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之呃逆
中医内科学-呃逆
• 概述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疗法 • 预防与保健 • 病例分享
01
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与分类
定义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 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 病证。
分类
呃逆可分虚实两类,实证多因寒 邪、热邪、气滞、痰阻所致;虚 证多因中气不足、胃阴亏损、肝 胃不和所致。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寻求心理支持
如呃逆症状持续不减,可寻求专业心 理支持,以帮助调整心态,缓解症状。
05
病例分享
治疗经验分享
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机,缓解呃 逆症状。
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选用合适的中药方 剂,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散等,以和胃降 逆。
推拿按摩
食疗调理
通过按摩相关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 呃逆。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胃火上逆
清胃泻火、降逆止 呃,方用竹叶石膏 汤加减。
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降逆止 呃,方用理中丸加 减。
寒邪客胃
温中散寒、降逆止 呃,方用丁香散加 减。
气机郁滞
疏肝理气、降逆止 呃,方用四逆散加 减。
胃阴不足
养阴益胃、降逆止 呃,方用益胃汤加 减。
针灸治疗
针刺
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调节气血 、舒缓呃逆。
如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 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 消化功能,缓解呃逆。
镇静药
对于情绪紧张、焦虑或 失眠的呃逆患者,可适 当使用镇静药帮助缓解
症状。
其他药物
如巴氯芬、加巴喷丁等, 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
物理治疗
01
02
03
04
报告中医内科学-21呃逆.ppt
优选
9
呃逆与嗳气
相同
不同
病机特点
主证
呃逆 两者同属胃气上 逆的表现
嗳气
气从膈间上 逆
胃气阻郁, 气逆于上
优选
呃呃连声,声 短而频,不能 自制。
沉缓的嗳气声, 常伴酸腐气味, 食后多发
10
三、相关检查
1、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 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炎、胃扩张、 胃癌等。
优选
15
2.胃火上逆证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优选
16
3.气机郁滞证 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红活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 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兼证 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 状。
诱因 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 较急。
优选
8
二、病症鉴别 呃逆与干呕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不同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
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呃
逆
优选
1
呃逆
概 述
病 因 病 机
诊 查 要 点
辨预 证防 论调 治护
结 语
优选,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
中医内科学-呃逆(已完成)
川朴9克 川连3克 广木香
陈皮6克 黄芩6
二剂停诊。
7月22日(四诊):药后病已轻,因劳乏忽又反复,胃部作梗而更痛,仍当从本治。
8月1日(五诊),食物下胃,仍上泛作吐,腹痛不减,入夜睡后更甚。肠脾不和,故时发时止,仍当从本治。
03
04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 补虚、泻实之法。
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
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
二、治疗原则
1.胃中寒冷证
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D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二、病症鉴别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不同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 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而频,不能自制。
胃火上逆证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红活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3.气机郁滞证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佛手片9克 干藕节5枚
青竹茹9克 盐砂仁6克 甘草梢6克
白蔻仁9克 黄郁金9克 炒川朴3克
则呃逆上冲难受。胃热脾湿,当从本治。
生荷叶1角带梗5寸
酒黄芩9克 六神曲9克 焦槟榔9克
8月7日(七诊):各病皆愈,惟尚吐痰涎,不吐
中医关于“呃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呃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呃逆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以及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与胸腹手术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呃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又称“哕逆”。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其病位在胃,并与感受寒气及胃失和降有关。
如《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并认识到呃逆也为病危征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病深者,其声。
”《灵枢·杂病》载有三种简易疗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2.东汉·张仲景《金质要略,取叶下脉证治》中将逆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二为寒证,即“呕,右于是者,橘皮汤之”:三为虚热证,即“逆者,橘皮竹汤主之”。
此为后世分寒热虚实辨治奠定了基础。
3.唐·王焘《外台秘要》曰,“伏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则。
宋·陈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端逆论证“十率实即噫,胃虚则,此由胃甲虚,膈上热,故指出逆与膈相关。
元·朱丹溪首先使用“逆”病名,但尚与咳逆混称。
4.明·张景岳正式确立了逆名澄清了有关混乱的称谓。
如《景书)云:“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之甚者也,非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也;噫者,饱食之息,即气也,韭咳逆也。
”5.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治当降气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者,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来热者,当凉补。
”对本病治疗提出了系统法则,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中医关于“呃逆”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呃逆”的证治分类一、胃中寒冷1.临床表现:呃声沉而有力,胃脘部及膈间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脉迟缓。
2.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3.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4.代表方:丁香散。
5.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干姜、荜茇温中散寒;香附、陈皮理气和胃。
若寒气较重者,加吴茱萸、肉桂、乌药;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香附、陈皮;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炒莱菔子、半夏、槟榔;有表寒之邪者,加紫苏、荆芥、防风、生姜。
