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基本概念
![文学理论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dfa3dc60242a8956aece412.png)
基本知识点知识点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三、艺术生产论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这样就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文学艺术作品当代价值与历史价值辨析
![文学艺术作品当代价值与历史价值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ba799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8.png)
文学艺术作品当代价值与历史价值辨析文艺作品是一种以语言、文字、形象、声音等手段表现人类生活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形式,文学艺术作品既具有当代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
本文将探讨当代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辨析。
一、当代价值当代价值是指文艺作品在当今时代所带给人们的实际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变化,文学艺术作品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当代价值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文艺作品最基本的价值。
文学艺术作品是通过语言、形象、色彩等方式来表现世界和人类情感、思想的创造性表现。
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应顺应时代的审美趋势,并适当地运用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思想价值文学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思想价值。
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反映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引发人们对于社会、人性和世界的反思。
四、社会价值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应该着眼于社会问题,反映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协助社会进步与改良。
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关注最广大的群众,引导社会的思潮发展。
二、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是文学艺术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作品长期存在、传承、影响的根据。
历史价值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传承文艺作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历史的文学艺术作品记录了历史的人物、事件、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些作品通过传承,保留了人类文化的财富和记忆。
二、艺术价值文学艺术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具有对后世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性和影响性。
并且,一些作品的艺术创新、语言表现和形式美感都可以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经典之作。
三、历史性价值历史性价值是指作品能够反映历史的特定背景和时代背景,呈现出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类的行为思想。
论述《史记》的文学价值
![论述《史记》的文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1ebf7f8f90f76c661371a4c.png)
一、塑造了美丑并举、善恶兼具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与《史记》的人物塑造。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史记》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
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伟大国家的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虚伪、狡诈和无赖品质的揭露。
为了避免被祸害,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不能不写那些荒诞的传说,把他写成是“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
但在《项羽本纪》中却通过与项羽的鲜明对比,写出了他的怯懦、卑琐和无能。
在垓下之战以前,刘邦几乎无不处于挨打受辱的地位,而下面两个片段更真实地描写了他的流氓无赖、残酷无情的嘴脸。
(内容略)其他如在《留侯世家》中写刘邦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中写刘邦猜忌功臣,而《淮阴侯列传》中则借韩信的口,谴责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封建社会君臣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真理。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刘邦真实的精神面貌,从而勾消了在本纪中所作的一些神圣颂扬。
对于“今上“汉武帝的暴力统治作者也流露了悲愤和厌恶的情绪。
《循吏列传》中写孙叔敖、郑子产等五人,没有一个汉代人。
而《酷吏列传》却全写汉代人,其中除景帝时的郅都外,其余九人都是汉武帝时暴力统治的执行者。
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但最为武帝所信任。
2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自测题答案
![2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自测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ff094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3.png)
2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自测题答案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自测题第一编导论一、填空题:第一章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5、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文艺学】。
6、文学反映论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的】掌握、【宗教的】掌握、【实践精神的】掌握、【艺术的】掌握。
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基本属性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二、判断题: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学理论。
【错】2、提出文学活动的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的是美国文论家韦勒克。
【错】3、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对】三、不定项选择题:第一章1、《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C)A. 别林斯基B.马克思C.艾布拉姆斯D.康德2、《判断力批判》的作者是(C)A. 黑格尔B.马克思C.康德D.亚里斯多德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B)A. 叶燮B.刘勰C.贾思勰D. 陆机4、中国古代文论家( D )提出了“妙悟”说。
A.陆机B.刘勰C.钟嵘D.严羽5、( A )在《英国文学史》中最早提出“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
A.丹纳B.维科C.荣格D.弗洛伊德6、所谓的传记式批评,在中国可以追溯到(A )的“知人论世”,在法国以圣伯夫为代表。
04《文学理论》第四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35
![04《文学理论》第四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35](https://img.taocdn.com/s3/m/9169d3e889eb172ded63b777.png)
