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让作文之“痛”远离
浅谈初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怎样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
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写作一般都会感到有些不适应。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有:中小学作文在文体方面衔接不畅,中小学作文在教学方法方面衔接不畅,中小学作文在评价方法方面衔接不畅。
促进中小学作文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途径有: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组织开展阅读活动,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加强写作训练的针对性;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上的写作资源;努力实现作文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写作教学相关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一个目标明确、系统性强、注重创新的基础写作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但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不畅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
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来看,还是从目标要求上来看,中小学作文教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一些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面对作文题目,有人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进而对作文课望而却步。
教育者应当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的要求。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一些中学教师对刚刚入学的学生了解不多,对于小学生的写作习惯没有认真进行研究,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比较自由的,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在写作时,基本上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心里想的是什么就写什么。
教师一般不对他们作写作方法方面的要求,也不刻意要求他们进行知识积累和技巧训练。
进入中学之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断加重。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像以前那样自由了,也逐渐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又向他们提出写作知识及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要求,让他们感到压力倍增。
中小学语文教师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虽然都能尽职尽责,但他们之间却缺乏沟通,因而导致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不畅。
开学作文的衔接与连贯性训练指导
开学作文的衔接与连贯性训练指导开学季,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作文往往是学生们的首个考验。
在写作文过程中,如何保持衔接与连贯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下面将针对开学作文的衔接与连贯性训练进行指导。
一、引子铺垫:开门见山或顺序递进?作为开头部分,引子的构建非常重要。
有的同学喜欢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迅速引出主题;而另一些同学则喜欢通过顺序递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
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在句式语言上保持连贯性。
例如,对于开门见山的方式,可以使用简短有力的陈述句进行引子,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而对于顺序递进的方式,可以利用剧情推进、人物活动等方式,增加文章连贯性。
二、连接词的运用:顺接、递进、转折在文章的衔接中,连接词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
顺接词、递进词和转折词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连贯。
例如,使用"另外"、"再者"等连接词可以顺接上文的内容,保持主题的延续。
使用"而且"、"则是"等连接词可以递进上文的叙述,提供新的信息和观点。
使用"然而"、"但是"等连接词可以转折前文的叙述,引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灵活运用连接词,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连贯性,还能够提高文章的逻辑性。
三、时间过渡:明示或隐示?在写作中,时间过渡是保持连贯性的重要手段。
有的同学喜欢明示时间过渡,即直接使用时间词或词组来指明时间先后关系;而另一些同学则喜欢隐示时间过渡,通过剧情或环境等来暗示时间的推移。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需要在句式上保持衔接。
例如,使用"第二天"、"随后"等明示时间过渡,可以让读者更明确地了解故事的发展;使用"一天过去了"、"回顾前一天的经历"等隐示时间过渡,可以增强文章的流畅度。
四、结构设定:正向升华或回环收尾?在文章的结构设定中,正向升华和回环收尾都是常见的方式。
如何引导小学生写作中注重段落的过渡和连接
如何引导小学生写作中注重段落的过渡和连接小学生是写作初学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段落的过渡和连接问题。
如何引导小学生在写作中注重段落的过渡和连接是教师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小学生写作中注重段落的过渡和连接。
一、什么是段落过渡和连接段落过渡和连接是指要让文章中的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矛盾和突兀的感觉,每个段落都应围绕一个话题,上下文紧密相关。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如何引导小学生注重段落的过渡和连接1. 指导小学生写作之前要先构思文章在写作之前,教师应该告诉小学生要先构思文章,明确文章的主旨和大纲。
然后根据大纲分段落写作。
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有条理地写作。
