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学情分析调研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包场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学情调查试题一含解析
小弟没有才智,承蒙天子宠爱,可以说是不相当的。早晚思索,但忧惧辜负圣明天子的期望。六个月前对这件事还在沉浮之间,近来日夜被逼,不敢自己有松懈,精神慢慢觉得醒悟过来,回想起过去所做的事,始终是精神失常的人,自误误人,危害不小。现在通过心灵的窗户看到内心,这一生或许不虚度,宁静地斟酌一举一动,这一生竟也不再有其次件事情可以让我思索的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漂浮,遍天际。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人生一世,富贵贫贱,穷达得丧,惝恍若梦。欣戚所不朽不壤者复是何物?曷不蚤自砥砺,大庆所快也。人人都解此说,然笃意者鲜,罔见有孜孜行者。兄入都读书,自是弟愿,第以此日耽苦,无能相资为虑。相去辽远,不能遥谋,所望随缘读书,莫忘曩者凤山馆之七日苦参,莫谓参无灵验,倘心诚志悫,为学为官,愿必遂也。临书不尽欲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出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终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样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依据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依次、空间依次和逻辑思维的依次。空间依次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依次,就是人们相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依次。3.抓标记。语言标记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示意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争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昂扬或低沉,是通过确定的情景色调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调要保持一样。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详细语境,依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依次等来分析、推理、推断,可以用解除法。
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10月调研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常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高三年级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2023.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部分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
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
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
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
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
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
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
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
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
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
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
2025届扬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扬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测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2024.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面对花卉的生长与凋零,宝玉总有对女性命运的颇多思考和感叹。
第二十七回,黛玉在山坡葬花的行为及其哀叹,触动了宝玉对女性命运的整体思考。
第五十八回,写病后初愈的宝玉,在园中看到杏树花落叶稠,不由得感叹“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
不觉已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由此,他想到邢岫烟已经定婚,从此“又少了一个好女儿”,想到杏树子落枝空,进而想到邢岫烟会红颜枯槁,不免陷入无限感伤。
在这里,自然花卉的生长规律,与女性命运构成一种平行对照关系,让宝玉看到了女性命运的浓缩,这是人和花卉受制于同样自然规律的必然认识。
尽管认识这种规律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常常会在意识中屏蔽类似的感受,而宝玉却常常让自己的感觉世界充分打开,并自觉展开联想,显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说也借花卉传递和取舍,写出了宝玉与女性的情感维系,折射了宝玉与女性的品性特质。
第五十回,写诗社在雪天联句,宝玉不善于此。
李纨就责罚他去栊翠庵向妙玉讨要红梅。
众人都赞这样的责罚高雅有趣,而宝玉也是欣然前往。
但耐人寻味的是,雪里红梅带来的彻骨寒与扑鼻香的感受张力,其实也贯通了李纨和妙玉的为人习性。
妙玉出家为尼和李纨居家守寡,应该都是清心寡欲的。
李纨抽取的花签是一枝老梅,也对此有所暗示。
但李纨直言讨厌妙玉之为人,却又喜欢她庵里的红梅,这正是分层描写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处。
第五十二回,薛宝钗送一盆水仙花到潇湘馆,林黛玉转赠给宝玉,说不是不喜欢,而是屋子终日煎药,怕花香和药香串味。
宝玉却求之不得,说屋子里花香药香各种香都要有。
前者求纯粹,后者求齐全,由此看出两人的不同趣味和处世风格。
比较特殊的是,小说写花卉,写出了①。
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香菱和荁官玩斗草游戏,香菱拿出的是夫妻蕙,荳官拿不出对应的草,于是就笑话她思念出门很久的丈夫薛蟠,所以才编造夫妻蕙这样的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阿Q的逻辑。
(1)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2)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9.小尼姑“这断子绝孙的阿Q”一句哭骂影响了阿Q的命运,请根据《阿Q正传》整本书简要解说。
【答案】6. B7. B
8.(1)他是赵太爷的老子,比赵太爷高一辈;赵太爷威风而高人一等,他就高人两等。“ຫໍສະໝຸດ 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4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56年,我国公布推行第一批简化字以后,流行的汉字,便有了简体(简化)字与繁体字明显的区分。
学习中文,也就产生了两者之间需要学习哪种字体的选择。
按照过去传统,海外华人地区的学校教学和书报印刷,全是采用繁体字,长期以来,给外国学生造成一种偏见,认为现代汉字是以繁体字为主流。
如今,情况开始转变,海外华人地区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增多最明显的是东南亚华人地区的中文学校已使用简体字读写,报刊印刷也几乎形成简体字天下。
前几年,凡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已陆续开始传授简体字读写。
尤其破天荒第一遭: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上刊载了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浑煌如过眼烟云》,竟用汉字简体字印出文章标题。
这种罕见的举动,不啻显示追求时尚,也在于紧跟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繁体字省笔成的简体字,渐次成为汉字应用的主流,除了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促进,也在于我国特有的方块字本身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适应了文字进化弃繁就简这条规律,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的演变,从契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战国以前多为大篆,战国以后出现小篆),至在缯帛、简牍,或凿刻在碑石上的小篆和秦篆,都出现过省却笔画的书写。
