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_头部横断层
头颈胸腹断层解剖分析
![头颈胸腹断层解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1cee1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e.png)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扣带回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3. 经胼胝体膝的冠状层面
上矢状窦 扣带回 辐射冠 胼胝体膝 视神经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眶回 颞极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4. 经前床突的冠状层面
尾状核头 内囊前肢 豆状核壳
透明隔
胼胝体
颞横回
视交叉
第五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三、头部的矢状断面解剖及影像
1. 经头部正中的矢状层面
2. 经尾状核体的矢状层面
3. 经海马的矢状层面
4. 经豆状核壳的矢状层面
5. 经鼓室的矢状层面 6. 经颞下颌关节的矢状层面
第六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1. 经头部正中的矢状层面 额上回
扣带回
视交叉 乳头体
腭垂
第七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四、蝶鞍区的断面解剖及影像
一、蝶鞍区的横断层面及影像解剖
1.经垂体中部的横断层面 2.经垂体下缘的横断层面 3.经海绵窦下缘的横断层面
第七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1.经垂体中部的横断层面
第八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2.经垂体下缘的横断层面
扣带回 半卵园中心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1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1](https://img.taocdn.com/s3/m/b422ad390912a21614792948.png)
穹隆联合
前连合
• 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rostrum ,genu,body and splenium、穹隆联合fornical commissure、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
前连合
前 连 合 ⑺、 穹 隆 ⑼
尾状核头
内囊前肢
壳 内囊膝 苍白球 内囊后肢 屏状核 最外囊 岛叶皮质 外囊
丘脑
基底核区
(三)大脑半球的选择性断层面解剖
中央沟自脑片
外侧缘中份处向 后内延伸,与大 脑纵裂沟相通。
颅顶横断层面
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横断层面 额、顶叶下部横断面
扣带沟5 胼胝体19 透明隔20 顶枕沟16 楔前叶14 楔叶17 尾状叶9 额上回3 额中回4 额下回7 中央前回8 中央后回11 缘上回13 角回15
穹隆体
穹隆柱
穹隆脚
乳头体 海马足
海马伞
• 投射纤维projecting fibers:包括穹隆fornix、内囊 internal capsule。 3. 投射纤维 projecting fibers
中央前回
丘脑中央辐射 额桥束 听辐射
颞桥束
顶枕桥束
视辐射
• 投射纤维projecting fibers:包括穹隆fornix、内囊 internal capsule。
尾状核体 尾状核头
豆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尾
1. 基底核B核 纹状体
杏仁核
1. 基底核Basal ganglia: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和豆状核lenticular nucleus),屏状核 claustrum 、杏 仁核amygdaloid nucleus 。 2. 基底核Basal ganglia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792d8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01.png)
■ CT: 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铁形低密度区;下部常 呈菱形或三角形,前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三)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轴位扫描图像上的鉴 别
■ 外形
■ 层面高低
■ 周围结构
(四)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前向后分4部分 ■ 大脑脚底 ■ 黑质 ■ 中脑被盖 ■ 顶盖
杂 ■ 上丘脑--松果体 ■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脑干正常解剖
■ 中脑、桥脑和延髓的合称 ■ 中脑: 上界是间脑的视束,
下界为桥脑上缘。 ■ 桥脑: 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
相接 ■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
界 ■ 延脑: 腹侧面分解标志--延
脑桥脑沟 ■ 背侧面分界标志—髓皱下界
平齐枕骨大孔与脊 ■ 髓直接相连
12”(mm)原则
后叶较小, 通 常为 T1WI高信
四、脑及其被膜的横断层面解剖特点
(一)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 中央沟 沟的深度和方向 有1或2条伴行的沟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
沟的位置, 上外侧面前2/5与后3/5交 界处
2.外侧沟
■ 与岛叶皮质相垂直的脑沟 ■ 与蝶骨大翼突起相对应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 前连合层面
■ 中脑导水管: 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 构,长约15mm
■ 第Ⅳ脑室: 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 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 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 通
■ 桥池: 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 。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 侧脑室: 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头部断层解剖学
![头部断层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3c3b3cbed5b9f3f90f1c67.png)
软脑膜:紧贴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软脑 膜的血管丰富,并突入脑室内形成脉络丛,产生 脑脊液.