朱光潜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 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 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 青”所表现的是永恒。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区别
一
二
三
功能种类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理性
文学内涵
功利性
审美功能、 娱乐功能 直觉、感性 文学形式 非功利性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 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 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描写黛玉像
二、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文学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价值因素和价值内容。
层次:生活本身的价值,作家创造的价值,读者领悟的价值 性质:功利性强的价值,功利性弱的价值,超功利性的价值 形态:静态的价值,动态的价值 结构:文学内容的价值,文学形式的价值
• 正面价值:那些寄寓着对自由美
好的不懈追求、与时代社会的前 进方向相适应、抑恶扬善的文学。
• 反之,其价值指向就可能是负面
的、消极的。
• 文学的潜在价值:一个文学文本
内在地包含了某种特定的价值内 容,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环境、读 者文化素养等外部的原因,其价 值在一定的时期或在一定的范围 内还没有获得实现。
鲁迅:《批评家的批评家》
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真—知识价值 善—道德价值 美—审美价值
本质上的一体性和同构性
根源:文学活动体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案例:狄德罗的“真、善、美统一” 说
文学的合规律性
•文学要符合它的存在方式,须用语言形
象将人类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艰难、执著、 勇敢及愉快呈现出来。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9b7944e518964bcf847c87.png)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ebdd48e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f.png)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了古人审美观与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
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
本文将从作者角度、作品主题、审美标准三个层面,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一、作者角度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如士人、文人等。
他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常常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根据儒家思想,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注重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要有才情和艺术创造力。
例如,《论语》中孔子对于仁义道德的阐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作品主题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样,既有政治经济的叙事,也有爱情家族的描写,但总体上古代文学作品在审美观与价值取向上强调的是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正直品质。
尊崇忠诚、仁义、孝行等传统价值观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
例如《红楼梦》中对于家族命运和人性的描写,以及《史记》中对于英雄人物的讴歌与褒奖,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表现。
三、审美标准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等方面。
艺术形式上,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构思,追求结构的完美和内容的丰富。
例如《离骚》中的韵律把握和《梦溪笔谈》中的文章分类等都是对艺术形式的关注。
艺术语言上,古代文学作品注重辞章的雅致和语言的精炼。
例如《诗经》中的古韵雅言和《红楼梦》中的蕴含哲理的对白等都是古代文学作品对艺术语言要求的体现。
艺术表现上,古代文学作品追求情感的真挚和形象的生动。
例如《西游记》中对于唐僧、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红楼梦》中对于黛玉、宝钗等角色心理的描写,都是古代文学作品对艺术表现的追求。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古人对于道德伦理、人性情感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与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d2ae74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2.png)
西方文学特点
01 历史背景
西方文学受到不同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多 样性。
02 文学风格
西方文学包含多种文学风格,如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等。
03 主题内容
西方文学探索丰富多样的主题,从人性到社 会现实各有涉猎。
● 04
第4章 中西文学的对比研究
文学表现手法对比
中西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差异,如写实手法、 象征手法等。中西文学表现手法的差异反映了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对比分析 文学表现手法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学的异同。
文艺复兴文学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文学追 求人文主义精神, 关注人类的尊严
和自由发展。
自由思想
文艺复兴文学提 倡自由思想,挑 战传统观念,鼓 励创新和思辨。
个体意识
文艺复兴文学强 调个体的独立性 和独特性,探讨 人类内心世界。
西方文学的多样性与包容 性
西方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丰 富多样的形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了各 种文化元素和文学风格,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
● 05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 文学的影响力比较
文学传承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 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 扮演着重要角色。中 国古代文学对东亚文 学、日本文学等产生 了深远影响,而西方 文学则在世界文学、 现代文学等方面具有 广泛影响。两者相互 交融,共同构筑了丰 富多彩的文学历史。
文学创新和启发
中国强调道德教化,西方 强调个人自由 中国崇尚自然美,西方追 求个性表达
异同点3:文学价值 与社会影响
中国注重教化、启蒙,西 方强调审美、创新 中国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风 貌,西方作品强调思想探 讨
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方法可以从 文学风格研究、文学 主题探讨、文学理论 解读等角度展开,帮 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 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 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三国演义》的影响与价值
![《三国演义》的影响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b302d5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3.png)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三国故事传说、宋元话 本和戏曲等多种文学艺术的成果,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最终写成了《三国演义》。
