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2)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2)
(两对基因控制同一单位性状而言) 两对基因控制同一单位性状而言)
富田中学
方小明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4、显性上位作用
(1)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 (1)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 上位性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显性基因。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表现一种性状 一种性状; 表现一种性状 一种性状。 (2)9A_B_ : 3A_bb :表现一种性状; 3aaB_ :表现一种性状。 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表现另一种性状 性状分离比:12: 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F2 :性状分离比:12:3;1 例如:西葫芦,显性白皮基因( 例如:西葫芦,显性白皮基因(W) 对显性黄皮基因( 有上位性作用。 对显性黄皮基因(Y)有上位性作用。 白皮WWYY 绿皮wwyy P 白皮WWYY × 绿皮wwyy ↓ 白皮WwYy F1 白皮WwYy ↓⊗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 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 F2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
变式练习
09晋江四校联考 大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 晋江四校联考) (09晋江四校联考)大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请回 答以下问题:( :(1 在大麻体内,物质B 答以下问题:(1)在大麻体内,物质B的形成过程如右 图所示,基因Mm Nn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Mm和 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图所示,基因Mm和Nn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隐性上位
隐性基因cc能够阻止任何色素的形 成。只要cc基因存在,其他基因均表 现出白化,无cc基因,R基因控制黑色 性状,r基因控制棕色性状。
无色色素元
C
中间产物
r基因
R基因
棕色素
黑色素
隐性上位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
P 红色CCprpr×ccPrPr白色
↓
F1
CcPrPr 紫色
↓
F29紫(C_Pr_):3红(C_prpr):4白(ccPr_+1ccprpr)
F1 全为白羽毛。
F2 白羽毛:有色羽毛=13/16 :3/16 。
基因C控制有色羽毛,I 基因为抑制基因,当I存在 时,C不能起作用;I_C_基因型 是白羽毛。I_cc和iicc也都是 白羽毛,只有I基因不存在时C 基因才决定有色羽毛。F2代白 羽毛与有色羽毛的比例为13:3
(五)抑制作用
I
↓抑制
F1
三角形T1t1T2t2
↓
F2 15三角形(9T1-T2- +3T1-t2t2 + 3t1t1T2-):1卵形(t1t1t2t2 )
如果是三对基因,则为63:1,余类推。
(四)上位作用
控制同一性状的两对基因,其中一对基因掩盖了另一对基因,这 种不同位基因之间的掩盖作用称为上位作用。起掩盖作用的基 因叫上位基因,被掩盖的叫下位基因。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 性(隐性)基因,称显性上位(隐性上位)。 1、显性上位:当上位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不论下位 基因的组合如何,下位基因的作用都不能表现,只有上位基因 处于隐性纯合时,下位基因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F2产生 12:3:1的比例。
C
白色色素
有色色素
抑制效应的生化机制
3孟德尔遗传2
1900年,孟德尔规律重新发现使世界 上出现遗传学研究的高潮。许多学者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遗传学的各种问题 ,其研究工作巩固、补充和发展了孟 德尔规律。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简单 介绍。
本章重点
1、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2、复等位基因。
3、致死基因。
4、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5、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
第一节 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型效应 Section 1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and gene on phenotypes
1、环境的作用
藏报春(Primula sincnsis)
P
红花×白花 ↓
黑羽×白羽 ↓ 灰羽
黑缟蚕×白蚕 ↓ 灰缟蚕
F1
粉红
↓
F2 红花 粉红 白花 1 : 2: 柴茉莉花色 (a) 1
↓
黑羽 灰羽 白羽 1 : 2 : 1 鸡的羽色 (b)
↓
黑蚕 灰缟 白蚕 1 :2 :1
家蚕的体色 (c)
P
棕色×白色
↓
透明鱼 ×非透明鱼
↓ 半透明 ↓
F1
淡棕 ↓
Red Pink White 0(aa) 1(Aa) 2 (AA) Red Pink White 0(aa) 1(Aa) 2 (AA)
O AB i i × AB O AB O O IA IB
i
O
i
正常情况下,IA和IB是在一对同源染 色体上,称反式AB型(transAB) ,但 有极少数的人,由于交换使得IA和IB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另一条染色体 上没有任何等位基因。这种情况称为 (cisAB)。发生率为0.18‰。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2.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3.重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
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dominance)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下位性: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此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
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显性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
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2.1互补作用: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P 玫瑰冠×豌豆冠RRpp ↓rrPPF1 胡桃冠RrPr↓F2 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R-P- ︰3R-pp ︰3rrP- ︰lrrpp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
