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解读及其要领分解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摘要:一、初中语文的重要性1.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增强文化底蕴和素养二、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1.了解作者和背景2.深入阅读文本3.分析文本结构与主题4.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三、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实例1.现代文解读2.文言文解读3.古诗词解读四、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意义1.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正文:一、初中语文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更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和素养的关键。

通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1.了解作者和背景在解读初中语文文本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

2.深入阅读文本深入阅读是文本解读的基础。

学生应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分析文本结构与主题分析文本结构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段落,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在解读文本时,学生要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实例1.现代文解读以鲁迅的《药》为例,学生要了解鲁迅的生平、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

在阅读文本时,要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

2.文言文解读以《论语》中的《学而》篇为例,学生要了解孔子的思想、教育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

在阅读过程中,要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表达方式,同时理解文中的道德教诲。

3.古诗词解读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学生要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背景。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 例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 例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原创版2篇)目录(篇1)一、引言:介绍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二、解读方法:详细解析文本解读的几种常用方法1.文本分析法2.背景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读者反应法三、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以上解读方法的应用四、结论:总结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文(篇1)一、引言语文经典篇目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而言,掌握这些经典篇目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然而,如何有效地解读这些经典篇目,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方法与案例两个方面,探讨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解读方法1.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解读经典篇目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结构、语言、主题等进行分析,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手法。

例如,在解读《红楼梦》时,可以通过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来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2.背景分析法背景分析法是指在解读经典篇目时,要充分考虑其创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时代背景等。

例如,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就需要了解鲁迅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他的文学主张,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将《西游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作品。

4.读者反应法读者反应法是指通过分析读者对作品的反应,来解读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对于《雷雨》这部作品,可以通过分析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同情、愤怒等情感反应,来理解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三、案例分析以《红楼梦》为例,我们可以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解读。

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其次,通过背景分析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等方面的异同;最后,通过读者反应法,我们可以了解到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和反应。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语文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对文章、诗歌等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的目的。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表达。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内容理解:通过仔细阅读文本,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事件等。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文字描述,理解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或描述的事物,并能够简述文章的大意。

2. 人物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行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言行举止的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够通过适当的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语言运用: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包括词语的使用、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发现其中的美感和艺术特点。

4. 主题思考:通过对文章的综合分析,揭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综合理解,提炼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并能够对此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解读,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启发。

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文本时,能够独立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传统和人生哲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细腻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该文本的解读,从七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文本背景介绍《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创作于1925年。

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朱自清在文中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对传统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二、主题思想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对父爱的颂扬和对亲情的怀念。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三、人物形象解读文中的父亲形象丰满,具有代表性。

他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有着深厚的爱和期望。

他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叮嘱儿子路上小心,这些细节都展现了父亲的关爱和牵挂。

而朱自清则以儿子的身份,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

四、语言特色鉴赏朱自清的文笔细腻、质朴,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

《背影》的语言特色在于其用词简练、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中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艺术手法探讨《背影》的艺术手法独特,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方式。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作者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情感表达理解在《背影》中,朱自清的情感表达丰富、真挚。

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同时,文中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温暖。

七、文本意义与价值《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通过《背影》,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亲情、家庭和爱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课文分析与文本解读技巧

课文分析与文本解读技巧
个句子中,although引导的从句表达了转折关系,突出了主句的含义。
05
篇章结构把握与逻辑关系 梳理
篇章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简述
标题
概括文章主题,引导读者理解文章中心 思想。
正文
阐述文章主要内容,包括论点、论据和 论证过程。
引言
引出文章主题,为正文做铺垫,激发读 者阅读兴趣。
结论
总结文章观点,强调文章主旨,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学习成果自我评价
学生应总结自己在课文分析和文本解读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掌 握的知识点和技能,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学习方法自我评价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学习态度自我评价
学生应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和参 与课堂讨论,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主题思想。
02
分析文本结构
分析文本的结构安排,包括段 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
等,以把握作者的思路。
03
关注重点语句
关注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如中 心句、关键句、警句等,以深
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举例说明不同策略应用场景
小说解读策略
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 造和主题思想表达,通过挖掘小说
的深层含义来理解文本。
文本类型识别及特点总结
文本类型识别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征、结构特点和表 达方式,识别其所属的文本类型,如 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等。
文本特点总结
针对不同文本类型,总结其各自的特 点,如小说的情节性、散文的形散神 聚、诗歌的意象和韵律等。
深入挖掘主题思想方法论述
01
提炼主题思想
通过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 的观点和态度,提炼出文本的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文本解读的实践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浅谈。