如甲骨文字基本上是象形文字,有些字显得繁复,有些字则简单,这种画象的繁杂和简括,已体现繁写和简写情况。
周代的大篆不少字形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相近,也有较多的字开始符号化。
战国文字则以大篆为基础,在笔画上进行了省改。
到了秦代,将战国时期各国自行的文字混乱现象以“书同文”的要求,进行统一整理,推行了比大篆多处省笔的官方文字——小篆。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一种脱胎于篆文的隶书,人称秦隶。
以上各体文字在史学界称为古文字。
汉承秦制,根据传统的书写方式,又在秦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兼取帛书和简文上的一些简化字,形成一种拉直笔划、方折弧角的汉隶。
2023年盐城市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盐城市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辟.邪/精辟.透彻侍.奉/恃.才傲物游说./说.三道四B.强.悍/强.词夺理殷.红/殷.切期盼正.月/正.中下怀C.着.落/着.手成春乘.机/千乘.之国仆.人/前仆.后继D.契.机/锲.而不舍佣.金/雇佣.工人抹.墙/拐弯抹.角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政府应从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为前提,加快对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
B.“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此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规定的特定时间熄灯一小时。
C.2011年春节前夕,南京某大学大四男生胡蓓蕾,在13天中免费搭车25次,长驱3700公里后,从南京回到乌鲁木齐,被视为纪录片《搭车去柏林》的最新版。
D.针对众多媒体关心的今年庐山风景区的门票价格是否提高的问题,庐山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进行了否认,并透露今后将加强管理,以更加到位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
3.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4分)材料一河南安阳的“曹操墓”刚刚被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四川的彭山县莲花坝村村民又开始联名上书四川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请求对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和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是“刘备墓”。
这无疑又是一颗“社会新闻”类的重磅炸弹。
尽管所谓彭山“刘备墓”目前存在的疑问很大,但这并不影响一些人憧憬的经济“前景”:慕名而来的游客,规划的景区,红火的“农家乐”……地下的坟茔,分明已演变成很多人眼中的“金矿”。
材料二“考古界不会主动去找刘备墓、孙权墓,希望大家不要把‘考古’和‘挖宝’混淆起来。
”面对愈演愈烈的“皇坟热”,一名考古专家痛心地表示。
他说,搞考古的人都反对挖墓,现在很多古墓的发掘是因为基建或者被盗而进行的抢救性挖掘。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测试及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千百年来,中国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这些文人墨客与酒有关的诗文词曲,构成了中国酒文化丰富的表现形态。
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文人创作的最重要价值。
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李白深受道家思想之影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孤标傲岸,有“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的飘逸,让人体悟到发自生命本真的自由意识的存在。
这种自由是审美化的心灵,是自由化的心灵。
而审美化的心灵则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做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
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固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
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
他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
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祖先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主要表现在感性对理性的超越,精神对物质的超越,自然对社会的超越,个人对群体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
超越更强调对现有环境的突破,是一种由此到彼的逾越和接纳。
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中有着相当深厚的土壤和相当普遍的基础。
人生于世,苦多乐少,每处逆境,辄自长吁短叹,纵酒狂歌,消遣烦恼苦闷,留下了诸多历史故事和名篇佳句。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情调研答案版
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情调研(4)〔答案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15题每题2分,计30分〕1.选B(ào/niùbào/pùzhà/chàA.lǚ/lóu dúqūn/quān C.jī/qǐjǔjìnɡD.yà/zháyù/xūchóu)2.选C〔A中诘问/攻讦,B中削价/削弱刹那/古刹,D中锒铛/不稂不莠怃然/忤逆粘贴/沾亲带故中加点字均同音。
〕3.选B〔“躯壳./金蝉脱壳.〞、“祈.祷/身材颀.长〞、“饯.别/践.行诺言〞加点的字读音一样。
〕4.选B〔强劲jìng,干劲jìn;少尉shào,少安毋躁shǎo;温暖hé,曲高和寡hè〕5、选Bkēng/háng jiè/jí shí/zhìAliáng/liàng shè chēng/chèn C nào/chuò chēn zhǐ/dǐ D lì/shuò pí/bǎi chuò6 .选A(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于的事项。
这里对象使用错误。
趋之假设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敢去。
这是贬义词,这里情感色彩不对。
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场面危急。
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7、选A〔A项,“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B,“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展破坏活动。
而语境所显示的是一种促使事情向坏的方面开展的作用,可以改为“推波助澜〞。
C项,“左右为难〞左也难,右也难,两边为难。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情模拟调研卷(适用于新高考Ⅰ卷地区)(含答案与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情模拟调研卷(适用于新高考Ⅰ卷地区)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
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
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
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
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
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
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
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
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
”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
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
高三语文试题与解析-南京市202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语文答案
2025届南京期初调研语文答案第一部分:理解与分析1. 选项解析:CA项提到的是两种2不同的解释,但题目并未提到大多数学者反对《论与正义》的观点B项:错误在于“三桓”并不是被尊称为“某子”的例子。
C项:正确理解了文章内容,指出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因为他成为鲁国的公卿,而非性别或道德学问。
