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参考书目
1、《人类学》,招子明,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2001,在《费孝通文集》第二卷,群言出版社。
另有1986江苏人民出版社(戴可景译)版;3、《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199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黄应贵,2010,商务印书馆。
5、《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凌诺斯基,2002,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6、《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埃德蒙-R-利奇,2010,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7、《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特纳,2006,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商务印书馆。
复试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同初试。
1、《人性之窗:简明人类学概论》(第三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尼著,范可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2、《人类学》,招子明、陈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戴可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4、《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6、《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埃德蒙-R-利奇著,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7、《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英】特纳著,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A.教科书、参考书部分,①《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这本书的特点就是讲解清楚透彻,即使零基础的人也可以读得懂,记住里面某些重点的理论,其实纵观考研的试题,几本古典进化论部分考的微乎其微,可以不作为重点,但是想列维·斯特劳斯,还有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这些就成为了重点,格尔茨一直被当成了靶子来批评的,具体可参见一下蔡华老师对格尔茨的批评。
②《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埃里克森著),这本书写的很好,这本书在朱晓阳老师的人类学导论课是作为课前阅读教材来讲解的,人类学导论是一门通选课,如果你没上过的话,直接阅读这本书就可以了,其课程内容就是基于这本书,在试题中的体现比如,萨林斯的“并置结构”,这个概念好迷惑人啊,在这本书可以找到出处。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梳理(整理版)
综述:20世纪60年代之前整体趋势(空间上由大到小,内容又粗到细 )
1.不再试图构造全球人类史,从大范围的人类史的观念到文化内部规则 运作的探讨。 2.异文化观念:从比较文化高低、文明野蛮到理解社会是什么;来自非 西方的异文化不再是“历史残存”,也不是西方的过去。 3.外在时空序列——文化内在的时空序列。
环境的既存关系 • 重归“科学大道”,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研究,坚持科学主义
和客位研究优先地位 •Biblioteka 技术生态、技术经济决定论质疑
强调科学、客观,丢掉了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意义框架(象征主义)
七、象征人类学
背景
(1)反思:人类学长期发展中,功能、结构的研究注重制度、结构等 对人的制约,人一直生活于冰冷的框架中,要知道人也是能动个体,有 理性、情感、行动等。一些人类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发现活生生的人的行 动,并对人的行动进行阐释。也是科学和阐释、实证和人文之间的分立 (2)对科学主义者的某种反叛
五、结构主义
背景: • 二战之后民族—国家成立,在原殖民地田野作业困难 • 英美有“保护国”,法国出现困境和理论再思考
特点
• 1.来源:语言学(全世界语言有6000多种,但是总是有一些共通性 存在:如:都含有AEIOU这五个元音)
• 2.结构是经验实体之下存在的一种深层模式,而非经验体或社会现实 • 3.结构的模式:
在的基础); • 两类需求:基本需求、衍生需求。在满足生物性需求之后,创造了
文化(衍生需求)。 • 研究文化时,对研究社区进行整体、全貌的分析。
结构功能论(文化对社会运作)
• 功能是整体内部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 • 社会结构(经验主义):由制度规定或支配的社会关系中,人的不
断配置组合。即在一个文化统一体中由制度支配的人与人的关系。 • 制度: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社会生活的模式。个体间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Hale Waihona Puke 世 系2 姆尤世系群,他本人所属世系群中有男性近年来从这 些世系族中娶了妻子。
群 3 达玛世系族:本人所属世系群中有女性近年来嫁人这
些世系群。
4 拉乌拉塔世系群:这些被认为关系较远或是不确定的 亲戚,是朋友不是敌人。
14
的帕 社朗 区:
不 稳 定
嫩诗莱:
1 婚姻:姆尤—达玛制
孙莱卡:
2 贡萨制:
3 世仇故事
仪式及诠释:利奇认为,仪式是用以表达个体在自己当时所处的结
构体系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地位。涂尔干社会行为:宗教礼仪和技
术性活动。诠释巫术:马—神圣类别,人们的基本需要。莫斯—世
俗。克钦的社会行为——象征性的表达形式,功能性活动,地方性
习俗,审美装饰。
12
生态环境:
山地人和平地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生态上。在 季风带的原始森林的山地中。 山地人采取游耕轮作制度。且有三种不同的山地 农业:
2 胡康河谷的掸邦:特别是迈宽、宁匾、德若
的掸邦。这些掸邦今天依附于邻近的克钦人。
坎 底 掸
3 辛加林坎底:位于亲墩江上游的小掸邦。大部 分人口是克钦人和那加人。
人 4 阿萨姆的坎底:位于萨地亚得东部和靠近利
多的迪兴河边。一直于阿萨姆人、米什米人、
那加人和克钦人混居
从上面可以看出:坎底这一术语是比较混乱。一 表示拥有共同族群起源的特定群体; 二是当作一 个政治实体的名称。
3
第一部分 问题及其背景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克钦社会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掸人、克钦人及其分支 第四章 帕朗——一个不稳定的克钦贡
萨社区
附录一 案例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见于记载的一些语言变迁的
缅甸政党制度发展简介
(三)新军人政权与形式上的多党制时期(1988一2010年) 1988年,在全国的抗议浪潮中奈温被迫下台。同年9月18日,缅甸军 人再度发动政变,接管国家政权,上台执政的新军人政权允许多党制的 存在,1990年举行了多党制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赢得 大选。但由于军人拒绝交权,新军人政权推行的多党制名存实亡。为了 缓解国内外压力,军政府制订了“ 制宪交权”的“民主路线图”,2008 年5月,缅甸通过了《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 依据宪法缅甸实行多党制, 并承诺于2010年举行大选,缅甸的政党政治由此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军人独裁与一党专政时期(1962一1988年) 这一时期以1974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人独裁统治。 这期间, 奈温废除了1947年的联邦宪法, 解散议会, 成立了由军人组成 的“ 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并接管了联邦和各邦的政府机构。他取缔 所有政治党派,排除民选制度。第二阶段是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的一党专 政时期。1974 年,奈温出任总统,取缔所有独立的政治党派, 确立缅甸社 会主义纲领党为唯一合法政党并自任党主席。
(二)、亲军方政党集团 代表军方利益的主要有两大政党即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巩发党)及 民族团结党。在2010年大选中,巩发党在各级议会中均成为多数党,加 上军方自动获得的25% 的议会席位和民族团结党的议席,亲军方阵营仍 牢牢保持对议会的掌控。 巩发党主席为缅甸现任总统吴登盛。该党的前身是1993年9月成立的 “联邦团结发展协会”,原为亲政府的社会团体。2010年4月,缅甸军方 改组,包括总理登盛在内的一批高官正式从军队退役并成立了巩发党参加 大选。 民族团结党由原执政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于1988年9月24日改组而 成。
(四)以巩发党为主导的议会多党制时期(2010年至今) 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了20 年来的首次多党大选。在举行的联邦 和地方议会选举中,军人扶持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巩发党)赢得了各 级议会76.5%的议席,成为执政党和议会中的多数党派, 缅甸自从进人以 巩发党为主导的议会多党制时期。2010年大选后缅甸国内的政党政治出 现了新的变化: 大选前的“不合法”的民盟重新注册登记参加2012年的 议会补选,获得43个席位,昂山素季当选为人民院议员,缅甸国内注册登 记的政党由2010年参选的37个政党增加到现在的46个政党,增加了9个政 党。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 克钦人内部亦有差异,但是多数研究均强调克钦文化均质论。 但是据此就能说整个克钦地区只有一种单一的社会结构?或 者说克钦这个相当含混的范畴其实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社会 组织?那么社会系统是如何延续和变迁的呢?社会结构这一 范畴应该如何认识和运用?