人教版教学课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06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与展 望
研究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 敲除、基因转录分析等,研究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遗传学方法
通过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 关系,研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 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 作用
自然选择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选择
自然环境中,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衍,适应环境的基因变异得以保留,不适应的则被淘 汰。
协同进化
不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促使生物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物种形成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适应性进化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生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发生适应性进化,形成独特的生物特征和生 态习性。
05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疾病中的 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与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是指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个 体的表型,从而影响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哮喘等 遗传性疾病,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病风险和临床表现 。
例如,肺癌的发生风险与多个基因的变异有关,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这些基因变异对肺癌发病风险的影响程 度。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与药物反应
药物反应是指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程度和效果,而非等位基因 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个体的药物反应。例如,不同的人对 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这可能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 作用有关。
反式作用
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在遗传中,有着典型的规律,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自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都有着典型的分离比,这些都是遗传典型性的体现。
但在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典型的分离比就会改变而出现“例外”。
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遗传学中某些“例外”现象,如:不完全显性、“显(隐)性致死”、“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等等,常常作为能力考查的命题材料。
现对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互作)总结如下:一、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1、完全显性(略)一般做题时如果题中没有特别强调,都认为是完全显性,例如:高茎DD和矮茎dd杂交,F1均为高茎Bb2、不完全显性(镶嵌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
例:紫茉莉花的红色(C)对白色(c)为不完全显性。
下列杂交组合中,子代开红花比例最高的是(B )A. CC×ccB. CC×CcC. Cc×ccD. Cc×Cc3、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有的时候是一个细胞同时表达两个基因,如人类的ABO血型中AB血型,细胞中显性基因A、B同时表达;有的时候某个体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如例2。
例1:人的ABO血型可以遗传,由I A、I 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
有一对夫妻,丈夫的血型是A型,他的妹妹是B型、父亲是A型、母亲是AB型。
妻子的血型是B型,她的弟弟是O型、父母都是B型。
这对夫妻生的孩子血型为AB型的可能性( A )A.1/2B.1/4C.1/6D.1/12例2:某种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研究发现纯合黄色雌猫和纯合黑色雄猫交配,繁殖的子代中,雌猫总是表现为黑黄相间的毛色(即一块黑一块黄),但黑黄毛色的分布是随机的。
据此你认为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C )A.纯合黑色雌猫和纯合黄色雄猫交配的子代均为黑黄相间的毛色B.黑黄相间雌猫繁殖的后代雄猫可有全黑、全黄和黑黄相间三种C.黑黄相间雌猫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DNA有转录功能D.雌猫的黄色毛与黑色毛这对相对性状是由非等位基因控制的4、条件显性:例:.(2010•天津理综,16)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 S表示短食指基因,T L表示长食指基因)。
遗传学名词解释
1、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测交:杂种一代与隐性纯合体的杂交
2、重组DNA技术: 它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
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个体各种特性不变;
变异(variation):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单倍体:具有一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二倍体:具有两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这种基因互作称为重叠作用。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是指存在于不同位点上的基因,它们影响同一性状。
这些
基因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形成基因交互作用。