2. 以模板的形式指导小学生写作模板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段落的过渡和连接。
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提供一些通用的文章模板,并让他们仿照着写作。
通过模板的学习和仿写,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段落的过渡和连接。
3. 培养小学生的简洁和连贯写作习惯在写作中要避免冗长和累赘的句子,让文章更易读懂。
同时,段落之间要有逻辑的连接,文章才能更好地呈现主题。
因此,教师应该从小学生开始就培养简洁和连贯的写作习惯,让他们懂得如何使用过渡词和词组来使文章连贯。
三、如何在教学中巩固小学生对段落过渡和连接的掌握1. 布置段落衔接的小作文教师可以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要求小学生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连接。
并在作文完成后让同桌互相交流,让小学生找出自己段落衔接不够流畅的地方。
2. 听写、抄写、修改通过听写和抄写文本的方式,让小学生熟悉和掌握过渡和连接的技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修改小学生的作文来帮助他们巩固段落衔接的掌握。
3. 组织讨论和分享组织小组讨论或是分享会,让小学生学习和借鉴他人段落的过渡和连接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小学生对段落过渡和连接的掌握。
四、结语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段落的过渡和连接,使文章更加连贯、具有说服力和阅读性。
作文中的衔接词和过渡词使用
作文中的衔接词和过渡词使用在写作文时,衔接词和过渡词的使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帮助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整篇文章思路更加清晰流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衔接词和过渡词,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使用来提升文章的连贯性。
首先,衔接词可以用来连接句子,使句子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比如:1. 以及(and): 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同等重要的内容。
例如:我喜欢吃水果,包括苹果、香蕉以及葡萄。
2. 而且(besides): 表示并列关系,强调两个内容之间的递进。
例如:我喜欢喝茶,而且喜欢尝试不同的口味。
3. 同样地(likewise): 表示相似的情况或看法。
例如:我的朋友喜欢看电影,我同样地也喜欢。
4. 另外(furthermore): 表示进一步添加相关的内容。
例如:他擅长写作,另外还会弹钢琴。
5. 同时(meanwhile): 表示时间上的衔接,同一时间发生的两件事情。
例如:我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在准备英语考试。
过渡词则用于连接段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连贯,比如:1. 首先(firstly): 表示先后顺序,引出第一个观点或第一个原因。
例如:首先,大家应该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2. 其次(secondly): 表示先后顺序,引出第二个观点或第二个原因。
例如:其次,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健康。
3. 此外(besides): 表示补充其他相关内容。
例如: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4. 最后(finally): 表示最后一个观点或最后一个原因。
例如:最后,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5. 总而言之(in conclusion): 表示总结全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
例如:总而言之,我们要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写作文时,适当地运用这些衔接词和过渡词,可以使文章的行文更加流畅,层次更加清晰,提升整体的阅读体验。
当然,在使用这些词语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具体语境合理运用,使得文章的衔接更加自然。
浅析小学与初中作文衔接问题的思考与措施
浅析小学与初中作文衔接问题的思考与措施浅析小学与初中作文衔接问题的思考与措施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作文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得高分,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需要解决的共同难题。
小学作文简单,写作要求也很低。
但是初中作文难度加大,写作要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虽然学生已经升入了初中,但是他们的写作水平却还停留在小学的水准。
本文站在小学高年级作文的角度从小学与初中作文的衔接问题出发,首先给出了小学与初中作文断层的原因,其次说明了怎样才能实现小学与初中作文的良好衔接。
关键字:浅析;小学;初中;作文;衔接问题;思考;措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总体成绩,就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
除此之外,作文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好的提高,还可以使学生的文字功底进一步加强。
因此我们作文老师一定要提起写作教学的重视。
在小学的教学中作文的要求是比拟低的,而且只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写作的兴趣。
到了初中以后,作文难度急剧上升,开始追求一些比拟高质量的写作。
在长期观察中我们发现,小学与初中的作文衔接出现了问题。
这就导致很多初中的学生虽然已经步入初中,但是他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停留在小学,迟迟跟不上老师的步伐。
一、小学与初中作文断层的原因小学作文写作要求低。
当小学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学生的作文难度也没有适当的加深。
这就导致学生感觉初中的作文很难写。
在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很低而且主要是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
他追求的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小学高年级面临着升初中,作文难度及要求应该有所增加。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这就使得我们学生上初中跟不上,作文写不出什么东西。
