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而不是恨

合集下载

代替惩罚的方法

代替惩罚的方法

代替惩罚的方法
惩罚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影响孩子的反思。

当你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换句话说,惩罚孩子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很重要的。

一下是几个代替惩罚的技巧:
1、明确表达强烈不同的立场
“我的新锯被扔在外面,被雨淋得生锈了,我很生气。


2、表明你的期望
“我希望我的工具借走以后,能完好无损的归还。


3、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现在需要用钢丝球使劲把上面的修蹭掉。


4、提供选择
“你要么把我工具及时归还,要么以后再也不能借。

你来决定。


5、采取行动
孩子:爸爸,你的工具箱锁上了!
爸爸:没错,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哪儿,还能在哪儿找到。

6、解决问题
“我们来想个办法,既能让你继续使用,又能让我用的时候可以找到。


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写下来或说出来。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能接受,哪些要付出行动。

取代惩罚的七个小技巧

取代惩罚的七个小技巧

取代惩罚的七个小技巧
1. 引导注意力:注意力引导是指引导孩子关注正确的行为,并从中获得积极反馈。

当孩子表现好时,可以用称赞、鼓励、肯定的语言来引导他们的关注力,认可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2. 设置目标:设定目标可以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任务,规划好未来的行动方案。

同时,目标的设定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3. 提供选择:提供两个或者以上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同时也可以减少孩子因为被强制做某件事而产生的反感。

4. 建立规则和奖励:建立制定的规则,并在符合规则的情况下给予孩子奖励,可以让孩子明确该做什么和该怎样做。

5. 合理的讲解和沟通:通过讲解和沟通,让孩子了解相应的道理和规则,让他们自己决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6.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与他们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7. 建立正面的关系:积极地与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积极关系,可以
增强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和情感力量,让他们愿意遵守规则和做好自己的事情。

教育加法法则

教育加法法则

教育加法法则:惩罚+规则=恨,爱+规则=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常常会让孩子萌生出对于家长的恨,而忽略了错误的本身。

父母需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并用正确的方法教会孩子规则。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

除了惩罚,我们还能怎么做?

除了惩罚,我们还能怎么做?

除了惩罚,我们还能怎么做?导语: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非规则。

怎样找到替代惩罚的方法?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告诉你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和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导语: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非规则。

怎样找到替代惩罚的方法?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告诉你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和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代替惩罚的七个教育孩子的技巧

代替惩罚的七个教育孩子的技巧

代替惩罚的七个教育孩子的技巧惩罚孩子的坏处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代替惩罚孩子的七个技巧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代替惩罚的方法

代替惩罚的方法

代替惩罚的方法⊙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

⊙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当孩子屡教不改时,家长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惩罚剥夺了孩子对错识的内心反思在我们使用新的技巧和孩子沟通时,有没有发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控制自己,不要回到老路上去。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挖苦、说教、警告、谩骂、威胁的词语已经植入我们的语言当中,因为,我们从小耳濡目染。

放弃我们熟悉的东西,并不容易。

一些家长经常告诉我们,即使参加了这样的培训,他们仍然在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和孩子说话。

这让他们很沮丧。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事实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进步,它是改变的开始。

也有很多次,当我说他们做“对”的事情的时候,好像并不管用。

他们不当回事儿,甚至反抗我。

这时候,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

问题1:是什么触发家长惩罚他们的孩子? 情景I 情景Ⅱ 问题2:你认为受罚的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情景I 情景Ⅱ 究竟惩罚还是不惩罚?惩罚会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议、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然而,他们仍然担心: “如果我放弃惩罚,岂不是让孩子来掌控一切了?” “我担心没了管教他的最后一招,让我对他无能为力。

”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也问过吉诺特博士:“为什么会认为惩罚一个不听管教的孩子是应该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让他们承受行为的自然后果?” 他回答说,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我接着问:“如果孩子继续违抗你,这时候,可以惩罚吗?” 吉诺特博士说,问题在于,惩罚并不起作用。