民间故事传说
在成书过程中,罗贯中广泛采集民间三国故事传说,如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丰富了小说情 节和人物形象。
宋元话本和戏曲
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戏曲对《三国演义》的成书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 感来源。
肆
《三国演义》 的艺术价值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
01 独特的叙事手法
《三国演义》采用章回体叙事,以历史为背景,融入大 量虚构元素,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
02 丰富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如刘备、 关羽、张飞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生动的战争描写 03
作品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生动逼真,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 酷与英勇,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提供历史素材
《三国演义》的叙事方式和文学价值启发了历 史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启发历史研究思路
影响历史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影响了人们 对三国历史的观念和理解。
叁
《三国演义》 在世界文化 中的传播与 影响
《三国演义》的翻译与传播
《三国演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如英语、法语、德语等,满足不同 国家读者的需求。
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
价值和艺术魅力。
认为具有历史价值
认为《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 学作品,还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 的重要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
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认为具有世界性影 响
认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已经超 越了中国的范围,对全球文化产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b2b2f85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4.png)
第8章⽂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第8章⽂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求真的⽂学(⼀)⽂学中的求真1.“真”的含义(1)⽂学创造⾸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
(2)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理性”求“真知”。
(3)“真”乃是⽂学的审美价鱼追求的基础。
2.⽂学求真的特点(1)⽂学对“真”的探求不同于⾃然科学,后者更注重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学则是通过语⾔来表现处于审美价值之中的⼈的世界。
(2)⽂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活真实亦⾮科学真实,⽽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与⽣活真实相⽐与⽣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学创造是在既有理智体察⼜有直觉把握的⼼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透过⽣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和表现。
(2)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同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学创造是站在⼈的⽣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活给予⼈⽂关怀的⽴场上,因⽽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2)诗艺性⽂学按照主观化⽅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们的审美情感为⽬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即艺术⼿段和艺术技巧。
运⽤艺术⼿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通过个别来表现普遍和⼀般的⼿段是艺术概括,其所发掘和表现的普遍性能创造巨⼤的艺术效应。
1.艺术概括的含义艺术概括是指作家依据⾃⼰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的⽅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在主体与客体相统⼀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法。
文艺理论第8章本章知识点
![文艺理论第8章本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74e17202768e9951e7387f.png)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上一章下一章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
本章即通过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基本范畴的诠释,揭示文学创造的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一节艺术真实本节概述:“真实”是文学的生命。
文学创造要求“真实”。
然而这种“真实”不是简单的摹写原物,像照相机照相一样,不是将人物变为“席勒式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而是要求文学创造的艺术真实。
它要求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物精神的“莎士比亚化”。
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和诗艺的真实。
知识点1:认识与艺术真实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知识点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重点)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之中。
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对某些抒情诗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2.假定的真实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真”字:真事理,真情感。
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586a4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a.png)
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承历史文化古代文学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无论是史书、诗歌、词曲、戏剧等文学形式,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阅读《史记》、《红楼梦》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二、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哲理和感悟。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美学追求。
例如,欣赏唐诗宋词可以让人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深刻感悟;阅读古代散文可以让人领略到不同作者的性情和思维方式。