脑池
硬脑膜 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蛛网膜与软脑膜 之间的间隙为蛛网 膜下隙
*胼胝体: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部、膝部、 干、和压部。
脑室
*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以及连通脑室的室间 孔、中脑导水管。部分人可见到发育变异的五六脑室。
侧脑室,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内,*分为侧脑室前角、中央 部、后角、和下角四部分。
前角:室间孔以前的部分,伸入到额叶。 中央部:位于室间孔与胼胝体压部之间。 后角:伸入到枕叶 下角:最大,呈弓状。
11、经内耳道的横断层面
13、经寰枕关节层面
14、经寰枢关节层面
15、经枢椎椎体上份层面
头部冠状断层
经两侧外耳门做与眦耳线相 垂直的切面,观察前面。 上部:脑颅及颅腔结构 下部:面颅(眶、鼻腔、口腔)
延髓
中央沟
顶叶 顶枕沟
穹隆
枕叶 小脑幕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颅脑断面的变化规律
颅脑横断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为胼胝体干以上的层面。 主要观察双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中央沟、大脑镰)
中部:基底核团及脑室所在的层面,由中线向外依次为 三脑室、侧脑室、基底节、脑叶(额叶顶叶颞叶)
下部:自鞍上池以下的层面, 主要观察中颅窝(枕叶)及后颅窝(小脑、脑干)的结构。
上矢状窦额上回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矢状缝额中回中央旁小叶经中央旁小叶经中央旁小叶上份中份下份的层面经中央旁小叶层面3下份2中份1上份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纵裂池经半卵圆中心4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扣带回顶下小叶顶内沟中央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扣带沟4经半卵圆中心层面半卵圆中心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横断层)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横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caa8560c50e2524de4187e88.png)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内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的白质
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因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因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 是有髓纤维,故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MRIT1加权像上呈高 信号区。
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间部形成
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 索状的突起结构称髓突,髓突指向皮 质,其根部相连,似“菜花”样。各 特定脑回在大脑表面可有数个突起, 但髓突的根部常仅有1个,可根据髓突 根部来辨认脑回。
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长纤维,包括胼胝
体、前连合和穹隆连合。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 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 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 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向前、 后及两侧放射,分别形成 额(前)钳、枕(后)钳 和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 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 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脑室断层解剖
![脑室断层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7808fad2700abb68a982fb3c.png)
2.旁正中矢状断层
• 侧脑室在胼胝体的下方
– 其前端宽大部分为前角, – 前角的前上壁为胼胝体嘴 和膝, – 底为尾状核头。
• 前角向后续于中央部,
– 顶为胼胝体, – 底自内向外为穹窿和脉络 丛
3.内囊膝的矢状断层 • 主要显示侧脑室中央部
4.壳和内囊后肢的矢状断层
• 侧脑室中央部向后续为三角区,内有脉络丛 • 侧脑室下角出现于颞叶内,呈狭长的裂隙状
3. 松果体层面
• 侧脑室前角下份:新 月形, • 第三脑室呈狭长裂隙 居正中线
– 两侧:丘脑 – 前界:终板 – 后界:缰三角,缰连合 与松果体
• 侧脑室三角区:
4.中脑层面
• 第三脑室漏斗隐窝 • 侧脑室下角
5.第四脑室上部层面
• 第四脑室大致呈五角形, 前方为脑桥,后外侧为小 脑上脚和齿状核
脑桥小脑三角池cistern of
pontocerebellar trigone:其前 外侧界颞骨岩部的内侧面, 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 ,内侧界为脑桥基底部下部 和延髓上外侧部;内有面神 经和前庭蜗神经
• 脚间池:亦称基底池,位于两颞极之间,含脚间窝,池内有动眼神经和
大脑动脉环
• • • •
脑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大脑中浅静脉 ;青年人不明显,老年人常较清晰,脑萎缩者明显增宽