初中一年级作文内容难度急剧加深,对学生的知识储藏量要求也很高。
初中作文要求学生写出创意,要能合理的布局,要能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内容不能拖泥带水,这些都是小学作文中不曾出现的要求。
这就会让学生十分的迷茫。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衔接教学之我见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衔接教学之我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当前教学的重点,而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其中作文的衔接能力是最重要的环节。
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考试能否取得高分,导致学生对写作文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清楚,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写作文只是为了迎合阅卷教师,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真情实感,想要表达的观点和使用的词语衔接不畅,缺乏逻辑。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及时指导,做好中高年级作文衔接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作文的目的,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明确写作目标,提高作文衔接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的具体要求是,能够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完成简单的记实作文,同时发挥想象力完成简单的想象作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要认真观察生活,特别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小事中往往蕴含大道理,同时发挥想象力,在作文中表达真实情感。
教师可以多进行这样的作文训练,锻炼学生的叙述能力,表达对生活、社会、自然的看法。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丰富作文内容,不断提高作文衔接的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比如,指导学生以“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为题作文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分析,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不能凭空臆想。
学生确定写作素材后,还要安排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确保详略得当、条理清晰。
开头和结尾也不能忽视,开头最好简洁,简要介绍事情发生的起因;结尾最好能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还要融入真情实感。
有的同学只想描述一件事,而有的学生想要通过一件事记叙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目标不同,写作的侧重点也不同,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区别对待,写出符合主题的作文。
二、牢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衔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地确定目标,这有利于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符合学生接受事物的规律。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0篇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0篇衔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0篇精选)当大家备受启迪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衔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0篇,欢迎阅读!衔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篇1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现在在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
回顾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升入小学以来的经历,对于女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切身体验,感慨颇多。
一、关注学习习惯远比关注知识习得更重要女儿入小学以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比较好,对小学的生活表现的比较适从,不烦躁,每天回来都会叽叽喳喳的告诉我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做小学生的那份光荣感。
之所以她会这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这要得益于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里开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小学啦”活动。
当时幼儿园组织多次到周边的小学校园去体验生活,看看小学的校园、教室,坐进小学的课堂和小学生共同感受学习的氛围,还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和小伙伴想进入小学生活的积极愿望。
此外,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的引导她。
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妞妞说小学老师很凶的,犯错误就会惩罚你。
”看到她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认真地回答她:“不会的,你看小冯阿姨,她就是小学老师,她一点也不凶啊,她还懂得很多的知识,你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都是在她那里找到答案哦。