基因交互作用通常可以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1.合成型交互作用:指两个或多个基因对同一性状的表现有积极增强
作用的交互作用,在一个基因的互补作用下产生较强的表型效应。
2.抑制型交互作用:指两个或多个基因对同一性状的表现有互相抑制
的作用,以至于任何一个基因的突变都引起较弱的效应。
这种情况下,相
互抑制作用的基因数量越多,表现出的效应就越小。
3.超加型交互作用:指多个基因对同一性状的表现有独立作用,它们
的效应是互相相加的。
4.互补型交互作用:指两个基因在表达效应上互相补充,这种情况下,只有当两个基因同时突变时才会出现表型效应。
总之,基因交互作用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紧密联系的体现,它可以影响
生物形态、行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
遗传学第四章_孟德尔定律扩展(2)
A1_ A2_ C_ R_ pr _ A1_ A2_ C_ R_ Pr _
C和c R和r
糊粉层颜色 的有无
植株颜色 的有无
胚乳为红色
胚乳为紫色
正确表述: 其他基因相同时,个体间某一性状的差异由一对基因的差异决定
怎样来区分一个性状是有基因控制的,还是由环境控制的呢? 一种办法就是研究在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如利用近 交系的动物.......同卵双生子等。
的基因型不变,与突变型残翅个体交配后,常温下孵育自带,子代
个体都为残翅。
(三)基因表达的差异
1. 表现度(expressivity) :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如:多指,由显性基因控 制的,带有一个有害基因的 人都会出现多指,但是多出 的手指有的长,有的很短, 甚至有的仅有一个小突起, 表明都有一定的表型效应, 但变异程度不同。
DD透基明因鱼无半淡↓透化明作非用透明
1 :2 :1
1 :2 :1
(c)马的皮毛
(d)金鱼身体的透明度
不完全显性的遗传方式
(一)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3、共显性(codominance) 杂合子的一对等位基因各自都能同时得到表达,这
种现象叫共显性。
如: 在人类的M-N血型系统中有三种血型,M, N,MN
据估计,人的一个体细胞内约有1000个看家基因。
小结
• 生物的大多数性状既与遗传有关,又与环境有关,是遗传与环境 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个体发育是基因按照特定的时间、空间表达的过程,是生物体的 基因型与内外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并逐步转化为表型的过程。
• 环境影响生物发育和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 (1)遗传物质的复制 (2)生长 (3)各种细胞类型的分化 (4)分化的细胞聚集成为确定的组织和器官 四个重要过程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发育的复杂过程。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致死基因
4.显性上位性作用(dominant epistasis)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 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这种情况称为— —上位性(epistasis);后者被前者所遮盖——称为下位性 (hypostasis);如果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称为 上位显性基因;其作用称为显性上位性作用。 例如:狗毛色遗传
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一对基因本身不能控制性状表现,但其 显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却具有抑制作用。对其它基因 表现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抑制基因(inhibiting gene, suppressor)。 例如:白羽毛莱杭鸡(♀)和温德鸡(♂)杂交。F1代全为 白羽毛,F2群体出现13/16白羽毛和3/16有色羽毛。(图)
单冠1rrpp
基因互作
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形成RP,rP,Rp和rp 的四种配子,数目相等。根据自由组合定律 ,子二代的基因型可以分为4类:R_P_,rrP_ ,R_pp和rrpp,比数为9:3:3:1 ,这正 好与F2中出现的4种表型:胡桃冠、玫瑰冠、 豌豆冠和单冠的比数9:3:3:1相同,故可 以认为胡桃冠的形成是由于R与P的互作,而 1份的单冠是由于p与r互作的结果。
在上述杂交中,黑色小鼠是能真实遗传
的。
从第一个交配看,子代分离比为1:1,黄鼠很可能是杂 合体,如果这样,根据孟德尔遗传分析原理,则第二个 杂交黄鼠黄鼠的子代分离比应该是3:1,可是实验结 果却是2:1。 以后的研究发现,每窝黄鼠黄鼠的子代数比黄鼠黑鼠 的子代数少1/4左右,
这就表明有一部分小鼠在胚胎期即死亡
除隐性致死基因外,还有一类致死基因是属于显 性致死的,即在杂合体状态下就表现致死效应。 由显性基因Rb引起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眼 科致死性遗传病,常在幼年发病,患者通常因肿 瘤长入单侧或双侧眼内玻璃体,晚期向眼外蔓延 ,最后可全身转移而死亡。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1. 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其遗传方式总与性别相联系。
2. 表现度(expressivity):特定基因决定的性状,该性状表现的程度称为表现度。
3. 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4. 并显性——共显性(codimance):双亲的性状在F1个体的同一个细胞上得以显现。
5.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除有亲型配子外,还有少数的重组型配子产生的现象。
6. 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7. 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8. 不育系[S•(rfrf)]:将选择到的雄性不育单株与可育的个体杂交再经连续回交培育而成的具有雄性不育特征且整齐一致的品质。
9. 保持系[N(rfrf)]:某一品系与不育系杂交后,能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的品系。
10. 恢复系[N(RfRf)]:某一品系与不育系杂后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特征。
11. 部分二倍体(partical diploid):既带有自身完整的基因组,又有外源DNA片段的细胞或病毒,称部分二倍体。
12. 操纵子(operon):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结构基因的总称。
13. 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14. 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pollinated plant):天然异交率在5-20%之间的植物。
如棉花、高粱、甘蓝型油菜等。
15.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在F2或以后世代中,由于基因重组而在某种性状上出现超越亲本的个体的现象。