小脑上池:位于小脑幕下方与小脑上面之间,向前通四叠体池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的外侧面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缘之间 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池内有视交叉 终板池:位于交叉池上方,终板的前方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前界:额叶直回;后界:脑桥基底部前缘;两侧界:海马旁回钩 内容: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内动脉、垂体柄、动眼神经、鞍背
头颅横切面断层解剖
![头颅横切面断层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da356f24f46527d3250ce02e.png)
头(颅脑)寰枢关节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 解剖图片(1)鼻中隔(2)下鼻甲(3)上颌窦(4)鼻咽(5)咽鼓管腭襞(6)咽隐窝(7)咽扁桃体(8)下颌支(9)颞肌(10)翼外肌(11)翼内肌(12)腭帆张肌(13)翼突(14)腮腺(15)咬肌(16)头前直肌(17)胸锁乳突肌(18)二腹肌后腹(19)茎突(20)咽外侧间隙(21)颈内动脉(22)颞浅动脉(23)下颌后静脉(24)上颌动脉(25)寰椎侧块(26)寰椎前弓(27)寰椎横突(28)椎动脉(29)枢椎椎弓(30)齿突(31)寰枢正中关节(32)寰椎横韧带(33)翼状韧带(34)寰枢外侧关节(35)脊髓颈段头(颅脑)寰枕关节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鼻中隔(2)中鼻甲(3)上颌窦(4)鼻后孔(5)咽鼓管圆枕(6)咽鼓管软骨(7)腭帆张肌(8)腭帆提肌(9)咽隐窝(10)咽扁桃体(11)颞肌(12)翼外肌(13)翼突外板(14)下颌颈(15)翼内肌(16)乳突(17)腮腺(18)咬肌(19)颈内静脉(20)茎突(21)颈内动脉(22)颈外动脉(23)上颌动脉(24)枕骨髁(25)寰枕关节(26)髁管(27)延髓(28)椎动脉(29)枕动脉(30)头前直肌(31)头长肌(32)头后大直肌(33)头半棘肌(34)头夹肌头(颅脑)枕骨大孔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鼻骨(2)鼻泪管(3)鼻中隔(4)上鼻甲(5)上颌窦(6)下直肌(7)下斜肌(8)颧弓(9)翼突(10)翼腭窝(11)腭降动脉(12)颞肌(13)翼外肌(14)翼内肌(15)上颌动脉(16)上颌神经(17)翼静脉丛(18)鼻咽(19)咽鼓管软骨(20)腭帆张肌(21)腭帆提肌(22)前纵韧带(23)头前直肌(24)头长肌(25)颈内动脉(26)颈内静脉(27)鼓部、茎突(28)下颌头(29)腮腺(30)颞浅动脉(31)下颌后静脉(32)枕骨大孔(33)延髓(34)枕大池(35)椎动脉(36)小脑扁桃体头(颅脑)眦耳线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角膜(2)巩膜(3)晶状体(4)外毗(5)眶脂体(6)翼腭窝(7)上颌神经(8)鼻骨(9)鼻中隔(10)筛窦(11)鼻泪管(12)蝶窦(13)翼突(14)蝶骨大翼(15)翼管(16)卵圆孔(17)棘孔(18)颞肌(19)枕骨基底部(20)颈静脉窝(21)颈动脉管(22)外耳道(23)颞下颌关节(24)下颌头(25)延髓(26)小脑扁桃体(27)二腹小叶(28)乙状窦(29)颈静脉结节(30)外耳廓(31)头后大直肌(32)头后小直肌(33)头半棘肌头(颅脑)蝶窦、筛窦、鼓室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11)内直肌(12)外直肌(13)眶脂体(14)眶下裂(15)蝶窦(16)上颌神经(17)颞肌(18)颜肌(19)颞筋膜(20)枕骨基底部(21)颈静脉结节(22)颈静脉窝(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30)小脑半球(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33)脑神经(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凸(41)鼓膜(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50)橄榄小脑纤维(51)三叉神经脊束(52)小脑下脚(53)孤束、孤束核(54)舌下神经核(55)前庭神经核(56)舌下神经(57)迷走神经头(颅脑)蝶窦、海绵窦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蝶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2)(7)蝶骨大翼(8)视神经(9)眼动脉(10)眼球(11)巩膜(12)上睑(13)眶脂体(14)内直肌(15)外直肌(16)眼球鞘(17)泪腺(18)蝶窦顶(19)斜坡(20)海绵窦(21)颞叶(22)岩部尖(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25)面神经(26)动眼、滑车神经(27)眼神经(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前庭蜗神经(31)内耳道(32)小脑半球(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35)脑桥基底部(36)基底动脉(37)桥池(38)小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40)第四脑室(41)颞肌(42)小脑蚓(43)小脑谷(44)枕内嵴(45)绒球(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49)乙状窦(50)骨半规管(3)(51)蜗螺旋管头(颅脑)蝶鞍、垂体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鞍结节(2)前床突(3)鞍背(4)后床突(5)腺垂体(6)神经垂体(7)视神经(8)动眼神经(9)颈内动脉(10)海绵窦(11)海绵窦间后窦(12)基底动脉(13)桥池(14)小脑脑桥角池(15)小脑幕(16)眶上缘(17)滑车凹和棘(18)额骨(19)眉间、额窦(20)直回(21)嗅束沟(22)上斜肌(23)上睑提肌(24)上直肌(25)泪腺(26)眶脂体(27)眶上裂(28)