”听到这里,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说,小学老师不凶的!”因此,进入小学以后,女儿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非常崇拜老师,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有时是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有时是舞蹈老师,有时又想做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女儿的小学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记得刚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同时也基于跟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家长的交流所得来的讯息:“我家小孩上小学后,拼音跟不上,字写不好,加法算不对,都怪我没让小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小学里的汉语拼音会过的非常的快,幼小衔接班一定要上,否则跟不上的”……。
小学与初中语文衔接的重要性
小学与初中语文衔接的重要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与初中语文衔接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与初中语文衔接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促进衔接。
一、衔接的重要性1. 建立学习的桥梁:小学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初中是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和思维方式的平台。
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是顺利过渡的关键,可以帮助学生平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2. 连贯知识体系:小学语文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初中语文则更加注重知识应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通过良好的衔接,可以将小学所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培养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初中则更注重学生对文学、历史等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良好的衔接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保持持续的兴趣,并逐渐发展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促进衔接的方法1. 教师协作: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师应加强沟通与合作,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小学教师应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初中教师,供其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延伸。
2. 教学内容衔接:小学的语文教学应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学则应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度融入初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3. 阅读引导: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习惯;初中阶段则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注重文本的理解和文学鉴赏。
4. 写作实践: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初中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适当的写作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和技巧,为初中的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小学与初中语文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习作教学衔接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学衔接不畅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习作教学衔接的实践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习作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1.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衔接不畅课堂教学是习作教学的主要阵地,而课外阅读是习作教学的重要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阅读量不足,习作水平难以提高。
2. 不同年级习作教学衔接不畅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习作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导致教学衔接不畅。
3. 习作教学与生活实际衔接不畅习作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习作内容空洞。
三、习作教学衔接实践方法1. 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衔接(1)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优秀散文、诗歌等,提高阅读素养。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书籍等。
(3)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激发阅读兴趣。
2. 关注不同年级习作教学衔接(1)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内容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写作水平。
3. 强化习作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衔接(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积累写作素材。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写作素养。
四、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时,发现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且写作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作文中的衔接词
作文中的衔接词在写作中,使用适当的衔接词可以提高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以下是一些高级的写作衔接词,它们可以帮助你在写作中更流畅的连接句子和段落:1.君不见写作文时,后面一般带上例子,而且可以连用几个“君不见”。
