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800字

合集下载

中庸读后感12篇

中庸读后感12篇

中庸读后感12篇中庸读后感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笔之于书。

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

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庸读后感2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中庸读后感议论文800字5篇

中庸读后感议论文800字5篇

中庸读后感议论文800字5篇中庸读后感议论文800字(精选篇1)对于环境的理解是随着时间而逐步改变的。

有段流传很广的名言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周围的环境,就要想办法努力改变它;如果不能够改变环境,那就努力去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就想办法再换个环境试试。

树挪死,人挪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如果换个环境仍然没有办法适应呢?照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最后会得出一个什么结果。

虽然有点哲学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东西把牛角尖钻透了之后,反而知道该如何轻松面对了。

就象经历过的人,无所畏惧。

但这种无所畏惧和无知者无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

后者是初级阶段,前者提升的层次更高,视野更开阔。

中国人讲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

老祖宗几千年的东西,毕竟对后世有所启迪。

以前对于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狭隘,总以为是抹杀个性之事,这其实是不懂得如何通过中庸求同存异,扬长避短。

中庸之道,个人的理解,更多的是为了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台,哪怕对方与你的差异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从个人爱好,或者是某些不为人道的小秘密找到话题。

更多的时候持有中庸这样一种态度,可以急事缓办,可以将不好办的事情改变过来,扭转局势。

以退为进,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在战场上,一个人在没有学会如何进攻敌人之前,先学会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的股神说得非常有体会:投资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保存原有资本,第一条如此,第二条、第三条同样如此。

什么样的光芒最长久?不是突然一现的流星之光,只有恒星那并不太强的光,夜夜可见,永远在天空中闪亮。

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实了,最为稳妥。

中庸并不是放弃自己的立场,虽然许多时候中庸意味着保持中立,但中庸绝不等于平庸。

怕就怕,过于聪明,起点不高,看得不远,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为是最误事。

因此才会有“难得糊涂”这样精妙的语言。

中庸是一种处世态度,它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标。

因此,学会中庸,给自己更广阔的天地,中庸与雄心壮志并不矛盾。

《中庸》读后感(精选8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8篇)

《中庸》读后感8篇《中庸》读后感范文参考【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

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

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

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

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须要谨慎思索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中庸之道读后感篇1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实惠,人家不实惠,埋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埋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埋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埋怨的最大缘由,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那么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缘由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缘由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那么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那么无怨。

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

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那么怨气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

君子无愿,故自由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

埋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需“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缘由,然后再接再励。

所以孔子说:射有好像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缘由,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

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必须要中正,也就是必须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相识自己的缺乏,然后弥补缺乏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之道读后感篇2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立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中庸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读后感9篇

中庸读后感9篇

中庸读后感9篇中庸读后感。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从其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仔细阅读和品尝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仆人公所感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领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

以下内容“中庸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整理的,欢迎阅读,盼望你能够喜爱并共享!中庸读后感篇1《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是子思所作。

他把儒家道德观念中的“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

南宋朱熹把《中庸》和《高校》,《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对古代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什么是《中庸》?平常折中之意,亦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

儒家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强调忠恕之道,认为这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

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乎“中庸之道”。

在好,坏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

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做越位非分之事。

身居上位不傲慢,身居下位不背叛。

端正自己,勿责别人,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中庸》之道了。

要实行《中庸》之道,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和通过后天的学习。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不过《中庸》的一些言论,积淀了古代统治者处理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关系的政治阅历,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有较为深化的论述,这对于我们今日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极大的启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不行忽视的借鉴作用。

中庸读后感篇2《高校中庸》还教育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由于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老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假如心态过急,难免会实行简洁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肯定程度上不行避开地要损害同学的学习制造性;而假如老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同学出错的缘由,关心同学找到出错的根源,老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作者现学术届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其表达的内涵是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达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达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是修养人性,其中关联了学习的方式,做人的规范和〝三达德〞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庸读后感1站在教师的角度,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书上说, 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 ,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习生活中自觉受益良多,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学习中,生活中,必将铭记此道,激励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 道. 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 和你在一起 ,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让学生走上智慧人生.中庸读后感2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中庸读后感3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庸读后感4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中庸读后感5《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中庸的读后感800字。

《中庸》读后感四篇

《中庸》读后感四篇

《中庸》读后感四篇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中庸》读后感5篇

《中庸》读后感5篇

《中庸》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庸》读后感5篇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领悟和体验,阅读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考角度,对读后感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庸》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中庸》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的哲学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与精妙的文辞而著称,对于人生的探讨和修行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中庸》后,我不禁感慨万分,心生敬佩之情。

《中庸》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打动了我,它讲述了一个人若能保持中庸之道,就能够达到人生的和谐与完美。

中庸即是均衡、平和的道德准则,它强调人要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要保持一种恰到好处、中庸适度的状态。

而在人生的众多抉择中,如何在善恶、得失、利害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恰恰是这种中庸之道的体现。

只有凭借着这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各种困境和挑战,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明智。

因此,通过读《中庸》使我认识到了追求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中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使我深感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提倡人要守正,追求德行和道德修养的完美。

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方面做到自己身体力行,并且能够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而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中庸之道认为,只有人人都能够追求中庸之道,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通过读《中庸》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在《中庸》中我也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璀璨之处。

《中庸》以其简练而又精妙的文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的思想和智慧通过文字得到了精准的表达。

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读起来让人颇有启发和思考的余地。

这也使我更加深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拥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启迪,值得我们去深入地学习和探索。

总之,读完《中庸》使我对中庸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深入理解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和深远。