蝶骨大翼(29)颞叶(30)钩(31)颞骨岩部(32)颞肌(33)脑桥基底部(34)脑桥被盖部(35)三叉神经(36)小脑中脚(37)齿状核(38)蚓锥体(39)蚓垂(40)小脑镰(41)乙状窦(2)(42)侧脑室下角(43)杏仁体(44)第四脑室(45)小脑半球头(颅脑)鞍上池、视交叉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视交叉、视束(2)视隐窝(3)漏斗(4)动眼神经(5)颈内动脉(6)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动脉(8)基底动脉(9)大脑后动脉(10)终板前池(11)外侧窝池(12)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14)直回(15)嗅束沟(16)嗅三角(17)眶回(18)眶上壁(19)颞叶(20)钩(21)侧脑室下角(22)杏仁体(23)海马足(24)海马旁回(25)小脑幕(26)脑桥(27)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盖部(29)第四脑室(30)正中沟(31)大脑纵裂(32)外侧沟(33)小脑半球(34)小脑镰(35)颞肌(36)小脑上脚(37)小脑蚓(38)齿状核(39)横窦(40)乙状窦头(颅脑)鞍上池、下丘脑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第三脑室(2)视束(3)灰结节(4)乳头体(5)大脑纵裂(6)大脑前动脉(7)颞叶(8)侧脑室下角(9)杏仁体(10)钩(11)外侧沟(12)蝶嵴(13)大脑中动脉(14)小舌(15)中央小叶(16)山顶(17)山坡(18)蚓叶(19)齿状核(20)小脑幕(21)脚间窝(22)大脑脚(23)海马旁回(24)额叶(25)直回(26)眶回(27)眶沟(28)侧副沟(29)枕颞沟(30)枕颞内侧回(31)枕颞外侧回(32)颞上回(33)颞中回(34)额下回(35)小脑半球(36)横窦(37)窦汇(38)终板前池(39)视交叉池(40)颈动脉池(41)外侧窝池(42)脚间池(43)环池(44)中脑水管(45)管周灰质(46)小脑上脚(47)小脑上脚交叉(48)黑质(49)脚底(50)滑车神经核(51)下丘(52)内侧纵束头(颅脑)四叠体池、上丘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1)前连合(2)穹窿柱(3)第三脑室、下丘脑(4)乳头丘脑束(5)视束(6)尾状核头(7)内囊前肢(8)豆状核(壳)(9)外囊(10)屏状核(11)前穿质(12)最外囊(13)岛叶皮质(14)大脑纵裂(15)额叶(16)外侧沟和蝶嵴(17)终板旁回(18)胼胝体下区(19)扣带回(20)额上回(21)额中回(22)额下回(23)海马旁回(24)海马(25)海马伞(26)尾状核尾(27)侧副隆起(28)皮质脊髓束(29)黑质(30)红核(31)内侧丘系(32)中脑水管(33)管周灰质(34)颞叶(35)枕极(36)小脑蚓(37)小脑半球(38)四叠体池(39)环池(40)窦汇(41)枕内隆突(42)小脑幕头(颅脑)第三脑室下部、前联合层面横断位标本(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纵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10)侧脑室前角(11)尾状核头(1)第三脑室(13)中脑水管(14)顶盖前区(15)上丘(16)内侧膝状体(17)外侧膝状体(18)下丘脑(19)乳头丘脑束(20)内囊膝影像园(21)内囊后肢(22)豆状核(23)壳(24)苍白球(25)外囊(26)屏状核(27)最外囊(28)岛叶皮质(29)外侧沟(30)蝶嵴(31)颞叶(32)枕叶(33)小脑蚓(34)小舌(35)中央小叶(36)山顶(37)小脑幕(38)四叠体池(39)海马沟、海马(40)侧脑室下角(41)毯和视辐射(42)尾状核尾(43)海马旁回(44)海马伞(45)侧副隆起(46)侧副沟(47)枕极(48)直窦(49)窦汇(50)枕内隆突头(颅脑)第三脑室上部、松果体层面横断位标本(1)胼胝体膝(2)透明隔(3)弯窿柱(4)侧脑室前角(5)尾状核头(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10)豆状核(11)苍白球(12)壳(13)内囊(14)内囊前肢(15)内囊后肢(16)内囊膝(17)内囊豆状核后部(18)外囊(19)最外囊20)屏状核(21)岛叶(22)海马旁回影像园(23)僵三角(24)僵连合(25)松果体(26)大脑大静脉池(27)枕叶(28)侧脑室三角区(29)脉络丛(30)海马、海马伞(31)毯、视辐射(32)侧副隆起(33)小脑蚓(34)直窦(35)上矢状窦(36)大脑纵裂(37)大脑镰(38)大脑内静脉(39)额上回(40)额中回(41)额下回(42)颞叶岛盖头(颅脑)丘脑、基底节核团与内囊层面横断位标本(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10)透明隔(11)穹窿柱(12)侧脑室前角(13)尾状核头(14)室间孔(15)第三脑室(16)背侧丘脑(17)前背侧核(18)内侧背核(19)外侧背核(20)豆状核(21)内囊(22)内囊前肢(23)内囊膝(24)内囊后肢(25)外囊(26)屏状核(27)最外囊(28)岛叶(29)外侧沟(30)额、顶叶岛盖(31)颞横回(32)胼胝体压部(33)枕叶(34)颞叶(35)侧脑室后角(36)毯(37)视辐射(38)禽距(39)距状沟(40)扣带回峡(41)舌回(42)侧脑室脉络丛(43)穹窿脚(44)尾状核尾(45)小脑蚓(46)直窦(47)上矢状窦头(颅脑)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层面横断位标本(l)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3)额钳(4)胼胝体压部(5)枕钳(6)大脑镰(7)上矢状窦(8)直窦(9)穹窿(10)侧脑室中央部(11)侧脑室前角(12)侧脑室后角(13)侧脑室脉络丛(14)室间孔(15)尾状核头(16)背侧丘脑(17)尾状核尾(18)毯(19)视辐射(20)内囊(21)屏状核(22)岛叶(23)中央沟(24)岛盖(25)额下回三角部和眶部(26)外侧沟(27)缘上回(28)角回(29)顶枕沟(30)枕叶(31)距状沟(32)扣带回(33)额内侧回(34)额上回(35)额上沟(36)额中回(37)额下沟(38)扣带回峡(39)丘纹上静脉(40)额骨(41)顶骨(42)颞肌肌(43)枕骨头(颅脑)侧脑室顶部层面横断位标本(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13)中央后回(