也可写为“君可见”,两者异曲同工,都是很好的衔接词。
2.无独有偶表示事情虽然罕见但是不止这一个。
写作文时,从一件事写到另一件相似的事时,就可以用这个词来过渡。
3.不仅如此表示递进,从一个比较浅的意思过渡到比较深的意思,就可以用“不仅如此”来过渡。
4.毋庸置疑也可写“不可否认”“必须承认”。
表示让步,要反驳某个观点时,先退一步,部分承认这个观点的合理性,再进一步反驳,此时,就可以用“毋庸置疑/不可否认/必须承认”来过渡。
5.揆诸当下意思是:结合当下的情况。
写作文时,常常需要联系现实,此时,就可以用“揆诸当下”来过渡。
6.窥斑知豹源自古代俗语“窥一斑而知全豹”,意思是通过部分症状可以了解全部状况。
写作文时,表示见微知著,透过细节可以推测整体情况,或者透过现象可以看到本质,就可以用“窥斑知豹”来过渡。
也可以写作“处隅观局”,改编自“处一隅而观全局”。
两者异曲同工。
7.探其渊薮“渊薮”有根源、根本之意。
因此,“探其渊薮”类似于“寻找源头”。
写作文时,如果是从现象切入本质,表达由表及里之意,也可以用“探其渊薮”来过渡。
8.放眼全球就是放眼世界的意思。
写作文时,我们需要扩大视野,升华境界,很多时候会从国内写到国际,此时,就可以用“放眼全球”来过渡。
9.纵观古今为了让道理更有说服力,有时候需要列举古往今来的事例,让内容更丰富,也让说理更充分。
此时,就可以用“纵观古今”来过渡。
10.总而言之表示总结的过渡词。
作文收尾的时候,用到“总而言之”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此外,文中表示某个观点的总结,也可以用这个过渡词。
11.殷鉴在前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警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12.漫溯历史也可以写为“回溯历史”“翻开史册”。
25个最精选过渡句,让你的作文衔接自然,更有文采(详细点拨)
25个最精选过渡句,让你的作文衔接自然,更有文采(详细点拨)1莎士比亚: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点拨:用于总结过去,告别往事,展望未来,迎接新生。
这是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经典句子,也被译为“以往的一切都只是个开场的引子”或“以往的只算得是序幕”。
意为发生的事,都已是过去的事,我们不管是好是坏,都不必再过多惦记,而要坦然面对,迎接未来。
类似的名言还有丰子恺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表示一种淡泊、宁静、稳重、豁达。
还有大哲学家梁漱溟的:“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
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
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当然这句话更侧重于清心寡欲。
2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点拨:此句出自孟浩然的作品《与诸子登岘山》,使用范畴很广泛。
可用在写完名人事例,引出“我辈”的志向与做法,或者关联古今,转到对现实的描写与抒情。
话说这几年的作文题,以青年修养、责任担当等主旋律居多,很多同学用这句话来过渡,或者截取部分做标题,屡试不爽。
3《春江花月夜》里的那句话让多少人感慨唏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点拨:这是张若虚的经典名句。
可用在从古代到现代,昨天到今天,从先人到今人,从前辈到吾辈。
类似的经典句子还有海明威的“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以及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4如果说久远的故事,已沉淀为静默的历史,无法再打捞与篡改,那么我们身边的就是现实,正在活生生地出现和演绎。
点拨:从历史到现实,到身边实际,到个人的实际。
5我们的思绪从历史回到现实时,我们会发现,大浪淘沙,多少英雄已经逝去,多少传奇已经沉淀,但有些情感(道理)并没有被湮没,而是由一代代人承续下来。
点拨:从历史到现实,到当今。
6我们可以一次一次去撞南墙,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失去理想。
点拨:来自一句网络名言。
做好衔接教育作文通用十篇
做好衔接教育作文通用十篇做好衔接教育作文 1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
如果家长不能理智地解决矛盾,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容易打骂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对家长甚至社会产生仇恨心理,甚至诱发违法__。
有些家长性格固执,喜欢与孩子较劲、赌气,这样也不好,可能会使孩子心胸狭隘,脾气暴躁,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自以为是。
有些家长纵容孩子,不打不骂,顺其自然发展,或者很少管孩子,这样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可能会跟别人学坏。
所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灵活善变,抓住孩子的特性,__住自己的脾气,用自己良好的人生观念来影响孩子,时刻督促孩子,促使孩子不脱离正确的轨道。
在青春期,学习也同样重要。
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从初一抓起也不晚,但最好在六年级抓起,使孩子养成保持优秀成绩的习惯,能及时督促自己,及时反省,不至于跟不上学习的步伐。
如果孩子的成绩优异,不要过分鼓励他,要给他讲明,有多少孩子的学习居他之上,竞争力有多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放纵自己,积极进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有些孩子不愿学习,成绩落在中等以后,这样的孩子希望是很渺茫的。
他们因为缺乏家长的正确指导,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得过且过,学不到知识。
如果不及时改正,长大以后多数是打苦工的,生活会很艰难。
所以,为了孩子的一生,家长应督促孩子学习,及时向班__了解情况,不让孩子落伍。
如果做不到这些,孩子也就用不着上学了,赶紧辍学,趁早做打算。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时期,家长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给孩子铺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做好衔接教育作文 2留美博士黄全愈的在__各类__上掀起轩然__,他在书中从多方面论述了__教育的长短,指出当今社会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误区。
孩子就像种子,需要好的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和护理,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家长和老师要去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吸取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包袱的地方就应该扔掉。
