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呃逆(已完成)
中医内科学呃逆(案例教学法)
●3.流行病学 呃逆发病原因大多比较明确,健康人可一过性发病。 发病无明显性别、年龄、季节和地域特点。
【学术沿革】
1.病名及发病特点
●《黄帝内经》无呃逆之名,所记载的“哕”即指本病,如《素问 宣明五 气》说:“胃为气逆,为哕。”宋代以前称为“哕” ,陈言《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 哕逆论证》:“大体胃实即噫,胃虚即哕,此由胃中虚,膈上 热,故哕” ,指出呃逆与膈相关。元代朱震亨始称之为“呃” ,《格 致余论 呃逆论》:“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 之名也。”明代张介宾确定呃逆病名,《景岳全书 呃逆》:“哕者,呃 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 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嗽逆也。后人 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并言大病时、“虚脱之呃,则诚 危之证”。
虚所致为虚。 ●(4)转化:虚实转化:病久可伤正气;正虚可合实邪,出现虚
中夹实。
【诊断依据】
●1.表现 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 症。
●2.发病 多急性起病,也可慢性起病,或见于危重疾病。
●3.病史 多有胃和食管病变及手术病史。可因受凉、饮食、情志 等诱发。
●4.体征 不同疾病及中医分型,精神、体态、面色、声音、舌脉 等体征不同。
●4)中医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代表处方为竹叶石膏汤加 减,方义: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沙参(易原方人参)、麦冬 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竹茹、柿蒂助 降逆止呃之力。
●5)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使腑 气通,胃气降,呃自止;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 攻下泻热。
中医内科学课件22呃逆PPT共24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医内科学:呃逆的鉴别诊断及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呃逆的鉴别诊断及分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呃逆的鉴别诊断及分证论治。
呃逆的鉴别诊断1.呃逆与干呕相同点: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但是,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2.呃逆与嗳气相同点: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呃逆病机为:气从膈间上逆,主证表现: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暖气病机为:胃气阻郁,气逆于上,主证表现:沉绶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呃逆的分证论治1.胃寒气逆主症呃声沉缓有力。
得热则减,遇寒愈甚或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差,口淡而不渴,甚者面青肢冷、过食生冷、寒凉史或在受凉后发病为兼症。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或白滑;脉多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主症为: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兼症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或黄燥;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3.气滞痰阻主症呃逆连声,胸胁胀满,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其兼症肠鸣矢气;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头晕目眩,纳差;或形体肥胖,平时多痰。
舌象:舌苔薄腻,脉象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降逆止呃4.脾胃阳虚主症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
而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泛吐清水或见腰膝无力,便溏久泻为兼症。
舌脉:舌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5.胃阴不足主症呃声短促,口干舌燥;其中烦渴,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为兼症。
舌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舌苔少而干;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手术后出现以呃逆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结中焦;或进食过快或过饱,使食滞于胃,中焦气机壅滞;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或醇酒厚味,或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胃火炽盛,腑气不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过度,以致精神抑郁,久则脾胃气机郁结不畅;或恼怒太过,则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动乱,郁结不畅,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膈间之气不利,上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3.六淫因素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气失和,寒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4.正气亏虚素体虚弱,或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损中气;或热病,或吐下太过,耗损胃阴;或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摄纳,虚气上冲,均可致胃失和降,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5.痰饮血瘀由饮食、情志、六淫外袭、正虚等因素,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膈胃脘,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痰饮随逆气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或因气虚血运无力;或气郁而血行迟缓,形成血瘀;或久病入络;或胸腹部手术后伤及络脉,形成脉络瘀阻,瘀血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二、病机1.发病一般发病急骤,亦有发病缓慢者。
2.病位在膈,与胃、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3.病性为本虚标实。
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实为寒邪、胃火、食滞、气郁、痰饮、瘀血。
4.病势病之初以实为主,涉及肺、胃,日久则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可逐渐波及肝、脾、肾,并气血阴阳受损。
5.病机转化呃逆的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寒伤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25-01-呃逆wqs
三、讨论范围
单纯膈肌痉挛; 他病致膈肌痉挛: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
肝硬化以及尿毒当 • 情志不遂 • 体虚病后
饮 食 因 素
生 冷 寒 凉 辛 热 温 燥 恼情 怒志 气抑 逆郁 久或 病吐 及下 肾太 过