一、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包括对作品的题材、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文本解读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本解读的方法主要包括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对作品细节的分析两个方面。

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包括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意义和内涵。

对作品细节的分析则是对作品的语言文字、情节、描写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加强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文本教学解读及其要领课件

文本教学解读及其要领课件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异态
基于合理的目的、任务,而采取的与通常的不一致的阅读取向。 比如小说,编辑校对样稿,是一种读法;语言学家统计某种句法的使用情况,是一种读法;依据小说中的描写,研究那时的服饰样貌,则是另一种读法。 中小学生因语文经验不足而采取的与通常有差异的阅读取向,也应该看成是异态,需要在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加以改变或改善。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阅读能力是具体的
钱理群《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走向虫子》 “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
基于自身(作为成熟读者)的阅读经验
课例讨论
《生命啊,生命》
课例讨论
《散步》
主体与对象的关联
如何阅读 阅读主体 阅读对象
如何阅读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变态
就是扭曲的阅读取向。基于某种错误的观念,而采取一种奇特的阅读取向,有意或习惯性地曲解文本。 变态的阅读取向,是学习阅读的最大陷阱。
《天上的街市》课后哪些是写想象的句子?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 诗中怎样由联想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二、文本的教学解读1:作为读者
语文经验(阅读能力) 读者 读物 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一般流程
找语句(知内容?) 指方法(说知识?) 图拓展(积论据?) 作号召(听激情?)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典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典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典文本解读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经典文本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掌握经典文本的解读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启发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将从经典文本的选择、解读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经典文本的选择经典文本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含义深远。

作为初中生,他们在阅读经典文本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所以在选择经典文本时,既要考虑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阅读能力。

比如,可以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经典诗词以及优秀小说等。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美,又能够通过经典文本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二、经典文本的解读方法1.整体理解法在阅读经典文本时,学生应先从整体上理解文本的主题、情节和结构,把握作品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通过整体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整个作品的整体把握,并帮助他们在解读细节时有一个整体框架。

2.词语解读法经典文本中常常有一些生字和高级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

因此,在解读经典文本时,就要对其中的生字和高级词汇进行解读。

可以采用课堂讲解或者辅助工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字和词语的意义。

3.细节理解法细节是经典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关键。

在解读经典文本时,学生应该通过分析文本的细节描述,提炼出其中的细节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思考。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经典文本教学的效果经典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解读经典文本,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此外,经典文本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经典文本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探讨价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优秀范例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优秀范例

首先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就是一次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阅读积累去体悟文本,你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读懂、读准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了多次解读,收获颇丰。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下面我将围绕“内容结构、作者情感、写作技巧、备教策略”四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对《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读。

一、内容解读1.关于主旨:《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也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心理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也有人认为散文大家朱自清用极具传统意味的意象“荷塘”和“月色”状写自己的心灵,诉说印象,哀伤与希望、超脱与执著,“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无疑成了作者的生命场。

《荷塘月色》承载的情感信息是很复杂的,对其所抒发的情感历来是见仁见智。

但我们认为主题的多义性,既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又恰好是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章主旨的良好契机。

2.关于结构: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写了作者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回家门,以作者情感变化为线索写了作者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的心路历程,一明一暗形成独特的双线圆形结构,不失为初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典范文章。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巧妙的利用理清结构来把握作者情感,有效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3.关于意象《荷塘月色》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除却文题中的“荷塘”“月色”,还有“蝉声”“蛙声”“江南采莲”盛况等等。

古色古香、典雅华丽。

幽静、神秘、优美。

作者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笔墨,便点染出月下荷塘奇异之花,邀足了月色,造就一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美的情调与境界。

神秘迷惘,这是至美,这是绝美,如果仿写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绪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就是:等你,在月色荷塘下。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荷花如图画,一池的月色如绝响。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简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各种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究文本,学生可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部分:为何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
1.理解不同类别的文本(小说、诗歌、报告等)对培养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
性;
2.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使用语言表达观点和思想的突出能力。