• 布朗及其追随者运用社会结构这一范畴进行社会比较时,是 将社会置于稳定的均衡状态,而实际社会永远不可能处于均 衡状态。原因就是:当社会结构在文化形式中被表达时,这 种再现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确切范畴相比是不精确的。
• 考察结构变迁现象的另一种方法是关注一个给定体系中政治 权力中心的变化。
• 有关社会系统的结构性描述获得的理念化模型说明了群体之 间以及构成特定群体的社会人之间“恰当的”地位关系,这 一模型中每个社会人的位置必然是固定的,也即是说虽然说 人一生中会经历许多地位的改变, 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系统当 中, 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稳定的, 因而单单考察个人因为“ 需 求” 、“ 目标” 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变迁是不全面的。更 重要的是考察结构权力的改变所带来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 一句话, 变迁是权力结构的变迁。
• 但实际的克钦社区的类型既不是贡劳制的也不是掸制的, 而是介于它们之 间的一种所谓贡萨,这是贡劳制与掸邦制之间的一种折中。但是在现实社 会中,贡萨制的政治结构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有时可能会由于经济方面 的考虑会使克钦人更倾向于采纳掸的模式, 当社会快要变成真的掸制时,便 会有一些社区, 朝相反的贡劳制方向转变。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 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傅斯年的大民族观及其历史价值
2 2 1 年 ,政治 统一了 。又凭政治 的力 量 , ‘ 书 同文 ,
商震抵制 “ 华 北 自治 ” ;密切协 助 中央政 府 与北 方 各 省政府 的沟通 ,共 同反 对 “ 华北 自治 ” ;从 理 论 和舆论上坚决 支持 民众 的反 “ 华北 自治 ” 。
《 中华 民族 是整个 的》一文 ,其关 于 中华 民族 的整
体 性包 含 三层含 义 : ( 1 )作 为 中华 民族 核心 和 主
体 的汉 人是 一个 不可 分割 的整 体 ; ( 2 ) 中国除汉 人 外的少数 民族 ,与汉 人经过数 千年 的交 流 ,共 同
构成 了 中华 民族 ; ( 3 )统 一是 中华 民族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意
也有 时因为奸雄之 割据 ,列 国并 立 ,然 而这都是人
力强 的事实 ,都是 违背物理 的事实 。一旦 有适 当的
领 袖 ,立 时合 为一 家 。北 至朔 漠 ,南 至 琼 崖 、交
趾 ,西起 流沙 ,东 至鸡林 、玄菟 。这是天 然赐给 我
们 中华 民族 的田园。 ”⑤
国人与汉人一起 ,构建成 一个大 的民族 认 同 ,即 中
《 傅孟 真先生 的 民族思想 》① 、张桂 华先生 的 《 傅斯
年 “ 中华 统一 ” 民族 思想 研究 》② 、 《 傅 斯年 民族
思想 研究 》③ 和陈建 樾 先生 的 《 傅 斯年 的 民族 观及 其在 ( 东北 史纲 ) 中的运用 》 ( 上 、下 )④等 ,这
些 文 章 对傅 斯 年 的 民族 思 想进 行 了相 对深 入 的 分
1 1 4 f 江 汉论 坛
缅甸克钦地区政治体系变迁研究——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述评
第30卷 第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1 2021年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21 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1-0007-05缅甸克钦地区政治体系变迁研究——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述评康 逸(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摘 要:《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一书是利奇根据自己对缅甸境内的克钦人社会制度的田野调查资料而写成的。
本文力图对此书的主要内容、相关理论、创新性等方面展开述评。
关键词:缅甸高地;政治体系;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Political System Changes in KachinRegion of Myanmar Leach on Political Systemsin the Highlands of MyanmarKANG Yi(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Qinghai 810007)Abstract: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Highlands of Myanmar is written by Leach based on his own fieldwork data on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Kachin people in Myanmar. This paper tries to review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book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Key words: Myanmar highland;the political system;social change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0-09-01康逸(1987-),女,四川内江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仪式及诠释:利奇认为,仪式是用以表达个体在自己当时所处的结
构体系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地位。涂尔干社会行为:宗教礼仪和技
术性活动。诠释巫术:马—神圣类别,人们的基本需要。莫斯—世
俗。克钦的社会行为——象征性的表达形式,功能性活动,地方性
习俗,审美装饰。
12
生态环境:
山地人和平地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生态上。在 季风带的原始森林的山地中。 山地人采取游耕轮作制度。且有三种不同的山地 农业:
30
结论
这本书的厚度达三百多页,到底利奇要解决一个怎么 样的问题呢?利奇的这本书在当时向当时的社会人类学 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是稳定的和具有一 致性吗?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当时的社会学家争辩利奇所描述的是社会而不是历史 时。实际上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立论的,假设社会是一个 平衡系统,不论社会怎样变社会的结构是稳定的,如果 没有这样的前提面对社会中混乱陈杂的事实,社会学家 便不能够加以描述。
六、超自然的概念
克钦人认为人类的病患与庄稼和动物的 疾病同样被归诸超自然神灵的恶意侵袭。
而治疗的步骤先是作初步的诊断,找出 致病的那一类神灵,然后向相关的神灵献 祭
纳 (nat)—— “神灵” “超自然的存 在”
27
七、权威概念:政治和宗教的权 位
克钦社区里的“当权者们”总是执掌着 或世俗的或宗教的权位
2 胡康河谷的掸邦:特别是迈宽、宁匾、德若
的掸邦。这些掸邦今天依附于邻近的克钦人。
坎 底 掸
3 辛加林坎底:位于亲墩江上游的小掸邦。大部 分人口是克钦人和那加人。
人 4 阿萨姆的坎底:位于萨地亚得东部和靠近利
多的迪兴河边。一直于阿萨姆人、米什米人、
那加人和克钦人混居