14)外侧沟(15)缘上回(16)角回(17)顶枕沟(18)楔叶头(颅脑)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层面横断位标本(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8)上矢状窦(9)半球髓质(10)中央沟(11)额叶(12)顶叶(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19)顶枕沟(20)中央前沟(21)中央后沟头(颅脑)额顶叶下部层面横断位标本(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12)上矢状窦(13)额鳞(14)顶骨(15)冠状缝头(颅脑)额顶叶中部层面横断位标本(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12)中央后回(13)顶上小叶(14)额鳞(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头(颅脑)额顶叶上部层面横断位标本(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骨(5)冠状缝(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13)中央后沟。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23a76af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d.png)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颞 肌剖
翼 内 肌 和 翼 外 肌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 内 肌 和 翼 外 肌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咀嚼肌的起、止点和作用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颅
底
外
面
肌
肉
的
附
着
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位置 •相通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腭窝 Pterygopalatine Fossa
➢ 是一个小的锥形间隙,位于眼眶尖的下方,含有 血管和神经。
➢ 由后方的蝶骨翼突、内侧的腭骨垂直板、前方的 上颌骨体围成。
➢ 向前借眶上裂通眼眶; ➢ 向内侧经翼腭孔通鼻腔; ➢ 向外侧经翼腭裂通颞下窝; ➢ 向后经圆孔通颅中窝; ➢ 经髁管通颅外; ➢ 向下经腭大孔通口腔。
舌下间隙: 位于舌肌与下 颌舌骨肌之间。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咬肌间隙
Masseteric space
位置 内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颌间隙
Pterygo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
舌下间隙
sublingual space
位置 内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胼 胝 体 前 冠 状 层 面
丘脑中人部体断、层解乳剖学头头部断体层解冠剖 状层面
丘脑后部人体、断层大解剖学脑头部脚断层解冠剖 状层面
胼胝体压人体、断层松解剖果学头体部断冠层解状剖 层面
(通过基线后1cm×6mm)
蝶窦、筛窦、鼓室横断层面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眦 耳 线 横 断 层 面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ppt课件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f1cc5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1.png)
目录
•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联合
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教学
与培训
01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指将颅脑沿垂直于其前后轴的方向进 行连续切片,观察不同切面上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02 螺旋CT
采用旋转扫描方式,能够快速获取多个层面的图 像,提高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03 多排探测器技术
使用多排探测器同时接收X射线信号,缩短扫描时 间,提高成像速度。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图像特点
01 高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颅骨、脑实质、脑室等结构。
02 横断面图像
提供与人体轴面一致的图像,便于观察和分析。
03 不同窗宽和窗位调整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突出显示不同组织结构, 便于诊断。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临床应用
颅脑外伤
快速评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损伤情况。
颅内肿瘤
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侵 犯范围,协助制定治疗方 案。
脑血管疾病
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脑 梗塞等病变。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
03
应用
评估脑功能
MRI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脑功能,如 脑代谢、脑血流灌注等,为脑功能研 究提供重要手段。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04
