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教材、学情分析】本文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赏析示例,是陆游的一篇游记散文。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学生学习了陆游不少诗词,对陆游也有一些了解,结合鉴赏诗歌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作者在所写的山川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也寄托着自己的真挚情感。
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大孤山一段,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陆游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山水景物描写愈具体,愈能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更加流露出作者对当朝者无心抗金,不收复中原的愤慨之情。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积累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作者陆游在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2、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3、领悟“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感悟散文和诗歌在表达同一题材时的不同手法。
4、在阅读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把握作者在本文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山水寄情中“情”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赏析法。
【教学准备】课前充分预习,学生读懂课文,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及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把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作为本文学习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由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导入新课。
《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冷清,分明就是作者内心的孤寂落寞的真实写照。
《岳阳楼记》中“岸芷汀兰,郁郁葱葱”的勃勃生机,分明就是作者积极入世的博大情怀的表现。
《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的洒脱,分明就是作者一种失意人生中的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的山水情怀。
《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满井游记》、《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名篇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看到文人们借山水以言志、借山水以明心、借山水以寄情、借山水以悟道。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4)阐述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2. 完成相关练习题;3. 深入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3)了解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词、句子和语法。
2. 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观念的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以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句子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生词、句子和语法,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小组活动: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如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传说、民间习俗等。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调查成果,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教案标题: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过大孤山小孤山》这首儿童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关于山的知识,如山的形状、特点等。
2. 播放一段有关山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氛围。
歌曲学习:1. 听歌曲《过大孤山小孤山》,让学生跟随歌曲的节奏摇摆身体,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分段教唱歌曲,先教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
3.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歌曲的一段,然后小组之间轮流演唱各自学习的片段。
4. 整合各段歌曲,让学生一起合唱整首歌曲。
创作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准备一段与歌曲内容相关的舞蹈动作。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创作自己的歌词,表达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感受和想象。
3. 小组之间轮流表演自己的舞蹈和歌词创作。
巩固与评价:1. 整合学生的舞蹈和歌词创作,进行全班表演。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评价其创意和表现。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资源:1. 《过大孤山小孤山》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2. 与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分组演唱和创作的工具和道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练习歌曲,并邀请家人观看他们的表演。
2.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与山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山相关的歌曲或故事。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活动、歌曲学习、创作活动和巩固与评价等环节,全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延伸活动的设计,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7.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学素材:收集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小孤山与大孤山之间的游历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1.2.2 作品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景物描写等,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1.2 分析法: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景物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2.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和拓展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3 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1.4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亮点和意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讨论:15分钟3.2.4 总结: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2、区分裂文与诗歌形象美的分歧。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豪情导入如果这个全国有原先,如果可以或许推开光阴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同走到南宋。
大概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然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触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惆怅了千年的爱恋。
大概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决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
大概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望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二、知人论世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范的代表。
受家庭教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伤时感事的思维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生当民族抵牾犀利、国势危近的时期,他气量“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好汉气势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殉国精力,信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屈从派的倾轧、打击,无法发挥志向,公元1210年,85岁的老墨客,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脱离人间。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快要万首。
他的诗品格宏丽,豪放豪爽,洋溢着剧烈的爱国主义精力,慷慨高涨,悲壮雄奇,在其时和子女的文坛上发生了深远影响。
三、写作配景、解题1、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被免职。
至1169年,升引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家园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到差。
一同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志游记,集成日志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途经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志。
2、解题:(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恢复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约一百米,四周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家世一关”之称。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关注自然景观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攀登高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和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景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 邀请当地导游或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学生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教案标题: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古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次小剧场表演。
教学内容:1. 古诗《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诵读与分析。
2. 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3. 小组合作,编写并表演一段与古诗相关的小剧场。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歌材料。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小组合作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景物特征和自然美。
然后,教师出示《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歌材料,让学生阅读标题并猜测诗歌的内容。
Step 2:诗歌朗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过小孤山大孤山》,并解读其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山、水、云等意象,并与自然景物的美进行联系。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句子结构和词语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Step 3:口语表达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中的句子进行表达练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并尽量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表达,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分享。