第二次读书会:《逃避统治的艺术》
第二次读书会:《逃避统治的艺术》中心国家与山地区域(赞米亚)山地文化未来的发展怎样?“主动蛮夷化”的问题又该如何对待?口述史与文字史的优劣?山地居民只是非国家居民,而不是野蛮人。
作者带有“我们的进化论是否是合理的观点?”国家空间的构建国家是人口的一个集合器国家机器化众合一;国家:一种剥削机器?逃离的农业&逃避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当地人的主观能动性《百鸟朝凤》:传统与现代斯科特:国家与山地之间的摆动关系国家与非国家的辩证关系;山地文明与谷地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山地居民的个体能动性?还是山地居民的群体能动性?山地与谷地:对抗与共生的双重关系蛮夷:国家作用的结果(核心观点)山地的位置是一种国家政治体系之下的政治位置文献材料的主观性问题?斯科特眼里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族群互相渗透问题值得思考《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与本书可以对比来看“赞米亚”的概念本身的提出就是一个方法论层面上的重要突破全世界最大的“无国家”地区(赞米亚)既不是国家史与区域史的统合;斯科特主要运用了其他学者的二手材料大量运用了利奇的调查资料;政治选择与生态条件选择的分野政治的解释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斯科特的“国家”:对人口的控制,通过灌溉水稻的推广,提高税收,提高经济整体价值,固定人口。
斯科特所讲的是一个政治秩序的中层理论;要跳出分族写民族志的思维定势剥削:外来人和农民本身对于“剥削”的解释是不同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国家的特点:对人口和税收的控制;对于政权的完全掌控斯科特在缅甸做的田野很少;我们要从当地人自我认知的视角来建构与分析本书打破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国家的边界;宏观上确实很有学术上的启发意义;微观上的问题:书中引证的材料缺乏说服力和信服力。
赞米亚应该更大?斯科特不应该把其划分标准强加到本书的分析与讨论之中山地人群的主体性与主观性;核心放在了人本身野蛮与文明,国家与无政府主义;国家作为政权,怎样转变职能?政权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无政府主义在国家内部的渗透作用如何?国家的中心人群与边缘人群是一个历时性的流动过程。
缅甸
有感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作者:埃德蒙-罗纳德-利奇(英)(Edmund Ronald Leach,1910-1983)1932毕业于剑桥大学机械系,后在上海经商。
1937年辞去工作并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向人类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成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
二战后,完成了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于1947年获得博士学位。
利奇虽师承马林若夫斯基,但被公认为为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但他的结构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
在本书中他一直秉持着这样的观点:所有社会任何时期都只是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事实上,社会是处于一种不断变迁和可能改变的状态中。
文化变迁和动荡的原因在于,个人的行为不可能永远符合文化规范,文化规范只是一社会理想化的结果,而个人对经济利益和政治兴趣的反应时动态的、因人而异的。
这些观点在书中结合实例处处可见。
利奇研究的是缅甸卡钦山地区,主要描写掸人、卡钦人这两个范畴。
在掸人生活的地区里他发现他发现一种封建的中央集权式制度—掸邦(勐),各掸邦都有其世袭的国王(召帕)。
这些勐有时候自成一体,有时候联合成为更大规模的勐。
每个掸邦可发展到何种规模、相对的社会成熟度、掸族社会的地理位置及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
在克钦社会系统中发现有两种共存的制度即:贡劳制和贡萨制。
贡劳的极端形势是无政府的共和主义,每个人都与他的邻人一样优秀没有等级之分,其政治实体是单个的村寨,不存在贵族和贫民的阶层差异;贡萨意识形态把社会表述为大规模的封建邦国(模仿掸邦制度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贵族制”政治组织,其政治实体成为孟(可比较掸族的勐)的领地。
首领是具有贵族血统的君王,被称为督瓦,袭用早[Zau]这个头衔(可比较掸族的召[Sao])政治类型没有掸邦制相对稳定。
这个体系意味着社会世界中有阶级的等级制,也意味着大规模的政治整合(注:这里所指的克钦不是指语言上、地域上的区分,而几乎都是政治上的区分,尤其是克钦人自己用贡萨和贡劳来表示的政治区分)。
缅甸政府与政治
缅甸政府与政治第一篇:缅甸政府与政治缅甸政府与政治缅甸军事政变的特殊原因:军队精英不认同议会民主制,认为议会民主制政府不能解决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有效性:政府不能有效镇压共产党的武装叛乱(武装斗争)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少数民族的分离运动(尽管实行联邦制,赋予少数民族在民族院的代表权、少数民族聚居的邦的自治权,但少数民族仍有强烈的分离运动)政府未能有效避免执政党“自由联盟”的派系斗争和分裂政府未能有效处理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政府未能有效发展经济文官政权:文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国家最高权力组织是选举的国家机构;军队服从文官政府的领导和控制军政权的含义:军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军事组织是国家最高权力组织军政权的统治方式分为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
前者由军事组织(非军队)替代政府,后者由军队退居政府幕后。
军政权为什么要举行大选?原因一:国内外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压力,促使军政府必须做出回应。
原因二:军政府有信心控制大选后权力移交的风险。
大选后缅甸政权的走向?第一种走向:迅速的民主转型。
“曼德拉效应” :极短的时间内带来翻天覆地的政局变化第二种走向:印度尼西亚模式。
“可控的民主”:一方面是民主的程序要件:多党选举;另一方面是民主的价值要件:缅甸式价值观:四个国家目标,以及威权的制度性控制:军队发挥政治领导作用。
第三种走向:后印度尼西亚模式。
“渐进民主转型模式”:人们设想“军政府将自身视为一个要求逐步向民主转型的过渡或看守政府”,如苏哈托政权后的民主化。
要件:合法性危机,民众不满增强;反对党势力崛起,缺乏强人,军队精英分裂;外部促变压力增强。
缅甸式社会主义属于一种民族社会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是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奉行的社会主义。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种发展道路和社会模式。
理论特征:(1)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社会公正;认同社会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宗旨,提倡人道主义。