第二部分:如何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
1.文本类型和风格的识别与理解;
2.观察并研究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3.深入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象征、意象和隐喻;
4.分析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结构安排等元素;
5.探究背景知识对于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本影响;
6.运用不同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三部分:文本分析与解读对教学的影响
1.培养对文本深入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文学技巧和手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4.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结论
通过适当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文本类型,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

这将为他们提供扎实的语言基础,培养出出色的阅读、写作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文本分析与解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环。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 例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 例

文章标题:深度解读语文经典篇目——方法与案例一、引言语文经典篇目是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手法。

本文将围绕语文经典篇目的解读方法和案例展开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学习内容。

二、解读方法1. 文本整体把握在进行语文经典篇目的解读时,首先需要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叙述方式、篇幅安排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2. 语言表达分析在深入解读经典篇目时,需要对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进行逐句分析。

包括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表达意图。

3. 人物角色和情节解读许多语文经典篇目涉及到各种人物角色和情节,通过深入解读这些部分,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的独特见解。

三、解读案例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例,通过对她的形象和言行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她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学人物,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通过她的形象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语文经典篇目的深度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经典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

希望本文提供的解读方法和案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并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五、个人观点作为语文爱好者,我深知语文经典篇目的重要性。

通过深度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其中的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多关注语文经典篇目的解读,从中受益匪浅。

六、结语本文围绕语文经典篇目的文本解读方法和案例展开了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欢迎大家就本文内容展开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七、解读方法的实际运用在实际进行语文经典篇目的解读时,我们需要将上述提到的解读方法付诸实践。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篇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之思考一、关于文本解读谈文本解读,首先涉及什么是文本?文本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各种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

简而言之,以为中心的文论,把作品看作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赋予生命的产品,研究者十分重视的原意,如西方施莱尔马赫、狄泰尔的方法论解释学,中国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等,都持此种观点。

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论,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则割断了作品的外部联系,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研究者重视的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基本不予理睬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

以读者为中心的文论,如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姚斯的接受美学,包括我们常说的“诗无达估”等,则重视阅读者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

因此,文本解读应基于这样的立场:文本(文学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可被再创造性,文本的构成中留有许多空白,它包含着阐释的多样性。

具体来说,文本(文学文本)以其特有的结构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作品本身所给予读者的,并不一定是希望给予的,因此,不同的读者可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来。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哈姆雷特不能变成哈利〃波特。

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同于日常阅读。

日常阅读可以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和的思想情感,但是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兼顾语文的本体特征等其他要素。

用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的话来说,日常阅读是“文章阅读”,以汲取思想为目的,而“语文阅读”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

因此,语文教师的本文解读除了要弄明白文本的思想内容外,还要搞清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她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自己反复地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来。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要领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要领

文本解读------中学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语文是育人的课程,而非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只有从“育人”的角度解释语文,建设语文,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出现新气象。

(课程观)语文要有大视野,大境界,从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角度出发,解读文本,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懂得尊严与幸福、理性与宽容、诚信与责任、理解与关爱、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

(学科目标)语文是灵魂与生命的艺术,拒绝一切扼杀天性的所谓模式。

(教学本质及意义)语文课堂追求平凡、真实、快乐,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

(课堂建设)语文教学要有本体意识、自觉反省意识,一切教学行为必须尊重学生的终生发展,遵循课程规律,让语文逐步走向理性和自觉。

(教学原则)文本解读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我经常这样想,也这样说,我认为要解读好文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生命文本观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认识生命现象;体验生命过程;重塑个体生命意义;达到完美生命境界(反观现实,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一个:语文分数)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世的阅读态度,不仅有助于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的尊重与理解态度。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要达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沟通,必须相互理解。

将作品看作是读者与作者实现互相理解的媒介与桥梁,这是知人论世的真谛之所在。

对遥远时空环境下的作者的尊重,就是对他人、祖先、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培养学生这种对待作者与作品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倘若我们对作品生吞活剥,对作者浅薄随意,这种粗暴的态度一旦用之于现实生活,就是为人处事的粗鄙化、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人格的低俗化,而这正是眼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文本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意志,承载的是彼时彼地的作者的生命状态。