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我们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三、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不同的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友谊、家庭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可以启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读史书可以让人学习历史的教训,增长智慧;读戏剧可以让人感悟社会人情百态;读诗词可以让人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充实内涵,形成独立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
四、审美享受、艺术欣赏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古代文学作品融合了音韵、格律、意象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过了作者反复推敲和琢磨,并最终凝结成经典之作。
通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唐诗宋词的音韵融合、意象富丽的描绘、格律工整的构造等,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7e272c841eb91a37f0115c48.png)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内容提要历史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建构历史文学形态理论是文艺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学是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真实和发展趋势,使人们认识历史并因之获得某种启悟,其描绘对象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不能采取主观随意态度;历史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是形象的固有逻辑和作家合目的的理性意识相统一的过程,理性意识愈深广,形象逻辑愈遵循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而展开,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愈有可能对生活进行集中、概括地反映,强调历史性,并不排斥历史文学的文学性,也不会妨碍历史文学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由于“当代性”与社会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以及与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刻联系而成为我们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是历史文学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哲学上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作者简介雍文华,193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新时期以来,历史文学在当代文学总体的发展中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产生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着持续和热烈的反响,《李自成》(第二部)、《少年天子》、《金瓯缺》荣获“茅盾文学奖”,显示了八十年代历史文学的繁荣和达到的水准。
进入九十年代,历史文学更显出璀璨的光芒,大批优秀之作涌现出来,形成异军突起的态势,《曾国藩》、《雍正皇帝》、《汴京风骚》、《林则徐》、《白门柳·秋露危城》、《孔子》、《孙武》、《戊戌喋血记》(修订本)等等,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好评。
历史文学的写作禁区继续被突破,其所表现的历史生活内容,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丰厚性,以往人们鲜见的历史生活场景色彩斑斓地再现,多向度的审美取向已成为历史文学的自觉追求;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愈来愈采取宏观文化和历史哲学的视角,既写出历史的崇高、壮烈,也写出历史的冷峻、沉重与苍凉;以当代意识观照历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生活进行重新认识、阐释和评价,试图以此来表达当代人因历史而引发的现实感慨、渴望、企求和行动。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361f7b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7.png)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取向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审美和独特的价值取向,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种注重形象和情感的表达,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真实,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境的营造。
在《诗经》中,诗人们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感悟。
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味,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取向密不可分。
古代文学作品注重价值观念的传递和价值取向的塑造,通过对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对人际关系、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的探讨,传递出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
这种价值观念的传递,使得作品具有深度和思考的空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作品的艺术之美,更是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取向也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文学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表达,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唐代,文人雅士们追求的是豪放洒脱的艺术表达和浪漫主义的情感追求,他们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而宋代,文人士大夫们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性,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d6620f0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b.png)
02关于课程内容
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 文化要素“,强调学科课程
03.课程实施:
德训练,培养英才。
课程设置的原则:
强调接受式学习。
第一,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教师们有着绝对的主导权。
第二,课程内容要具有长期目标。
强调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尤
第三,课程内容要包含价值标准。
为强调基础学科方面的训练。
二、学科中心价值取向课程的简明历史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或者知识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 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这一课程理论起源于古代课程, 19世纪英国斯宾塞的课程理论和德国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是 其典型代表,到20世纪上、中叶,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课 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价值取向课程的简明历史
由于进步主义教育的非理性膨胀导致基础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美国人纷纷对进步 主义教育提出批评,指出进步教育在写作、说话和阅读方面欠缺。于是,20世纪30年 代在美国出现了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流行于50年代 的英、法等国。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复古。