【遗传学实验】基因互作
2 F1的表型是怎样的?为什么?
3 F2代有几种表型?你认为是哪一种基因互 作类型?
4 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与假设理论的符合程度 。
本节内容结束
基因互作的类型主要有5种,互补作用、抑制 作用、上位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
实验材料: 小翅突变型和残翅突变型果蝇。
实验用品:
用具:显微镜、双筒解剖镜、放大镜、 镊子、麻醉瓶、白瓷板、毛笔、载玻片、盖 玻片药等品。:乙醚等。
实验步骤:
1 选择处女蝇:放出并杀死培养瓶中的 全部成蝇,然后羽化后未超过8小时的雌蝇即 为处2女杂蝇交。:小翅突变型果蝇和残翅突变型 果蝇杂交,正反交各做一瓶。23℃恒温培养 。
3 移走亲本:待F1幼虫出现即可放掉亲 本。
4 观察F1:观察F1的翅膀形态、性别。
5 F1互交:在2个新培养瓶内,正反交各 放入5~8对F1果蝇,培养。
6 移去F1:待F2幼虫出现即可放掉并处 死F1果蝇。
7 观察F2:观察F2的翅膀形态、性别后 处死,连续观察统计数据。
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分析实验结果 属于哪一种基因互作类型,统计分析与预期 理论的符合程度。 实验报告:
实验12 两对非等位基因相互 作用的研究
实验目的:
1 掌握果蝇两对性状的杂交方法和杂交 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2 观察基因互作的现象,理解基因互作 的概念。
实验原理: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在减 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可以自由组合;由于配子 的随机结合,两对相对性状在杂种第二代是 自由组合的,呈现9:3:3:1的表型分离比。有 的性状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共同控制的 。几对基因相互作用决定同一性状发育的遗 传现象,称为基因互作。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性别是动物中最易区别的性状。有 性生殖的动物群体中,包括人类,雌雄 性别之比大都是1:1,这是一个典型的 一对基因杂合体测交后代的比例,说明 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是和染色体及染 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前面已提到,在染 色体组型中有一对特殊的性染色体,它 是动物性别决定的基础。
AaBB AaBb aaBB aaBb
❖ ab aabb
AaBb
Aabb
aaBb
❖ 两个双重杂合的个体婚配,其子代的表型分离 比为A-B- :A-bb:aaB-:aabb = 9:3:3:1。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离规律概括:
1、遗传性状由相应的等位基因所控制。等位 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一个来自父本, 一个来自母本。
❖ 四、连锁互换定律
人类的染色体是23对,而基因数目 大约有3万个左右,这都说明基因的数目 大大超过了染色体的数目。因此,每个 染色体上必然带有许多基因,显然凡位 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将不能进行独 立分配,它们必然随着这条染色体作为 一个共同的行动单位而传递,从而表现 了另一种遗传现象,即连锁遗传。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 综上所述,四个遗传规律分别讨论一对和两 对及两对以上基因的传递规律。对于一对基 因而言,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分离定 律;如果位于性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定 律;对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而言,如果它 们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遵循连锁互换定律; 如果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 律。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RR圆形 分离形成配子
X
X
配子 圆形 圆形
r r皱形
配子 圆形 皱形
一对性状: 3:1规律 自由组合形成合子(胚胎)
遗传学名词解释-(2)
《遗传学》名词解释1Mitosis, 有丝分裂: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分裂形式,细胞分裂过程中,子代染色体数目不变。
Meiosis, 减数分裂:有性生殖个体形成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期间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子代染色体数目减半。
Chromosome 染色体: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2Synapsis 联会:减数分裂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Homologous Chromosome, 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Chromatids 染色单体:复制时产生的染色体拷贝。