衔接教育征文[范文模版]
衔接教育征文[范文模版]第一篇:衔接教育征文[范文模版]衔接·蜕变取下了胸前小学的校牌,就挂上了初中的校讯通;结束了与小学的回忆,便换来了与初中的邂逅;收进了枕边的布偶,却叠起了一本本参考书。
人生的函数线从此再一次有了转折点,衔接教育应声而来,于是颤抖的手只能坚定地握住了初中的课本,迎接这一切的改变。
衔接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竞争,人生进入了一次高速,我们再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路边的风景,只能高速去奔跑,去追逐他人的脚步。
课后老师的办公室里提问的学生开始多了起来;考试结果登记时,围在课代表旁的学生多了起来;课后谈论电视的学生少了,争执问题的多了……在残酷的竞争下,人人斗志昂扬。
衔接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挫折,人生的道路不再平坦,荆棘处处,跌倒了,只能自己爬起来,一蹶不振便会被淘汰。
初中里教育难度加大,不付出汗水和努力,就无法拿到满意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里得到了诠释,仗着智商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学生,成绩只能走下坡路。
我们坚信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跟水中的浮萍一样,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我们踏实地学习每一课,在挫折面前,咬紧牙关,用坚实的脚步踏过去,去挑战自己。
考试卷上鲜红的数字、作业本上鲜红的大叉经常刺痛我们的心,即使有时信念会在逼退中变形,但我们一次又一次去改变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跨过挫折。
衔接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尝试,即使结果是失败,也会乐此不疲。
尝试着去解奥数难题,草稿上打满了数学公式,握着笔的手渐渐发白,却再也写不下一个字,捶着自己的脑袋却发现里面似乎空无一物;尝试着放弃心灵的包袱,因为它太沉重了,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但在新的同学面前却总是开不了口说出自己的心事,只好背着它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等待着所谓的“时机”;尝试着像思品书中那样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去孝敬父母,满怀信心地打开了煤气灶,可看着又焦又糊的饭菜,才发现,自己竟这样没用;尝试着和自己做一次彻底的较量,但所有的勇气往往被现实打倒,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虽知打败自己的人才是强者,也很想做强者,却总是不能战胜自己;尝试着让自己去忘却失败,让自己坚信成功是失败之母,但自己还是害怕失败,面对可能的失败仍心存恐惧……我们尝试过很多很多,即使是失败占了多数,我们知道,在尝试中,我们在衔接自己人生之间的转折处,我们在完善自己。
初高写作衔接祛蔽之必要
初高写作衔接祛蔽之必要摘要】在考虑到初高中作文衔接的基础上,教者《那张脸》为题进行高中第一次作文,意在感知学生作文的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去除学生的思维弊端提供一个契机。
第一次作文后,就暴露问题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反馈指导后,进行了同题第二次作文,效果明显。
由此,对于高一新生首要的就是要想法去除学生写作的固有套路及思维的弊端。
【关键词】祛蔽关注生活真情实感案例缘由从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衔接而言,高一上学期的作文一般而言是以记叙描写为主,随后在高一下学期逐渐转入议论说理为主。
根据以往经验将会有大量的雷同素材以及以不变应万变的写作套路出现。
不管是思维惰性,还是想呈现自己最佳的写作水平,学生会很自然地将初中娴熟于心的某些素材用出来,甚至将以往写过的作文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写出来。
出于此考虑,有必要借助一些作文教学来祛蔽,来改变其自知或不自知的某些写作套路和思维陋习,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更开阔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发现自我,去审视世界.于是我选择了《那张脸》作为高中首次写作的题目,该题目不存审题障碍,但估计会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撞“脸”,那张脸集中于家人、同学、老师之类的;二是脸面模糊,不可辨识区分。
案例呈现为了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构思,也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写作的真实水平,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里,我分别给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写。
我则以观察员的身份在讲台上观察。
当听到要写作文,两个班的学生们很自然流露出不乐意的神态,但当我说出作文题,学生们又不经意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似乎有些小确幸的感觉。
除了三四位同学,其它同学都在一节课多点时间完成作文。
接下来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对作文进行了逐篇批改以及分析整理。
值得肯定的是,学生的语言大都比较流畅,结构比较完整,能考虑首尾呼应,能围绕那张脸展开多个故事或故事多阶段的叙述,并有意识进行情感的渲染。
但存在的问题也印证了我之前的预估。
他们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选材极为集中,严重“撞脸”,大都是写熟悉人的脸,尤其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为多,也有一部分写同学老师,只有极少数写到其他人的脸陌生人的脸。
衔接有致连贯有韵
衔接有致连贯有韵作者:舒曼来源:《快乐作文·7-9年级》 2018年第12期辽宁舒曼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仅要做到主题鲜明、文从字顺,还要做到结构严谨、衔接连贯。
那么,怎样衔接上下文,使之连贯流畅呢?这就需要用过渡语言来连接。
过渡,就像桥梁一样连接两个部分,将层与层或段与段的意思有机地衔接起来。
一般来说,过渡的形式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小标题过渡四种。
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写法,但作用是一致,即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又能达到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
写作时,怎样进行过渡呢?1.词语过渡法。
这种方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即运用恰当的过渡词将上下文衔接起来。
