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渗透的作用。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风尚的过程,而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过程。
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在设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作为重要的内容。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优秀的范文和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对美好人生、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语文教学是一门文化教育课程,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技能,更是学习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和解读。
由于文学作品具有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行为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德育的核心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优秀的道德模范,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辩论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价值观念;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演练,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上。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德育的考核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在学生的作文评价中,可以注重对其价值观和思想深度的评价;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评价中,可以加入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的考察。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在教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坚韧和责任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德育教育在阅读、写作和评价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关系,体现,品德,影响,阅读,写作,评价,促进作用,重视。
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水平。
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观念。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各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
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及其重要性。
1. 语文教材选择和编写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篇目的选择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等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思想意蕴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材编写应该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2. 课堂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在讲解历史故事时,可以教育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培养爱国情操。
3. 课外阅读和作文指导通过课外阅读和作文指导,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正能量。
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情,影响他们的心灵成长。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课堂教学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蕴,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文学欣赏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纯真善良的品格。
2. 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语文是人类的交流工具,是思想交流的桥梁,更是影响和塑造人们品格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修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一、语文是德育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贯穿着德育教育的全过程。
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文章、小说、散文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伦理道德,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感悟、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从而在感悟中接受道德和情感的熏陶,增强自律与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正确评价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能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意境。
而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学会尊重、善良、正直、宽容等品质,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评价文学作品,进一步通过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情感态度。
三、倡导文明礼仪和人际交往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还应该倡导文明礼仪和人际交往。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心。
教师还要通过各种语言文字的魅力,倡导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借助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宽容、正义、友善等美德,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生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生观。
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生活和人生态度,学会借鉴和珍视他人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追求。
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人生的苦难与幸福,还要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人生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从而在人生的旅途中走的更加坚定和执着。
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的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的审美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尤为重要。
通过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此外,德育融入语文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
二、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小石潭记》等,通过品读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互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集体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学习倾听他人的声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话题,如友谊、诚信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促进他们内化这些道德观念。
3. 组织德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温暖和责任;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动,让他们爱心传递,关心他人。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到德育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困难与对策在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教师对于德育的理解和实施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和指导。
其次,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德育效果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摘要】初中语文教育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操的关键途径。
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与德育的密切关系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与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等方面。
通过加强初中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的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 德育功能, 学生,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 情感与人际关系, 品德修养, 审美情感, 重要性, 必要性.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文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语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阅读和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和欣赏,增强自身的审美情操,提升对美的追求和感受能力。
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教育,更是一种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加强语文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密切关系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正确表达和交流,更是在感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同时,他又认为:“居于首位的教育是德育。
”这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
它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它考虑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德育教育会直接告诉你是、非、丑、美、善,而语文教学不同于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间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去体会是、非、丑、美、善,对学生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这是其他学科所达不到的。
语文教学中的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性的语言,以及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可以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所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形象生动,富有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几年前,我县的乔阳中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个名叫杨胜勇的初三中学生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同班同学。
杨胜勇家在大山深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个典型的留守学生。
平时同学们觉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易怒,很少与他来往。
听说案发前,是同班的一个同学与学校周边的几个哥们,每个星期都要求他要按时上交保护费。
父母不在身边,受到同学的欺负,又没有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以致杨胜勇心理失调,做出了失去理智的事情。
可以说杨胜勇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合
标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融合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文章强调了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可行的实施策略。
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优势。
通过将德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二、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备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品质。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融合的策略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团结友爱、诚信正直等。
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
2.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感。
3.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
