨趣。
还是从人的立场看,大众传播较之组织传播是公开面对更大范围人群的,而且这人群不是那种严密的、正式的群体。
当然,上升到社会层・031・新闻与传播评论面,大众传播的制度化特性还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便谈论着他监测环境、联络社会、传递文化、提供娱乐的诸般功能。
最后,是文化传播(cultural communicati on ),即在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有时候,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的接收者来自不同的文化,信息的流通要跨越文化的边界。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创造物,须臾难离,如影随形,从这层意义上说,所有人类传播都是文化传播。
只不过关系太密反而不常被人意识到,就像空气和水。
而在号称地球村、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凸显和引人注目,再也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自隐于山重水复的桃花源中。
文化传播涉及话题甚多,例如文化自觉、文化价值观、民族性、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克服民族自我中心、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等。
本文对“范跑跑”事件的讨论,就是在这些类别下大致展开的。
从自我到文化,我们试图对事件当事人的相关心理与行为能给出初步解释,同时对围绕事件发生的若干传播活动做出些许心理学分析,也希冀透过这种种侧面,增加一点对该事件反映出的国民心态的了解。
三、自我:兴趣的中心点对自我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了先哲的一个看法,人们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人们的自我概念(self 2concep t )会影响到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行为方式。
同时,研究也发现人们是有自利倾向的,在行为处事的时候会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立场,在解释事物原因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就是自利归因偏差(self 2serving attributi onal bias )。
⑤“范跑跑”事件的主角范美忠也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在他的文章中,他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极度关心自我的人:“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⑥在一篇对范美忠的报道中,也提到他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但在朋友间,范的性情使人抵触。
‘他很少顾忌他人的感受。
他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以自己为中心,凡是有利于他思考的就喜欢,反之就极端排斥,而且缺乏和人沟通的耐心。
’”⑦再按照自利的分析,这样极度关心自我的人应该不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
他自己也表示,对于行为的后果有考虑,知道会得罪人:“我知道,我说了这句话,挑战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犯了众忌,招来一片骂声,也是在我意料之中的。
”⑧另一篇报道也提及“他说自己的言论是故意挑逗那些譬如孝文化背景下本能的心理”。
⑨所以,他是有思想准备的,他这样做,应该有其他的考虑。
我们再来看凤凰卫视的相关节目。
范美忠的言行引起人们争议后不久,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请范美忠参与了一次现场辩论。
这大概是范美忠首次在荧屏亮相,节目还造就了另一个媒体名人“郭跳跳”,产生了某些戏剧化的效果。
后来被网民称为“郭跳跳”的郭松民与范美忠一样,都是很自我中心的人,这从他们的发言内容和发言方式不难看出。
在人际沟通中,倾听往往比表达更重要,可惜倾听有太多的障碍,有人总结出对比、猜测、演练、过滤、先入为主、心不在焉、自居、好为人师、争辩、刚愎自用、转移话题、息事宁人等项。
⑩我们以此来看上述两个很自我的人的交锋,亦即人们所说的“范跑跑pk 郭跳跳”,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交锋(沟通)的效果,他们基本上是自说自话,或者是自身的行为展演。
他们很像表演家,不是在与对方辩论,而是向在场的观众以及电视机前的更多的观众作表演。
大众对于“范跑跑”事件,有着越来越分歧的说法,甚至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派别,相互攻讦。
此种现象,依然可以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解释。
我们每个人对事物的解释,常常都是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做出的。
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迈尔斯(D.Myers )所说的:“我们在自己寻找原因的地方找到了原因。
” λϖ人们所辩护的,是自己认同、赞成的事情;人们所反对的,则是自己痛恨、排斥的事情。
不同的人所感兴趣的方面可能不同,不同的人寻找原因的地点也可能存在差异。
解释的多样化,反映的正是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的多样化。
・131・媒介与文化四、人际:动机与行为“范跑跑”事件中有一个争议的焦点,那就是范美忠是不是一个讲真话的人?如前所述,不少人认为范美忠能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所做所想,至少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
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胡一虎也称范美忠为讲真话的人。
但很可惜,心理学的知识难以证明这一点,倒可能有一些相反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