从婚姻制度看克钦社会的“摆动”——读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从婚姻制度看克钦社会的 摆动读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卢德玉摘要:婚姻家庭制度是克钦社会制度的基础,缅甸的克钦社会中盛行的 姆尤 达玛 婚姻制度是克钦社会制度的基础,这种婚姻制度带来的等级性使得克钦社会内部充满矛盾㊂克钦地区存在着 掸邦 贡萨 贡劳 三种社会政治制度,其中 贡萨 和 贡劳 是克钦人所特有的,两者间充满矛盾,导致克钦人在两种制度间来回摆动,克钦社会亦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㊂对于贡萨社会来说,理想的秩序是由相关的世系群组成一个等级制的社会,而贡萨制的弱点在于山官总想否认与百姓间的亲属关系,而把他们当作奴隶来看待,这也就成为了非山官贵族及百姓叛乱的理由;对于贡劳制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婚姻维持彼此间的平等,但贡劳社会的世系群的根基很浅,彼此间没有可连接的纽带,内部较为松散,社会结构也就相对的不牢固,难以长期地保持稳定,又使得克钦社会回到贡萨制度㊂因而造成克钦社会在 贡萨 和 贡劳 间的来回摆动㊂关键词:婚姻制度;社会制度;贡萨;贡劳中图分类号:D73/77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129-03㊀㊀利奇先后跟着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思学习人类学,但并没有一味遵从他们的学术思想,而是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也被称为是列维斯特劳斯在英国的代言人㊂利奇于1939年到缅甸的克钦地区进行调查,后因二战留在克钦地区直到1945年,在此期间利奇对克钦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后又因第一手资料在战争中丢失,利奇只得根据自身经历和二手资料撰写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此书后经整理出版,成为学科的经典之作㊂利奇在书中主要描写克钦人的社会结构,提出 钟摆模式 和 动态平衡 两种理论,他认为在克钦地区存在着 掸邦 贡萨 贡劳 三种社会政治制度,其中 贡萨 和 贡劳 是克钦人所特有的,它们两者间充满矛盾导致克钦人在两种制度间来回摆动,使克钦社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㊂ 贡萨 贡劳 制度与克钦的姻亲关系有莫大关联,因此本文出婚姻家庭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与社会制度的联系㊂一㊁克钦婚姻家庭制度婚姻指男女两性的结合,是获得法律和社会规范认可的夫妻关系㊂夫妻关系确立后,夫妻彼此间负有责任和义务,两者原来所属家庭的社交网络扩大化㊂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从伙婚制到血缘婚制(普那路亚群婚㊁级别婚㊁环状婚)再到对偶婚最后发展为专偶婚(一夫一妻制)㊂一般而言,家庭由不同种类的亲属构成,这里的亲属主要包括具有血缘关系㊁夫妻关系㊁合法收养关系等社会关系的个体㊂家庭具有养育㊁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传统功能及其他经济功能㊂家庭有核心家庭㊁扩大家庭㊁联合家庭㊁单身家庭等结构类型,家庭的结构总是和社会经济情况相适应㊂婚姻和家庭相结合,组成婚姻家庭,两者间总是互相对应的,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都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㊂此外,婚姻家庭制度还对亲属制度产生影响,可以说是婚姻家庭制度决定亲属制度,不同的婚姻关系构成不同的亲属关系,婚姻与家庭直接限定亲属的范围,并根据婚姻和家庭的类型决定亲属间的称谓和继嗣类型,婚姻家庭制度与亲属制度㊁继嗣制度等有莫大联系㊂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婚姻形式决定家庭形式,家庭形式决定亲属制度,同属古典进化论学派的摩尔根开创亲属制度研究的先河,并认为 每一种亲属制度表达了该制度建立时所存在的家族(家庭)的实际亲属关系,因此,它也就反映了当时所流行的婚姻形态和家族形态 [1]㊂婚姻家庭制度和亲属制度都包括亲属称谓㊁两性居住形式㊁婚姻规则㊁亲属继嗣等内容,两者密不可分,所以在本文把两者结合起来从克钦的婚姻家庭㊁亲属关系㊁继嗣形式等方面看克钦的社会关系和结构㊂在克钦社会中,女子与男子婚姻的缔结,需要通过 嫩诗莱 仪式,只有通过这个仪式,才是合法的婚姻,子女才会被社会承认㊂克钦人对婚姻意识很淡薄,因为在921克钦社会中男女间的性关系并没有明显的限制,之所以要成为合法的夫妻,只是为了使女子所生子女在付聘礼的男人所属世系中获得合法地位,尽管该男子可能不是这些子女的生父,子女仍然受到 嫩诗莱 的保护㊂虽然克钦人对婚姻的态度比较随性,但在这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性,克钦人的通婚范围是被限制了的,实行环状的外婚制㊂克钦人称姻亲关系为 姆尤 达玛 ,其中 姆尤尼指姆尤世系群,他本人所属世系群中有男性近年来从这些世系群中娶妻子;达玛尼即达玛世系群,他本人所属世系群中有女性近年来嫁入了这些世系群 ,即当一对男女缔结婚姻关系后,妻子原属的世系群是丈夫世系群的姆尤,丈夫所属世系群就是妻子世系群的达玛,这种姻亲关系涉及男女双方属世系群而不仅仅是他们所属的个体家庭,这也就扩大了通婚圈内男女双方选择的范围㊂ 男子不可以与他的达玛联姻,女子不可以与她的姆尤通婚 这个制度属于母系交表婚 如果一个克钦人从他姆尤尼那里娶了一个女子,并不一定就是娶了个真正的母系交表姐妹,而只是一个分类上的交表姐妹 ,从中可以看出,克钦人的实行单行交表婚,并且通婚的范围从表姐妹扩大到表姐妹所在的群体,从而就结成了两个世系群的姻亲关系㊂克钦社会的 姆尤 达玛 姻亲关系类似于中国景颇族的 丈人种 和 姑爷种 间的关系,可以借助景颇的婚制加深对克钦婚姻制度的了解㊂ 丈人种 和 姑爷种 的涵义就是姑母家中的儿子必须优先娶舅舅家的女儿,但舅舅家的儿子却不能娶姑姑家的女儿,意味 血不能倒流 ㊂这样舅舅家就属于 丈人种 姓氏而姑姑家属于 姑爷种 姓氏, 丈人种 姓氏的女子必须嫁给 姑爷种 姓氏的男子,而 丈人种 姓氏的男子不能娶 姑爷种 姓氏的女子㊂对于 姆尤 达玛 姻亲关系,利奇强调 姆尤 达玛关系是世系群间而非个人间的关系;它被认为是一个持久性的制度㊂双方有一桩婚姻结成之后,达玛世系群就有资格再一次提亲,而且人们也希望他们这么做,实际上如果他们不这样是要受罚的;在任何一个村寨内,如果姆尤和达玛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姆尤差不多总是更高等级的世系群㊂ 此外利奇指出克钦社会中的世系群间组成封闭式的 表亲循环路径 ,在加强同一社会阶层世系群之间联系的同时进行群体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缔结婚姻实质就是两个利益阶层的对话,并企图通过婚姻关系维护阶层间的友好关系㊂以上就是利奇对克钦社会姻亲关系的总结,利奇把婚姻关系与克钦社会的等级联系起来,在克钦社会中男子娶妻是 高攀 ,女子则是 下嫁 ,这样就可以明显看出男女双方等级高低,女方一般都要高于男方,以此类推,整个克钦社会都处于这种婚姻的等级制度中㊂克钦社会中存在的 姆尤 达玛 婚姻关系,导致克钦社会以扩展家庭为主要的家庭类型,利奇所说的扩展家庭指 属于同一父系世系群,居住在同一个村寨的所有男性和未婚女性,再加上前者的妻子 [2],克钦社会实行父系世系下的幼子继承制,一般都是以从夫居为主要的居住类型㊂二㊁克钦社会制度的摆动在社会结构方面,利奇主张的结构主义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不一样,尽管他被称为列维斯特劳斯在英国的的代言人,利奇说: 