4.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5.家校合作:家长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伙伴,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四、教学案例分析以某中学语文课文《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德育融入其中:1.背景介绍:教师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以及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重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修养,更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本文将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注重道德修养、激发学生情感等方面阐述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成长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诗词歌赋、古代典籍、现代文学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有鲜明的道德内涵的文学作品,如《孔乙己》、《荷花》等,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使之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结合《孔乙己》,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困苦的社会阶层的人通过自身的牺牲精神不断磨砺,终于战胜自己的命运,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不仅要抱有梦想,更要学会坚持,敢于追求,以及在遭受命运打击时不要轻言放弃。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领悟到道德的力量,从而提高他们素养和德育水平。
二、注重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作为中学教师,我们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外,更应承担起学生的道德教化任务。
德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既要注重语文学科专业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性格塑造和道德修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现代文章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导学生谦虚、宽容、诚实、勤奋等美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体现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每个人的写作都是其内心世界的映射,通过写作的指导和点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写作中,老师可以提醒学生要注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写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浅谈德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联系
浅谈德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联系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呢?1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性增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相互关系日益复杂,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
现代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法制化。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也是我国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点。
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有意识地自觉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与艺术性探索2.1 认识汉字美。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读这首诗,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镜子般明亮,蓝天白云呀,一起在池水中荡漾。
问池塘,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
”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
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能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方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中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德育教育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和发展。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思辨能力。
还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化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在教学《史记》、《红楼梦》时,可以通过解读其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优秀作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广阔的文化眼界和更高的文化素养。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独立思考能力和广阔文化眼界的人。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使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在课程教学各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师引导、学生作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德育目标。
本文将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德育教育如何渗透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渗透。
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到文学、修辞、写作等方面,这些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观。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善恶、美丑,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修辞手法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比喻、夸张、反讽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方法渗透。
语文教学方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德育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例如,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时代背景、思想观点,让学生通过思考去理解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人文关怀。
二、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积极引导和激励,下面将介绍一些实施方法。
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供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2.设置一些德育教育的专题活动。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篇善于启发人们的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和分享。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而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实践。
本文将重点探讨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要融入语文教学的教材体系中。
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更应该是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源泉。
通过选择具有正面价值观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古代经典,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优秀人格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经典来了解人生道理、尊重他人、感知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的品质。
德育教育要融入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优秀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之道,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德育教育要融入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中。
语文教学中的评价应该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通过设置德育教育相关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引导学生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要融入语文教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中。
学校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环境。
学校应该借助语文教学的力量,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积极打造以德育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和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德育教育的深入性。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阵地,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忠诚勇敢等良好品质。
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名人故事、优秀文学作品等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先贤的高尚品质和崇高情操,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其次,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既可以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作文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奉献,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传统,了解古往今来的道德典范和伟人事迹,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哲理,受到心灵的熏陶。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优秀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教师应该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 引言1.1 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德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教学则是传授语言文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经典诵读、作文训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接触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贯穿始终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培养正直善良的品质。
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行为举止等方式,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德育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势必会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促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丰富,更在品德上完善。
1.2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关键。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而德育则贯穿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修养,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德育故事和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感受到美好的情感、思想和品格,从而受益终身。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促进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懂得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并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德育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应用德育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应用,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德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通过诵读经典名篇、讲授文化常识和优秀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先贤智慧,培养品格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通过阅读《红楼梦》,学生能够了解封建社会的荣辱观念,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人生的价值取向。
其次,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学要把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注入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关注他人,审视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物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例如,通过学习《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和对于荒僻小镇的描写,学生能够了解到真实生活中的智慧和美,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第三,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进而形成社会责任感。
通过分析和评判社会现象和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在阅读和讨论《钢的琴》时,学生能够接触到战争和暴力的残酷,从而更加关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