3Univalent 二价体: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体Wild-type gene, 野生型基因: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座位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Bivalent 单价体:本应联会而未联会的染色体。
4Alleles,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Principle of Linkage, 连锁遗传定律: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或多个性状,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Locus 基因座: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5Heterozygous,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同的基因型个体Homozygous, 纯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Phenotype 表现型:某个体某单性状的物理表现形式。
6Diploid, 二倍体:细胞核染色体根据着丝粒位置和染色体长度全是成对存在的个体或细胞。
〔2n〕Haploid, 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成线性排列,基因间的距离由它们在后代中共同出现的概率决定。
Polyploid 多倍体:体细胞中含三个及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动物遗传学试题A答案
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动物科学专业《动物遗传学》课程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信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发育的科学。
.Variation:(变异)子代与亲代不相同的性状。
染色体组型: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和大小顺序排列构成的图形。
减数分裂:在真核生物性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Character:(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
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的形状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的现象。
Linkage group:(连锁群)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
形态标记:以生物体的形态性状为特征的遗传标记。
物理作图:把基因组分解成为许多较小的DNA片段,然后再把这些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由DNA片段重叠组成的物理图。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树木改变.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缺失:染色体出现断裂并丢失部分染色体片段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非孟德尔遗传:由于染色体外基因并不是随同染色体的复制和分裂均等的分配给两个字细胞而是在细胞质中随机地传递给子代,因而其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独立分配和自由组合规律,及正交和反交的子代性状表现不一致,或只表现父本性状,或只表现母本性状。
母体效应:也称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性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而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导致子代的表现型相关的现象。
剂量补偿:男女之间X染色体连锁基因表达水平相等的现象,人类遗传学上称为剂量补偿。
表观遗传:基因表达的改变不依赖于DNA核苷酸序列的改变,而是受DNA 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 等作用,而且这种改变能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向后代遗传的现象。
基因组印记:后代中来自亲本的两个等位基因只有一个表达的现象。
基因频率:在一群体内,某个特定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麦中,黑颖品系与黄颖品系杂交,F1全为黑颖,F2中12黑颖:3黄颖:1白颖。
P 黑颖 × 黄颖
BByy ↓ bbYY
F1 BbYy黑颖
↓自交
Fyy
黑颖 黄颖 白颖
黑颖与非黑颖之比为3:1,在非黑颖中,黄颖和白颖之比也是3:1。所以可以肯定,有两对基因之差,一对是B-b,分别控制黑颖和非黑颖,另一对是Y-y,分别控制黄颖和白颖。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有没有Y都一样。在没有显性基因B存在时,即bb纯合时,有Y表现为黄色,无Y时即yy纯合时表现为白色。显性基因B的存在对Y-y有遮盖作用,叫做显性上位作用。B-b对Y-y是上位,Y-y对B-b为下位。