D项:误解了文章内容,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因为他担任了鲁国的公卿,而非与杞国国君相同的理由。
2. 选项解析:AA项:正确理解了文章内容,闵子骞未做官,而《论语》中出现的“闵子”可能为误写。
B项:错误在于子夏等人创立其他学派与《论语》中称呼其表字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C项:正确理解了文献整理过程中向能发生的修改。
D项:错误在于孔门弟子简化称呼与诸子百家尊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3. 选项解析:CA项:秦伯(秦为伯爵)B项:晋侯(晋为侯爵)C项:楚公(楚为子爵,应称为“杳子”)。
D项:越子(越为子爵)4. 作用解析:引用文献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历史背景和文化现象。
5.流变概括:西周:诸侯的贬称,尤其是蛮夷戎狄的诸侯春秋:华夏大国公卿普遍被尊称战国:成为对道德崇高者的尊称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Ⅱ6. 选项解析:BA项:误解了雪的象征意义,雪并未明确象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B项:正确理解了拍卖过程的描述及其目的。
C项:正确理解了文章中蕴含的对比及其背后的情感D项:误解了主人公的行为动机,他并未明显反思自已这一代的精神特征。
7. 选项解析:DA项:正确理解了大何的形象B项:正确理解了大何行为的多重含义。
C项:正确理解了大何的价值观与逯冬现状之间的关系。
D项:错误在于大何并非出于对逯冬情感上的关心,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态度。
8.作用解析:电梯象征主人公的人生起伏,同时也是观察城市变化的视角,暗示了人物心境的变化。
9.标题解读:物理层面:画作上的痕迹。
情感层面:母亲留下的艺术遗产。
哲学层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言文阅读10.断句原文:衢水高者出屋垝杀稼溺人行道共知既再检实矣。
语文-南京市2023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模拟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2023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模拟试题语文基础篇一、名篇名句默写(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12分)材料一:宣夜说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
这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完全不同。
希腊人认为天是某种特殊材料形成的固体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层上。
在欧洲历史上,这种固体天球观念▲,直到16世纪,在第谷出色的天文观测工作的冲击下,人们才逐渐放弃了这种观念。
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正因为如此,熟知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科学史家如李约瑟等在了解了宣夜说的具体内容后,对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宣夜说的重要性就▲了。
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
一句话,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它在天文学界必然要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
这种主张,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所以,它不利于科学发展,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
正因为如此,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没有人再关注它了。
东汉著名学者蔡邕在总结当时天文学界的状况时,▲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
”(《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
(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材料二: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
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
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
语文丨江苏省盐城五校联盟2025届高三10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高三年级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
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
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学情调研测试 语文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合体学情调研测试高三语文(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
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
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9月学情调研考试 语文含答案
南京市202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09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
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
“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
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
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
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
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
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
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
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
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
高三第一学期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苏省高邮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
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20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
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
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
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
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
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
而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
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
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
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
语言或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材料二: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插图只是一些点缀性的,用于说明关键段落或文字。