胃 阳 被 遏 燥 热 内 盛 肝气 郁逆 脾痰 虚阻 冲肾 气失 上摄 逆纳
二、源流
1、病名
《素问· 宣明五气》说:“胃为气逆,为哕。”
《素问· 宝命全形论》曰: “病深者,其为哕。
2、病因病机
《 素问· 口问篇》 “谷入于胃,乃传之
肺,……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
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 胃,故呃逆也。” 阐明了呃逆的病位和病理机制。
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分: 寒呃:“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 虚热:“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实热:“哕而腹满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 愈。” 《景岳全书· 呃逆》:“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然 至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 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 ---阐明总由气逆之故。 《脉因证治· 呕吐哕》:“因胃中虚,膈上热,故哕。” ---阐明与膈有密切关系。
三、分证论治
1.胃寒气逆证
主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
遇寒更甚;
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 结,小便短赤;
中医内科学呃逆
第五节 呃逆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呃逆的概念: 呃逆是指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
自制为主症的病证。
呃逆源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认为哕的病机为胃 气上逆,病及肺、胃。如《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El问》云:“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内经》中还指出呃逆是病情危重的一种征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 日:“病深者,其为哕。”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三种简易疗法 ,如《灵枢·杂病》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 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 脉证治》中将呃逆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 部不利,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 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为后世寒热虚实 辨证分类奠定了基础。元代朱丹溪始称之为“呃”,《格致余论·呃逆论 》云:“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El,而作声之名也。” 明代张景岳进一步确定呃逆病名,《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并指出大病 时“虚脱之呃,则诚危之证”。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 感、内伤两类,颇有参考价值。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系统提出 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 之;食滞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 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 而挟热者,当凉补。”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中医内科学》_第五节呃逆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五节呃逆_中医世家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
”《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
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
”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
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
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3.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
北京大学中医内科学课件22呃逆
不能自制
预后 良好
2019/11/25
良好
中医内科学
若见于疾病的危 重阶段,多难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实证:呃逆初起,呃声响声有力,连续发作,脉多
弦滑。
虚证:呃声时短时续,气怯声低无力。
若属阳虚者,可兼畏寒,食少便溏,腰膝酸软,
手足欠温,甚则四肢厥冷。
若为阴虚者,可见心烦不安,口干舌燥,脉细
(三)范围 2019/11/25
中医内科学
(三)范围
单纯膈肌痉挛; 他病致膈肌痉挛: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 扩张、肝硬化以及尿毒症等,
2019/11/25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一)饮食不当
生冷、 寒气蕴
偏 寒冷药物 蓄于胃 食
胃 失动 和膈
辛热煎炒
降
过用温补 阳明腑实
2019/11/25
中医内科学
2、胃火上逆
主症: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兼次症: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或黄燥。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
竹叶、生石膏辛凉甘寒,清泄胃火;麦冬滋养津液;
人参、粳米、甘草益胃和中;法半夏降逆和胃。
胃气不虚--去人参加柿蒂、竹茹顺气降逆平呃;
便秘合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通利大便,釜
耗 伤
•误用吐下 胃
2019/11/25
阴
虚火中医夹胃气内科学
膈
逆
失调
和谐
肺失肃降
肺
呃逆 膈间不畅
膈
胃失和降
胃
肝失调达
肝
2019/11/25
中医内科学-呃逆(已完成)
川朴9克 川连3克 广木香
陈皮6克 黄芩6
二剂停诊。
7月22日(四诊):药后病已轻,因劳乏忽又反复,胃部作梗而更痛,仍当从本治。
8月1日(五诊),食物下胃,仍上泛作吐,腹痛不减,入夜睡后更甚。肠脾不和,故时发时止,仍当从本治。
03
04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 补虚、泻实之法。
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
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
二、治疗原则
1.胃中寒冷证
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D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二、病症鉴别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不同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 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而频,不能自制。
胃火上逆证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红活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3.气机郁滞证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佛手片9克 干藕节5枚
青竹茹9克 盐砂仁6克 甘草梢6克
白蔻仁9克 黄郁金9克 炒川朴3克
则呃逆上冲难受。胃热脾湿,当从本治。
生荷叶1角带梗5寸
酒黄芩9克 六神曲9克 焦槟榔9克