的联合应用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关联性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基础
提供大脑各层面的详细结构信息,为CT、MRI影像提供解剖对照。
CT、MRI补充解剖细节
颅脑横断层解剖学
![颅脑横断层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370757dd3383c4ba4cd24a.png)
断面10额、顶叶层面(1) CT图像
断面10—额、顶叶层面(2)
断面10额、顶叶层面(2)CT图像
断面10—额、顶叶层面(3)
断面11颅顶层面CT图像
9.脑血管的变异甚多,尤其脑底动脉环。 10.一些脑动脉夹持脑神经,当发生动脉硬化时,可导致脑神经受压症状。 如:动眼神经位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
脑血管(1)
脑底部动脉 (显示Willis环)
脑血管(2)
MRA图像
脑血管(3)
脑 血 管 矢 状 面 观
脑血管(4)
大 脑皮 中质 动支 脉
3.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同等大小的静脉,高血压易导致颅内血管瘤破裂出 血;
4.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营养皮质及浅层髓质)和中央支(供应基底核、 内囊及间脑),二者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脑栓塞易导致脑缺血;
5.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行; 6.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无静脉瓣,但许多静脉注入硬脑膜窦多呈与窦内血流相 反的方向,其注入口处常有类似瓣膜的装置; 7.毛细血管于不同脑区疏密不一,其密度与突触的数量呈紧密的平行关系; 8.脑毛细血管与神经元间隔有血脑屏障,但某些区域缺乏血脑屏障,如松果体、 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垂体后叶、终板和脉络丛等;
断面5松果体层面CT图像
断面6—丘脑、基底核、内囊层面
断面6内囊层面MRI图像
断面7—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 部层面(侧脑室体部层面)
断面7侧脑室体部层面CT图像
断面8—侧脑室顶部层面
断面8侧脑室顶部层面CT图像
断面9—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层面
断面9半卵圆中心层面CT图像
断面10—额、顶叶层面(1)
帆间池帆间腔第三脑室上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92b76f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7.png)
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旳连线为颞叶与枕 叶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旳额叶分开,下方与 颞叶
旳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旳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旳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旳深部,四面有环形沟,体
垂体 嗅三角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滑车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位听)
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小脑
脑底面
嗅球 嗅束 视神经 前穿质 视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脑桥 展神经 舌下神经
锥体
锥体交叉
脑旳主要沟回在断面上旳辨认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
额叶与顶叶旳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 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主要意义。在横断面 上据下列几点可精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旳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旳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皮质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宽 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 。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识,有利于提升业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方面观
察摄入内容。为确保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 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变化旳影像 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应旳全部构
造。
断层解剖学旳概述
➢定义和特点: 用断层措施研究人体形态构造及其有关功
能旳科学。 在机体构造于原位旳状态下,精确地显示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断层解剖学_头部横断层(共67张PPT)
![断层解剖学_头部横断层(共6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b1261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a.png)