二、胃火上逆1.临床表现: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2.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3.治法:清胃泻热,降逆止呃。
4.代表方:竹叶石膏汤。
5.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沙参、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竹茹、柿蒂降逆止呃。
若呃逆甚,加刀豆子、陈皮,或用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腑气不通,脘腹痞满者,加生大黄、厚朴、枳实通利大便,此为上病下治之法。
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者,用凉膈散。
三、气机郁滞1.临床表现: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或有吸气纳呆,肠鸣矢气,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3.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4.代表方:五磨饮子。
5.常用药:木香、乌药解郁顺气;积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若肝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心烦口苦,气郁化火者,加栀子、丹皮;气逆痰阻,心下痞硬,嗳气者,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痰蕴化热者,加黄连、竹茹、瓜蒌;肝气动风者,加芍药甘草汤、钩藤等。
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不止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脾胃阳虚1.临床表现: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暖喜按,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2.呃逆
4、脾胃虚弱
症状: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 色光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 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理中汤。
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 干姜——温中散寒 运用:可以加吴茱萸、丁香——温胃平呃。 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麦芽; 若脘腹胀满,脾虚气滞者,可加香附、木香; 苦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若病久及肾,肾失摄纳,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可用肾气丸、 七味都气丸。
5、胃阴不足
症状:呃声短速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燥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 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方药:益胃汤。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养胃阴。 运用:可加批粑叶、柿蒂、刀豆子以助降逆平呃之力。
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加人参、白术、山药; 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可用麦门冬汤; 日久及肾,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肝肾阳虚,相火挟冲气上逆 者——可用大补阴丸
(三)范围
单纯性膈肌痉挛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炎 胃扩张 胃癌 肝硬化晚期 脑血管病 尿毒症 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 所引起的隔肌痉挛。
二、病因病机
1.饮食不当
进食太饱太快
碍胃动膈
气逆上冲于喉
过食生冷 过服寒凉药物 寒气蕴蓄于胃
上动于膈
呃逆
过食辛热煎炒 醇酒厚味 过用温补之剂
燥热内生
腑气不行
胃失和降
2、胃火上逆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 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
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 人参(易沙参)、麦冬——养胃生津 半夏——和胃降逆 粳米、甘草——调养胃气。 运用:可加竹茹、柿蒂——助降逆止呃之力。 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用小承气汤 通腑泄热,亦可加 丁香、柿蒂,使腑气通,胃气降,呃自止; 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嗝散。
中医内科学课件22呃逆
02
中医对呃逆的认识
呃逆的病因
外邪犯胃
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导致胃气上逆,引发呃
逆。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导 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
呃逆。
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等 导致肝气郁结,进力, 胃气上逆,引发呃逆。
呃逆的病机
如旋覆花、代赭石、丁香、 柿蒂等,具有降逆止呃的 作用。
中药方剂
如橘皮竹茹汤、丁香散等 经典方剂,可根据患者证 候进行加减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
以调整气机升降为治疗原 则,选取相关穴位进行刺 激。
常用穴位
如中脘、足三里、内关、 膈俞等,具有调节气机、 降逆止呃的作用。
针灸方法
可采用针刺、艾灸、电针 等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中医内科学课件22呃逆
• 呃逆概述 • 中医对呃逆的认识 • 中医治疗呃逆的方法 • 呃逆的预防与调护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呃逆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 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 一种病症。
分类
呃逆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 证多因外邪、饮食、情志所致, 虚证多因脏腑虚弱、正气不足引 发。
虚证呃逆
因脾胃虚弱所致,呃声低微无 力,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等症 状。
寒证呃逆
因寒邪所致,呃声沉缓有力, 伴有畏寒喜温等症状。
热证呃逆
因热邪所致,呃声高亢有力, 伴有口渴喜冷等症状。
03
中医治疗呃逆的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治疗原则
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 体化治疗。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2.呃逆
其他疗法包括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可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其他疗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免误用方法或 操作不当影响治疗效果。
05
呃逆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
饮食调理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 ,少食辛辣、生冷食物,多食
用易消化、养胃的食物。
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 、焦虑,学会调节情绪,释放 压力。
病机关键是胃气上逆动膈,气 逆上冲。
分类
实证
多因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呃声响 亮,脘腹胀满,得食则甚,口渴而不欲饮,舌苔厚腻,脉象 弦滑。
虚证
多因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或肾阳不足,虚气上逆所致。起 病较缓,病程较长,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脘腹不舒, 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中医调护
可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 来缓解呃逆症状。
日常调护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 气体的吸入,适当运动以增强身体免 疫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2. 呃逆
• 呃逆的定义与分类 • 呃逆的病因病机 • 呃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呃逆的治疗 • 呃逆的预防与调护
01
呃逆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01
02
03