常见的过渡词有:一是连词,如“虽然……但是”等;二是副词,如不过、于是、然而、固然、既然等;三是方位词,如以上、以下、此外等;四是序数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
有时还用短语过渡,如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等。
不同的过渡词,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需要对号入坐。
通常情况下,时间转换要用时间词,地点转换要用方位词,表示意思转折的要用“虽然……但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要用“因为……所以”,表示结论的要用“由此可见”等,表示总结的用“综上所述”等。
2018年盐城卷要求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一个地方走过,达到另一个地方,这是地点转换,可以用方位词过渡。
以拙政园为例,以游踪为线索,记叙游览的过程,突出苏州园林之美。
比如:“告别了微观楼,我们走进了玉兰堂……”前文介绍微观楼,后文写玉兰堂,二者之间需要过渡。
2.句子过渡法。
有时候,要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过渡,或用两个句子过渡。
句子过渡,常借助“因为……所以”等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来过渡。
如果过渡句在一段之首,则起承上的作用;如果过渡句在一段之末,则起启下的作用。
2018年南充卷要求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选材时,考生可以围绕亲情来写,比如妈妈陪读,比如爸爸陪比赛,比如爷爷陪散步……以“陪读”为例,可以记叙学琴和上奥数课两件事,由于地点变换,上下文衔接时就要过渡一下。
话题作文的衔接与过渡
话题作文的衔接与过渡——段与段之间(一)把不同的段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篇章,段落之间语意要连贯。
要做到语意连贯,可以使用一些衔接或过渡的方法。
衔接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联系比较紧密的段与段之间,使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
主要有意合和关联两种。
意合,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靠一定的语义关系自然组合。
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前两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得到。
前一段写马克思的去世,后一段写他去世所造成的损失,两段语意自然衔接,用的就是意合。
关联,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衔接起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联方式: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连接。
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每写一段包身工的生活,开头先交代时间:“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四点半之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
这样,时间线索时隐时现,思路十分清晰。
此外,在分析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时,还用表示顺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衔接得非常好。
这样的衔接在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规章类应用文或科技论文中用得比较多。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顺接(如于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关联词语来连接。
例如鲁迅的《祝福》,前两段写回到鲁镇的情形,段尾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第三段紧跟着说:“况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这是用“况且”表示两段的递进关系。
又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衔接”,让作文之“痛”远离
写作之“美”,学生梦寐求之。
但问题是,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对此怦然心动,摩拳擦掌,课后脑子空白、茫然无措。
“美”之梦飘忽,不可触及。
何哉,思想和理论脱节也。
如何避免此情况,笔者以为不妨来个多面“衔接”教学,让学生“体验”,延伸“写作课堂”。
所谓“衔接”,就是将作文与语文教学的多个版块打通,从小处入手,面面贯连,让学生感到处处有作文,时时获启发。
古语云: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有触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为人之道也。
“度”以两相“衔接”为前提,而作文与为人相似,“衔接”——获灵感——触发感情。
卡西尔说:“创作艺术作品,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
”是的,真正有情感的催生,文词则自成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但如果说行文过程中情感的表达力量很重要,那情感的培养过程则更重要,而情感的培养又离不了“衔接”教学,现就结合作文与阅读教学“衔接”实践,略谈一二。
一、“衔接”构思,体会其严密而巧妙的特点,让作文“美”在深度
古人云: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
在考场上,不少学生最后留给作文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作文时手忙脚乱,仓促拼凑成文,根本无暇构思。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在平时就得将作文的“行头”放在心间,在真正考试时,就能气定神闲。
要备这“行头”,就得多阅读,阅读中与作品的构思相“衔接”。
以李梅的《取景器里的人》为例,文章构思巧妙,以摄影为由,将全文连缀,并且通过三个画面,展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结尾水到渠成地点出“伸出手来,绘一条路,将让我们人类的一些动作拥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发出关注、同情、帮助弱势群体将会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消除隔阂、歧视和对立、促进社会和谐、提升自身的心灵境界的呼告。
文章有现实意义。
这样的文章,不仅结构能与“作文”相连,而且思想也放到社会层面思考。
作家的文章一般都蕴含着其对历史、时代、国家、自然、社会、自我等独到的思考。
所以,如能坚持与文章构思“衔接”,体会为文妙处,就能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而作文也会不自觉地有深度,可以避免了低幼化倾向。