其中,上段
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髓质层面〔大脑中最大的断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最复杂,重点掌握〕
四、 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方法
〔1〕中央沟 根据以下特征识别 中央沟:沟的深度,中央沟较深,自 外侧向内侧延伸,并可有1条〔中央 后沟〕或2条沟〔中央前、后沟〕与 之伴行;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中央前回较中 央后回宽厚,两者之间的沟即为中央 沟; 沟的位置,以眶〔眦〕耳线为基线的横 断层面上,中央沟均位于大脑半球上外 侧缘的前2/5与后3/5交界处。
3.矢状断层
头部前、后正中线的连线为矢 状断层的基线,以此基线制作正 中矢状面,再向左、右连续锯切 或成像。
二、头 部断层解剖学根本内容
1、颅骨
2、硬脑膜
3、蛛网膜下池
4、脑室
5、脑实质
6、脑血管
7、蝶鞍区
1、脑叶、脑回断层解剖
三、经 顶内沟中分 〔中央旁小叶下份〕 的横断层
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2〕外侧沟 根据以下 特征识别外侧沟:
岛叶皮质,颅脑横断层面上 出现岛叶皮质后,与岛叶皮 质呈垂直位的脑沟即为外侧 沟;
蝶骨大翼,在颅前、中窝 交界处的颅侧壁上,伸向 颅腔内的突起为蝶骨大翼 的骨性断面,与该突起对 应的脑沟那么为外侧沟。
〔3〕顶枕沟 中央旁小叶消失至胼胝体压部出现的颅脑横断层 面上,在大脑半球后部的内侧面,自内侧向外侧横行走行的较深的 脑沟即为顶枕沟。顶枕沟前方为顶叶〔楔前叶〕,前方是枕叶〔楔 叶〕;楔前叶前方的脑回为扣带回,楔叶前方的脑沟为距状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漏斗
大脑中动脉
视交叉
人体头部的横断层解剖
![人体头部的横断层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0350cfc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6.png)
头部横断层解剖结构
详细讲解了头部各个横断层面 的解剖结构,包括颅骨、脑组 织、脑室系统、脑血管、颅神 经等。
常见病变的横断层表现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头部常 见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 脑肿瘤等)在横断层解剖中的 表现及诊断要点。
横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 的关系
外侧面的静脉血。
下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下缘的静脉通道 ,收集大脑半球内侧面、胼 胝体和部分枕叶的静脉血。
直窦
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交 界处的静脉通道,连接
上矢状窦和窦汇。
海绵窦
位于蝶鞍两侧,收集眼静 脉和大脑中静脉的血液, 汇入岩上窦和岩下窦。
神经分布及功能简述
嗅神经
传导嗅觉冲动,起自鼻腔嗅区粘膜的 嗅球,穿接, 允许颅骨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和适
应脑的发育。
颅囟是婴幼儿颅骨未完全闭合时 留下的间隙,主要位于前囟和后 囟,反映脑的发育情况和颅内压
变化。
颅缝和颅囟的存在对于分娩时胎 儿的头部顺利通过产道具有重要
意义。
颅骨标志性结构
眉弓
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是面部与颅部 的分界标志。
颅骨
是头部的骨性结构,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在横断层图像上,颅骨呈 高密度影,易于识别。
03 颅骨结构及其特点
颅骨组成与形态
颅骨由23块骨组成,包括8块脑颅骨和15块面颅 骨。
脑颅骨主要构成颅腔,容纳和保护脑组织;面颅 骨主要构成面部支架,决定面部形态。
颅骨呈椭球形,前后略长,两侧较扁,可分为颅 顶和颅底两部分。
功能定位
不同的大脑皮质区域负责运动、感觉、语言、认知、情感等不同的功能。例如, 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和规划,顶叶负责感觉信息的整合,颞叶负责听觉和语 言理解,枕叶负责视觉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回
眶回
脑岛
连合纤维
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广泛联系额、顶、枕、颞叶) 前连合 — 连接两侧颞叶 穹窿 、穹窿连合(连接对侧的海马)
2、硬脑膜、脑室、脑池 应用解剖和断层解剖
(一)硬脑膜
(二)脑室
(三)蛛网膜下池(脑池)
三、头部断层解剖的学的特点
(一)颅部
上段 大脑
以横断层为重点, 分上,下两段 下段
筛窦
内、外直肌
视神经 蝶窦 下颌骨髁突 颈动脉管, 颈内动脉 枕骨基底部 乳突小房 延髓 乙状窦 小脑扁桃体
颈静脉孔
8、经 颈动脉管 的横断层
降支
2、中央沟
3、顶枕沟、距状沟
(二)大脑半球的分叶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三)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
中央前沟 中央后沟
额上沟
额下沟 盖部 三角部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
颞下沟
眶部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海马旁回
中央旁小叶
扣带沟 额内 侧回 钩
穹窿体
海马伞
穹窿柱
乳头体
海马
(2)外侧沟 根据以 下特征辨认外侧沟: 岛叶皮质,颅脑横断层 面上出现岛叶皮质后, 与岛叶皮质呈垂直位的 脑沟即为外侧沟; 蝶骨大翼,在颅前、中 窝交界处的颅侧壁上, 伸向颅腔内的突起为蝶 骨大翼的骨性断面,与 该突起对应的脑沟则为 外侧沟。
(3)顶枕沟 中央旁小叶消失至胼胝体压部出现的颅脑横 断层面上,在大脑半球后部的内侧面,自内侧向外侧横行走 行的较深的脑沟即为顶枕沟。顶枕沟前方为顶叶(楔前叶), 后方是枕叶(楔叶);楔前叶前方的脑回为扣带回,楔叶后 方的脑沟为距状沟。