显性白茧 × 黄茧
IIyy ↓ iiYY
白茧IiYy
互交↓
9I-Y-:3I-yy : 3iiY- : 1iiyy
白 白 黄 白
黄茧基因是Y,白茧基因是y。Y控制黄色素的合成,y不能产生黄色素。还有一个非等位基因的抑制基因I,有I存在时,Y不能表达。黄茧品种的基因型为iiYY,显性白茧的基因型是IIyy,F1是IiYy,因为I对Y有抑制作用,Y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表现为白茧。F1互交,F2中9/16I-Y-+3/16I-yy+1/16iiyy)表现为白茧,3/16iiY-由于无I的抑制,表现为黄茧。iiyy基因型虽然没有I的抑制,但因没有色素基因Y存在,也表现为白茧。
2.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表现一种性状,只有一对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为第三种性状。
南瓜的果形,扁盘形对圆球形为显性,圆球形对细长形又为显性。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圆球形品种杂交,F1为扁盘形,F2为9/16扁盘形,6/16圆球形,1/16细长形。
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个单位性状,且显性完全时,F2中不同表现型比例为9:3:3:1,这是最基本的类型。当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时,由于互作类型不同,才出现上述6不同的表现型比例,然而,不管这些表现型比例如何变化,都是9:3:3:1比例的变型。表现型的比例有所改变,而基因型的比例和独立分配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基因互作,杂交后代的分离类型和比例与典型的Mendel比例不同,并不因此而否定Mendel 定律,而正是对它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13:3也是9:3:3:1比例的变型。
抑制作用与上位性作用不同,抑制基因本身不能决定性状,而显性上位基因除遮盖其他基因的表现外,本身也控制性状。
以上是两对独立基因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时的几种互作情况。归纳成下表:
AA Aa aa
BB 1 2 1
Bb 2 4 2
bb 1 2 1
两对基因互作的模式图(图4-8):
如果把生化分析和遗传试验结果联系起来,假定基因L控制L酶的合成,H控制H酶的合成。可以推论,三类低含量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llH-、L-hh和llhh,高含量植株的基因型是L-H-。
L H
(L酶) (H酶)
↓ ↓
……前体————→含氰葡萄糖苷————→氰化物
低含量植株中有三种类型:
1 无L酶,有H酶。无L酶不能使前体成为含氰葡萄糖苷,当然不能产生氰化物。
2 含有L酶和含氰某某糖苷,但无H酶,不能使含氰葡萄糖苷生成为氰化物。
3 既无L酶,也无H酶。
高含量植株中既有L酶又有H酶,也有含氰葡萄糖苷。
P 圆球形 × 圆球形
AAbb aaBB
F1 A-Bb扁盘形
自交
F2 9A-B- : 3A-bb :3aaB- :1aabb
扁盘形 圆球形 细长形
3.上位性 epistasis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对一个单位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上位性(epistasis)。
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为R,控制豌豆冠的是P,且都是显性,那末玫瑰冠的鸡不带有显性豌豆冠基因,其基因型为ppRR,与之相反,豌豆冠的鸡不带有显性玫瑰冠基因,其基因型为PPrr。前者产生的配子全为pR,后者为Pr,这两种配子受精得到的子一代是PpRr。由于P和R的相互作用,出现了胡桃冠。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产生PR、Pr、pR和pr四种配子,且数目相等。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应该出现四种表现型,胡桃冠(P-R-)、玫瑰冠(P-rr)、豌豆冠(ppR-)和单片冠(pprr),其比例为9:3:3:1。P和R相互作用,形成单片冠。
白三叶草中氰化物(主要是HCN)的含量有时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的作用。
低含量LLhh × 低含量llHH
↓
高含量LlHh
↓ 自交
9高(L-H-):7低(3L-hh+3llH-+1llhh)
H和L基因共同作用时,氰化物含量高,缺少一对显性基因时,含量明显下降。氰化物是一种含氰的葡萄糖苷在氰酸酶(H酶)的作用下生成的。而含氰葡萄糖苷又是由一种前体物在L酶的作用下生成的。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鸡冠的形状很多,最常见的是单片冠。此外,还有玫瑰冠,豌豆冠和胡桃冠。不同形状的鸡冠是品种的特征之一。
单片冠×单片冠→→全部是单片冠
胡桃冠×胡桃冠→→全部是胡桃冠
玫瑰冠×玫瑰冠→→全部是玫瑰冠
豌豆冠×豌豆冠→→全部是豌豆冠
玫瑰冠×豌豆冠→→全部是胡桃冠;
上述第5个组合的F1×F1:胡桃冠×胡桃冠→→93胡桃冠:28玫瑰冠:32豌豆冠:10单片冠
灰色 × 白色
CCGG ↓ ccgg
灰色CcGg
↓自交
9灰 : 3黑 : 4白
C-G- C-gg ccG- +ccgg