04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 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
一种病证。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 逆”。
《内经》首先提出其病位在胃 。
02
呃逆的病因病机
病因
01
02
03
04
外感寒邪
寒邪入侵导致胃气不降,上逆 动膈,引发呃逆。
内伤饮食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 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气机升降失常,引发呃逆。
呃逆(中医内科学)
(3)体虚病后
素体虚弱,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 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伤胃阴,胃失和降则发呃逆,甚则病深 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则发呃逆。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2)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有关。 (3)病理性质:本病有虚实之分,病初以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而其他疾 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 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 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 治。
【病因病机】
呃逆多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病 后等因素,引起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 利,胃气上逆动膈。
1.常见病因
(1)饮食不节
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上 动于膈而生呃逆;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或过服温补药物, 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而发呃逆。《景岳全书呃逆》曰: "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肝郁乘脾,或忧 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 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如属胃寒者,温中祛寒;胃火上逆者,清降泄热;脾 胃虚寒者,温补脾胃;胃阴不足者,养胃生津;因于 情志者,疏肝解郁;因于痰饮者,降逆化痰;瘀血阻 滞者,活血化瘀;饮食停滞者,消食导滞。对于重危 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3.分证论治
胃中寒冷证
证候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腕不舒,得热 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热饮,口淡 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4.呃逆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寒热虚实 实—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 虚—呃声时断时续,低长无力 寒—呃声沉缓 热—呃声高亢而短 2、辨病情轻重 轻—见于普通病,经治可愈 重—见于老年正虚、大病、重病,难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治法—理气和胃,降逆平呃
分证论治
1、胃寒气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
呃逆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胡珂教授
概述
• 一、定义: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 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 二、沿革 • 1、《内经》:病位—胃,病机—胃失和降。简便治 法—以草刺鼻取嚏;无息而立迎引之;大惊之。 • 2、《金匮要略》 • 治呃效方 橘皮汤—治胃寒气逆而呃逆 • 橘皮竹茹汤—治胃中虚热而呃逆 • 呃而二便不利,提出“通利”治疗原则 • 3、《丹溪心法》:提出“呃逆”病名(此前名“哕”) • 4、《景岳金书》呃逆辨证要点:寒、热、脱
• 三、范围
• 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范畴。其 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 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 尿毒症,以及胃、食管手术后或其 他原因引起的膈肌痉挛。
病因病机
• 1、饮食不当
• • • • • • 进食过快过饱 过食生冷 寒蕴中焦→损伤胃阳→气逆动膈→呃逆 过服寒药 过食辛辣 醇酒炙煿 胃中积热→腑实不通→胃气上逆→呃逆 过服温补
2、胃火上逆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 便秘者可合小承气汤.腑气通畅,有助于胃气 下降《金匮要略》“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 之则愈”
3、气滞痰阻
治法:理气化痰,降逆止呃 方药:旋覆代赭石汤 本证多由肝郁所致,方中应加疏肝理气, 如柴胡、香附、枳实、沉香、槟榔.
4、脾胃阳虚
呃逆
4.脾胃阳虚证
主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 兼证:面色咣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5.胃阴不足证 主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 兼证: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8月4日(六诊):各病皆轻,惟胃钝不开, 食滞不化,食物下咽,往往停蓄脘间,作胀 且痛。法当从本治。
空沙参12克 盐砂仁9克 炒稻芽12克 苦杏仁9克 佛手片9克 黄郁金9克 沉香9克 麸炒枳实6克 腹皮9克 广木香9克 干藕节5枚 焦鸡金9克 焦槟榔9克 皮茯苓12克
8月7日(七诊):各病皆愈,惟尚吐痰涎,不吐
例一 王X X,男,31岁。 呃逆连连,巳达八日之久。便秘亦巳
数日,上次排便干结,致肛痛出血甚多,
脐右侧如拳攻起,胃脘亦痛。
旋复花9克 大黄6克
代赭石9克 芒硝9克
公丁香3克 柿蒂5只
复诊:服药1剂,呃逆即停,今日胃痛减, 排便三、四次,稍里急。
川朴9克 陈皮6克 川连3克 黄芩6 广木香
二剂停诊。
7月13日(二诊):腹痛巳愈,惟尚作呃逆,咽物下胃, 尚微作痛。肝胃未和,当依法再进。
南沙参12克 焦鸡金9克 炒稻芽 9克 槟榔9克 郁金9克 佛手片9克 蔻仁6克 杭芍9克 甘草3克 炒枳壳9克 六神曲9克 鲜荷梗1尺
7月18日(三诊):据述服药尚安,惟不能平睡,睡下 则胃部发梗而气不通。气食两滞,均尚未化,当依法 再进。 空沙参12克 姜川朴3克 六神曲9克
山楂炭9克
青木香6克 藿香梗6克
焦槟榔9克
炒稻芽9克 焦鸡金9克
中医内科学呃逆
第五节 呃逆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呃逆的概念: 呃逆是指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
自制为主症的病证。
呃逆源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认为哕的病机为胃 气上逆,病及肺、胃。如《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El问》云:“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内经》中还指出呃逆是病情危重的一种征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 日:“病深者,其为哕。”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三种简易疗法 ,如《灵枢·杂病》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 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 脉证治》中将呃逆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 部不利,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 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为后世寒热虚实 辨证分类奠定了基础。元代朱丹溪始称之为“呃”,《格致余论·呃逆论 》云:“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El,而作声之名也。” 明代张景岳进一步确定呃逆病名,《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并指出大病 时“虚脱之呃,则诚危之证”。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 感、内伤两类,颇有参考价值。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系统提出 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 之;食滞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 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 而挟热者,当凉补。”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中医内科学》_第五节呃逆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五节呃逆_中医世家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