常言讲,文如其人,再进一步讲,文就是人,文本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阅读,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之间的跨越时空的对话。

初三语文教案文本分析与解读

初三语文教案文本分析与解读

初三语文教案文本分析与解读教案名称:初三语文教案文本分析与解读一、教案背景在初三语文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一份指导教学的详细计划。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分析与解读,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文本的结构、主题及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教案结构教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文本概述、文本分析和教学目标。

1. 文本概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整体的概括,包括作者、篇章主题以及文本的基本信息。

2. 文本分析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文本的结构、篇章逻辑、语言特点等进行详细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并从中挖掘出适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 教学目标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使他们在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三、文本概述教材中的文本为《一犬平安》主题:关于家庭与友情的故事作者:董桥内容简介:《一犬平安》是一篇讲述了小男孩小太和他的宠物狗平安之间的故事。

通过平安的一系列善良与勇敢的行为,展现了家庭与友情的价值。

四、文本分析1. 结构分析该文本由开篇、发展和结尾三个部分构成。

开篇:以夏日的农田为背景,小太放羊的情景为开篇,描写了平安对小太的陪伴与保护。

发展:小太意外被石头砸伤,平安带领村民寻找草药救治,并在危险面前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智慧。

结尾:小太感谢平安的救助,并决定将平安带回家接受更好的照顾。

2. 篇章逻辑分析该文本通过平安的善良行为以及小太与平安之间的友情,表达了家庭与友情的重要性。

通过故事的发展过程,读者可以深刻理解到,不论是家庭还是友情,都需要我们用真情去呵护和维护。

3. 语言特点分析该文本运用了描述、对话等多种语言手法。

从描写狗狗平安贴近小太的情景描写,到小太与村民的对话,语言简洁朴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文本的情感和主题。

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通过文本分析,学生能够整理出文本的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