永恒主义者从根本上否定世界是变化的。他们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 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这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夸美纽斯教育名言
1、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 2、 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 3、 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 4、 合理安排儿童每天的生活 5、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6、 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 7、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8、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9、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 10、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11、 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12、 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伦理观与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伦理观与价值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e77b8c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e.png)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伦理观与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伦理观和价值取向。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出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展示出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伦理观与价值取向。
一、家庭伦理观与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庭伦理观和价值取向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红楼梦》中,贾母作为众多人物的家族长辈,不仅具备权威和财富,更注重家庭的和睦和子孙的情感交流。
她用慈爱和智慧促进家族的团结,传递出亲情的伦理观和对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
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师父唐僧的忠诚守护,展现了师徒之间的情感和义务,体现出师徒关系的伦理观和人情至宝的价值取向。
二、人际关系伦理观与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人际关系伦理观和价值取向也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纠葛,表现出爱情的伦理观和对真爱的价值取向。
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彼此,却又在命运的安排下无法走到一起,凸显出了命运的无常和尊重别人选择的重要性。
而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之间建立了强烈的义兄弟关系,彰显出忠诚、友情和团结的伦理观与共同进退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伦理观与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社会伦理观和价值取向的探讨也是重要的内容。
《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等级制度对人性的局限和束缚。
贾府家族的衰败和林黛玉的早逝,凸显出封建社会中丧失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痛苦。
而《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他的三个朋友一起修炼正道,代表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改革追求,强调了道德和善良的伦理观与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四、美学伦理观与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涉及了美学伦理观和价值取向。
在《红楼梦》中,对自然景物和艺术创作的描写,反映出古人对美的崇尚和对艺术的追求。
例如作品中对花卉的描写,展现出了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而在《诗经》中,通过对爱情、季节和自然等主题的反复吟唱,体现了追求美和感受美的伦理观与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社会意涵:历史观点与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社会意涵:历史观点与价值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4e23ec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7.png)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社会意涵:历史观点与价值取向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也承载了丰富的政治和社会意涵。
本文将从历史观点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在政治与社会方面所承载的意义。
历史观点表现统治者权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展示统治者的权威和崇高形象。
这些作品以君主或官员为主角,通过描述他们英明果断、仁德智慧等特质来树立统治者合法性和民众对其的信任感。
例如《尚书》中记载了商汤、周武王等君主领导国家建功立业的故事,《左传》则记录了诸侯们彼此间争斗、联盟等斗争与外交情况。
反映社会动态中国古代文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态,揭示了阶级矛盾、亲情纠结、道德伦理等社会问题。
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描写,文学作品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贵族家庭的生活、阶级矛盾及女性命运等问题,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衰落。
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与德治观念中国古代文学中普遍贯穿着儒家思想和德治观念。
这些文学作品重视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公共道德等方面,在传承古人智慧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例如《孟子》中强调仁爱和君臣礼义,《论语》中以言行之道教育后人,《大学》中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反抗思想与民主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存在对专制统治的反抗思想和民主意识的呼声。
这些作品以歌颂英雄和赞美自由平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与正义的愿望。
《水浒传》中的宋江等108位义士,通过反抗不公正统治者和保护弱小者的事迹,展现了对权贵统治的反抗精神。
结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社会意涵是多方面的,既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权威和社会动态,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与德治观念以及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通过研究这些意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制度,并从中汲取价值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学的价值取向
历史文学的古为今用是个传统的话题,古往今来谈论很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理想,不少应该探讨的向题尚未很好地展开,例如古为今用原理及其两极不同的价值取向的研究就是两个薄弱环节‘迄今为止,我们几乎很难找到可资满意的理论析说.即使有,大多也倾近于经验感性的颖悟而显得比较粗浅。
在文学领域中,“单凭经验性的观察决不能充分地证明必然性。
”①因此,这就不仅影响到历史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反过来给它的创作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制约。