最后,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特长和创新创造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感、有人文素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中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渗透领域之一,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考试测评等环节,实现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以下从语文教学的几个方面来探究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文化积淀语文教学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出发点,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经典,如《诗经》、《论语》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和情感表达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二、品德教育语文教学中注重品德教育,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正义勇敢、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
如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站在正确的道德立场上,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优秀文化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三、创新意识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写作技巧和方法,更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引导学生发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历史故事和文化名人的阐释,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家国情怀。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阐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现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自觉承担起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使命和责任。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是不分家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导语,引进活水;利用题解,举纲张目;利用设问,缘文释道;利用点拨,因道释文;利用朗读,陶冶情操等方法来开展初中语文德育教学。
一、利用导语,引进活水精美的导语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起到开拓视野,唤起回忆、衔接知识和叩开入课之门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年代距离。
在课前导语中恰当引进时代活水,是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想渠道。
如《中国石拱桥》的導语可设入壮观的北京立交桥,从对比中知道学生认识科学的不断进步,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发生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向沙漠进军》的导语可设入目前出现的沙尘暴现象及眼下的植树造林、美化校园的情景,从中培养学生重视改变生态环境的思想感情等等。
可见,导语中哪怕是三言两语的渗透,只要精心设计,课课如此,则有如细水长流,定会滋润学生心灵的荒漠,最终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
二、利用题解,举纲张目文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的凝聚点,自然也是文章的纲目所在。
大凡语文教育,课堂教学都十分重视题解。
我以为,无论是题解后入课以统领全文;或入课后题解以画龙点睛;或结尾时题解以水到渠成,都是为了举纲张目,使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所以,题解中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真可谓水乳交融。
如教《驿路梨花》,结合文末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蕴含在文章深处的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富有社会意义的主题。
教《最后一课》可紧扣最后一词引导学生理解即将亡国的人民悲愤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本民族语言的思想感情等。
教《听潮》,以听解文,把握这一点,学生便可领悟到潮落大海熟睡的宁静美;潮惊时大海醒来的翻动美;涨潮时大海发怒的壮阔美,从而感受到祖国山川海洋的无限广阔美,并由此产生爱我中华的思想情感。
可见,利用题解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使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教育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013-11理论研究教育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一、了解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首先,21世纪的今天,初中生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中的各种诱惑让我们的学生迷失自我。
特别是在农村的学校,由于家长外出打工,导致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家庭的教育,各种各样不良的现象时时在发生。
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是农村学校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其次,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在追求知识的时候,却疏忽了道德的教育。
前些年的大学生相残事件如今仍历历在目,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
《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
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发表时间:2009-01-04T14:31:22.60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供稿作者:贾润兰[导读]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文道统一”是指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
一,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语文课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思想教育。
(一)范文朗读感染法。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体裁多样。
书中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使人赏心悦目;散文清闲,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小说中,扣人心弦,使人如痴如醉。
教师以情感人的朗读能收到使学生艺术上受感染思想上受教育的效果。
尤其对那些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不放弃用朗读教学感化学生的良机。
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一开始朗读时就用悲恸、敬仰的语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思念、缅怀总理的意境。
而当读到“周总理,我们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时,教师的感情达到顶峰,此时学生动了情感,师生思想顿时产生共鸣。
周总理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鼓舞着学生,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二)课前导入法。
课前导语,“无声导入”唤起情感,激起学习欲望。
备课时,教师对一篇名作应精心设计导前和教学语言,缜密思考激起学生兴趣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用诗文佳句,或激发想象,这些就能达到艺术感染和思想教育双重目的。
在教《孔雀东南飞》文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剪切一些《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视中的部分镜头,营造一定氛围,让学生在这些镜头中体味主人公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通过两对主人公的相同的感情以历,给学生造成悬念,创设意境,更主要给学生打下深刻的烙印。
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和挖掘造成这种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借物喻人点晴法。
教材中有一些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
如《荔枝蜜》《松树的风格》《白扬礼赞》《爱莲说》等散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范文。
如讲《荔枝蜜》,笔者是这样处理“文道统一”关系的,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另一条是借物喻人,引导学生领会小蜜蜂是勤劳、勇敢、奉献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劳动人民是美的生活的创造者,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两名描写荷花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荷花身陷污泥一尘不染的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廉洁的人,教此类文章“借物”是画龙,是手段;“喻人”是点睛,是目的。
通过喻人歌颂先人物的气质,情操和心灵,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典型形象激励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主要地位。
”电影、戏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导演要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对观众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学生语文教材中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令人目不暇接,在讲读课中,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象的分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效途径。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他那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励学生如何对待学习。
《生命的支柱》中患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生活和人生,这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
幸福观教育的好典型。
中外闻名遐迩的鲁迅一直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者紧紧抓住鲁迅弃医从文这一段感人至深的经历,注意把鲁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和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结合起来。
有位学生在《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鲁迅学医是为科学救国,为了让中国大众不再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学文是为了拯救民众的灵魂,拯救愚昧落后的中华民族,我们要向鲁迅学习,在今后选择职业问题上,一定以人民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
”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典型形象教育是深刻的。
(五)求异思维辩证法。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实行求异思维训练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如写《昙花》可以写《不学昙花一时现》,也可以写《昙花赞》;谈志向,可以写《志者事竟成》也可写《有志者事未必成》;谈学习方法,可以写《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可以写《学海无涯巧作舟》;谈思想影响,可以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可以写《近墨者未必黑》。
这样立意,打破了几千年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和习惯认识,提高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
有位学生在《“班门弄斧”有何不对》一文这样写道:“ ……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班门”切莫“弄斧”的信条,因此它成了禁锢人们思维创新的桎梏它扼杀了多少闪光思想,它使许多本来可以成为杰出人才流为平庸之辈。
“班门”真的不能“弄斧”吗?非也,我认为,“班门”本是“弄斧”地,“弄斧”必须到“班门”。
“班门”前辈们,应该开放“班门”,广纳有志者,指点“弄斧”人。
通过以上的思维训练,学生视野开阔了,智力发展了,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六)剔除糟粕,吸其精华筛选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批判地吸纳古代文化遗产。
因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章,都带有该时代的阶级烙印,作者难免有历史局限性,因此要做到去精取精批判吸收。
讲古文,如果不分优劣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并完全“占有”,忘记了“挑选”,其后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反而有可能使学生不知不觉感染上各种不健康的或剥削阶级思想毒素。
所以在古文教学中,不仅要抓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批判其思想精华,对一些健康的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思想观点,拿来古为今用。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有口皆碑名言警句,要求学生牢记并领会其深刻含义,而对一些有消极音效的内容,如苏轼在《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超脱世俗的清高思想,都要注意批判吸收。
以上是对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问题的初步探索,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能靠空洞的政治说教,它要靠语文本身的艺术特点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思想教育是长期的,广大青少年就是在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不断陶冶道德情操,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
基于此,每位教师必须自觉地把“文道统一”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自觉地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