我本人曾是马利诺夫斯基的学生,尽管我看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理论的局限性,但在我的心目中,我仍是一个功能主义者㊂虽然我已经偶尔地使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去解释特殊文化㊁制度的面貌㊂但是,我和列维斯特劳斯在基本观点之间的裂缝还是很宽的, [3]利奇的新结构主义既不同于功能主义也不同于法国结构主义㊂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主张用模式的帮助去解释社会关系,并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适用于任何社会研究的方法㊂而利奇则认为 当人类学家试图叙述一个社会制度时,他只需描述社会实体的模式 人类学家描述的结构仅是存在于他心中逻辑构造的模式 ㊂利奇把克钦地区的社会结构分成掸邦㊁贡萨㊁贡劳三种结构类型,也就是三种政治制度㊂掸邦是一种封建的中央集权式的制度,贡萨是一种贵族统治的制度,贡劳是一种民主㊁近乎无政府主义的制度㊂利奇认为克钦社会的政治制度在贡萨和贡劳间来回摆动,是克钦人社会主要的社会制度㊂在贡萨和贡劳制度下还有等级制度㊁婚姻制度㊁继嗣制度等社会制度,这些社会制度也会对克钦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影响,导致克钦社会在贡萨和贡劳间摆动,寻求动态的平衡㊂在克钦贡萨制社会中存在着官种(山官)㊁百姓㊁奴隶三个等级,而且这种等级制度是与他们婚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㊂ 姆尤 达玛 婚姻制度本身就具有等级性,姆尤世系群地位要高于达玛世系群,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男 高攀 ,女 下嫁 ㊂此外等级制度还体现在亲属制度上, 幼子继承山官职位,幼子相对于自己的诸兄长,在世俗和神圣两方面都具有优先性和高阶性;在婚姻方面,实行 姆尤 达玛 母方单向交表婚,嫁出去女人的 姆尤 世系高于接受女人的 达玛 世系,且 姆尤 和 达玛 的关系世代维持不可颠倒㊂ [4]因为地理的缘故,克钦人深受掸人掸邦制度的影响,克钦人羡慕并向往掸邦制,因此,他们摹仿掸邦制,逐渐地克钦社会成为了拥有官种㊁百姓㊁奴隶三个等级的等级031制社会,也就形成了由山官统治的贡萨政治制度㊂在贡萨制度下,每一位山官都拥有自己的臣民和领地,各山官间独立存在,互不从属,在克钦地区,山官之上没有更高的统治阶级㊂克钦贡萨制度的形成是受社会影响的而不是自发形成的,在贡萨制度下,克钦社会并不稳定,因为山官是具有象征性的职位,虽然山官可以主持天神祭祀,拥有大屋子,收取下属的供奉,但山官也必须付出一定的东西去拢络下属,并参加生产劳动,同下属吃同样的食物㊂此外,山官还要与下属联姻,山官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下属,加强与下属的联系,巩固统治㊂这也就形成了克钦人特有的 姆尤 达玛 姻亲关系,这样,山官和百姓同属于同一个通婚圈子,彼此之间都是亲戚,这样,山官的下属也是他的亲戚,山官的权利被削弱,下属对山官的义务并没有山官对下属的义务重,山官和下属间属于一种互惠关系而不是统治关系,所以山官想要摆脱这种关系,倾向于否定和下属间的亲属关系,想要形成像掸邦那样的国王与百姓的关系,于是山官开始进行各种转换角色的尝试,这些尝试遭到了非山官贵族的反对,甚至是发动叛乱推翻山官的统治,也就形成了民主型的贡劳制度㊂尽管在贡劳制下似乎克钦社会中的所有世系都是平等的,但由于克钦人仍然实行 姆尤 达玛 的婚姻制度,由婚姻关系造成的等级制仍然存在,且克钦人的乱伦禁忌要求他们不能放弃 姆尤 达玛 ,这样克钦社会仍然属于等级社会的范畴,因等级制的婚姻关系,造成社会内部关系的紧张使得克钦社会由回到了原来的贡萨制度㊂三㊁总结婚姻家庭制度是克钦社会制度的基础,克钦社会的贡萨和贡劳制度就是建立在此之上㊂婚姻关系造成社会内部的矛盾和紧张使得克钦社会来贡萨和贡劳间来回摆动㊂因为 姆尤 达玛 的婚姻制度,克钦社会存在山官 百姓等级制和姆尤世系群 达玛世系群之间的对立,对于贡萨社会来说,理想的秩序是由相关的世系群组成一个等级制的社会,而贡萨制的弱点在于山官总想否认与百姓间的亲属关系,而把他们当作奴隶来看待,这也就成为了非山官贵族及百姓叛乱的理由㊂对于贡劳制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婚姻维持彼此间的平等,但因为不能长期地保持这种稳定使得克钦社会又回到贡萨制度㊂克钦社会的不稳定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在外部原因的影响下山官学习掸邦制,渴望拥有独裁的权利,但这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个人欲望的膨胀,对权利的追求㊂继嗣制度也会对社会制度造成影响,在贡萨制度下,实行幼子继承制,兄长们在成家之后可以寻找另外的山头 自立为王 ,兄长们的山官权利是向幼弟 购买 ,通过举行特定的仪式,继承山官的幼子同意兄长成为其下属的地域性山官,所以在克钦地区山官有大中小之分㊂尽管如此,克钦人还是幼子山官为尊,幼子山官世系才是正统,为了表示自己正统的身份,山官们通常会采用家谱的形式把世系群中的每一代人都记录下来,有追溯父系世系的传统,并且,他们还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世系群内部的联系,增强认同感,当世系群发生裂变时也还能找到自己祖先,确定自己所属的等级㊂这种世系群把世系群内部的从属关系传承下来,限制了地域性山官的权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㊂在贡劳制社会中兄弟姐妹间是平等的,且贡劳世系分裂得很快,因为彼此间没有等级的区别,也就没有必要特意记录谱系,导致贡劳社会的世系群的根基很浅,彼此间没有可连接的纽带,内部较为松散,社会结构也就相对的不牢固㊂利奇通过克钦社会的政治活动来阐释社会结构的变迁,并探求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 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社会可能拥有相同的社会体系人,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人也可能拥有不同的社会体系 ,也就是说文化并不是社会体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对社会体系的选择并不一定遵从其文化特征,这是利奇的贡献㊂此外,他的 钟摆模式 和 动态平衡 的概念是对当时盛行的社会结构主义的挑战,且 他所关心的是实际克钦人的行为与理想的克钦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把克钦社会的多样性大略可归诸到两类冲突的伦理制度上 [5],这些都奠定了利奇在人类学界的地位㊂利奇也有一些不足,他对克钦地区的历史文献资料掌握得不够充分,并且他主张的 钟摆模式 只是在结构内有限的两极之间摆动,没有跳出结构功能主义的圈子,他的 动态平衡 也只是在结构理论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和表述㊂参考文献:[1]路易㊃斯亨㊃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纯,马雍,马巨,译.北京:商务印出版社,1977.[2]埃德蒙㊃R.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M].杨春宇,周钦红,译.北京:商务印出版社,2010.[3]王庆仁.利奇及其新结构主义学说[J].国外社会科学, 1981(4).[4]郑少雄. 单一社会 的难题及其解决 再评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 [J].西北民族研究,2009(3).[5]赵旭东.动态平衡中的社会变迁 利奇著‘上缅甸高原的政治制度“评述[J].民俗研究,1998(4).作者简介:卢德玉(1993 ),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文化㊂(责任编辑:董惠安)131。
政治结构变迁:缅甸比邻地区克钦钟摆模式考究——《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检视