Step 4:小剧场编写与表演(25分钟)学生继续保持小组合作,每组根据《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内容,编写一段与之相关的小剧场。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角色和情节,并准备相应的道具和服装。
每个小组进行一次小剧场表演,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
Step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和收获。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1.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准备1.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1.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标记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1.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和同情,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准备2.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2.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教学重点】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教学难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1、陆游(公元1125—1209年)字少游,号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据说陆母生陆游时,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陆母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
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久而不孕,为陆母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
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随后唐婉也回了一首《钗头凤》。
2、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3、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4、散文成就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主要作品集:《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5、陆游一手持剑,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攻汴梁(开封)。
徽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
不久汴梁被攻破,徽钦二帝都成了金人俘虏。
这是不是陆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为己任。
一手执笔,作诗。
二、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三、解题《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的通过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使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案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阅读与解析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2.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2.3 内容解析: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
2.2.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本材料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教案设计共需5个课时完成。
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教案概述与教学内容介绍第二课时:全文阅读与理解第三课时:内容解析与小组讨论第五课时:教学评价与反馈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小孤山”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象征手法和寓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6.2 活动目标通过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七章:作业设计与辅导7.1 作业设计布置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导语】《水浒传》中的小孤山大战是水浒108将中最为惊险刺激的一场大战,为了掌握这一段经典故事,编制了该教案,以供教师参考。
【教学目标】1.了解《水浒传》中的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小孤山大战的战略意义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包括《水浒传》小孤山大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水浒传》:通过观看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导入小孤山大战的背景: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呈现小孤山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情节。
【讲授】1.介绍小孤山大战的背景:讲述宋江起义、梁山泊的形成,以及梁山泊与宋江首战失利后的迁徙过程。
2.分析小孤山大战的战略意义:讲解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沿途地区的民众的反响,指出小孤山对于梁山泊的意义。
3.分析小孤山大战的人物形象:重点介绍宋江、晁盖和卢俊义,通过课件展示他们的形象画像。
4.解读小孤山大战的情节:通过课件呈现小孤山大战的整个过程,包括晁盖身陷困境、卢俊义杀敌救援、宋江奇计救晁盖等情节。
【讨论】1.分组讨论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并呈现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
2.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进一步解答。
【总结】1.对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进行总结。
2.回答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提出的问题。
【巩固】1.小组活动:学生按小组分角色扮演小孤山大战的情景,包括宋江、晁盖、卢俊义等角色。
2.针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彰。
【拓展】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相关章节,了解梁山泊的形成和小孤山大战的更多细节。
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小孤山大战的影响和历史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1.1.2 技能目标1.1.3 情感目标第二章:教学内容分析2.1 文本内容分析2.2 学生情况分析2.3 教学重难点分析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3.1.2 互动讨论法3.1.3 案例分析法3.2 教学手段3.2.1 教学PPT3.2.2 教学视频3.2.3 网络资源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4.2 讲授新课4.3 课堂互动4.4 案例分析4.5 课堂小结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布置5.2 作业评价5.3 课堂表现评价5.4 教学反馈与调整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6.2 课堂活动流程6.2.1 文本解析6.2.2 小组讨论6.2.3 分享与展示6.2.4 教师点评与指导6.3 课后延伸活动第七章:教学资源准备7.1 文本材料7.2 图片或插图7.3 视频或音频材料7.4 网络资源第八章:教学进度安排8.1 课时分配8.2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8.3 教学计划调整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效果评价9.2 学生反馈收集9.3 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整9.4 教学内容优化第十章:教案评价与反馈10.1 学生评价10.2 同事评价10.3 自我评价10.4 教案改进计划第十一章:教学安全保障11.1 安全注意事项11.2 应急处理措施11.3 学生安全管理第十二章:特殊需求学生关怀12.1 识别特殊需求学生12.2 适应性教学策略12.3 家校沟通与合作第十三章:信息技术整合13.1 信息技术工具选择13.2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13.3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第十四章:跨学科教学融合14.1 确定跨学科教学目标14.2 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14.3 评估跨学科教学成果第十五章:教案维护与更新15.1 教案定期审查15.2 教学内容更新15.3 教学方法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确立:如何准确设定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全面发展。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
1.3 教学时间本章节预计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Background以及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2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概述《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论点和论据等。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话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阅读文章做好准备。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3 讨论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并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或段落,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4.2 小组展示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重要观点或论据,进行展示和解释,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深入分析文章结构6.1 文章结构解析详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
6.2 重要段落解读重点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分析段落的主题句、支持句和结论句,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
第七章:作者观点和态度分析7.1 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立场和写作目的。
7.2 评价作者观点学生就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八章:应用练习8.1 写作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篇短文或日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第一节
一、导入:
由《书愤》导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
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三、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2、学生翻译本段词句:
3、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
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教师讲解第二段重要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学生翻译第二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水路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
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
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杰然特起以今以钟磬置水中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信造化之尤物而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三节
一、巩固梳理: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表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
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5、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6、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
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不同: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
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
临其境。