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导语: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
合理的提问,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一、问题的选择是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的问题可以由老师确定,也可以由学生选择,还可以由师生共同确定。
它必须有价值,不仅内容简洁,还具有综合性强、思考量大的特点;它必须难易程度适度,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
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能够引发全局的。
有一位美国小学教师在自然课上,向学生展示许多晶莹、透明的玻璃珠照片。
照片吸引了每个孩子的目光。
这时她问:“谁知道这些美丽的玻璃球是从哪儿来的?”“宝石商店买的。
”一些孩子回答。
她却笑着说:“不对。
这是我们的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月球上带回来的。
这玻璃球是月球土壤中的。
”这时,全班儿童的眼睛都发亮了。
“谁在月亮上做的?”“怎么做的?”孩子们抢着提出许多问题。
那种不顾学生实际的盲目提问是无效的。
老师将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很少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更难看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据有人统计,有的老师的提问简单机械,在45分钟的一堂课上,竟能提出几十个问题。
这些问题又大都偏重于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答案,偏重于复述等活动。
有些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做出相应叙述,如“……是什么?”“……怎么样?”这两种提问,目的不在于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指点学生思维途径和方法,而在于希望学生回答出教师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答案,是变相的“填鸭”和“注入”。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看,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只有提出了切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启动了学生问题发现机制的问题,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是有价值的。
二、提问的时机是提问有效性的保证
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
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所以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
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
从启迪思维的角度看,在什么地方问什么问题,是教师需要下功夫琢磨的`。
只有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交叉了,才真正可以说是提问时机的优化。
因此,教师应当考虑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另外,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适时提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变通,又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提问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同。
如果开头发问,学生才初知课文,很难回答到位,如果总结时问,学生的思维正在高潮点上,能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且此时根据全文内容作出抽象判断的条件已经成熟,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融为一体,提问的效果就明显了。
根据提问的时间与作用,提问分为以下几种:导入式提问――在导入新课时提问,目的是吸引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讲解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深入思考。
复习式提问――在讲完课文后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准备好精彩的问题,以供课堂讲授中随机提问,这样就能避免当讲解形式过于单调时,学生注意力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使学生迅速摆脱疲劳现象,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三、提问者创设的情境是提问有效性的催化剂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创设提问的情境。
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如可以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可以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还可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统一答案。
教师还可以采取快问、慢问等灵活方式创设提问情境。
快问时教师发出快速急问,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这种提问多采用填空式和选择式,带有明显的刺激性、竞赛性和娱乐性,课堂上常常出现先紧张活跃,继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令教师和学生兴奋难抑。
这种提问宜用于教材中较易的内容,使学生抢答时能答。
慢问是教师为了深化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周密思考、组织语言,以对问题做出完善圆满的解答的一种提问方式。
这种提问宜于教材中较难的内容和高年级学生。
情境丰富了,学生的积极性高了,问题的回答也就有效了。
提问情境的创设还可由教师本人
灵活掌握。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变化,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各样信息的综合把握,即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巧妙地利用课堂情境提出问题。
四、提问者的礼节是提问有效性的根基
课堂提问的有效还依赖另一重要方面,即教师本人的提问礼节,它挑战着教师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如果教师采用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
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音调的变化、重读等。
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的顾虑,走近老师的思维中。
但是在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教师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伤害、态度的轻慢,不要挖苦讽刺,应始终对学生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有积极的强化,不论他的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耐心倾听和接纳,巧妙地因势利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悦的体验。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礼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心情和积极性。
它可以是语言的表扬,把学生的回答强调出来,认同它并吸收为教师的观点;它可以是目光的接触,表达一种赞赏、鼓励、欣喜;它可以是身体语言的传递,鼓掌、拍拍学生肩膀、伸出大拇指;它可以是教师的微笑、点头,等等。
这些礼节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成功感,一种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情感,还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每一环节贯彻体现。
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才能加快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