政治结构变迁:缅甸比邻地区克钦钟摆模式考究——《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检视祁志伟【摘要】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政治结构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埃蒙德·利奇认为,政治结构变迁是历史的偶然,其本质上无法重复.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方法试图阐释的政治结构变迁也有其自身学科的局限性,若能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加以辅助解释,其更具逻辑性与说服力.研究发现,社会人类学者关于政治结构的观点基于社会是一个平衡系统的假定之上,利奇以时间跨度与平衡视角提出了钟摆模式的新论,但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检视利奇的《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①一书,或许"权变"函数的思维依旧不足.研究拟尝试将"权变理论"作为一种介质,从传统与行为两个逻辑系统对利奇关于政治结构变迁观点进行补充与修正,并进一步指出环境的开放性程度、权威的集中与否、非政治组织形成及其影响皆是促进克钦社区"钟摆模式"持续存在的缘由.【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9)005【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政治结构变迁;钟摆模式;逻辑范式;权变理论【作者】祁志伟【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89一、研究缘起以社会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或观察的方法,通过族群、村落以及文化仪式等生活现象的描述,进而深入勾勒出“现象——本质”类型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此类方法的优势比较明显。
在《体系》一书中,利奇以“时间”和“空间”作为逻辑维度进行考察,一定程度上开启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研究思维模式,从研究背景、研究范式来看,属于超前的认知和判断。
尽管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国内外人类学科界的认同,但以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尚有进一步商榷或深入探究的空间。
(一)社会背景《体系》一书完成于1949年,这个时期恰是以拉得克里夫一布郎为代表的平衡论的社会人类学占上风的时代,也是影响英国人类学主流思想的时代。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2016年11月11日社会变迁是人类学长久以来的探索领域,在人类学的学术重镇英国更是如此。
自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奠定功能主义之后,英国的人类学长期采用的一种静态的社会功能论来分析他们的田野民族志发现。
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满足于功能主义的简单的一元分析,而试图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基础之上更进一步。
这些学者很容易的发现了功能主义理论中对于历时性取向的匮乏,同时也发现了在现实的社会之中矛盾和冲突仍然是存在的,社会并不是像功能主义原本假定和在民族志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均衡和不变。
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的人类学家也有很多,比如格拉克曼(Gluckman)在他的理论中就承认了在社会之中,矛盾和冲突仍然是存在的,但是这些矛盾和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的,也不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大变迁,他认为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在仪式中被象征性地解决,甚至反过来又加强了社会的连续性和团结性。
与格拉克曼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类学家还有一些,比如福蒂斯。
总的来说,这些人的理论多少是对于功能主义的一种修正,他们代表了当时人类学者们对于功能主义中的一些缺陷已经察觉,同时试图做出弥补的努力。
但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像利奇这本书一样给人类学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正如莱曼在译序中对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的评价:“这肯定是库恩意义上的一场真正的范式转换。
”在这里谈到对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这本书有多么经典——实际上这一点也无需多言,而是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清楚在利奇做出这本研究的时候,英国人类学界的状况,从而让我们理解利奇到底是在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回答,这才是理解他的观点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是作者依据从1939到1945在缅甸生活、服役、调查写成的民族志报告。
正是建立在对缅甸克钦人的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同时又包含着对于英国人类学界强烈的反思,这本书才酝酿而出。
该书的创新性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当代缅甸政治制度
当代缅甸政治制度当代缅甸政治制度政治学与行政学田学斌20091020121缅甸作为我国的领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中国很多朝代还视其为属国。
在英缅战争(1824-1852)之后,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除1941到1945年被日军占领,直到1948年独立。
独立以来,特别是军政府时期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排斥,与中国关系较为稳定。
近年来中国援助巨资在缅甸面临孟加拉湾的提洛瓦(Tilowa)建设新的深水港,云南通往曼德勒(缅甸第二大城市)的三车道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中。
加之云南“桥头堡战略”中包括经德宏从瑞丽出境的滇缅陆水联运通道、昆明—仰光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西线,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等一系列既可以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也可推进云南“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施,缅甸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不可小视。
因此,研究缅甸政治制度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自20世纪四十年代末成立以来,综合三部宪法(1947年、1974年、1993~2008年)的制定、执政当局,将当代缅甸的政治制度分为三段不同时期来介绍。
第一阶段:议会党派政府时期,1948年1月~1962年3月,联邦制。
1947年1月27日,以昂山将军(缅甸现任总理昂山素季之父)为首的缅方同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伦敦签订了《昂山——艾德礼协定》。