而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学情分析调研试题及答案面对教育改革,学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教师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班级也有属于自己的特点,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的学情,特别是教的班级较多的时候,要根据班级的特点对教学做相应的变动。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学情分析调研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学情调研卷(语文)本试卷共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角:jiǎo 角落头角勾心斗角群雄角逐B.臭:chòu 臭氧乳臭臭名昭著遗臭万年C.横:héng 横行横祸横生枝节横眉怒目D.累:lěi 拖累累计连篇累牍危如累卵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上海世博会异彩纷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热情的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涌入世博园,入园人数屡创新高。
B.某大学副教授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C.林纾是一位“有创作精神”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连原作中的幽默风味也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比原作更胜一筹。
D.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理性反思。
3.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
(不超过20字)(4分)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
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
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
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
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答4.荷花进入盛花期,我市楹联家协会出了两个上联。
请你任选其中一个拟写下联。
(5分)(1)仙子凌波,莫愁湖畔无穷碧;答(2)碧波红萼,绿叶清风,赏花人向何处去;答: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平日学问)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
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建大将之旗鼓建:建造B.诸将效首虏效:呈献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顾:只是D.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连:统率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韩信用兵“用权谋”的一组是(3分)(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④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3分)译文:(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4分)译文:(3)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
(3分)译文: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赵令畤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注释]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
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
(2分)答:(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4分)答:(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4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学科网(1)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4)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5)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李煜《乌夜啼》)(6)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7)月,常常寄寓人们的相思之情。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抒发了与爱人别离后内心的凄凉之情;张九龄《望月怀远》“ ,”则叩动了天涯儿女的共同心弦,经久不息地响彻在中华大地。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寒鸟刘鸿伏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
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一声叹息,起自渺远的空中。
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
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
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
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
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
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
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
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
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
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
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某垛或炊烟下的屋顶。
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
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
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
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
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
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
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
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
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
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读懂鸟的,只有天空。
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
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
(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11.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4分)答:12.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
(4分)答:13.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14.“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
(6分)答: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
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
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
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
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前一句中的“神”字,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清人贺贻孙《诗笺》认为“神者,吾身之气也”,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
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以及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
“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