僵 化 我 们 解 读 文 本 的思 维 ,使 我 们 对 文
本 的 解 读很 难 有 新 的 突 破 。比如 《 雎 不 庸
文 本 都 是不 自足 的 ,其 意 义 是 在 与其 他
文本交互参 照、 互指涉 的过程中产生 。 交
辱使 命》 ,一 般 把 这 篇 文 章 看 成 历 史 传
实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 , 颂真善美 , 歌 鞭 挞 假 丑 恶 。这 样认 识 主题 , 就能 更 加 深 入
的真 义 逼 进 。窦 老 师 告诉 我 们 的是 : 生 学 对 文 本 的深 层 领 会 决不 能 缺 失 教 师 对 文
本 内 蕴 主体 建 构 的 作 用 ,教 师 手 中 的文 本 犹 如 蕴 藏 在 地 下 的 油 井 ,你 挖 掘 得 越 深 , 生 的获 取 量 就会 越 大 。 学
对 比 .就 可 以建 立 一 个 关 于 总分 结 构 的 模式 。
文 文 本 提 供 了 一 个 切 入 点 。例 如 《 卡 》 凡
结 尾 : 过 一 个 钟 头 .他 怀 着 甜 蜜 的 希 望 “ 睡 着 了。他 在 梦 里看 到一 铺 暖 炕 , 上 坐 炕 着 他 的爷 爷 , 拉 着 两 条 腿 , 在 念 他 的 搭 正 信 … … , 鳅 正 在 炕 边 走 来 走 去 , 着 尾 泥 摇
总分 结 构 。而 《 》 猫 的第 一 部 分 则 以“ 的 猫 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为统 领 , 同样 用 三个
自然 段 写 了 猫 在 哪 些 方 面 有 些 古 怪 , 也 是 总 分 结 构 。把 这 两 个 文 本 的 结 构 进 行
1抓 住 细 节 。 住 意 象 , 解 文 本 主 . 抓 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困小札》之六:“文心和语感”
钱理群对“文心”概念的精辟阐释
在我的理解里,陈老师的“文心” 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并且是直接关系 着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实践的: “文从心出”——因此,在语文 教学中,不能将“文”作为语言知识 或文学、文化知识的例证,而不触及 “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中的 “心”(思维,思想,情感);
2、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凡遇到或写到黄昏、夕阳、
斜晖、暮霭之类,都含有思念家庭、家乡、家园、家国的意
味。那么,如今唯独留着一座青冢,面朝着家邦远望,便是 何等的凄凉与哀绝!朔漠,是地域性名词;黄昏,也带有空 间性的概念,这样用词才正好相称,而不只是表示时间。当 然,杜甫的高明还在于使“黄昏”同时兼寓有时空的丰富性,
钱梦龙评《如是我读》
他是“用自己的心”在“读”, 在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故每能于 诗文精妙处烛隐抉微,发人所未发, 尤能在被多少人解读过的“熟文” 中读出新意与创见。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少用“是什么”、 “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方式提问, 而是提倡让学生诉说感想体会,各自说出 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哪里受启发,为何 受感动,怎样被说服,都要做到言必有据。 所谓“有据”,就是要结合课文语句来谈, 尽量通过文句的诵读与揣摩去唤起映现、 联想、想象等等心理体验,自然也包括必 要的认知与推理。
1、长妈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2、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句1,只表示是“谁”在“给 我”“讲”; 句2,则侧重表现那是“讲给 我”“听”,有听故事的情景在其中,即 发现情景中有讲故事的人,也有听故事的 人。小时候的“我”听美女蛇故事,既带 着几分好奇,也带着几分惊恐。“当然睡 不着的”,正是“我”这个“听”故事的 人的惊恐心理的反应。
凉感,还是一个人饶有兴致地品味秋的情趣?
【例3】
●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门,拿小篮盛了一篮 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去。……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 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 么 大了。”。 ●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 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祝福》)
——孙绍振
审美感受经常是朦胧而多义,但它同时又异常 细致而精确。这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非语言所 能传述的心理感受的精确。在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
看到,一字之差,半拍之慢(快)、一笔之误,便有
天壤之别。正是审美感受这种复杂而精确的数学结构
使它不同于日常经验,把人从日常生活中似乎拉了出
来,以获得不同于现实习惯的新感受、新体验和新经 验。 ——李泽厚
“我们”与“你们”的残酷对立
● 1、祥林嫂的“我们”——从有一个能干活养家的男人到一个能传宗接
代的亲生骨肉,都失去了,这样她就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唯一的亲人,势必将
更深地陷入孤苦一人的被压迫被凌辱的境地。 2、鲁迅把“我们”与“你们”提到了读者面前,分明是在警示:这里
是两个世界!一边是“无聊生者”,一边是“厌见者”。祥林嫂从自己贫穷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以醉月。
如果考翻译,译成“在桃花丛中摆开丰盛的宴席,于月光下频频举杯痛饮而 陶醉。”可得满分。但诗味却品不到十足。不妨先品第二句的“飞羽觞”。单是 解读成频频举杯还不够,还当想象到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才能传达出 “飞” 的状态。第一句的“琼筵”,也不光是形容佳肴丰盛,还有品色多样,如同珠玉 焕彩。最好得用上一个“美”字。
有景(黄昏时分)有物(家园家国)有情(依恋怨恨),再
加上一个“青”和一个“黄”的色彩相互映衬,表明埋骨异 邦,墓草犹青,心仍未死,思念家邦的游魂啊,夜夜都想着 归去,归去……,这里有多少让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省识”的“省”,当读 Xing(上声)。注 解为“曾经”,是转义。省,有反思、回想、自 省等等的意思,是对经历过的事情回头去看去想, 因此就包含有“曾经”的意思。这一句是否应做 这样的解读:王昭君曾经有可能通过画图让君王 认识自己的美貌,可是却被画工丑化而失去机会, 如今则徒有夜夜在月下以环珮鸣不平、诉哀怨了。