根据该协定,英国被迫承诺在缅甸制定宪法后,形式上承认缅甸独立。
1947年4月举行的缅甸制宪会议选举中,以昂山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获得到会代表的绝大多数选票,组成了以昂山为首的缅甸临时政府。
①1947年7月19日,昂山将军等政府领袖被反对临时政府的右派政客吴素所杀。
这反而激起缅甸爱国人士的愤慨,走向团结,加快了制宪进程。
1947年9月24日,缅甸制宪会议一致通过了缅甸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一《缅甸联邦宪法》。
1948年1月4日依照《昂山——艾德礼协定》的规定脱离英联邦,宣告独立,建立缅甸联邦。
文化人类学书目
文化人类学阅读书目选1. 【法】马赛尔·莫斯著,卢汇译《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 【美】路易斯·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
4. 【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著,俞宣孟等译《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5.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月版。
6.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张宏明、黄向春、刘永华译《历史之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7.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8. 彭兆荣著《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
9. 【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0. 【英】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华夏出版社,11.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宁7月版。
12. 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 周有光著《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9月版。
14. 王铭铭著《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5. 林耀华著《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动态分析——结构性变迁的分析——必须基于观察人们在日 常生活的实际行为而获得的经验材料 • 利奇动态理论的特殊性。特殊的民族志现象,“成为另一种 社会存在”;对某些概念有其特殊的界定。包括深神话、仪 式以及最重要的,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面临不断的行为方式方 面的选择,而追求权力是社会选择的基础。
重印版导言
• 利奇强调社会的动力性特征, 自然就会使他的研究主题落在了 社会的连续性与社会变迁的问题上, 利奇要回答的问题就是, 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我们能够说两个比邻的社会A和B有着根本 不同的社会结构, 而另外两个社会C和D实质上就是一样的呢? 这里, 利奇选择了用语言范畴来作解释。 •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没有采用前人的那种田野调查形式。本书 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第5章“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 而前部分则是对特定的克钦社区相对简短的叙述, 后面的第6、 7、8章是二手的民族志材料和大量的历史资料。 • 因为,社会系统并非一个自然的实体(a natural reallity)。 民族志和史籍上的事实只有在我们的思想虚构物加诸其上之 后,才可能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显得井然有序。——言语范畴 正是发挥了这个功效。
• 但有两点特殊性。第一,扩展了分析的时间跨度。第二,试 图明示均衡预设的虚构性质。 • 引入帕累托的动态平衡观点, 该模型假设在总体现象上处于均 衡状态的社会体系,实际认为处在平衡态当中的整体现象, 是 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的维度。帕累托所提出的有关从狮 子型到狐狸型的统治形式的转换, 对利奇论述有关贡劳制和贡 萨制的相互转换有深刻的影响。 • 贡萨/贡劳发展周期假设与福蒂斯“动态均衡”发展周期假设 不同。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埃蒙德 R . 利奇
作者简介
• 埃德蒙· 利奇(Edmund Leach,1910-1989),英国人类学 家,193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机械系,后在上海经商数年, 1937年从贸易公司辞职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上人类 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 1939年他来到缅甸克钦地区,但二战蔓延到缅甸。战后他重 返伦敦经济学院,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二手资料完成了他 的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 1953年开始到剑桥大学任教。1975年他被授予爵士爵位。 • 利奇被认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他因 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者,但是他的结构主义更具有经验主 义的根据,而且,他后来转向了象征体系的研究。 •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 《重新思考人类学》(1963)、《列维斯特劳斯》(1970) 等。
模型体系
• 模型与现实的不一致——考察结构变迁现象的方法之一 • 社会人类学家想要描述一个社会系统时, 他所能描述的也仅仅是一种社会 现实的模型, 即是人类学家所构想的“ 社会系统如何运作” 的假设。模型的 不同部分形成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系统,相反,社会现实充满了不一致。 • 举例。克钦社会(含混的地理范围)的政治活动当中, 存在有两种对立的 制度模式。一种是掸人的政府制度, 这很象一种封建的专制等级制, 另一种 是贡劳制, 这种制度实质上讲求的是无政府和人人平等。对于克钦人来说, 他们既想接受掸王的封号以满足他们对贵族地位的需求, 因而有拥护封建 掸制的愿望同时又不想尽他们向传统上的山官纳贡的义务, 因而也倾向于 拥护平等的功劳制度, 这样当地的克钦社区的政治制度便在这两种制度之 间来回摆动:一极是贡劳制的民主, 另一极是掸制的专制。 • 但实际的克钦社区的类型既不是贡劳制的也不是掸制的, 而是介于它们之 间的一种所谓贡萨,这是贡劳制与掸邦制之间的一种折中。但是在现实社 会中,贡萨制的政治结构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有时可能会由于经济方面 的考虑会使克钦人更倾向于采纳掸的模式, 当社会快要变成真的掸制时,便 会有一些社区, 朝相反的贡劳制方向转变。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 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