8月7日(七诊):各病皆愈,惟尚吐痰涎,不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二
邵X X,男,63岁。初诊7月11
食物下胃不化,呃逆时作,滞而作痛, 入腹之后,其痛更剧。此乃肝脾不和,气 食两滞为患。业经月余,亟当和化,勿使 成为膈证。
空沙参12克
川朴3克 焦鸡金9克
焦冬术9克
黄郁金9克 白蔻仁9克
炒枳壳9克
制乳没各9克 甘草梢6克
沉香曲9克 生熟稻芽各9克 佛手片9克
鲜荷梗1尺 生荸荠3枚捣
诊 断 依 据
主证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 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 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兼证 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 状。 诱因 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 较急。
二、病症鉴别 呃逆与干呕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不同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2、分清生理现象、病理反应
虚: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 实: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
寒: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
热: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二、治疗原则
1、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2、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 补虚、泻实之法。 3、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 4、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
则呃逆上冲难受。胃热脾湿,当从本治。
南沙参12克
白蔻仁9克
焦冬术9克
黄郁金9克
炒枳壳9克
炒川朴3克
酒黄芩9克
青竹茹9克
六神曲9克
焦槟榔9克
盐砂仁6克 甘草梢6克
生荷叶1角带梗5寸
[评按]呃逆系指气逆上冲,呃声连作,不能 自制的证候。一般均能自愈,但也有连续不 断达数日或半月之久者。例一呃逆连连巳周 余,便秘数日。证属胃气上逆,腑气不通。 故用旋复、代赭、丁香、柿蒂降逆气,大黄、 川朴、芒硝通腑气, 1剂而愈。例二证属肝 脾不和,气、食两滞而致胃痛呃逆。萧氏曾 多次强调“仍当从本治”,此例何者为本? 气食两滞,肝、脾、胃三脏失和为本。盖气 滞则痛,气逆则哕。调气化滞即为治本之法, 气顺滞通,则胃痛,呃逆方能平息。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主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气 逆 上 冲 于 喉 间
呃逆
• • • •
三、病因病机小结 1、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2、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 失和降;虚证每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舌脉: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预防调护
• 1. 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 2.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 3.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无常,发作 时应进食易消化食
8月4日(六诊):各病皆轻,惟胃钝不开, 食滞不化,食物下咽,往往停蓄脘间,作胀 且痛。法当从本治。
空沙参12克 盐砂仁9克 炒稻芽12克 苦杏仁9克 佛手片9克 黄郁金9克 沉香9克 麸炒枳实6克 腹皮9克 广木香9克 干藕节5枚 焦鸡金9克 焦槟榔9克 皮茯苓12克
8月7日(七诊):各病皆愈,惟尚吐痰涎,不吐
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而频,不能自制。
呃逆与嗳气
相
同
不
同 主 证 呃呃连声,声 短而频,不能 自制。 沉缓的嗳气声, 气从膈间上 逆 胃气阻郁, 气逆于上
嗳气
三、相关检查
1、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 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炎、胃扩张、 胃癌等。 2、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 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以及胸腹 腔肿瘤等。
7月13日(二诊):腹痛巳愈,惟尚作呃逆,咽物下胃, 尚微作痛。肝胃未和,当依法再进。
南沙参12克 焦鸡金9克 炒稻芽 9克 槟榔9克 郁金9克 佛手片9克 蔻仁6克 杭芍9克 甘草3克 炒枳壳9克 六神曲9克 鲜荷梗1尺
7月18日(三诊):据述服药尚安,惟不能平睡,睡下 则胃部发梗而气不通。气食两滞,均尚未化,当依法 再进。 空沙参12克 姜川朴3克 六神曲9克
山楂炭9克
青木香6克 藿香梗6克
焦槟榔9克
炒稻芽9克 焦鸡金9克
盐砂仁6克
黄郁金6克 佛手片9克
鲜荷梗1尺
7月22日(四诊):药后病已轻,因劳乏忽又反复, 胃部作梗而更痛,仍当从本治。 空沙参9克 苦桔梗9克 沉香曲9克 真郁金9克 广木香6克 盐砂仁6克 川牛膝9克 蔻仁3克 花槟榔 9克 首乌藤12克 炒稻芽9克 甘草梢3克 鲜荷梗1尺 8月1日(五诊),食物下胃,仍上泛作吐,腹痛 不减,入夜睡后更甚。肠脾不和,故时发时止, 仍当从本治。 南沙参12克 炒川朴3克 六神曲9克 焦鸡金 9克 佛手片9克.生熟稻芽各9克 川黄连木香各1.5克 制乳没各6克 盐砂仁6克 焦槟榔9克 灵磁石12 克 (先煎) 赤芍药9克 生荷梗1尺
4.脾胃阳虚证
主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 兼证:面色咣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5.胃阴不足证 主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 兼证: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例一 王X X,男,31岁。 呃逆连连,巳达八日之久。便秘亦巳
数日,上次排便干结,致肛痛出血甚多,
脐右侧如拳攻起,胃脘亦痛。
旋复花9克 大黄6克
代赭石9克 芒硝9克
公丁香3克 柿蒂5只
复诊:服药1剂,呃逆即停,今日胃痛减, 排便三、四次,稍里急。
川朴9克 陈皮6克 川连3克 黄芩6 广木香
二剂停诊。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3.气机郁滞证
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红活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统疾病
呃
逆
呃逆
概 述
病 因 病 机
诊 查 要 点
辨 证 论 治
预 防 调 护
结 语
概
述
• 一、定义 •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素问· 宣明五气》说:“胃为气逆,为哕。” 《素问· 宝命全形论》曰: “病深者,其为哕。” (二)治疗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 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 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 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 颇有参考价值。 (三)治则 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 呃逆》对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虚而夹热者,当凉补。”
病 因 病 机
• 一、病因 • • • 1.饮食不当 2.情志不遂 3.体虚病后
病 因 病 机
饮 食 因 素
生 冷 寒 凉 辛 热 温 燥 恼情 怒志 气抑 逆郁 久或 病吐 及下 肾太 过 胃 阳 被 遏 燥 热 内 盛
胃 气 上 逆 动膈
情 志 因 素 久 病 体 虚
肝气 气逆 犯痰 胃阻
冲肾 气失 上摄 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