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教育孩子-代替惩罚的几个小技巧

如何教育孩子-代替惩罚的几个小技巧

如何教育孩子-代替惩罚的几个小技巧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的时间或者追加他的痛苦。

承担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

1、惩罚和承担自然后果有什么不同?只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达方式吗?一位父亲和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惩罚和承担自然后果的区别:儿子向我借毛衣搭配他的牛仔裤,我说:“可以借给你,但要好好爱护。

”一周以后,我在他房间里一堆脏衣服的下面发现了我的毛衣。

毛衣后面蹭的都是粉笔末,前面也溅上了肉酱。

我气疯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如果他当时在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他,取消周日和我一起看棒球比赛,把票给别人。

等他回到家的时候,我已经平静了一些,但还是很生他的气。

他向我道歉。

一周后,他又来找我借。

我说:“不行!”没有说教,没有长篇大论,他自己知道为什么。

一个月后,他又来向我借T恤血衫,参加学校的校外活动。

我告诉他:“我需要一份书面保证,保证我的T恤衫归还时完好无损。

”晚上,我收到了纸条,上面写着:如果你借给我T恤衫,我会想尽办法让它保持干净。

我不往黑板上靠。

我不把圆珠笔放在口袋里。

吃饭的时候,我用餐巾纸遮住。

这张纸条让我很满意。

我认为,如果他肯花时间写下来,那就应该也能做得到。

T恤衫第二天晚上就还给我了,干干净净地用衣架挂着。

这就是一个承担自然后果的事例。

其中一个自然后果是:借别人的东西损坏了,物主会生气;另一个自然后果是:物主不愿意再借给你任何东西了。

还有一种可能:物主改主意,可以借给你,但是需要你作出承诺,保证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物主不必对你采取什么行动,他的真实反应比起“为了你好”的惩罚方式,更容易让人从中吸取教训。

2、暑假里,儿子的表弟住在我家,两个孩子玩得很热闹。

一天,我发现沙发上有一堆桔子皮。

当我问他们“谁干的”的时候,他们都互相指对方。

我该不该找出是谁干的,然后惩罚他? 当家长问“谁干的”的时候,孩子通常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我”,家长就会觉得“一定有人撒谎”。

中国父母七大通病

中国父母七大通病

中国父母七大通病其实很多时候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表达方式却不恰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七大“狠招”爱的名义毁孩子。

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

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

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

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又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

再不然就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5、预言孩子没出息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七大方法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七大方法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七大方法教育孩子规则意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律、积极、负责任地行为。

下面是七种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1.建立清晰的家庭规则建立清晰的家庭规则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基础。

家长应该和孩子明确约定家庭规则,例如起床时间、作业时间、用餐时间等,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规则应该简洁明了,不要太复杂,以便孩子能够理解和记忆。

2.明确规则的原因和意义孩子需要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听从家长的安排。

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规则的原因,例如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健康,完成作业有助于学习进步等。

通过让孩子了解规则的背后意义,能够增加他们遵守规则的动力。

3.给予孩子合理的自主权适当地给予孩子自主权可以培养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一些规则,如如何分配家务劳动、制定周末活动安排等,从而增加孩子的参与感。

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在规则的框架内进行选择,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

4.积极强化和奖励合规行为孩子从小就应该被教育积极遵守规则。

当孩子遵守规则时,家长可以及时给予积极的奖励和反馈,如表扬、鼓励等。

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合规行为是受到认可和赞赏的。

5.建立适当的惩罚机制当孩子违反规定时,家长应该合理使用惩罚机制。

首先要和孩子进行明确的沟通和解释,让他们了解违反规则的后果。

惩罚应该合理,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宽容。

家长可以想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特点的惩罚方式,例如限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减少外出活动的机会等。

6.树立家庭模范行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并遵守家庭规则,做出良好的榜样。

在孩子违反规定时,家长也要自觉检讨自己是否存在不良行为的影响。

7.与孩子进行实践操作和反思孩子在行动中学习规则更为有效。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并要求他们按照规定的步骤去完成。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在现实中不难看到,越是不自信的父母越是倾向于采取各种手段管控孩子,孩子越是不服管。