每一个体中至少有一个显性C存在,才能显示出颜色来。没有C时,即cc纯合,不论是GG,Gg,还是gg都表现为白色。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cc),遮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G-g)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其中C-c对G-g是上位,G-g对C-c是下位,两对非等位基因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上位效应。
有的性状虽然受许多基因控制,但各对基因的作用并不是同样大小的,有的起主要的作用,有的作用很小。
另一方面,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pleiotropism)。
豌豆中控制花色的基因也控制种皮的颜色和叶腋有无黑斑。红花豌豆,种皮有色,叶腋有大黑斑。又如家鸡中有一个卷羽(翻毛)基因,是不完全显性基因,杂合时,羽毛卷曲,易脱落,体温容易散失,因此卷毛鸡的体温比正常鸡低。体温散失快又促进代谢加速来补偿消耗,这样一来又使心跳加速,心脏扩大,血量增加,继而使与血液有重大关系的脾脏扩大。同时,代谢作用加强,食量又必然增加,又使消化器官、消化腺和排泄器官发生相应变化,代谢作用又影响肾上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体,使生殖能力降低。由一个卷毛基因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是一因多效的典型实例。
基因C可能决定黑色素的形成,cc 基因型无黑色素形成。G-g控制黑色素在毛内的分布,没有黑色素的存在,就谈不上黑色素的分布,所以凡是cc个体,G和g的作用都表现不出来。
4.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决定同一单位性状,当两对基因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与它们分别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重叠作用,产生重叠作用的基因称为重叠基因(duplicate genes)。
豌豆冠的鸡和玫瑰冠的鸡交配,子一代的鸡是胡桃冠,子一代间相互交配,得子二代,子二代中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和单片冠,大体上接近9:3:3:1。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子一代的鸡冠不象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类型;子二代中既有两个亲本的类型,又有F1的类型,此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类型。怎样来解释这种遗传现象呢?
从生物个体发育的整体观念出发,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基因通过酶控制生理生化过程,进而影响性状的表现。一个基因影响一个生化环节,各个生化环节又是相互连系的,一个基因的改变可能影响一系列的生化过程,产生一因多效,另一个方面,一个生化环节又可能受许多基因的影响,产生多因一效现象。
以白三叶草中氰化物含量为例,说明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生化基础。
5.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当它处于显性纯合和或杂合状态时,对另一对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这种基因称之为抑制基因(inhibitor)。
家蚕有结黄茧的,但大多数是结白茧的。把结黄茧的品种与结白茧的中国品种杂交,子一代全是结黄茧的,表明中国品种的白茧是隐性的。把黄茧品种与结白茧的欧洲品种交配,子一代是结白茧的,表明欧洲品种的白茧是显性的。让子代结白茧的家蚕相互交配,子二代白茧与黄茧之比为13:3。
三、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
上述基因互作的实例说明,一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并不都是受一对基因的控制,而经常受到许多对基因的影响。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单位性状的现象称为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在生物界,多因一效现象很普遍。如玉米糊粉层的颜色涉及7对等位基因,玉米叶绿素的形成至少涉及50对等位基因,果蝇眼睛的颜色受40几对基因的控制。
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香豌豆有许多不同花色的品种。白花品种A与红花品种O杂交,子一代红花,子二代3红花:1白花。另一个白花品种B与红花品种O杂交,子一代也是红花,子二代也是3:1。但白花品种A与白花品种B杂交,子一代全是紫花,子二代9/16紫花,7/16白花。
从子一代的表现型看,白花品种A和B的基因型是不同的,若相同,子一代应该全是白花。品种A和B均有不同的隐性基因控制花色,假定A有隐性基因pp,B有隐性基因cc,品种A的基因型为CCpp,B为ccPP。两品种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CcPp,显性基因C与P互补,使花为紫色。F2中,9/16是C-P-基因型,表现为紫花,3/16是C-pp,3/16是ccP-,1/16是ppcc,均表现为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