(4)连合间线 为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 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γ 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2.冠状断层
经外耳门中点与眶(眦)耳线所作 的垂线常为冠状断层的基线,以此基 线分别向前、后连续锯切或成像,但 脑立体定位手术多采用经AC—PC线中 点所作垂线为冠状成像的基线。
动眼神经
乙状窦
十、经
视交叉
的横断层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漏斗
视交叉
小脑中脚
第四脑室
十一、经 嗅束沟 直回 眶回 海绵窦
垂体
横断层
额窦 鸡冠 视神经 (眶尖处) 蝶窦 垂体
脑桥基底部 绒球 小脑扁桃体
鼓室
面神经,前 庭蜗神经
7、经 垂体 的横断层
十二、经
颈动脉管
的横断层
额窦
3.矢状断层
头部前、后正中线的连线为矢状断 层的基线,以此基线制作正中矢状面, 再向左、右连续锯切或成像。
二、头 部断层解剖学基本内容
1、颅骨 2、硬脑膜 3、蛛网膜下池
5、脑实质 6、脑血管 7、蝶鞍区
4、脑室
1、脑叶、脑回断层解剖
(一)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
1、大脑外侧裂
前水平支 升支 后升支 后支
外侧
额上回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顶下小叶 顶内沟
大脑镰
上矢状窦
1、经 中央旁小叶 的横断层
三、经 中央旁沟
顶内沟中分 (中央旁小叶下份) 的横断层
额内侧回
额上、中回 中央旁下叶
顶下、上小叶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缘支
四、经 半卵圆中心 (胼胝体上方)的横断层
外侧
额上、中回 额上沟 额下沟
六、经 胼胝体压部 的横断层
侧脑室前角 透明隔 颞上回 颞中回 穹窿 第三脑室 胼胝体压部 背侧丘脑
4、经 胼胝体压部 的横断层
七、经 松果体(上丘和后连合)
的横断层(沟,回大致同上一层)
海马 海马旁回 透明隔 丘脑间粘合 后连合 直窦 窦汇 上丘 小脑蚓 小脑幕
侧副沟
5、经 上丘和后连合 的横断层
2、眦耳线
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3、上眶耳线
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层面与颅底平 面一致,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4、连合间线
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脑立体定 位手术和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4)顶内沟 在顶枕沟上部的 颅脑横断层面上,大脑半球后端 偏外侧处,与大脑纵裂几乎平行 的脑沟为顶内沟。顶内沟的内侧 为顶上小叶,外侧是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和顶后回在顶下小 叶内自前向后依次排列。
1
1 3
第二节、颅脑横断面解剖
一、经上矢状窦的横断层
二、经 中央旁小叶 的横断层
内侧
额内侧回 中央旁沟 中央旁小叶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顶上小叶
内侧
额内侧回 扣带沟
扣带回 顶下沟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半卵圆中心
中央沟
缘上回
角回 枕外侧回
2、经 半卵圆中心 的横断层
五、经 胼胝体干 的横断层 额内侧回 外侧
扣带沟
扣带回
额上、中、下回
中央沟
胼胝体前部 胼胝体后部
外侧沟
胼 胝 体
缘上回 角回 枕外侧回
扣带回 舌回
距状沟
楔叶
3、经 胼胝体干 的横断层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目的要求
掌握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 脑室、脑池、蝶鞍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 熟悉其CT、MRI图像。
第一节、概述
(一)头颈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Reid基线(下眶耳线)
眶下缘 与外耳门中点的 连线,曾是头部横断层 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 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 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八、经 前连合 的横断层
前连合 黑质 红核 枕颞内、外 侧回及海马 旁回 小脑幕 横窦 颞 叶
额 叶
尾状核与壳 相连 尾状核尾
侧脑室下角 海马 颞上、中、 下回
6、经 下丘和前连合 的横断层
九、经
乳头体
的横断层 纵裂池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钩 海马 环池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脚
上矢状窦
松果体
其中主要结构为
松果体
下颌头
其中小脑和脑干出现并 成为该段内的主要结构
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 其中,上段 半卵圆中心髓质层面(大脑中最大的断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最复杂,重点掌握)
四、 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方法
(1)中央沟 根据以下特征辨 认中央沟:沟的深度,中央沟较 深,自外侧向内侧延伸,并可有1 条(中央后沟)或2条沟(中央前、 后沟)与之伴行;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中央前回 较中央后回宽厚,两者之间的沟 即为中央沟; 沟的位置,以眶(眦)耳线为基 线的横断层面上,中央沟均位于 大脑半球上外侧缘的前2/5与后 3/5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