而真正把握了家庭教育真谛的人并没有对孩子太多的束缚和奢望,孩子反而与父母关系融洽,成长得很好。

那么究竟具体该怎么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到孩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

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4、提供选择。

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而不是恨

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而不是恨




案例2: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妈妈可以讲两个故 事给你听,但是如果现在看电视,洗澡后就没时间讲故事了。 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 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 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 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 盖起来,放在桌上!”
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 感受到规则是爱而不是恨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 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 的是恨,而不是规则。一些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 参考。
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 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 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 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 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 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 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 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 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 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 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 扰别人购物!”

代替惩罚的方法读后感

代替惩罚的方法读后感

代替惩罚的方法读后感一、对惩罚的新认知。

1.1 传统观念里,惩罚似乎是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速效药”。

很多家长和老师觉得,孩子犯错了,给他点颜色看看,他就不敢再犯了。

比如说孩子调皮捣蛋了,就罚站或者不许看电视。

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深刻认识到惩罚往往治标不治本,还可能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就像“按下葫芦浮起瓢”,看似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可能引发更多隐藏的问题。

1.2 惩罚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敢说实话,就像“惊弓之鸟”一样。

本来孩子犯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可以引导他认识错误、学会正确的做法,但是一惩罚,孩子的注意力就全放在害怕上了,根本无心去思考自己到底错在哪了。

二、代替惩罚的妙法。

2.1 书中提到的积极暂停就很有意思。

这就好比给孩子和家长一个情绪的“避风港”。

当孩子或者家长情绪激动的时候,先去一个特定的地方冷静一下。

这不是逃避问题,而是让自己的情绪先稳定下来。

就像开车遇到红灯一样,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比如说孩子因为没买到心爱的玩具而哭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一个安静的角落,等双方都平静了,再去讨论这个事情。

2.2 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个好方法。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能理解我们为什么生气,其实不然。

我们得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告诉孩子。

例如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不要直接吼孩子或者惩罚他,而是告诉他“你这样做,妈妈很心疼这面干净的墙,而且妈妈打扫起来会很辛苦”。

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了。

2.3 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也是书中倡导的。

这就像是给孩子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

让孩子自己思考怎么弥补错误或者避免再次犯错。

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清理,然后讨论怎么放花瓶才不容易被打碎。

三、对教育的深远影响。

3.1 采用代替惩罚的方法,能让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不再是“猫鼠关系”,而是像朋友一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就会更愿意打开心扉,接受教育。

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而不是恨

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而不是恨

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而不是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到孩子的不听话、顽皮、违反规则等问题,这时候很多家长会选择惩罚来教育孩子。

然而,惩罚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候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些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恨。

1.情感沟通情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技巧。

当孩子犯错或者违反规则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温和的语气和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同时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引起怎样的后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支持。

2.积极引导当孩子犯错或者违反规则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比如,给孩子讲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孩子明白规则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

同时,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教导孩子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处理犯错的后果等。

3.正面激励正面激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技巧。

当孩子表现良好,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给予赞扬和奖励,让孩子懂得好的行为会得到认可和奖励。

通过正面激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则和行为端正。

4.示范榜样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坚守原则和规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不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5.合理引导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面临挑战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

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控能力。

6.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特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尊重。

通过尊重孩子的个性,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则和积极发展自己。

对孩子代替惩罚的方法读后感

对孩子代替惩罚的方法读后感

对孩子代替惩罚的方法读后感一、对代替惩罚的理解。

1.1 惩罚在育儿中的问题。

在育儿过程中,惩罚孩子是很多家长常用的手段。

但这往往不是个好办法,就像“杀鸡取卵”,只图一时之快,却可能给孩子带来长久的伤害。

惩罚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怨恨的情绪,而不是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家长一顿打骂,孩子可能只记得被打的疼,而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在屋里乱跑。