• 考察结构变迁现象的另一种方法是关注一个给定体系中政治 权力中心的变化。 • 有关社会系统的结构性描述获得的理念化模型说明了群体之 间以及构成特定群体的社会人之间“恰当的”地位关系,这 一模型中每个社会人的位置必然是固定的,也即是说虽然说 人一生中会经历许多地位的改变, 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系统当 中, 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稳定的, 因而单单考察个人因为“ 需 求” 、“ 目标” 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变迁是不全面的。更 重要的是考察结构权力的改变所带来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 一句话, 变迁是权力结构的变迁。 • 权力在每个体系中被看做是“权位占有者”的一个特征,权 威占有者也是其位置被赋予权力的社会人,个体只有在充当 社会人时才能有效行使权力。假设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希 望获取权力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动机的话,他们便将寻 求通向权位的途径或同侪的尊重以获取地位。
• 利奇在对克钦社会中日常语言的梳理中找到了克钦社会结构 变迁的真正动力, 即发现了在克钦社会中, 政治的制度是从一 种贡萨制向贡劳制或从贡劳制向贡萨制的转变, 而这转变的动 因即是在人们对社会结构应当是什么样的不同解释上。第9章 中利奇就试图说明这两种对立的信条如何以相互矛盾的神话 为媒介实际的呈献给行动者。 • 利奇说,克钦人的实际政治行为是他们顺应两极分化的贡萨 和贡劳政治信条的一种折中。这源于克钦山官对掸制政治组 织形式的模仿,贡萨类似于掸人的等级政治制度。这些模仿 到达一定程度,又会和克钦内部的婚姻、继承、部落联盟等 亲属政治制度发生结构性冲突。
• 这套语言范畴本身就是一套精致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系统, 然后将经验事实适配于这个语言范畴的秩序当中, 事实也便就 有了它系统的秩序。换句话说,社会体系是思想的产物,是 一套概念之间的关系,克钦人和社会科学者都利用了这一套 概念工具(语言范畴)对社会制度勾画了一套“理想型”,然 后,实际的社会运作就是一种朝向理想模式前进以及退缩的 过程。因此,结构仅存于观念层次,在经验层次上是无结构 的。 • 贡萨与贡劳是克钦社会的两种政治秩序,而且是理念型的, 实际情况中的经验事实与之持续的不相符,也即是说经验事 实中结构的缺乏。7、8两章也讨论了这种不一致造成了克钦 地区的政治摆动。
序——弗思
• 社会人类学界轻率的将任何一套作为讨论基础的假设或概括 都称为模型。模型明确的就是一种结构的表征,这种结构的 各组成部分以这样的方式被描述和论述,从而有可能对它们 进行分析以勾勒深层含义。 • 理念的行为模式与实际的行为模式(常态的)。对社会系统 进行结构性描述的模型所表示的是理念模模式,表示的是合 乎社会规范的社会关系。模型作为一种建构带有均衡性,本 质上是无法进行动态分析的。人们不难抽象的将时间作为一 个因素引入模型,但却很难在其中表现出实际条件下真正相 关的内容。那么如何真实的反映实际呢?——动态分析。
单元社会
• 这个概念的提出仍然是针对于拉得克里夫—布朗一派的结构 功能论传统而言的。他接受了纳德尔(Nadel), 所认为的, 一 个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完备的政治单元的基本观点。 • 这里的单元社会的概念正式前面第二类变迁的类型。克钦山 区过去130年建的政治组织一直不稳定。一个极端是自治的小 政治单元,一个是大规模的封建等级制掸邦。前者经常倾向 于集合成更大的体系;而后者则分裂为小单元。这种进程并 非只是结构性延续性进程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一个分裂与 扩张的进程,更是设计结构变迁的进程。我们主要关注的就 是变迁过程的机制。 • 利奇以为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多是从涂尔干而不是从帕累托或 韦伯的社会学当中借用概念,这种爱好均衡诠释的偏见源于他 们的研究是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坐落下完成的。他们笔下的社 会是从时空中抽离出来的;除此之外,也是没有考虑到后续 研究的问题。因此不是历史意义上的当地社会。
• 从以上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利奇挑战了英国的结构功能主义。 他说,“特殊部落组织的特殊性质,其意义不能通过较为常 规的功能性分析来发现。”他明确指出了过去社会人类学家 所认为的社会是一个平衡系统的概念是无效的, 社会并非是部 分之和等于总体的简单加法, 它是一个动态再调试的过程, 调 试的结果是社会的各个层次的群际和人际关系都会发生相应 的质的改变。正如贡萨-贡劳制这一例。 • 民族田野工作者不应该只醉心与搜集丰富的民族志文献,而 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应该运用一种“跨部落”的研究。把握对 立特征。
社会结构
• 人类学家所描述的结构只是存在于他自己心里的作为逻辑建 构的模型,但真实的社会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人口的、生 态的、经济的和外部的政治情境不能建立一个固定的环境, 而 是建立了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 • 任何真实的社会都是时间之中的一段进程。这一进程所产生 的变迁有两类: • 第一类,与现存秩序形式的延续相一致的变迁。是延续性进 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与现在存在的正规秩序相一致的改 变。 • 第二类,的确反映了结构形式变化的变迁。可以看到, 在一个 特定的地方习, 由平等的族群分支所组成的某个政治制度会由 一个封建型的地位等级结构所替代, 这便是一种与克钦人 • 研究的人群居住在很大一片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 文化差异也很大,通常分为掸人和克钦人。掸人居住在河谷, 种植水稻,相对比较开化;克钦人居住在山区,主要以刀耕 火种的游耕方式。此外他们的外表、语言和一般文化都有差 别,所以长期以来的研究是将两者分开来的,而实际上,他 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 克钦人内部亦有差异,但是多数研究均强调克钦文化均质论。 但是据此就能说整个克钦地区只有一种单一的社会结构?或 者说克钦这个相当含混的范畴其实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社会 组织?那么社会系统是如何延续和变迁的呢?社会结构这一 范畴应该如何认识和运用?
• 布朗及其追随者运用社会结构这一范畴进行社会比较时,是 将社会置于稳定的均衡状态,而实际社会永远不可能处于均 衡状态。原因就是:当社会结构在文化形式中被表达时,这 种再现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确切范畴相比是不精确的。 • 实际情形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学家的抽象模型相比),是 由一套关于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权力分配的理念组成。关于 这些理念的表达是通过文化性的形式,而这种表达是仪式性 的表达。 • 本章中就是本研究持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一些范畴进行的阐 释或说是有别于功能主义的重新的界定。包括社会结构、单 元社会、模型体系、仪式、诠释观以及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关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