二、“衔接”文段,获取亮点,突破“求同思维”,让作文“美”在“异域”风光
在紧张的考场上,学生的写作思路如果无法一下子打开,就会出现选材、构思上的撞车,这样,容易让阅卷老师出现审美疲劳,作文也就只能得到一个平平淡淡的结局。
而为何“撞车”?因为出现了“求同思维”。
所谓“求同思维”,是一种被人为地同化了的﹑定向的﹑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最省力的思维方式。
它
极大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容易导致习惯性和惰性(陈世民《写作》)。
日本创造学专家恩田彰指出:“教师在开发自己的创造中,也就会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找到培养它的方法。
”(陆祖昆译《创造心理学》)笔者以为培养方法其一,就是要与名家文段“衔接”,而后突破“求同思维”进行再创造。
如果有意识地与名家文段“衔接”,学生就会在人物性格的表现上,在题材的选择上,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不自觉地突破,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以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阅读选读》中的刘鸿伏《我的父亲》选段为例,进行与作文的衔接。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中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作者通过“赤脚”、“披蓑戴笠”、“斧头”、“青篙”、“红薯酒”等独特的意象,将一个生活艰辛、勤劳、质朴的父亲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又通过“大雪”、“清寒”、“莽阔”、“风雨阵阵”等环境的渲染,突出了父亲的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特点。
文段不仅高度概括,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形象,同时,连用五个排比句,显示了整齐之美。
“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选材的过程中,每个人物也是各有特色。
通过“衔接”,学生可以感知到,要显示出作文的独特之“美”,就要选择不同特色的,能突出人物特性的细节去描述,同时选用特定的句式,这样整个人物形象就会鲜明突出。
下面是学生的文字:
【甲】在地平线上刚吐出一丝光亮时,在风雨如幕的凄迷朦胧中,在岁岁月月依旧清冷的月色包围中,在风尘吹过拂乱那已泛银丝的头发时,在茫茫雪地里顶着寒风寻找青菜时,在乌黑的灶台旁忍着呛人的熏烟时,在锄头一起一落有规律的颤动中,我看到了她的身影,看到了——一个微驼但永远坚硬的身影,一个一生奋斗耕耘在土里的身影,一个会令人见了为之潸然泪下的身影,一个我今生今世刻骨铭心的身影。
(刻画了一个生活艰辛、勤劳、坚强的奶奶形象)
【乙】在暮钟敲响倦鸟归巢我一个人却仍在街上游荡之后,在星月满天,那盏一直迎接我回家的灯不再闪亮了之后,在亮了满屋的灯却只有我一人的影子晃荡之后,在寂寞如黑暗中的小兽噬咬内心而辗转难眠之后,思念带着你熟悉的味道,如潮水一起涌来。
(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孤独”的我)
学生们通过训练后,都觉得写文章如果以认真留意观察生活为前提,如果善于从区别于他人的“异域”中找风光,再考虑合适表达的手法和技巧,“美”文就会
“飞奔”而来。
这样就“衔接”出了内容的拓展及表现手法运用,让学生大有收获。
三、“衔接”文体特征,活化理论知识,让作文“美”在灵动中
文章是思维的果实。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问起文体特征或者文体要素时,学生可以脱口而出,而真正在写作的时候,文体的特征和要素在其脑海中早已遁走。
为何?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使他们似乎成了“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而教师在讲评文章时,将“文体特征”与“作文”相衔接,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让学生进行“反推法”,用他人的实践法来印证自己的作文理论知识。
因为,所选的阅读文章,体现了作者在选材定题时的观察和直觉力、在炼意构思时的推断力和想象力、在谋篇布局时的结构力和表达力……现以2010年高考安徽卷小说《碑》为例: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艳阳高照。
路两边的一些大树,……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踞守一方。
春阳更暖,鸟雀啾啾。
那又是个好天,响晴。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天气很晴朗,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
读完此小说,学生连呼“看不懂”,看不懂,如何来做题?如果提示学生以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作为理解的突破口,文章容易读懂了。
再读全文,理中心。
学生豁然开朗,文章通过写罗永才丧妻——沉溺痛苦——为妻洗碑——从痛苦中勇敢地走出来的故事,蕴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文章的魅力在于“景物”的烘托和渲染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是解读全文的一个重要抓手。
反观学生的自我写作,要素丢三落四,如何成就“美文”?学生自觉有道理,这时,我顺手将一学生文章《舞台》发给同学,让他们一起成就“美文”,学生一眼看穿,人物塑造过关,但缺少景色描写。
原文经同学的润色加工,果然亮了起来。
修改文段如:
午后的艳阳是功率最大的灯光,远处一排排高耸入云的水杉俨然一个个摄影师,浅浅流淌的河流叮咚作响,麻雀啁啾和出从远古一直传来的古韵。
浑厚的大地跟着微笑,它是最忠实的听众,刘老根三十年的歌声都钻到它肚里去哩。
末尾:那凋了叶子的常春藤仿佛是岁月的皱纹,在到处乱爬,枯枝败叶落满田头。
偶尔有一两只麻雀停在这儿,静静地,犹如一个孤单的文字。
这舞台是旧了,没有了人影,没有了秩序,只有凌乱。
野草在那边恣意地扭动腰肢……
每每演出完,刘老根都会颇感失落。
是的,现在的舞台音响高级了几分,震得人心脏乱跳;灯光炫目了几分,晃得人睁不开眼;乐器高档了几分,歌声更为悠扬,但怎么,没了山里花儿的芬芳,泥土的味道,没了田里天空的开阔,土地的厚实……台下的黑发,变成了黄毛红毛,甚至台下那爽朗的欢呼声也可以被发出森森绿光的荧光棒替代……腰包是鼓了,但是却再也没有体会到那种在那个唱了三十年的舞台上唱歌的感觉,刘老根心里老纳闷:为什么舞台变了,人也就变了呢?
作文与“文体特征”相“衔接”后,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文章写作并且在自我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融入自身的深切体会,要素明了,选材独特,手法多样,这样,“美文”何愁不来呢?
作文,综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述能力。
如果我们平时能认真将其与各部分教学智慧“衔接”,让学生“体验”,相信作文将不再是学生心中畏惧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