1.2 代替惩罚的积极意义。

代替惩罚的方法就很不一样啦。

它像是一股“春风化雨”的力量,温和地引导孩子。

这种方法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让他们在没有恐惧的氛围里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哪里不对。

比如同样是孩子打碎花瓶,家长要是说“花瓶碎了很可惜呢,我们以后在屋里要小心一点哦”,孩子就更容易接受,会知道自己的莽撞造成了不好的结果,下次就会注意。

二、代替惩罚的具体做法。

2.1 表达感受。

家长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

比如说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家长可以说“宝贝,看到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妈妈心里很不舒服,咱们一起把玩具收拾好好不好呀”。

这样的表达比直接惩罚孩子不许玩玩具要强得多。

孩子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也会有参与感,而不是觉得被命令。

2.2 明确规则。

家里得有明确的规则,不过这个规则不是用来惩罚孩子的。

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大家都得遵守。

比如规定看电视只能看半小时,时间一到,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宝贝,咱们说好的半小时电视时间到了哦”,而不是等孩子多看了一会儿就罚他几天不许看电视。

2.3 提供选择。

给孩子提供选择也是个好办法。

例如孩子不想吃饭,家长不要强迫,可以说“宝宝,你是想现在吃一口饭呢,还是过五分钟再吃呀”。

这就给了孩子自主权,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同时也能达到让孩子吃饭的目的。

三、代替惩罚的长期影响。

3.1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从长远来看,用代替惩罚的方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会觉得家长是讲道理的,是爱自己的,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尊重和爱的种子,收获的就是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惩罚之外,我们还能怎么做?

惩罚之外,我们还能怎么做?

惩罚之外,我们还能怎么做?导语: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非规则。

怎样找到替代惩罚的方法?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告诉你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和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家长妙招除了惩罚,我们还能怎么做?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家长妙招除了惩罚,我们还能怎么做?

除了惩罚,我们还能怎么做?漂市一中钱少锋导语: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非规则。

怎样找到替代惩罚的方法?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告诉你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和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而不是

1.积极引导和激励
代替惩罚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积极引导和激励孩子。

通过给予孩子肯定
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心。

当他们遵守规则和完成任务时,及
时给予奖励和赞赏。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合作是被欣赏和
认可的,进而培养他们内在的动力和责任感。

2.合理设置规则和期望
为了让孩子理解规则和期望的重要性,父母需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家规,并确保规则是合理和公平的。

规则应该清晰明确,不过多也不过少。

确保
孩子能够理解规则的内容和原因,并与他们讨论规则的实施和后果。

这样
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良好沟通和倾听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是关键。

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
和开放的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
父母应倾听他们的解释和理由,并通过理性的对话和解释,帮助他们认识
到错误的后果和改正的必要性。

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度。

4.提供替代行为选择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不按规则行事时,父母可以提供替代行为选择。

例如,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可以教导他们采取冷静的方式表达情绪,如通
过言语或写日记等来宣泄情绪。

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和寻找更合
适的表达方式,而不是采取不良行为。

5.设置限制和界限
尽管不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来执行,但适度的限制和界限对孩子的成长
和发展仍然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教导孩子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和什么是
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当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父母需要设定边界,让孩子
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去改正和学习。

6.培养责任感和自主性
通过给孩子一些家务事和任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父母可
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分配适合的任务,如整理房间、收拾桌子等。


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能力,提升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同
时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对规则的尊重。

7.正面引导和建设性反馈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需要以正面的方式引导和纠正他们的行为。


母可以通过问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并一起思
考如何改正。

在孩子改正错误行为后,父母要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和认可,
让他们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喜悦。

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和遵守规则,同时也减少对惩罚的依赖。

总结:
这七个代替惩罚的教育技巧旨在通过积极引导、激励和建设性沟通,
让孩子感受到规则是一种爱而不是恨的体现。

通过设置合理的规则和期望,提供替代行为选择,培养责任感和自主性,以及提供正面引导和建设性反馈,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他们的积极成长和
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