再说,“空归”是偏正词组,“省识”自然 也应该是。如果把“省”也等同于“识”,则成 了并列词组,与上一句失去谐整了。
【例6】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练习”所给的参考答案: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 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 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
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 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 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
——[德] 歌德
解密因何难?
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 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 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 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 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 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 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 弄学生。……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教师应该是少数, 但据我多年观察,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迫被奴役的人们中,不断制造着隔膜与对立,使他们的灵魂不再相通。
【例4】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试比较一下:召我 / 享我;假我 / 供我。 前者为动态,后者近于静态。一个“召”字, 好比要我停下匆匆的脚步,用拟人的口气向“我” 召唤:“慢些走啊,春光多么明媚,欣赏啊!” “假”更有一种意味:这一烂漫色彩的锦绣大 地,不是永远提供给你的,而是借给你的,你走 完了自己的一生,也就得还给它啦。难道还不应 该好好欣赏一下?一“召”一“假”,读来会让 人感觉情意绵绵,语重而心长。
其次,“醉月”是什么意境?仅仅是在月下醉饮吗?李白的《月下独酌》吟 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醉月” 当是邀明月而共醉。既然已把月亮比做有情物,那么第一句的“坐花”是否也应
该想象成“与花坐在一起”呢?月呀,花呀,都像是亲朋好友一般,一起参加今 晚的聚会,此时自然景物就不仅仅是点缀夜宴的客体,而是共享天伦之乐的主体 了。 这样的境界是何等的超凡脱俗!所以从鉴赏的角度,两句诗最好翻成:
徘徊于朦胧、多义、细致、精确之间
我一直很没有自信,或者说很茫然, 关于自己解读的方法习惯,到底有哪些可 以总结的。我似乎只是跟着感觉走,虽然 真实,却太感性,当然,也许阅读的本质 就是感性的,但如果需要提供给别人尤其 是年轻教师做参考,从中加以分析归纳, 概括出理性的认识来,或许是必要的,这 恰是我的短处。 (2011.1.5致游容华)
摆开满是珍馐美食的丰盛宴席,与花共坐; 席上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邀月同醉。
【例5】
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从语气深细揣摩。“一去”并不是一般说的“离开”, 而是“这一离开”或“一旦离开”,顺着这个语气下来,必 有一个“就”与之关联。从人物身世的角度,“连”字道出 的是一旦远离了宫廷,就得把一生与远在朔漠的异邦紧紧 “连”一起,再没有机会回归家园了,悲剧的意境就更显得 丰富。特别是,如果将它和后一句的“独”、“向”字再联 系互读,会更深感受到昭君此一去便终老边漠,埋骨穷荒, 仅留孤坟,纵然是墓草青青(“青青”象喻其思汉的心情依 旧),也依旧只能独对黄昏的凄凉与暗淡,可曾有人向她凭 吊?为她诉怨?这样诗绪再进一步继续延展开去,最后和颈 联“环佩空归月夜魂”的“空”相映照,其幽怨之深、感慨 之沉,整个画面就具有了浓重的悲情色调。
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 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 对比。
文章短到只13个字,却给出了长达100多字答案, 无非“凝聚沧桑巨变”和“对比历史现实” 这样的 大话、空话,废话。
问疑与启发
1、只要说“大英帝国从此去了”不也是说明事件 结束了吗?为什么特别提到“来”?“从海上 来”,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有说的必要吗?
的艺术奥秘――→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
3、发现作者解说“木叶现象”的言语表达方式, 领悟文章严密的思路逻辑――→学会文章阅读。
侧重教“木叶”,还是教“说”?
内容就在形式之中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 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 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
——朱自清
不要抽出而讲之
——叶圣陶
文章阅读 语文阅读

面对一般读者


面对特殊读者

用于传播信息
用于教会阅读
语文课程目标的经典性权威性表述
“把学习国文的目标
侧重在形式的讨究”
——叶圣陶
侧重“教什么”的三种选择
(以《说“木叶”》为例)
1、赏析作者在文中所列举的古诗写“木叶”的名
句――→鉴赏诗歌。
2、理解作者所解说的古代诗人创造“木叶”意象
2、“从海上去”和“又从海上去”仅一字之差, 有什么不同?
3、全文指称“英国”的凡15处,而这里的最后一 次却不称“英国”而称“大英帝国”,为什么?
我何曾刻意去研究总结过什么 教法?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
(《如是我读》自序)
我的阅读方法
以心契心 以文解文 以言传言
一、以心契心
“文心” 就是一种多情心和敏感心。 它除了表现为关切、同情、爱怜,还有 倾慕、渴望、追问、思考、探求等等。总 之,文心就是借助言语活动,通过听、说、 读、写表现对世界和自我的关怀的一种生 命情感,一种文化心态,或更流行地说, 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及其要领
——《如是我读》的若干个案分析
陈日亮
2016.7.1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学习语言文字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