实践证明,古为今用原理及其两极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仿史文学创作中的大端问题。
深入地就此展开探讨,对当代历史文学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古为个用的基本原理
历史文学为什么可以而且必须古为今用?这里归纳起来‘,其主要的理论缘由有以卞这样三占.
(一)古为今用的原则是以古与今即历史与现实虽不相同但却具有某种内在的继承联系作为自己的逻辑基点。
历史辩证法向我们表明:历史的发展是以螺旋型的形式上升的。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要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出璐,因而历史与现实是割不断的,它在不饲的阶段,常常会发生惊人的相似之处,亦即“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像旧东西的回复.”②用系统的眼光看问题,•把古为今用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完整历程中考察,历史不是节节逝去的外在事物,而是作为人类存在的、发展着的人的本质力
量,丰富和展开的过程,它们在精神主体上彼此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今天是昨夭的发展,不可能不留下昨天的痕迹,昨天是今天的由来,也必然能从中找到今天的某些渊源‘因此,要把握厉史、就不能人为地分割过去与现在,而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
乌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把钥匙。
下等动物身上透露的高等动物的预兆反而只有在已经认识了高等动物之后才能理解。
”③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也情同此理:对现实社会中一某些事物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历史中与此相通相近的事物:反之.对厉史的重新认识,一又能促进对现实的深;刻的理解。
因为诚如奥特加和科林伍德所说,“厉史是一干体系,是全部人类经验之联成为一个单一的、无可抗拒的链锁体系”④,’它的历程无始无未而只有“转化”、历程Pl 转化为P2,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界线标志着Pl的结束和PZ的开始、内并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结束,它只是改变了形式而成为PZ。
PZ 也并没有开始,它以前就以Pl的形式存在着了。
一部作品引进的事件可以有其开始和结束,但它所叙述的历史本身却没有开端和结束,只不过被纳入下一种形式即PZ并和它融为一体而己。
⑤西方存在主义从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存在观”出发,在这个问题上就表现了明显的偏狭和极端,他们完全抹煞现在与过去的因果依存关系,认为古今之间存在着“绝对的异质性”,现在的一切都与过去无关,它只不过是人为了现实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我“设计”。
⑥他们这种所谓的“时间辩证法一点也不辩证,不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古为今用的论述相抵悟,就是与奥特加和科林伍德提出的“历史是一个体系”、“历史
转化说”相比也大相径庭。
因此,在这些人的眼里,古为今用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合理的正确命题。
(二)强调古为今用,是以价值论作为它的哲学基础。
根据最近有的同志的研究,认为哲学应该包括认识论和价值论两方面内容。
认识论是研究人对客观世界本身固有属性和规律的掌握,价值论则研究主体的需要及对象的价值属性。
这两方面在实践论基础上得到统一,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哲学思想。
离开了认识论,价值论就失去客观依据而导致唯心论;离开了价值论,认识论就成为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只有二者互相联系又互相依存,才能避免片面的客观性和片面的主观性真正上升到科学的高度。
⑦历史文学所以要古为今用,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历史文学真实作为人类精神形态,它既包括认识方面也包括意向方面,如果仅仅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角度进行阐释,还不能说明它的审美活动的本体价值、它的意向归宿所在。
人创造精神文化以及对历史真实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有益于自身,协调与现实的关系,达到对象的本质化。
作家进行历史文学创作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他总是挑选在他看来于“今’,有用的史实对象。
历史文学真实当然必须是文学的,它是属于文学功能圈范围的真实;但历史文学真实又从来都不仅仅是文学的,它从来不仅仅是纯粹的非功利的审美真实形态的体现,而且也是社会意识、政治意识、历史意识、现代意识尤其是忧患意识的体现。
为历史而历史、为真实而真实固然可以宣称“永恒”,却永远得不到为人生为时代的艺术的博大深沉、痛切热烈.雨果说得好:对于一个历史文学作家来说,“自以为超越共同利
益和民族需要之上,避免使自己的精神对当代人有所影响,把个人的利己生活和全社会伟大的生活隔绝起来,这是一种错误,而且是犯罪性的错误。
如果诗人不献身,那末谁献身呢?如果竖琴的声音不去平息风暴,那末什么声音会在风暴之上升起?如果既具有古代智慈所赋予的调和人民和国王的能力,又具有近代智慧所赋予的分化人民和国王的能力的那种人,不去触犯无政府主义的仇恨和专制主义的轻蔑,那末又有谁去呢?”⑧他的话与我们此说的价值论无疑是十分相吻的。
从哲学的语言讲,这就叫物的有用性或主体需要的对象化,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体现。
日本学者中岛碧在《郭沫若史剧论》一文中批评中国的历史文学普遍具有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等目的,并说他们日本的历史文学便不复有这样明晰的特征。
⑨她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日本历史文学创作古为今用特征也同样十分明显。
就拿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小说来说,这之中大量地出现写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人物和北方领土回归题材,就是为了激发日本民族经济赶超欧美大国、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北方领土的目的之需‘这个事实再次说明了哲学价值论存在的不可抹煞和无法超越。
客观情况既然是如此,那我们又怎么能否定古为今用的合理性呢?
(三)强调古为今用,还与艺术是通过社会中介项进行消费、协调主客关系的功能特征密切有关。
早逝的英国美学家考德威尔在他的《论美》中指出,艺术创作总不免存在主客体关系矛盾的问题.如何调和这种矛盾呢?他认为主要靠主客关系里的“还有一个第三者”,那“就是与个人对立的人群—就是社会”。
一因为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的一部
分,作为客体的环境对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就是真正的中介项”,只有通过社会的联合调节,艺术才能成为‘种消费,才能产生真和美.⑩考德威尔的论析殊为探刻。
的确,不管客体还是主体,无论它们怎样客观或主观,作为社会的存在物或一部分,它们必然烙上社会的因素,受时代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作家主体之于史实对象是有选择的,他只能接纳他所感兴趣的那部分。
⑩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主体的这种选择并不是作家个人“纯主观”的一厢情愿,它同时还暗含着一种明显的社会指向.为什么拿破仑建立帝国之时,西欧许多国家的作家不约而同地从自己本民族的历史中吸取养料进行历史文学的创作,为什么抗战之时我国大后方的作家纷纷青睐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一时形成了历史文学(主要是历史剧)的大潮,这之中就有鲜明的时代因素在起作用。
它与其说是作家个人的主观选择,还不如说是时代社会的选择。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融时代社会选择于作家个人主观选择之中,或者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归结到心理学上讲,就是“意识不是在刺激物(作用于人脑的事物)的影响下人脑某种神秘的放射意识之光的能力的表现,而是人们所参与的并通过人们的头脑、人们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所实现的那种特殊关系即社会关系的产物。
”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质上是社会的,他永远生活在具体的时代和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因此,即使他最忠于自己,矢志真实,他也不可避免地分享一定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