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县城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座落于保存最完整的黄土高原腹地,地理位置东经107°41′--108°34′,北纬35°15′--35°52′,东以子午岭主脊与陕西省的黄陵、富县为界,南与正宁县、陕西省的长武县接壤,西靠平凉市的泾川县,北与合水、西峰为邻。
宁县是甘、陕、宁三省之要冲,同时也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窗口,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全县共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1805个村民小组、11.07万户。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53.98万人,其中非农户籍人口为4.33万人,农业人口49.65万人。全县总面积2653km2,其中耕地96万亩,人口密度203人/ km2。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本县城地处关山——六盘山褶皱带移动的鄂尔多斯地台东南部。县域境内基本地貌为:东部梁峁沟壑交错,中西部多川台河谷与高原沟壑相间,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南北窄,海拔在860m—1760m之间,相对高差900m。
2、气象气候
宁县地处大陆内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5.4℃,历年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为22℃,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为-5.8℃。多年平均降水量565.9mm,春季半干旱,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年际变化差别明显,变率大。冬季干旱,雨雪稀少,夏秋多雨,降水集中。年蒸发量平均为1442.6mm,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69.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27.3千卡/Cm2。主导风向为南东风,次为北西风。冻土深度一般在80cm 以下,最大冻土深度为86cm,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21cm,历年最大无霜期为219天,最短无霜期为126天,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8.2天。
3、水文条件
流经县内的有泾河、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年入境流量6.66亿km3。其中马莲河年平均流量为14.9m3/s,城北河年平均流量为1.44 m3/s,九龙河年平均流量为0.71 m3/s。地下浅层水主要为第四系河谷砂砾石潜水和白垩系环河组风化裂隙潜水。
三、历史沿革
史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开国帝王夏禹,曾治平水土,划分九州。那时,宁县地区,即属于九州之一的雍州。商周、周朝皆沿袭九州之置,宁县地区仍属于雍州。春秋战国时期,宁县地区初为义渠戎国,后为秦地,置义取县,并置北地郡治。东汉时期,初有义渠道、泥阳县、弋居县,属凉州北地郡;后县置悉废,地属安定郡。三国、西晋时期地属雍州安定郡。隋代时期初为北地郡,后名宁州,一定称幽州,最后仍名北地郡,先后领8县。唐代,置宁州。五代时期,宁县地区先后历经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宁州、衍州长期并存。宋代、初置宁州,为彭原郡,属永兴军路。后升兴宁军节度,属环庆路,先后辖5县。元代仍置宁州,等级为下。明代沿宁州置。清代仍置宁州,等级为中,初期沿袭明置,隶属陕西布政使庆阳府。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在盘客、金村、九岘一带建置新宁县,隶属于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从此,宁县地区并存宁县、新宁县,直至民国38年(1949年)。解放以后,新宁县建置即行取消,仍沿置宁县,初隶甘肃省陇东专区(后改名庆阳专区),1955年10月15日,因庆阳专区并入平凉而随属平凉专区。1958年12月,正宁、合水二县归并于宁县。1962年,恢复庆阳专区,宁县即随之回属,同时,正宁、合水二县也析复原置。
四、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县域土地总面积2653 km2(含国营林场641.36km2),其中山区2074.13 km2,占78.88%,川区54.2 km2,占2.05%,塬区504.67 km2,占19.18%。耕地面积95.15万亩,人均耕地1.8亩。全县林草面积1101百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9.7%,草地面积480百公顷。
2、矿产资源
县域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煤层气、建筑用砂(沙)石、石灰石、矿泉水,砖瓦
用粘土矿遍布境内。其中石油、煤层气、煤炭等储量丰富,石油是新发现的西峰油田的主要组成部分,煤炭探明总储量为1024亿吨,占甘肃省煤炭预测储量的72%,开发潜力巨大。
3、水资源
全县河川径流水资源总量为1.658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6.9 m3,分别是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15.5%,26.2%,水资源亩均占有量171 m3,是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7.73%、24.8%。县域内地下水量较小。
4、旅游资源
宁县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旅游资源有周先祖公刘生息“北幽古城”、秦始皇巡游的“秦直道”、秦太子扶苏捐躯地、王昭君出塞时的“绣花楼”、为纪念曾任宁县刺史的唐代名相狄仁杰而修建的“狄梁公庙”、保存完整的政平唐塔、湘乐宋塔、辑宁楼、普照寺贞元铜钟、历代碑林等50多处文化遗址、遗存。同时有多处旅游度假区等生态风光旅游景点。此外,宁县属革命老区,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解放战争中的“五八战役”、迎接王震将军的“平子战斗”、“西洼子战斗”及宁县狙击战等留下了宁县革命烈士陵园、九岘西洼子烈士陵园、王孝锡烈士陵园、任鼎昌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激励着宁县一代又一代人民奋发投身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
宁县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产品寓意深刻、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香包、刺绣、剪纸、皮影、头帽、石雕、根雕等产品走出国门,热销海外,已成为当地产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占全县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创收增效。
五、社会经济条件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31亿元,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23.75亿元,增长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增长29.5%,财政大口径收入10120万元(含正南煤田探矿权拍卖补助3000万元),增长68.47%,小口径收入7311万元(含正南煤田探矿权拍卖补助3000万元),增长96.96%,农民人均纯收入2418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0元,增长15.8%,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时期。六、交通条件
宁县东与黄陵、延安毗邻,南距咸阳国际机场200公里,北距庆阳机场50公里,国道211线(银川——西安)、省道303线(铜镅公路)、省道202线(吴凤公路)穿境而过,是县内通往兰州、西安和西峰的主要干线。县域内道路交通条件相对便捷,福银高速在境内和盛镇穿越而过。
第二章规划背景
一、上版总体规划回顾
宁县早在1985年就组织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为适应城市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在1996年又完成了《宁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0)》的修编工作。96版总体规划概况:
1、规划期限:近期1996—2000年,远期2001—2010年。
2、城市性质:宁县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以发展农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商业贸易为主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小城市。
3、城镇规模:
用地规模:规划区界定范围为20k㎡,城镇规划区范围总面积6.36 k㎡。
人口规模近期1.9万人(2000年),远期3.1万人(2010年),人均用地指标99.23㎡/人。
4、布局结构:县城布局结构为:城市中心区,即旧城区。集中布置县城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行政办公用地,今后仍然为城市的中心。
庙咀园林绿化区,该区包括庙咀坪及马莲河桥下游三角地带。
马坪生活服务区(含菜园坪工业仓储区)。
沙滩工业区包括九龙文化教育区。
形成一城三区的新格局。一城即宁县县城,三区指庙咀坪区、马坪区(含菜园坪)、沙滩区(含九龙文化区)。
5、城区道路交通:采用棋盘式路网和不规则路网相结合的形式。城区道路共划分为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