”《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
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
”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
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
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3.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呃逆的发生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久病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病。
一、病因1.寒邪犯胃外感寒凉之邪,内客脾胃,寒遏中阳,胃气失和,寒气上逆动膈,导致逆之证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气客胃,循经犯膈,膈间不利,胃气不降,肺失宣肃,气逆上冲咽喉而呃;过食辛热厚味,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腑气不行,气逆动膈,上冲为呢。
《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或进食太快太饱,致气不顺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遂逆气动膈,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蕴胃,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为逆。
《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4.体虚久病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胃失和降,发生逆。
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发生呕逆。
大病久病出现呃逆,多提示预后不良。
《证治汇补·呃逆》曰:“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二、病机1.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
凡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之气不利,气逆上冲咽喉,致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者,均可见有呃逆2.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且常与肺、肾、肝、脾有关。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之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诸多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呢逆发作。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元亏虚,肾失摄纳,逆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胃之和降,还需肝之条达,脾之健运,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或脾失健运,痰饮食浊内停,胃气被遏,气逆动膈,均成呃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呃逆的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膈气不利。因胃居膈下,主受纳,主降浊 ,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若因外感寒邪、饮食不当、情志刺激及体虚病 后而导致寒气、郁热、气滞、痰阻,或正气虚弱,均可引起胃失和降, 气逆上冲动膈,膈间气机不利,而成呃逆。 病位在胃,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肺主肃降,肺胃之气均以降 为顺。若上焦肺气郁闭,或肺气虚衰,宣降无力,势必影响胃气之和降 ,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脾主升清,胃之和降有 赖于脾之升清。若饮食劳倦、年老久病,脾气、脾阳虚衰,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清浊升降失常,浊气上逆动膈,亦成呃逆。肝主疏泄,胃主 降浊。如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升发太过,横逆犯胃,胃气夹膈气上逆 而致呃。肺之肃降和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久病及肾,或肾 气不足,肾失摄纳,虚气上冲,夹胃气动膈,亦可致呃。
气上逆,病及肺、胃。如《素问· 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 El问》云:“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内经》中还指出呃逆是病情危重的一种征兆,如《素问· 宝命全形论》 日:“病深者,其为哕。”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三种简易疗法 ,如《灵枢· 杂病》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 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 脉证治》中将呃逆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 部不利,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 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为后世寒热虚实 辨证分类奠定了基础。元代朱丹溪始称之为“呃”,《格致余论· 呃逆论 》云:“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El,而作声之名也。” 明代张景岳进一步确定呃逆病名,《景岳全书· 杂证谟· 呃逆》并指出大病 时“虚脱之呃,则诚危之证”。秦景明《症因脉治· 呃逆论》把本病分外 感、内伤两类,颇有参考价值。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 呃逆》系统提出 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 之;食滞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 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 而挟热者,当凉补。”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本病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相似。其他如功能
性胃肠病、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 、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 肌痉挛之呃逆,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呃逆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导致胃 失和降,气逆动膈。
(一)病因
1.感受寒邪风寒之邪侵袭,或寒邪直中胃肠,阻遏胃阳,壅滞气机, 胃失和降,膈气不利,寒气上冲,逆气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饮食不当进食太快,过食生冷,或滥服寒凉药物,寒气蓄于胃中, 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导致呃逆。或过食辛热煎炸,醇酒厚味,或过 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调恼怒伤肝,气机不和,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情怀抑郁 ,木不疏土,或忧思气结,脾运失职,内生痰湿;或素有痰饮,复加恼 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4.体虚病后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 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损伤胃阴,使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发生 呃逆。甚者,肾病日久,气失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均可发生呃 逆。
第五节 呃逆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呃逆的概念:
呃逆是指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 自制为主症的病证。
呃逆源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认为哕的病机为胃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