《中庸》中的思想和智慧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处理人生的问题和困惑,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庸》的读后感

《中庸》的读后感

《中庸》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作者孔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人留下了这部充满智慧和教诲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它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学的魅力产生了无尽的敬畏之情。

《中庸》以其简练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和感悟,以及对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感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承,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同时,《中庸》还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他们强调文化要真实、自然、优美,要有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感悟,让我深感敬意。

此外,《中庸》还让我对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他们用文学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表达了对人性的关爱和期望。

这种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

《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读书心得《中庸》读书心得《中庸》读书心得1《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

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__。

《中庸》读书心得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为人处事应该多替他人考虑,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做__,而不能一味指责他人的不是。

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__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职场中人与人相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全都是尔虞我诈、欺上瞒下,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真诚相处的。

同事之间产生了矛盾,不要针锋相对、一味地去挑对方的`毛病,那样只会伤害同事之间的感情,无利于职场和睦。

首先应该检讨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是否对对方产生了伤害,站在他的立场上审视自己。

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中庸》读书心得3余潜心研究《易经》和《道德经》之后,再读《中庸》,忽然感到有种居高临下之感,感叹老祖宗的伟大,深深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所折服。

中庸读后感大学生800字5篇

中庸读后感大学生800字5篇

中庸读后感大学生800字5篇中庸读后感大学生800字(精选篇1)《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

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中庸读后感篇1《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大学中庸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去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理解起来,就是有口说不清,全书都是这样的,不过,碰到比较熟悉的几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还有“君子慎独”,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拿起来,读不懂,放下,再拿起来······后来,我就突然想明白了,直接看译文,好歹能够明白了。

原来,《大学》是期望透过教育的力量,追求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中庸》欲使国家走向和谐之路。

国家是谁的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公民爱国,肯定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公民要敬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是为了国家的运转,公民要诚信,诚实守信,不欺诈,讲信用,公民要友善,只有公民友善相处,才有国家的和谐盛世。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全中国的公民的目标放在了一起。

没有矛盾,没有欺骗,也就没有了自私自利之心,没有了个人的贪图享受。

中庸国学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国学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国学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中庸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1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学校下发了阅读小册子,我借此机会认真对《中庸》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中庸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2《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中庸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3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中庸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读《中庸》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在学习中的道理,很多名人都是自学成才,如王冕等,在如今这人教育资源如此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学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庸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5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家里小孩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叫家长买四书五经给孩子读.最近几年,到处讲国学?国学是什么?于是,在最近三年,购买了四书,《大学》.《论语》先后购买了3个版本,《中庸》记忆中购买了至少5次,先后阅读了不下10次,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触动我的心灵.前天,在机场又购买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认真的进行了阅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中庸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校中庸读后感800字,盼望能给大家带来关心。

高校中庸读后感800字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如今又组织学习了《高校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是《高校》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高校的宗旨。

看完这部分,使我懂得学习和工作都要有清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平稳,去思索自己所讨论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

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特别重要,在开庭之前要仔细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预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阅历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实行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

这就需要法官有清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平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公平宽容的心态留意观看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准时精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准时化解纠葛。

相反假如内心急躁,就很难去仔细全面的思索案件。

读《高校》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正裁判,没有偏私。

在详细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正地爱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5篇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5篇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 ,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2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3《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读《中庸》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在学习中的道理,很多名人都是自学成才,如王冕等,在如今这人教育资源如此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学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5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家里小孩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叫家长买四书五经给孩子读.最近几年,到处讲国学?国学是什么?于是,在最近三年,购买了四书,《大学》.《论语》先后购买了3个版本,《中庸》记忆中购买了至少5次,先后阅读了不下10次,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触动我的心灵.前天,在机场又购买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认真的进行了阅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中和”之道,认为人的情感、欲望等都应该保持适度,不要过于偏激。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极端,要么是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要么是过度压抑自己的情感。

这种极端的态度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

而“中庸之道”则告诉我们要保持适度,既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压抑,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

其次,我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中庸》中提到:“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如果我们只是空谈理论而不去实践,那么我们永远无法真正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最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中庸》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才能影响到整个社会。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中庸》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处
事,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一词,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中庸》强调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它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善良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庸》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我相信,这些思想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经典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经典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经典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经典读后感800字【篇1】余潜心研究《易经》和《道德经》之后,再读《中庸》,忽然感到有种居高临下之感,感叹老祖宗的伟大,深深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所折服。

中庸决不是平庸,这也是缺乏国学教育的世人对中庸的误解。

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历代大儒对中庸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个人感到还是从孔子的言语来解读,较为中肯,也符合中庸之道。

中,就是整体全局观念,避免走极端;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无过无不及,可谓之中。

内外平衡、进退自如、刚柔并济、张弛有道,可谓之中。

中,就是追求合理化,追求恰到何处。

庸,乃是持之以恒之意。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就是一辈子做好事。

苏轼苏轼《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笔者曾立志并养成好的习惯,但并没有坚持下去。

这也是余之所以是平常人的缘故吧。

余作为一个平常人,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恰恰是符合中庸思想的,只是修心的火候欠缺,没有达到"中和"的境界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做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

这也是易经思想的集中体现。

读中庸,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读出了人际关系之中的微妙之处,读出了历史兴衰变迁之道,读出了宇宙万事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庸之道,无处无时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余在慎独反思之时,常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发扬光大而扼腕叹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庸读后感1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者,平常也。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

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

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

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

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

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

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

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

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

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

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

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

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

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

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

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

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

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

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

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

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

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

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

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庸读后感2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中庸读后感3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

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

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

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

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中庸读后感4《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后感5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则无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